为什么结婚的人要先拍结婚照。提示「一拍即合」是什么生肖。

为什么结婚的人要先拍结婚照。提示「一拍即合」是什么生肖。,第1张

生肖猴

《搜神记》载:“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这只白猿能够将射来的箭一一打掉,而且还在笑。

当神箭手拿起弓时,白猿自知不妙,抱树而号。在这里猿被人格化,正如进化论告诉人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转变而来的。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的人在洪水、地震、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面前都显得弱不禁风,二十二年前的特大洪水咆哮般地席卷而来,一下子夺走了我们那么多同胞的生命,那些经历成了一场人们不愿意回想的噩梦。

当每一次巨大灾难来临时,都会有人民解放军为我们保驾护航,用自己的身体做我们的铠甲,用血和肉铸成了一道又一道的城墙,总是能够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坚强勇敢的人们,在那次洪水中发生过无数让人惊叹的故事,可是最让人惊叹的还是那位7岁的湖北小英雄江珊。在那次洪水中,她曾经凭着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抱着一颗杨树9个小时,直到解放军发现了她把她救了下来。那么当年的抗洪小英雄,现在在做什么呢?

记忆的鹅卵石

1998年的夏天,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世界各地灾难不断,也波及到了中国这片土地上。长江中下游先后出现8次洪峰并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形成了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

因为在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松花江流域雨季提前,降雨量明显偏多。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

那一年的洪水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334亿亩),成灾面积1378万公顷(207亿亩),倒塌房屋685万间,死亡四千余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区)受灾最重。

7岁的小江珊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市,是那次跟洪水战斗的所有人中的一员。8月1日的夜里,她和家人正在屋内熟睡,洪水霎那间冲散了她所在的村庄,一家人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就被迅速冲散到水中了,眼看着家人们都离她越来越远,产生的是一种强烈的恐惧和无奈。

问题补充我没看明白,不过为什么把"和服"叫"浴衣",你问错了,和服是和服,浴衣是浴衣,二者是不同的!!

还有,如果问和服的别名,很多!!

首先是统称,日本和服起源,就是中国的吴服,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了,表问我。

江户时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热水”,那时候人们把和服称作“汤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单衣,即用于单穿的衣物。古时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气式的,和现在的桑拿很相似。人们为了防止被墙壁和柱子烫伤,都穿着汤帷子入浴。汤帷子被称为“和服”始于江户时代。

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时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热水中。于是,这种和服便成为洗浴完毕后穿着的简单衣物。

现在的和服和汤帷子差别很大了,因为经过时间的推磨,现在的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所以可以把和服叫成浴衣,不过浴衣法扎到今天只是和服的分支,其中的一种了,浴衣=和服,和服 不等于 浴衣 !

要想了解和服,推个网页……以上答案是自己整理的,无抄袭之说。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08htmlwtp=tt

1 关于清明节古诗加赏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 文学家。

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 较高。

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

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

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韩翃《寒食》赏析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诗今译 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官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名句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 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讽刺诗。

在唐代以前,汉朝最为强大,所以唐人做诗都喜欢借汉来比唐,这里也是借汉代的故事来讽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应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宫里在第三天的黄昏就将传火种的蜡烛赐给了皇帝贵戚。这件小事说明皇帝对贵戚近臣的特别恩宠,但诗人写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飞花的奇丽景致开头,用东风拂柳的描写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称颂皇上的恩典,所以连皇帝都很喜欢。

像这样不用一字指斥,就达到讽刺效果的写法,就叫含蓄。我们仔细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讽刺意味。

宋之问:《途中寒食》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宋代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笃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封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邱。

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程颢:《郊行即事》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明代 陈子龙:《清明》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注:陈子龙(1608~1647):上海松江人,明崇祯时进士,江南才子。 瞿佑:《清明即事》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注:瞿佑, 明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少有诗名。

所著有《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等。 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2 有关清明的诗歌赏析

清明诗歌赏析-《湘春夜月》 这是词人黄孝迈的自度曲,词牌即词题,与诗意完全吻合。

这首长调抒写词人羁旅途中的感怀,相当细腻而充分。上阕写黄昏时分的心情:时近清明,绿柳枝头鸣禽啼啭,令人心绪迷乱,黯然伤神;鸟儿叫得多好听呵,仿佛一片美妙的清歌,可惜它都付与了天色渐渐黑了下来的黄昏。

这“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属全词中的警句,词人不单单是写自然景象,而是以“翠禽”自况,慨叹自己的一片“清歌”只能付与这黄昏般的时代和阴影笼罩的社会。黄昏吞噬了鸟儿的清歌,社会湮没了词人的吟唱,自己的心声还能被谁注意、理解呢?想和柳絮低低地倾诉,又怕轻薄的柳絮不能理解自己深沉的伤痛;在这楚地异乡的旅栈孤栖独宿,满腔的柔情,满怀的别绪只有自家承受,有谁能给予一丝的温存慰藉?这里“柳花”又是一个比喻,一个象征,她也许是某一个轻薄的女子,无法理解词人襟怀,她的“温存”怎能抚慰词人的“柔情别绪”,反而使它更加强烈、执著…… 下阕进一步抒写词人夜间独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怀:酒饮完了,一盏空樽放在面前;帘外青山朦胧阒寂,一钩残月当空,正对着门庭闪着幽幽的光辉。

词人将“空樽”、“青山”、“残月”等意象都加以人格化:空樽因无酒而啜泣,青山因入梦而无语,残月因窥人而当门。这种拟人的手法其实都是词人孤寂心绪的外化,即作者主观情愫的对象化。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三句是词人目力与心绪的继续伸延:上句不是写到“残月当门”吗?从当着一钩残月的门口望出去,只见翠玉楼前的一泓清波在晴明的夜色中微微荡漾,波光摇着云影,使这幽静的夜更显得寂寥迷茫。词人连用两个“湘”字是为与上阕的“楚乡”相照应,更加突出自身“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

在难堪的孤寂中,心儿自然要飞向故园、飞向亲人,怎奈天长梦短魂飞苦,从霎时的假寐中醒来,周围愈加充满失落的空虚…… 最后词人直抒胸臆,发出了“问甚时,重见桃根”的呼唤。“桃根”一语系从晋人王献之《情人桃叶歌》中的“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而来。

世传“桃根”为桃叶之妹,后多用以指情人。辛弃疾《念奴娇·西真姊妹》云:“拾翠洲边携手处,疑是桃根桃叶。”

史达祖《瑞鹤仙·馆娃春唾起》中又有句:“谩相思桃叶桃根,旧家姊妹。”词人黄孝迈的思念不是他的情人,这愁情这思绪如密密的丝缕缠绕在他的心上无法摆脱。

人间有并刀可以剪断三江水,可这愁绪即使用并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呵!古时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断吴淞斗江水。”姜夔有词云:“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黄孝迈末句之典即由此脱胎而来。(张厚余) 附原文: 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3 关于清明节古诗加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赏析: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意思:清明节无花无酒像个野和尚般好没意思。

昨天邻居家讨要了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各用不同的木材,易季时新取之火称新火)天蒙蒙亮的时候在窗前用火将灯点燃读书。

4 清明节的诗句和赏析

一、《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

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 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

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二、《寒食》 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

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

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 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

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三、《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代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赏析: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

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处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

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5 清明诗词加赏析 5首赏析短一点的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湖寺清明夜遣怀

唐李群玉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

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

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

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

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6 清明诗句及赏析

清 明 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①,野田荒冢②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③,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干载知谁是④,满眼蓬蒿⑤共一丘。注释 ①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②冢:坟墓。 ③蛰:动物冬眠。

④是:对,正确。 ⑤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翻译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另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

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干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 诗人由清明的美丽景色想到死者,从死又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首诗是作者触景生情之作,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虽然诗人看到的是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 死亡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字里行间。

这些情感与诗人一生政治的坎坷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7 清明节诗词欣赏

清明节的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38653233。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8 求有关清明节的感悟或者清明的诗带评价赏析

杜牧《清明》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9 关于清明节古诗加赏析

1、《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赏析:这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清明诗。

最精彩的词句是“欲断魂”,凭吊的人那种悲伤之情跃然纸上。后人还将这首诗以不同的断句方式改编成情景短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赏析: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

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3、《寒食野望吟》白居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擅长用描写来渲染氛围,那随风而吹的纸钱,那一座座古墓,都给人萧杀之感,也让人顿生幽古之情。棠梨白杨本是风景所在,但在白居易的眼里,“尽是生死离别处”,道出了人生之无常。

4、《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赏析:这是作者上坟时的感受。

重点渲染上坟的路上那凄凉之景。那孤零零的破屋,那危桥,都给人无依无助的感觉。

所以“只愁余”。5、《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赏析:由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只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正如当代人所说,无论你作官还是为民,最后都要回到同一个点:老去。

只是生命的过程并不一样。作者这首清明诗,立意就深刻了很多,不仅仅是凭吊亡人,更是警醒活着的人。

10 杜牧的《清明》古诗赏析

赏析

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八

观马王藏品第七

佛告阿难。未来众生云何当观如来阴马藏相。阴马藏相者。我在家时。耶输陀罗及五百侍女咸作是念。太子生世多诸奇特。唯有一事于我有疑。婇女众中有一女子名修曼那。即白妃言。太子者神人也。毗陀经说。若有神人质性清净。以梵行故身根平满。太子今者似梵行人。纳妃多载其诸婇女奉事历年。不见身根况有世事。复有一女名曰净意。白言大家我事太子经十八年。未见太子有便利患。况有诸欲。尔时诸女各各异说。皆谓太子是不能男。太子昼寝。皆闻诸女欲见太子阴马藏相。是时太子。誓愿力故应诸女人。安徐转身内衣被发。见金色身光明晃耀双膝暂开。咸睹圣体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诸女欢喜。如此神人实可敬爱。但于我等世情望绝。作是语已悲泣雨泪。尔时太子。于其根处出白莲华。其色红白上一下二三华相连。诸女见已复相谓言。如此神人有莲华相。此人云何心有染着。作是语已噎不能言。是时华中。忽有身根如童子形。诸女见已更相谓言。太子今者现奇特事。忽有身根如是渐渐如丈夫形。诸女见此满已。情愿不胜悦喜。现此相时罗睺罗母。见彼身根花花相次如天劫贝。一一花上乃有无数大身菩萨。手执白花围绕身根。现已还没如前日轮。此名菩萨阴马藏相。如来今者成菩提道。是大丈夫具男子身。复当为汝显现男相。

梵摩渝经开示

志陈其心所疑。佛具知梵志心疑两相。即以神足现阴马藏也。 佛告阿难。我昔初成道时。伽耶城边住熙连河侧。有五尼揵。第一尼揵名萨阇多五百徒众。余四各有二百五十弟子。时诸尼揵自称得道。来至我所。以其身根绕身七匝。来至我所敷草而坐。即作是语。瞿昙。我无欲故梵行相成。我之身根乃能如此如自在天。我今神通过逾沙门百千万倍。沙门作一我当作二。即于地中化作一树。以其身根绞绕着树满七匝已。令树云雾如龙王气。高声大唤举手唱言。瞿昙。我梵行相事验如此。汝称男子言大丈夫。以何为证。尔时世尊化作宝枷。宝枷两头有十四珠。一一明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化成化佛。作十八变住立空中。世尊现化。倒住空中脚在枷上。时佛二足出千莲华。一一莲华万亿光明。一一光中有百亿宝台。一一台中无数化佛。一一化佛各摄一脚。犹如卷琉璃令脚不现。一切化佛及释迦文。悉悬一脚倒住空中。唯诸尼揵见佛倒住。无量天龙八部鬼神。见佛世尊安坐讲堂敷演大法。所谓无相无我等法。时空有声告诸尼揵。佛已作一汝可作二。时诸尼揵即自腾掷。手搏树枝抱树而立。尽尼揵术不能倒立。树神现身手搏其耳。骂言狂人汝如小虫。敢与兽王师子共战。汝向大唤。佛若作一我当作二。佛今已住大神通力汝何不为。树神骂已。地神坚牢即从地出住立空中。以大铁锁锁尼揵脚倒悬空中。有五夜叉以杖挝之。尼揵痛急目掣坠地。未至地顷有一尼揵称南无佛。

世尊以手接取尼揵令身不痛。时诸尼揵既至地已。妒心不歇语地神言。汝无慈心偏为瞿昙。汝宿罪故受夜叉身在此地下。今日复更无慈普爱。但为瞿昙困苦我等。

时恒河神飞住空中。手执大石告言。尼揵。如汝痴人。服食牛粪石灰涂头。令发褫落裸形无耻。犹如驴马亦如贫龙不能润益。如来佛日普照一切。汝今云何持黑闇身与日争光。

尔时水神唱是语已。劝请世尊伏诸尼揵。

尔时世尊告诸尼揵。汝等不知如来身分。若欲见者随意观之。如来积劫修行梵行。在家之时无邪欲想。心不染累故得斯报。犹如宝马隐显无常。今当为汝少现身分。尔时世尊从空而下。即于地上化作四水如四大海。四海之中有须弥山。佛在山下正身仰卧放金色光。其光晃耀映诸天目。徐出马藏绕山七匝如金莲华。华华相次上至梵世。从佛身出一亿那由他杂宝莲华。犹如华幢覆蔽马藏。此莲华幢有十亿层。层有百千无量化佛。一一化佛百亿菩萨。无数比丘以为侍者。化佛放光照十方界。尼揵见已大惊心伏。佛梵行相乃至如此不可思议。形不丑恶犹如莲华。我今顶礼佛功德海。佛智无边不可穷尽。受我忏悔摄取我等。

作此语已五百尼揵。合掌叉手长跪在地。求佛出家。

佛言。善来比丘。佛敕迦叶为办衣服。迦叶尔时至仙人所告大仙人。今日世尊伏诸尼揵。唯愿仙士施少衣裳。时诸仙人取好树皮多罗树叶裁缝为衣。时诸仙人师名曰光目。合掌叉手告诸弟子。佛德无量弘誓周普。乃摄受此着邪见人。我宜办衣给裸形者。亦敬佛宝可脱诸苦。

说是语已从迦叶后至世尊所。五百仙人见莲华台从佛身出如众莲华。围绕须弥上至梵世。时诸仙人见此事已。欢喜合掌敬礼世尊。谛观世尊目不暂舍。见佛眉间白毫相光右旋宛转。及见佛身一切众相。作是思惟。此相好者。必从前世无缚无著无我无作无心无识无人无物无施无受清净檀波罗蜜生。亦随一切平等无相大智空慧般若波罗蜜生。思是义已应时即逮无生法忍。五百尼揵着僧伽梨。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一一尼揵誓愿当度。五百尼揵。现此相时。无量诸天龙夜叉众。见佛梵行清净果报。身心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天众龙众夜叉众。沙门众婆罗门众。问佛世尊过去世时清净无欲修诸梵行得何果报。

汝当答言。佛有马王藏相。与身平等七合盈满。如金刚器中外俱净。为度众生出现是相。化佛光明妙莲华云其数无量。如此身者。从无数世无染安隐善持戒慧尸波罗蜜生。

佛敕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欲观如来阴马藏相。当作是观。如是观者是名正观。若异观者名为邪观。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系心正念思惟佛梵行相化佛光明者。常于梦中见十方佛。此人生生恒修梵行。除却二十万劫生死之罪。

说是相时。夜叉众中八千夜叉身心欢喜。赞叹如来无量德行。应时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一则

波斯匿王长跪合掌。劝请如来令化*女。佛坐华座为诸大众。略说苦空无常诸波罗蜜。诸女不受。时女众中。有一*女名曰可爱。告诸女言。沙门瞿昙。本性无欲人言不男。故于众中演说苦空毁欲不净。若有身分皆具足者于大众中应去惭愧如尼揵子。出身示我审有此相。我等归伏为其弟子。若无此相虚说不净。此无根人性自无欲。云何不说欲为不净。

说是语已。如来尔时化作一象。如转轮圣王象宝。时象脚间出一白华。犹如象支渐渐跓地。诸女见已欢喜大笑。各相谓言。沙门善幻乃化作此。佛复化作一马王像。出马王藏。如琉璃筒下垂至膝。诸女见已弥言是幻。末利夫人见此化相。白诸比丘尼及优婆夷。我等诸女宜各退还。*女所说不可听闻。世尊大慈。今欲化之必作异变。我等宜避礼佛而退。

佛敕阿难。汝告波斯匿王及诸比丘。各自游戏。波斯匿王白诸大德。如来大慈欲化*女。我等今者宜各远去。

作是语已却行而退。唯此千二百五十比丘侍立佛后。

佛告憍陈如。将汝徒众经行林中。五百比丘大智舍利弗为众上首。犹故合掌侍佛左右。

佛告舍利弗。汝亦随意与诸论师论讲所宜。五百比丘随舍利弗后至华林中。为波斯匿王更说四谛。唯阿难在。

佛告阿难。汝留坐具汝亦宜去。

作是语已。是时世尊独往女所。是时诸女见佛独在。高声大笑白言。沙门汝今为有身分不耶。

佛言。我具男身是大丈夫。诸女闻已掩口而笑。尔时世尊。敷尼师檀。金刚地神化作金床。七宝为脚在坐具下。佛坐其上。楪僧伽梨披僧祇支。示胸卍字令女见之。诸女见字。如百千男子年皆盛壮。颜貌奇特甚适女意。佛复披泥洹僧。见佛身体泯然平满。有金色光犹如千日。

诸女见已。皆言瞿昙是无根人。

佛闻此语。如马王法渐渐出现。初出之时犹如八岁童子身根。渐渐长大如少年形。诸女见已皆悉欢喜。时阴马藏渐渐长大如莲花幢。一一层间有百亿莲华。一一莲华有百亿宝色。一一色中有百亿化佛一一化佛百亿菩萨无量大众以为侍者。时诸化佛异口同音。毁诸女人恶欲过患。而说偈言。

若有诸男子 年皆十五六 盛壮多力势 数满恒河沙

持以供给女 不满须臾意

时诸女人闻此语已。心怀惭愧懊憹躄地。举手拍头而作是言。呜呼恶欲。乃令诸佛说如此事。我等怀恶心着秽欲不知为患。乃令诸佛闻如此弊。犹如盛火焚烧我等。

说是语时。见虚空中一切化佛。广为诸女说不净观。所谓九想十想三十想数息安般。诸女闻说不净观。法乐禅定乐不乐爱欲。

尔时世尊。还摄身光端坐金床。大众云集还到佛所。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如来出世多所利益。乃于此处现大光明。况余身分无量功德。一切诸天在虚空中。亦赞如来百千梵行。如来梵行乃得如此。胜阴马藏没无处所。显出金华化佛无数。是持戒报功德巍巍。

时诸女人闻此说已。四千女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二千女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二千女人于未来世过十二劫。次第当得辟支佛道。长者如闾达。见佛现化恶魔女人赞言。善哉善哉。如来昔者破波旬军。今化诸女与本无异。此相现时无量诸天发菩提心。波斯匿王所将士众有五百人。求佛出家须发自落。身所著衣变成袈裟。应时即得阿罗汉道。是时大众见马王藏。心欢喜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礼佛而退。

二则

佛告阿难。我昔夏安居时。波罗奈国有一*楼。楼上有女名曰妙意。昔日于佛有重因缘。我与难陀及将汝。往此*女舍日日乞食。此女于我不曾恭敬。于难陀所偏生爱着。已经七日女心念言。沙门瞿昙若能遣弟难陀阿难。从我愿言我当种种供养沙门。

佛告阿难难陀。汝从今日莫往彼村。世尊自独执钵而行。至女楼所一日至三日。放金色光化诸天人。此女不悟。后日世尊。复将阿难难陀。在楼下行。*女爱敬二比丘故。遥以众华散佛及二比丘。阿难告言。汝可礼佛。女爱阿难应时作礼。

尔时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胜诸世间一切人类。此女见已身心欢喜。为化年少五体投地。敬礼年少白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福力自在众宝庄严我。今以身及与奴婢。奉上丈夫可备洒扫。若能顾纳随我所愿。一切供给无所爱惜。

作是语已化人坐床。未及食顷。女前亲近白言。丈夫愿遂我意。化人不违。随己所欲即附近已。一日一夜心不疲厌。至二日时爱心渐息。至三日时白言。丈夫可起饮食。化人即起缠绵不已。女生厌悔白言。丈夫异人乃尔。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与女通。经十二日尔乃休息。女闻此语如人食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体苦痛如被杵捣。至四日时如被车轹。至五日时如铁丸入体。至六日时。支节悉痛如箭入心。

女作念言。我闻人说迦毗罗城净饭王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愍诸盲冥救济苦人。恒在此城常行福庆。放金色光济一切人。今日何故不来救我。作是念已懊恼自责。我从今日乃至寿终终不贪色。宁与虎狼师子恶兽同处一穴。不贪色欲受此苦恼。

作是语已复起饭食。行坐共俱无奈之何。化人亦嗔。咄弊恶女废我事业。我今共汝合体一处不如早死。父母宗亲若来觅我于何自藏。我宁经死不堪受耻。

女言。弊物我不用。尔欲死随意。

是时化人取刀刺颈血流滂沱。涂污女身萎沱在地。女不能胜亦不得免。死经二日青瘀臭黑。三日膖胀四日烂溃。大小便利及诸恶虫。迸血诸脓涂漫女身。女极恶厌而不得离。至五日时皮肉渐烂。至六日时肉落都尽。至七日时唯有臭骨。如胶如漆粘着女身。女发誓愿。若诸天神及与仙人。净饭王子能免我苦。我持此舍一切珍宝以用给施。

作是念时。佛将阿难难陀。帝释在前擎宝香炉烧无价香。梵王在后擎大宝盖。无量诸天鼓天妓乐。佛放常光明耀天地。一切大众皆见。如来诣此女楼。时女见佛心怀惭愧藏骨无处。取诸白[叠毛]无量众香。缠裹臭骨臭势如故不可覆藏。女见世尊为佛作礼。以惭愧故身映骨上。臭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极惭愧流泪而言。如来功德慈悲无量。若能令我离此苦者。愿为弟子心终不退。佛神力故臭骨不现。

女大欢喜为佛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所珍一切施佛。佛为咒愿梵音流畅。女闻咒愿心大欢喜。应时即得须陀洹道。五百侍女闻佛音声。皆发无上菩提道心。无量梵众见佛神变得无生忍。常释所将诸天子等。有发菩提心者。有得阿那含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5371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