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是从一种竹制小车变化来的,所以“轿”字从“车”。《汉书·严助传》中说:“发兵行数千里,舆轿逾岭。”颜师古注:“轿,谓隧道舆车也。”由此可见,在汉代,轿子是武将行军时乘坐的一种小车。用人抬的轿子,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当时称作“板舆”,也叫“肩舆”或“担子”。《北史》记述了崔挺投奔某郡守时,路过按县,县令派人“板舆送州”的事,用的就是轿子。
唐及五代,轿子开始盛行,不但大官上朝要坐轿,而且连妇女也可以乘轿。《旧五代史》记载了元行钦丧妇后,后唐庄宗赐给他一名宫女,就是派人用轿子抬到他家的。南朱孝宗,曾为皇后设计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设红罗茵褥、软屏夹幔,外有围障和门帘、窗帘。这大概是最早的花轿。
轿子流行开后,轿子的式样、质地、颜色和轿夫数量等方面,开始显出等级和排场的高低大小不同。在南北朝时,百官不论尊卑,除有疾病者外,入朝出使都须乘马,不得擅自坐轿。唐沿袭南北朝旧制,非经特许,众官也不得乘轿。宋代虽无限制,不少大臣也自觉地不随便乘轿。如司马光为相后,皇帝特许他乘轿上朝,但他坚辞不受,一直乘马上朝。王安石罢相后定居南京,外出时陆路骑马,水路乘船。有人劝他备一顶专轿,他说:“古之王公,虽至不道,未尝以人代畜。”坚决不坐人抬的轿子。南宋以后,吏治腐败,士大夫阶层以乘轿为荣,而且比排场、比豪华。
轿子到了清代,盛极前朝,不仅在坐者的等级方面有了严格的规定,就是在轿子的制作、用料、装饰上也有不同规定。像三品以土的官轿,轿围用绿呢,舆人八开横杠,前有顶马,后有跟马;三品以下官轿,轿围用蓝呢,舆人四,更番替换。轿子的发展,使之成为娶亲中迎娶新娘必用的一种民俗。这种花轿,制作精美华丽,与一般作为交通工具的轿子大不一样。
凤冠霞帔披上,大红盖头一盖,新娘就该上轿了。结婚用的轿子叫什么?传统婚俗里,找什么样的人给结婚扫轿合适?下面就来看看大花轿的那些小常识吧。
一、结婚用的轿子叫什么
大红花轿、喜轿。
1、结婚的时候,新娘子所坐的轿子,被称为花轿或者是喜轿。因为传统中式婚礼中,这个花轿一般都是红色的主色调,所以在民间也有一个俗称,叫做大红花轿。
2、在最早的时候,轿子通常是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的工具,直到宋代才渐渐运用在了娶亲上。待嫁的闺女在家里拾掇好了之后,男方就会带着大红花轿来迎亲。
3、并且,过去的迎亲讲究时间越早越是吉利,因此大红花轿在结婚当天的凌晨,就已经到女方家里了。直到今天,在我国的泰安市部分地区,都还流行着这样的风俗。
二、找什么样的人给结婚扫轿
全福人。
1、结婚扫轿的人选,跟铺床的人选一样,被称为全福人。所谓的全福人,就是家中父母双亲身体健康、夫妻感情和谐美好、儿女双全的人。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全活人、全和人,都是很有福气之人的意思。
2、扫轿的流程,就是全福人用扫帚将轿厢里的灰尘拂去,一般轻轻扫一下就好。然后,再用手电或者是镜子,将轿厢里照射一遍,代表将污秽之物一扫而净。需要注意的是,手电或者镜子都得用红布包裹着。
3、另外,全福人在扫轿的过程中,手上一边做,嘴里还要念着扫轿歌,有祝福新郎新娘和谐美满的含义。如今,人们用婚车代替了花轿,扫轿也变成了扫婚车了,不过流程都是一样的。
结语:
以上就是关于结婚扫轿风俗的简单介绍了,在自己的婚礼中,添加一个扫轿的流程,肯定是更加有仪式感啦。
1春秋时期属于周代,按照社会习俗,结婚时新娘不坐花轿。根据《礼记·士昏礼》,周代结婚仪式隆重而繁杂,多在晚上迎亲。迎娶前,父亲向儿子新郎敬酒,新娘穿礼服,乘墨车,从车随往,使者持炬火居前照道,女家父母在宗庙设酒席,并在门外迎接。新郎捧雁揖让升堂,行扣拜礼,下堂驾新妇坐的车。新妇随出,父母训诫毕,施衿结悦,新郎援引新娘上车,驾车让轮子转了三圈后,就交与车夫驾驭,新郎先行,在家门口等候。新妇到后,新郎作揖,然后共同进食,饮合卺([jǐn])酒成婚。
2周代以后,历代结婚的具体仪式则因地区而异。迎娶一般用车,马或轿,南方有用船者。北朝亲迎中有催妆之俗,有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新妇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并结青庐行交拜礼之载。唐代迎新妇,要以粟三升填臼,用席一张盖井,果三斤塞窗,箭三支置户上。新娘上车,新郎骑马绕车三匝。新妇入门,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再从正门入,新妇入门,先拜猪栏,灶头,再夫妇并拜或共同结镜钮。宋代其仪式更加繁复,有挂帐,催妆,起担子,撒谷豆,踏席,跨鞍,牵红,坐富贵,撒帐,饮交杯酒等俗,大都含驱恶祛邪,祈求吉祥之意。见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嫁娶》。明清沿袭此俗。至民国时虽有亲迎之礼,但大多具名帖,媒妁代迎,也有以小叔代迎者。新娘冠帔登轿,或由尊长,或有兄弟抱上轿,母亲姐妹及亲姻哭而送之,有亲兄弟伴送至婿家者,亦有男女双方以亲友迎送至中途者。
3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但从人力使用、通行速度和费用开支角度来说,轿子赶不上马车方便,费用更高,舒适性和场面也赶不上马车。所以,轿子发明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根本不是社会主流交通工具。
“轿子”这种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出现并正式在典籍中留下记载,已经是晚唐五代的事。在此以前,无论官民结婚,用马拉车辇迎娶新娘,才是社会主流。与此同时,唐宋两朝政府都颁布过禁止士庶乘坐檐子或轿子的禁令,而只许皇帝和经他特许的高官老臣使用。从《东京梦华录》、《五杂俎》等宋明人士所写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约自北宋中期起,开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妇的风气流行于汴京,到宋廷迁都江南后,花轿迎亲才蔚为社会性的时髦,其后一直传承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