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对此,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刚教授介绍说,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中式婚礼上,传统的喜庆与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以情动人,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是中式婚礼上的一大重点,喝“多子汤”、饮“和睦酒”、吃“团圆饭”、敬“父母茶”等情节,让到场的每一位都感动至深。而新人也会因此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家庭的责任。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也算顾名思义。
婚礼也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意义,预示着两个人从恋爱走向婚姻生活的一种仪式。现在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是在中午的时候去拜堂。而在古代的时候结婚,却选择在晚上或者是夜里,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结婚的婚,最初的字是黄昏的昏,为什么会这样写呢?是有一定缘故的,在原始时期的时候,由于母氏系族,和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曾经盛行过抢婚的风俗:一般是男方这边找一帮人利用黄昏的时刻,去掠夺妇女成婚。
有一本书叫做《白虎通》,下面就说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结婚的时候在夜里的时候举行,这是古代掠夺婚姻的真实写照。
在后来的时候,这样一种形式就演变成了结婚的形式,通过掠夺而结婚的这种风俗就成为仪式。所以即便是明媒正娶,很多男方也依然选择在黄昏的时候到女方家里去迎亲。女方在黄昏的时候跟着男方出门,这也是黄昏的昏字,作为婚姻的婚字的一个直接原因。
其实这个习俗最初的缘由,现在比较久远的一些原始时期开始形成,但是无论是在原始时期或者是古代的时候,结婚都是非常讲究的。在古代,尤其是婚礼的一个习俗,讲究三书六礼,特别的周全。
比如说,在古人结婚的时候,但是结婚要有文书,也就是所说的聘礼聘书。就是男方家到女方家用作确定婚约的一些书信。礼书是女方家拿的,上面详细列举大礼所需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
这些东西准备妥当之后,由男方请一个媒人负责把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送到男方家里,然后男方再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适合。用来决定这个婚事是否吉利,八字是否合适,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
但亲事定下来之后,男方家跟女方家送聘礼,称为过大礼,目前过大礼这个习俗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习俗,到现在都是重要的环节。然后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接受完聘礼之后,男方选定一个婚期,然后备好礼告诉女方家,让女方同意。最后就是迎亲,新郎到女方家迎娶,这一个仪式举行完毕之后,就是真正的结婚礼,正式的举行。
我们现在人结婚都是在白天结婚了,但是古代人就不一样了,古代人的婚礼或者是结婚仪式一般都会放在黄昏的时候。其实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我们都知道昏这个字其实和结婚的婚是同音。其实有很多学者认为在晚上或者是傍晚结婚其实是有很大原因的,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强盗成群,有些时候强盗会在白天的时候抢婚,当然为了不必要的麻烦发生,所以就在晚上结婚,其实我觉得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国古代人结婚其实一般都会约在傍晚,因为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讲究阴阳学说,之所以在黄昏举行婚礼,其实古代人认为黄昏是阳往阴来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结婚体现了我们古代的阴阳观念。正是因为古代的这种阴阳学说所也取决了古代的人喜欢在晚上结婚,其实我觉得在晚上结婚也是古代的一个习俗,只是后来我们慢慢的不喜欢在黄昏举行婚礼了,因为我们都觉得白天的时候才是好时候,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这样也方便一些,其实现在不在晚上结婚也是一种历史的变迁,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的人也会像古代的人一样闹洞房,闹洞房其实就体现了我国古代结婚的热闹情景,在晚上的时候会叫一些朋友到家里来玩。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我觉得结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无论在什么时候举行,其实对于新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古代人在黄昏的时候结婚,我觉得主要是体现阴阳学说,因为阴阳学说是我国周易中提出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学说,古代的人其实还是比较讲究阴阳调和这种东西,所以会选择在晚上的时候结婚。
因为古代的婚是黄昏的昏。
在我国有的地区,确实也有黄昏结婚的习俗,那么为什么古人都会选在黄昏的时候结婚呢?这个习俗还要从母系社会讲起。在母系社会时期过度父系社会的时期,人们是没有所谓的一夫一妻或者一夫多妻制度的。相反的,在这个时代,最流行的婚恋观叫做“抢婚”。顾名思义就是我看上你了,我要把你抢回去。而想要促成“好事”,自然得到了大家都忙完了的晚上,但是晚上没有电看不清楚,所以到了黄昏时期,男方就会叫上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逼迫着被看上的女性和自己促成好事。不过这样做未免有些粗鄙,所以这个习俗也就慢慢被摒弃了。
但是结婚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但是那个时候的结婚还是叫做结昏。当然了,没有我们这么现代的叫法,叫做“昏礼”。也会把结婚的时间选择在黄昏,我们在电视剧中也经常会看到新郎官喝完酒之后,就可以入洞房了的场景。黄昏时期也被认为是结婚的吉时。一般古时候结婚的流程就是晨迎昏行。基本上整个封建时代都是沿用的黄昏结婚。这也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才会一直选择黄昏的原因吧,毕竟阴阳交替的时候,也正是女方冠上男方姓氏的时候。
总的来说,婚礼习俗还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的。我的说法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只能作为参考。到了现代,我们更喜欢白天中午的时候结婚,反而认为黄昏结婚都是二婚。当然了,在古代和二婚可没有关系,明媒正娶的媳妇儿可都得在黄昏行婚礼,才能够得到上天的保佑与祝福呢。说白了,意义的好与坏,都是人的想法所赋予的,本身黄昏或是中午或是早上其实真的没有任何的区别。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也就是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过程。
西周时期,我国通行的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婚龄制。古人认为:男三十筋骨坚强,可以作父亲,女二十发育成熟,可以当母亲。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理知识认识水平的提高。此后,历代王朝关于婚龄的规定逐渐降低。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男子三十成家,女子十五出嫁。
汉代曾规定:女子十五以上不出嫁者交五倍的赋税,强迫人民早婚,以至很多父母不懂怎样抚养教育儿女,造成婴儿死亡率增高。西晋规定:女子年十七,父母不为其出嫁,由地方官史择配。北周时男十五,女十三以上都要婚嫁。唐初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对婚龄有所放宽,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五嫁。此后,自宋至清,法定的婚龄都在男十六,女十四左右。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低,劳动人民也需要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因此在历代统治者强迫下,也逐渐接受了早婚政策,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早婚早育的传统心理状态。我国西周以前,已有不甚严格的同姓不婚习俗。它符合人类婚姻由群婚到一夫一妻制进而消灭近亲通婚的历史趋势,是我国婚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古代,王室的婚姻,可以说是一种很“麻烦”的事,首先要“门当户对”,但皇帝只有一个,自然不可能有两个王室,于是也只能有求于功臣勋爵之家。
例如汉武帝时,长公主要嫁人,却很难找对象,结果选来选去,只有选了当时在军事上有最高威望的大将军卫青,但卫青在未成名之前,却只是为长公主控马的小卒。与皇帝做“亲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是非常出名的,他就是后周的独孤信。
所生三个女儿,竟分别嫁了三个皇帝。一个嫁给后周皇帝封为周后,生周武帝;一个嫁给隋文帝,生隋炀帝;一个嫁给李渊的父亲,生下唐高祖。同时有此荣耀,历史上也只有他一个。
古代信奉鬼神之说,而男子是天地间“阳”的一部分,女子为天地间“阴”的一部分,一天之间黄昏属于阴阳融合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最适合男女结合是时候,所以才安排在黄昏举行,如果继续向上追溯的话原因是原始时期男子的老婆一般都是抢来的,而黄昏时期天地即将变黑方便下手,下面介绍必须要进行的6个仪式。
首先古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若女方同意便可以送上彩礼,这一步叫做“纳彩”,因为古代婚事都是父母一手操办居多,所以大多夫妻之前并不相识,如果“纳彩”成功媒人需要提男方问女子姓名,这叫“闻名”。
女方同意之后男方就需要占卜了也就是所谓的挑选黄道吉日,在古代还要占卜女方是否克夫等风水问题,男方都占卜好了需要通知女方这叫做“纳吉”,如果双方都同意的话差不多这事就成了,接下来就是男方要继续送出聘礼,表示要娶女方为妻的决心,这个时候的礼物要比彩礼还要贵重,这一步叫做“纳征”。
上面事情都成功之后媒人就只需要把已经定好的日子告诉女方,好让女方家里面提前做好准备,不过媒人一般会先假装征求女子意见所以这一步叫做“请期”,最后一步就是所有女子都期待的“亲迎”阶段,也就是男方需要骑马或者坐轿子亲自接女方,从这里面就能看到出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准备阶段最主要的几个事件,实际上要繁琐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