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夫人这个称呼由何而来?为什么会称为夫人?

究竟夫人这个称呼由何而来?为什么会称为夫人?,第1张

夫人一词在古代社会里用来对诸位君侯妻子称呼,在现代社会是对男性妻子礼貌称呼。

在古代文字语言里,二人结婚后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男人身后辅助,那么就是丈夫之人,所以才有夫人一词。

在古代社会女人比较低贱,都是根据自己丈夫地位来被重视,在汉代时期官员家属,有执政官员家属,只能是妻子被称为夫人。

到了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官府制度增加一条,对有功勋官员母亲和妻子,可以被册封为诰命夫人。

这里诰命夫人可是一个官职了,是代表一家荣誉,光宗耀祖之事。

我们在一些历史文献里也看到过记载,在一些朝代里,对皇帝妃子也会被称为夫人,但是她们并不是妻子,而是被册封为夫人,这个夫人一词也是后宫佳丽官职。

例如:汉高祖戚夫人,汉文帝慎夫人,汉景帝王夫人,这里夫人一词就是她们在当时社会,皇室里身份地位,而不是本意妻子意思。

还有一个例子,在古代时期有男子起名,用夫人作为人名。

在文献《汉书郊祀志下》里有一段:‘丁夫人,其先丁复,本越人,封阳都侯,夫人其后,丁姓,夫人名也。’

所以夫人一词在古代时期有很多用处,从最开始仅代表男子妻子,到称为官职,最后称为尊称。

其实就是一个文化过渡形成,社会文明增加,对应着一个词语解释就会升级。

女性地位提高后,对应女性尊称夫人一词也会出现新解释,但是怎么改变夫人一词还是指丈夫妻子。

夫人一词相近词还有太太一词,也是指男子妻子尊称,只不过这个词多用在后来民国时代那些军阀妻子身上。

夫人也好,太太也好,都是对妻子礼貌称呼,都是对一个人礼貌用语。

婚姻是合两姓之好,缔结美满姻缘的体现。 而婚书不仅是确立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文书,也是时代发展中社会礼法秩序演变的表现。 至今可考的婚书据《敦煌宝藏》记载,男方礼请的婚书称“通婚书”,女家许诺的称“答婚书”。婚书一旦缔结,男女二人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拥有了合法的婚姻关系。

婚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确立的媒证,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媒证,有一个久远的传说:原始社会,每年仲春时节,即阴阳交通之时,人们会对求嗣的大地母神和生育神—高楳,在郊外对其进行祭拜。这种习俗后逐渐演化为春游,而高楳在这里是便是人们精神层次的媒证。

“高楳之祀”是对婚姻神的一种祈祷,而婚书则在现实中起到凭证的作用 。婚书,是由政府制定颁发的婚混文书,有“官制婚书”、许婚契约'、“定帖”、“合挥”等称呼 。使用“结婚证书”的名称,则是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婚礼仪式书在十三世纪就已经流行于英格兰的基督教会仪式中,随着西方传教士不断东进,中国信教教徒增多,受到传教士鼓励中国教徒遵从上帝的旨意到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的影响。具有近代婚姻法制性和契约性的新式婚姻不断被人接受,“结婚证书”产生。

建国初期,婚书上多使用“结婚证"或"结婚证书”字样。1950年国家颁布《婚姻法》,规定“凡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即发给结婚证"。自1955年之后,国家颁发的婚姻法律文书上便开始统一使用“结婚证”三字。

图像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婚书中的吉祥图案,即是那些婚姻中被给予祈福、求子等美好意愿的装饰艺术样式。

明清以前,婚书颇似文书,多为两页折页,没有太多的图案设计。在结婚证书出现之前,“官制婚书”就已出现,民国时期的婚书主要分为传统与受西式文化影响而设计的西式婚书。

太平天国的“合挥

太平天国的“合挥”,所谓“合挥”就是男女结婚证。“合挥”一式两份,“合挥”二字写在两份接缝处的中央,政府主管存一份,结婚人存一份,以备对勘。因其绘有红色龙凤图案,民间也称“龙凤批”或“龙凤合挥”。现存太平天国“合挥”实物只有两张,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民国时期的婚书

民国时期的婚书,除吉祥图案外,开始出现龙风阁、五色旗,与孙中山先生头像、国民党党旗等图案,具有明显的时代符号。

建国初期的婚书

建国初,结婚证书图案大部分沿用了民国时期的设计,但同时也出现了五星红旗、五角星、毛主席头像、天安门、齿轮麦穗、国徽和党徽等新中国的象征。

婚书的基础色调“中国红”可谓婚书的主流色调。题材内容上,主要涉及人物神祗、祥瑞神兽、花舟果木、文字符号几类。可以说婚书上的吉祥图案无处不在,各个时期吉祥图案的选用也反映着时代的滚滚发展。

对称式

对称性是结婚证书中常见的图案布局样式。有上下对称、左右对称、斜面对称、多重对称、斜面对称的构图样式,边框图案常为偶数组合,如“双鱼”、“双雀”、“双喜”,等图案都是双数,比喻夫妻恩爱,相伴不离或男女情投意合。

团花式

团花的主要特征是构图讲究方圆,图案形状圆润饱满、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如“蝶戏牡丹”和“蜜蜂采花”等图案求子的体现;糊蝶,双喜等图案是取谐音寓意“圆满”,延绵不绝,表达了人们对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婚姻生活的憧憬。

簇花式

由不同季节的花卉图案组合而成,称之为簇花图或四季采花图。四季之花将不同季节中的寓意赋予在图案中,如春之希望、夏之活力、秋之丰收、冬之内敛,四季之花放于图中,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文化相互交融。无论婚书还是婚礼中的吉祥图案也已逐渐被弱化,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加深,婚书中的吉祥图案会被更多的人认识,红叶之盟也会深入人心。

一纸婚书,也是两姓联姻、良缘永结的见证,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用“太太”来称呼妻子是民国才有的,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而除了“太太”这个称谓外,还有“姨太太”,用来称呼正妻之外的其她女人。

民国时期的姨太太,其实就是封建社会的“小妾”。

“小妾”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国“妾”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奴隶主在俘虏到一些女战俘后,会选一些留在身边作为女奴使用,她们除了要充当会说话的工具,还要成为“伺候”奴隶主的伴侣。

后来,妾不再是来自奴隶,而是逐渐演变成了古代男子在正妻之外另收的女人,这些人地位低下,往往只是充当奴婢和生育的工具。比如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穷到吃不起肉,但为了传宗接代,也不得不花费重金纳妾。

纳妾这种现象原本就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所以随着清朝的灭亡,“妾”从法律上也就消亡了。但这就遗留了一个问题,那些在清朝灭亡前被纳回家的“妾”怎么办?

如果放在清朝以前,“妾”因为地位低下,又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可以随意被送走或者转卖给别人,比如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就曾经把自己的小妾转卖给李又泉。

但民国就不同了,毕竟进入了现代社会,又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被打破,已经被纳回家的妾不再是奴仆身份,而是成为了家庭一员,自然不能随意被转卖或者送人。

对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北洋政府的处理办法是继续承认,在其制定的《民国民律草案》中就有这么一条:“妾为家属之一员,应与其他家属同受相当之待遇”。

不仅承认清朝灭亡前已经纳妾的事实,而且还默许了进入民国以后继续可以纳妾,只不过限定了几个条件,即:原配至四十岁无出者,父母、原配同意,并在警察所注册。

北洋政权虽然解决了原有的“妾”问题,但继续允许“妾”的存在却遭致了很多人的反对,特别是女性同胞的抗议。当时还有人专门办了一本杂志叫《废妾号》,指责纳妾娶姨太完全是恶俗,对女性是不公平的。

北洋政权倒台以后,民国总算出了一个《民法·亲属编》,明确规定了一夫一妻制,否则就算犯了重婚罪。但奇怪的是,虽然有了重婚罪,但当时社会上上至军阀下至普通百姓娶姨太太依然很普遍,甚至很多人还要大摆宴席。

比如三星上将杨森,妻妾多达12人;国画大师张大千也娶了四房姨太,此外还有包括朝鲜姑娘春红、日本姑娘山田在内的四五位婚外伴侣,快乐的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难道是民国的法律是一纸空文?其实这还得从民国的法律解释说起,不得不说很绝。

民国《亲属编》解释说:妾(姨太)都不是妻子,所以纳妾娶姨太都不算是婚姻,既然不算是婚姻,自然也就不算犯了重婚罪了。虽然不承认是妻子,但却承认她们属于家属,《亲属编》第1123条第3项的规定:“虽非亲属而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者,视为家属”。

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

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

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

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

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

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

结婚信物

龙凤呈祥

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

鞭炮

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

鞭炮

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

红双喜

中式婚礼服装

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

中式婚礼服

结婚习俗

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

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

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

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

花朵

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

红枣、桂圆、花生、莲子

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

合髻

“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

合髻

形式

传统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

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

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

迎娶

拜堂篇

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

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

通赞: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喜宴篇

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 、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 、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 、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 、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 、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 亲 ” 字,右边的“ 见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 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 师” 。

新房:

1 、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 、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 、新房正中悬彩灯;

4 、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 、窗户两边贴对联;

6 、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闹房篇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

游戏之一、取筷子

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

游戏之二、吃香蕉

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

游戏之三、点火柴

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

游戏之四、夹弹子

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五、对诗比赛

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

游戏之六、夫妻识字

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

游戏之七、说昵称

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

游戏之八、亲亲甜心

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

游戏之九、接吻

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

游戏之十、撒喜床

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

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

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

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

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

回门篇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

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

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

中国婚礼变革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 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

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

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说

3人次讨论  3帖子

广东韶关历来习俗,洞房花烛夜非吃不可的“和合蛋”,意为如何?

广东知多点

两千年前娶个老婆有多难!若穿越回去注定是光棍一条

历史大学堂

13

清末这种女子终生不与丈夫同房

hxssgds

TA们说完了,我也要说

纠错

参考资料

称呼是我们与别人沟通时最先用到的词语,从两者之间的称呼中也能看出感情的深浅,夫妻之间的爱称会有很多,每对夫妻之间都会有不同的称呼,很多时候,我们从这些称呼中也能看出夫妻间在彼此心中的位置!以下是夫妻之间最常见的7种称呼,第六种基本只在晚上用,看看你们之间有过吗?

1,老公、老婆

这是夫妻间最常见的称呼之一,不过男人一般不会在公众场合下直接称呼“老婆”,但女人叫老公的几率比较大,毕竟女人都爱撒娇,但女人则比较大男子主义一些。

2,媳妇

男人有的时候会不好意思叫老婆,但媳妇这个词却会叫的比较顺口,即便是在外人面前也能随意叫出口。

3,宝宝

这是很宠溺的称呼,男女之间都会这么叫,一般来说,男人把自己的女人当成小公主一样特别宠爱就会这么叫。

4,亲爱的

这个称呼很常见,夫妻之间深情告白的时候,一般都会以这个称呼开头,比如亲爱的老婆、亲爱的老公之类的。

5,老伴

这一般都是夫妻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婚姻中没有了过多的激情,剩下的就是相互之间的陪伴和照顾,白头偕老的时候都会称呼爱人为老伴,这也说明夫妻走过了漫长的婚姻岁月,相亲相爱陪着对方到老。

6,小妖精、死鬼

这个称呼是夫妻之间表达相互的一种满意和爱意,也具有调侃的意味……

7,特别的昵称

夫妻是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因为缘分走到了一起,那么两人之间必定有过很多的经历和故事,也有过很多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些时候,夫妻之间也会产生一些特别有意义的称呼,有这与众不同的默契和心灵感应,这些称呼也代表夫妻之间的纪念!

中国古时被称为礼仪之邦,这一特点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夫妻之间的称谓,就和现在直白浅俗的“老公”、“老婆”大相径庭。

下面说说古人称呼妻子的说法 :

一、拙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很少了。拙是一种谦称,荆就是荆棘,是一种灌木,古代的时候女子经常用灌木来做成钗子。所以拙荆就被用来指代自家的妻子,是一种谦称。  

二、梓童。这个在电视剧里还能见到,一般皇帝称皇后就为梓童,但是平常百姓之中很少有这种说法。梓,是一种很贵的树木,所以梓童一般指皇后。

三、内人。这个称呼比较常见,大家看古装电视剧也知道,一般那种大户读书人家喜欢这样称呼自己的妻子。  

四、贱内。这个说法和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这个称呼更加的谦虚。古代的时候贱不是修饰“内”的,也就是说贱不是指妻子,而是指男子自己。

五、娘子。这个称呼也很常见,提起娘子,想到最多的应该是白娘子或者是凤凰传奇的“娘子~啊哈~”。娘子这个叫法是从元代开始火起来的,元代一般都这么叫。  

六、太太。这个说法大家也很熟悉了,太太这个说法很早就有了。但真正变的常用是在民国时期。

七、夫人。这个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啦,不过在古代的时候,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女人才能被称为夫人。  

 

与上面相对应的,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一、良人。在我国最早时,妻子都是称呼自己的丈夫为良人,古诗里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男人高大的形象立马跃然纸上,给人闪闪发光的想象。

二、郎。因为良人这个称呼,显示不出性别,男人称妻子,妻子称丈夫,都是良人,所以后来人们在“良”右边加“阝”,变成“郞”;在“良”左边加“女”,衍成“娘”。“郞”就代表丈夫,听着就让人觉得温柔无比,浓情蜜意。

三、郎君。再以后,古人又觉得喊郎似乎太甜腻太腻歪了,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很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她们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一个君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有点显得男人饱读诗书的劲头。

四、官人。到了宋代,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由于当时的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于是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比如《水浒传》里面的“西门大官人”。官人,是对为官之人的尊称,后来就发展成了妻子对丈夫的尊称。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外子。同样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为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可能代表男性还是主外,有一定身份的,要不也不会有男人谦虚的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是贱内。所以,同在宋代,潘金莲称西门庆是甜甜的一声“偶官人”,贤淑文雅的李清照可能称赵明诚为“外子”。

六、相公。再很多京剧,越剧,黄梅戏里面,我们经常会听到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由此可见这个称呼在古代应该相当流行。这在低位上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男人的家庭地位由此达到极盛。

七、先生。进入近代以来,也有称丈夫为先生的。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由此可见,这一称谓,也含有对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的尊敬。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使用。  

领结婚证了从法律角度来讲已经属于合法婚姻,但在现代社会基本上没有出阁一说了。出阁一说只是在民国时和以前的古代女子出嫁有些地方称之为出阁,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出嫁当天就是出阁,或者说大摆宴席举行婚礼之日也可以说是出阁。不过新时代都不这么称呼了。

满意我的回答请别忘记点击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431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