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相处》38岁猝死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怎么死的?

《朝夕相处》38岁猝死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怎么死的?,第1张

郑成功来自福建南安。明成祖武帝给朱姓,起名很成功。因此,后人也称其为“石国爷”。郑成功的父亲郑志龙,早年是个商人和小偷,最后去了福建当连长。郑志龙早年在日本平户居住时,与当地妇女田川结婚,并生下郑成功。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回到中国,开始接受儒家教育。顺治元年,南明皇帝李雍授予福建省南安伯将军称号,负责福建省的反清军事。次年,郑之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称帝,立朱,封龙武,郑之龙为南安侯,掌管南明一切军务。清军进军福建,郑之龙被消灭,龙吴政权被消灭。郑成功得知他的父亲将被降职,他试图劝阻他。郑成功看出了父亲的执拗,愤然只身前往南澳岛,招募千人,坚决抗清。清朝多次派人引诱他投降,但郑成功拒绝了。

郑成功得势后,与反清将领张煌言联手,率军水陆进攻南京,直到南京兵临城下。但被清军击败,回到厦门。郑顺利返回厦门后,开始谋划夺取台湾省,作为反清复辟的根据地。这时,荷军翻译何廷彬赶到厦门,找到郑成功,建议郑成功收复台湾省。贺廷彬还送给郑成功一张标有荷兰侵略军军事布局的台湾地图。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派他的儿子郑经带领一些军队留在厦门。他率领25000名士兵和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过了台湾省海峡,部队在澎湖休整,准备直捣台湾省。

为了阻止郑成功军队进攻台湾省,荷兰侵略者将军队集中在台湾省和赤湾的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没,从而阻止了郑成功的舰队登陆。在何的带领下,他驶入鹿耳门,乘着涨潮登上了台湾本岛。经过一场激战,荷兰侵略者被击溃,他们害怕陷入两场城市战。他们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试图用10万两银元换取郑成功军队撤出台省。郑成功断然拒绝了荷兰侵略者的要求,切断了赤湾城的供水,迫使盘踞在赤湾的荷兰人投降。郑成功决定长期包围台湾省,迫使盘踞在台湾省的侵略军投降。经过八个月的围困,郑成功下令对台湾省发起猛攻。荷兰侵略者别无选择,只能投降。公元1662年初,郑成功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省。

郑成功恢复得很快,但在38岁时突然因病去世。关于郑成功的死有一种说法:当郑成功收复台湾省时,他也收到了一封可怕的信,说他的父亲被他的家奴所谴责。奕棋说郑志龙和郑成功之间时有书信往来,有阴谋。清廷大怒,处死了郑之龙一家。郑成功闻讯后,捶胸顿足,望着北方大叫:“你要是听我的话,怎么会被打死呢?”

不久,人们就知道造反派首领在郑的家乡挖了他的祖坟,甚至整天捶胸痛哭。他咬紧牙关,破口大骂:“人活着,心怀怨恨,跟死人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一天我率军反击,不把你的身体一寸一寸打碎,我就是地球上的一个人。“十四年后,郑成功的愿望实现了。郑经攻陷漳州后,挖开黄武的坟墓,鞭打他的尸体,挽回父亲的仇恨。

1662年4月,南明兵部主任林瑛剃头出家。他从云南逃到台湾省去见郑成功,哭着对郑成功说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郑成功的下属唐先岳举报郑成功的儿子郑静与他的护士通奸。立即闷住胸口,派人到厦门杀了郑静和他的婴儿,还有奶妈陈,但留在厦门的人不会服从命令。郑成功每天都要爬上去看看是否有船向澎湖方向驶来,因此他饱受寒冷之苦。到了第八天,他突然吼道:“我看到地上的始皇帝是什么表情?”然后双手抓脸,死了。因此,台湾省的编年史说郑成功死于感冒。

根据死前的异常表现和当时郑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是中毒身亡。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郑成功死前的状况与中毒后中毒发作的症状极为相似,而郑成功的死亡记录是李光地《荣村语录续篇》,夏琳《闽海故事》,石琳《莲门谈》。比如《容村语录续编》说,“马鑫建议,医生认为给中暑病人打清凉剂太晚了。”说,“突然疯了,弄死了手指”;据《闽海文熙》报道,郑成功死前把药放在地上,然后“跺脚大喊”。郑成功可能已经注意到有人自杀了,但为时已晚。

过去,清政府确实有过谋杀郑成功的想法。据《莲门丛谈》年的记载,当时的清政府带着孔雀胆派了一个高级官员到郑县,用一大笔钱贿赂了给做饭的厨师,以便在接见部下时毒死及其将领。厨师虽然贪财,但怕东西暴露,反复称重,不敢做,就给了弟弟。当弟弟真的毒死他时,“每次想补救,都战战兢兢。”当他害怕时,他告诉了他的父亲。其父“闻之震惊”,怒其二人,曰:“谋杀主人,是不忠;别人承诺了却不去做,是没有诚意的。不诚实比不忠诚好。你怎么能做出毁灭九族的事情?快自首也可能无罪。”于是他把他们带到郑成功的住处,自己投降了。郑成功不仅没有惩罚他们,还奖励了他们。他自信地说:“我出生了。我怎么会被凡人毒死?”此后,郑成功加强了安全措施。这样,即使有人“想下毒,也不会接近郑成功”。但这并不排除郑成功中毒的可能性。

郑成功对马鑫的神秘死亡似乎证明了郑成功可能是被毒死的。马鑫是阿清的军事指挥官,后来成为郑成功的心腹。郑成功死的那天,他推荐的一个医生给他开了处方。郑成功在晚上去世了。他没有生病就突然死了。据李光地说,马鑫是在郑成功死后的第二天去世的,而姜日升的《台外录》记载,他的死与郑成功的死相隔仅五天。因此,马鑫可能直接参与了郑成功的谋杀,但他后来被杀了。

如果郑成功是被毒死的,谁是凶手?当然,清政府受到严重怀疑。同时,也有人认为是,郑明俊、郑等人,尤。郑成功生性暴力,有着严格的习惯。郑的部下,包括他的长辈和亲戚,都被判了死刑,很多人都很恐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清政府官员的诱惑下叛逃,郑集团内部关系极为紧张。早在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时,郑泰就与郑成功发生了冲突。那时,郑泰是一名粮食官员。当郑成功的军队难以补充时,郑成功对郑泰的失职极为不满。他在座位前写了五个大字:“这个家已经失去了最初的信仰!”我的意思是,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郑泰应该首先受到惩罚。死后,伪造他人遗愿继承了郑的皇位。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死在狱中。郑明君等人率部及其亲属向清朝投降。照此分析,郑泰和等人可能计划杀害郑成功。

郑成功死后,郑经忙于处理郑泰的叛乱,又在郑泰追回巨款。因为强奸,他差点被郑成功杀死,所以郑成功的死当时没有被彻底调查。看来一代民族英雄的死因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证明。

中国历史上,除去近现代史,能够被称之为“民族英雄”的历史人物,在古代史上并不多,郑成功无疑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郑成功生于1624年,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他借助父亲郑芝龙的力量,拉起了一支反清复明的队伍,一度曾是南明后期主要依靠的军事力量,后在清朝彻底定鼎中原后,收复明朝河山无望的郑成功,于是率兵收复了被荷兰人侵占的台湾,完成了一桩丰功伟业,因此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郑成功的身上还带有半个日本人的血统,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父亲郑芝龙说起。

郑芝龙出生在福建南安。父亲曾是明朝的一员小吏,不过在古代社会,如果不善于钻营的话,小吏的日子也不是太好过,因此在郑芝龙长大十七岁之时,因为家中生计艰难,于是在父亲的建议下,郑芝龙来到了澳门,投靠了在这里做生意的舅舅。

郑芝龙非常善于结交各种社会关系,他一面谋生,一面暗暗寻找可以经商致富的机会,期间他和大商人李旦相识。李旦一直在明朝和日本之间做海上生意,身家巨富。李旦对于郑芝龙,也是非常欣赏,很快收他为义子,并资助他做生意,慢慢地郑芝龙的手中也积聚了一些财富,为了经商方便,他常年居住在日本。

在日本居住期间,经人介绍,郑芝龙和平户藩的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结婚,婚后夫妻恩爱,很快珠胎暗结,并生下了一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由此可见,郑成功的身上,带有一半日本人的血统。两年后,郑成功的弟弟也出生了。

此时的郑芝龙,告别妻子,在外面四处奔波做生意,郑芝龙很有经商头脑,在经商的过程中,慢慢地拉起了属于自己的一支海上武装力量,规模庞大时,郑芝龙手下有货船七百余艘,成为了当时中日海上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亦商亦军的群体。

后来郑芝龙受明朝招安,成为了明朝福建巡抚熊文灿手下的一个海防游击将军,直到此时,郑芝龙才想起在日本的两个儿子,他派人前去迎接,而日本当时的幕府,为了牵制郑芝龙,只允许他接回了大儿子郑成功,后来才又允许田川松来到郑芝龙的身边,而郑芝龙的小儿子,也即郑成功的弟弟,则留在了日本,取名为田川七左卫门。

等到清军入主中原后,公元1646年,清军南下,母亲田川松被清军杀死,郑成功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表示和降清的父亲郑芝龙决裂:“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

因此他誓死抗清,坚决不接受清廷的招安。并在不久后驱赶走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以此为根据地,和清廷对峙。

这时留在日本的田川七左卫门,也渐渐习惯了日本的生活,虽然他和哥哥郑成功一直有往来联系,然而等到郑成功去世之后,这种联系便慢慢断了,尤其是清军在康熙年间成功收复了台湾之后,田川七左卫门也彻底断了念头,一直留在了日本生活。

在今天的日本长崎,这里依然生活有田川七左卫门的后裔,不过在几百年的时间长河里,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日本人。

1661年年底,郑成功经过8个月的苦战,击败荷兰殖民者,成功收复台湾,为郑家军的持续发展开创崭新局面。不久后又得知身在厦门的嫡长子郑经喜得麟儿,虽为妾生子,但后继有人,仍属喜事一件。未曾想被部属揭开真相,并因此受到指责。郑成功急怒攻心,下令杀正妻、长子、孙子及其生母,虽未得到执行,但此事不仅成为郑氏内斗的导火索,也成为压倒郑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为其英年早逝埋下沉重的伏笔。

郑成功起兵收复台湾时,厦门大本营由二十岁左右的大儿子郑经留守,当时郑经虽然跟唐氏结婚了,但是小夫妻之间没有感情也没有夫妻生活,郑经就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少年!郑经在收复台湾期间跟四弟的乳母陈氏有染,还生了一个儿子郑克臧!陈氏是有夫之妇,唐氏是名门望族千金,道德问题就产生了!

郑成功死后不久,郑氏集团就陷入了内乱,主要原因就是郑经**,难以服众。

先是一部分老臣认为郑经伤风败俗,道德败坏,便拥立郑成功的弟弟郑袭为延平王。郑经经过一场大战,击败了郑袭,确保了延平王的位置。但郑经其余的叔叔们因害怕郑经报复,纷纷投降清朝。

此后郑经统治台湾20年,将其治理的井井有条。1681年郑经去世,终年40岁。

郑经死后,长子郑克臧继位。而次子郑克塽的岳父冯锡范为了自己的权力,便攻击郑克臧是**出身,最终杀掉了郑克臧拥立郑克塽继承延平王位。

2年之后的1683年,郑克塽投降清朝,郑氏集团覆灭。可见郑氏集团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郑经**,难以服众,导致内部失和。

要是郑成功泉下有知,想必当初一定会亲手杀掉郑经,以绝后患。

公元1602年,中国第一次收复台湾。可是平静的生活刚过了20年,台湾又逐渐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当时的明朝正与满清人打的火热,根本顾不上台湾的安危。直到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再一次收复台湾,这才结束了荷兰长达38年之久的占领。不得不说,郑成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可是就在他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却突然猝死了,时年39岁。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在临终前,还下令处死了妻子和儿子孙子等一干人。

这些人无疑例外都是自己的至亲骨肉,他们究竟犯了什么事,以至于让郑成功临终前都要先处理掉他们?

郑成功走上抗清之路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其父亲郑芝龙既是当时的最大海商,也是南明的南安侯,所以他们家的生活可想而知。后来他深受隆武帝的喜欢,还赐朱姓,成了“国姓爷”。清军入境后,郑芝龙看清局势选择了投降,而母亲却英勇就义。面对父亲的倒戈,母亲的大义,郑成功一气之下烧毁了家宅,并决定反清复明。不久之后,隆武帝也在路上被俘虏斩首。

关于郑成功反清复明的目的,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说他忠于明朝,有人说他想自己当皇帝,也有人说他为了报仇,其实无论哪种解释,他的梦虽没有成功,却成就了祖国,为祖国江山付出了最后一丝余力。

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

1658年,郑成功率10万大军北上包围南京,控制了长江以南大片地区,只可惜他的一时疏忽大意,给了清军喘息的机会,最终这场北伐以失败而告终。此后,便一直被清军步步紧逼,他索性就收回了台湾,将这里作为根据地。

康熙继位后,颁布的“迁界令”从此断绝了郑成功与大陆的一切联系,而郑芝龙也被清廷斩首示众,连他们家的祖坟都没放过。这些噩耗再加上水土不服,让郑成功一病不起。后来发生的家族丑闻,更是给他的病雪上加霜,民族英雄就此落幕。

郑成功为何杀至亲骨肉?

这件事情还得从儿子郑经说起。郑经从小娇生惯养,十分叛逆。他成年后,与南明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唐氏结为夫妻。大家都知道,古代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几乎是没有爱情可言的,郑经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后来他迷上了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并不意外,即便没有陈昭娘,还会有别人。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陈昭娘还为他生下了私生子郑克臧。

对于这样的丑事,郑成功自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当他得知有了孙子的时候是高兴的。只可惜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郑经的妻子唐氏不说什么,但她的家人又怎能看着她受委屈,因此唐显悦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赏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据《台湾外纪·卷十二》)告诉了郑成功关于郑经的丑事。

郑成功这个人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三纲五常,哪能容得下儿子胡来,本想让郑经处死陈昭娘就算了。熟料郑经却不知悔改,于是郑成功一气之下下令让郑泰以“治家不严”为由连通妻子儿子孙子一同处死。当然,这样的命令在郑泰看来多半是气话,哪有如此狠心杀害妻儿的,所以迟迟未执行。

但不知道的是,郑成功的命令并不是气话,反而还专门派人去厦门再次执行命令。不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执行激起了众怒,来了一波集体抗命的操作。结果导致郑成功在忧愤中离世。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人维护郑经。原因很简单,因为郑经是郑成功长子,而当时的郑成功又病入膏肓,如果杀了郑经,那么台湾也就移主了,所以利益驱使下他们采用了这种不忠的方式,就是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富贵。

郑成功原名森,福建南安人。明隆武帝曾赐姓朱,名成功。因此后人多以「国姓爷」或「郑成功」加以称呼。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早年浪迹四海,亦商亦盗。最后不但成为闽南首富,还当上福建总兵。当他旅居日本平户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婚,生下郑成功。这也就是为何日本人始终很尊重郑成功的主因。7岁时,郑成功从日本返回中国,开始接受儒家教育。21岁的那年(1644),清军入关,明朝灭亡。随之而来的是父亲降清,生母受辱自杀的变故。郑成功遭受空前未有的打击,跑到孔庙,烧毁儒服,以孤臣孽子自况,下定决心弃文从武,反清复明。

从明永历元年(1647)到永历13年这段时间里,郑成功在福建一带组织义军,连络反清势力,与清廷做殊死战。清人视他为眼中钉,用尽方法,包括逼迫郑芝龙以亲情向他招降。郑成功基於民族大义,坚予回绝。并且率军攻打南京。最后却因战略失策,不幸败战而回。

郑成功南归后,开始筹划攻占台湾做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经由通译何斌的穿针引线,郑成功於永历15年率军渡海征台。熬战9个月之后,终於收复台湾。事实上,荷、郑血战的同时,郑成功便已著手建设台湾:除掉设立官署,清查田籍外,还下令屯田,允许官兵圈地成家,并招募大陆沿海居民来台开垦。因此,虽然荷兰人败归后不到半年,郑成功便於永历16年5月8日因病逝世,但在他的努力规划下,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汉人社会架构已在台湾隐然成形了。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但为明朝延一命脉,更使西方殖民势力遭受重挫。后人感恩怀德,四时香祀不断。有关他的传说,更是在民间流传不已。

郑成功简介

1、人物简介

郑成功(1624826-1662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 南安人,汉 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 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 南,不久郑芝 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 门、金 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 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 台南境内)的驻军,收复台 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2、个人功绩 郑成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是三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承认的。他的驱荷复台的立场和功绩,维护国家 和领土完整,不仅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维护海商权益,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崇敬的历史名人,堪称为“国际英雄”,更是光耀千秋。 郑成功的资料简介20字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 之名将。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母为日本田川氏,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后由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名成功,故又称国姓爷。

1645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赐名成功,因此改名郑成功。清军入关之后,郑成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在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

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 。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发现郑成功 后,十分惊恐。

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郑成功乘海水涨潮之际出其不意的穿过鹿耳门,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在郑成功先后击溃了其水师和台湾城的援军后,赤嵌的荷兰军向郑成功投降。

接着郑成功近围台湾城,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我国神圣领土宝岛台湾。

扩展资料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五月,郑成功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也有说法称,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中国大陆。

郑成功称获得如下封号:

1、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2、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3、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招讨大将军忠孝伯 —受封于1647年(隆武二年)三月

-郑成功

郑成功的简介:100字

本名:郑森(16240826-16620623)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官职:总统御营军务、招讨大将军忠孝伯

职业:军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

封爵:威远侯、漳国公

主要作品:《延平王集》

父 母:郑芝龙、田川氏(日本人)

逝 世:南明东都承天府(37岁)

谥 号:忠节

配 偶:福建泉州惠安董氏

原 籍:福建泉州

祖 籍:河南固始

主要成就:东南抗清,驱逐荷兰殖民者, ,创建明郑

南明唐王隆武帝赐国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称郑国姓、国姓爷;南明桂王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

扩展资料:

郑成功,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参考资料:

-郑成

郑成功详细资料

郑成功故事

郑成功生平简介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 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著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与帝相持大哭。隆武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后来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所树立的旗帜上面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郡王是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 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延平”才又重登历史舞台。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响也最大。——显然,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延平”郡王;同时,因为郑成功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府”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延平”郡王。由此可见:郑成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再次北伐,战败后退回思明,便着手 。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后经过八、九个月的战争,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可惜,克台后不到半年,这位年轻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其子郑经(1643~1681),嗣其位,袭其爵。 郑成功的简介50字以下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明朝最后一个强调反清复明的官员,并透过实质的武力攻击让当时 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人员撤退,死后葬于台 南鹿耳门港附近。“Koxinga”一词是外国人对他的习称,即源自“国姓爷”。

扩展资料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

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课本中,称赞郑成功“驱逐了外国侵略者在台湾的势力……受到我国人民的崇敬”。在历史课本中写着:“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团结当地的汉族人民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发展生产事业”。

参考资料:

-郑成功

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简要地介绍!!!~~~~

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

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

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荷兰侵略军为阻止郑成功军队 ,将军队集中在台湾和赤嵌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船,以此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郑成功在何斌领航下,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登上台湾岛。

经过激战,荷兰侵略军惨败,龟缩在两座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派人到爪哇岛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试图以十万两白银换取郑成功军队退出台湾。郑成功断然拒绝了荷兰侵略者的要求,并且采用切断赤嵌城水源的方式迫使盘踞在赤嵌的荷兰人投降。

对盘踞在台湾城的侵略军,郑成功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逼他们投降。在围困八个月之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公元1662年初,郑成功将荷兰侵略者赶出了台湾。

多数人知道他是收覆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而真实的郑成功大部分精力在抗清复明大业,他曾经北伐直抵南京,北伐失败后,在明永历十五年,中国大陆基本轮陷,明朝陷入了最危急的时刻,这时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可以说是为明朝开辟了一块跟据地,但是天妒英才,郑成功英年早逝。

扩展资料:

郑成功驱逐荷兰, 后,实行了以下措施:

1、政治措施。郑成功 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民族政策。郑成功率部进入台湾后,严以治军,下令不许骚扰高山民族,不许侵占高山民族的耕地。还大力提倡教育,在高山族居住区设乡塾,送子女入学者可减免赋税和徭役。

3、开发宝岛首先是积极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以解决缺粮问题。郑成功在台湾大力推行屯田,这寓兵于农。几年以后军队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余粮上缴给 。其次是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

在郑成功父子的经营和台湾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台湾逐渐摆脱了落后状态,赶上祖国大陆其他富庶地区,成为祖国一座美丽富饶的岛屿。

参考资料:

郑成功- 郑成功 的资料

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 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

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

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

荷兰于台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

二十四日,大军进入澎湖海面,狂风暴雨,突然袭来。为了早日完成光复大业,在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成功传令大军连夜破浪前进。

郑成功的大军在一个海水涨潮的夜晚,同年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

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

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

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五月初五,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及天兴、万年二县。敌军守将描难丁战败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将杨朝栋守赤嵌楼,亲自率军乘胜进攻赤嵌城(荷兰殖民者在台南建筑的“王城”)。

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殖民头目台湾总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予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明确地指出中国人民收复失地是不可磨灭的真理。然而侵略成性的揆一,仍然企图据险顽抗,成功命令大军把赤嵌城严密包围起来,发炮向城里进攻。赤嵌城附近的高山族人民都来欢迎和援助郑成功,城里的 也给郑成功传递消息,殖民者的命运完全控制在郑成功的手中了。

赤嵌城被围困了七个多月,敌军官兵死伤一千六百多人,最后敌军水源被我切断,揆一黔驴技穷,只好扯起白旗,宣告投降。

荷兰殖民者在死亡之前,依然企图进行绝望的挣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

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

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不幸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十二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十二月初八,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敌人在投降条约上签了字。

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我国领土台湾。沦陷了三十几年的台湾,从此重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扩展资料:

郑成功 后的影响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 政权,也带来一波 移民潮。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

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因此有学者形容此役“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方面,失去大员这个据点之后,“东南亚—大员(对中国转口)—长崎(日本)”的商路中断,对中国贸易量也急遽减少,损失甚大。荷兰东印度公司数度企图恢复这条航路,因而与清廷联手攻打郑氏。

1663年清荷联军攻打金门和厦门,此时郑成功已死,郑军领袖为郑经。双方在金门乌沙港交战,郑军落败,先撤往铜山,不久之后全 往台湾,完全失去在大陆的根据地。但此役之后清廷仅赠送银两与礼物给东印度公司,并未派兵协助攻 。

1664年8月,东印度公司占领鸡笼。同年11月,荷兰舰队与清靖海将军施琅率领的水师组成联军,准备攻 ,但一出海面便遭遇大风浪被迫折回。此后清廷对攻台转趋消极,东印度公司也因为连年军事行动造成财政困难,双方皆不再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

此外,由于清廷厉行海禁,东印度公司在基隆的据点几乎无利可图,维持费用却十分庞大,因此于1668年7月自行放弃撤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24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