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怜的皇帝是光绪帝,虽然新娘是丑了点,但是这并不是他哭的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光绪觉得自己的婚姻大事都要被慈禧安排得明明白白,他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他又非常的怕死,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只能用痛哭流涕来排遣自己心中的难过之情。
光绪帝也是一个可怜人,他从当上皇帝开始,就死死地被慈禧把控着,这次的婚姻大事也不例外,他除了哭还能干啥呢?在光绪十四年的时候,慈禧打算按照以往的习俗,让光绪帝自己选择皇后。虽然表面上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但是实际上却不是的,慈禧早就安排好了自己的侄女,而且只允许光绪帝选择自己的侄女。慈禧想全面控制光绪帝,因此,光绪帝的后宫她也需要安插人进去。
光绪帝本来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也有自己心仪的女子,他一看到慈禧安排的这五个人,心中不免打鼓。这五个女子,一个长得比较丑,但是打扮却极其的传统,这个女子是慈禧的侄女,另外四个女子虽然长得还挺好看的,但是打扮的一点都不得体,明眼人都知道慈禧是什么意思。慈禧笑嘻嘻的对光绪帝说:“皇帝,你看上谁,就将如意送给谁吧!”光绪帝赌气的将如意越过了慈禧的侄女,这个时候,慈禧赶紧喝止:“皇帝,请注意皇家颜面!”
光绪帝吓了一跳,不得不将如意送给慈禧的侄女。在结婚的时候,光绪帝掀开新娘的面纱,抱着新娘委屈的哭了起来!
1、新郎在婚礼上哭,也许是带着感情,因为感动流泪的男人往往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是最感性的人,婚后会爱妻子。
2、新郎在婚礼上哭了,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嫁给自己一生的挚爱,觉得自己能得到上帝的眷顾,和新娘走在前面太难了。
3、当他回忆起当初的悲伤和痛苦,终于变成了积极的结果,他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但泪水是喜悦的。
在非洲,很多原始森林和草原还留有一些原始的部落,他们的文化还十分落后,思想也很封建。就比如说波克特族,这个位于非洲肯尼亚共和国东部的部落,因为地理位置还算方便,有很多游客会到那里去旅游,因此他们当地一些奇怪的习俗也就被大家所了解了。
这个部落最出名的习俗就是他们的抢婚习俗,在新娘结婚的时候会非常伤心的哭泣,很多游客说他们来到这里看到抢亲的时候,觉得就像是强盗去抢人一样粗鲁,新娘们看起来都很痛苦。但是游客们却无法做什么,虽然心疼也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思想,我们是一下子改变不了的。
波克特族还奉行着一夫多妻的制度,而且也是男尊女卑的社会性质,女人地位低下。这些女孩儿们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在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父母们会把女儿关在黑屋子里,然后等待合适的男人来挑选,谈妥了彩礼后,男人们就可以找个好日子来带走女人。
最可怕的是,波克特族的女人在出嫁前,必须要进行割礼,以此来表明她们的纯洁之身,也是对以后性生活的束缚,强迫她们对丈夫忠诚。虽然现在割礼在肯尼亚是违法的行为,但在这些原始部落他们却固执的认为这种习俗是正确的,还在坚持强迫女人进行割礼。割礼对女性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痛苦和肮脏的环境也导致了很多女人死于割礼。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切实找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拯救这些可怜的女人们。
都说结婚是一个人“大喜的日子”,婚礼上总是喜气洋洋,可是,有些地方的新娘结婚时反而要掩面而泣,甚至放声大哭,哭声越大越好,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旧时在汉族和土家族、藏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很常见,人们称为“哭嫁”。“哭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子舍不得与父母分离而哭。
在民间,哭嫁往往从婚礼的前几天就开始了。只要亲戚朋友前来探望送礼,新娘就哭泣,作为一种道谢的礼节。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了高潮,这段时间里,新娘的哭嫁很有讲究,不能随便哭,要按礼节进行,更不能不哭,谁要是不哭,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人,受到别人的嘲笑甚至歧视。
新娘的哭嫁,不止是单纯的哭泣,长久以来,民间形成了独特的哭嫁文化,一般要边唱边哭,就内容而言,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祖宗、哭上轿,等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表达的是对嫁入夫家、骨肉分离的依依不舍之情,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后就意味着不能再长住娘家与父母姐妹团聚,因此新娘要为之一哭,哭得越厉害,表明新娘越孝顺。哭媒人、哭上轿则是对从此以后受到婚姻的束缚而感到痛苦与恐惧。旧时婚姻要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女方家长听信了媒人的一面之词就将女儿嫁过去,新人自己并没有自主权,这种包办婚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许多姑娘一生的悲剧,因此新娘的哭嫁,既是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也是对旧制度的一种不满。
哭嫁是土家族人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哭得动听感人的姑娘才会是聪明伶俐的好媳妇。亲朋好友前来送别时,哭是一种友好,更是一种礼貌。
不仅如此,对娘家的眷恋,对婆家的恐惧,这些纠结的情绪不时煎熬着新娘的内心,面对新的生活,新的身份,新娘的放声大哭既是一种宣泄压力的方式,更是对自己告别过去、走入新生活的一种宣告。
哭嫁并不是只有新娘一个人哭,一般而言,家里的女亲眷,特别是祖母、母亲、姐妹等都要陪着新娘一起边说边哭。时间久了,这种哭诉的内容逐渐带上了固定的格式和韵律,形成了哭嫁歌,民间现今还有各种哭嫁的唱词流传。
在各地的哭嫁风俗中,土家族的哭嫁礼仪最具有代表性,土家新娘的哭嫁持续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甚至在结婚前能哭一个多月,就算哭得嗓子嘶哑也要不停地哭。并且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二三岁就要学习哭嫁,哭嫁也成了一种传统技艺,人们还把待嫁新娘能否会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志。土家族哭嫁的形式也比较多样,主要分为一人哭唱、二人哭唱、哭团圆三种形式。一人哭唱是待嫁新娘一个人哭诉自己的命运、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家人的不舍之情等。二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是待嫁姑娘先哭唱,陪哭人在一边劝慰哭唱,二人一应一和,相对哭唱。而哭团圆又称为“陪十姊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晚,新娘父母邀请九个未婚的姑娘和新娘一起通宵哭唱。土家族的哭唱词内容极为丰富,语言也朗朗上口、易于传唱,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曲牌,是比较独特的民俗现象。
如今,在我国其他地方虽也有哭嫁的习俗,不过哭嫁的礼仪远没有土家族这么讲究。但相同的一点是,待嫁新娘的伤心落泪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过往生活与家庭的不舍之情。
因为那里的婚嫁仪式令人匪夷所思,新娘并不享受那样的婚礼和那样举行婚礼的方法。生活在我们国家的人们很难想象,在如今社会如此文明的情况下,非洲一些原始部落还保持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婚礼制度。
对我个人来说,我尊重各地的生活习惯和婚姻嫁娶的一事,但是听到非洲这个部落的故事,我觉得竟有一丝悲凉。因为在非洲东部的一个部落,他们的结婚场面实在是吓人。那个部落的人们结婚不是像我们这里你情我愿,然后下聘礼,最后再结婚,这样的方式,而是直接靠抢,对,你没有听错就是抢。他们部落的男人只要看上自己喜欢的女人,直接开抢,抢到就跑。
虽然这是当地人的习俗,但是我个人还是没有办法接受。那里的人们好像并不太考虑女生的感受,他们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所以男生看上你就把你抢走,然后让你嫁给他,女方完全没有选择的机会,这样的婚假制度对于女方来说不太公平,所以在结婚当天发出惨叫甚至痛哭,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女方的父母也会无视自己女儿的感受,只要她的年龄一到,就将她们拉到黑色木屋,等待别人的挑选。
我觉得结婚当天新娘发出悲惨的哭声是为自己而哭泣。她们为自己不被尊重的生命,为自己不被当人看的习俗而痛哭。然而不管她们哭得有多撕心裂肺,是没有人管她们的,婚礼继续,一切照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