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谢起榕原型

梨花大鼓谢起榕原型,第1张

抱歉,我不清楚梨花大鼓谢起榕原型的相关信息,以下是梨花大鼓的其他信息,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梨花大鼓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北京及安徽等地,其中以山东的梨花大鼓发展最为旺盛。梨花大鼓早期时候也被称为犁铧大鼓,是流行于山东聊城、河北、河南,以及天津、北京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曾经是山东农村集市文化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梨花大鼓的起源,有“犁铧说”“梨花说”“利弊说”“离别意”四种说法。其中,梨花大鼓的“梨花说”起源说最为流行。

据传说,梨花大鼓是从元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北京及安徽等地。梨花大鼓早期时候也被称为犁铧大鼓,是曾经流行于山东聊城、河北、河南,以及天津、北京的一种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是山东农村集市文化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清末民初时,梨花大鼓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出现了闻名一时的三大“犁铧康”班社,分别为聊城的王二妮(女)、高唐的崔松(一说为崔登荣)和临清的宋五(又称宋大家)。

梨花大鼓表演形式为一人左手持鼓槌敲击底鼓,右手食指、中指戴铁制尖樱子击打高音的钢板(即小钱),其唱腔朴实优美,语言通俗易懂,板式丰富多样。早期时候的梨花大鼓艺人大多为盲人,其伴奏乐器较简单,主要有蝎子蛰(又名瞎腔儿)、二胡等。后来,梨花大鼓吸收了坠子书的坠胡等乐器,丰富了伴奏音乐。

西河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表演方式十分简单,演员左手持两片钢板,磕打有声,右手以鼓键子击扁鼓,鼓板配合击打,为演唱按节,另有乐手弹三弦为演唱伴奏。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故事。一人说唱,称“单口”;二人合演,称“对口”。伴奏乐器,起初主要是大三弦。后来,有的演出团队为了增加音乐效果,又加了四胡、扬琴、琵琶等。

西河大鼓的表演,分“说书”、“唱段”两类。

说书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完整的故事。书目基本是中长篇。长篇书又名“蔓子活儿”,往往连续演唱数月。中篇书又名“巴棍儿”,一般可以连演10余场。中篇书大都是实口实词,创作时间比较早,艺术水平比较高。

唱段是通篇歌唱,没有说白。一个唱段,唱词大约100—200句。它表现的只是故事的片断,或具娱乐性、抒情性的诗词。另有“书帽儿”,又名“小巴札儿”,唱词仅数十行,多系笑话儿、巧说之类。一般用它在正书开演之前“垫场”。 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

头板是一眼三板,4/4节拍;二板是一板一眼,2/4节拍;三板是有板无眼,1/4节拍。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唱腔慢、中、快的基本节拍。在这三种板式基础上构成了若干个唱腔,这些唱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及格式,并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从而构成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据说这些专用唱腔原来有30多种。 后来有的不常用,有的少用或者不用了。后来见到的大致有: 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树、流星赶月、双高、海底捞月、反腔、上反腔、中把腔、下把腔、走腔等。艺人们将这些唱腔称为“曲牌”。正是这些板式和这些“曲牌”的有机联接,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独有的风格特色。

三种板式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部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物起因等。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

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为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式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二板的唱腔大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海底捞月、悲腔、反腔、下扎腔、梆子穗、走腔、拉腔等。

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高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口、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

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有的是上下两句结构,如起腔、流星赶月;有的是多句式,如紧五句、慢四句;更多的是单一句,如一马三涧、蚍蜉上山、反腔、下扎腔、走腔、梆子穗等。这些单一句曲调或用于唱腔的上句,或用于唱腔的下句,或用于腔与腔的过渡,或者用于某唱段的开始与结尾。虽然在上面将这些唱腔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板式中,但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板式加以变化,如一板三眼的唱腔,可变为一板一眼。一个起腔有头板、二板两种板式。紧五句有以一板三眼记谱;也有以一板一眼记谱的,头板,二板的顺序也可相互置换,等等。由此可见,专用唱腔的曲调是基本固定的,板式则可根据演唱的速度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 西河大鼓唱短段的演员,一般皆站立演唱,书鼓用长腿支架。说大书者略有不同,演员面前摆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矮架书鼓,并一块醒木、一把扇子,桌后有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弦师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西河大鼓有它的基本腔调,一般的结构为头板——二板——三板。头板速度缓慢,节奏变化不多,一板三眼,只用于全唱段的开始,或抒情写景或介绍和交待故事梗概。二板也叫流水板,速度可快可慢,曲调平稳、流畅。一板一眼,基本是平铺直叙、按字行腔,有时加用花腔。三板由二板蜕化而来,也是一板一眼,没有花腔,常用在一个唱段的高潮或结尾,能制造紧张的气氛。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要,还创造有多种曲调和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双高调”,多用于二板之中,可描绘景色,曲调比较低沉、压抑;“海底捞月”,用于表现喜怒等激动情绪或某些曲调的结尾;“窜板”,表现紧张、危急的情节。 当地的西河大鼓艺人“祖传三代”板鼓说唱,从小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把祖传的曲艺传承下来,演出释文(唱词)可以阐述人的一生,即从母亲怀孕开始,讲述出生、成人、结婚成家、祝寿等,一直到亡故为止,另外还有宣扬善事,歌颂人民生活,教育人们热爱生活、多做善事等内容。唱词语言为河南方言,曲调比较自由,据传授人讲,板鼓说唱曲调跟河南旱船表演中演唱的曲调相似,由于传授人不能说明曲调名称,故不能尽述。

板鼓说唱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舞台表演流动不大,但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也较优美。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清朝道光年间,河间府的艺人在木版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和民间叫卖声,对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革,将伴奏乐器小三弦和木版改为大三弦、四胡和铜板,初叫“犁铧片”、“梅花调”,光绪年间定名为西河大鼓。曲调分头板、二板、三板,唱词一般是7字句和10字句,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演员1人站唱,自击鼓板,有三弦、四胡伴奏,使说、唱、作、伴奏配合得当,中间分为几个回头。 西河大鼓的唱腔发展,首先需要把西河整体唱腔划分成两个种类:一个是西河本体唱腔,包括“起腔”以及“上把位”、“中把位” 、“下把位”、“甩腔”等 ,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基本调子发展来的,代表了西河的原始本体部分。它们的板式(节拍)形式有头板(4/4拍)、二板(2/4拍 ))、三板(3/4拍)。其中二板形式的“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唱腔习称为“流水板” 。

另一个范围指“一马三涧”、“双高”、“梆子穗”等等花腔,它们其中主要的部分是西河大鼓唱腔里最初所没有的,是艺人们为了丰富西河唱腔、增加唱腔的色彩性,从西河以外的姊妹艺术唱腔中摄取,又在长期实践中融合在西河中的;也有一部分是从西河内部变化发展出来的,但由于明显的华彩性而划归在花腔里。这两类唱腔比较起来,前一类是西河的主体唱腔,它们构成西河大鼓的主躯干。研究西河大鼓唱腔是如何在板腔体这一特定结构下发展的,也主要是针对前一种情况。 田荫亭(1915~1997),田派西河大鼓创始人、著名书画家。字悦川,号省骄,原籍河北省河间卧佛堂乡河西村。

自幼承继家学,随父田士杰、胞兄田起山学习书法,聪敏过人,精勤不辍,楷、行、草书俱佳,尤以行书为最。行书兼精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潘(龄皋)诸体,风华婉转,潇洒流畅。并于攻书之余兼画兰草,其兰草高迈超俗,富有书卷气,同道称之为“书画兼善”、“囊括众美者也”。其子田蕴章、田英章皆蒙其教诲,后成书家。

田荫亭幼年随父(士杰)习学西河大鼓,十岁入津城,以说唱谋生。十八岁拜西河大鼓泰斗赵玉峰先生为师,技艺大进,加之天赐佳喉,直至八旬,黄钟不倒。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后,曾获津门曲荟最高奖——优秀奖。至中年,其西河大鼓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说、唱、做、念臻于完美,创词编曲无一不佳,弟子数十人,再传弟子多不胜数,优秀门人有河北省曲协副主席段少舫、曲艺家赵连甲等。 赵玉峰,生于1895,河间北皇亲庄人,西河大鼓“赵派”艺术的创始人,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辽宁省文联委员,鞍山市政协委员。

赵玉峰自11岁随堂兄学唱西河大鼓,18岁后曾两次进京学艺。他学习刻苦,善于独创,取百家之长、姐妹艺术之精华,将西河大鼓的乡音土调改为京韵京白,杂揉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在发掘袍带书和短打书上提高西河大鼓的表演技巧,遂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故称“赵派”。  “赵派”是西河大鼓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后流传到京、津及东北等地。“赵派”的艺术特点:行腔浑厚、健美,说唱并重、字硬韵圆,节奏明快,唱作合谐,苍劲质朴,表演时发挥内在情感,讲究手眼身法,合作自如,成功地将戏剧的刀马、袍带等身段、功架移植于说书之中,使说、唱、做紧密结合来塑造人物,表达书情,主张吸取其它曲种的随腔和衬腔伴奏法以及打、轧指法,用以增强乐感、节奏感。解放前,演出的曲目主要有《包公案》、《隋唐演义》、《杨家将》等。  建国后,在辽宁省鞍山市曲艺团任教师兼演员,改编过《渔夫恨》、《烈火金钢》等曲目,受到好评。1960年赴天津参加西河大鼓经验交流大会,并到北京传艺。有传记《鼓艺生涯五十年》。其弟子很多,享有盛誉的有田荫亭、刘兰芳等。  1973年底,赵玉峰因病去世,享年78岁。 郝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郝英吉是河北省高阳县人,曾先后师从于王殿邦及马小疯子(艺名)。王、马二人均属“南口”西河的第二代,而马小疯子是“北口”西河创始人马三峰的儿子,兼受其父影响。这样,郝英吉既是“南口”西河的第三代,又兼得“北口”要领。当时西河大鼓作为刚刚崛起的曲种,不但以其新颖而产生魅力,且具有广阔的进一步充实、润饰和再创造的空间。因此一些有见地的艺人便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形成新的个人风格,遂在西河大鼓领域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流派纷呈的局面。郝英吉也是诸多创新者之一,他在“南口”“北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演唱之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郝派,在当时各路劲旅中具备了鼎足之实力。  郝英吉主工长篇鼓书,他的书段生动紧凑,说“扣子”、唱“扣子”,善用悬念紧紧抓住观众;表演上不仅说、唱俱佳,而且采用口技等手法,使表演有声有色,感染力极强。在唱腔方面,以花腔花调多而著称。他不拘泥于老腔老调,常创造性地运用“二黄大反腔”、“十三咳”、“大悲腔”等华彩腔调,使书段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演唱《汾河湾》时,一曲“大悲腔”,把柳氏悲伤绝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台下便有观众立起,泪流满面地说“让她找我来!”——竟到了如此忘情的地步。他拿手的“双高”和“刀刀痛”两段唱腔,也每次演出都令人叫绝不已。对此,不少文字资料有所记载。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缺少录音条件,没有留下音响资料,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后人的传唱中略窥其一斑。  郝派西河的传承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其家族中。以郝英吉为第一代,郝家先后有三代人从事西河大鼓艺术。第二代中的郝庆轩、郝庆国、郝艳春、郝艳霞、郝艳卿都是直接在父亲的严格传授下成才,陆续成为颇负盛名的演员和弦师的。  郝英吉,艺术生涯的前半段是在乡间,后半段进入城市,先在天津,后到沈阳。这一流向同西河大鼓产生、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西河大鼓在冀中农村产生,成熟后涌入天津这座繁华的水陆码头城市,然后又传往东北、西北各地。可以说郝英吉当时受到这股潮流所裹挟,把自己的艺术活动从乡村转向了城市;也可以说,正是由于郝英吉这样的一批艺人,才使西河大鼓跻身于城市市民的欣赏圈。郝派第二代基本上是在沈阳成长起来的,他们演出的足迹遍布东北各大城市。之后,其中的一枝郝艳霞三十岁后转回出生地天津,正值其艺术成熟期,很快便成为津门曲坛上的名伶。郝艳霞不但把郝派西河带到了天津,还将自己的女儿郝秀洁培养成为郝派的第三代传人。

摘要:京东大鼓,产生于河北省香河和宝坻一带的农村,它是在汉族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音调逐步发展而成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20世纪初传入天津市区。特别是七八十年代,天津的群众文化相当普及,京东大鼓时常作为一种文艺汇演的表演项目。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京东大鼓的艺术特色吧!京东大鼓流行于廊坊、承德、保定、唐山的部分地区。在不同时期和地方有过不司的称谓,先后有京东怯大鼓、乐停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与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乐亭大鼓名同实异)、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十数个名称。其中尤其乐亭调大鼓在河北成名时间久长。

一曲牌介绍

1、四开板四开板是京东大鼓开头四句的唱腔。曲调高亢有力,由四个乐句组成,落音分为:i、5、4、1,四句中间不加过门,一气呵成。2、金钩调金钩调曲调激昂高亢,常接在四开板后面使用,演唱时要保持一定的力度。由两个乐句组成,落音分别为:5、1,两句间加一个类似学舌的过门。3、双柔调双柔调叙述性比较强,往往用于对话或描绘景物。由两个乐句组成,落音分别为:4、5,两句间加类似学舌的过门,视情况也可不加。4、双柔断开与双柔调基本相同,只是上一句的甩腔演员不唱用乐队演奏。5、双高调双柔调是和表达高昂的激情和赞颂的词句内容。由两个乐句组成,落音分别为:i、1,两句之间无过门。6、拉腔拉腔适用于叙述、数板。曲调跳动不大,常用在双柔调、上音下合、流水调之后,做一各自然段的收尾。由两个乐句组成,落音句为:1,中间位无过门。7、流水流水类似单弦的数唱,半说半唱不用拖腔,可以反复,适于叙述。由上下句组成,中间无过门,落音分别为:6、5。8、重叠句适用于叙述。特点是下句重复一遍,即由一个上句和两个下句组成。落音分别为:1、5、1。

二历史溯源

据说宝坻老一代人记忆京东大鼓创始人为天津宝坻大白庄镇范家庄村名姓宋之人,范家庄村宋廷申父亲,传给弟子邓殿奎唱火。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据艺人祖谱及口碑资料,早在清乾隆中叶.河北省南皮县贾九堡村木板大鼓名家李文通(一说山东人,名尚志,绰号弦子李)从家乡逃荒来京东行艺.他吸收了京东广为流行的汉族民歌小调“靠山调”,丰富了木板大鼓的唱腔,增加了京东乡音,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因他的演唱讲求韵味,人称这种京东风味的木板大鼓为“小口”木板大鼓,李在行艺中收徒张百奎(河间人)、曹占奎(大城人)、李振奎(义子)、崔登奎和邓殿奎,世称“清门五奎”,其中以邓殿奎(一说邓连奎)最为有名。

邓殿奎,原名不详,殿奎系拜师学艺后之艺名,香河县刘宋镇人,后迁居马厂,生卒年不详,世传1754年在世。相传他有“三钢”,即钢性子、钢嗓子和钢板。他喜欢唱民歌,尤爱唱《放风筝》。邓继承乃师的创造精神,改革木板大鼓“小口”派唱法,将一板一眼的单一板式改为“慢板”、“平板”、“垛板”等多种演唱板式,并吸收了京剧西皮“快板”唱腔,用在《华容道》、《古城会》等段子的结尾处演唱,名之为“二簧柳儿”(京剧在河北称二簧)。他演唱“二簧柳儿”时,仍用木板击节,而在演唱其它板式唱腔时,则用钢(铁)板替代木板击节,这些改革得到师父赞赏及听众首肯,新腔很快流行开来。这种新腔在北京演唱时,因是京东乡音,故被京城人称做京东怯大鼓

京东大鼓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形成于天津。它是刘文斌等艺人在以宝坻区县方音演唱平谷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民歌《妓女告状》及落腔调的旋律而形成的。它曾名乐亭大鼓。

建国前,在诸多京东大鼓艺人中,刘文斌的风格最突出,影响最大。他除演唱大书外,还移植了《武家坡》、《拆西厢》、《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押宝》等短篇唱段。通过演唱短段,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无华,吐字清楚,明白如话,颇为一般市民观众、特别是家庭妇女所喜爱。但当时仍使用“大鼓”、“杂曲”、“乐亭调”、“乐亭大鼓”等名称,直到1935年正式定名为“京东大鼓”。不过,由于他的行腔板眼均不甚考究;所唱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该曲种已日趋衰落。

三表演形式

京东大鼓的表演形式,最初为木板击节,后改为铁片、铜板。演唱者右手击书鼓,左手击板站立演唱;弦师弹大三弦伴奏。后又加入扬琴伴奏。三弦伴奏及三弦加扬琴伴奏两种形式并存。唱腔为板腔体,常用板式有[头板]、[二板]、[快板]和[锁板]。

京东大鼓的演唱形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楗击鼓(以矮鼓架支撑,置于地上),左腿上绑一“节子板”(五块板儿),以司节奏。颇能招揽观众。京东大鼓唱词的基本格式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头,句中也常嵌字、词及短语,句尾常加“哪”、“啊”等虚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组成,一般为数十句唱词。京东大鼓形成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唱,曲目以大书为主。20世纪30年代初,刘文斌在天津商业电台播演《刘公案》,极受广大群众欢迎。京东大鼓的影响也因之日趋扩大,逐渐传播到北京、唐山等地。

四长篇书目

京东大鼓早期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出方式为赶庙会、赶堂会和说“乡档子”。书目先是只唱不说的短篇,有《耗子告猫》、《王婆骂鸡》、《郭巨埋儿》、《杨八姐游春》、《七子八婿满床笏》、《游湖借伞》、《湘子上寿》、《下扬州》、《拆西厢》、《大西厢》、《争灯》、《鞭打芦花》、《小姑贤》、《小姑娘》、《蓝桥会》、《朱买臣休妻》、《白蛇传》、《华容道》、《古城会》、《草船借箭》等。后来增加了说唱相间的中篇书,如《响马传》、《丝绒计》、《包公出世》、《海公案》、《王定保借当》、《回杯记》、《葛红霞扫北》、《五毒传》、《书囊记》、《石兰传》、《刘公案》、《十粒金丹》等。至清末民初进入城市书馆后,发展起来的长篇大书,有《大八义》、《小八义》、《包公案》、《施公案》、《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双合印》、《反唐》、《回杯记》,《曹家将》、《罗家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创作演出了一些新书目,除配合各个时期政治宣传编演的一些短篇书目外,还上演了《白毛女》、《刘胡兰》、《新夸夫》、《小二黑结婚》、《杨靖宇》、《夺印》、《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连心锁》、《新儿女英雄传》等中长篇书目。1956年河北省文化局曲艺工作组邀请老艺人魏西庚到省会保定抄录了他的拿手书目《西唐传》、《破孟州》、《绿牡丹》、《双合印》、《粉妆楼》的书词。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京东大鼓在城市逐渐衰微,但在乡村仍较活跃。“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受到影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乡村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

五唱腔介绍

1起腔

“起腔”为四乐句,是起承转合式曲调。板起板落。四个乐句的落音为1、5、2(或4、6)、1,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宫调式。第三句有向上四度离调的倾向。“起腔”多用于唱段开始以“起腔”为基础,又形成了“平腔”。

2平腔

“平腔”是京东大鼓用于叙事的核心唱腔。它大致分两类:一类为四乐句,是颠倒[起腔]四句旋律的顺序,稍加变化而成:“平腔”的第一句来自[起腔]的第三句,“平腔”的第二乐句为“起腔”的第二乐句,“平腔”的第三乐句来自“起腔”的第一乐句,“平腔”的第四乐句为“起腔”的第四乐句。因而,“平腔”也是板起板落,四句落音分别为4、5、l、1。由于第二乐句来自“起腔”的第一乐句,故没有“转”的功能。四个乐句呈复合上下句结构。这样变化的结果,使前两句旋律有向上四度宫调进行的倾向。

3插入腔

京东大鼓还有个插入腔“十三咳”,常用来抒情。在一个唱段中一般只用一到两次,多用在一落的结尾处。“十三咳”共两句,均为长腔。

六主要板式

京东大鼓只有一板一眼一个板式。艺人常用速度变化及压缩唱腔等手法,来弥补板式的单调。其伴奏乐器原来除鼓、板外,仅用一大三弦(弦式151),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扬琴。

伴奏音乐与唱腔同曲同度,大多为随腔伴奏。唱腔伴奏较为舒缓,过门音乐则“紧弦密奏”,一慢一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另外,三字头后的垫头多属“学舌”性质,有时还着意模仿演唱者的歌声。

七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业余演员董湘昆继承了刘文斌的演唱艺术,并在刘文赋唱腔特色的基础上,将宝坻区方音改用京音,进一步加工、规范唱腔,不断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新曲目,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60年代至70年代,京东大鼓音乐出现了高峰期,其曲种的影响也遍全国各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38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