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大婚的服饰有什么特色?

皇后大婚的服饰有什么特色?,第1张

清代帝后的服饰分五种: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在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

吉服是帝后在喜庆日子时穿用的。清代皇帝与皇后举行大婚仪式时,皇帝穿明**龙袍,皇后穿龙凤同和袍,入坤宁宫洞房。皇后用子孙饽饽盾,换穿八团龙风褂,帝后行合卺礼,进合卺宴。

以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大婚穿的大红绸绣八团龙风同和袍和石青绸绣八团龙凤褂为例。

大红绸绣八团龙凤同和袍,其形制为圆领、右衽、接袖,素接袖,马蹄袖,衣裳相连属,左右大开裾直身袍。身长137厘米,下摆大118厘米,左右开裾长67.5厘米。此袍用三枚斜纹素红绸为面,在袍面上用捻金线通身钉正字纹,字纹空隙中填双喜字、团喜字和朵花,字上用五彩丝绒绣朵朵流云。袍面上另用五彩丝绒及捻金线绣八团龙凤纹,龙凤纹间饰云纹、双喜字。袍上还绣有中国传统纹饰十二章。八团纹饰在两肩各一团、前后胸各一团,前后襟各二团。十二章纹饰则为日、月、星辰、山、左、右、华虫、龙、宗彝、水藻、粉米、火。此袍金花闪耀,别具高贵优雅之美。

石青绸绣八团龙凤纹褂,用石青色斜纹素江绸为褂面,上绣八团龙凤纹、下摆处绣海水江崖及象征财富的八宝纹,花纹分布同龙凤同和袍。褂的形制为圆领,对襟'阔袖,上衣下裳相连,身长135厘米,下摆大114厘米。

袍和褂上图案均采用平金绣,钉金、套针、正反针等传统苏绣针法,采用三四种由深到浅褪晕色法,整个构图严谨、丰满,花纹突出,立体感很强,左右对称,富有装饰效果。无论是花纹的设计,还是用色的风格,都异常绚丽豪华,金碧辉煌。此袍和褂均属清代晚期苏绣代表作品。

皇后婚服风同和袍与八团龙凤褂,将龙风纹合二为一,取龙凤呈祥,比翼双飞之意,所以犬婚礼仪上皇后要穿龙风纹袍和褂,以表示龙凤楣配、吉祥幸福、生活美好。

一、工艺技巧不同

宋朝皇后们的凤冠非常之华丽,她们还会使用珍贵的鱼胶在脸上粘贴珍珠以成面靥。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明朝凤冠基本呈袭宋代凤冠,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更为繁复的工艺技巧,譬如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明朝孝靖皇后凤冠,不但所使用工艺极其丰富,珍珠金边、宝石翠羽等珍稀宝物使用量非常大,可谓福贵得不可方物。

二、图案不同

宋时期,凤冠在唐朝”花树冠“的基础上,增添了凤形状的装饰。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以九翚四凤”,翚是指五彩的雉,增加了龙的形象。宋仁宗年幼时继位,刘太后代为治理国家,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在自己的凤冠上增添了龙,来显示自己与皇后和太妃的地位是不同的。

明代:凤冠总重2595克,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龙凤之间插饰翠云、翠叶。冠后面下部左右各嵌金龙首一个,龙口衔博鬓,左右各三扇,全冠共有宝石一百二十一块,小红宝石十八块。

其他朝代凤冠介绍

清朝时期,满族人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汉族冠服文化,有了独特的冠服样式。皇冠无论男式女式,整体呈圆形,用貂皮制作,皇后的冠顶上有三只金丝凤,凤冠顶尖镶嵌有东珠,虽然外形与之前历代的大有不同,但是看起来依然贵气逼人。

宫里的妃子包括王爷的福晋和有诰命的夫人都有自己的礼冠,无论是皇后还是妃子只有在行册封礼和大型祭祀时才可穿戴。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叫做凤冠霞帔,上身内穿红绢衫,下身着红裙,外套绣花红袍,看起来既美丽大方又喜庆,以下分享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1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纁袡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纁,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2

古代结婚年龄

东汉三国时期,女子结婚年龄平均为十七岁,这似乎和最近的00后准妈妈的年龄比较接近了。

曹丕的甄夫人,就是十七岁之前嫁给了第一任丈夫袁熙;司马昭的王皇后则是十五岁便已嫁给了司马昭;孙皓时期规定两千石臣子之女,必须十五六以后才能出嫁——民间也差不多,从《孔雀东南飞》中十七为君妇可知民间十七岁结婚也是属于正常年龄。

早婚的话,比如张飞抢了夏侯渊的从女夏侯氏,当时这萝莉才十三四岁。陆绩的女儿陆郁生也是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张白。

两晋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平均为十六岁。

晋武帝皇后杨芷,十九岁之前嫁给了晋武帝;晋惠帝的皇后也就是政治家贾南风,十六岁时嫁给了可怜的晋惠帝;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十三岁便已嫁给了晋康帝;段丰的妻子慕容氏,十四岁便已出嫁——至于民间,从《朝时篇》中十五入家门,《河东之水歌》中十五嫁作卢家妇可以看出民间女子的普遍年龄也就十五六。

南朝时期,女子的普遍结婚年龄为十三岁。

刘宋孝武帝的王皇后,十六岁出嫁,这属于比较晚的了;刘宋前废帝何皇后,十二岁出嫁;刘宋明帝王皇后,十二三岁出嫁;梁武帝丁贵嫔,十四岁出嫁。

比较小的,陈宣帝柳皇后,十一岁出嫁;陈后主贵妃,就是那有名的美人张丽华,十岁,对十岁便已经被陈后主临幸了,不过陈后主当时也就十六岁,张丽华七年后才生子;梁简文帝王皇后,八岁,便已经出嫁,不过简文帝当时也才十岁。

中国历代结婚年龄

婚龄: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代女子结婚喜服叫什么3

一、周朝——纯衣纁袡

周朝的婚礼端正庄重,不像后世那样吹唢呐打鼓一片喜庆,整个过程都是在严肃的氛围中进行,因此,周朝的喜服也采用了代表庄重的黑色,让人觉得肃穆起敬,不可儿戏。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 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二、唐朝——花钗礼衣

从唐朝开始,不再以黑色为尊,这时的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礼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闹喜庆,颜色为红男绿女,样式是钗钿礼衣,即新娘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三、明朝——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将我们中国婚服推上了一个顶峰。以至于现在受到中国古代婚服较好想到的就是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凤冠,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是非常华贵的,而是霞帔,霞帔上面会绣上漂亮的花纹,而朝廷命妇的霞帔上面的花纹是有严格的等级的,平民百姓也只有在结婚这一天可以身穿凤冠霞帔。

四、清朝——袍服

清朝相对长时间的统治,使满族旗人服饰对传统汉制服装形成了一种颠覆性的影响,除了凤冠得到保存外,其余明以前形成的传统服制几乎废除殆尽。

顺治九年,用以统一清王朝服制的《服色肩舆条例》正式颁布,浓厚的汉民族色彩的衣服被禁止,具有满族旗人特征、长期骑射生活形成的袍服、马褂、坎肩等服饰渐渐取代了传统汉服。

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融合的深入,传统汉服在清中叶后的民间得到了局部的恢复。作为满汉融合产物的褂裙受到各民族女性的喜爱。到清后期,女性婚服出现了旗袍,并对民国及民国之后的女性婚服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的服饰流传至今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如今婚礼上穿的秀禾服、汉服都是改良过的,并不是完全传统的衣服。

册立皇后仪 册命皇太子仪 册皇太子 妃仪 公主受封仪 册命亲王大臣 仪 册立皇后。建隆元年,立琅邪郡夫人王氏为皇后,命所司择日备礼册命。自后, 凡制书云册命者,多不行册礼。后妃皆写册命告身,以金花龙凤罗纸、金涂褾袋, 有司进入,学士院草制,宣于正殿。近臣、牧守、宗室皆修贡礼,群臣拜表称贺, 又诣内东门奉笺贺皇后。 真宗册德妃刘氏为皇后,不欲令藩臣贡贺,不降制于外廷,止命学士草词付中 书。 仁宗册皇后曹氏,其册制如皇太子,玉用珉玉五十简,匣依册之长短;宝用金, 方一寸五分,高一寸,其文曰“皇后之宝”,盘螭纽,绶并缘册宝法物约旧制为之, 匣、盝并朱漆金涂银装。其礼与《通礼》异,不立仗,不设县。 前一日,守宫设次于朝堂,设册宝使、副次于东门外,命妇次于受册宝殿门外, 设皇后受册宝位于殿庭阶下北向。奉礼设册宝使位于内东门外,副使、内侍位于其 南,差退,东向北上,册宝案位于使前南向,又设内给事位于北厢南向。 其日,百官常服早入次,礼直官、通事舍人先引中书令、侍中、门下侍郎、中 书侍郎及奉册宝官,执事人绛衣介帻,诣垂拱殿门就次,以俟册降。礼直官、通事 舍人分引宰臣、枢密、册宝使副、百官诣文德殿立班,东西相向。内侍二员自内承 旨降皇后册宝出垂拱殿,奉册宝官俱搢笏率执事人,礼直官导中书侍郎押册,中书 令后从,门下侍郎押宝,侍中后从,由东上阁门出,至文德殿庭权置。 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使、副就位,次引侍中于使前,西向称“有制”,典仪曰 “再拜”,赞者承传,使、副、在位官皆再拜,宣曰:“赠尚书令、冀王曹彬孙女 册为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使、副再拜,侍中还位,门下侍郎帅主节者诣使东 北,主节以节授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执节授册使,册使跪受,兴,付主节,幡随节 立于使左。次引中书令、侍中诣册宝东北,西向立,中书侍郎引册案立于中书令右, 中书令取册授册宝使,使跪受,兴,置于案,中书令、中书侍郎退复班。门下侍郎 引宝案于侍中之右,取宝授册宝使如上仪,退复位,典仪赞拜讫,礼直官、通事舍 人引使、副押册宝,持节者前导,奉册宝官奉舁,援卫如式,以次出朝堂门,诣内 东门附内臣入进。 内臣引内外命妇入就位,内侍诣阁请皇后服祎衣。册宝至,使、副俱东向内给 事前,北内跪称:“册宝使李迪、副使王随奉制授皇后册宝。”俯伏,兴,退复位。 内给事入诣受册宝殿门皇后前跪奏讫,内侍进诣使前,西面跪受册宝,以授内谒者 监,使退复位。内谒者监、主当内臣持册宝入内东门,内侍从之,以次入诣殿庭。 内侍赞引皇后降立庭中北向位,内侍跪取册,次内侍跪取宝,兴,立皇后右少前, 西向,内侍二员进立皇后左少前东向,内侍称“有制”,内侍赞皇后再拜,内侍奉 册进授皇后,皇后受以授内侍,次内侍奉宝亦然。复赞再拜讫,导皇后升坐,内臣 引内外命妇称贺如常仪。礼毕,内侍导皇后降坐还阁,内外命妇班退。皇后易常服, 谢皇帝、皇太后,用常礼。百官诣东上阁门表贺。 元祐五年八月,太皇太后诏:以皇帝纳后,令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两省与太 常礼官检详古今六礼沿革,参考《通礼》典故,具为成式。群臣又议勘昏,御史中 丞郑雍等请不用阴阳之说,吕大防亦言不可,太后纳之。 六年八月,三省、枢密院言:“六礼,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成、告期, 差执政官摄太尉充使,侍从官或判宗正官摄宗正卿充副使。以旧尚书省权为皇后行 第。纳采、问名同日,次日纳吉、纳成、告期,。纳成用谷圭为贽,不用雁。‘请 期’依《开宝礼》改为‘告期’,‘亲迎’为‘命使奉迎’。纳采前,择日告天地、 宗庙。皇帝临轩发册,同日,先遣册礼使、副,次遣奉迎使,令文武百官诣行第班 迎。”又言:“据《开元礼》,纳采、问名合用一使,纳吉、纳成各别日遣使。今 未委三礼共遣一使,或各遣使。又合依发册例立仗。”诏:“各遣使,文德殿发制 依发册立仗。” 七年正月,诏尚书左丞苏颂撰册文并书。学士院上六礼辞语,其纳采制文略曰: “太皇太后曰:“咨某官封姓名,浑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天地、宗 庙、社稷。谋于公卿,咸以为宜。率由旧典,今遣使持节太尉某、宗正卿某以礼纳 采。”其答文曰:“太皇太后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臣之女未闲教训,衣履 若而人。钦承旧章,肃奉典制。某官封粪土臣姓某稽首再拜承制诏。”问名制曰: “两仪合德,万物之统,以听内治,必咨令族。重宣旧典,今遣使持节某官以礼问 名。”答曰:“使者重宣中制,问臣名族。臣女,夫妇所生,先臣故某官之遗微孙, 先臣故某官之遗曾孙,先臣故某官之遗孙,先臣故某官之外孙女,年若干。钦承旧 章,肃奉典制。”纳吉制曰:“人谋龟筮,同符元吉,恭顺典礼,今使某官以礼纳 吉。”答曰:“使者重宣中制,臣陋族卑鄙,忧惧不堪。钦承旧章,肃奉典制。” 纳成制曰:“咨某官某之女,孝友恭俭,实维母仪,宜奉宗庙,永承天祚。以黝纁、 谷圭、六马以章典礼,今使某官以礼纳成。”答曰:“使者重宣中制,降婚卑陋, 崇以上公,宠以丰礼,备物典策。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告期制曰:“谋于公卿, 大筮元龟,罔有不臧,吉日惟某月、某甲子可迎。率遵典礼,今遣某官以礼告期。” 答曰:“使者重宣中制,以某月、某甲子吉日告期。臣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奉 迎制曰:“礼之大体,钦顺重正,其期维吉,典图是若,今遣某官以礼奉迎。”答 曰:“使者重宣中制,今日吉辰,备礼以迎。蝼蚁之族,猥承大礼,忧惧战悸。钦 率旧章,肃奉典制。”余如式。 三月,礼部、太常寺上纳后仪注: 发六礼制书。太皇太后御崇庆殿,内外命妇立班行礼毕,内给事出殿门,置六 礼制书案上,出内东门。礼直官、通事舍人引由宣祐门至文德殿后门入,权置案于 东上阁门。 命使纳采、问名。文德殿,宰臣、亲王、执政官、宗室、百僚、大小使臣易朝 服,乐备而不作。班定,内给事奉制书案置横街北稍东,西向北上,礼直官、通事 舍人引门下、中书侍郎,次引使、副就横街南承制位,北向东上,内给事诣使者东, 北面称“太皇太后有制”,典仪曰“再拜”,在位官皆再拜。宣制曰:“皇帝纳后, 命公等持节行礼。”典仪曰“再拜”,使、副皆再拜。授制书讫,典仪曰“再拜”, 在位官皆再拜。礼直官、通事舍人、太常博士引使、副从制案出,载于油络网犊车, 出宣德门,鼓吹备而不作。至皇后行第大门外,令史二人对奉制案立,主人立大门 内,傧者立主人之左,北面,进受命,出曰:“敢请事。”使者曰:“某奉制纳采。” 傧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女若而人,既蒙制访,臣某不敢辞。”傧者出告,入 引主人出大门外,再拜。使者先入,使者曰:“太皇太后制。”主人再拜。宣制书 毕,主人再拜受讫,主人进表讫,再拜,使者出。问名同上仪。使者曰:“将加卜 筮,奉制问名。”主人曰:“臣某之女若而人,既蒙制命,臣某不敢辞。” 命使纳吉、纳成、告期并同命使纳采、问名仪。纳吉,使者曰:“加请卜筮, 占曰从制,使某纳吉。”主人曰:“臣某之女若而人,龟筮云吉,臣预有焉。臣某 谨奉典制。”告期,使者曰:“某奉制告期。”主人曰:“臣某谨奉典制。”以上 纳吉、纳成、告期。请见、授制、接表并如纳采仪。 临轩命使册后及奉迎于文德殿。百官朝服,皇帝常服乘辇至殿后阁,侍中奏中 严外办,乃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辇出自西房,降辇即御坐。两省官及待制、权侍 郎、观察使以上,分东西入殿门,各就位,东西相向立。奉宝置御坐前,奉宣后册 由东上阁门出,至文德殿庭横行,典仪曰“拜”,在位官皆再拜。使、副受册,宣 制曰:“册某氏为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典仪曰“拜”,使、副再拜受册宝讫, 典仪赞百官再拜。宣制曰:“太皇太后制:命公等持节奉迎皇后。”典仪赞使、副 再拜受节,又赞百官再拜。侍中奏礼毕解严,百官再拜出,皇帝常服还内。册宝至 皇后行第,如纳采仪。使者曰:“某奉制授皇后备物典册。”皇后受册宝,内外命 妇序立如仪,主人以书奉使者。 奉迎。百官常服班宣德门外行第,傧者请,使者曰:“某奉制以礼奉迎。”傧 者入告,主人曰:“臣某谨奉典制。”傧者出告,入引主人出大门外再拜。使者先 入,曰“有制”,主人再拜,使者宣制毕,主人再拜受制,答表又再拜。姆导皇后, 尚宅前引,升堂出立房外,典仪赞使、副再拜。使者曰:“今月吉日,某等承制以 礼奉迎。”内侍受以入,使、副退,主人以书授使者,奉于司言,受以奏闻。皇后 降立堂下再拜讫,升堂,主人升自东阶,西向曰:“戒之戒之,夙夜无违命!”主 人退,母进西阶上东向,施衿、结帨曰:“勉之戒之,夙夜无违命!”皇后升舆至 中门,升车出大门,使、副及群臣前引。将至宣德门,百官、宗室班迎,再拜讫, 分班。皇后入门,鸣钟鼓,班迎官退,乃降车入,次升舆入端礼门、文德殿、东上 阁门,出文德殿后门,入至内东门内降舆,司舆前导,诣福宁殿门大次以俟。晡后, 皇后车入宣德门,侍中版奏请中严,内侍转奏,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福宁殿, 尚宫引皇后出次,诣殿庭之东,西向立。尚仪跪奏外办,请皇帝降坐礼迎,尚宫前 引,诣庭中之西,东面揖皇后以入,导升西阶入室,各就榻前立。尚食跪奏具,皇 帝揖皇后皆坐,尚食进馔,食三饭,尚食进酒,受爵饮,尚食以馔从;再饮如初, 三饮用卺如再饮。尚仪跪奏礼毕,俱兴,尚宫请皇帝御常服,尚寝请皇后释礼服入 幄。次日,以礼朝见太皇太后、皇太后,参皇太妃,如宫中之仪。 诏从之。 四月,太皇太后手书曰:“皇帝年长,中宫未建,历选诸臣之家,以故侍卫亲 军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孙女为皇后。”制诏:“六礼,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吕大防摄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枢密院事韩忠彦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颂摄太尉, 充发册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皇 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大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 太尉,充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宗正卿副之;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 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副之;翰林学士梁焘摄太尉,充纳采、问名使,御史中 丞郑雍摄宗正卿副之。” 五月甲午,行纳采、问名礼。丁酉,行纳吉、纳成、告期礼。戊戌,帝御文德 殿发册及命使奉迎皇后。己亥,百官表贺于东上阁门,次诣内东门贺太皇太后,又 上笺贺皇后,上笺贺皇太妃。皇后择日诣景灵宫行庙见礼。 大观四年,册贵妃郑氏为皇后,议礼局重定仪注:临轩册使,皇帝御文德殿, 服通天冠、绛纱袍,百官朝服,陈黄麾细仗,依古用宫架。册使出殿门,依近仪不 乘辂。权以穆清殿为受册殿。其日,皇后服祎衣,其奉册宝授皇后,皆用内侍。受 册讫,皇后上表谢皇帝,内外命妇立班称贺,群臣入殿贺皇帝,于内东门上笺贺皇 后。其上礼仪注,乞依进马条令施行;其会群臣,及皇后会外命妇仪注,并依《开 元》、《开宝礼》。受册之殿陈宫架,用女工,升降行止并以乐节,而别定乐名、 乐章。 皇后上表乞免受册排黄麾仗及乘重翟车、陈小驾卤簿等,而于延福宫受册。其 朝谒景灵宫,亦止依近例云。 绍兴十三年闰四月十七日,册贵妃吴氏为皇后。前期,于文德殿内设东西房、 东西阁,凡香案、宫架、册宝幄次、举麾位、押案位、权置册宝褥位、受制承制宣 制位、奉节位、赞者位、奉册宝位、举册举宝官位及文武百僚、应行事官、执事官 位,皆仪鸾司、太常典仪分设之,以俟临轩发册。 其日质明,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西阁,协律郎举麾奏《乾安》之乐,皇帝 降辇即御坐,乐止,册使、副以下应在位官皆再拜。侍中宣制曰:“册贵妃吴氏为 皇后,命公等持节展礼。”册使、副再拜,参知政事以节授册使,册使跪受,以授 掌节者。中书令以册授册使,侍中以宝授副使,并权置于案,册使、副以下应在位 官皆再拜。册使押册,副使押宝,持节者前导,《正安》之乐作,出文德殿门,乐 止,至穆清殿门外幄次,权置以俟。 皇后首饰、祎衣出阁,协律郎举麾,《坤安》之乐作,皇后至殿上中间南向立 定,乐止。册使、副就内给事前东向跪称:“册使副姓某奉制授皇后备礼典册。” 内给事入诣皇后前,北向奏讫,册使举册授内侍,内侍转授内谒者监;副使举宝授 内侍,内侍转授内谒者监;掌节者以节授掌节内侍,内侍持节前导,册宝并案进行 入诣殿庭。册宝初入门,《宜安》之乐作,至位,乐止。皇后降自东阶,至庭中北 向位,初行,《承安》之乐作,至位,乐止。皇后再拜,举册官搢笏跪举册,读册 官搢笏跪宣册,内谒者监奉册进授皇后,皇后受以授司言,又奉宝进授皇后,皇后 受以授司宝。司言、司宝置册宝于案,举册宝官并举案官俱搢笏举册宝并案兴,诣 东阶之东,西向位置定。皇后初受册宝,《成安》之乐作,受讫,乐止。皇后再拜, 礼毕。 册皇太子。至道元年八月壬辰,诏立皇太子,命有司草其册礼,以翰林学士宋 白为册皇太子礼仪使。有司言:“前代太子无执圭之文,请如王公之制执桓圭,余 如旧制。” 九月丁卯,太宗御朝元殿,陈列如元会仪,帝衮冕,设黄麾仗及宫县之乐于庭, 百官就位。太子常服乘马,就朝元门外幄次,易远游冠、朱明衣,所司赞引三师、 三少导从至殿庭位,再拜起居毕,分班立。 太常博士引摄中书令就西阶解剑、履,升殿诣御坐前,俯伏,兴,奏宣制,降 就剑、履位,由东阶至太子位东,南向称“有制”,太子再拜。中书侍郎引册案就 太子东,中书令北面跪读册毕,太子再拜受册,以授右庶子;门下侍郎进宝授中书 令,中书令授太子,太子以授左庶子,各置于案。由黄道出,太子随案南行,乐奏 《正安》之曲,至殿门,乐止,太尉升殿称贺,侍中宣制,答如仪。 皇太子易服乘马还宫,百官赐食于朝堂。中书、门下、枢密院、师、保而下诣 太子参贺,皆序立于宫门之外。庶子版奏外备,内臣褰帘,太子常服出次坐,中书、 门下、文武百官、枢密、师、保、宾客而下再拜,并答拜;四品以下官参贺,升坐 受之。越三日,具卤簿,谒太庙,常服乘马,出东华门升辂,仪仗内行事官乘车者, 并服礼衣,余皆袴褶乘马导从。 有司言:“唐礼,宫臣参贺皆舞蹈,开元始罢之。故事,百官及东宫接见只呼 皇太子,上笺启称皇太子殿下,百官称名,宫官称臣;常行用左春坊印,宫中行令。 又按唐制,凡东宫处分论事之书,太子并画令,左、右庶子以下署名姓,宣奉行书 按画日;其与亲友、师傅,不用此制。今请如开元之制,宫臣止称臣,不行舞蹈之 礼。今皇太子兼判开封府,其所上表状即署太子之位,其当申中书、枢密院状,祗 判官等署,余断案及处分公事并画诺。”诏惟改‘诺’为‘准’,余并从之。其朝 皇后仪,止用宫中常礼。时真宗以寿王为皇太子,兼判开封,请见僚属,称名而免 称臣。 神宗未及受册礼而即位,乃以册宝送天章阁,遂为故事。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诏曰:“朕以不德,躬履艰难三十有六年,忧劳万机,宵 旰靡怠。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如志。皇子毓德 允成,神器有讬,朕心庶几可立为皇太子,仍改名,所司择日备礼册命。”未及行 礼,六月十一日内禅。 乾道元年八月十日,制立皇子邓王愭为皇太子。十月,诏以知枢密院洪适为礼 仪使,撰册文,签书枢密院事叶颙书册,工部侍郎王弗篆宝。 十六日,皇帝御大庆殿行册礼,皇太子服远游冠、朱明衣,执桓圭。前期,习 仪礼官及有司并先一日入宿卫,展宫架乐,设太子次、册宝幄次、百官次,又设皇 太子受册位、典宝褥位,应行礼等皆有位,列黄麾半仗于殿门内外。质明,百官就 次,皇太子常服诣幕次,符宝郎陈八宝于御位之左右,有司奉册宝至幄次,百官朝 服入班殿庭。 有司自幄次奉册宝至褥位,参知政事、中书令导从,退各就位,侍中升殿俟宣 制,皇太子易服执圭俟于殿门外。乐正撞黄钟之钟,《乾安》之乐作,皇帝即御坐, 殿上侍臣起居,乐止。行礼官赞引皇太子入就殿庭,东宫官从,初入殿门,《明安》 之乐作,乐止,皇太子起居,次百官起居,各拜舞如仪。 皇太子诣受册位,侍中前承旨,降阶宣制曰:“册邓王愭为皇太子。”皇太子 拜舞如仪,侍中升殿复位。中书令诣读册位,捧册官奉册至,中书令跪读毕,兴, 皇太子再拜,有司奉册至皇太子位,中书令跪以册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以授右 庶子,置于案;次侍中以宝授皇太子,皇太子跪受,以授左庶子,如上仪。皇太子 再拜。中书舍人押册、中允押宝以出,次皇太子出,如来仪。初行乐作,出殿门乐 止。次百官称贺,乐正撞蕤宾之钟,《乾安》之乐作,皇帝降坐,乐止,放仗,在 位官再拜以出。 礼毕,百官易常服,赴内东门司拜笺贺皇后,次赴德寿宫拜表笺贺,诸路监司、 守臣等并奉表称贺。明日,车驾诣德寿宫谢。又明日,上御紫宸殿,引皇太子称谢, 还东宫,百官赴东宫参贺。 皇太子择日先朝谒景灵宫,次日朝谒太庙、别庙,又择日诣德寿宫称谢。先是, 礼官言:“皇太子朝谒景灵宫无所服典故,乞止用常服。次朝谒太庙、别庙,当衮 冕,乘金辂,设仗。”从之。皇太子言:“乘辂、设仗,虽有至道、天禧故事,非 臣子所安。”诏免。 册皇太子妃。政和五年三月,诏选皇太子妃。六年六月,诏选少傅、恩平郡王 朱伯材女为皇太子妃,令所司备礼册命。庚辰,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御文德殿发 册。先是,议礼局上《五礼新仪》:“皇太子纳妃,乘金辂亲迎。”皇太子三奏辞 乘辂及临轩册命,诏免乘辂,而发册如礼焉。 公主受封,降制有册命之文,多不行礼,惟以纶告进内。至嘉祐二年,封福康 公主为兖国公主,始备礼册命。 前一日,百官班文德殿,内降册印,宣制,册案、援卫一如册皇后仪。有司先 设册使等幕次于内东门外,命妇次于公主本位门之外,公主受册印位于本位庭阶下 北向,册使位于内东门、副使及内给事于其南差退并东向,设册印案位于册使前南 向,内给事位于册使北南向。 自文德殿奉册印将至内东门,内给事诣本位,请公主服首饰、褕翟。册印至内 东门外褥位置讫,内臣引内命妇入就位,礼直官引册使、副等俱就东向位,内给事 就南向位。 通事舍人、博士引册使就内给事前东向,躬称“册使某、副使某奉制授公主册 印”,退复位,内给事入诣所设受册印位公主前,言讫退。内给事进诣册使前西向, 册使跪以册印授内给事,内给事跪授内谒者,内谒者及主当内臣等持入内东门,内 给事从入诣本位,赞公主降诣庭中北向立,跪取册,兴,立公主右少前西向。又内 给事立公主左少前东向,称“有制”,赞者曰“拜”,公主再拜,右给事奉册跪授 之,公主受以授左给事,右给事又奉印授公主,如上仪。赞者曰“拜”,公主再拜 毕,引公主升位。次内臣行内命妇贺毕,遂引公主谢皇帝、皇后,一如内中之仪。 群臣进名贺。其册印如贵妃,有匣,文曰“兖国公主之印”。遂为定制。 神宗进封邠国大长公主、鲁国公主皆请免册礼,止进告入内云。 册命亲王大臣之制,具《开宝通礼》,虽制书有备礼册命之文,多上表辞免, 而未尝行。每命亲王、宰臣、使相、枢密使、西京留守、节度使,并翰林草制,夜 中进入,翼日自内置于箱,黄门二人舁之,立御坐东。内朝退,乃奉箱出殿门外, 宣付阁门,降置于案,俟文德殿立班,阁门使引制案置于庭,宣付中书、门下,宰 相跪受,复位,以授通事舍人,赴宣制位唱名讫,奉诣宰相,宰相受之,付所司。 若立后妃,封亲王、公主,即先称有制,百官再拜,宣制讫,复再拜舞蹈称贺。 若宰相加恩制书,即宣付通事舍人,引宰相于宣制石东,北向再拜立,听讫,拜舞 复位。若百官受制,即自班中引出听麻,文班于宣制石东,武班于西,并如宰相仪, 听讫,出赴朝堂。其罢相者,即引出赴朝堂金吾仗舍。 诸王、宰相朝谢,前一日,内降官告,从内出东上阁门外宣词以赐,授节者, 仍交旌节。授者俯伏,执旌节交于颈上者三。参知政事、宣徽使、枢密使、大两省、 两制、秘书监、上将军、观祭使以上授官告敕牒者,皆拜敕舞蹈,若止授敕或宣头 者止再拜,余官悉不拜敕、不舞蹈,惟御史大夫、中丞拜授东上阁门使,又引至殿 门外中笼门再拜。 亲王、节度、使相官告,并载以彩舆迎归第。亲王舆中,设银师子香合,辇官 十二人,并幞头、绯绣宽衣;旌节各二,马四,犦槊官十六人,执旌节拢马对引, 由乾元门西偏门出至门外;马技骑士五十人,枪牌步兵六十人,教坊乐工六十五人, 及百戏、蹴鞠、斗鸡、角抵次第迎引,左右军巡使具军容前导至本宫。使相舆中用 银香炉,辇官十二人,金鹅帽、锦络缝紫絁宽衣;旌节各一,马二,犦槊官八人, 马技骑士二十人,枪牌步兵二十四人,军巡使不前导,余如亲王制。有故则罢。 凡谏、舍、刺史以上在外任加恩者,悉令其亲属乘传赍诏,就以告牒赐之。 政和礼局上册命亲王、大臣仪,迄不果行。 写小说用的吧。给你复制个全的。宋史原文。自己慢慢研究吧。呵呵

金**绣着凤凰的云烟衫,逶迤拖地**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手挽碧霞罗牡丹薄雾纱。云髻峨峨,戴着五凤朝阳挂珠钗,脸蛋娇媚如月,眼神顾盼生辉,撩人心怀。是一个气质雍容贵气又带点娇气的女子。

明珠生晕、美玉莹光,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有倾城之貌,可爱动人,喜热闹,显得清雅绝俗,姿容秀丽无比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似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绿色的长裙,袖口上绣着淡蓝色的牡丹,银丝线勾出了几片祥云,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锦缎裹胸,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

一袭金黄长裙,眉目间隐然有一股书卷的清气。 有倾城之貌,可爱动人,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下摆密麻麻一排蓝色的海水云图,胸前是宽片淡**锦缎裹胸,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

一袭粉色广绣百仙石榴裙,点点迷离繁花,朵朵祥色祥云。内着紫色纱衣,描金九凤活现欲飞。三千青丝如瀑直下,以皇凤御钗衬托,以碎珠流苏点缀,迷乱显贵。臂上挽迤柔色金纱,银丝依稀,做工精细,贵不可言。眉见稍印牡丹印记,些许粉黛,佳人容颜。

穿起火红色的衣服,领口用金色的丝线绣着蝴蝶图案,裙裾则绣着金色的祥云图案,以宝石点缀,一双犀利的娇媚的丹凤眼含着笑意,凌云髻中央的的凤鸾嘴中含着一颗明珠,明珠下的束束流苏轻轻垂下,映的瑰丽而妩媚

正红色绯罗蹙金刺五凤吉服,一色宫妆千叶攒金牡丹首饰,枝枝叶叶缠金绕赤,捧出颈上一朵硕大的赤金重瓣并蒂牡丹盘螭项圈,整个人似被黄金镀了淡淡一层光晕,中宫威仪,十分华贵夺目。

红色衣裙裙角微扬。 宽大领口,广袖飘飘,头绾简雅倭堕髻,青丝垂肩,戴金色头冠,罩上红帕,玉带绕臂,暗香萦际,面若夹桃又似瑞雪出晴,芊芊细腰不禁风

身着艳色的碧霞罗,逶迤拖地粉红烟纱裙,手挽屺罗翠软纱,风髻雾鬓斜插一朵牡丹花、身子轻轻转动长裙散开,举手投足如风拂扬柳般婀娜多姿,妖媚浮华

身着以红黄两色为主的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两袖旁绣着大朵牡丹,鲜艳无比。裙子带有袍,很长,裙板上绣着银凤图案,华丽无比。这件袖袍是司制房新做的,很吸引人。一头乌黑的坠马赞上戴着彩珠链,生动有趣。旁边带有金步摇,雅观美丽。鞋子是金色的,在不大引人注意的裙下闪闪发光

**烟罗纱用五色金丝线绣着朝阳拜月飞腾的五彩凤凰,下束**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手挽**绣罗纱。风髻雾鬓斜插一字排开龙凤簪,后别一朵露水的玫瑰。显的风姿绰绰,腰身袅袅娜娜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决您的疑问。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从衣服样式来看,宋代最流行的女装样式有这么几种: 

一、普通MM服装: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为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 

襦裙的样式和传世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所描绘的大体相同。唯衣襟不拘规则,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上襦多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宋宫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细密,称为千褶裙。 

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最为高贵;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宋理宗时,宫中时兴前后不缝合的拖地裙,名赶上裙)。 

晋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环绶 

宋代仕女图之襦裙样式 

插簪钗、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宋人《妃子浴儿图》) 

宋代插簪钗首饰、穿短襦长裙的贵妇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闲秋兴图》) 

二、贵族礼服 

原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虽然宋代,连宫中服装也以窄袖为主,但宽衣大袖仍被视为华贵的标志。《宋史·舆服志》:“其常服,后妃大袖。”《朱子家礼》:“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见的宋代服装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襟离异不缝合,亦不施襻纽,袖子可宽可窄; 衣服的长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齐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长及脚踝;衣服两侧开衩,或从衣襟下摆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开衩的款式。 

在同一个时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贵贱地喜爱,实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时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后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妇; 有寻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妇女的常服。 

在题为《瑶台步月图》的画作中,穿着背子的女子尽显文静优雅,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壁画上的女伎也穿着背子,山西晋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贴中说了) 

背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从造型上看,这种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体裹成一个圆筒,没有曲线,与袒领、阔裙、轻纱罩体大袖衫的唐服有着鲜明的区别。比较起来,唐人的服装更加张扬,而宋人的服装却显得含蓄、内敛,有一种禁欲倾向。 

着直领对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妇女形象 

身分较低的劳作妇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较短,上层社会的女子,所穿背子较长。 

穿背子的贵妇(宋人《瑶台步月图》) 

穿背子的杂剧女演员(宋人《杂剧人物图》) 

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边两位穿襦裙披帛,右边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盘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妇女居家服饰形象(选自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宋代皇后礼服:袆衣 

宋代,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 

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其制为深清色、五彩翟纹。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 

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图/皇后袆衣图(选自聂崇义《三礼图》) 

五、劳动妇女的服饰 

宋代的社会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各种身份的人,从官宦、商贩、医生、农民、车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艺人……在服饰上都有区别。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较齐整的,也有较随意的。 

穿长裤的劳动妇女(传王居正《纺车图》局部)宋太平街景图宋太平街景图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 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 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29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