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成亲时要写婚书,古代结婚证都写什么内容?

古代夫妻成亲时要写婚书,古代结婚证都写什么内容?,第1张

婚书格式及内容一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聘礼多是红、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临清称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欣攀尊翁令爱×××,喜结秦晋之好,遂成金玉良缘。×××尊翁阁下台鉴:舍下小儿×××蒙神赐福,谨择定于公元××年××月××日暨农历××年××月××日小儿亲往往贵府迎娶。    专此恭达姻眷弟×××熏沐叩拜 ××年××月××日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农历×月×日命几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背本命大吉大利。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第四面:风雨附会第五面:金玉满堂第六面:长命富贵第七面:大德望×翁×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姻眷弟×××熏沐顿首叩拜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婚约书最早起源于唐代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婚书格式及内容。

婚书格式及内容五:者用之 大吉第三折喜结百岁良缘欣成千金之诺 婚约书就是旧时结婚的文约,以上婚书格式及内容为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结婚证”的美感。

1 古代人是怎么结婚的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

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

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

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 。

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

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

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参考资料:

2 古代人如何结婚

旧式婚姻多为封建、包办买卖婚姻,表现在礼俗上十分繁琐,民国以后,渐兴文明结婚,至解放后才废除旧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

说亲 旧时婚姻多凭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请媒人先往女方提亲,称“报吉”。女方同意后,交出写有女儿生辰八字的红帖,即“庚帖”,称“出帖”,俗称“出八字”。

男方取得庚帖后,压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炉下三天,称“压庚”,然后请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称“合婚”。如五行相冲相克,则退回女方“庚帖”,并附送一些礼物示歉。

新社会实行婚姻自主,但农村不少地区仍流行说亲。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数为自由恋爱,也有经人介绍而相识,征得家庭同意确定婚姻关系的,称之为“找对象”。

订婚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

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玦,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

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

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准日 即男女双方确定婚期。据《嘉兴府志》记载:“……将婚请期曰准日”。

又据《古禾杂识》记载:“……请期曰准日,则男宅投之以茶,女宅报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谓之两头高”。民国时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须购办首饰(金戒、手镯等2至4件)、果盒(盒内分两框,一置桂圆,一置茶叶)及聘礼数十元至数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

女家亦备糕盒及和合(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为绸或纸制成),座下红绸包庚帖,回赠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须“话亲”,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议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应。

农村礼仪较简,男方选定结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称“对盘”,又称“行大盘”。托媒人送礼,有绸缎、布料、首饰及礼金,礼金为数亦甚可观。

也有女方讨价还价,至使男方送追礼的。此俗建国后农村仍流行,时有为追索聘礼,男方因贫穷,无法满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纠纷,不少男方为行聘负债累累。

迎娶 据《古禾杂识》记载:“禾俗重亲迎豪家富室必盛驺从,鸣锣喝道,居然官长也。新郎虽白衣亦蟒服数珠,甚至僭逾有戴红顶者。

戚友少长,衣服甚都,导于舆前,谓之陪娶。新娘乘彩舆,灯光映射,婢媪随其后,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气达数百步”。

这是清代嘉兴城豪富之家结婚迎新的排场。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结婚,新娘仍乘花轿或彩船,新郎着长袍马褂,也有穿西装的。

新娘戴凤冠霞帔已少见,一般着粉红绣花旗袍,有些用兜纱,为粉红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轿后举行文明结婚仪式。

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司仪、傧相等,只行鞠躬礼,不跪拜。当日宴请宾客,摆宴席多少桌,视经济状况而定,多请厨师到家中操办。

建国后,70年代前,城市迎亲仪式从简,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骑自行车迎娶。婚礼在男方家中举行,中午新郎由亲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间则在男家宴请亲友宾客,酒席不过数桌。

干部结婚仪式更简,一般只向亲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结婚。70年代后期婚礼渐趋奢华,迎娶用三轮车(人戏称“大篷车”)数辆满载新娘嫁妆,结队而行,引人瞩目。

80年代中期后,大操大办之风兴起,迎娶都用小轿车,有的滥用公车,少者一二辆,多者七八辆,车前玻璃窗上贴大红双喜字,新郎新娘由傧相陪同,迎娶时鸣鞭炮,虽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车沿街游驶。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纱,新郎则穿黑色西服。

晚间男女双方家长及亲友同至酒家饭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傧相陪伴,立酒家饭店大门前迎候宾客,新郎向宾客一一敬烟,新娘手持钱包,对小辈分送礼金,一般数十元。酒席价每桌数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两家合办,费用由男方负担。

酒席毕,剩菜如鸡鸭鱼蹄膀等大菜,由双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时兴拍摄婚礼录像。

农村婚礼民国时期大多沿袭旧俗,迎亲前女方索礼,如“谢娘篮”、“请坐礼”、“抢舅礼''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钱”的。俗称“发轿还要银百元,媒人随轿送五盘”。

男方娶亲要挑选已婚青壮年人抬轿或摇船,如花轿迎娶,轿前要由父母双全的两童男提灯。迎娶或派人或新郎亲迎,必须见门作揖,女方才将一道道门打开。

女方上轿前,先隔门槛由女方亲戚传递嫁妆,男方候接,嫁妆一般少于男方礼金。然海盐澉浦一带,历来讲究嫁妆的丰盛,称女儿为“赔钱货”。

嫁妆中马桶必备,俗称“子孙桶”,红漆,内放一包花生,两个染红的半熟鸡蛋。当新娘上轿时,轿前铺芦席(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轿,意为不带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轿的。

新娘上轿必须哭,称“哭发哭发”。一般新娘是小声哭泣,母亲是大声哭泣。

新娘上轿后,先由母亲喂饭,然后由兄弟扶轿杆,起轿。

3 古代结婚证是怎么拿的呢

有关 结婚证的说法:

合婚得到吉相后,就要派人把结果告诉对方,并继续婚礼的步骤。这也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注唐代叫做“报婚书”;宋代叫做“过细帖”;晚近则称“定亲”、“换贴”、“小定”,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订婚”。

纳吉以后,婚姻关系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

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不知你满意否?满意后,能否采纳和评价?

合婚说白了就是让人看生辰八字是否般配。

4 古代人结婚用不用办理结婚证

好像有婚书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最早起源于清代。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5 古代人结婚用不用办理结婚证

好像有婚书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

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最早起源于清代。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古代人对于婚姻要比现代人更加有仪式感。不仅仅是一张证书,而是用一大套流程和环节来完成整个婚礼。

古代,崇尚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都男女到了合适结婚的年龄都会经历提亲、说媒、定亲、婚礼等一系列的流程。

“提亲”的时候,媒人会把两个门当户对的少男少女的年龄、生辰八字等交给算命先生看看八字是否相合,古时的人们很相信“命”,相信只有命中相合才能有幸福的婚姻,对于那些不幸的婚姻,也会说类似“命中相克”之类的话。

当两个人的八字没问题之后,就会有“定亲”的流程,男方下聘礼,女方会有陪嫁的嫁妆,而这些东西都会有很好寓意除了那些日常用的被子、日常用的家用碗盆等之外,还会有一些花生、桂圆、莲子、红枣,套一个好彩头:早生贵子。

经过前面的提亲和定亲步骤,双方变会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成亲”。

而在成亲的整个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步骤比如:坐花轿,坐花轿还含有明媒正娶、原配的意思。自然,这个坐花轿也不是随便就坐上去了, 要喜娘三次催,还要有兄长抱上去。

抱上轿,到了男方家就要开始进入拜堂的流程。而这个流程又是十分负复杂的,三跪九叩六升拜,最后才送入洞房。

其实,这些所有的流程都是古代结婚最好的证明,因为是在众多的人见证下,而且有了很隆重的仪式,让双方都会对自己的婚姻有很深刻的印象,也让彼此承担起婚姻的责任。

合婚得到吉相后,就要派人把结果告诉对方,并继续婚礼的步骤。这也就是纳吉的主体内容。这一仪注唐代叫做“报婚书”;宋代叫做“过细帖”;晚近则称“定亲”、“换贴”、“小定”,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订婚”。 纳吉以后,婚姻关系确定,双方交换的帖子类似于后世的结婚证书。 定聘 定及定议,聘又称小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定婚礼。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故乡人称定定日为回大帖或者是压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好像有婚书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最早起源于清代。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两姓联姻,一堂缔(dì)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chēng)。看 此日桃花灼(zhuó)灼,宜(yí)室宜家,卜(bǔ) 他年瓜瓞(dié)绵绵,尔昌尔炽(chì)。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jiān),好(haǒ)将红叶之盟,载(zaǐ)明鸳(yuān)谱。此证。

现代话翻译的意思是:不同姓氏的两家联姻,在一起缔结婚约,结成良缘,是得称的匹配,桃化盛开之际,正宜婚嫁(此处引自诗经),预料将来一定子孙像瓜蔓延绵,子子孙孙世代昌盛(见自诗经:绵),将白头到老的约定,书写于纸上,像红叶题诗一样的天赐良缘,记载于鸳鸯谱上,此证。

现代的年轻人结婚,最有力的凭证当然就是民政局发放的大红结婚证了。

试想,两个年纪相当,情投意合的年轻人,经过深入了解和恋爱之后,在双方家长都同意的情况下,分别拿上自己的户口本,照个合影,宣读一下结婚誓词,就可以在民政部门的见证下,取得正式结婚的资格和证明。

结婚证一领到手,就说明从此两个以前不相干的人,法律意义上就是夫妻,就是一家人了,从此,两个人就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好属于丈夫和妻子的职责。

现代人结婚有结婚证,那古代人结婚有什么证明呢?其实,古代人对于婚姻,可是更讲究,更注重仪式感,不信,我就讲给大家听听:

古代人结婚前,先是由媒人出面,将两个处于婚嫁期的年轻人生辰八字,写在一方帕子上,再不济的,也要写在宣纸上,由双方家长找懂解读生辰八字的老人看过,如果两个人八字合,生肖合,那就恭喜,两个人的婚事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看过八字之后,就开始行礼了,一般是由男方家根据自己的财力情况,当然也要看女方的家庭地位,下丰厚的聘礼给女方,在这期间也可以顺便打听一下女方的才貌情况,但见面一般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男女授受不亲,且婚前不可相见。

等到女方家长认可,这样走到几年亲戚之后,两家人就开始找一个黄道吉日,给两个年轻人操办婚事,这时候,讲究的人家,会下婚帖,以上等的锦帛写好,隆重发给女方,女方也可礼帖,上附陪嫁物品,如果双方家庭显赫,还需要给当地官府上请帖通知。这其中礼数,可真的是一个讲究呢。

至于古代平时人家的子女婚嫁,就相对简单了些,但婚书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当时的婚书也是美的,古人只需要小心翼翼保存就可以,一般都是放到自己家里的小柜子里保存。

在古代,男女结婚也是有法律凭据,不过在那时时不叫结婚证,而是把这个称为婚书。而现代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结婚证是要结婚前才领取的,而古代的婚书,早在双方订婚的时候就已经签立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婚书,是敦煌文献中的唐代婚书。而婚书分正书和别纸,正书是男方家庭请求婚姻的通婚书和女方家庭允诺的答婚书,内容多为虚话套话客气话;别纸才是婚书的主体,分别记录了男女双方各自的真实情况。婚书一旦缔结,既得到民间的认可,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早年间的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清代的婚书,长度可长达11米,大部分内容是图画,上面写有双方的生辰八字。

随着我们现在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之前那些消失的美好印记又一点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现在很多小夫妻等到结婚的时候,亲手挑选一个个活字,共同排版、印刷,每一次刷墨都充满了仪式感,所以彼此印下的婚书也显得格外庄重、有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690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2
下一篇2023-11-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