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民族服饰艺术比较

民俗风情--民族服饰艺术比较,第1张

(1)黎族服饰——“被列为朝廷贡品”

黎族家庭手工纺织技术历史悠久,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于中原。黎族的纺织技术高超,姑娘们用并不复杂的纺织工具,亲手织出最精美的服饰。显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本质,寄托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由于质地细腻,色泽艳丽,被列为朝廷贡品。

(2)别有韵味的黑衣壮服饰

黑衣壮服饰至今仍然保留着最为传统、有民族特点的内涵的壮族服饰。黑衣壮穿戴上讲究实用,款式大方,朴素美观,别有韵味。黑衣壮以崇尚黑色与其历史文化有关。古时候,黑衣壮就规定族认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标记,沿袭至今。“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

(3)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

纳西族的服饰古雅纯朴,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其服饰中,特色之处就是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一般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象征纳西族人民勤劳勇敢,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4)以黑为质,以红为饰的佤族服饰

佤族,源于我国古代的“百濮”族群,分布在云南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广大山区。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历称这一片山区为“阿佤山”。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的特色。

(5)素雅、轻盈,自成一格的朝鲜族服饰

朝鲜族长期生活在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我国东北地区。中国的朝鲜族是部分人从明末清初陆续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逐渐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与朝鲜半岛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服装比较独特,呈出现素净、淡雅、轻盈的特点。

(6)庄重大方、新颖别致的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是我国古越人的后裔,自古以来就居住在我国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布依族就进入了农耕社会,至今仍从事农业,其服饰鲜明地反映了温带气候和农耕经济文化特色。布依族服饰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7)端庄得体,朴素大方的壮族服饰

壮族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河池、百色、柳州四个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8)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9)“俗尚检朴”的土家服饰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的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刺绣的民族。早在秦汉时代,土家族的先民就已能用大麻织成一种精细的"布"。土家族的服饰,平时简洁朴素,便于生产劳动。每逢喜庆节日,则讲究整洁、漂亮,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

(10)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11)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

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主要在于头部。回族男子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檐小圆帽,也称礼拜帽。而回族妇女有戴盖头或披头巾的习惯,她们披戴各色盖头、纱巾,婀娜多姿,十分俏丽。在服饰色彩上,回族人崇尚白色,这是宗教信仰所致。穆罕默德曾教导教民,白色衣服是的衣服;同时,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之色。

(12)蒙古族的服装

蒙古族的衣饰尚青.黑色,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男子穿的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的花边图案,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蒙古族相近。妇女们的服饰颇有特色,精致、美观。再配上工艺考究,造型美观的饰物——“哈布特格”在袍子上,不仅是把美点缀在了蒙古族妇女身上,同时,更表现了她们的勤劳和智慧。

(13)傈僳族妇女的古币装饰

云南最古老的货币是海贝,它在云南流通最长,大部分地区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一直在流通。由于怒江大峡谷是云南最偏僻、最封闭的地区,海贝便一直使用到解放前。在大峡谷,傈僳族妇女用来打扮装饰自己的就是一串串最古老的货币——贝币。她们在头上、胸前戴着白如玉、灿如雪的贝币,把自己打扮得似花蝶,像孔雀。

(14)种类繁多、朴实尚武的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象征着彝族人民的刚强、坚韧和善良。

(15)独特的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个女性群体,她们的服饰常被描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服饰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视觉冲击力的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16)艳若彩虹的土族传统服饰

土族服饰的特点是鲜艳。土族妇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每逢喜庆节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都会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犹如山花一般,把庭院、山乡点缀得五彩缤纷。

(17)银饰繁花:多姿多彩的苗族女子头饰

苗族女子的头饰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女子头饰中最丰富、最漂亮的,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又是富有、婚嫁等象征性的标志。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也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

(18)满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19)七十二寨侗族妇女服饰

服饰历来是侗族人民追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各地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侗族服饰也多种多样,各有差异。侗族女服饰又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盛装尤其富于传统的民族特色,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

(20)古朴雍容、婀娜多姿的瑶族服饰

瑶族的服饰,制作精细,颇为讲究。瑶族支系众多,瑶族服饰因支系和地域而有差异,但一般都爱穿黑色和深蓝色衣服,习惯于自织自染。瑶族男子多蓄发盘髻,用青色土布包头。妇女服饰大致可分为平地瑶和高山瑶两大类型,古朴雍容,婀娜多姿,富有浓郁的民族风采。

(21)古朴奔放的哈萨克族服饰

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是新疆最古老的部落式民族,主要聚居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哈萨克族的服装特点是宽大和结实,主要是为了骑马方便而设计的,衣袖一般都长过手指。他们的服装多以裘皮、棉布为面料。哈萨克族服饰色彩艳丽,富有民族特色。

(22)秀丽淡雅的傣族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结发于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人民十分崇拜孔雀和大像。他们常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手巾等日用品上。傣族服饰在各民族艺术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3)朴素而华丽的羌族服饰

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羌族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  (24)热情的景颇族服饰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25)简洁的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惠安女服饰 特点

  也许是因为边远,也许是因为靠海,社会真正关注和研究这一女性群体的时间并不太长,然而,当她们开始出现在**,电视舞台和各种画报上,便很快形成一股的文化热潮。文学家放飞的是浪漫的避想,美学家追溯的是美的渊源,人类学家陷入的是久远的思索,服装设计师寻找的是灵感的火花。但,不论是谁,他们审视和探索的目光几乎都聚焦于惠安女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被誉为“现代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严格遵循其自身的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她们一是讲究色彩与环境的协调和谐;二是注重尺度比例适合,适应劳动生活的需要。她们的服饰和故乡的大海田野融为一体,黑色裤子和盘托出其稳重,蓝色上衣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

  闽南一带的城里人描述惠安女的服饰,常用到几个形容词:“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实,惠安女的穿著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最美丽服饰。

  历史上惠安一带地瘠民贫,男人多外出谋生,再加上当地习俗的原因,家乡的生产劳动都由女人承担。由于地理因素,惠安一带常见山风海风。风沙最能损人容颜,因此惠安女的头部常年使用方巾和斗笠。方巾一般是两尺见方(约70厘米)从头顶上往下巴处扎结,两边垂到肩上,这样脸部只露出眼、鼻、口,有时风沙太大,方巾的结还可以扎在鼻子底下,这样只露出眼睛和鼻子了,然后戴上斗笠,把头部防护得严严实实的,冬天防风沙,夏日挡骄阳,人们很难看清她们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封建头”。

  “民主肚”的穿著,多见于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她们上身的衣服短得出奇,连肚脐都没遮盖住,且整件上衣既窄又紧,连袖管都紧绑着手臂。由于这些惠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况且捞海菜、收渔网等操作都是要俯身在水面上进行,如果衣服长了、松了,自然妨碍劳作。多少年来,惠安女露肚脐的上衣代代相传,穿这样的上衣在海边劳动其实最自然。

  “浪费裤”,是形容惠安女的裤管特别宽,一般每只裤管的宽度均有40-50厘米,比一般人的裤管宽了一倍。为什么要“节约衫”而“浪费裤”呢?其实惠安女的宽裤管并非浪费,穿宽裤管的惠安女在海滩作业,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在山上扛石头,在田里劳动,不怕汗水浸渍。由于裤管宽,湿了也不影响正常活动。且野外、海边风大,几趟走动,很快就被吹干。

惠安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劳,之前在杂志上看到过“惠安女”的服饰和形象,绝对是集美貌、善良与勤劳于一体的。

惠安女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他们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惠安位于福建沿海地区,惠安女主要是指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几个镇的女性,大部分家庭以渔业为主。当男子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时,惠安女就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能下海、能耕田、扛石头、拉板车,还会织网、裁衣和经商做买卖,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这样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能做,自然成了勤劳的代名词。

惠安女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著名,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独特民俗景观。

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和传统汉族服饰明显不同,非常具有少数民族的风格,颜色搭配还有银饰的装扮都很特别。现在的惠安女服饰经过了几代人的更新换代,大致是这样的:

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

这种服饰,和她们日常劳作有很大关系。比如宽松的裤子便于下海,打湿了也没关系。很快就能干;短衫便于劳作,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袖;黄斗笠可以遮阳,花头巾可以御风沙。

据史料记载,惠安女的服饰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到了宋代渐渐成熟,明末清初以后,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到了清代中后期,惠安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颜色更加清新亮丽。80年代末,年轻女子流行穿白色的“节约衫”,露出肚脐,再加上腰间的银腰带,民族风很强。

现在穿着传统惠女服饰的大多是年长的惠安女,在外读书工作的惠安女穿着就和其他人一样。

仍然在惠安生活的年轻惠安女多数也不再穿着短到露出肚脐的上衣,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而长久印在人们脑海里的惠安女形象,也影响着人们对惠安的好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403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