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87年观后感

红楼梦87年观后感,第1张

红楼梦87年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87年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87年观后感1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两本书。再任选其一,写一篇读后感。我读了一本郑渊洁写的《皮鲁保卫叛逆者》,一本四大名著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在这两本书里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红楼梦》。《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里面描写的是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宝玉和黛玉原本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

 但在那个封建制度下,不得不分开。宝玉屈从于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薛宝钗。结果却以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薛宝钗孤独终身而结束了这个爱情悲剧。其实《红楼梦》并不只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就如曹雪芹在书的卷首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它里面还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索。例如书的开始有一个叫“甄士隐”的人,他的真实含意就是:将真事隐瞒的意思。还有一个叫“贾雨村”含意是:假语村言,是借着老百姓的嘴去说,去流传……

 《红楼梦》里隐藏的秘密,读一次是看不出什么的。它需要你去反复的去研读、去探索。如果一下能看懂,那还要“红学家”干嘛呢!曹雪芹真是厉害,我一定要把《红楼梦》研读下去,把里面的秘密挖掘出来!

红楼梦87年观后感2

 假期,教师使我们收看了粤剧粤曲版的《红楼梦》,由于以前百家讲堂中评价过,因而这一次的观后感叹颇多。

 曹雪芹殚精竭力,经历十年完成了这一部绝世之作,用恰当的文采叙述了荣国府由兴盛迈向了衰落的全过程,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到曹雪芹一生艰辛艰辛的真实写照,而且也体会来到创作者对那时候中国封建社会黑喑的不满意与恼怒。

 在其中,要我记忆力刻骨铭心的便是妩媚动人、身体素质赢弱的林黛玉,她有与哪个时期小有的恋爱自由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在贾府中看起来标新立异,他没有王熙凤那麼深的城府,都不像别的姊妹那般溜须拍马,如炎夏的一朵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最要我赏析的是她的才华横溢,有她的章节中必有一些能使我们眼前一亮。

 但令人痛惜的是她的红颜薄命,很早的离开让阅读者确实是很难受,而且为林黛玉的去世而觉得不值得,更加她们凄惨的运势而痛惜。但细心想一想,角色自身并没有过失,令人憎恶的是那类封建社会的旧思想。

 看了《红楼梦》有一种过眼烟云,亦幻亦真的觉得。在她们那时候很有可能仅有洗尽船华,看透人生,才有可能享有到真正的快乐吧。

红楼梦87年观后感3

 说来惭愧,至今都未将《红楼梦》读完。不过说起来,接触《红楼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初三时,在课本上学过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实在学过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糊涂僧判断糊涂案”,似乎还有一个甄士隐、贾雨村,至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忘却了。

 再次接触《红楼梦》应该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连续剧,至今影响最深的是一个公子哥——贾宝玉与若干女子在大观园里玩乐作诗,似乎也没看完。

 第三次接触应该是大学时,我也曾抱着《红楼梦》,在校园里像模像样的读。但是不管我怎么样努力,都没能将这本书读完。也许是曹雪芹老师的书太高深了,也许是我德“道行”不够,也许是作为一个大老爷们,读此书时总感觉到其中的脂粉味太重(这也许是我的认识太浅薄),总之,我没读完,留下了遗憾。

 最近的接触又是初三,这次不是学,而是教课本节选的《香菱学诗》,我发现,对我来说依然要学,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于是又拿起《红楼梦》读了一部分,也看了一些参考书。

 这次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真是机会难逢,看来这次我终于可以将红楼梦看完了,也期待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感受与体验。

红楼梦87年观后感4

 从一开始,《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就定位为综艺节目。在这两档节目里,当然存在以阅读为卖点的形式,但是也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比如唱歌跳舞做游戏,阅读除了略显高雅之外,对于节目内涵并没有什么改变。

 《红楼梦》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实际上是在媒体资讯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存在的,而在如今媒体资源如此发达的情况,读书中的很大一部分很早之前就被**、电视乃至后来的微博、微信所取代。再追求“万卷书”,恐怕反而成了不解世情的书呆子。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外化的倾向并不仅限于中国人,如何能够寻找到资讯源头,如何能够快速地搜索有用信息,如何能够利用搜索到的海量信息并加以组织,这远比古人的穷经皓首更有现实意义。

红楼梦87年观后感5

 最近在读红楼梦,很多人都在研究这部名著,而我绝不是在研究只是在阅读。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很有意思,记录下来。增添阅读的兴趣。

 红楼梦中,男人都是很好色的,尤其是宝玉更是个小色鬼。特别喜欢吃人嘴上的胭脂,用句不太好听的话说,这个举动至少应该遭致那么两三个人的反感,可实际上呢,似乎他周围的女子都喜欢他这样的。

 的女子是被人占了便宜不言不语,只有王熙凤是使招惩治了好色之徒。结果的时候又出现面镜子,被怪罪投入火中,还在哭喊,早告诉你不要看正面,你非要看背面何苦烧我。让我不禁想起了黄金,人家好好的灿烂闪耀,可以当首饰不易褪色。可是人们却把他当做财富的代表,每每争抢的你死我活,黄金要是能哭,也会这样哭了。

 接着就是在红楼梦里,有很明显的男性之前恋情的描写,全部都是双性恋。很不幸,没出现一个纯粹的同志。让人读来,觉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知道当时是世风如此,还是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刻意为之让人有些不解。

 继续往下看,继续偶尔闲聊几句。

红楼梦87年观后感6

 你选择了我

 我选择了你

 从此我们永不分离

 躺在你的怀里

 幸福地忘记了储存记忆

 从没想到在你的世界里

 我是否多余

 好在地球没有把我抛弃

 我生活在另一个角落里

 有无尽的欢声笑语

 数不尽的哭哭啼啼

 我知道你并没有把我忘记

 因为你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梦里

 时间一点点蚕食着你留给我的并不多的记忆

 我试图抓住你最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让我的牵挂继续维系

 你一定也盼望我出人头地

 我想说我从没有停止过努力

 而此刻,我真得很想把我的话语寄给你

 从我们分离的那一刻

 我的世界一直孤寂

 有太多的`孤寂被世人认为是我的怪癖

 无数的哭泣

 我已没有辩解的力气

 谁又能知

 笑脸迎迎,心中却下着小雨

 多想依偎在你的怀里

 你不言,我也不语

 可我的世界永远那么孤寂

 没有人分享我的欣喜

 也没有人能读懂我的哭泣

 纵使同窗密友也总拿我打趣

 说我非傻即痴

 不愿听我的闲言碎语

 在这闲暇之际

 我也只能将这话儿写给自己

 聊以慰藉

 若你遥远的心灵能感应得到

 我会感受到被人挂念的幸福的甜蜜

红楼梦87年观后感7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

 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董卿

 在父母的影响下,董卿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工作后的她更加热爱读书,不仅接二连三去大学深造,而且坚持每天阅读一个小时,雷打不动。

 董卿酷爱读书是出了名的,被人发现了多次,有路人坐飞机遇到她说她全程在读书,20xx年她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又有留学生说经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董卿在谈到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自己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静静地看会儿就可以睡觉了。”

红楼梦87年观后感8

 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著,作者曹雪芹颇具传奇色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家族由盛转衰,其中的各各故事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纯洁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经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女中豪杰啊!但是却引起贾府公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剧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给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一个墓碑。

 迎春大丫鬟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恋爱,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了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红楼梦87年观后感9

 古典是什么

 是绿油漆么是竹子壁纸么是亮晃晃的百瓦灯泡么是杂乱丰富的“撞色”么

 还是男声大合唱版葬花吟,农村喜事版晴雯歌

 还是做作狗血的表演,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自编剧情

 经历了有“”后遗的,“加强阶级斗争”(编剧语)的霸气版的“洗礼”之后,感谢新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古典,纵使这只是古典真身的一点皮毛。然而终于使文化断绝的我们,能够拼接起一点对故去的优雅文化的一点想象。

 原汁原味的语言不做改动(霸气版把所有的台词都改成了现代白话),有点隔膜,却使那个遥远的年代的离合悲欢真实。幽微深妙的灯光,华丽的布景和道具,似乎让我们回到那个烛花将尽、微微黄昏的古宅子里。

 很多人说新红的配乐太过前卫,无法接受。然而我认为随着剧情的流动,相配的音乐是毫不突兀的。开辟鸿蒙的多情无奈,可叹的一咏三叹,一梦遥的魂梦无据,终曲的人间苍凉,都那么切合。葬花吟高潮部分引用了歌剧的高腔,看似突兀,实际上是黛玉的人声独白,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高问是暗合的。特别一提的是终身误,真的是仙乐,完全演奏出了原著石头大彻大悟後的美中不足今方信的无可奈何却又勘破世情之感,渺渺飘飘不似凡尘。

红楼梦87年观后感10

 一个石头 一颗兰花

 两个老道

 假是真时真亦假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

 热闹的大观园

 凤姐:精明能干一生,

 到最后机关算尽,反误了倾倾性命

 宝钗:知书达礼

 黛玉:多愁善感,喜欢写诗

 宝玉:柔情,同时脱离食宿

 平儿:虽跟在凤姐身旁,到底也心底善良

 鸳鸯:一生陪在贾母旁边,最后贾母去世,也悬梁自尽。

 袭人:一生服侍宝玉,宝玉出家,最后嫁给宝玉的兄弟

 迎春:奈何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服侍宝玉

 尤三姐:性情刚烈,精致可人,敢爱敢恨,最后为柳湘链,自杀在其鸳鸯剑下

 尤二姐:嫁给贾链做妾,被凤姐口是心非,最后到底是孤苦零丁,最后吞金而死!

 贾母:看到了贾府的盛衰!最后把自己的嫁妆也飞了

 元春:虽为贵妃,却也免不了深锁清宫,最后却早逝

 一个出家当尼姑,一个嫁入他府,却也受尽欺凌,最后也英年走了…………

 曾经每天金银流水的贾府到底也避免不了衰败

 应怜~从小被骗子拐卖,最后嫁给薛潘,却也被好生欺辱,幸而宝钗的善良,虽然多被欺辱,却到底还有一个追求作诗的梦

 秦钟~~和宝玉一样精致的,却英年早逝

 (文/雨馨)

红楼梦87年观后感11

 20xx年8月31曰晚,为舒缓员工的工作压力,为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为弘扬员工的正能量……工行深圳分行工会文学与诗词兴趣小组组织了一次有意义的兴趣活动——观看《红楼梦》舞台剧。

 体弱多病、孤零无依的林黛玉,投奔到外祖母家——贾府,与表兄贾宝玉一见如故。在大观园里,宝玉与情趣相投的林黛玉心心相印,他俩避开了贵族家庭的约束,偷读《西厢记》,抒发着他们的自由思想,也滋长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宝玉的父亲望子成龙,但宝玉却蔑视功名利禄,反对礼教传统,被黛玉引为知己,贾政无法容忍宝玉的叛逆,借故痛打宝玉。宝玉伤愈,黛玉去访他,恰巧晴雯心中不快,使黛玉尝了闭门羹,生成误会。落花飞雪,林黛玉触景伤情,葬花赋词,抒发精神上的压抑。宝玉听到“葬花词”,向她吐露了爱意。为了贾府的利益,也为了选择具有封建道德典范的薛宝钗为媳,贾母、凤姐等人巧使调包计,使黛玉受到严重打击,她在病中焚了诗稿,在封建势力袭击下结束了生命。《红楼梦》以悲剧为结局……

红楼梦87年观后感12

 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境佳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党是铺路石,是指南针,是航向远方的帆,是原野上的希望之火,是温暖的摇篮,是打开中国富强的一把金钥匙。我站在阳光下,渴望沐浴温暖,张开手臂以为能拥抱太阳?

 贾宝玉是这个大家族当中的宝贝,老祖宗最为宠爱,林黛玉是一个温柔漂亮的**,但是她的身体却弱不惊风,就因为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因为这样,林黛玉一病不起,抑郁而终。看了他俩的真挚爱情,我为之长叹,哎!

 我还觉得尤二姐、尤三姐的故事也很精彩。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却被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王熙凤逼死了,甚至连死都没有墓碑。尤三姐为了爱情,愿意用珍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二个鲜明的对比,把故事衬托的更加精彩。

 不过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了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我转黯然泪下。

 自从看了《红楼梦》我对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生活在古代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人员感到悲哀与无耐。

红楼梦87年观后感13

 自从读了曹雪芹写的名著《红楼梦》,我深有感触。

 全文主要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后来林黛玉从丫鬟口中得知贾宝玉要娶薛宝钗后,在贾宝玉结婚当晚气绝身亡。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把丢失的那块玉找回来了,身体虽然一天比一天好多了,但是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厌恶功名,连儿女情长都看淡了,每天就只看些佛教、道教类的书。最后贾宝玉赴考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可还是递光了头,信了佛。这是我最不喜欢的结局。

 文中我喜欢林黛玉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每次参加诗词会时总能赢得大家的啧啧称赞;喜欢林黛玉的天真率直,和贾宝玉在一起时总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可是我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动不动就哭,注定了她的悲剧。

 文中我还喜欢薛宝钗。因为她作词作诗也很擅长,人也长得漂亮,为人处世深得荣国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喜欢。

 如果我是编写这本小说的曹雪芹,我不会把结局写的那么凄凉,我会写成:贾宝玉最终和心爱的人林黛玉结了婚,贾母和凤姐做了他们的证婚人,他们幸幸福福、甜甜蜜蜜地生活了一辈子。

 如果《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我想的那样,那该有多好呀!可是,没有如果?

;

《红楼梦》中有两个宝玉,一个是贾宝玉,一个是甄宝玉。单从这两个姓(贾-假、甄-真),你就可以意会到作者曹雪芹弄出这两个“宝玉”来是有深意的。贾宝玉我们比较熟悉,先不谈。先来说一下甄宝玉。

甄宝玉第一次在《红楼梦》中出现,是在书的第二回,出自贾雨村的口中。据贾雨村的叙述,这甄宝玉乃是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的公子,这(南京城)甄家和(北京城)贾家关系非同一般,都是富贵王侯,两家既是老亲,又是世交,来往极其亲热(后来甄家犯事,把一些财物偷偷寄存在贾家)。诸位请看,这一甄一贾,一南一北,关系亲密,真真假假谁能分得清?

在贾雨村的口中,没有述及甄宝玉的相貌,只重点说了他的言行性格,竟和贾宝玉如出一辙。凡稍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的那几句名言:

脂砚斋在此处有一批语:真千古奇文奇情。在数千多年的男权社会中,这句话确实有“石破天惊”之效。与此相对,那甄宝玉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看这甄宝玉的奇谈怪论:

这真是千古未闻的女儿“功效”,必要女孩子陪着读书才能认得字,否则心里就糊涂。和前面贾宝玉所说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了女儿便清爽”乃是同一个“套路”。旧有“红袖添香”一语指美女伴读,不知是不是出自这里。

这甄宝玉性格是“ 暴虐浮躁、顽劣憨痴 ”,但只要一到了女孩子面前,马上就变得“ 温厚和平、聪敏文雅 ”,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女儿”对他来说真是“灵药”,贾宝玉“最喜在内帏斯混”恐怕也是这个原因。

这一段惊人之语把“女儿”一词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跟着甄宝玉的这些小斯仆人是不可以随便说“女儿”一词的,如果要说,竟要先“ 清水香茶漱了口 ”才可以。如果一时忘了,竟然要“ 凿牙穿腮 ”,可见真是“暴虐”之至。

这甄宝玉的“言论”,一条比一条奇怪。这一次,“女儿”一词的作用竟是可以“止痛”,这也真是千古未闻之语。每次因“ 暴虐浮躁、顽劣憨痴 ”而被其父“ 下死笞楚 ”时,他竟靠着自己的摸索,得到了一个“解痛”之秘方,那就是被打得疼痛难忍之时,只要叫两声“姐姐妹妹”,那疼痛竟会自然消失。我想这一“秘诀”也只能在他和“女儿们”中间流传,如果被其父亲大人知道了,恐怕又会招致一顿毒打。各位看到上面之“下死笞楚”这句话,应该会想到贾宝玉被父亲贾政下死手打的那一回了,真不愧同是“宝玉”啊。

甄宝玉第二次出现的时候,已经到了书的第56回。这一回写江南甄府里家眷(甄宝玉没有来)到京城进宫朝贺,先后派男女家人到贾府送礼请安。贾母带着探春宝钗等人和甄府的四个来请安的女人闲谈,主要的话题就是这甄、贾二宝玉。

从这次的聊天中,才明白地知道江南甄府的那个公子哥也叫“宝玉”,也很得甄府的“老太太”的欢心。贾母知道后,忙叫人把贾宝玉喊过来,给这甄府的这四个人看看,一看之下,才知道,两个宝玉竟是长得一模一样,这四个女人都 上来拉着贾宝玉的手问长问短。

贾宝玉出来之后,本来是不相信那四个女人的话的,以为不过是为了讨贾母欢心故意这样说罢了(承悦贾母之词)。回到了大观园中去看望史湘云。此时的史湘云也听到说江南甄家有一个宝玉的事,就对贾宝玉说了这样一席话,就是这一席话,让贾宝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梦到了甄宝玉。

贾宝玉在梦中来到了一座和大观园差不多的一个园子,在园子里见到了几个女儿,和“鸳鸯、袭人、平儿”的神态、语言皆差不多。宝玉跟着这几个人来到一处和他的“怡红院”颇为相似的院落,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儿做针线,或有嬉笑玩耍的,竟和自己在怡红院时的情景一般相似。我们且来看看这真假二宝玉的梦中之对话:

这一段文字着实有趣,在贾宝玉的梦中,甄宝玉又做着一个同样的梦:贾宝玉在梦里找甄宝玉,甄宝玉在贾宝玉的梦里找贾宝玉。正当二人在梦中互诉衷情之时,一声“老爷叫宝玉”,把真假两人宝玉都吓得灵魂出窍,梦便醒了过来。

这两次写甄宝玉,都是虚写,甄宝玉并没有实际出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甄宝玉和贾宝玉其实是一个人,是曹雪芹的一个障眼法,就是为了形成一种真假难辨亦真亦假的“荒唐”之言,让我们如坠云雾之中而又兴味盎然。脂砚斋有第二回写甄宝玉的文字中有一个批语:凡写贾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以我之观点,曹雪芹之所以要弄一甄一贾两个宝玉,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那两个传说(无材补天之顽石要去人间受享和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神瑛和绛珠),这两个传说之间本无联系,弄了一真一假两个宝玉,来对应这两块“石头”;另一个原因文章写法的需要,为了造成一种真假难辨亦真亦假的“荒唐”之言,亦即那在书中出现两次的太虚幻境中的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可惜的是,曹雪芹没有能把“完全版本”的《红楼梦》留下来,所以后来如何写甄宝玉,这真假二玉如何收场,我们都不得而知。现在,我们只能姑且以高鹗续写的内容来应应景了(就我个人的感受,觉得高鹗续写的这一部分还是很不错的,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到第115回,甄宝玉终于“现身”了。这一回中,甄贾二宝玉第一次真正相见,两人都已长大成人,贾宝玉已经结婚了。两人见面之时,发觉彼此身材相貌都是一样,贾宝玉想起以前梦中相见一事,以为得见知己。哪想谈话之间,甄宝玉大淡“文章经济”“为忠为孝”之道,让贾宝玉大失所望,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回房之后,宝钗问及,贾宝玉失望地说“不过也是一个禄蠹”罢了。又想到这“禄蠹”的甄宝玉竟然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因此竟然讨厌起自己的相貌,对宝钗说“我想来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惹得又生气他胡说八道,把贾宝玉数落了一顿。贾宝玉因而旧病复发,又引出一连串的故事来。

《红楼梦》第21回概括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黛玉追打湘云,宝玉不准,宝钗也来劝架,四人闹成一团。次日,宝玉早起来看黛玉湘云,替湘云盖被,黛玉醒觉。黛玉湘云起床,宝玉亦在黛玉住处洗漱,袭人过来见之,心中不悦。宝钗去找宝玉,却只见袭人,二人攀谈甚是投机,宝玉回来,宝钗却告辞了。宝玉见袭人动了真气,自知有违先前的约法三章,于是当日在家读书,读南华经,借酒兴续一短篇,毁谤红颜。次日宝玉断簪发誓要听袭人的话,二人和好。黛玉无意看到宝玉所续文章,作五言绝句骂之。凤姐之女出麻疹,凤姐连日陪护,贾琏反趁机拈花惹草。幸得平儿帮其掩饰,瞒过凤姐。

扩展资料:

《红楼梦》介绍: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思想内容: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厚的作品,《好了歌》和十二支《红楼梦曲》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者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是诗化的、又是真实的小说世界里,来展示她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的悲剧。作品极为深刻之处在于,并没有把这个悲剧完全归于恶人的残暴,其中一部分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如鸳鸯、晴雯、司棋这些人物的悲惨下场,但是更多的悲剧是封建伦理关系中的“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成的,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人生悲剧。

  作为红楼梦的女主人之一,美人如玉的薛宝钗究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曹雪芹要把薛宝钗与林黛玉并列为《红楼梦》奇女子中的第一人选。因何非要嫁给贾宝玉呢?其中的原因有哪些?是否真的喜欢贾宝玉呢?怎样评价薛宝钗的为人呢?想知道其中缘由那就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红楼梦中的'冷美人'薛宝钗为何非要嫁给贾宝玉?

薛宝钗是个在生活的不如意中逐渐长大的早 孩子。她有过幸福的童年,但长大之后却要面临着家败的危机。小小年纪便已经深知生活的艰难,大观园里的女孩子,唯有她对钱财地位有明确的概念,懂得勤俭持家,于是也才会不爱奢华装扮。由此,也更能够理解薛氏母女的艰辛,明白薛姨妈为何想极力促成“金玉良缘”。毕竟,只有薛宝钗未来的夫家根基够厚,而且又能够无条件地帮忙,才有可能使得薛家的败落命运进一步地推迟。不然,单靠着这个整日惹是生非的“呆霸王”薛蟠,恐怕只能让薛家离“一败涂地”越来越近。

由此看来,贾家虽然算不上最好的对象,但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宝玉长相又好,姐姐又是正当红的贵妃娘娘,重要的是亲上加亲,日后有了麻烦,贾家总不能置薛家的孤儿寡母于不顾。

然而,宝玉和宝钗却实在不是一对合适的好夫妻,宝钗虽然对宝玉有些好感,却也只是女孩子的青春萌动而已,这两个人完全不是志同道合的姐弟俩,而宝钗之所以想嫁给宝玉,大半的原因是出于家族的考虑。宝钗虽然没有黛玉那样的纯真率直的个性,却比黛玉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宝钗之苦,苦在太懂事太争气,薛蟠若有妹妹一半的心力,薛家必定大富大贵。只可惜,千斤重担落在了一个女孩子身上,要拿着自己的婚姻来拯救整个家庭的没落,宝钗如何能够不苦

黛玉之苦,是天性所致,而宝钗之苦,是社会所使,黛玉的悲剧令人感伤落泪,而宝钗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于是读者也就更加明白了薛氏母女在贾府的不容易。为了能够有所依傍,母女二人甘愿充当“门客”,每天承欢贾母膝下,又要时刻察言观色陪着小心。薛姨妈母女在贾府中并非如鱼得水,也是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薛宝钗海棠诗最著名的一句便是“淡极始知花更艳”,这是她自己精神追求的写照。但以红楼花语而论,她却是艳冠群芳的花王牡丹,怡红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书中,宝玉也曾把宝钗比作杨贵妃,很自然地读者会把宝钗跟丰艳秾丽等词语联系到一起。而且受87版电视剧的影响,对宝钗、黛玉这两人的扮相存在严重的误解:剧中的黛玉出场便是一身素衣,零星几支钗钏,清素得很,而宝钗动辄便是满头珠翠,锦衣华服。其实相当错位。薛宝钗名虽为“宝钗”,但并不爱好富贵饰物,而且衣着打扮极尽朴素,这才符合她“雪”的特征。相反林黛玉却是个标准的贵族**,衣着饮食无不极致讲究,服装色彩也多以红色系为主,这也才符合作者“爱红 ”的精神,作为钟爱黛玉的贾宝玉,更是视红色为最美的色彩,第一流的人物必定穿着第一流的色彩,黛玉平素一定少不了穿红着绿。而宝钗之所以不得宝玉、贾母等人的喜欢,跟她的个人爱好和打扮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贾母、贾宝玉等人毕竟是沉睡在富贵梦境中的迷糊之人,并不懂得“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真道理。林黛玉和薛宝钗,就好像是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和班婕妤,赵飞燕虽然妒忌成性,不惜残害后宫,但单以爱情而论,却也未必不可取,至少她对爱情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不允许其他女人的分享。而班婕妤却是一个著名的贤德女子,在汉代的后妃中享有盛誉。太后也曾夸奖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以楚庄王著名的贤妃相比班婕妤,可见其高洁的品质。但这个贤德美人在赵飞燕进宫后就立即失宠了,从此便侍奉太后了却余生,既是悲哀,也是她的聪明,躲在太后的羽翼之下,至少没有受到赵飞燕的残害。

可见,爱情面前,不论贤邪,即便皎洁如霜雪,也难免恩情中道绝。薛宝钗还是班婕妤,都是输在太过贤惠,对男人而言,任性的女人往往更有吸引力。

己卯本曾于宝钗此海棠诗句后做出点评:“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薛宝钗正是《红楼梦》一书中为数不多的“高情巨眼”之人。红楼众人多数都属“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之辈,只管尽享富贵,哪管风云变幻即便林黛玉也是一样,虽然知道贾府的收支“出得多,进得少”,但依然娇荣尊贵,过一日算一日,只沉浸在自己的小情调中。而薛宝钗能于富贵之中实施节俭,在尚未完全没落之时作日后之计,是难能可贵的清醒之人。

作者写了林黛玉、薛宝钗这两个旷古绝今的奇女子,表面看来是黛玉家贫,宝钗富足,实际上恰恰相反。由此读者更加敬重宝钗的为人。她识时务,是坚强能干的女孩子,她有她的可怜之处,小小年纪却要承担生活的压力,却又能够淡然处之,不卑不亢,坚守自己的立场,实属不易。相比之下,黛玉则不够成熟。当然,黛玉纯属于诗的产物,是一个从诗的意境中走出来的女孩子,她即便悲即便苦,也是一种诗意。宝钗属于生活,黛玉属于艺术,宝玉会迷恋上黛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结了婚的人都会明白宝钗的优点,要说过日子,还是宝钗最踏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确实没福气!

如何客观评价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怎样的人

事实上,如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薛宝钗无疑是《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位。而其成功,就在于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我谓之为“深”。这种“深”,造成的后果就是有很多朋友没有“读全”甚至没有“读懂”薛宝钗。

我承认,薛宝钗身上有很多缺点,比如为王夫人化解金钏之死时的“冷酷”,比如自己偷听到红玉和坠儿的谈话却嫁祸给并不在场的林黛玉的“奸诈”,比如参与“金玉良缘”阴谋时的“自私”,比如与下人“划清界限”的“世故”等等。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薛宝钗身上同时还具有更多的难得而可贵的优秀品质,不然,按照曹雪芹的标准,她是无法和林黛玉并列第一的。

薛宝钗到底有那些过人之处呢

第一, 是宽容忍让。

这一点,我已经在另外的文章中论述过了,无论是面对贾宝玉的“失言”,还是面对林黛玉的“讽刺”,还是面对丫环的“玩笑”,薛宝钗都能顾全大局,适可而止,忍字为先,永远不会把局面闹到不可收拾,让大家难堪。这无疑是薛宝钗迥异于众人的一点。

第二,是才华出众。(算命)

这一点,几乎已经不需要论述,无论是诗才、学识、修养甚至口才,薛宝钗都是“超一流选手”,并不在林黛玉之下。

第三,是干练精明。

大家一定还记得贾母要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的事吧,这不仅难煞了惜春,也愁坏了宝玉和众姐妹,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薛宝钗却有条不紊的拿出了解决办法,那种处理事情的条理性,那种遇大事不慌乱的品质,真的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而这,是薛宝钗远远胜过众人乃至林黛玉的。还有探春暂时代理荣国府事务的时候,宝钗的协助是非常得体而且得当的。

第四,是自尊自爱。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说薛宝钗参与到“金玉良缘”的阴谋中是她难以洗刷的污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场阴谋中她也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优点。

首先,她是被迫参与“金玉良缘”阴谋的。小说虽然没有明写,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感觉到,薛宝钗对于这场行动是持保留态度的,而且,她是在还不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已经有“一段真情”的情况下参与的。一方面是她确实喜欢贾宝玉,另一方面是因为薛宝钗是个非常孝顺和听话的孩子,妈妈和姨妈王夫人的话她是不可能不听的。

其次,当她感觉到“金玉良缘”的实施已经伤害到自己的自尊时,她已经有明显的反感情绪。小说第二十八回写贾妃端午节赐众姐妹礼物,独她和宝玉的礼物是一样的,这对于薛宝钗来说,本是件好事情。可是,宝钗的态度却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宝钗为什么会这样她当然知道妈妈和姨妈王夫人为了促成她和宝玉已经游说过贾妃了。但是,她薛宝钗是不赞成这样做的,因为这已经破坏了她和林黛玉之间竞争的“平等性”,因为薛宝钗也是一个出色的、美丽的、才华出众的女孩儿,即便她要争,也要凭自己的魅力取胜,而不是靠“以大欺小”和“仗势压人”或者“耍阴谋诡计”,这就是薛宝钗和薛姨妈、王夫人的最大区别,也就是说,薛宝钗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再次,当她感觉到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真情之后就已经决定放弃退出了。小说第三十六回写贾宝玉被打后薛宝钗来探视,刚好听到了贾宝玉的一段梦话,是这样写的:“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这段描写,对于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感情变化十分关键。在此之前,包括就是这次探视,薛宝钗虽然反感母亲和姨妈使用的过分手段,觉得“没意思”,但从她个人的角度来说,她也是喜欢贾宝玉的,也想争取这门婚事的,毕竟贾宝玉是男人中难得的体谅爱护女孩子的“奇男子”,之前宝玉被打,薛宝钗也曾亲自送药、含泪探视,说明她对宝玉是有感情的。但是,此时一个“怔”字,已经表明薛宝钗意识到了贾、林二人的真挚感情,了解了贾宝玉的真实想法,原来贾宝玉的真爱是林黛玉,而这个“怔”字也暗含着薛宝钗的意想不到、吃惊以及痛苦,从此,她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和位置了。

在此之后,细心的朋友就可以发现,她对宝玉和黛玉,多了一份坦然,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关爱(比如宝钗审林黛玉说《西厢记》诗词的事以及后来劝林黛玉养好身体并和林黛玉和好如初)。还有,当她在清虚观目睹贾母破解“金玉良缘”之后,心里难过并且已经开始萌生退意的时候,并不知情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还来“挑衅”,薛宝钗也毫不犹豫的反击(见第三十回薛宝钗讽刺贾、林二人“负荆请罪”),这份真挚自然的“愤怒”以及对贾、林的关爱之情,说明,坚强、自尊、聪明、果敢的薛宝钗已经决定丢开自己的感情而成全那一对苦命情人了。这时的薛宝钗,在我眼里,是一个多么可贵可敬的大姐姐呀,可气的是贾、林二人竟然好长一段时间浑然不觉,还在继续与她为“敌”,直到第四十五回薛宝钗主动和林黛玉交心,取得了和解,薛宝钗才终于完成了自己艰难而痛苦的感情选择。

再再次,她不仅退出而且决定帮助林黛玉促成与贾宝玉的婚事。小说第五十七回,继薛宝钗和林黛玉和好之后,薛姨妈对林黛玉的态度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仅要认林黛玉作女儿,而且要为林黛玉向贾母提亲,促成黛玉和宝玉的婚事。至于薛姨妈真的是否想为林黛玉提亲暂且不说,但薛宝钗的诚意却不可怀疑,她不仅做通了母亲的工作,而且促使母亲去多关心林黛玉这个苦命的没娘的孩子,从此以后黛玉与宝钗更是以“姐妹”相称,而黛玉称薛姨妈为“妈”,这就体现了薛宝钗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小说是这样写的,薛姨妈说:“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林黛玉先还怔怔的,听后来见说到自己身上,便啐了宝钗一口,红了脸,拉着宝钗笑道:“我只打你!你为什么招出姨妈这些老没正经的话来”宝钗笑道:“这可奇了!妈说你,为什么打我”紫鹃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紧接着,贾母因为老太妃去世要去守孝,就把林黛玉托付给了薛姨妈,而且是“十分喜悦放心”,薛姨妈也真的搬来和林黛玉同住,照料林黛玉。应该说,薛姨妈能如此对待林黛玉,都是薛宝钗的功劳。

试想,一个并不比林黛玉差的女孩子,一样喜欢贾宝玉,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支持她的人势力更大,她完全可以“胜之不武”,可是,她偏不,她懂得感情的可贵,她懂得珍惜自己的感情,也懂得珍惜别人的感情,她理解自己的痛苦,更理解林黛玉的痛苦,于是,为了成全真正相爱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这个美丽而自尊的女孩,最终选择放弃,选择面对现实,选择成全别人,这同样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和情怀!试想我们在处于这种矛盾和痛苦的抉择时是否能够像薛宝钗一样出色呢

贾宝玉曾经在小说第五十九回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大意就是女孩在未结婚以前是非常纯洁的,出嫁以后就开始象男人一样混账了。这段话,我觉得暗中就蕴含了对薛宝钗的评价。薛宝钗因为想跟宝玉成亲也干过几件糊涂事情,但难能可贵的是,薛宝钗在明了了贾宝玉玉与林黛玉的真情以及贾宝玉真爱林黛玉以后,经过反思以,她超越了贾宝玉关于女孩的定论,不仅决定退出与林黛玉的竞争,而且和黛玉成为好姐妹,并且一心一意要帮助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合。很显然,经历过与林黛玉一起抢夺贾宝玉的 “爱情炼狱”之后,薛宝钗真正的“凤凰涅磐”了。她凭借自己深厚的学识修养、道德修养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博大的胸怀,最终战胜了自我。这样看来,薛宝钗确实称得上大观园的第一“奇女子”,一个完全可以胜过任何男子的“奇女子”。

难怪,曹雪芹要把薛宝钗与林黛玉并列为《红楼梦》奇女子中的第一人选。薛宝钗,尽管有她的缺点,但她在关键时刻作出的可贵选择确乎无愧于这样的地位!因此,对于薛宝钗这位“奇女子”,我们给与的尊敬和爱怜,绝不应该亚于林黛玉!如果说林黛玉是因为与贾宝玉“生死不离”的爱情而位列金陵十二钗之首的话,那么,薛宝钗就是以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对她发自心底的敬意而与林黛玉并列第一的。而这样的评价丝毫不过分。

黛玉爱宝玉,不单是因为吃醋和伤心而流泪,更煎熬的是这个退让与思考的过程。她在爱情上,其实是相当的隐忍和明决,除了爱,什么也不想要。

这样的决绝与大度,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谁还能再说黛玉小气总之,黛玉宝玉的爱情只能是生活在神交中,若黛玉宝玉结婚便违背初衷,犯了天条。所以二人只是神似的鸳鸯。

很多人在读过《红楼梦》后,始终对贾宝玉会喜欢林黛玉十分的不解,认为林黛玉在世人眼里是孤高自诩、目无下尘,或是尖酸刻薄,柔弱多病的形象,那么,为什么贾宝玉会喜欢林黛玉呢归纳有以下十大缘由:

一、两人一见钟情

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是“两弯似蹙非蹙肙烟眉,一双似泣非含露目。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贾宝玉在林妹妹眼中是“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生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在眼角。”

而后人对宝玉的评价却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可见宝玉在世人的眼中是个不肖子弟,而在林黛玉的眼中却是风情万种。而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颦颦”,也是那么贴切,可见二人是初相见,便以一见钟情了。

二、两人互相呵护

贾宝玉喜欢林黛玉,对妹妹的倾心而百般呵护,却也有林黛玉对宝玉的一番回护。在《红楼梦》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酒,李嬷嬷上前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

李嬷嬷却提及老爷问书,宝玉不禁垂下头,黛玉便忙回护道“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

三、两人互为知己

而小丫头给宝玉戴个斗笠也戴不好,惹得少爷脾气的宝玉骂,如若黛玉果真惯以刻薄人为乐,她自然要跟着损小丫头几句,但她没有那么做,而是直接叫过宝玉替他戴帽。在今人眼中,为心爱的人穿衣戴帽算得了什么呢可在那个年代那种家庭里不行,那都是下人做的事。蒙府本此段处有侧批流露了当时人的想法“知己最难逢,相逢意相同。花新水上香,花下水含红”。

这种意境是非常美的。这就是黛玉对待爱情的忘我,此刻的她眼中只有宝玉 ,她对自己的行为是不会考虑什么的,这也是黛玉真性情的流露。在贾宝玉的心理,林妹妹是孤苦无依的,她的身世才会让她那么的伤感,就像他看到那首《桃花行》,就知道是出自林妹妹之手,因为他知道林妹妹心中的凄苦。林妹妹的柔弱,让贾宝玉情不自禁的心生怜爱,情不自己。

而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黛二人同榻而卧,对于宝玉的腮边胭脂,黛玉用手帕为她擦拭,没有责备和不肖,只有关爱和婉言提醒,没有一丝让宝玉心生反感,而更多的是让宝玉体会了林妹妹的那一腔柔情。

四、两人同为葬花人

还记得那月下读西厢,二人同有惜花心,又同为葬花人。宝玉以“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而喻之,使得林黛玉是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要去告状,在宝玉千央万告之下,却以一句“呸,原来也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将一场风烟化为一片柔情。像这样的林妹妹谁能不爱。我想真正让宝玉倾心的,也有这一刻吧。

五、“不是冤家不聚头”

对于林妹妹的小性,那次不是为宝玉而起,因为爱,因为在意,也因为一切都是朦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那么多的试探,还有那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而每一次争吵,不是让他们生疏,而是更加的亲近,每一次争吵过后,宝玉都体会着那爱的温馨。

她们却都无法摆脱金玉良缘带来的苦恼,这就像一个紧箍咒,套在宝玉的头上,却勒疼了黛玉的心。为此他们有了一次次惊天动的的争吵,宝玉再次摔玉,而林黛玉哭的吐药,却换来贾母的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也是这次摔玉,贾宝玉许下了他的第一次誓言:你死了我出家去。爱的海誓山盟,就这样走进了二人的心理。

六、两人志趣相同

贾宝玉无心仕途,对于宝钗等人的劝解,视为钓名沽玉,而林黛玉自幼就不曾劝他立身扬名,这是他与黛玉的志趣相投,也是他视黛玉为知音的一点。

七、宝玉喜欢黛玉的“不饶人的嘴”

林妹妹有着不饶人的嘴,宝玉的奶妈说她“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对她的说法就是:“真真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八、黛玉亦风趣幽默

黛玉也是极风趣幽默的,她经常与姐妹和丫头们开玩笑,逗趣在第四十二回有着精彩的展现。薛宝钗审她时,她的满面绯红,搂着宝钗软语央告的小妹妹样子,是多么让人怜爱。

九、黛玉的才情让宝玉折服

林黛玉的才情,更是让贾宝玉折服,从元妃省亲时的代笔,到后来的诗社建立,林黛玉始终是才思敏捷,她的诗总是风流别致,新颖飘逸,没有一点世俗的尘埃。虽然她被屈居宝钗,但她依然是出类拔萃的,孤标独树。让贾宝玉为他鸣不平。但是,她却在以后的诗中,始终占据了诗中状元,华中魁首。

十、叛逆精神是黛玉最可爱之处

林黛玉最可爱之处,是她的叛逆精神,这是他和宝玉共同的。所以,她才得到了贾宝玉的爱。只是她们的爱,得不到承认,而她带着爱的渴望,那么坚强的活着,直至那金玉良缘让她的爱没有了希望,她带着一腔痴情、今生的痛离开。黛玉“美丽”到极至,却又“凄凉”以至身死!怎能不让贾宝玉为她感痛伤心。

黛玉与宝玉的这种爱,是“性”“爱”分离的爱,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黛玉的超然脱俗,灵秀可人或许让宝玉消弥了肉体的欲望。

至于所谓的“博爱”,难道没听过男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么 “多情而不滥情”,宝玉对其它姐妹自是怜香惜玉,然对黛玉却是一往情深,说什么“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的确,黛玉一死,宝玉便觉尘缘已了,万念俱灰;晴雯死时,也不过做了篇祭文,流一时眼泪;对袭人则是有三分敬畏,“初夜”之事,恐怕只能从好奇跟生理的角度来考虑了,总不能让宝玉这春梦一觉醒来便去找林妹妹吧~~

在《紫鹃试宝玉》就只一句林妹妹要回苏州老家,就把宝玉弄的半天痴傻;而黛玉听到有人要来为宝玉提亲也是绝食绝水,决心一死,宝玉其实是在黛玉死后,和宝钗成亲后,才悟道的。宝玉能够因为丫头开玩笑的一句话:“黛玉要回去了” ,而口吐白沫发了几天的疯,日日夜夜不得眠,可见他有多么在乎这个林妹妹。

《红楼梦》里薛姨妈用金锁配宝玉很委婉的向王夫人表达有意把女儿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王夫人对薛宝钗就事事观察,如薛宝钗处事得不得体、薛宝钗大不大方、薛宝钗能否管好贾府的人。薛宝钗交出了一百分的答卷。

王夫人选中了薛宝钗,还与贾元春结成同盟。这在贾府形成了共识,王夫人支持薛宝钗,贾母支持林黛玉,双方是势均力敌,谁要先开口,就会引发家庭战争。就这样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事被晾在一边了。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王夫人办不成宝钗、宝玉的婚事,压力来自于贾母一样。

贾宝玉的婚事,贾政、王夫人才有真正的决定权,没说祖母之命的。贾政、王夫人对看好的姑娘,完全可以给贾宝玉定下来的。贾母要提的林黛玉,从现实来看,是比不了别的姑娘的。贾政、王夫人拿家族的未来,就能把贾母的嘴“堵死”的。

牡丹认为,没有贾母、林黛玉,王夫人也不可能很早就把贾宝玉、薛宝钗的婚事给办了。

首先,贾政不让贾宝玉早婚。赵姨娘想让彩霞做贾环的姨娘,就利用侍寝的机会去求贾政。贾政原本对爱人是有求必应的,可这一次贾政连爱妾的面子都不给。

贾政搂着爱妾说道“再等一二年再说”。这还说的是贾宝玉娶妾的事,都要等几年再办。一般男主人都是先娶妾,贾琏没娶正妻之前,就有几个侍妾。贾宝玉跟他的琏二哥哥一样,先有妾,后有妻的。

贾宝玉要个妾,父亲都要他再大一两岁再给人。娶了妾,不能马上就娶妻吧,得再过一二年,看来薛宝钗要嫁贾宝玉,最少也得等三四年。

这不能怪做父亲的贾政。贾宝玉、贾环兄弟两肯下死功夫读那些应试文章,把举人、进士这些文凭考到手,有了做官的敲门砖,贾政会说“儿子们,你们都是大男人了。再不结婚,都成剩男了。”贾政、王夫人就如现在那些催婚的父母,今儿给贾宝玉看这家姑娘的画像,明儿看那家姑娘的画像。

王夫人迟迟不办宝玉跟宝钗婚事的原因,主要的压力不是来自于贾母,真正的压力来自于贾政,以及她自己,他们夫妻心疼贾宝玉太小,伤不起呀。他们的爱太无私。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真正结局:黛玉因始料未及的变故被迫嫁人,不久宝玉无耐之下娶了宝钗。黛玉婚后不久因思念宝玉而死,宝玉得知悲痛以极才会出家。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故事梗概: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钦点为巡盐御史。林黛玉六七岁时,母亲一病而终。贾母可怜她无人依靠,便接她到自己身边。林黛玉进荣府,二人初见,犹似旧友重逢。此后二人更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

后来薛宝钗来了,脖子上还带了一把金锁,和宝玉的通灵宝玉传为一对,金玉良缘之说由此起而起。薛宝钗为人周到大体,很得贾母喜爱,欲把宝钗许与宝玉。而宝黛二人早已倾心相许,因听了紫鹃林妹妹要回苏州再不回来的戏语,一病成痴。贾母等人哄骗宝玉说要和林妹妹成亲,然后偷梁换柱,把林黛玉换成了薛宝钗。

扩展资料

林黛玉的诗:

1、《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解释:本句是形容花儿在一年的三百六十天里,必须忍受着像刀剑一样刺骨寒冷的风霜。

2、《葬花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解释:本句是形容花儿从开花到凋零入土都是纯洁的,比掉落在污秽的沟渠里要强得多。

3、《问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解释:本句是问菊花你那样孤傲不同于流俗的品格同谁一道归隐呢?一样是花儿开放为何你开放的时间就延迟(到秋天才开放呢)?

4、《桃花行》: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解释:诗的前半部分,将桃花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对照着来写,而以”帘“作为两者之间的屏障。“帘”似卷非卷,隐喻未曾挑开的“心扉”。是说桃花帘外面的桃花仍然开得茂盛,可是桃花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消瘦。

参考资料红楼梦(清代长篇人情小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46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