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生有过三次婚姻,那么他一生当中最爱的人是谁?

张学良一生有过三次婚姻,那么他一生当中最爱的人是谁?,第1张

张学良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但最爱的,还是他张学良自己!至于为什么,先来看看他这三位夫人就知道了。

第一位、于凤至。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比张学良大几岁,属于包办婚姻,起初张学良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但是架不住张作霖钟意这个儿媳妇啊,儿子拗不过老子,最后只得娶了,结婚后张学良一开始还算老实,但对于凤至并没有真正的男女爱情,最多的只是责任。

第二位、谷瑞玉。

谷瑞玉跟张学良是在她二姐夫的家宴上认识的,他俩算是一见钟情吧,虽然当时张学良已经结婚了,但是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后来这事就传到张作霖耳朵里了,奈何生米做成熟饭了,张作霖也只能默认。不过谷瑞玉这人太任性、太作,张学良一开始还能忍受,时间久了也就厌烦了。

第三位、赵一荻。

很多人都说赵一荻是张学良一生最爱,其实并不是,赵一荻晚年曾经说过,他俩之所以会在一起这么多年,完全是因为张学良被蒋关起来了,后来蒋死了,张学良自由了,他立马撇下赵一荻自己飞去美国逍遥快活了,虽然张学良曾经为她跟原配离婚,但全是因为环境所迫,一旦自由了他立马就跟别人双宿双飞了,赵一荻也绝非他的最爱。

张学良晚年曾说过,他正经交往过的女朋友大约有11位,这还不算露水情缘的,张学良属于典型的花花公子,这一生最爱的人只是他自己。

谷瑞玉和张学良最终离婚,在南开大学任教。

谷瑞玉是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最初的他们恩爱甜蜜,张学良和谷瑞玉结婚后,感情一直很好,但几年后谷瑞玉出现变化,她开始去酒吧喝酒、打牌,还去舞厅跳舞。就这样谷瑞玉和张学良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

后来因为谷瑞玉差点将张学良的计划破坏,他们的感情就此终结,对于两人的这个结局,后人感慨万分。但因为某些原因导致两人离婚,离婚后的谷瑞玉居住在天津,并改名为孟晓玉,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开始生活。

谷瑞玉一直都在南开大学任教,年老后退休,1983年,谷瑞玉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张学良和谷瑞玉是怎么认识的?

张学良青年时期,读书非常努力,偶然间他听到朋友提及在天津有一家英国人创办的补习班,张学良就报名去上课了,他第一次进入补习班后,被看到的景象逗得发笑。

因为一众青年边念单词边皱眉,突然张学良的身后传来了标准的英式英语,他好奇的回头发现是一位女孩。

张学良看到后一时间挪不开双眼,上课铃响后,他发现女孩也走进了教室,那一节课,张学良无心听课,他想知道女孩的姓名和****。

下课后,张学良来到女孩面前,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然后询问她的名字,女孩回答“我叫谷瑞玉”。自此,二人开始了感情的交流。

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财富、地位都不缺。加上他自身长相英俊潇洒,被评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作风极尽风流。

但在他年近90岁之时,回顾此生却道: “生平无憾事,唯负此一人。”

张学良口中所负之人,是指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两人由父母指婚,两地分居后又协议离婚,外界对其中原委有颇多猜测。但张学良如是道,他们都猜错了……

于凤至是吉林省怀德县人,但是父亲于文斗在双辽县郑家屯开了一个粮栈,生意不错,所以一家人就住在郑家屯。

那个时候张作霖还不是奉天的督军,只是一名剿匪的统领。

张作霖奉命到松辽及漠北一带剿匪。他率兵进驻郑家屯,因为于文斗家的粮栈后院地盘够大,就把剿匪总部设在这了。

于文斗是生意人,对于土匪是十分痛恨。因此,对于张作霖的部队,他十分欢迎。两人就这样结下了交情。

第二年开春,张作霖率部在漠北龙王庙与蒙匪决战的时候,因为援兵迟迟不到,状况十分危急。于文斗亲自赶赴洮南,说服了和张作霖不对头的后路巡防营统领吴俊升出兵,才救了张作霖一命。

于文斗的“雪中送炭”,剿匪回来的张作霖十分感动。两人当即结拜,成为了拜把子的好兄弟。

有一天,于文斗请了个算命先生回来给女儿于凤至算命。

对于自己这个干侄女,张作霖是见过的。知书达礼,人也长得标致,性子还温柔。

他本来也没在意这些小事,但是却在经过门外的时候碰巧听见了算命先生在那连说“不得了不得了。”

这下子张作霖来了兴趣。他本身是十分迷信的,手底下还养着有名的算命先生。如今一听屋里算命先生的话,就想看看自己这干侄女是什么好命格。

算命先生面色红润,看起来是真的激动,不似作伪。他说道:“贵千金命格了不得,可是凤命啊……”

没理会算命先生的唠叨话,张作霖拿起纸上记的东西说:“我手下有位王先生,是奉天有名的神算,我让他也过过目。”

结果王先生一看,也是凤命。这下子张作霖大喜,心里想道:“我自己带兵打仗,指不定将来就谋个荣华富贵,自己儿子要是有个凤命的老婆,那不是锦上添花?”

于是他就直接和于文斗说了想要结亲的事宜。于文斗一开始还有所迟疑,怕女儿嫁到当官的家里,日后受欺负。

张作霖胸口一拍,十分肯定地说道:你姑娘以后到我家,就是我闺女,我那小子敢欺负她我就先削了他。只要凤至侄女嫁过来,我保证我那小子不娶二房!

张作霖都这么说了,再加上于文斗也见过小小年纪就眉清目秀的张学良,略一思索就同意了这门婚事。

于是在1916年的时候,16岁的张学良和19岁的于凤至结婚了,开始了一场世纪之缘。

但是,于凤至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变得显赫的家门给冲昏头脑,依然是往日里温柔婉约的模样。

张学良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就在东北军里一路做到了军长,并帮着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每次张学良要统兵出征,于凤至都会拿自己的积蓄购置物品,慰问军营,还会帮着丈夫到后方医院慰问伤病。

而在家里面,她是长媳,对公公十分孝敬。家里内外大小事情都处理得十分得体,就连张作霖的几房姨太太对她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看着这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妻子,张学良心底渐渐接纳了,不再是此前总因为觉得是父亲的包办婚姻就不服气的态度。

因为妻子比自己大三岁,张学良在两人说些私密话的时候,会称她为大姐,而于凤至也直接叫他的字“汉卿”。

对于于凤至来说,张学良不仅是自己的丈夫,更多时候更像是自己弟弟,需要自己照顾的一个大小孩。

对于自己的婚姻,她曾说: “夫妻之间就跟弓与箭一样,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剪就无法射出去了。”

她就这是这么做的,用自己的温柔与婉约维系着良好的夫妻关系,成为张学良的贤内助。可能在当今一些人看来,如此的委曲求全是不对的。

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虽然古人将凤与凰做了区分,但是放在于凤至身上,她找到了自己的“凰”,并愿意终身为他坚守,为他付出。

于凤至的付出,从她接纳赵四**这样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

身为“民国四公子”,“四大美男”之一的张学良,年少轻狂,常常四处留情。但是他心中有分寸,一直记得家里有一位“大姐”,每晚都会等着自己回家。

但是,一个叫赵一荻的年轻女孩却是一下子走进了张学良的心里。赵一荻是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赵庆华的女儿,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四,所以外界也称她是赵四**。

她追求张学良这个有妇之夫,终日在他身边打转,引起了无数的花边新闻。青春亮丽的赵四**充满了激情,和温柔知性的于凤至带给张学良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敏锐的于凤至发现了不对劲,知道这一次张学良是真的上心了。她并没有责怪丈夫,甚至并没有公开去质问丈夫。虽然苦涩,但她还是选择了忍受。

而知晓赵四**的行为后,她的父亲赵庆华十分气愤,公然登报宣称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无家可归的赵四**找到了张学良。

张学良跟于凤至说了赵四**如今的情况,并且赵四**说只愿在张学良身边当一名秘书,不敢有其他多余的想法。

于凤至轻叹一声,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举动。看着愁眉苦脸的两人,于凤至应允了。她还给赵四**买了一栋房子,让财务人员给她发工资,似乎真把当成了自己丈夫的秘书。

但是,于凤至心中的苦涩只有自己懂,将自己的丈夫分享给另一名女人。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策略,让无数的父老乡亲们或是背井离乡,或是被凌辱。

于凤至没有责怪张学良,只是默默陪伴着他。无论他去西安,还是出国,于凤至都坚定跟随。

1936年底,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不得不同意联手抗日。但是获得自由的蒋介石随后就立马软禁了张学良,并且以“侮辱领袖罪”给他判了刑。

那个时候,于凤至恰好在英国跟着女儿陪读,还没来得及回国。听见这个消息后,她大吃一惊,赶忙发电报给宋美龄、宋子文,请他们无比要保下张学良的命。

次年春,于凤至急匆匆从国外赶回来,找到了宋美龄,说了要到奉化与张学良伴狱的请求。

宋美龄劝她道:“凤至,你我都是女流之辈,纵然心中有男儿之志,可这伴狱的事,可不是好受的。再说你从国外回来为他到处奔走,总算尽了夫妻情份,一个女人能有什么办法?”

于凤至不听,一改向来温柔婉约模样,变得异常固执。她摇摇头说道: “您怎能理解我的心?我与汉卿是结发夫妻,多年来情深义重。凤至自知伴狱坐牢是一种什么滋味,可凤至意在为他分忧,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我也要去陪伴他,以尽我作妻子的一片心啊!”

宋美龄叹了口气,看着这位多年的密友,没办法只好由她去了。

于是从奉化溪口,到江西萍乡,随后又是安徽黄山、湖南郴州,后来一直到沅陵和贵州息烽,于凤至都始终陪伴在张学良的身边,度过了三年多的岁月。

在湘西沅水旁的凤凰山监狱,想到此地,又想到此情此前,张学良无限动情,为于凤至写下了一首诗: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

伴狱生活并不轻松,常年富贵生活的于凤至在三年多的牢狱生活中,吃尽了苦头。而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不幸患上了乳腺癌。

张学良在狱中不停地交涉、抗议,最后还是宋美龄实在看不过去了,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才允许让于凤至到美国去治病。

离去的那天,张学良轻轻握住虚弱的于凤至的手,深情地对她说: “此行赴美就医,无论将来病情是否好转,都不要再回来了。”

于凤至知道丈夫的意思,泪眼朦胧。蒋介石要是有一天下定决心要斩草除根,那么在海外的他们,还能为张家保存血脉。

虚弱躺在床上的于凤至似乎是预见到了什么,突然着急地握紧了张学良的手,带着充满期待的语气,小心翼翼地问他:“汉卿,你能到美国来吗?”

张学良笑了笑,拂去她额头上滑落的发丝。他不忍心骗她,用略带苦涩又略带洒脱的语气回答道: “只要蒋介石在世,我就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但是同样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绝对不会“认罪”。”

顿了顿,他语气充满了坚定,说道:“如果将来有一天有人说我在国内向蒋“认罪”了,任何人、即使是亲友旧故,乃至家人,凡是认为我是有罪的,这人就是敌人,甚至是特务,要永远记住这一点!”

于凤至看着仍然充满英武气质的丈夫,盯着他的眼睛,将他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这也是她为何后来会在丈夫发表《西安事变忏悔录》后,不顾一切,在美国大发舆论攻势,为自己丈夫张目的原因。

她永远记得,丈夫说过,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就绝对不会向蒋介石认罪!

就这样,她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而与丈夫此次的见面,就成为了她余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在美国,于凤至要过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她的癌症。

对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来说,乳腺癌并不是那么好治愈的。为了治病,她接受了手术,切除了左边的乳房。

当她从麻药的昏迷中醒来的时候,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胸前,心中无名的心酸与悲愤汹涌而来。

泪流满面的她自言自语: “我成了一个残疾人,还能昂首挺胸地面对这个世界吗?还有勇气面对汉卿的爱抚吗?”

但是令她更绝望的是,医生过来后,一脸沉重地告诉她:因为手术过晚,她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身体其他地方了。

她还没有从手术后的痛苦中走出来,又听到这么一个消息,整个人都陷入一片死寂之中。

“我不——我不甘心——”长久的沉默后是突然地爆发,于凤至突然歇斯底里地喊叫了起来。

“我要活下来,我要治好病,汉卿还在等着我……”她语无伦次,抓着医生的手,泪如雨下。

此后,她经历了像是地狱般的放疗和化疗,身体的每一寸骨头似乎都被捏得咯吱作响,让她每次治疗结束后,都只能像烂泥一般瘫倒在床上。

大剂量的药片和药物反应,让她连喝水都会呕吐。黄黄绿绿的呕吐物留在地上,让她痛苦万分。

但最让她难过的是,因为放疗和化疗,她原先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却一缕缕地不停掉落。手上一抓一把的头发,让她很多个夜晚不住地痛哭。但每当想起身在监狱中的丈夫,她就重新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后来又经过三次手术,她大变模样、形容憔悴,但最终撑了过来,连医生都惊呼这是一个奇迹。虽然她此时枯槁得像老了十岁,但是她不在意,她活下来了,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就能再和汉卿相见!

她这头凤凰,在病魔的烈火灼烧下,终于浴火重生了!

从病魔的折磨中解脱出来的于凤至,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将来的生活。

几个孩子已经从英国转学到美国,并且定居下来了。

但是,于凤至时刻会想起来在来美国前丈夫的话。为了这些孩子,她暂时不能回去。

在美国的生活也并不轻松,她没有收入来源,还要负担几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为了治病,以前的积蓄也用得差不多了。

后来经过宋美龄的引荐,于凤至认识了一个叫莉娜的美国人。莉娜是一家债券公司的经纪人,教会了于凤至炒股。

而刚刚进入股市的于凤至却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天赋。这是她此前在国内安心做张学良的妻子时,没有展现出来的才能。

买、抛、买、抛……在刺激的股市里杀进杀出,给了于凤至不一样的快感。这是她以前为人妻的时候不曾经历过的。

钱财在不断变多,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对丈夫与日俱增的思念与空虚感。

很多时候,她都迷惑了,自己这般赚钱是为了什么?但是不赚钱她又能做什么呢?

在这样的苦痛中,她用忙碌来麻痹自己,让她自己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而不是面对没囚禁的丈夫只能无力别离,劳燕分飞。

在国内,蒋介石发动内战,接着兵败败退台湾,张学良也被他一同带到了台湾囚禁起来,没有放他一马的意思。

这么多年的时间里,于凤至和丈夫只能通过电话或者书信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也受到限制。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书信上的话语更多时候是互报安康。

一对夫妻,隔着数千里的距离,于凤至说: “每知他安康,我唯有痛哭。” 看似矛盾的话语,其实一点也不矛盾。痛苦的是距离,以及两人之间越来越少的话语。

张学良在台湾,还有着赵四**为伴。在台湾的张学良也没有被关押在监狱中,而是有着独立的居所,只是日常生活被监视着。

在台湾的丈夫有人陪伴,在美国的自己却日复一日承受着思念,于凤至既欣慰又心酸。但她始终是他的妻子,他也是自己最不舍的丈夫。

台湾1964年传出了一篇文章,说是张学良自己的写的《西安事变忏悔录》。

知道消息后,于凤至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假的,她觉得蒋介石太可耻了,这一定蒋介石编造的!她怒不可遏,在美国掀起了营救丈夫的舆论大战。

她将自己这些年赚的钱都砸了进去。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冲动,可能是她想起了当初离开的时候丈夫对她说的话,也可能是害怕蒋介石最终还是忍不住,要迫害丈夫……

无数纷乱的思绪在她脑海中涌动,让她又焦虑又愤怒。

《洛杉矶太阳报》、《纽约时报》等大媒体都报道了相关文章,抨击台湾方面颠倒是非。这场舆论大战,让台湾方面也是压力大增。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她在美国展现出来的能量,引起了蒋介石的忌惮和愤 怒 ! 在台湾,蒋介石胁迫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婚,理由是:张学良要接受基督教洗礼,就必须遵守一夫一妻制。

于凤至心碎至极,打了电话问丈夫详情。张学良对她说: “我们永远是我们,这事由你决定怎么应付,我还是每天唱《四郎探母》。”

听着丈夫的话,她泪如雨下。“我们永远是我们”,这样一句话对她就是最大的安慰了。而《四郎探母》是抗日时期于凤至伴狱的时候,他苦闷的时候唱的。里面有台词:“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于凤至知道,张学良并非出于真心想要和自己离婚。

这样想着,于凤至慢慢释然了。她哭中带笑,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后来,已经垂垂老矣的她在和别人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仍然动情地说道: “汉卿的事情,我都是无条件支持的,只要对汉卿有好处,叫我死,我就死。”

就这样,她牺牲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的婚姻,成全了另一个女人。而这一切,都是她为了保护自己深爱的丈夫。

后来,在比佛利山顶,于凤至花大价钱买下了两栋别墅。一处是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生前住过的别墅,一处是伊丽莎白·泰勒的旧居。

两处别墅几乎花光了她这些年赚的钱,但她不后悔。她还把别墅都按照当年北京顺城王府内的装饰布置起来。

她对儿孙们说: “我买这两栋别墅,就是希望将来你们祖父一旦有自由的时候,这里的别墅就可以作为他和赵四**安度晚年的地方,这也是我对他最好的礼物了。”

说这话时,她眼里充满着无限深情。为了深爱的丈夫,她放弃了许多,也坚守了很多。

1990年,这时候距离她到美国来已经过了50年。她不愿意记起时间,因为每过一年,代表她与丈夫分离多了一年;1990年,代表她与丈夫已经分开了足足50年,50年没有见过。

同年3月20日,93岁高龄的于凤至瞪大着浑浊的眼睛,看着窗外天空遥远处,最终恋恋不舍地闭上了眼睛。

她在看什么?她在不舍什么?

在场的所有儿孙们心知肚明,哭成一片。狐死必首丘,不知道在那个时候,于凤至的灵魂会不会回到她深爱的丈夫身边呢?

世上事情就是这么不圆满,一直到1991年5月份,张学良才被允许到美国探亲。

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了于凤至一个人居住的小楼,看着书房内挂着的他从前容光焕发的军装照片,又看到了她那孤零零的墓碑,他终于还是老泪横流,泣不成声。

他拍打着墓地上爱神维纳斯的雕像,嘴里呢喃着谁也听不清的话语。这个雕像是于凤至的女儿为母亲树起来的,象征着坚守了一辈子爱情的母亲。她觉得这是母亲一生的写照。

于凤至在临终前有一个遗愿,她准备了两个相邻的墓穴。中国人以右为尊, 她将右边的墓穴留给了她的汉卿,她希望有这一日,在阳世隔绝了50年不相见的他们能够死后永远在一起。

但是后来,张学良和赵四**搬到了夏威夷居住。张学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去世,赵四**于2006年去世,两人合葬在了夏威夷东海岸的神殿之谷纪念陵园。

而在洛杉矶玫瑰轩墓地,那个至今还留着位置的空荡荡墓穴,终究还是未能等到一个深情的人等待了一辈子的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其中无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罢了!

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闭上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去,带走了一个时代,却留下无数“回忆”。张学良“遗产”众多,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他本人的珍藏、财富,以及难以估算价值的 历史 资料。

这些“遗产”该归于何处,张学良的选择令世人惊诧: 全部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40年,43岁的于凤至不幸患上乳腺癌,不得不离开张学良的幽禁之地,前往美国治病,陪在张学良身边的独剩赵一荻。

于凤至的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大粮商于文斗,嫁到张学良后也过着殷实的生活。但来到异国他乡,于凤至的日子并不好过。

为了节省开支,于凤至选择在纽约郊区的一家机会医院治病。可治病、孩子读书、生活都需要钱,于凤至陷入窘境。

她到英国伦敦找到张学良昔日朋友伊雅格,早在1933年张学良前往意大利考察军事时,将一笔私人钱财交给伊雅格,让他帮忙代管。张学良交待伊雅格,将来孩子读书时,实在需要这笔钱就拿出来。

于凤至经济困难,伊雅格便将英国渣打银行的支票,也就是本属于张学良的钱款交到于凤至的手中。

于凤至用这笔钱买了房子,余下的钱款她用来炒股。于凤至清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笔钱早晚要花完的,在这异国他乡,她必须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活下来,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们,也为了给中华民族、中国妇女争气。

华尔街上的证券交易所人头攒动,十分火热,于凤至推门走了进去,驻足凝望许久,又与和她年纪相仿的人交谈许久,买了一些资料,回家细细研究。

面对变幻莫测的股市,于凤至冷静睿智、下手果断,很快就赚了第一笔金。不过,她并未在股市里多做停留,而是将目光瞄准刚刚兴起的房地产。

她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去房地产中介公司与客户交流,充实忙碌的生活甚至让她忘记了患病带来的痛苦。

她慢慢积累了财富,在好莱坞的山顶买了两栋别墅,按照张学良喜欢的房子风格装修好。于凤至想着,这两栋房子一栋给自己,一栋给张学良,他日张学良恢复自由,她要将张学良、赵一荻接过来共同生活。

当于凤至心怀盼头,一心赚钱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但张学良却没有迎来自由。她就奔走相告,控告蒋介石的阴谋,呼吁还给张学良的自由。

于凤至没有等待张学良释放,等来的是她不得不与张学良离婚的消息。尽管于凤至万分不舍,还是选择答应了与张学良离婚。

1964年,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同年,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结婚,赵一荻这才真正意义上成为张学良的妻子。

彼时,在于凤至的心中,她依然觉得张学良是她心中的好丈夫,她决心,好好照料身体,等着张学良自由的那天。于凤至时常对孩子们说:

她好好经营事业,每天锻炼,保持好的心情,在与癌症抗争的情况下,于凤至活到了93岁。

1990年3月,于凤至突发重症,她已经不能说话了,可眼神却一直盯着墙上的照片,那是她和张学良的合照,这时她的心中依旧牵挂着张学良。

孩子们围绕在她的身边,于凤至就这样静静地闭上双眼,结束了她坎坷的一生。

多年来在美国打拼的财富,于凤至全都留给了思念半生的爱人张学良。她甚至在自己的墓旁留了墓地,希望能与张学良合葬。

当张学良得知于凤至逝世的消息,整个人惊诧不已,一言未发,眼泪却一滴一滴地往下掉,喃喃自语:“她怎么会先我而去了呢。”

一旁的赵一荻捂着脸,喊着“大姐,大姐”,当夜幕降临,两个人满是悲伤地坐在屋子里,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就在于凤至逝世的这一年,张学良、赵一荻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全面恢复人身自由。

他心上有许多牵挂不已的亲人,以前都是赵一荻去美国看孩子们,如今张学良也想去美国看看。

终于在1991年,张学良、赵一荻一同前往美国探亲,三个月后再返回台湾,重新回归他们宁静、平淡的日子。

很多研究机构、或者教会都想邀请张学良口述 历史 ,但张学良鲜少见他们,只是与贝夫人蒋士云、还有老朋友吕正操见过几面,以及在贝夫人的介绍下,见了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 历史 、文化的研究生,与他们浅谈了一些 历史 记忆。

1993年,张学良、赵一荻再次前往美国探亲,此后又来到夏威夷,张学良、赵一荻年纪大了,风景宜人的夏威夷实在适合他们休养。

起初,他们在夏威夷住在生活在这里的弟弟张学森家中,后来担心给弟弟添麻烦,张学良就租下了一套住房,房子靠近海边,他与赵一荻都很喜欢,此后,他们在这里生活了许久。

几十年来,张学良收藏了不少字画,在夏威夷居住之后,张学良还委托美国的拍卖行,帮忙拍卖他收场的字画,七百余件藏品曲全都拍卖出,成交额超亿元。

年迈的张学良与赵一荻到夏威夷生活,安度晚年,他喜欢打麻将、唱京剧、说笑话,邻居们也只觉得他是个生活简单的老人,对他的过去一无所知。

2000年,张学良迎来生活上的一大变化,因为陪伴他多年的赵一荻因病逝世。 早前赵一荻就查出了疾病,尽管张学良对这件事做了心理准备,但当医生宣布赵一荻死亡时,张学良依旧没能承受这个巨大的打击。

他静静握着赵一荻逐渐冰凉的手,整整一个小时都没有松开。赵一荻的追悼会上,张学良轮椅,久久凝望,情绪突然爆发之际,他朝着赵一荻的遗体大喊了一声,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却能感受到他在告别。

被推出殡仪馆时,张学良准备上车,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个壮年男子,跑到坐在轮椅上的张学良面前,那男子挺直腰杆,向张学良敬军礼。

刹那间,张学良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于凤至、赵一荻都离他而去,此刻留在他心里的,是无尽的思念,还有那些留给后人评说的 历史 记忆。

他时常一个人坐在家里的阳台前,发呆的望着天空,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独的孤独。

有时候张学良甚至会忘记赵一荻已经离开他的事实,当旁人询问询问他是否要去做礼拜时,张学良会脱口而出:“问我太太去。”

可是赵一荻再也不会出现了。

在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史料图书馆里,张学良出资设立了一个书斋,起名为“毅荻书斋”,顾名思义,是由张学良的号“毅庵”、赵一荻名字中的“荻"一同组成,可见赵一荻对于张学良的重要性。

前文我们提到,张学良第一次赴美国探亲时,面见了几位哥伦比亚的研究生,那时赵一荻还在世,张学良赵一荻多次接受采访,讲述他们经历过的故事。

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口述 历史 ”创始地,曾经对李宗仁、陈立夫、顾维钧等人都进行过 历史 采访。

或许张学良也觉得自己该为后世留下什么,他竟然接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采访,这让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之炳十分意外,也很高兴。

张学良只提出了一个条件: 那就是所有的资料,要在2002年后才能公布。

据资料分析,张学良如此选择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自己年事已高,好友张群活了102岁,他思索着自己余后的生命,选择在2002年,那时他已经长命百岁。

第二,事关张学良的过往,必然要提及蒋介石,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尚且在世,他不希望这些往事对宋美龄产生影响。

哥伦比亚大学方面自然同意了张学良的要求,漫漫 历史 长河,有多少东西要细细讲述,所以从1991年开始,张之炳教授时常采访张学良,这条采访的“战线”长达五年。

大约在1996年的时候,这项“口述 历史 ”才基本完成。

也就是在同年,张学良将自己一生所珍藏的文献手稿,都赠给哥伦比亚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张学良珍藏的善本图书、以及研读书籍时的手记。

为了保存好这些资料,张学良自己出资建了那个“毅荻书斋”,书斋设计为八卦形,里面放置着张学良东北老家、西安事变、幽禁岁月等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门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查阅资料,大学是十分欢迎的,连张学良本人也乐于接受。

张学良的晚年在回忆与孤独中度过,到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身体不适,患上肺炎被送进医院,此后一直在医院治疗,儿子张闾琳、女儿张闾瑛等亲人都守候身旁。

10月23日,张学良的公祭活动在博思威克殡仪馆举行。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很多,有多年未见的老友,也有当地的百姓,还有许多外国友人,人们自觉排队进入正门。

吕振超、宋美龄等老友们都送来花圈,在众人的悲戚中,送别了张学良最后一程。

虽然于凤至、赵一荻逝世前都被张学良留了墓地,但张学良终选择了与陪伴了几十年的赵一荻相伴长眠。

值得一提的是,当张学良逝世的消息传来,杨虎城的孙子哀婉叹息: “那一个时代结束了,完全结束了,毛、蒋、周、张,俱往矣!”

人们每每提及西安事变时,总会提起张学良、杨虎城。他们毅然兵谏,改变了之后的 历史 。只可惜,杨虎城早逝,张学良被幽禁多年,二人的一生都让人颇为惋惜。

毛主席、周恩来、蒋介石、张学良, 历史 永远不会遗忘名字,诚如杨虎城之孙所言,“俱往矣”。但后人决不会忘记那些波澜壮阔的 历史 !

张学良逝世后,留给了很多“财富”,这其中包括于凤至留给他的遗产、多年来他的珍藏、拍卖所得、以及无法估量价值的 历史 资料。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世界上众人纷纷,有人理解他,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毕竟在大家的预想中,有三种可能,一种是给子女,一种是给故乡,一种是给台湾。

偏偏,张学良哪一种都没有选择。我们浅析一下:

何以不留给子女?

在之前的采访中,张学良就曾提及,他不打算将自己的财产留给孩子们。他的儿女大多都是在美国长大,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于故乡的 历史 、文化了解甚少。

而他的财产中大多东西都富有 历史 价值,孩子们能否保护好他的藏品也尚未可知,更何况,这也给过着安宁生活的孩子们增添一些负担。

还有一点,张学良也清楚自己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一方面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方面却又身背“不抵抗将军”的名号,一旦那些 历史 资料交给孩子们,他们被卷入舆论中心,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何以不留给故乡?

我们都知道,张学良晚年时常表达对故乡的怀念。1990年,他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1993年,张学良见到东北老乡、小品演员黄宏,倾诉思乡之情:“我非常想念咱们东北的老少爷们。”

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曾返回家乡,拜谒大帅府,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将回到故土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父亲,张学良内心十分激动。

要说他不思念故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直至去世,他都没能回到故乡。

对于故乡,他有着别样的 情感 ,一方面是思念,一方面又满是愧疚。再加上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乡旧识又当如何,他也无法预料。

退一步讲,即使他打算将“财产”给故乡,又该交到什么人的手里?综合各种因素,他没有将“遗产”留给故乡也算是情有可原。

何以没留给台湾?

众所周知,张学良在台湾生活了很多年,这里几乎有他半生的回忆,可这些回忆大多是不快乐的。

他被幽禁,失去自由,与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又有着多年恩怨,提起这个他和赵一荻生活多年的地方,张学良身心俱疲。

那些关于蒋介石的资料,他该如何留在这个地方?

在张学良晚年的生命里,与哥伦比亚大学有着深刻的交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几年的时间里,张学良与张之炳教授深切交谈,甚至还同意他们携带摄影器材。

而且,在张学良未逝世前,他与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个“2002年才公布资料”的约定。

哥伦比亚大学里已经有他出资建设的“毅荻书斋”,这是为存放关于他的资料而设,可以说,这里已经算是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的“收集站”了。

按照他的遗愿,他所有的“遗产”就会归于此处,哥伦比亚大学对于我国传统文化、 历史 的研究又十分细致,对张学良而言,大概交到他们手里,是放心又客观的。

或许这也为后人创造了一种方便,关于张学良的资料不必四散各地,人们对他的过往、他的选择、他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他的人生绝唱已经拉上帷幕,而那些迷雾重重的 历史 也逐渐被廓清

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他们之间这一段“真爱白头偕老”的感情俘获了不知多少红尘男女的眼泪,又不知多少人对他们的感情故事津津乐道。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张学良刚刚恢复自由,不顾赵一荻的阻拦,却去纽约看望另一个四**;而在张学良的心里,和这一个“四**”在一起的3个月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1990年,张学良却对传记作者说: “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我的最爱却在纽约”

张学良口中的最爱就是另一个四**—— 蒋四**蒋士云 。蒋士云又是谁?她和张学良、赵一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 情感 故事呢?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赵四**真名其实叫赵 绮霞。之所以后人多称她为“赵一荻”,不过是因为“一荻”是她英文名Edith的谐音。

赵一荻出生于1912年,家中排行第四,又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幺儿最受父母疼爱。赵一荻也不例外,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人亲昵地叫她赵四**。

在当时的中国,赵家是一个颇具名望的官宦世家,赵一荻的父亲赵庆华当过东三省的外交顾问,官职做到了交通次长。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又颇受父母宠爱,加上赵一荻容貌清秀,多才多艺,少女赵一荻就成了当时人人追捧的名媛,年纪轻轻更是成了《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

1927年(也有说法是1928年)5月的一个傍晚,天津蔡公馆内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出席舞会的无一不是平津地区的名人望族。

这个时候的赵一荻还只是学生,今天来舞会不过是跟着姐姐来看热闹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舞会, 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晚的客人中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少帅张学良。

这一晚,赵一荻认识了张学良。两人在舞池中共舞了一曲,一个是数十万东北军的少帅,一个是青春靓丽的世家**。

自古以来美人和豪杰总是被联系在一起。青春年少的赵一荻初见张学良,便被他身上的风流倜傥所吸引,或者还有那么一丝对叱咤风云军人的崇拜。

崇拜,激动,甜蜜 ,这些复杂的情愫夹杂在一起,一下一下地冲击着少女的芳心。赵一荻在心里暗暗祈祷, 今晚的舞曲不要停,她要和她的汉卿一直跳下去。

赵一荻的天生丽质和优雅举止同样让张学良情动,少女的明眸皓齿深深地印在这个多情的男人心中。

这一晚的邂逅让这两个人一见钟情,从此纠葛一生。

从此,赵一荻和张学良往来甚密,这在当时的上层 社会 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赵一荻的父亲听了之后大为关火,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小女儿和一个有妇之夫厮混在一起——此时张学良已有妻子于凤至,便不准赵一荻和张学良再有来往。

然而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旧有的家长权威制度也在经受着冲击。接受过西式教育的赵一荻又怎么会甘心就此放弃和张学良的感情呢?

1929年3月,张学良出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后,邀请赵一荻去沈阳旅行。 做父亲的虽然反对,但是却磨不过爱女的苦苦哀求。最终取得家人同意之后,赵一荻踏上了北上的火车,她满心欢喜准备和她的汉卿厮守一生。

赵家明明同意赵一荻去找张学良,为何又要来这一出呢?

这其中的缘由多半是因为张学良属于奉系,赵家在北洋政府做官。和张家联姻在当时很难说得清楚是福还是祸,惟有这样,即可成全爱女,又不至于让家族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到了东北之后,赵一荻和张学良的原配于凤至相处融洽,张学良称于凤至为大姐,叫赵一荻为小妹。张学良没有给赵一荻名分,对外她是张学良的私人秘书,长期伴随左右。1930年,赵一荻生下了张学良的第四个儿子张闾琳。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结果被蒋介石软禁,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听到张学良被扣的消息,蒋介石允许于凤至和赵一荻去陪伴照顾张学良。起初,于赵二人是每人陪一个月再进行交换。

不过当时赵一荻的孩子年幼,于凤至考虑到孩子需要母亲陪伴,便让赵一荻回到上海,自己留下来陪伴张学良。

于凤至陪了张学良三年,这三年里她跟着张学良从溪口到江西,到湖南,原本就有病的于凤至身体每况愈下,张学良就向蒋介石申请让于凤至去治病,请赵一荻来陪伴自己。蒋介石虽然恨张学良,一辈子都要关着张学良,但是至少在其他方面上不会为难他,很快就批准了这一请求。

1940年,赵一荻听闻此事后,把还年幼的儿子托付给美国友人,自己收拾一番就只身前往陪伴张学良。 而这一次,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

从贵州到重庆,再从重庆到台湾,赵一荻就这样一直陪伴着张学良。在失去自由,与世隔绝的日子里,她和张学良互相依靠,而她的人生也和张学良的人生牢牢地绑在一起,一同被圈禁于那无形的牢笼之中。

1964年3月,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婚;1964年7月,张学良正式和赵一荻结婚, 苦等了多年的赵一荻终于和自己的汉卿真正走到了一起。

张学良请求于凤至离婚时,于凤至是这样说:

人生有多少个25年?

赵一荻把自己的青春,赵一荻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张学良,两人患难与共,互相依存,所以张学良说她是“最患难的妻子”。

而这份历经岁月洗礼的感情也弥足珍贵。赵一荻去世的时候,张学良喊着对赵一荻的昵称,握着她的手久久不放,依恋和不舍溢于言表。

赵一荻为张学良付出了所有, 但是张学良内心深处那个最爱却是蒋士云。

很巧的是,蒋士云和赵一荻一样,都是在1912年出生,在家也是排行第四。蒋 士云就是那个让张学良念念不忘的另外一个“四**”。

蒋士云的出身也不差,她家是苏州的官宦世家。形容赵一荻那些美好辞藻同样可以用在她的身上,和赵一荻不同的是,蒋士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外交官父亲在欧洲生活多年,通晓英语和法语,眼界开阔。

1927年,蒋士云跟着父母结束欧洲旅居生活回到故土。此时的蒋士云成了苏州和北京炙手可热的名媛,她的照片还刊登在《大光明》上。

那个时代,十六七岁的女孩是可以谈婚论嫁的。因为家世的关系,蒋士云每天面对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商界巨子。在当时的中国,这些人不论家世还是学识,都是上乘之辈,任何一个都可以算得上乘龙快婿了。

但是这些男人蒋士云就一个也看不上。

为什么? 因为蒋士云的心里已经有了张学良。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7年。这一年夏天蒋士云刚刚回国,此时张学良是东北军第三军团总司令,驻地在河北保底。张学良擅于交际,他和顾维钧关系颇为密切。正是在顾维钧举办的宴席上,蒋士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天下闻名的少帅。

这一次的见面,太过匆匆,以至于张学良并没有把这个苏州小丫头放在心上。

1930年,张学良抵达上海。这个时候的蒋士云已经是沪上名媛,他们在舞会上再次相见。这一次的重逢,打开了蒋士云的心房。

蒋士云和张学良来往越来越密切,她对张学良的爱情也越发浓厚。

蒋士云时常给张学良写信,信中满是含情脉脉的悄悄话。蒋士云还精心挑选自己的照片,把最美的寄给张学良,对于一个出身名门世家的少女来说,蒋士云的所作所为已经足够主动,足够大胆。

当时张学良是有名的风流公子,身边美女如云,大部分时候都是女性倒追张学良。蒋士云敢爱敢恨,她并不介意到底是谁追的谁,她只希望能和自己的爱人厮守终身。

蒋士云就这样和张学良断断续续通信有一年的时间,她终于不想等了,鼓足勇气跑到北平去见张学良,她要向他表白心意。

张学良有老婆,蒋士云是知道的。 她并不介意,她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屈居人后。

见到张学良之后,蒋士云才知道还有一个赵一荻,而且赵一荻已经有了张学良的儿子。接受于凤至,对蒋士云来说已经是底线了。 结果自己前面还有一个赵一荻。

年纪相同,都排行第四,出身都好,蒋士云又如何愿意排在赵一荻的后面呢?

一气之下,蒋士云远走欧洲。为了忘记张学良,为了斩断情丝,她这一走就是5年。

5年之后,蒋士云回到国内, 这个时候的她早已不是蒋四**,而是银行家贝祖诒的夫人。 这个贝祖诒有个儿子叫贝聿铭。

有的时候,刻意想去遗忘的人,反而却刻骨铭心。蒋士云的心里一直没有忘记过张学良,她一直将之埋藏在心里最隐秘的角落。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软禁,蒋士云也上下活动,试图营救张学良。但是在那个时候,又有谁敢去触碰蒋介石的逆鳞呢?蒋士云的努力不过是无用功罢了。

救不了张学良,那我就去见他。

张学良软禁在溪口的时候,蒋士云就通过戴笠的关系去见了张学良。在张学良的日记里是这样记载的: 贝淞荪夫妇来看,住旅行社——贝氏夫妇返沪,余送至关山桥。

贝淞荪就是贝祖诒,张学良虽然只记了寥寥数字。但是这个时候,其他人等生怕和张学良扯上关系,躲都来不及。偏偏蒋士云一个女人家,就这样上来看他。其中所含的情意怎能不让张学良感动。

1979年,蒋士云还专门从美国到台湾去见张学良。两次的看望,对于失去自由之苦的张学良来说就如雪中送炭,让他孤寂的心得以有所慰藉吧。

张学良风流多情,这一点他自己也知道。张学良倒从不遮掩,曾经说: 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

张学良的风流韵事多,情人也多,但是最后能陪在他身边的不过也就是赵四**。

赵一荻长久的陪伴,张学良固然感激,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囚禁生涯,再好的感情也都被淹没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之中。

或者,在张学良的心里, 赵一荻所代表的就是那段痛苦时光。 他自然也爱她,自然也尊重她,但是对于一个曾经的浪子来说,也许想要有那么一点点时间去忘记曾经的难堪和痛苦吧。

而能让张学良暂时忘记这一切的人就是蒋士云吧。

1990年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了,次年他和赵一荻去了美国。刚到旧金山,张学良就说: “我想一个

人到纽约去会会朋友,而且还是个女朋友”

身边人大吃一惊,91岁的张学良还有这个闲心?只有赵一荻知道,他要去见蒋士云。

张学良把赵一荻留在旧金山,自己去了纽约见到了蒋士云。张学良在蒋家一住就是3个月。这3个月里,这两个老人家似乎是想把曾经错过的时光被补回来,他们出双入对,毫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蒋士云陪着张学良看赛马,看打球,找年轻人陪张学良打麻将吃饭,每天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久困于牢笼的张学良终于能自由自在,没有人去管他。这种畅快是多么地不容易。在蒋士云的陪伴下,张学良终于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似乎又变回了当年那个迷倒万千少女的张汉卿。

这一段时光,日后被张学良反复回味,说这是他最开心的3个月。

这中间赵一荻来找过张学良3次,想带张学良走,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个曾经“情敌”的见面也是客客气气,赵一荻给蒋士云带小礼物,蒋士云请赵一荻吃饭。

在这和气之下却并不是真正的云淡风轻,张学良后来和赵一荻定居在美国,但是蒋士云打电话过去总是找不到张学良, 赵一荻并不想他们过多来往。蒋士云从此再也没见过张学良,她没想到纽约的3个月却是最后一面。

作为局外人,我们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张学良把最爱的位置留给了蒋士云,而不是一直陪在他身边的赵一荻。

对于张学良来说,这两个四**, 蒋士云代表着自由和希望,代表着无拘无束,这是张学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赵一荻虽然和自己共患难多年,但是这一段时光却偏偏又是自己不想回忆的。

这两个四**恰恰是张学良人生的两个不同的截面,一面是自由,一面是苦难;你问张学良爱哪个更多一点点?或许是那个短暂的自由吧。

全文完

参考资料

《蒋士云和张学良的情谊》

《张学良念念不忘的另一位“四**”》

在于凤至和张学良共同生活的20年里,有过风风雨雨。她给了他她所能给的一切:时间、关心、理解、爱和帮助。张学良信仰基督教,去台湾后受洗。根据基督教教规,已婚男人只能有一个妻子。宋美龄以此为借口,通过政治手段胁迫张学良与于凤至离婚,从而切断了张学良申请赴美探亲定居的理由。余灿怎么可能不知道冯志这件事?无奈之下,我签了离婚协议。但是,正式离婚后,我还是把自己当成了张太太;离婚后,张学良给她的信的标题一直没变;在宋美龄每年寄给她的圣诞卡上,标题仍然是张夫人。理由是:1964年7月1日,台湾省《希望》杂志刊登了张学良特务炮制的《Xi事变自白》。张学良当时正在洛杉矶养病。他娶了他的妻子于凤至。当她听到这个消息时,她特别震惊和愤怒,因为她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对Xi事件的忏悔。这件怪事让她想起了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手前的一些秘密谈话。

当时,于凤至在贵州坐月子时被查出左乳房有癌症,在宋美龄的帮助下前往美国就医。临行前,张学良叮嘱她不要回美国贵州治疗。他希望于凤至到达美国后,能设法把几个在英国学习的孩子转到美国继续学习。当然,张此举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蒋介石终有一天会斩断他的根,访美一趟可以挽救张家的“骨肉”和“人脉”。在谈到将来是否能去美国见于凤至时,张学良告诉她,只要蒋介石活着,他就永远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永远不可能“坦白”。

基于上述原因,在得知张学良的《事变自白》于1964年在美国出版后,第一印象就是张学良的《事变自白》是假的,甚至蒋介石及其代理人也是以张的名义伪造的。然而,这一次于凤至真的错了。因为她做梦也没想到,刊登在《希望》杂志上、被台湾省当局撤回的所谓《Xi事变自白》,不仅是张学良本人写的,而且是应蒋介石的要求写的。只不过蒋介石写的这篇

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借此机会在美国引发了一波媒体大战。首先发表了于凤至的讲话,然后攻击台湾省。后来《洛杉机太阳报》还发表长文批评台湾省长期关押张学良。由于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和于凤至女士叫嚣要“伪造”Xi事件在台湾省的口供,很快就造成了对蒋介石十分不利的声势。这样,台当局对于凤至非常不满,不仅包括蒋介石父子,还包括一向以于凤至妹妹相称、交往频繁的宋美龄。因此,蒋介石有意改变对张学良性格的看法:与其长期监禁惹事,不如快刀斩乱麻,避免后患。这是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解除关系的政治背景。

根据新发现的史料,真正意识到张学良和于凤至要离婚,并敦促于凤至立即离婚的人,并不是以前相关文献记载中提到的宋美龄,而是张学良多年的密友张群先生。

早在1929年张学良改旗前夕,张群就被蒋介石委派到中国东北的沈阳。张学良继承父业后,决定在东北改旗易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听从了南京政府特使张群的建议。20多年来,张学良因为Xi事件吃了亏,失去了自由。张群因各种政治原因与张学良暂时疏远,但仍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59年张学良从高雄回到台北后,张群成了张宅的客人。这一次,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婚了。为什么创始人张群是台湾省政坛的重要人物?

张群打听了张学良的家事,愿意去美国游说于凤至签署离婚协议。工作中有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于凤至听说张学良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后,与媒体的多次谈话。

在美国,人们呼吁参众两院的议员拯救张。她不仅没有营救张学良,更没有让张学良来美国与她团聚一天。反而在客观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于凤至虽然知道蒋介石怕美国,却不知道蒋介石怕美国军队的介入,突然解除了禁闭。在蒋眼里,张学良是一只倔强的“东北虎”,非常重视。

蒋介石始终认为,只要张、余的亲生子女还在美国,张学良的内心就会永远向往美国,这无疑是张学良未来的一条出路。然而,健康状况总是不尽如人意的蒋介石却不得不担心一个他百年都不愿看到的事实:总有一天,东北虎会飞出台湾省,飞到美国,再去中国大陆!

蒋介石之所以召见上世纪60年代被囚禁在台湾大溪地的张学良,后来又同意张从高雄搬回台北的建议,完全是基于他的调和作用。当然,后期他儿子的游说因素也起了作用。否则,按照蒋介石以往的思维,恐怕张学良永远只能局限于以死来解他的怨。

所以,1964年,蒋介石得知美国施加的压力后,痛恨到处游说张,同时又惦记着还在台北的张学良。蒋介石甚至有了让张学良做杨虎城副手的邪念。

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高官,张群当然是第一个知道蒋介石邪念的人。为了好友张学良的安危,张群认为张学良有必要认识到这个现实:如果名义上继续与于凤至维持这种关系,很可能会给张学良完全恢复自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张群还重申了张学良好友张大千对张的希望:尽快给**一个合适的名字!

张群的考虑得到了宋美龄的肯定。张学良也对这种善意表示理解和赞同。于是,张群以私人名义从台湾省飞到美国,秘密来到于凤至在洛杉机比佛利山庄的住处,向她说明了最近与张学良办理离婚手续的原因和未来的利益。

于凤至在回忆录中说,“我反复思考,他们永远不会给韩庆自由。”韩庆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击垮他。如果这个方法失败了,将采用另一个方法。为了保护韩庆的安全,我签署了独裁者。但我要向全世界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

 谷瑞玉是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据说谷瑞玉是个中俄混血儿,一般混血儿都是很漂亮的,由此可以想象谷瑞玉也是一个美女,还带有异域风情。她和张学良并不是在什么家宴上认识的。而是在他剿匪的时候认识的,谷瑞玉曾经是一个小学老师,在一次混乱中,为了保护学生,被一个土匪头子抢来做了小老婆,并非自己情愿,后来土匪头子被张学良处决,这才和张学良认识的。

 那么这位身世有些坎坷的女子,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她又是怎样的一位女子?一切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张学良初识谷瑞玉

 出生于1904年的谷瑞玉,是天津附近杨柳青的大户人家,谷家是世代经商的,到了谷瑞玉这一代有没落之势,谷瑞玉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看着姐夫经常威风凛凛往来的样子,谷瑞玉也想找个这样的丈夫,从小对军人就亲切而且颇有好感,三姐又与张学良麾下的一位副官结成伉俪。因此,谷瑞玉从小便有机会见到张学良。

 1922年,谷瑞玉在出席二姐夫的家宴时,有幸与张学良结识。这时的谷瑞玉才刚刚18岁,却以一口流利标准的英文发音让张学良刮目相看,两人因为英文结缘,相识后相谈甚欢,意外的邂逅,使张、谷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次宴会二人匆匆交汇,没有尽兴,各自回家后都期待着下次还有机会能够见面,谷瑞玉的心思全看在二姐的眼里,几次和丈夫商量,请丈夫从中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谷瑞玉与张学良的第二次见面。而这第二次见面,距上次已是一年了。时任东北航空处督办的张学良,新购置了一批飞机需要与英国商人进行商业会谈,需要一名翻译,谷瑞玉便充当了张学良与英国军火商人谈判的翻译。而谷瑞玉本人用流利的英语与英国商人斡旋,最后谈判成功,张学良很高兴在津门大排筵宴,表示庆贺。经过这次会面,两人对对方是更加倾心,然而张学良终究有所顾忌,他已娶妻和妻子感情笃深,自己的婚姻又是父母之命,谷瑞玉的出现是绝对不被张家接纳的。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此时还驻守在前线,为战事忙得焦头烂额,战火中谷瑞玉的一封来信,像春风一样让张学良心里的花都开了,书信是谷瑞玉用英文写的,描写了她初识少帅时的情景,后分别后的思念之情,这一封充满情感的书信,就是一封谷瑞玉的情书,少帅看了是大为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谷瑞玉还在战事异常激烈的时候,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全,跑来前线慰问他,张学良被一个少女的真情给感动了,他发现美丽的谷瑞玉不仅具有漂亮的外貌,还有一颗为了爱情不惧生死的真诚之心在少帅看来,谷瑞玉敢于上前线之举,是任何姑娘都不能做到的。于是,谷瑞玉就留在战场陪伴张学良,一直到东北军的最后胜利。

 昔日恋人最后反目

 这件事情被张作霖知道了,两人提出要结婚,而这婚事竟也被父亲默许了。于是,1924年10月张学良与谷瑞玉遂在天津结婚。尽管如此,张学良仍无法将谷瑞玉带回沈阳的大帅府,因为原配于凤至不接受,那么于凤至为何能接受赵四**却不接受谷瑞玉?于夫人不接受她,主要是因为就是在她之后,少帅才开始在外面找女人,她认为她是“祸根”,种种原因让于凤至都难接受,因此,谷瑞玉一直居住在天津,直至后来她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系,谷瑞玉都始终未能名正言顺地踏进过沈阳大南门张氏帅府。

 1925年5月,张学良奉命统帅东北军第三方面军前往长江下游地区开辟新的势力范围,谷瑞玉毅然随他前往,在此期间他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并没有出现什么摩擦。随着张学良南征北战即使是自己水土不服条件不怎么好,也不会有半句怨言,对张学良照顾的也很周到,他们两人在一起度过了乱世中最快乐的几年,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1928年2月,张学良升任第三方面军团总司令,驻防保定。由于战争的困扰及南征北战带来的烦躁使谷瑞玉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变得唠叨又爱计较,总是为一些小事和张学良吵架,本来为政务忙得焦头烂额的张学良回到家,期望能够有人能宽慰他,理解下他安抚他,却没想到谷瑞玉整日与自己因为芝麻绿豆的事情吵架,他更觉得心烦,加之后来谷瑞玉的兴趣和嗜好,完全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两人之间可聊的也少了,默契也就荡然无存了。她还经常借着张学良的名义请名伶,到她借住的朋友私寓里唱堂会,因此影响了那些著名演员的票房收入。张学良知道了更是心有不悦。

 最让他不痛快是,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遇难时,谷瑞玉在天津居住,秘不发丧的期间,她私自行动暴露了张作霖在皇姑屯炸死的事实,亲手埋下了与张学良分道扬镳的祸根。张学良主政东北后,谷瑞玉不甘住在沈阳经三路的小洋楼里。她不顾张的反对,几次争着想回大帅府,认为张今天所得地位与她当年随军征战不无关系。

 张学良越来越意识到,谷瑞玉的转变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他与谷瑞玉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终于在杨宇霆事件中,发现在杨宇霆家里有谷瑞玉的信笺。此事发生后,张学良和谷瑞玉遂反目。谷瑞玉一气之下愤然离沈返回天津独居。

 1931年1月,张学良与谷瑞玉解除了婚姻关系。张学良在天津的英租界为谷瑞玉购买小楼房一幢,又给她10万元作为生活之资。离开了张学良的谷瑞玉,听说在南开大学当了物理系的教授,一直到退休,终生未再嫁,在一九八几年才去世的,活了八十几岁,也算长寿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107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