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的流程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华夏传统婚礼:不仅仅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应该是我们民族之根。服章之美,怎能没有礼仪之大的依托?礼的卑己尊人、礼的长幼有序,礼的严密规范,是我心目中理想华夏社会的要素,而庄重、典雅和质朴的周礼将这些礼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至。
“周制婚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很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杂耍般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昏服也不是大红大绿,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没有悲伤。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代表着纯正的、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说一下服制:
1 颜色: 中国人 尤其是婚礼当然离不开红色 因此 无疑 男女婚服 皆应是大红色 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 至于男式的好象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 但秦汉 有人说是黑色 其实 不必看古代 要是现代婚服的话女着红男着黑也非常搭配 而且显得肃穆正统 不过 按近代中国人的理念 还是男女都采用红色好这样显得喜庆
2 样式: 梁冠礼服基本为直裾 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 比如玉佩 彩绦 络穗 蔽膝 绶佩等 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 身再披红花结带即可;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 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是完整的对称感 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 合美的意思 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 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 和乐
订婚男女婚嫁的重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进行说媒。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即发红庚八字,然后由男方家庭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基本定下。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说媒的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确定,一般由自行认识和他人介绍相识,然后相互了解,构建爱情,确定关系。他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第三者包办或干涉。
彩礼男女订婚和结婚,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猪肉、鸡、烟、酒、茶,富豪人家送珍珠、宝石戒子、镯子项链等彩礼,是湖南省境婚俗中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礼俗。彩礼多少随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此俗沿袭至今,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方向女方送的彩礼日多。不过,男方所送彩礼,除办酒席的菜肴外,一般均作女方陪嫁物品带到男方。
哭嫁哭嫁是湖南省部分地区,尤其是郴州、永州、衡阳等地区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一项婚俗。哭嫁,不仅是出嫁姑娘个人哭,而且母女同哭,伴嫁姑娘同哭、对哭。你哭一声,我哭一句,满面泪流哭成一团。哭的内容繁杂且多,如哭父母、哭舅爷舅娘、哭姐妹等等,也有把出嫁前晚的礼仪、开脸、梳头、祭祖等各项仪典,作为哭嫁内容的。出嫁晚上,哭嫁达到高潮。出嫁姑娘与伴嫁姑娘一道,按出嫁礼仪,一项一项哭,几乎哭个通宵。哭嫁,是表达倾吐心肠的方式,也与传统哭了才会家道兴盛,哭了娘家郎家才红火的信念有关。哭嫁的语句寓意情深,哭法与往常的哭法不同,即非号哭,又非低泣,而是一种演奏式的哭唱,从慢到快地重复着。会哭,人誉是有教养的表现,是以往在伴嫁中训练的结果。1949年后,哭嫁的婚俗逐渐消失。
结婚又名婚娶。男方择定成亲吉日后,于成亲前几个月或更早时间由媒人持贴告知女方,以便女方准备嫁妆。嫁妆多寡随男方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贫富而定。贫困者,仅一、二床被和少量的家具;富豪者,则备金漆大床,桌椅箱柜,或备奁田、媵婢女、赠牛马。男家迎娶,由男方备花轿、伴乐队由媒人导至女家,女家则设香案方盘于大门,俟花轿至,撒米压煞,名曰“接轿”。随后,设宴款待接亲队伍。是晚,女家备办酒席,宴客厅堂,,母上坐,女旁坐,择福泽老妇导饮,名为“离娘酒”。洒三巡,携女归房,邀请姑姐妹唱歌,每歌一阙,媒人索花箱钱,谓之“打花箱”。次日早,择时转轿,新娘胸前佩戴一大铜镜,头戴凤冠或乌龙帕,行告别祖宗礼。然后,由福泽妇背女入轿。新娘上轿后,锁上轿门,由小舅或其他亲戚小孩管钥匙,轿行亦撒米压煞,乐队盈盈,奁物先行,女叔、兄弟和男性亲戚多人相送至男家。花轿出发,途中如遇官轿,花轿走大道,官轿走小边。若花轿与花轿相遇,则新娘要互相交换剪刀。凡过山、过桥,新娘要赠给轿夫红包,表示慰劳及暗示要多加小心。头铺抬至男家,进入堂屋大门时,由福择妇用秤象征性地称一称,说“重千斤”,寓意婚后福大命大八字大。花轿及至男家,婿要到村外迎接,接下送亲客人的伞等物。同时设香案接轿,择福泽妇为侍娘,启轿由侍娘导新妇入祠堂,同婿拜祖先,拜天地,次拜高堂,夫妻互拜,然后拜翁姑、伯叔,与众宾依次相见,名曰“拜堂”,然后由侍娘引入洞房,令新郎新娘捧姜茶饮客。婚期前一日款媒,婚期后一日散客。
闹洞房又名吵新娘。这是新郎新娘结婚的当夜,众客人戏弄新娘的一种习俗。吃完喜酒后,众客人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陪同大家进入洞房。在进入洞房时,众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词。闹洞房开始,由侍娘或宾客中推一人把放在床帐里的红枣灯点上,叫做“添丁”。添丁后,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宾客环坐周围。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宾客,就在正厅吵新娘。当新娘把喜糖和甜茶的茶瓯敬给主客时,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就开始了。随后,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拥抱,有的出些难题让新娘、新郎回答,有的恶作剧,将新娘和新郎的床铺弄湿或放蚂蚁,使当晚难以入睡。总之,闹洞房的节目和方式多种多样,诙谐浪谑,无所禁忌。“闹洞房”、“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的,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郎和新娘,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时至今日,闹洞房的习俗虽有很大改变,且文明得多,而富时代特点,但此俗仍然沿袭下来。
婚礼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是两个人共同走向幸福的开始。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婚礼习俗也各具特色,带有不同的风情和趣味。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婚礼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打破花瓶:在一些欧洲国家,新郎必须在婚礼结束时将手中的花瓶摔在地上,如果打碎了,代表婚姻会幸福美满。这个习俗既具有娱乐性,也寓意着对婚姻的祝福。
2 穿过心形拱门:在美国一些地区,新人要在婚礼仪式结束后穿过一个心形拱门,象征着他们步入婚姻的爱之门。这个环节既浪漫又有趣,给整个婚礼增添了仪式感。
3 捣蛋新娘:在一些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新郎在婚礼上要小心照料新娘,因为婚礼期间,新娘的家人和朋友会想方设法捣蛋,让新郎为新娘赢得幸福。这些捣蛋活动包括各种戏弄、恶作剧,让整个婚礼充满欢乐和笑声。
4 跳过扫帚:在非洲一些地区,新婚夫妇在婚礼结束后要跳过一把放在地上的扫帚,意味着他们将把所有的坏运气和不幸都扫掉,迎接美好的未来。这个传统既寓意深刻,又让人感到欢乐和希望。
5 喜帕抢夺:在中国一些地方,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举行喜帕抢夺活动。喜帕是新娘的头纱,家人和朋友会以各种有趣的方式阻碍新郎拿到喜帕,新郎必须通过各种挑战才能赢得新娘的“心”。这个活动不仅增加了婚礼的娱乐性,也展示了新郎的勇气和决心。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有趣的婚礼习俗,每个地区和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仪式。婚礼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有趣的习俗,能够让整个婚礼更加难忘和愉快。无论是参加婚礼还是举办婚礼,重要的是要保持开心和积极的心态,享受这个特殊的时刻。
依照《唐律》而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
纳采,即送礼、议婚,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
问名,举行仪式询问对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适。
纳吉,算卦,为结亲的事儿占卜吉凶,“吉兆”就请媒人携带礼品去订婚。
纳征,就是送订婚礼品。
告期,通知结婚日期。
亲迎,新郎去接新娘。
基本上各个朝代都和这个差不多,其中"亲迎"是最复杂的有: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
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 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婚后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归宁"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大家都熟知的这则俗语就来自荆楚,可想而知荆楚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对婚俗礼仪的重视。荆楚的婚俗礼仪,总体上来说是沿习先秦时代婚嫁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古习,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下面就带大家看一看湖北人有趣的传统婚俗
纳采,是古时指男女双方互赠礼物。而现如今的纳彩则指的的男女订婚后的互送彩礼。这是哪里都有的结婚习俗,但在湖北讲求吉利的荆楚文化就更加重视这个礼!男方要过大礼,女方则要回礼。除了要准备礼金还有礼饼又称嫁女饼,古时要求是一担即400个如今则要带八个表示心意。还要准备四到八式的海味以及三牲、鱼、椰子、酒、鞋、四京果、生果、茶叶、芝麻、龙凤烛、槟榔等而且各有讲究不能含糊。海味即发菜意为发财,回礼要回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鱼一对取其有腥(声)气。
回礼需给女婿的西装、长裤(长命富贵)或衣料、皮带。椰子两对取其有爷有子一家康健回礼需扁柏。生果,取其生生猛猛之意,回礼需有头生菜。送茶是因为茶树不能移植所以以茶叶做礼物,祝种植不移之子,暗寓女子坚忠不渝,即喻为 “油麻茶礼”。回礼大甘蔗。
将加冠礼(成人礼)与婚礼合二为一进行,是荆楚婚俗礼仪独有的特色。而上头就象征一对新人已步入“成人”阶段,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吉时进行上头仪式。
一对新人穿上全新的睡衣及内衣裤还要准备一把尺子,镜子及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蛟剪尺”,意思是光明继后。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然后将扁柏及红绳系在一对新人头上便行,最后高叫“高升”才可起立。
在湖北农村地区,向有嫁女哭嫁习俗。即姑娘出嫁时,母亲和家人都要哭嫁,其中尤以土家族的哭嫁活动最为隆重和典型。哭嫁不仅是土家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而且“哭嫁歌”已成为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哭嫁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对自己的姊妹朋友唱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流传下来的哭嫁小调有《娘劝女儿》、《十月怀胎》等。
床除主健康与婚姻相处融洽外,亦为平安地孕育后裔之工具,因此湖北人对此十分重视。房子可以不是新的,但床一定要是新的。男家准备新床,女家准备床上的东西如龙凤被褥、鸳鸯枕、百子帐以及红枣、桂圆、莲子等吉祥喜果。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子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在湖北大部分地区都有“压床”的习俗,还有一些会找未婚童子在新娘和新郎结婚前一晚睡婚床,为早生贵子的意思。
除了这些传统的结婚习俗,湖北人的“闹”也是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江汉平原。近年关于一些湖北地区结婚习俗的讨论也是不绝于耳,什么恶搞新郎,戏弄新娘,灰爹醋婆等等引来了网友们的很多争议,认为这些“陋习”应该摒弃。生于湖北仙桃的著名运动员杨威,就因为曾经拒绝这些婚俗偷偷在外地成婚而引起了家乡长辈的不满。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湖北地区那些让人“接受不能”的婚俗。
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结婚当天,亲朋好友要对新郎进行各种“为难”,有的会让新郎仅穿短裤在路边被众人围殴,也有让新郎身穿奇特道具游街或者往新郎身上扔泥巴、牛粪等赃物,比较夸张的还有让新郎穿上新娘的内衣游街,并且在脖子上挂上“奸夫”的牌子,连迎亲队的旗子上都写着“*亲队”而这样整新郎的原因意思就是“让他明白娶个媳妇不容易,以后要加倍珍惜”。
闹洞房又称“闹新娘”旧时还称为“戏妇”。新郎的同辈兄弟会准备许多小游戏,什么抢苹果,咬喜糖啊。为了让闹洞房更热闹,大家每年都会推陈出新,想出各种鬼点子恶搞新娘,还有的兄弟会顺便揩油,新郎在这一天也是不准生气的。这一习俗最早始于先秦时期,相传一日紫薇星下凡,看到有一魔鬼扮成披麻戴孝的女子模样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后并潜入新房伺机作恶。等到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告诉众人里面藏着魔鬼并指点他们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了邪鬼。所以闹洞房意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湖北仙桃人结婚讲究“三天无大小”,所以在结婚当天,不仅新郎新娘遭恶搞,连公公婆婆都不放过。公公叫做“扒灰佬”,婆婆叫做“醋妖婆”,公公婆婆也做特别装扮,公公须从接亲的轿车里将新娘脚不落地的背到新房,不论楼层多高,都不能坐电梯。婆婆胸前要挂2个醋瓶子,身穿传统戏服,迎接宾客。所谓“扒灰佬”其实是个非常不雅的词,在仙桃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家三口人,因儿子出外谋生家里只剩下翁媳俩朝夕相处。一天,公公在灶门口添柴加火,媳妇在锅边掌勺炒菜。公公不由得打量了媳妇几眼,便在灰坑里的柴禾灰上,写出了想媳妇的几个字。媳妇瞥见,正要斥责公公,公公连忙把柴禾灰扒平,翁媳间兔去了一场尴尬。而在仙桃人新婚典礼上,人们则喜欢姿意取乐,甚至还特意弄一些“扒灰”的节目,直到把公公搞成个“色鬼”,占点新媳妇的小便宜才解颐。
那何为“醋婆”呢这一趣俗则来源于唐朝大臣夫人的真实故事。据韩琬《御史台记》所载:唐太宗时,有位名叫任环的大臣,劳苦功高。太宗为了答谢任环为国为民辛勤操劳,意欲将两名宫女赏给他。但任环有个毛病,就是怕老婆,太宗想到此,为了打消任环的顾虑,于是,传任环夫人来训话。
太宗让内侍端来一瓶“毒酒”,对任夫人说:妇人要宽宏大量,小肚鸡肠嫉妒成性是要被休掉的。然后指着那瓶“毒酒”说,如果你改正了,可以不饮这瓶酒,不改就马上将它喝下去!哪知任夫人是位刚烈女子,不畏恐吓听罢圣旨说道:宁愿饮下毒酒一死方休!于是,她将酒一饮而尽。奇怪的是,任夫人饮了“毒酒”后,不但没死,反而来了精神,她屁股一拍,走出官殿,气冲冲地回家找丈夫算账去了。原来,李世民赐给任夫人的并非毒酒,而是贮存在宫廷里的陈醋。
他知道任夫人有饮醋的癖好,想以此来启发她不要嫉妒。后来,人们就把吃醋当作嫉妒的同义语来指责某人犯有嫉妒的毛病。而婚礼这一天新娘子光鲜亮丽,大家伙不仅开新郎的玩笑还当着婆婆面开公公和儿媳的玩笑,所以要让其挂着醋瓶子提醒她不能生气。
荆楚礼仪源远流长除了以上还有很多说媒、提亲、下聘、过彩礼的婚嫁习俗。这些曾经烙着时代的印记的民俗文化,有些随着时代的改变逐渐被遗忘,有些则随着地域风情而演变不一样的模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