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上要注意哪些礼仪

婚礼上要注意哪些礼仪,第1张

中国婚礼礼仪

我国的婚礼有地区、民族和时代的差异。在现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迎亲方式。险些之外,还有一些新式的婚礼形式,比如集体结婚、旅游结婚、广告婚礼等;婚庆服务机构也有自己的一套仪程。这些非传统的婚礼仪式正渐渐在现代年轻人中普及起来。

1、传统结婚

传统婚姻一般讲究“三书六礼”。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亲时由男方交给女方)。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 等手续,包括:(1)安床。在婚庆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将新人的新床摆放到新房里,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上各种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寓意新人早生贵子。(2)闹洞房。旧里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3)嫁妆。嫁妆是女方这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印刷品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到老)、尺(寓意良田万倾)等。(4)上头。婚前仪式,择吉日男女在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5)撑红伞。新娘出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料。(6)迈炎盆。这预示迃赤火盆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7)跨马鞍。谐音寄托祝福,预示婚后两人生活平安。

传统婚礼即以传统结婚方式为主导的婚礼仪程。它和现代婚礼最大的区别在于迎娶。现在的农村,乃至城市的大部分地区,这种传统的婚礼方式还是相当普遍的。通常情形是,新郎由傧相和其他随从人员陪同,一起乘车去新娘家里在迎接新娘。迎娶队伍要先反复叩敲新娘家的门,小孩子们会吵嚷着要红包。整个过程中鞭炮不断,新娘家终于开门后,要招待新郞和来宾,然后抬或抱新娘上轿或汽车。接了新娘到达男家里,鞭炮齐鸣。由司仪主持仪式,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拜天地、拜高堂再夫妻对拜后,在鞭炮声中送新郞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即开始举行婚宴。现在全部过程都有摄影、摄像拍录下来,之后再刻成喜庆光盘留作纪念。

婚仪举行的场所,一般有两个:一是在家里在,二是在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在方大农村,几乎没有例外地在家中举行婚礼,其仪式也还是具有传统般请族中或村中威望高、办事好的人主持或参与。此外,还有专在宴席上代主家张罗的职业司仪。城市里的婚礼除在家里外,也有在饭店和其他公共场所举行的。这种方式往往将迎新和婚仪分割,将婚仪和喜宴合一。基程序是:

(1) 奏喜庆音乐。司仪宣布婚礼开始,新郎、新娘随乐曲声双双步入宴会厅。

(2) 行鞠躬礼。按司仪的安排,此礼通常分三个层次进行:首先,新人向尊长和前辈亲友行鞠躬礼;其次,新郎、新娘互相行鞠躬礼;最后,新人向全体来宾行鞠躬礼。

(3) 介绍人讲话。介绍人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双方的恋爱经过,并祝福新郎新娘婚后幸福。

(4) 尊长或父母讲话。可以由来旁若无人或亲友中辈分、声望较高的人即兴讲话,向新郎新娘表示祝贺。

(5) 新婚夫妇讲话。如新郎新娘都不擅长讲话,也可采用变通办法,要新郎新娘唱一支歌,以示对所有到会者的感谢。

(6) 宴会开始。司仪或家长领新郎新娘向众位宾客敬酒,往往从主桌开始。婚礼仪式至此即千一段落。

2、旅游结婚

新式婚仪一般较少受家族的影响,而纯以新郎新娘为中心,与传统低仪有很大区别。

旅游结婚是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结婚方式,为广大青年所喜爱。旅游结婚本身在方式上也有区别。有的旅游结婚只不过是前述传统婚仪的后续乐章;有的旅游则比较纯粹,省却了前一程序。对于新婚的青年来说,旅游是比较相宜的。新婚的男女最希望零售有一个独立自在的两人世界,旅游正提供了这样的条件。新人不仅可以相依相处,还能流星观光,增长知识,陶冶性情。

要举行一次成功、愉快的旅游结婚,事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得十分仔细。要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根据双方的身体、经济状况和旅行路线的黄金时间,选择行程及路线。旅行路线最好选择双方都未曾去过且都有兴趣的地方,否则应该尽量照顾女方。如果女方在工作中有足够的旅行机会,当然也可以男方的意愿为主。路线并不一定要选择旅游热点,独辟蹊径往往更有趣味和意义。另外,还要注意行程不必排得过于紧张,因为这毕竟不是单纯的旅游。

一般来说,行前及返回里,双方的家庭都应该有一个小小的迎送仪式。

3、草坪婚礼

草坪婚礼的特色是:轻松浪漫,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清新,让阳光、蓝天、绿草、花园、水景伴你浪漫一生。婚礼的流程大体为:(1)诗意般的开场音乐;(2)主持人开场词;(3)新人入场;(4)新人登台,证婚人证婚;(5)宣讲誓词,交换信物;(6)许愿、喝交杯酒;(7)向父母感恩,答谢来宾;(8)开香槟,切年后 (9)家长黛玉圹,向来来宾敬酒。举行草坪婚礼要注意:(1)为了充分让新人及亲朋好友感受到轻松浪漫、亲切自然的氛围,最好选择声地较宽、青山绿水环绕的度假村;(2)婚礼的策划实施全交给婚庆公司;(3)在大自然里,有了精致而不造作的鲜花、气球、沙幔的半点及芙蓉新娘人的精心策划,新人一定会读到公主、王子般的赣州。

4、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是指由组织者出面组织的,有多对新郎和新娘同时参加的婚礼形式。集体婚礼是近些年来我国提倡婚事新办而产生的新事物,也为许多青年男女所钟爱。这种婚礼形式,不铺张浪费而华贵气派,程式较少而具有纪念意义。

现在流行的集体婚礼有自发组织的,但更多 是由群众组织出面组织的。与传统婚礼相比,集体婚礼仪式性更强。参加婚礼的男女一般都要特意装扮,大多是新郞西服革履,新娘穿漂亮的婚纱,头插花朵,新郎新娘都胸戴红花。其他参加婚礼活动的人也都要打扮得整齐利落。婚礼的会场也要布置得喜庆吉祥,一般正面上挂横幅,写“某某单位集体婚礼”字样,下面巾金色或大红色的双喜字。会场还要布置鲜花、工艺品以及其他装饰品等。

集体婚礼的来宾较少。参加者除新郎新娘外,间或有一些家长或亲友代表,更多的则是青年的同事和朋友,单位的领导也要参加祝贺。具体参加的范围和人数,由组织者视情况而定。

在集体婚礼上,证婚人可以兼任婚礼的司仪主持结婚仪式,其通告的程序大致为:

(1) 主持人富丽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在《婚礼进行曲》和热烈的掌声中进入会场(或由座位起立集中),在全体庆贺宾客的注目下,在布满鲜花、水果、喜糖的主席台上就座。

(2) 证婚人、地方或基层单位有关负责人上主席台就座。

(3) 新郎新娘向家长、交朋友行鞠躬礼。

(4) 新郎新娘互致鞠躬礼。

(5) 新郎新娘向证婚人、出席婚礼的各方和来宾行鞠躬礼。

(6) 证婚人或领导讲话。一般证婚人皆请地方或基层单位的领导担任。他们在讲话中应向新婚夫妇表示祝贺,并提出一睦希望。讲话要简单扼要、热情。

(7) 家长代表讲话。可以事先在参加集体婚礼的家长中推出代表,表示一下对下一代的祝愿与期望,以及对有关领导组织集体婚礼的感谢。

(8) 新婚夫妇代表讲话。内容主要是感谢领教亲友出席婚礼,并表明新婚夫妇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决心。

(9) 赠礼。由主办集体婚礼的单位向新婚夫妇赠送纪念品,通常是书籍、镜框等有纪念意义的物品。

(10) 举行舞会或文娱活动。至此,婚礼即告结束。

  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婚礼仪式各异,我根据网上的资料整理如下,希望对您有用:

  (一)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 结婚礼仪——轿子。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二)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三)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四)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五)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六)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诫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七)亲迎

  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八)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九)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十)酒筵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十一)闹房

  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婚是人生中一件十分繁琐的大事,各种规矩流程,缺一不可,在这里给各位准备结婚的新人们介绍一下,分享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方法/步骤订婚:首先男方需要准备如下:聘金:根据地域差异1万、6万6、8万8、十万零一(寓意十万里挑一)、百万不等。(据了解,唐山聘金一般为3万—8万,山西聘金一般为6万—10万,河北聘金一般为1万-3万,天津聘金一般为5万-10万)

金饰(戒指、手镯、项链等),俗称“三金”。订婚戒指(钻戒一只),礼饼,十全十美, 双份。(囍盆、牙膏、牙刷、牙杯、针线、顶针、镜子、皂盒、梳子、手绢),酒水牲礼(酒一瓶、洗手鸡一只)。女方需要准备如下:抬礼品礼:给帮女方抬男方行聘礼品者的红包礼。甜茶。甜汤圆、点心。招待男方宾客的酒席。

订婚程序:通常来说,订婚着重女方的礼俗,结婚着重男方的礼俗,不过现代大多由男女双方协商合意即可。以下为一般礼俗,可视实际需要或地方习俗,酌情增加或省略。订婚当天,男方将「行聘礼品」以二、六或十二个红大盒装盛。男方亲友将甜茶喝完,并将红包置入杯中。准新娘出堂收茶杯(过程和敬茶同)。奉茶完毕,接着进行「戴订婚戒指」(或手指);将金、铜戒指以红线相系,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或以钻戒代替。准新娘入座,脸朝客厅大门,向外而坐,两脚踏在矮椅上。准新郎站在在准新娘在右边,面对准新娘。准新娘伸出右手,准新郎右手拿戒指。

宴请注意事项:举行完以上订婚流程后,女方家亲男方家以及女方诸位亲戚吃宴席,准新郎挨个拜见女方亲人,并接纳亲人给准新郎准备的见面礼金。转天,准新娘要由伯母或者姑姑陪同,拜见男方亲友,吃宴席,并收见面礼。(此时,男方注意要准备红包给女方的陪同每人一个。)

订婚流程结束,接下来转入正题:结婚流程!婚礼前天下午,男方家带管家来与女方碰面,商议当天结婚细节。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要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迎娶新娘。新郎大早来女方家娶亲,车队要绕圈城行走,不可走回头路。新娘妆毕,要怀揣一方小镜子,以“避“凶光。等待迎娶,同时要将准备的糕饼吃下。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丈母娘捧茶给新郎,并接收喜钱。小舅子换新郎新娘花,并接收喜钱。新郎见到新娘后,困难又来了~新娘的鞋被家人早早的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能进行下一步。逗新郎环节,节目各不相同。经过重重考验,终于可以迎娶新娘了!但是,先娘子不允许落地,得新郎一路背回家哦!在新郎通过重重考验的同时,丈母娘还有一项工作——熏车。(丈母娘手拿香,围着喜车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之后再打开车门,将车内也熏一遍。)熏车结束,丈母娘接收喜钱。新娘上车,车队启程。迎娶队伍要随带红布或红手帕,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或互丢红手帕,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新娘弟弟陪同,与陪嫁物品一起,俗称“拎皮箱”,到婆家后再将皮箱打开,俗称“开皮箱”,并收取拎箱红包和开箱红包。到达男方家,新娘被新郎背至床上,新娘坐上提前准备好的红被子,然后喝过红糖水,吃过糕面后,方可下地。宴请男方宾客,新人敬酒。未入洞房前,必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为新郎新娘安放被褥。并将一把五色粮撒到褥下,赶个五谷丰登的吉利。床头下放几颗红枣,意思是早(枣)生贵子。枕下放几粒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花”插着“生”。

晚上亲朋好友闹洞房。闹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显出自己的体面和光荣。俗话说:“新妇三天无大小”,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妇儿”,逗引新娘,不管荤的素的一起来,有意是尽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黄花闺女变成大大方方的泼媳妇。最后,还有人潜伏洞房窗上窃听新郎新娘说私房话,俗称“听房”。

接下来,该讲回门了。回门即女儿偕女婿回女家认门拜亲。回门的时间各地不一,古时是结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省亲的。春秋时期就有回门之俗,后代沿袭至今。由于“回门”是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故称“双回门”,取成双成对的吉祥意。回门时,旧俗规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这次回门是女儿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称“走头趟”。在“双回门”后,一般不准在岳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男家,因为旧时有新婚一个月内不空房的风俗。新人回门,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饺子内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女方宴请亲朋好友,新人挨个敬酒认亲。返回婆家,结婚流程到此结束!

婚礼都是民俗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大多数人一生只结一次婚,所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婚礼是独一无二且富有创意的。

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和流程逐渐西化,即男士穿西服佩戴领结,女士身穿白色纱裙手捧礼花,最后二人在神父的见证下宣誓亲吻并交换戒指。

但是,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婚俗礼仪,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少数民族通报的传统婚俗。

结婚呢,每个地方因为文化习俗的不同,自然在结婚习俗上也会有着地区上的差异,那么农村的结婚习俗和城市一比,一些有趣的农村结婚习俗可就值得我们看看了。

一、吃喜面

新郎到新娘家后,新娘的本家家长会陪新郎坐会儿,然后新娘的本家姐姐和嫂子就粉墨登场了,开始要红包,并商定喜面的价钱,一般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当开始上喜面时新郎要赶紧吃,而新娘的家人会快速的去夺。寓意是夺富,所以两方会尽力抢喜面。一般情况下,新郎只能吃一口,面就被抢了。

二、开门费

吃完喜面后,新郎来到新娘的门前,新娘不给开门,要开门就得拿红包。当然这些红包都是新娘的娘家人要的。

三、锁门费

当新郎进入屋后,新娘的家长早就把大门给锁了,要想把新娘娶回去,得掏锁门费,不给红包,不给开门。有些聪明的新郎会提前安排好人手把住大门,不让锁门。

四、三把炮

当新郎把红包掏的差不多了,新娘该上花轿了,但新郎必须放够三把炮,而且鞭炮是一把比一把长,这样新娘才能上花轿。

五、不走回头路

迎亲回来时就不能走娶亲时的路,寓意是夫妻不走回头路。

六、闹洞房后抢红被子

在洞房夜,新郎和新娘会抢唯一的一床红被子,谁抢到寓意是往后这个家谁说了算。

一、结婚当天礼仪有哪些

  1、上下婚车

  记住从头部开始微微向下低,避免头饰或头纱撞到车门框上破坏头型效果。再稍微弯腰,小心翼翼地坐进去~新娘出嫁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万不可毛手毛脚,慌慌张张!有些地方有习俗新娘上车或者是下车是由新郎抱着上下的,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慢!要稳!不然和新郎一并摔倒实在是太过尴尬。

  2、户外行走

  出门建议选择轻便的婚纱或者中式嫁衣为出门礼服,因为这样会便于新娘行走。当新娘自己拖着裙子走的时候,最优美的动作是轻轻提起婚纱的前中部,但不要提的过高,以不影响走路而露出脚尖为宜,注意事项:一定不要驼背!下台阶时,应在新郎的协助下慢慢走,千万不要出现新娘摔倒的事情。

  3、新娘入场

  不管你是在哪里候场,都一定记得让伴娘或督导记得时刻为你整理裙摆!特别是选择大拖尾的新娘!一个没有褶皱的裙摆会让你的气质加分不少!入场的时间事先和主持人约定的好,督导会提醒你不用心急。

  二、结婚当天女方有什么礼仪

  4、掀头纱

  新郎在为新娘掀起头纱的时候,很容易一下子把动作做完,因此优雅的场面更需要轻缓的动作配合。掀开头纱时,新娘和新郎两人不要离得太远,要自然靠近。新娘的双腿应稍微前后分开,微微屈膝,头部尽量与新郎胸部持平。新郎缓缓把纱掀起的过程中,新娘仍然保持膝盖微曲的状态,目光依旧向下看不要急于抬头。

  5、敬酒

  敬酒时酒杯应稳稳端在胸前的位置饮酒时要注意,要让杯子靠近嘴,而不要用嘴去靠近杯子,这样会显得有失礼节。杯子应举到脸的前下方,注意不要太高。带着感谢客人祝福的心情和笑容来举杯,寒暄的时候要把杯子端放在胸前的位置,在大家齐喊“干杯”的时候再将杯子端到脸部的前下方,此时注意不要端至与面部平行的位置。目光投向典礼仪式上起立的客人,不要托着杯肚,轻捏杯腿即可。杯子要举到不和脸部重合的尽可能的高度,保持优雅的笑容并要带着感谢的情绪。

结婚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礼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因此有一些结婚的习俗也延续至今,那么结婚的时候常见的婚礼习俗有哪些呢?跟深圳好百年婚礼策划中心来看看!

一、常见结婚礼服的习俗讲究

1、款式设计上不可有口袋

新娘的嫁衣上不能有口袋的设计,这是因为如果有口袋,象征着新娘会带走娘家的财运。避免口袋的设计则为了保留娘家的财运,让娘家的婚后生活也能平安昌盛。

2、礼服上不可绣不祥的图案

新人们的结婚礼服上不可绣有不吉祥的图案,如生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连招花和石榴花虽属于生花,但是并不忌讳将这两种图案绣在新人们的衣服上,这是因为这两种花有闺女出嫁、诚等丈夫、多子多孙之意。

3、不得让不吉之人触碰

有关新人们的礼服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不得让不吉之人触碰。具体来说,守孝之人以及孕妇都不能触碰新人们的礼服,从习俗上来讲会将不吉之气传递给新人,导致婚后生活的不顺以及不和。

二、常见婚礼仪式上的习俗

1、送亲和迎亲

送亲和迎亲是每个婚礼都不可缺少的流程。新郎需要一大早带着接亲之人来到女方家通过寻找婚鞋等游戏过关斩将将新娘接走,而此时女方家也需要派出几名送亲的人员一路跟随新娘去婆家。

2、向父母敬茶并改口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郎都会向双方父母敬茶并改口叫对方父母为爸妈,此时对方父母会给改口费,以示对新人们的祝福。新人们在敬茶时,一来是为了向父母表达养育的感激之恩,二来是向对方父母表示应有的尊重和敬爱,因此这样的习俗被沿用至今,成为婚礼上的必备环节。

3、向宾客敬酒

当婚礼仪式全部结束,宾客们开始享用餐食时,新人们会换好敬酒服,挨桌依次向每位宾客的到来以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尽兴、吃好喝好,一起分享这份幸福与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071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