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 结婚习俗

湖南长沙 结婚习俗,第1张

第一次接女方家长与父母见面,男方应该准备见面礼(红包)。记得不管来多少人什么人都要的,包括女的本人。红包可以分大小的,按重要性来分。

如果订婚,也要订金的。(至于多少看男方的客气,还可以配上三金。)

聘礼一般双方父母都要在场,至于多少可以之前通过电话看女方的大概意思。如果相差太远,女方会不高兴的。反正聘礼一般过了多少,到时候都会由女的本人添置家用电器等。另外要打个大红包给女方父母,由他们代新人去请女方其他长辈等等。(一般不能低于2万,看男方的条件来)

送三金,金戒指 金项链 金耳环,若男方家庭经济好的话,可以再加个金手镯。  

房间的装饰色彩,喜庆中最好结合新娘的命理五行所喜。不少人老人家喜欢把新房布置得红彤彤的,但这浓烈的红色并非人人都能承受的。比方说如果新婚夫妻的命理五行都忌火的话,这种装饰色彩就会对他们的运势形成很不利的影响;而且红色本身太重的话,也容易引起居住者心情暴躁,时间久了难免争吵。

洞房的摆设,在传统习俗中是很讲究的。床单、床罩、枕头、被子等都要成双成对的,或者是双人的。被子图案、色泽大多喜庆色彩非常浓郁,以促进夫妻和谐、幸福。

还有一些东西也是不宜在婚房中摆放的。比方说女孩子喜欢的玩偶,在风水中有犯小人的说法;传统风俗中讲究在新房中贴喜字、红对联,并在床铺上摆放花生、红枣、桂圆、瓜子等,取“红红火火、早生贵子”之意。年轻人大多不相信这些,但如果有老年人要给你的布置的话,千万不要拒绝。

新娘上车的之前是要换上婚鞋的,而且在上车之前不能够脱掉鞋子,这表示不会带走娘家的财气,在到达新郎家的时候,新娘是不会下地走路的,是要新郎抱着直至礼堂才可以。在礼堂举办婚纱的时候,一般都会请主持人,大部分都会选择本地的,说一些逗趣的话,让双方父母给红包,拜天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闹洞房和策新郎父亲也是长沙婚纱风俗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是根据不同的地方,闹的程度会不一样,相对于以前来说,现在大部分地方都没有那么厉害了。三天回门是风俗的一个重要环节,新娘在嫁入男家之后,一定要在第三天和新郎一起带上四件长辈喜欢的礼物会娘家。

  

  临澧县民间嫁娶习俗,新安镇基本差不离。

  

  几千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嫁娶事象不仅逐渐形成某种定式,而且承传着极富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现象。这些嫁娶习俗尽管渗透着诸多封建陈腐的色彩,却也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和严肃的婚姻风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民族、各地域的嫁娶习俗五花八门。现仅将临澧地区尚在流传的嫁娶习俗简述一、二。

  一、谈婚论嫁。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儿到了十八岁,女子年近“二八”,如果尚不能嫁娶,便是做父母的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的罪过。因此,男儿不管是读书之人要谋取功名,还是务农经商的,到了此时总要成家立业,完成终身大事,以了却父母一桩心事。女子到了十六、七岁,要学习浆衣洗裳、茶饭料理、补衣做鞋;富有人家的女孩儿,便不再在大庭广众中出现,由母亲教习待人接物之礼数,并开始在闺房中练习挑花绣朵,这便叫“待字闺中”。

  二、请媒人。请媒人俗称做媒。旧时实行包办婚姻,一切听由父母包办,有的甚至指腹为婚。因此,千百年来,在男婚女爱中既演绎出一曲曲生死相依的千古绝唱,也流传着抗婚拒嫁的悲惨故事。解放后,男女间挣脱了千百年来的包办婚姻枷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不仅蔚然成风,而且受到法律保护。但在一部分农村,请人说媒的习俗仍然盛行。媒人虽是包办婚姻的产物,但媒人在男女之间起到了某种牵线搭桥的作用对有些已近破裂的婚姻,经媒人在其中说合,也可以弥合裂痕,重归于好。媒人这角色不是一般女人能做好的,搞得不好可能是“老鼠子钻风箱,两头受气。”一般媒婆由女性担当,基本条件是已婚,已生儿育女,并能说会道,随机应变。“一家有女百家求”。女方一般不主动请人做媒。男方则可以堂而皇之地请人做媒。这些媒人一般由亲戚朋友担当。人说做媒也是做善事,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三、看人家。看人家又叫相亲。看人家也可以说是男女双方第一次走动与交往。旧时并无看人家这一习俗,完全由媒婆或男女双方最至亲的人去双方做一些直接和间接的了解,至到清末才时兴了相亲。相亲也由男女双方议定日子,一般是先由男方到女方看人家。男方来时,可带点见面礼,如白沙糖、水果之类。礼品一般不甚贵重。男方到了女方先要看女方的田园屋宇,再看女方的言行举止,身体是否有什么缺陷。男方如果觉得满意,便在女方家吃饭,如果觉得不满意,男方会客气地把这餐饭推辞掉,女方也心知肚明这桩婚事十有八九不成功,因此也不强留。女到男家一旦确定结亲,男方便要送东西给女方,这又叫“给打发”。打发有钱有物,数量也无定数。如果女方表示悔婚,则要将收受的男方的礼品如数退还给男方,否则将被人唾骂;如果是男方表示悔婚,送给的东西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男方自然也不强行索要。看人家还有个共同的习俗叫“摆茶”。这是必不可少的礼俗。

  四、发喜。发喜又叫定亲。这是男女双方婚前必不可少的礼俗,也是极隆重的礼俗。发喜的时间由男女双方共同确定。这天要请三朋四戚到场,意在向世人道明子女的终身已定。发喜的礼数较重。乡下一般盛行的有两个档次:一是礼担,又称笆篓担儿。男方一般在笆篓中置办衣物鞋袜、糕点糖果;笆篓担外一般有“两挂”挂有鱼肉、鸡之类,均要两三斤以上。有的也有四挂,无非是鸡肉鱼之类。二是抬箱,抬箱是一种木制的专盛礼品的器具。半人来高,一尺来宽的一个木架子,架子两头有两个圈孔的耳,中间穿一根竹竿抬着走。木架上可以依次放四个长方形木格儿,各格内物品不同。一般是衣物两格,食品两格。抬箱外必备四挂。也是鸡、鸭、鱼、肉之类。

  茶礼。除笆篓、抬箱之外,随发喜时送给女方至亲,如:舅、姨、步等前的礼物,这些礼物一般为肉两斤、鞋一双、糖一包。凡收受了这些礼品的人,女方出嫁时要给女方置办一定数目的嫁妆(又叫陪嫁)。因此有句俗话说:这茶可不是好吃的,将来结婚陪嫁要“出汗”的。

  五、报热。报热这一礼俗根据男方的经济条件和女方的意见,可办也可以免。报热时无非再给女方一些热天里穿的衣物。如今,这一礼俗已经废除。

  六、送日子。送日子俗称送“八字”,也是送生庚八字。这是男方必尽的礼俗。其目的是决定结婚的日期。事先,男女双方请算命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又叫“合八字”。所谓八字即: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人八个字。如八字相合,即可以择日结为夫妻,如八字相克,则不能结婚。也可以请迷信职业者治煞,经过治煞后也可以结婚,实则迷信职业者从中牟取钱财。如果生辰八字相合,便由男女双方择期送日子。即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一张红纸写好。男人写一半女子写一半,然后由男方备好花红彩礼,彩礼轻重不具一格,无非是些衣物食品之类送给女方,另将男方择定的结婚日期也写在红纸上,又叫送日子。将彩担送到女方堂屋里后,又一个程式叫“开箱”。开箱由专门人员负责,开箱人将写有生辰八字和结婚日期大红纸取出后交给女方父母。如果女方父母同意按男方择定的日期完婚,则将这张大红纸收下,如果女方因其它原因不同意按男方择定的日期完婚,便不收那张红纸,依然放回礼担内由男方带回。这说明女方要推迟婚期。之后,如无其它变故,也不必另送日子,只由男方口头通知女方,女方同意后方可确定结婚日期。

  折妆礼。所谓折妆礼,是指男方送给女方置办嫁妆的礼金。旧时嫁妆全由女方置办,后来结婚物品由男女双方合办,如果女方愿意全部办理,那么男方则要送一定数额的现金给女方,也就是所为的折妆礼。

  七、过礼。男女双方将结婚日期确定之后,在结构的头一天,男方要将女方结婚时一应用品如衣服、鞋袜、姜茶(又称瓜片)之类送往女方,送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抬箱,有的用笆篓,还有的牵猪赶羊,有的送半猪半羊。过礼这一天,女方是最热闹的,要置办酒席(叫整酒)招待来道贺的三亲四戚,叔伯表姨。凡来吃喜酒的亲戚朋友都要给一定数量的“陪嫁”(物品),大多是床上用品、箱柜之类的东西,多少则按各自的经济状况和亲疏远近而定。这天来的客如是至亲(又叫知己客),一般留在女家过夜,女的则帮助女家忙忙碌碌;男人则喝酒玩牌,尽情欢乐。

  八、扯脸。扯脸又叫开脸。是未婚女子变为已婚女子(做大人)的重要标志。开脸时先请一位儿孙满堂的女子,用一根长长的棉线,先用手将棉线撮紧,然后将两根棉线合为一股,一端咬在嘴里,另一端缠在大拇指和食指上,利用两个手指的张合将棉线牵动,在新娘脸上绞一层细细的汗毛。开脸的这种作法现在已基本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新娘去美容厅里美容、做头发。

  九、告祖。新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里要专门置办一桌丰盛的酒席。这桌酒席的菜不得少于十二碗。晚上,全家人要穿戴整齐,洗手净脸,在祖宗牌位前,点燃香蜡,然后摆上酒席,搁上碗筷,请亡故的先人吃酒。意在告诉各位先人,儿女已完成婚姻大事,请求先人保佑其婚姻美满,子孙发达。

  十、娶亲。过礼这一天,男方除了备齐物品外,还要定下第二天女方发亲的具体时间。发亲(即女方上路)娶亲的时间一般不过午(即不超过中午十二点钟)。这样便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娶亲的头一、二天,至爱亲朋便来祝贺,名曰:喝喜酒,又称吃瓜片茶。男家自然要根据亲友的多少杀猪宰羊,安排酒席。酒席上有八至十二碗菜不等。因此男方要请人帮忙。除掌勺的大厨子外,这些帮忙的一概不计报酬,有劈柴挑水的,烧火切菜的,端茶倒水的,一应事务由“知客士”调配。知客士由主人指派,负责接待客人的一切事务及厨房、茶房的安排。这几天,知客士有至高无尚的权力。

  十一、发亲。发亲是新娘起身去婆家。清早起来,新娘便要再次梳妆打扮。简单地吃点东西,由亲朋好友陪着说话。新人装上红下蓝,袖口里要塞一个白色的四方对角手巾,以备掩口或擦泪之用。送亲的人,又叫上亲,是由女方指派的,一般除了新娘子的兄弟姐妹外,还可以请好友相送。上亲要由穿戴整齐、举止得体的体面人担任,以显示娘家家作人齐,家风不凡,以助长出嫁女儿的威风,使男方不敢小视娘家。上亲是最尊贵的客人,新郎家要小心侍候,上亲新郎家是得罪不起的。男方来迎亲的(旧称接亲),一般队伍比较庞大。除了媒婆、新郎官外,还有一班迎亲的男女,一般均是与新郎年龄相仿的男女青年,自然多为新郎的亲朋挚友。除此还有一帮力士,这些力士是帮新郎抬嫁妆的。

  十二、陪嫁。陪嫁是指女方父母和三亲四戚送给女子随嫁的东西。陪嫁的东西多少、好劣,均看女家的经济状况。除床上用品和瓷器而外,大体分为:一箱一柜。一箱一柜是最简单的嫁妆,也就是一口箱子;一张柜;两箱两柜。即两口箱子两张柜;三箱三柜,是较隆重的嫁妆,一般要大户人家才能置办。

  十三、吹鼓手。乡下并无职业吹鼓手。有的是几个懂得吹吹打打的人棚股组织起来的,有的是乡里一个会吹打的人收几个徒弟组织起一个乐队的。吹鼓手一般是九个人。

  十四、哭嫁。旧时女子结婚时兴哭嫁。临近婚期半月的光景,女孩便开始哭嫁,一天到晚悲戚戚的样子,让父母心痛不已。如果不哭嫁,便认为她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示不孝,将遭人唾骂。哭嫁有两种:一种是真哭,一种是假哭。

  十四、颤轿。新人上轿,新郎骑马,无轿无马的人,新郎便走在轿前,一路浩浩荡荡,招摇过市,一路上围观者众。走过三五里地,轿夫们便使个暗号,便开始颤轿。新娘子最怕的是颤轿,轿夫们把抬轿歌一唱,脚步便开始悠悠晃晃,真个是一步三摇。

  十五、拜堂。拜堂又称拜花堂,是向世人和列祖列宗宣告,某某公子与某某**正式结为夫妻。拜堂是一件极神圣的事。儿女终身大事已成,告慰皇天厚土,是父母一件极荣耀的事。这里满堂宾客齐聚于堂前,祖宗牌位前燃起大红蜡烛,高堂(父母)端坐于堂前。两位新人按男左女右站立,脚边放了两个莆。司仪开始高叫:“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礼成后,笙鼓齐鸣,夫妻双方进入洞房。

  十六、拜茶。拜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茶。拜完堂,新郎新娘便手持茶具,里面放一色小杯,每个杯子里都放几块冬瓜糖,再用开水冲制,名曰瓜片茶。敬茶要先敬前辈,再敬同辈,后敬晚辈,其顺序不能打乱。敬茶时有一个人引导,因有些亲朋好友新娘不认识,必须有人介绍。喝了茶的人要从腰包里掏钱,把茶钱塞进杯子里,新娘把装有茶钱的杯子收回,茶钱由新娘子保管,成了新娘的“体己钱”。

  十七、吃开口饭。新娘新郎敬完茶后,不上大席吃饭,而是由厨屋里的大师傅做一桌四菜一汤的饭菜,由人将饭菜端进洞房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完后新郎要给厨房的大师傅送去红包。

  十八、闹房。新婚之夜,上亲们都已离开,剩下的是男方的客人。到了点灯时分,一些与新郎同辈的好友便开始闹房。

  十九。回门。男女婚后三日,双方要回新娘娘家一趟,这叫做回门。在娘家打一个转身,吃一顿饭要立即回来,不得在外过夜,一定要满一个月(又叫满房)后,才能在外过夜或出门远行。

婚 嫁

传统婚嫁,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重早婚。嫁要有六个礼:

纳 彩:媒人提亲,经女方同意,男方备彩礼相亲,表示求婚之意。

问生辰:女方出“八字”,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纳 吉:男方纳礼完聘,即可订婚。

纳 征:订婚后,结婚前男方向女方“过大礼”,用台盒送食品、衣物、首饰等。女方可用衣、帽、鞋等作回礼。

请 期:男方用红帖书婚期,征求女方同意。

迎 亲:新娘出嫁坐红轿(再婚的坐青布轿),结婚先一天的晚上男方行闹轿礼,新郎穿礼服坐于轿内,由四人抬着摇晃。在轿内轿外用醋浇在烧红的卵石上,以示荡涤污秽之意。新娘坐红轿到男家,首先在大门口停放,打火罐。西乡则要行“拦门礼”,礼毕,引新娘下轿入室,然后举行婚礼,拜天地,拜祖宗,新郎新娘互拜。拜堂后分大小,拜长辈,然后入洞房吃交杯茶。晚间闹洞房,要吃抬茶,说赞叹词。婚后第三天新郎偕新娘去岳家,谓三朝回门,也有春节回门的。民国时期,县城还流行文明婚礼。

解放后,贯彻执行婚姻法,男女自由恋爱结婚。不讲聘礼,不讲嫁妆。婚前男女双方同至当地政府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之后举行简单的结婚仪式,以糖果、水酒招待客人。50年代开始,机关单位举行集体结婚仪式,后又兴旅游结婚。80年代以后,旧有的婚嫁习俗又开始抬头。

生 育

婴儿出生,合家欢喜。先要往孩子的外婆家报喜。报喜时,鸣放鞭炮,赠送礼物,生男孩送雄鸡,生女孩送雌鸡。婴儿出生的第三天,要用紫苏、檀树嫩巅和鸡壳(完整的)煎水,为其洗澡,谓之“洗三朝”。洗完后,由负责洗澡的女人抱去敬祖宗,以示添丁告祖。婴儿三朝、满月、周岁均设宴庆贺。旧时妇女生小孩后,一个月不出门,用植物煮食干菜,谓之“坐月”。满月后去娘家,谓之出月。平江县境有拜逢生干爹的习俗,婴儿出生后,第一个外人来家,即称他为逢生干爷,一定要留坐,待如上宾,特别要敬以茶水。据说,逢生干爹喝茶多,婴儿母亲的乳汗就多。

寿 诞

人满60岁为甲。花甲后每添10岁称大寿期。儿孙要为长辈为酒席祝寿,俗称做寿或做生。出嫁女送绣花鞋和寿面、寿桃、寿糕、寿饼等礼物。寿日,“寿星”上坐,儿、孙辈挨次行三叩首礼,谓之拜寿。解放后,拜寿仪式减少,办寿酒却不少。

丧 葬

殡葬旧俗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围立床前,停止呼吸后,即焚化纸扎的轿子和轿夫。子女跪于床前烧火纸钱(称“烧见面礼”),然后浴尸,“装衬”。即日发“讣闻”,设灵堂,死者入棺,叫“入殓”。亲人穿孝服,举哀守灵。亲友吊唁(俗称烧香)。在此期间请僧侣做道场。道场结束后,“化财”(烧灵屋),然后吹吹打打送葬(也有先送葬,后散道场的)。东北乡、西乡一带,人满五十岁后就“砌圹”,人死后将灵柩推进去封好道口就安葬完毕。其他地方都是临时择地安葬,大都在三、五年后要改葬(俗称改坟)。父母去世,儿、媳穿麻衣,麻鞋(草鞋),戴草箍、腰系草绳,以棉花它塞耳。父丧扶竹杖,母丧扶桐杖。未嫁女儿穿麻衣、半麻鞋。夫亡,妻穿白衣,着白鞋;妻亡,夫亦同。其他亲属穿白衣、半白鞋。丧事结束后除孝服。 ]

殡葬改革 解放后殡仪逐渐简化,人死即殓入,设灵堂,开追悼会。然后出柩、送葬。70年代后,开始有人送死者遗体至长沙火化的。80年代后,为死者做道场之风又开始盛行。

  大家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现在的人们已经比较不会那么草率的进入婚姻了,一般都是会三思而后行的,结婚其实也拥有很多的风俗习惯,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起来看看湖南的一些嫁娶风俗习惯。

 (1)重视婚姻

 结婚的重视程度,就是对未来的美好欺许,常德结婚风俗中的良辰吉日,就会在有很多的吉时来衬托整体的婚礼过程,这样才能让实践结婚本身,得到更多的祝福,也让实践的结婚过程,得到更多的美好的寓意。最重要的吉时就是大婚行礼的吉时,这个吉时已到,新娘与新郎入场,正式进入典礼的阶段,不管是现代的司仪,还是传统的一拜,二拜,三拜,都会按照这个时间点来进行。所以从婚礼的角度,这个吉时之前,有特别多的事情要做,但最重要的就是把新娘接回来。

 (2)物质准备

 男方在衡阳结婚风俗要准备的更多一些,婚房,喜被,一应俱的全的新房里,还要有花生栗子等寓意早生贵子的传统内容,放在边角也床上等等部位。一切准备齐全,请上宴席总礼与亲戚宾朋。结婚的正日子,新郎要早早出门去接新娘,避免耽误了典礼的吉时,而接回新娘,还要给新娘时间坐福,直到吉时的时候,当众拜堂成亲,现在的典礼仪式简单实用,但是给家里长辈敬茶回礼红包之说,仍然非常普遍,新娘为所有长辈分别敬茶,每位亲朋送上红包。

 (3)闹洞房

 在怀化结婚风俗闹公婆不成,自是要闹新郎新娘,所以当公婆在所准备的情况下,往往主动出来为儿子媳妇挡一把。不过锅底灰谁见了都要抹上一把,公婆的灰头土脸,往往是个极难承受的问题,甚至满头满脸都是灰,而抹得越多,就会越好,这样的奇葩之闹洞房的风俗,的确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其实闹洞房也是结婚中比较有趣的一件事情,也有暖房的意思,能够给新郎新娘带来更多的好运气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421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