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先给你子夜四时歌的视频~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AYsng1t16M/很清楚!
至于是什么舞……我估计基本没人答得出来,太专业了——又是历史又是文化的,还要懂舞蹈知识 - -|||可惜我对后者一窍不通,在我看来那些宫女就是不停地甩袖子再旋转——应该是没有名字的,只是用汉舞的动作编排的舞,不知道这个想法对不对……
不过我还是查到一点,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P
汉朝舞蹈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且看画像石的一细腰女子正在做大动作的舞袖扭腰表演,动作夸张,形神兼备。本文所附各地出土的玉舞人,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神韵。这些舞人有的精细灵动,有的则粗略简朴,但它们都具备舞袖和舞腰这两个重要特点。 2000年过去,沧海桑田,留传下来的汉代舞蹈艺术的形象资料已是凤毛麟角,今天能够见到它,主要得益于保留下来的文物遗产,我们从画像石、汉代漆器、汉代俑人等实物载体中仍可窥视到当时的风采和所传递的信息洁、灵巧、精美、生动的形象和耐久不朽的质地而垂于后世,为我国玉文化和舞蹈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难以替代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一方时代久远、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的天地。
玉舞人以它特有的历史艺术价值,为收藏家们作为珍稀品种所追捧,其市场行情也节节攀高。人们更渴望了解有关这方面的鉴赏和辨伪知识。战国玉舞人和汉代玉舞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视雕工的精微细腻和舞人的华丽动人,而后者则着力于整体姿态的塑造,表现舞人手舞足蹈、夸张传神的大动作,显示出汉代艺术朴实简洁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袖折腰;以简单的阴刻细线勾画面部和衣纹;舞人轮廓边缘加刻细线并刻有纹饰是鉴别汉代玉舞人的要点。尤其是有纹饰及在轮廓边缘加刻细线是辨伪的重要标志,凡粗而深的线条皆不是真品。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楚腰》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的现代诠释,重现了中国古代楚地特有的舞蹈形态与风味。仿古,却不泥古;创新,却不媚俗;在浓厚的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从现代人对历史思考、追寻的视角,审视传统的文化精神。 就中国古典舞的形态而言,在仿古或创新的中国古典舞如《霓裳》《飞天》《踏歌》等作品中,总有些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贯穿于创作活动中,即以一种实现虚与实相统一的手段,追求完满的舞蹈境界,《楚腰》亦如此。创作者紧紧抓住楚舞翘袖折腰的形态特点,突出女子舞蹈腰部的动态、美感,将历史与现实、形态与意境这两对相生相对的虚实关系渗透到舞蹈作品中,舞台上栩栩如生的楚舞,让人不知到底身在何处,仿佛漫长的历史的文化苦旅,在这一刻已是苦尽甘来,那不是文明的浮华,而是升华
魏晋舞蹈南北朝时,原北方的统治者向江南迁移,北方则归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由于南北两地统治者的风俗习尚、文化娱乐生活迥异,其乐舞的风格和特色也截然不同。两晋和南北朝继承了汉魏的传统,《清商乐》、“杂技百戏”仍然流行。此外,西曲、吴歌、杂舞盛行。晋太康时(280~289年)流行的《杯盘舞》又称《晋世宁》(祝愿晋世得到安宁,属杂舞类),舞者用手接住杯盘,反复而舞,似一种杂技耍杯的节目。晋人谢尚的《鸲鹆舞》是模仿鸟的舞蹈。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舞起来屈伸俯仰,旁若无人。南京西岗出土的西晋鸟兽人物瓷罐,很多鸟类聚于罐顶,造型美丽,下面有似带面具的男舞人,扬起长袖和吸腿起舞。西晋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养蓄众多舞伎,恒舞于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广西人绿珠,石崇作《明君舞》,绿珠扮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其后也归入《清商乐》中。
魏晋人崇尚清谈,善思辩,褒衣博带,手执尘尾扇,有的甚至留有颊须。他们喜爱轻盈飘逸、抒情宛转之美,常怀有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舞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其中一幅头梳双环髻的洛神,修颈细腰,手执尘尾扇,飘带萦绕,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正是东晋人心目中的美人。另一幅是一男子立于饰有羽葆流苏的双鼓前,手执一双鼓棰正在演奏。边陲河西走廊的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出土的飞天,《燕居行乐图》也大有中原舞风,舞伎头戴花冠,手持便面(即扇子)起舞,显得轻盈洒脱。江苏常州戚家村出土的女舞俑,端庄凝重。
希望对你有帮助~
抒情爵士舞的特点介绍如下:
强调幅度大,线条长,肢体张弛自如。需要对身体有较强的控制力,肢体气息伸展和发力,小细节动作与长线条动作相结合。
爵士舞(Jazz Dance),爵士舞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个人即兴表演。 是一种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是属于一种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舞和芭蕾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爵士舞蹈最初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经被贩卖作为奴隶的黑人群体带到美国本土,而在美国逐渐演进形成本土化、大众化的舞蹈。
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泼、有生气的一种舞蹈。它的特征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传统式的古典芭蕾必须局限于一种形式与遵守固有的姿态。
随着美国流行文化的发展,伴随着芭蕾舞普及和百老汇文化的推广,特别是街舞文化体系的出现,爵士舞已经和以往的马甲、西裤、皮鞋、手杖的表演形式完全不同,在博采众家之长之后慢慢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早已不再是自由即兴的表演格式,在20世纪末期的流行音乐及舞蹈MV的发展大潮中,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为杰出代表。
为了适应现代表演的需要,之前那种完全自由化的风格已经慢慢被各种风格的规律和要求所限制,变成一种自由与规律并存的风格。
与爵士乐的关系:爵士舞与爵士乐并无关联,爵士舞所用的音乐大多为流行乐或电子舞曲,并非爵士乐。
外国舞是指中国以外其它各国的各类舞蹈,包括亚洲舞、欧洲舞、美洲舞、非洲舞、大洋洲舞等。再细分包括印度舞、日本舞、韩国舞、阿拉伯舞、爱尔兰舞、埃及舞等。
印度舞
印度舞分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du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形,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
印度舞——表演给神看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式。这个姿式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提踵立脚趾。印度舞脚的动作,会让你有美丽的小腿和脚踝。
●舞蹈过程中,肩膀经常要保持端平的姿式,转头的动作也会帮助保养你的颈椎。
●跳印度舞时,背部一定要保持挺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美人拥有全世界最性感的背。
印度舞的来历及特点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体语言体现出8种“拉斯”,“拉斯”意即“味道”。这8种拉斯分别是:斯楞嘎尔(爱)、哈谢(诙谐)、格鲁楞(怜悯)、劳得尔怒入威尔(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兹(轻蔑)、阿得浦得(惊愕)和尚德(安详)。当然,这8种拉斯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爱就包括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想完美地体现出各种拉斯,需要十分艰苦的训练。
此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蒋昱宏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
婆罗多舞讲究音调、节拍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化莫测,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舞一般由1名演员独舞,台侧有另外5人协助演出。这种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愿整个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词伴舞。第二段叫做“贾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调”。这时开始有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情节。第三段叫“沙达姆”,意即“述说”。第四段叫“瓦尔纳姆”,意思是“叙事”,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为“表现”。第六段叫“提拉姆”,意为“结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带,内容多取自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种流派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演员的面部浓妆艳抹,远胜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为原料绘制而成。每次化妆都有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于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因而,演员一上场,从其面部化妆即可分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演出也不受场地限制,有一块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听到开演前的震天鼓声,就会循声而来,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一些以讲述两大史诗糊口吃饭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十分讲究舞步缓疾的变化。演员跳舞时,脚上系有小铜铃。随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铃时而响声大作,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又只有一两个铜铃作响,恰似轻声细语。所以舞蹈演员要有极高的脚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于印度东北曼尼普尔地区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它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的说,它是克里希纳神和拉达谈情说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的说,古代曼尼普尔地区的一位国王梦见一种优美的舞蹈,于是教其女儿学会此舞,随后便流传民间。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发展为一种表达克里希纳神和拉达爱情故事的抒情舞蹈。这种舞蹈动作欢快,音乐简单而清新,深受人们的喜爱
搓蹉 裹草帘子舞 撵鬼舞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县,四川省的盐源、木里县也有少量分布。普米族在古文献中称为“西蕃”和“巴直”,自称繁多,有“普日米”、“培英米”、“平米”、“批米”、拍米”、“布”、“俄普”、“尔苏”、“多虚”、“布朗”等,多数称谓含有“白人”的意思。普米族的他称也很多,彝族称之为“窝朱”、傈僳族称“溜溜帕”、藏族称“巴”、纳西族称“博”、苗族称“阿曼如”、汉族和白族称其为“西番”。1960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互能通话。普米族没有正式文字,但在“韩规”(巫师)中使用着一种在藏文上加以改变的文字,俗称“韩规文”。
普米族的族源有氏羌说、蒙古说、拉萨说。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记载,经有关专家’研究考证,普米族原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甘肃、青海一带的游牧部落,是氏羌的后裔。东汉时的白狼羌是今普米族的先民,居住地即在今川、滇的金沙江流域。云南宁范、永宁坝区的“八株”,意为“西番(普米)住地”;永宁区皮匠街,原名“巴抽古”意为“普米跳舞的地方”,说明这一带早就是普米先民活动的地区。
普米族在1949年以前已进入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而有些地方还有奴隶社会的残余。 普米族的村落多建于半山缓坡地带,以姓氏和宗支聚族而居。房屋多为垒原木为墙,木板覆顶,上压以石,俗称“木楞房”。房屋一般分两层,大门的门桅上悬挂牛、羊角或鹰等动物的骨头,有避邪和祝愿牧畜兴旺的意思。正房右边设一大火塘,火塘里支粗大的铁三脚架。火塘正上方竖一条石,称为“锅庄”,是祖宗和神灵的象征。火塘边的起坐,男左女右,不得相混,以上方为尊。
普米族的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种植包谷、养麦、洋芋等,家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至今猎到野物,还保持着“见者有份”的原始共产主义遗风。
普米族多数为父系家庭,也有极少数母系家庭。财产实行男子继承制,幼子得坐祖房,无儿子人家女儿有财产继承权。
普米族歌舞活动很盛,婚、丧及节庆中都有歌舞相伴。
普米族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婚配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婚礼程序较繁。先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举行敬锅庄的祭祖仪式。祭过锅庄就算定了婚,尔后还要择定婚期。
结婚多选在冬腊月农闲季节进行,婚礼前要由媒人带领两个年轻人,把礼物背到姑娘家去,称为“过礼”。媒人一定要能说会唱,因为女方村寨每家都要请媒人做客对歌,唱赢则罢,唱不赢就向主人敬酒,请求宽恕。
新娘出嫁的头夜,亲友们要聚到她家唱歌跳舞,彻夜狂欢,祝贺新喜。
婚礼之日,新娘一大早便被送亲客簇拥着上了路,媒人却被锁在一间屋子里,屋内还陪锁着一位主方歌手。门外由两个姑娘手执钥匙把门。主方歌手先唱《锁门调》,媒人懂行,就用《开门调》将锁唱开。媒人唱赢了,门外的姑娘连忙开锁放人,媒人就去追赶送亲的队伍,媒人唱不赢,就得去向新娘的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求得宽恕才能脱身。
新郎这方的村寨里,每家都要背上一坛酒到村口去迎候送亲的客人。两边相见时,要互相鸣枪致意。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长辈要烧一堆松毛,让新娘新郎携手绕火堆转三圈,表示除。进屋后,双双跪拜锅庄。然后由新郎新娘把锅庄两旁的油灯、各自点燃一盏,名为点长寿灯。礼拜完毕,双方的主要亲人进到屋里,在火塘边每人一碗酒,一份肉,边吃边展开热烈的对歌。入夜,远亲近邻在新郎家门前燃起熊熊篝火,吹响竹笛或芦笙,手牵手围绕簧火跳舞,男女青年尽情地欢歌狂舞通宵达旦。
兰坪的普米族,在迎亲仪式中还要跳“仆瓦磋”,即“踩毡角舞”。迎亲这天,新郎家要在大门外扎一青松牌坊,并用青松毛从院内一直铺到大门外。在青翠的牌坊前横铺着一床羊毛红漆毡。当迎送新娘的队伍到达门前时,新郎家一长辈立于红漆毡左前方,手持新毛巾跳仆瓦磋,以示对送亲客人的热烈欢迎。送亲队伍中新娘家的主要长辈,上前与新郎家的长辈对跳仆瓦磋,而后走进临时搭的“巴沙”(青棚)内主客对坐,喝酒对歌……。
兰坪的仆瓦磋,丽江的“热那哦那”、“若浪”等舞蹈是专在婚礼时跳的。婚礼上除了这类专门的礼仪舞蹈外,只要是有助于渲染喜庆气氛,抒发快乐心情的自娱性舞蹈,均可自由选择,尽情唱跳。
宁范、丽江等地的普米族实行火葬。在死者弥留之际,要视其性别,男性牵来一只母绵羊,女性牵来一只公绵羊,毛色以纯白为佳。这是死者的伴侣,它将陪死者一起去到阴间。接着,要唤来一条狗,这是为死者带路的;最后还要牵来一匹马,这是死者的坐骑。人落气后,家人立即爬上屋顶,掀开房头板数块,同时吹牛角、放**,向村邻亲友报丧。接着把抽下来的房头板劈开烧水洗尸。洗毕,用酥油涂抹尸体,再用麻布将尸体裹成蹲跪状,然后放入正房后面夹道间的地坑内,上面盖罩铁祸,用稀泥密封,然后请韩规择算发丧日子。
发丧的头夜,村邻亲友聚集治丧人家,在院子里烧起火堆,青年男女拉成圆圈,围绕火堆歌舞。当晚,除了有严格规定的宗教舞蹈及婚礼中的礼仪舞蹈不能跳而外,其它欢快抒情的民间舞蹈,如“搓磋”、“贡哩年嘎”、“松迟松勇”、“团结跳”等均可自由选择,尽情欢跳,使整个丧事过程在悲哀和欢乐交融的气氛中进行。
发丧时,将尸体由夹道间取出,装入一顶“灵轿”(状如花轿的木棺,尸体按蹲跪状直立放入)。韩规念,“送魂经”,举行“给羊子”仪式,之后韩规又给死者念“开路经”,向亡灵指引本氏族的迁徒路线,让其平安返回祖先的发祥地。念毕“开路经”,宁范县泸沽湖一带的普米族要跳“祖给舞”,即为死者的亡灵驱邪撵鬼,开通道路。手持大刀,身着铠甲的巫师们,从灵台前开始,纵横跳跃,挥臂砍杀,高声吼叫,旋风一般一直跳到大门外面去。然后由房屋四角抽下几块房头板,引燃火把前导,亲友们簇拥着,哭天叫地的将灵轿送往火化场去。尸体焚化后,要到第二天黎明才去捡骨碴。骨灰罐要送到本氏族的祖骨山(又称“罐罐山”)上去,选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在树脚挖个洞,将罐置于洞里。之后,还要进行“敬羊”仪式。时间无定规,有的在人死后几年、有的要十几年,甚至下几代人才举办,主要由经济条件来决定。“敬羊”至少要几百斤猪肉、几百斤酒。大操大办,相当隆重。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仪式由韩规主持,仍像刚死人时那样,视死者性别而选一只相对的绵羊,将羊牵至藏有骨灰罐的大树下,亲属们献上供品,跪拜之后,由韩规手执法铃、给白羊背上,洒酒和涂抹酥油。一边口念祭文,一边围绕白羊跳“敬羊舞”。所敬的白羊即成了祖先的化身。韩规手摇法铃,绕白羊左右旋跳,以法铃击打为节奏。要一直跳到白羊浑身乱颤起来,那便是祖先亡灵欣然接受后人的祭奠,保佑子孙兴旺发达。这时,场上情绪陡然高涨起来,在韩规的带领下,人们欢快地跳起“喜鹊舞”、“牦牛舞”和“熊舞”。而后,将骨灰罐取出,由两人送往高山去,藏于洞穴石缝中。
兰坪县的普米族习惯土葬。葬俗繁杂,俗称有三十六道祭奠程序,祭奠时间少则一昼夜,多则几天几夜,这全按祭师择定的出摈日子来定。
停尸期间,孝子孝女夜守灵抠,青年男女在房边空地跳“搓磋舞”或对歌,老年人则唱“苦情歌”,到出摈日的头遍鸡叫时,吹师吹起悲哀的“百事调”。“给羊子”仪式开始,孝子孝女每人边哭边给羊子敬一碗青棵酿制的黄酒,敬酒毕。紧接着举行“取羊心”仪式,巫师用极快的速度取出正在跳动着的羊心,并置于托盘内,供至祭台,巫师边祭边数羊心张缩跳动的次数,认为羊心能张缩十三下以上为吉。实际羊心不管张缩几次,巫师总是要数到十三为止。
巫师把死者的盘缠费、衣物一一交待给羊子,并一站一站地指给亡灵回归“故里”的路线,嘱咐他大胆地踏上白色的大道,渡过石鼓金沙江,往东北面爬到龙塘边,继续向“沙乏沙白”走(“沙乏沙白”是普米祖先曾经住过的地方)。
一、从物质外化形态方面来看,舞蹈的艺术特性就是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观的、动态的形象。它具有:1、直觉性,舞蹈形象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象,它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眼睛)来进行审美感知的。这就规定了在舞蹈作品中所要表现和说明的一切,都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直接地表现出来。舞蹈舞台上没有“过去时”和“未来时”而都必须是“现在时”。2、动作性,是由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人体的舞蹈动作所决定的。舞蹈作品由一系列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语言的不停顿地发展、变化来完成。3、节奏性,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又称节奏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即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在人的机体内部引起的各种不同节奏的发展变化。这种内在节奏会转化为外在节奏的各种形式表现。所以,内在节奏是外在节奏的基础,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表现形式。外在节奏又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听觉的节奏,是听觉对象在时间上有规律的变化,如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而视觉的节奏则是视觉对象在空间上作有规律的变化,如线条的由短而长,形体由大而小、高低相间、曲直有序等。在舞蹈中,节奏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4、造型性,舞蹈必须具有造型性,这是使舞蹈动作具有美感形式的最基本条件和主要的因素。造型性本身,就要求了动作的构成具有美感的形象,它必须是经过提炼和美化了的最生动、最鲜明、最有表现力,也就是具有典型性的动作。造型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一是舞蹈队形、画面的造型,也就是舞蹈的构图———舞者在舞台三度空间所占据的地位和活动的路线。
二、从内在本质属性方面来看,舞蹈的艺术特性是抒情性,这是舞蹈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所决定的。有些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人的复杂的情感状态,用人体的动作却能予以充分的表达。所以,用人体动作的舞蹈语言来表现语言、文字和其他艺术语言难以表现和描绘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丰富、复杂的情感就成为了舞蹈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征。在生活中,我们把表现人的各种情感和情绪的动作,称作“表情动作”。舞蹈中的表情性动作,主要是以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为基础,经过艺术的提炼、组织、美化、加工而来的。舞蹈即能表达自然情感,也能表达社会情感。善于抒情,也能叙事。
三、从艺术展现的方式特点来看,舞蹈艺术是综合性的。舞蹈是一种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但是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离不开音乐、诗歌、美术等因素,它们同样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舞蹈的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象。随着舞蹈艺术表现更为复杂和多样的生活内容的需要,特别是产生了舞剧这种舞蹈体裁后就使得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发展到更为高级的阶段。它把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声光等艺术都融合在舞蹈艺术之中,这就极大地增强和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同时就相应地促进了舞蹈艺术更高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