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第1张

古人的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很多资料都能看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结婚很注意礼仪,婚礼从开始到完成有六个步骤,叫“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亲迎完成后,婚礼才算正式完成。

所谓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如果答应了,才可以继续下一步。问名,就是男方家再派媒人去女孩家,问女孩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因为古人很迷信,如过生辰八字不合,可能这门婚事就成不了。今天一些老人也这样,不过他们可能不看出生年月,而是看属相或者其他。

纳吉就是把男孩女孩的名字、生辰八字都拿到男方家祖庙里,占卜的人算一算,看看有没有啥不合适之处。其实这样也是在告慰祖宗:“看啊,您的子孙马上要结婚了,我来算算他们以后合不合,能给你们添几个娃”等。

纳征,也叫纳币,等于今天的送彩礼。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至今仍然很流行。当然,古代的彩礼不仅仅是钱,也可以是动物皮、布匹、甚至鱼、羊、大雁、茶、长命缕等等。

诗经《氓》里面,提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男子是用布做彩礼。

为了好看,女方不会把这些礼物都收下,而是会返回一部分。另外,女方也会有礼物作为陪嫁,一般是在结婚前一两天送到男方家。

请期,这很好理解,就是双方约定具体结婚日期。一般也要找人算一下,确定“吉日”,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亲迎”了。今天人们也会算日子,一般是挑阴历、阳历都双数的日子,比喻成双成对,比翼齐飞。

亲迎,就是男子到女方家去迎亲,把女孩接到自己家里,这是婚礼最后一步。我们所说的结婚时间,就是指亲迎时间。

亲迎是在黄昏时间,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呢?目前的资料,说法有很多,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在黄昏迎亲源于上古的抢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婚姻并没有规定“一夫一妻多妾”,那时候男子找老婆都是靠抢。可是,大白天抢太张扬,女孩子也怕,晚上又看不清,于是人们就相约在傍晚。

傍晚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但是还能看得见,男孩子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女孩,然后抱回家做老婆。这样的话,既照顾到了女孩子,也能照顾到男孩子。若是大半夜去抢亲,实在看不清,万一抱回家后,发现一脸麻子,又或者是个大妈,岂不是“一失手成千古恨”?

由于当时的婚姻是在黄昏时完成,所以称之为“昏姻”,“婚姻”则是后来的写法。

《易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意思是说,某人夜里赶路,看到一头猪倒在路上,又看到一辆车,上面都是鬼。他举起弓想射鬼,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车人,他们是准备去抢亲的。

这里可以发现,当时确有抢婚,而且时间是在晚上。

清末时期的民俗学家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也说:其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今以士昏礼观之,犹有摽掠之遗义。

同样,清末刘师培在《古正原始论》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其行礼必以昏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为谁何耳。后世相沿,浸以成俗,遂以昏礼为嘉礼之一矣。

两人的话都是说,上古时期人们抢婚,都是在黄昏时候,趁着妇女不注意,抢了就走。只是后来大家都文明了,就不再抢婚了,但是黄昏时结婚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除了文字记载,一些绘画也能看出来,古人婚礼是在黄昏举行。

1986年11月,包山楚墓群考古工作开始。

在这座楚墓群中, 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彩绘圆奁,就是圆盒子,奁盖上绘有一组环形彩画。画面以柳树为界,分成五段。画面上,不仅有柳树,还有车马、大雁以及迎亲的人。

这幅图,美术评论家彭德考证后,认为应该叫《王孙迎亲图》,因为画中描绘的是春秋时期婚礼中的“亲迎”。(这个漆奁,后来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定名为《彩绘人物车马行迎圆奁》)

画中柳枝刚绿,鸿雁北飞,说明当时是春季。此时,男子骑着马驾着马车去迎亲,前面还有一队人手中拿着火烛,在前面带路。既然手中有火烛,说明已经晚上了。

《仪礼》记载,男子亲迎时,应该“主人爵弁纁裳,从车二乘,执烛前马”。意思是说,男人应该戴爵弁,穿红裳,驾着马车,马车上一人拿着火烛,前面也有人拿着火烛带路。

仔细看图中,车上一人拿着的就是火烛,或者竹烛,因为当时还没有蜡烛。

直到明清时期,婚礼还是在黄昏或者晚上进行。

比如小说《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在桃花村借宿,碰到小霸王周通来迎亲(其实是抢亲)。当时的时间,正好是傍晚天黑的时候。

约摸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响……尽出庄门外看时,只见远远地四五十火把,照曜如同白日,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

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办婚礼也是在晚上进行,尤其是南方大城市比如上海。而在北方,婚礼多是中午举行,有些地方二婚才会在晚上举办婚礼。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现在的很多婚礼都让人忙活半天,更别提古代注重仪式感,古代婚礼有更多的讲究,主要就是挑选吉时,保证夫妻二人的一生顺利幸福,我们经常看一些古装剧里面的关于结婚的片段,大多都是在晚上或傍晚进行,但是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就需要从早上开始准备,拜堂成亲,送入洞房,举行婚礼,在中国也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傍晚的时候正是昼夜交替,阴阳结合结婚的最佳时间。

一、十分讲究婚礼的礼仪

古代的婚礼一般都是男方家庭主动出击,到了适婚年龄看有没有哪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子,然后再找媒人去说亲,其实这和现代结婚的方式相同,只是现在都是婚前恋爱,然后结婚,古代人没那么多恋爱,婚前见一两面,没问题都是直接结婚,媒人说亲在中国社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关于媒人有着专门的职业,现在虽然也有,但是媒人也可以是业余的,共同认识的人觉得合适就行。

二、从“婚”字解读

我们看结婚的婚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合适的结婚时间,女字旁边有一个“昏”,所以判断结婚时间应该是在傍晚黄昏之时,这个时候通常都把很多事情都结束了,新郎开始挨个敬酒,到了晚上喝的醉醺醺的时候进入洞房。

三、中国最早的婚礼

中国最早的婚礼应该就是周代的婚礼,程序更加的繁琐,但是我们经常去吃的结婚酒席却不是这样,现在很多人结婚都比较忌讳下午晚上举办婚礼,认为都应该在中午12点之前完成,所以关于一些结婚的酒席,我们大多都是中午去吃,有时候人多的话会举办两场,中午一场晚上一场,但是在古代的婚礼基本上都是黄昏时刻。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就是其中之一。古时候,“洞房花烛夜”有“小登科”之称,与金榜题名相媲美,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时刻,因此结婚的情况下,各种事情都需要考虑周到,尤其是选择结婚日期,古代人有特别大的讲究。

          那么你了解具体古代人的婚礼在什么时候举行吗?

       古代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晨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一般为下午或傍晚。

        实际上“结婚”中的“婚”是以黄昏中的“昏”演化而成,左边加了一个“女”字旁,意思是女性在黄昏婚后更改了自个的姓式。

        为什么古代人的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呢?

       婚礼由产生到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依据有关专家的科学研究,原始社会时,大家推行群婚制,通常没有固定的另一半。之后伴随着生产力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产生了对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对偶婚变化的阶段,男人为了更好地获得主动权,通常会采用抢亲的方法。而抢亲一般在夜间开展,抢回家的新娘马上拜堂成亲,就是这样长此以往产生了一种固定时刻的结婚仪式所。这类结婚仪式经历过夏商二代的承袭,到“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产生了完善的婚礼仪式,所以仪式就由此转变成为”昏礼。

       古时候大家讲究天时地利,常常用阴阳解释天地万物,男性属阳,女性属阴,而傍晚恰好是阳阴更替的情况下,男女结合也恰好暗合了阳阴更替之义,那样就不容易违反天和,因此结婚后双方都是会幸福。并且在古代人来看,婚礼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感情的保障,其中最首要的还是政治伦理行为,两个人一旦融合,便会将2个不一样的家庭和家族联络在一起,产生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势,与此同时两个人联姻还可以发展壮大各自的家族势力,因此古时候王室贵族们都特别的注重家族联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77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