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儿子结婚是新翁之喜,那么人家女儿出嫁是什么之喜

人家儿子结婚是新翁之喜,那么人家女儿出嫁是什么之喜,第1张

众所周知结婚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但同时结婚也有很多讲究,筹备婚礼也是一件繁琐的事情。不论是男方提亲还是女方出嫁都有特定的标语,像我们平时的搬家俗称“乔迁之喜”,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那么嫁女又俗称为什么呢?嫁女应该算是什么喜呢?这得追溯到古时候了,如果要再细挖掘,就得要从《诗经》开始讲起了。那么下面就由接亲网小编和大家一下探讨下吧!

1、《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指女子出嫁。

2、“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后代;“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归者,回也,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即,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文人用“于归”这古香古色的词语,作为“嫁人”的替代语,用在婚礼、婚宴上,表示对新人,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是很有品味的。

3、同时,嫁女也可成为出阁、出闺。结婚叫花烛之喜,生子叫弄璋之喜。

上面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嫁女之喜啦,从古文延伸出来的是不是觉得很动听?用现代人的话语来讲就是”文艺“。这些词在大多数时候不单单是为了念起来好听,更多时候是为了传递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除了婚俗的一些俗语,大家有空也可以去搜索一些其他的俗语哦!

  《明史》:

  ○ 皇太子纳妃仪

  历代之制与纳后同。隋、唐以后,始亲迎,天子临轩醮戒。宋始行盥馈礼,明因之,洪武元年定制,凡行礼,皆遣使持节,如皇帝大婚仪。

  纳采、问名。制曰:“奉制纳某氏女为皇太子妃,命卿等行纳采问名礼。”至妃第,傧者出,诣使者前曰:“敢请事。”使者曰:“储宫纳配,属于令德。邦有常典,使某行纳采之礼。”傧者入告,主婚者曰:“臣某之子,昧于壸仪,不足以备采择。恭承制命,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使者入,陈礼物于庭,宣制曰:“某奉诏采择。”奠雁礼毕,使者出。傧者复诣使者前曰:“敢请事。”使者曰:“储宫之配,采择既谐。将加卜筮,奉制问名。”傧者入告,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女,可以奉侍储宫,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使者复入,陈礼奠雁如仪,宣制曰:“臣某奉诏问名,将谋诸卜筮。”主婚者曰:“臣某第几女,某氏出。”

  次纳吉。傧者请事如前,使者曰:“谋诸卜筮,其占协从,制使某告吉。”傧者入告,主婚者曰:“臣某之子蠢愚,惧弗克堪。卜筮云吉,惟臣之幸,臣谨奉典制。”傧者出告。使者入,陈礼奠雁如仪,宣制曰:“奉制告吉。”

  又次纳徵。傧者出告,使者入陈玉帛礼物,不奠雁,宣制曰:“某奉制告成。”

  又次请期。辞曰:“询于龟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敢不承命。”陈礼奠雁如仪。

  又次告庙。遣使持节授册宝仪注,悉见前。

  又次醮戒。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奉天殿,百官侍立。引进导皇太子至丹陛,四拜。入殿东门就席位,东向立。司爵以盏进,皇太子跪,搢圭,受盏祭酒。司馔以馔进,跪受亦如之。兴,就席坐,饮食讫,导诣御座前跪。皇帝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皇太子曰:“臣某谨奉制旨。”俯伏,兴。出至丹陛,四拜毕,皇帝还宫,皇太子出。

  又次亲迎。前一日,有司设皇太子次于妃氏大门外,南向,东宫官次于南,东西相向。至日质明,东宫官具朝服陈卤簿鼓吹于东宫门外。皇太子冕服乘舆出,侍卫导从如仪。至宫门降舆升辂,东宫官皆从至妃第,回辕南向,降辂升舆。至次,降舆入就次,东宫官皆就次。先是,皇太子将至,主婚者设会宴女。至期,妃服褕翟花钗,出就阁南面立,傅姆立于左右。主婚者具朝服立于西阶之下。引进导皇太子出次,立于大门之东,西向。傧者朝服出,立于门东曰:“敢请事。”引进跪启讫,皇太子曰:“某奉制亲迎。”引进受命兴,承传于傧者。傧者入告,导主婚者出迎于大门外之西,东向再拜。皇太子答拜。引进导皇太子入门而左,执雁者从。傧者导主婚者入门而右。皇太子升东阶进,立于阁门户前,北向立。主婚者升西阶,立于西,东向。引进启奠雁,执雁者以雁进。皇太子受雁,以授主婚者。主婚者跪受,兴,以授左右,退立于西。皇太子再拜,降自东阶,出至次以伺。主婚者不降送。初,皇太子入门,妃母出,立于阁门外,奠雁位之西,南向。皇太子拜讫,宫人傅姆导妃出,立于母左。主婚者命之曰:“戒之戒之,夙夜恪勤,毋或违命。”母命之曰:“勉之勉之,尔父有训,往承惟钦。”庶母申之曰:“恭听父母之言。”宫人傅姆擎执导从,妃乘舆出门,降舆,乘凤轿。皇太子揭帘讫,遂升辂,侍从如来仪。至东宫门外,降辂乘舆。至阁,降舆入,俟于内殿门外之东,西面。司闺导妃诣内殿门外之西,东面。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卺礼,如中宫仪。

  又次朝见。其日,妃诣内殿陛下,候皇帝升座。司闺导妃入,北面立,再拜,自西阶升。宫人奉枣栗盘,进至御座前授妃。妃奠于御前,退复位,再拜。礼毕,诣皇后前,奉腶修盘,如上仪。

  又次醴妃,次盥馈,次谒庙,次群臣命妇朝贺,皆如仪。

  四年,册开平王常遇春女为皇太子妃。礼部上仪注,太祖览之曰:“贽礼不用笄,但用金盘,翟车用凤轿,雁以玉为之。古礼有亲迎执绥御轮,今用轿,则揭帘是矣。其合卺,依古制用匏。妃朝见,入宫中,乘小车,以帷幕蔽之。谒庙,则皇太子俱往。礼成后三日,乃宴群臣命妇。”著为令。

  成化二十二年,更定婚礼。凡节册等案,俱由奉天左门出。皇太子亲迎,由东长安门出。亲迎日,妃服燕居服,随父母家庙行礼。执事者具酒馔,妃饮食讫。父母坐堂上,妃诣前各四拜。父命之曰:“尔往大内,夙夜勤慎,孝敬无违。”母命之曰:“尔父有训,尔当敬承。”合卺前,于皇太子内殿各设拜位。皇太子揖妃入就位,再拜,妃四拜,然后各升座。庙见后,百官朝贺,致词曰:“某官臣某等,恭惟皇太子嘉礼既成,益绵宗社隆长之福。臣某等不胜欣忭之至,谨当庆贺。”帝赐宴如正旦仪。命妇诣太后皇后前贺,亦赐宴,致词曰:“皇太子嘉聘礼成,益绵景福。”余大率如洪武仪。

  清代除了被废的胤礽,之后没有再立太子,所以只有皇子婚仪,没有太子婚仪

  《清史稿》:

  皇子婚仪先指婚,简大臣命妇偕老者襄事。福晋父蟒服诣乾清门,北面跪,大臣西面传旨:“今以某氏女作配皇子某为福晋。”福晋父三跪九拜,退。择吉,简内大臣、侍卫随皇子诣福晋家行文定礼。福晋父采服迎门外,皇子升堂拜,福晋父答拜,三拜,兴。见福晋母亦如之。辞出,福晋父送大门外。行纳采礼,所司具仪币,并备赐福晋父母服饰、鞍马。以内府大臣、宫殿监督领侍充使。及门,福晋父迎入中堂,谢恩毕,与宴,大臣陪福晋父宴中堂,命妇、女官陪女眷宴内室,毕,使者还朝复命。婚前一日,福晋家赍妆具陈皇子宫,至日,皇子诣帝后前行礼,若为妃嫔出,则并诣焉。

  吉时届,銮仪卫备采舆,内府大臣率属二十、护军四十诣福晋第奉迎。采舆陈堂中,女官告“升舆”,福晋升,父母家人咸送。内校舁行。女官从,出大门乘马。至禁城门外,众步行随舆入,至皇子宫门降,女官导入宫。届合卺时,皇子西乡,福晋东乡,行两拜礼。各就坐,女官酌酒合和以进,皆饮,酒馔三行,起,仍行两拜礼。于时宫所张幕、结采,设宴,福晋父母、亲族暨大臣、命妇咸与,礼成。翌日皇子、福晋夙兴,朝见帝、后,女官引皇子居左稍前,三跪九拜,福晋居右稍后,六肃三跪三拜。见所出妃嫔,皇子二跪六拜,福晋四肃二跪二拜。越九日,归宁。巳宴,偕还,不逾午。

一般的大户人家:首先在最前头的是新郎,一般会骑在马上。接着是随从,或者是新郎的好友、男傧相等人(如果家里足够有钱也会同样的骑马,但马的等级、装饰与新郎的马不同,一般会稍微次一些以免抢风头)。

前段时间堂妹结婚,我被选为送亲人员之一,和众亲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里。因为男方家距离比较远,一路颠簸很久才到。但到后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觉到对方好像是不够热情的。结婚典礼上也没让女方家人参加,只是典礼过后才来招呼我们。这让我感觉到两地结婚习俗的差距!因此小编想了解下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什么样的。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古代六礼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

二、古代婚礼流程

1、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一人在最前边盛装骑马负责开路,然后依次是回避牌、吹鼓手、铡锣、缀灯、旌旗等,同时把金瓜、钺斧、朝天镫等各种兵器,也都排列在仪仗的行列里。新郎骑马或坐绿帏轿在前,新娘的绣花大红轿随行于后,真是威风凛凛,此时此地的新郎好比状元及第,难怪说结婚就是“小登科”了。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2、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3、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首先是坐帐,亦称“坐福”,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还要撒喜果于帐中,称为“撒帐”,一般所撒的物品有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花着生”。

接着的节目就是吃子孙饽饽,子孙饽饽是送亲太太从女家带来的。吃过子孙饽饽,又吃长寿面,长寿面是由男家准备的,取“子孙万代,长生不老”的意思。然后是“合卺”酒,又称交杯酒。用一条红线绳子,两头各系一只酒杯,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交杯酒礼是在洞房之内举行,然在大厅里又摆一桌酒席,俗语叫“团圆饭”,席间新郎新娘坐上座,其他宾客均坐陪座,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

“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三、古代婚礼要准备的东西

1、花轿:花轿成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迎亲太太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回时新娘、迎亲、送亲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或绿)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7、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秤称“六证”。意为“六证”可知家里粮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貌怎样、账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讲只有“三媒六证”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时,举行结婚典礼,俗称“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

8、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异性,小编看过古代的结婚习俗流程后感觉到很传统很讲究。这就是传统文化中魅力之处。

古代婚礼流程和现在有哪些区别?我国古代是德治、礼治社会,所以礼节从皇帝到庶民的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四大礼制: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今天我们就专门来探讨一下古人的婚礼。

古代的婚礼非常重要,因为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就是说儿子必须要结婚生子,以延续血脉,结婚则是养育后代,尊重祖先的先决条件,所以婚礼是正礼,必须重视,古代婚礼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称为“六礼”,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六礼之一:“纳彩”

纳彩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中提亲,待女方同意后,男方带上礼物去女方家中致辞。

六礼之二:“问名”

问名就是男方询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属相,还要询问女方母亲的姓氏,以了解血缘关系,从古代就知道不能近亲结婚,不利于子孙后代,而且男女的生辰八字古代人非常重视,生辰八字必须不能相克。

六礼之三:“纳吉”

纳吉的意思就是男方向女方通报好消息,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姓氏匹配,可以结婚。

六礼之四:“纳征”

纳征就是现在的订婚,男方需要送聘礼到女方家中。

六礼之五:“请期”

请期就是确定结婚日期,这个由男方确定,需要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请先生挑选黄道吉日,并将确定好的日期通知女方。

六礼之六:“亲迎”

迎亲是六礼的最后一道程序,相当于现在的结婚大典,有男方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时间为黄昏时,之所以选择这个时辰,新郎到女方家迎亲,新娘则跟随新郎到夫家,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而昏时正是阴阳交接之时,男以昏时迎女,故曰婚;女因男而来,故曰姻。《白虎通嫁娶篇》记载:“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 《说文》:“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婚,妇家也。”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有“拦门”、“唱喜歌”、等仪式。迎亲的队伍在途中,凡遇到寺庙、桥头、路口、坟墓、水井时,需要把轿子遮起来,另外还要放炮,为了避邪。迎亲的队伍到达男方家时,不能马上进门,要把轿子关在门外,意思就是把新娘的性子憋的温顺一点,还有撒谷豆、跨火盆等仪式。

进门后就是“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完堂后面的礼仪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7537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