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

古代结婚的礼节是什么?,第1张

古代汉族婚俗

三成事:

应亲与求亲: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后,便由父母张罗求个好亲。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后,介绍家里情况,自己要求的目标,给媒人媒礼,展示自己聘财等物。媒人便去到相应的家去说 介绍男方家怎样。若女方父母同意后,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亲(古代男子女子并不能亲自去 只能由其父母代劳)由双方父母谈话介绍两家情况 男女双方条件等 若双方同意 便会互赠订婚信物 如玉配 等等 或者 若女方同意, 女方便会给男方送上一盏茶 男方认为可以的话喝茶后即在桌上放上“茶钱”(多少不限,但须双数)喝过茶。 就算答应婚事了

订亲:

问名;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双方便会互赠庚帖,上写着二人的名字 生辰八字 年龄 等,作订亲的凭据。

纳吉:定亲后,男方选定黄道吉日来过大礼,过几天后正式行礼

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礼,聘钗,婚书到女家求婚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妇将婚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妇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嫁妆):女方要准备嫁妆在婚礼那天带过去。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嫁妆包括 铜镜 各种饰物 金钱财宝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门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则在上较前由母亲为其梳洗打扮好 盖上红盖头

成礼:

迎亲: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 岳父母叩拜道别。大花轿。六人 八人 十二人抬为佳 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 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 二人之间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 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一定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

拜堂: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 新郎新娘站列 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

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 然后 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了这家人,婚礼正式结束。

婚后 新郎还要准备谢媒人的钱 叫做谢媒礼 也可以闹媒人等 表示感谢

古代婚礼叫做“小登科” 因此男女的结婚礼服要喜庆 庄重多为大红色礼服 男子打扮的庄重 正式 通常在身上披一条红绸巾或戴大红花 新娘着红色吉服 上绣吉祥凤鸾的图案 将头发盘起来 也就是俗称的‘上头’ 化上妆 头戴凤冠

1 古代怎么称呼儿子

儿子,指赤子、婴儿;孩童;称谓,指父母所生的男孩。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基本解释

编辑

1、[son]∶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有两个儿子的家。

2、[child]∶下一代男性后裔;父母所生的男性孩子。[1]

引证解释

编辑

1、婴儿。

《庄子·庚桑楚》:“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 成玄英 疏:“同於赤子也。”《吕氏春秋·异宝》:“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 高诱 注:“儿子,小子。”

2、子女。

《汉书·高帝纪上》:“老父曰:‘乡者夫人儿子皆以君,君相贵不可言。’”儿子,指 孝惠帝 、鲁元公主 。

3、指所生男孩。

宋 苏轼 《将至广州寄迈迨二子》诗:“北归为儿子,破戒堪一笑。”《水浒传》第四七回:“惟有 祝家庄 最为豪杰,为头家长,唤作 祝朝奉 ,有三个儿子,名为 祝氏 三杰。”

4、男子对长辈的自称。

《汉书·匈奴传上》:“单于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 汉 天子! 汉 天子,我丈人行’。”《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鬼谷 :‘谁敢看旗?’当有 独孤角 言:‘儿子看。’”[1]

其它相关

编辑

1儿: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婴儿。

3古人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排行次序。

老大称伯或孟,老二称仲(有时也作中),叔子则不一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儿子)称季。如果一个人有三个儿子,那么第三子可以称“叔子”,也可以称“季子”;如果一个人正好有四个儿子,那么叔子就是第三子;如果有四个以上的儿子,那么除老大、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叔子。

4因为“叔子”的不确定性,所以后来就改用了其他表示法。如:老大称长子,老二称次子,老三称三子,老四称四子,老五称五子,……,最小的儿子称幼子。

5正史中,表述法主要有两种(以某人有五子为例):

一种模式是“长曰、次曰、三曰、四曰、幼曰(或五曰)”,意思是“长子名叫什么、次子名叫什么、第三子名叫什么、第四子名叫什么、第五子名叫什么”。

另一种模式是“长曰、次曰、次曰、次曰、次曰”,这种模式在记述时很简单,这里的几个次曰含义不同,分别对应第二子、第三子、第四子和第五子。

2 古代对自己儿子的称呼

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知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道“不凡子”、“贤子”等、尊称的话是“令郎”、“佳儿”、“麟儿”、“令公子”。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扩展资料:

金钗之年专:女子12岁;豆蔻属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3 古代第一个儿子怎么称呼

嫡长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嗣子:嗣子”有两种意思(1)先秦时,诸侯死了,处在守丧期间的有权继承的嫡子称自己为“嗣子”,后来便称嫡长子为“嗣子”;(2)自己无子,以近支兄弟之子过继者亦称为“嗣子”。

庶子:妾(俗称小老婆)所生之子。但是,当嫡子中的长子(嫡长子)继承了皇位、王位等以后,正妻所生的其他儿子也变成了“庶子”。

令尊:对方的父亲 令堂:对方的母亲 令爱:对方的女儿 令郎:对方的儿子 令妹:对方的妹妹

老婆称"拙荆","贱内"

贤弟:对方的弟弟的称呼,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贤侄:一般称呼自己友人的儿子

令尊:是指对方的父亲

4 古代怎么称呼新郎新娘

1、女称男(新郎):良人、官人、丈夫、夫君、相公、郎君 。

2、男称女(新娘):小君、细君、夫人、荆妻、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娘子、糟糠、内人。 娘子: 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夫人: 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

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糟糠: 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 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 良人:古时叫丈夫“良人”,古诗里就有“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

(译文: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扩展资料:

在我国古代,结婚不是在早晨而是在黄昏,故曰“结昏”。

郑玄注周礼指出:“古娶妻之礼,以昏为期。”《礼仪》亦云:“主人爵弁,绘裳缁衣。

从者毕玄端,乘黑车。从车二乘,执烛前导。”

可见古人结婚都在黄昏。这就是“结婚”的“婚”字的来历。

结婚由黄昏改在早晨,始于唐朝。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唐代以后,结婚都改在早晨了,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结昏”一词也随之变成了“结婚”。

  内容较庞杂,现摘取部分,如需详细,可发至邮箱

  (一) 谦称: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谦下;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君主常用“寡人(寡得之人)、不毂(不善之人)、孤(孤独之人)”表示;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愚:愚兄、愚弟(此二词都表示“我”)、愚见、愚意(这两个“愚”均可译为“我的”)。敝:敝国、敝邑(“敝”相当于“我的”)。贱:贱体、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小:小女、小儿、小号。微:微臣。卑:卑职。。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家”、“舍”都可译成“我的”。这些谦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种情况基本不用了,第二种情况还有部分仍在用。

  (二)父母的称谓:《诗经 》时代,“父”和“母”就已广泛用来称谓人之所自的上代人,作为一个词汇,它们都已进入民间口语。至于“父”、“母”和“亲”字组合成合音词是较晚的事。大约发生在魏晋以降的口语中,被后来的俗文学最先采为书面语词汇。考”和“批”最早也是通指“父”和“母”“考批”和“父母”的产生,孰先孰后已无法考定。但同“父”、“母”比较,“考”和“批”有三个特点。第一,“考”和“砒”显得更加典雅,书面语色彩很浓,第二,“考批”指父母,在词义上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后来“考”、“批”就剩下表亡故的父母的意义,第三,“考”和“姚”可以指已故的男性和女性的先辈,并不仅指已故的父母,今天亦然。如称祖父为祖考,称祖母为祖批 称曾祖父为曾祖考,称曾祖母为曾祖姚,而且仅用子吊唁、祭扫等庄重的场合。

  1书面语中对父亲的称谓:称“君”,称已故父亲为“先子”,称“家严”,称“家尊”,称“公”、“家公” 、“先公”,称“椿庭”。书面语中对母亲的称谓:称“家慈”,称“置堂”、“置室”。

  2口语中对父亲的称谓:称“爸”。《广雅·释亲 》“爸,父也。”称“爷” ,也作“耶”。《玉篇·父部 》说“爷俗为父,爷字。”爷”为古代汉人口语中对父亲的常用称谓‘今天汉语词汇中,仍有“爷儿俩”、“爷儿父子”等活着的词汇为常用口语词。称“爹”,称“翁”。 口语中对母亲的称谓:称“娘”,称“妈”:《广雅·释亲 》“妈,母也。”称“姥”,称“婆”,称媪”,称“妪”,称“嬷”。

  (三)夫妻称谓:“丈夫”的称谓如:先秦时有“君”;汉唐时有“卿”、“郎”;宋元明清如“相公”、“官人”、“老爷”等;此外还有“丈人”、“天”等。这些称谓都反映了男子拥有尊贵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而对“妻子”的称谓如:旧时多称“内子 (人)”、“贱人”、“愚妻”、“拙荆”、“拙妻”、“贱内”、“山荆”、“山妻”、“寡妻”、“荆妇”等;“妻子”的自称如:先秦时是“妾”;宋以后,又出现了“奴”、“奴家”、“妾身”等,这些词原来都是用来指称奴隶的。这一类称谓都以歧视性语素打头,男性的优越地位以及他们对女性的鄙视已是不言而喻。其三,近代夫妻介绍称谓:近代,丈夫介绍妻子时却大多存在谦卑的称呼,如“堂客”、“屋里的”、“烧锅的”、“烧火的”、“媳妇”、“我家的”、“婆娘”、“做饭的”等,而妻子在介绍丈夫时常说“我先生”、“当家的”等。“妻子”的实际地位,在丈夫对其的称呼中暴露无遗,在丈夫的眼里,妻子只是个附属品,而在妻子的眼里,丈夫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依靠。其四,一夫多妻制的称谓:一般来说,妻指“原配”“正妻”、“正室”、“正房”、“嫡妻”、“元妻”、“头妻”等;“妾”则叫做“小妻”、“小星”、“侧室”、“偏房”、“如夫人”、“如君”、“贴身”、“左右人”等;春秋时期还有“媵”(陪嫁而来的女子)。这些繁杂的称谓仅针对女性。男性丧失配偶,可以再娶,谓之“继室”,“填房”。

  (四)古人对朋友的称谓:素友:“素”,纯洁、质朴。典出《老子》“ 见素抱朴。”这是指真诚纯朴、情谊纯洁的朋友;胜友事物优越美好的叫‘ 胜”,如名胜、形胜。这是指才华出众的朋友或有名望的朋友;死友“死”,‘丧失生命。与“生”相对。这是指交情深厚、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石友:“石”,本义是石头,引申为硬、坚固。这是指情谊牢不可破、坚固如金石的朋友;畏友:“畏”,心服。这是指品格端重、使人敬畏的朋友;面友“面”,物体之外表,表面。这是指非真诚相交、貌合神离的朋友;损友 指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净友“净”,劝谏。这是指能直言劝谏的朋友;执友“执”,朋友,至交,这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方外友 方外,即方外土,指僧道。这是指与僧道结成的朋友。

  (五)古代帝王的称谓: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谦称,也就是帝王的自称,一类是尊称,即臣民百姓对帝王的称谓。一、谦称:予一人;予小子;联;孤;寡人;不榖。二、尊称:陛下;九五;南面;北宸;龙颜;万岁;圣上。

  (六)古代交易中介人主要称谓:驱侩、牙人、经纪、掮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9604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