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朋友结婚,随礼钱可以直接给朋友,也可以给记账的人。
具体来说,如果婚礼现场设有记账台,并且有帮忙记礼账的人,那么直接把钱或者红包交给收礼金的人,并告知自己的姓名即可。如果并没有专门的记账台,也没有帮忙记礼账的人,那么可以直接将礼金交给新郎或新娘本人。
以上就是关于普通朋友结婚,随礼钱给朋友还是给记账的人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这种约定俗成的随份子习俗,让我觉得婚礼的红包就是应该这样随,直到我后来读书工作来了沈阳,参加第一场沈阳人的婚礼,在门口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管账先生”,一打听,才知道,沈阳人婚礼随份子是在门口或者餐桌上领一个红包,把自己的份子钱包进去,等新郎新娘敬酒时,把红包亲自交给两位新人。
感受这种差异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身边的沈阳人去鞍山参加婚礼,也遇到过类似的尴尬,很多人回来都吐槽,鞍山人随礼太简单粗暴,有点适应不了。事实上,随礼写账也并非鞍山人的专利,我了解,在辽宁其他城市也有这样的风俗,但具体哪有哪没有,就不太清楚了。(欢迎其它网友补充)
一个 社会 习俗的产生背后往往有很复杂的原因,约定俗成的规则一旦形成,想改变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你很难说谁好谁坏,谁先进谁落后。婚礼毕竟是一件喜事,份子钱表达的是亲朋好友的祝福。不过有一个问题比较有意思,鞍山人写完账看完婚礼庆典,很多人有事就走了,所以等新郎新娘出来敬酒,发现很多桌子已经空了,这倒是一个比较尴尬的事。但是相反,估计很多沈阳人坐在酒桌前,也应该在心里默念:“啥时候过来敬酒啊?”
其实,比起怎么随份子,我还是关心随多少才合适,毕竟我的工资就那么一丢丢,再参加几场婚礼,整个十月就只能宣誓吃素了。
一地一风俗,十风九不同。
拿我们甘肃陇南来说,多盛行于写账:
一、承袭于传统。凡参加婚礼的,不分亲疏远近,入席之前都要随份子(礼金)。过去,这随份子的情况分两种:一种是“恭喜”。早期酒炮礼对齐全,后来只注重于酒炮和份子钱。属于底亲、好友才这样,礼情较重;另一种是“行情”。普通人一般只上份子钱,不带酒炮之类。恭喜与行情,大有区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给主家“凑体面”、长精神。
二、便于“礼尚往来”。凡婚礼场所都设有专门的“礼房”,有接管物质的,有接收份子钱的,也有负责记账的,互相监督,分工明确。来客随到随接待,礼薄上的钱物记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甚至于连一挂鞭炮也不忽略。俗话说,“先是人情后是债,提起人情把锅卖。”为什么这样,就是便于以后给人家还“情”。
红包只在近些年来才时兴,只盛行于部分婚礼场中,可以说是时代新风。
红包有红包的好处:
一、简便易行。份子钱置于红包中,来客少了入礼等候的麻烦。
二、避免了尴尬。份子钱是多是少,来客相互间都不知道,场面上好看。
把这个事儿与文化相联系有些小题大做吧?
如果非要与文化联系起来的话,倒是可以说: 中国从很久很久以前到现在,都有去别人家参加婚宴等宴席的时候“随份子”的传统。
只不过以前随物比较多。现在随着 社会 的发展,人们手中的票子不再那么紧张,随物又不知道随啥(人家什么都不缺),于是慢慢地演变为直接点钱了。中国文化有些避讳送钱,于是起个名字叫 “随份子”。
我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赴宴还是随身背几斤麦子了事。
就像问题中提到的,“随份子”也有不同的形式。
比较好看的,当然是红包了。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自古就代表着喜庆。红红火火,红彤彤……,这些词一出来就会让人感到开心。
红包也不例外。
亲戚朋友结婚是一件大喜事,自己有幸被邀请是一种情面,见面寒暄之余,红包奉上,自然皆大欢喜。
简单直接的,直接点钱也行。
虽然不多见,但也还是有的:发展到今天,直接点钱显得麻烦多余,现场摆上刷卡机,多方便!
猜想不定哪一天就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婚礼现场贴着大大的二维码,扫码支付。
点钱有一个小小的不足:刷刷刷,钱全部进入了一个账户。那么,到底谁点了多少钱?谁点的多,谁点的少?不好区别。
有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 记账。
其实红包也是记账的。
尽管红包表面不会写上金额,但是没有一个送红包的人会连自己的名字也省掉,要不然就回家等着耳朵发热吧。
东家背后会画个圈圈诅咒你的。
既然红包上肯定有名字,红包又是封着口的,那新郎新娘在洞房花烛春宵一刻之余,肯定会一个红包一个红包的拆开记账的。
尽管不同于现场记账,但背后记账这一步必不可少。
道理很简单——
中国文化中关于人际交往有一条经久不衰的习俗: 来而不往非礼也。 今天我结婚我收了人家的红包,明天人家家里办喜事必须酌情还回去。
有来有往,是为人之常情。
不要以为某些时候送钱的没打算被回礼、收钱的也没打算回礼是破坏了这习俗,那只不过是送钱的盯着更大的回礼而已。
您说呢?
在沈北新区,同样是婚礼随份子,有些是红包,有些是写帐,这是因为红包与写帐的用意不同,不是一回事,这也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内情:
通常的写礼帐是记录随份的凭证,礼上往来,礼帐是基础,是有些东家下帖依据,是双方的往来礼钱参照物。
而红包的私密性,有的能回避亲朋好友的攀比尴尬。另外还有一项是在写礼帐基础上多加的备份,以示关系的递进,大多是直系亲属和闺蜜的厚爱,第二次表示特殊关照。就是说给东家人两份钱,一份公开随众记帐的,一份是私密的包红包。
其中有些包红包的也有一次性随礼的,是为省去麻烦更方便与东家交流勾通。( 一般大众随平常份子都是记帐的,也有些特殊的情况下包红包)
随礼风俗各地不同,我现在沈北新区,蒲河乡村随礼风俗是这样的。
亲,您所在地的随礼又是什么样的?如有不同,请您留言评论区。
我遇上过这样的事,有时候随礼是直接奔账桌,有的是发个红包,需要自己写上名字和金额,主事家人直接收红包,然后回家再立账。
我经历的是这样的,普通老百姓家都是立账桌,红白喜事,有写账的,收款的,事罢,记账的和收款的核对无误后交给事主人。
那红包又是什么情况呢?最早,发红包收礼金是受限办宴的,比如官职人员,国家政策不允许大办宴席的那一类人,有纪检委监督,随时查账桌或没收礼金的情况。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见没有账桌的宴请,是一个公职人员的儿子办升学宴,发红包自己写名字,写礼金数,交给指定收红包的人,随时可以躲过稽查,不会手忙脚乱,不会把礼金被没收。
那一天的宴席都是委托别人坐镇,当事人家主没到场,参加的人都心照不宣,都理解。
再后来,陆陆续续的随礼发红包收礼金的情况就多了,现场根本看不见账桌,可能就不违规了,抓不到现型收礼。
这些是政策和对策的产物。我所在地方,老百姓家办宴,没有发红包写礼金的,穷百姓接不多少礼金,也没有实力超过限制范围,不怕查。
再后来,有实力的办宴分拨办,今天是同学,10桌;三天后是亲戚、朋友,20桌;五天后是同僚,15桌。
就是有100桌,该办也一个都不能少,没有账桌,分批招待,红包礼金,这是普遍现象,既顾及国法,又不失个人利益,中国人的睿智周旋从来都是滴水不漏的。
可能现在大城市追求 时尚 ,玩高雅红包普遍了。
这只是一种习惯而已,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基本还是喜欢包红包了。但是很多地方还是还存在交钱写张的,毕竟随份子钱就是一个相互交换的过程,我所知道的就是你家随多少礼,以后我家也就回多少礼,自己家富裕一点的就添一点随礼。所以交钱写帐更直观一点,包红包晚上主人家也一样要拆了记账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不管是写账,还是送红包,最终主人家都会写账的。
其实大多数地方都是写账,但仍有部分地方或人用红包的方式。
为什么用红包呢?一:节约挂礼时间,斌客快速入席,不需要等待;二:红包看不见多少钱,给客人留有面子,不会攀比;三:部分公职人员,用红包更加私密;四节约写礼的成本啊,且不会算错。
红包这么方便,那为何还要坚持写账呢?
一:显得正式,自古都有写礼的传统,古代一般还当场念礼单;
二:写礼的时间,便于主人家知道谁来了,谁没来,也便于和亲戚朋友打招呼啊
三:写礼有效防止礼金写丢啊(当然,红包让心腹收也没问题)
不一样的方式,一样的祝福,大家就不要计较了。
地区文化不一
沈阳城区近些年是这样,有的礼账和红包都会准备,敬酒时给红包都会写上自己的名字,要不然就白随了,农村还有写礼帐的习俗。看电视剧里面,比如说民国时候办事情,送东西送钱都会有人喊出来,某某送什么什么,也算是财力的较量。无论怎样,最后谁随了多少钱也都会做个统计的。另一个原因,以前婚事都是父母操办,随礼也是给父母的,但现在同学同事多了,很多是直接对应结婚的人,要是还写礼账会让同学同事弄不清到底给谁,但红包好处理,直接给新郎新娘或者给父母。
这个问题有时候是地域风俗不同,有时候是为了个人方便。
传统里的婚礼,一般都是写礼账居多,但是近年来给红包的也不少。因为给红包的隐私性比较强,一般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关系有不少差不多的,为了避免明面上的尴尬,有时候就用红包代替了。红包大的是怕别人尴尬,红包小的是担心自己尴尬。
主人都要等宴会结束了才会看礼账和红包,包红包的个人都会在红包上写自己的名字,不影响主人把数额记载在账簿上。
比如欠了主人人情,想通过礼钱还回来,又和亲友一同去的,就包红包比较合适:尊重别人。不显得突兀。
兄弟姐妹间,也有亲有疏,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包红包的情况就比较多了。包红包的情况在我国沈阳比较盛行,被当做一种时髦趋势。其实我比较看好包红包随份子,随心所欲,谁都不影响,把 装在红包里写好名字,随时可以塞给主人,不用特意去找记礼账的人,大庭广众之下数钱,再报名字记数额,有时候还要详细问名字到底怎么写,因为婚礼人多,有些人的名字比较相近,记礼账的人都是主人比较信任的人,他们也怕弄错了。
我比较看好送红包,方便省事,利人利己。
婚礼账本有讲究
◎任志江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谁家有结婚大喜之事,总会安排一个过去人们称之为“账房先生”的人,其任务就是负责记录婚礼当中各位亲友交来的礼金数额。另外,还有一个报账的人员,协助写账人员接收亲友的礼金,然后再向写账人员报账。
现在的婚礼当中仍然有“账房先生”,不过,现在的“账房”人员有男也有女,有老也有少,就不能统称为“账房先生”了。特别是现在,在一些酒店举办的婚礼, “账房”人员的差事显得比过去写账要求省略了许多,只是直截了当地写上某某人交来礼金多少元。在写亲友的“称呼”方面,也不论辈分大小,是远是近,是男是女,一律直接写名字。不同的是多了一些官称,如某某镇长交来礼金多少元。
应该说上述的做法有些欠妥之处,也有些不符合礼节。即便是现在,很多农村人举办的婚礼,只要懂得一些写账规矩的人都不会按上述的方法去做。其实,关于婚礼中写账的“称呼”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随便便写上某某人交来礼金多少元就算完事了。
首先,写账人员必须明白交来礼金者与新郎新娘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亲属关系,还是朋友关系,还是同事关系,等等。 (社交礼仪 )如果不明白是什么关系,必须问清楚了,再写账也不迟。关于婚礼中写账的“称呼”,都是以新郎新娘为中心,也就是说新郎新娘如何“称呼”交来礼金的人。在账本的第一页必须是给新亲(女方的'亲戚)留的位置,其他亲友不能占用这个位置。从这一点来看,就说明了我们中国人非常懂得应首先尊重他人,特别是婚礼上最为尊贵的客人。
其次,账本上的“称呼”必须让人一目了然,让人一看就知道某位亲友与新郎新娘之间是什么关系。例如,新郎的大伯交来礼金200元,账本上正确的写法是:家大伯交来礼金200元,在此旁边缀上名字全称。
另外,在写别人的姓氏方面,由于某些人的姓氏很少见,往往就写不上来。我听别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人举办婚礼,写账的人是一个20多岁刚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其中一位姓“揣”的亲友交来礼金100元,就这个“揣”先生的“揣”字,着实让这位大学生好一番揣摩,揣摩了半天也没写出来,只好去问那位揣先生,那位揣先生拿起笔“唰唰”几下,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白纸上。接着,姑娘就写道:揣某某交来礼金100元。揣先生很不高兴地说:“姑娘,这样写是不对的,你应当写为‘揣大姑夫交来礼金100元’,然后在下边再缀上我的名字。”之后揣先生笑着对她说:“姑娘,别看你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干这行你还是小冬瓜毛嫩呢。”当时姑娘的脸“腾”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儿。为什么很多农村人,特别是懂规矩的人更注意这一点呢?一般交礼金的人都在一旁观察写账人,生怕写账人写错了,特别是“称呼”方面更是如此。中国人姓氏复杂,一定问清楚再写,否则写错了或者写得不规范,人家是不高兴的。
其实,关于婚礼上写账的要求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中国是一个传统礼仪之邦,古人说:“人将礼仪为先,树将枝叶为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所以说,千万不要忽略了婚礼上写账的“称呼”,恰如其分的“称呼”是对一个人人格的尊重。
关于婚礼上写账的“称呼”,只不过是小事一桩。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正是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当中,体现出其文明与修养的程度。
婚姻里当然应该算账了,但是我指的算账不是说,应该每个人管理自己的钱,或者是说,两个人一起拿出一部分的钱,作为婚姻中的生活开销。剩下的钱是自己的。而是应该两个人把钱放在一起用。因为结婚之后的钱,不是你的钱也不是我的钱,全部都是我们的钱。
放在一起用之后,我们需要管理我们的钱,而不是随便的花,分为你的预算收入和支出,还有你的存款。
首先我来说一下预算,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生活必要的开支。和一些可能会出现的开支,定好预算。最初,可以事无巨细地列好你们的每一项预算。但是每项预算要支出的钱,可能会是一个大概得数目。因为具体也不知道会支出多少,到后期的时候再改就可以了。
收入这一项很简单,就把你的收入列出来,总共一个月会收入多少钱就可以了。在支出这一部分,可以根据你们的预算定好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定好之后呢。我的建议是。可以使用电子记账软件去记账,把账记在手机上。他会非常清晰的帮你显示你在每一项和每一类上都分别花了多少钱,每一项会有备注。然后收入和支出都是一目了然,非常方便,用于管理我们的钱。
最后说一下存款这里。存款必须有一个专门的计划,不然,如果想用多少用多少是不会有存款的。每个月最好除了预算之外,定额的将你们的收入存起来,除非有重大的情况,这存款就不能再动。之前我们是用余额宝的方式去存,发现就偷偷的不小心都用掉了。所以建议你们还是存在银行卡里。
结婚陪嫁超详细__
嫁妆
1首饰
龙凤金镯(1对或者更多)
其他金饰
说明:三金/五金除了男方需要准备之外,现在很多父母也会给女儿买金镯或者其他金饰作为嫁妆,买多买少没有定数,有些地区的亲戚也会买金镯送给新娘,寓意对新娘的祝福。
2陪嫁箱
红色陪嫁行李箱(1大十小)
陪嫁新衣(1-2套)
喜蛋(红色熟鸡蛋)(6或8只)
油盐酱醋(1套)
枣生桂子(不定量)
压箱钱(66/666/6666/66666元)
说明:摆放:大箱放新衣十首饰+压箱钱,上撒枣生桂子。小箱放喜蛋+油盐酱醋+压箱钱,上撒枣生桂子,压箱钱最好摆成圆形、扇形、双扇形,显多又吉利。
3陪嫁床品
龙凤喜被(6/8/10套)
喜庆红色床品(2套)
婚后床上用品(3-4套)
被子寓意“辈子”,寓意新人和谐美满一辈子,买的数量无定,4/6/8/10套为主流。
红色床品主要在婚礼当天铺在婚房,吉利喜庆,婚后一般不用,所以两边婚房各买1套即可,价钱看情况。
婚后实际要用的包括:冬季长绒棉1套+羽绒被1床,夏季丝绵1套+夏凉被1床,春秋纯棉2套+被2套,枕芯1-2对,靠垫1-2对,毛毯1床。
4传统陪嫁物品
子孙桶(1对)
说明:子孙桶寓意多子多孙,是1大+1小,两只桶,一只放8样吉祥物品(红花生、红枣、桂圆、五个红鸭蛋、爆米花、一捆筷子、一包卫生纸、柏树枝一小捆),另一只桶内盛满米,上撒红枣、桂圆、及柏树枝,两桶都要覆红蕾字在上,并用大红不包裹,搜索"子孙桶“即可买到。
4传统陪嫁物品2
长命灯(1对)
喜盆(1对)喜碗(1对)糖罐子(1对)
其他陪嫁生活用品1套
1对红色台灯,寓意长命百岁,结婚当晚长亮不灭,tb搜“长命灯”可买到。
1对红色带囍字脸盆,寓意聚宝,tb搜“喜盆"。
1对红色带囍字碗筷勺,婚礼当天吃饺子、甜汤,也可用里面放一些喜糖,寓意甜甜蜜蜜。
以红色为主,婚后一般不用,所以象征性买套喜庆的就好,主要包括:牙刷牙刷杯1对、皂盒1对、拖鞋1对、梳子1对、毛巾1对、浴巾1对、暖壶1对、剪子1对、圆形镜子1个,tb搜“陪嫁”可直接买全套。
5新娘-服饰配件
红内衣(1套)
红袜子(2双)婚鞋(2双)头纱(1件)
要选择搭配婚纱的内衣,比如露背婚纱要搭配nubra等。船袜或丝袜,买2双,1双备用。一双高跟,一双半高跟,也可根据婚纱礼服搭配来买。头纱又称瘦脸纱,不仅很有仪式感,拍照也好用。
5新娘-服饰配件2
手套装(1对)
婚礼当天佩戴首饰(无定数)
晨袍(1件+n件)。
回门礼服(1-2套)
手套不是一定要买,但戴手套更优雅,搭配婚纱使用。如果化妆师会帮忙搭配,则不需要自己购买的。除了买自己的,也可考虑给每位伴娘买一件。回门礼服不能再穿婚纱、裙褂,可穿红色、粉色、橘色、蓝色的晚礼服或小礼服,或者旗袍。
6新郎-服饰配件
西装(1套)
衬衣(2套)
皮鞋(1双)
一定要买定制西装,婚礼和婚后都可以穿。深色、浅色可以各买一件,深色比较百搭。
6新郎-服饰配件2
皮带(1条)
领带/领结(1条)
领带夹(1只)
袖扣(1对)袜子(2双)手表(1只)
这个就随意啦,买喜欢的牌子就好。如果是婚礼佩戴,领结比领带帅。领带夹如果想买好一点,的确比较贵,如果只想买个在婚礼上戴,那几十也可以买到,看需求。
袖扣也是如此,品牌的和一般的价格差很多,看需求。黑色或藏青色比较好,也可以买一双平时穿。手表也是看品牌,价位差很多,一般是娘家买了送新郎。
7双方父母-服饰配件
双方母亲礼服(2套)
双方父亲西装(2套)
服装配件(不定)
双方母亲礼服款式颜色要不同,选合适妈妈身材的就好。父亲西装最好也是定制,可以跟新郎西装选一家。母亲搭配首饰、手包,父亲搭配的皮鞋、皮带等。
8婚包-服饰配件
婚包(一只)
红色婚包,婚礼当天用来装红包及随身小物的。
9敬茶道具
红色盖碗茶杯(2套)
红色跪垫(2套)
注意图案别有寿等,tb搜“敬茶”即可,别忘买托盘。要喜庆的,tb搜“敬茶跪垫”就可买到
10婚房装饰
囍字(1套)
其他装饰用品(1套)
囍字最好买绒布囍字,有质感,静电囍字贴窗户。气球、拉花等,按需求买,买气球别忘买氦气充气筒。
11堵门道具
各种堵门道具(1套)
12婚俗用品
红伞(1个)
红腰带(1条)
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若干)
压床娃娃(1对)
有些地方新娘出门时,伴娘要给撑红伞,按习俗。有些地方新娘系着红腰带出门,腰带内有缠腰钱。“枣生桂子"陪嫁、撒床、摆盘都要用,按斤买。放在新郎婚房床头,买自己喜欢的就好。
13红包
大小红包(50+)
送给孩子及工作人员的红包,还有备用空红包(有的女方请的人员,需要女方给红包)。
14干鲜果品
水果坚果(不定)
零食饮料(不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