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神雕侠侣》中,杨过的主要女追求者有四人,其中公孙绿萼为杨过殉情,其余三人为陆无双、程英、郭襄,都终身未嫁。
第一个出场的女追求者是陆无双。杨过四处寻找小龙女,碰上了陆无双遇险,就救了她。杨过见她恼怒时有些像小龙女,就想道:“一时间若是寻不到姑姑,我就尽瞧这个姑娘恼怒的样儿便了。”于是,杨过就装成傻蛋,缠着她,称她为媳妇。胡乱调笑。接着又几次救地性命,杨过渐渐显出不是傻蛋,而是身怀绝技的“少年英侠”。
陆无双对杨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第十五回中,李莫愁来袭时,陆无双明知自己是李莫愁的主要攻击对象,但仍把一个可能救命的半张手帕给了杨过,要舍己救他。最后,杨过为了摆脱她,和她及程英结为兄妹,教她一些高明武功后,偷偷走掉。
以上这个故事,从表面上看来还是很合理的。陆无双本是一个性格十分刁钻的。甚至常常是不太讲理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在自己的意中人面前,变得很温顺,这也是可能的。
但是,这样一个女孩,在知道了自己的意中人心中只有别的女人,和自己调笑,只不过是拿自己解一时之闷,甚至说不中听点就是当作玩物,那她心中会怎么想?陆无双有时是非常不讲理的。她的左腿有残疾,深为忌讳,有人看她左腿一眼,她也会动刀的。在第八回中讲到:“那两个道人向她左脚多看了凡眼,……她使弯刀削了两个道人的耳朵。”在同一回中还写道:“那姓韩的乞丐……不自禁向她左腿瞧了一眼,……(陆无双)登时怒气勃发,不可抑止,……舞动弯刀,挥了几转,猛地掷出,……插入那姓韩乞丐的左肩。”这除了不讲理外,简直有些心狠手辣
了。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她“幼遭惨祸,忍辱挣命,心境本已大异于常人,跟随李莫愁日久,耳濡目染,更学得心狠手辣,小小年纪。却是满肚子恶毒心思。”
在她和杨过开始接触时,她虽知道他是在找他姑姑,但她并不知道姑姑就是其恋人,也很难猜疑到这一点。在对杨过有情以后,但然接受媳妇儿这个称号。像她这样性格的女子。在知道真情以后,必有一场好戏。即使不像李莫愁那样疯狂,至少,也会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在知道了贾琏有了外遇时那么闹一通。何况,在失去了心爱的男人后,应如何处置,陆无双肯定会受到李莫愁的影响,其心思和手段是王熙凤这样一个有钱人家的泼妇所无法比的。
翻遍了《神雕侠侣》全书,找不到这样的好戏,甚至连陆无双是什么时候知道杨过的姑姑就是恋人,也不易弄清楚。
以金庸的笔力,本来一定可以把陆无双知道真相后的这样一场戏写得十分精彩有趣。但金庸放弃了,看来是有意回避这一场好戏的。这恐怕只能这样来解释,陆无双的出现,就是为杨过这个“绝顶人物”做陪衬的,为了不影响杨过的形象,不管陆无双本来性格如何,也不管她受过李莫愁多少影响,在和杨过交往中,她是绝不能对小龙女有任何忌妒心的,也不能有任何有损于杨过形象的言行。
这就不得不让陆无双的行事背离她自己的性格。她知道真相时的这一场戏也就没法写了,只好糊里糊涂地回避了。对此进行回避,是够聪明的,但是,对于细心的读者来说,其效果是产生一种被“糊弄”的感觉。
在《神雕侠侣》中,程英这个角色看来是过于平淡了。在第一回中程英就出现了,直到全书快结束的三十八回,我们仍能看到她的身影,但仔细想起来,这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本来,她是可以在一些重要环节上起关键作用的,但却有意忽略了。
在第十六回中,杨过从傻姑口中套问谁是他的杀父仇人,而认定是郭靖和黄蓉时;程英是在场的,她在这件事情上应该有所作为。
她是桃花岛弟子,一定会参与对黄夫人的祭祀,不会一点也不知道欧阳峰和杨康在黄夫人墓内外杀人事,也应该多少知道一些黄蓉正是因为在墓内发现男人的尸体,才判定杀人者一定不是黄药师的。以程英之精明和长于思考,即使她不能判断傻姑所说有误,也应觉得其中必有隐情。
退一步说,她真的相信了傻姑的话,她至少也会感到内心十分不安。这个生死大仇中,一方面是自己的意中人,另一方面是自己师门的重要人物,但是,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安。
在当时,要想把这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她应该是最佳人选。她自己也应很清楚,她有义务把这件事搞清楚,而且,为把这事搞清楚,她是处在最有利的位置上的。可惜,金庸创造程英这个人物不是为这个目的的。
如果,程英真正按照她的性格。以她所处的有利地位,发挥她的智力,去弄清楚这个大仇的前因后果,那么,《神雕侠侣》的第十七回以后的相当大部分情节,就得按另一种样子写了:“襄阳鏖兵”这一回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杨过大概也不会为了报复郭靖和黄蓉,在郭襄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身上有意留情。看来金庸是不愿这样的,程英就只好傻乎乎地“靠边站”了。
除了为衬托杨过这个大英雄之外.程英根本就没有必要出场,在她现身的许多场合,或者她是可有可无,或者有陆无双一个人也就够了。
程英对杨过产生爱情的过程也是挺有趣的。先是杨过和陆无双在一起,一边瞎胡闹,一边躲李莫愁,接着又是杨过在一个小溪旁,抱着完颜萍亲吻,又在小酒馆里趁机亲吻李莫愁的漂亮的女弟子洪凌波,程英就是在亲眼看着这些事情发生的情况下产生爱情的。也许一个精明强干,遇事镇静,有点像现代的事业型的女强人的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爱情,而且终生不渝。
更有趣的是,后来在第十五回,程英救了杨过后,在纸上反复写“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让程英以“君子”来评价杨过,不是很滑稽吗。连杨过自己也觉得:“我这么乱七八糟,又是什么狗屁君子?”
第十六回中,第三个女追求者公孙绿萼和杨过在绝情谷中相遇,杨过心中想念着小龙女,但却说着“疯话”挑逗她,使绿萼这个未经世事的姑娘对他产生了感情。自此以后,她就深深地爱上了杨过。
在公孙绿萼知道了杨过心中本是情有所钟,根本就不爱自己,那些“疯话”本是逗她玩玩,是拿她开心,她仍痴情不改,看见杨过和小龙女间的亲密关系,也毫无忌妒之心。最后,为了杨过,她死在自己亲生父亲剑下。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看来只是为了把杨过陪衬成“令人羡慕”的“绝顶人物”。
《神雕侠侣》中所写的爱情,被不少“金学家”们称誉。不过,以上提到的这三位女性和杨过之间的故事,和爱情故事是不搭界的,只不过是为了衬托杨过的“伟大”,硬编出来的吧。
武侠小说是可虚构的,但是人的感情,人的心理活动,总应该让人相信是可能的,否则怎能说是好小说呢。陷入爱情中的男男女女们,有爱也就有恨,在深挚的爱中,也很容易产生忌妒之心,在感到被骗时必有愤慨之情,否则.怎么能说是真正有感情呢。好的武侠小说是不是也应该让人们感到,所写的人物在爱情中的心理活动的真实性?在这四个女追求者中,只有郭襄的故事还是比较容易为人所接受的
。
郭囊在知道杨过时她尚未成年,在见到他之前,在风陵渡一家客店中听人在称颂独臂大侠,即神雕大侠,心中就已经十分仰慕。她说:“若能见他面,能听他说几句话,我……我可比什么都喜欢。”16岁的女孩心理变化莫测,有这样想法是很正常的。于是,她随着陌生人找这位大侠去了。
在见到杨过后,发现“他倜傥英俊、神采飞扬,这才使她芳心可可,难以处遣。”不过,这对一个16岁的小孩,也没什么,很可能慢慢就淡忘了。但是,杨过在知道她是谁后,送她三枚银针,许她三个愿说:“我见此针,如见你面,你如不能亲自令我,托人持此计传命,我也给你办到。”对一个小女孩子,还有什么能比从自己崇拜的大侠手中接受这个更让人心醉的呢?杨过还给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过分铺张地祝过寿,送她三件礼物,连群雄都“佩服得五体投地。”“郭襄高兴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还唱戏、放焰火,给自己的亲爹亲爷做寿,也未见得能够如此。
这样经历,对一个处在花季年龄的女孩子,怎能忘怀。这一场景的记忆,在郭襄这一辈子中也不会褪色,再不会有任何男子能占据她的心灵。她会永远牵挂着杨过,终身不嫁,是很自然的。杨过对郭家的报复也是“绝”
的。
这四个女子都没有忌妒心,看起来好像是把这四位女子的忌妒心全都抽出来,集中起来加在李莫愁一个人身上。这种在科幻小说中可能写的事,写在武侠小说中是真有点奇特。
李莫愁是一个变态的、不正常的典型。她因为她自己曾“刻心铭骨”地爱过陆展元,而陆展元却和另一女子何沅君结婚。因此,她就要把原来情人全家都杀光,要他和他的兄弟都断子绝孙,还杀死众多无辜。一位武师只因和她情敌同姓,都姓何,她就把他家二十余口男女全杀光。沅江上货栈也因为沾了她情敌的名字沉君中的“沅”字而倒了霉,全让她给毁了。她之所以要去刺杀宋朝皇帝和蒙古大汗,只是因为他们都沾上“君”字。
“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是在《神雕侠侣》中由李莫愁唱出的曲词。由这本书中看到的都是虚幻的武侠小说世界的故事,不是人类的“情”,由这本小说是得不到“情是何物”的真正答案的。
像白纸一样的林妹妹
(文) 秋野
庙里的大殿上打坐着一位出了家的和尚贾宝玉,他四大皆空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大观园里游荡着一个为他流尽眼泪的林妹妹的孤魂,那个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就好像一张白纸,纯白的没有半点污点。这张白纸本应该由爱他的宝哥哥用笔去写他对林妹妹的情,用心去画他对林妹妹的爱。可是她的宝哥哥信奉的是“女儿是水作的骨肉”,就这样他的水作的林妹妹在他身边无声无息的流逝了。我恨啊!恨这个宝二爷,恨他没有给爱他的林妹妹幸福。我真想啊!真想拿起那个笔在那张白纸上去写我对林妹妹的喜爱:我喜爱林妹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傲气;我喜爱林妹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纯洁;我喜爱林妹妹多愁善感的眼泪;我喜爱林妹妹诗魂般的才气。我真想画啊!画林妹妹和贾宝玉一起嬉笑打闹的情景,那真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我真想画啊!画林妹妹和贾宝玉一起读《会真记》的情景,那真是心有灵屏一点通默契啊;我真想画啊!画黛玉葬花的情景,那首《葬花吟》成为千古绝唱。可是我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更不是贾宝玉。我只能看着大观园里发生的悲剧,无能为力。
大观园里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位三足鼎立的美女,她们多多少少都和贾宝玉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大方豪爽,具有男孩子气质,不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因为有一个和宝玉一样的比宝玉小的金麒麟,应此与宝玉金玉有缘。她的不幸遭遇是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人,结婚后和那个人天各一方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在寂寞中一点点枯萎死去。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是孤女,一个是薛家的千金;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多愁善感,一个稳重浑厚;一个重情率直,一个过与小心;一个目下无臣,一个八面玲珑;一个是叛逆者的知己,,一个封建专制的卫道士。黛玉追求的是宝玉的感情,而宝钗追求的是宝二奶奶的座位。黛玉把全部的心血泪水都给了宝玉一个人,宝钗则把全部的智慧和手段用在了周围人的身上。宝玉和黛玉走的是一条叛逆的路,仅管他们自由的相爱但他们终将失败。宝钗走的是一条步步为营的路,她深知贾家和薛家的关系,深知宝玉的婚姻是由谁做主。最后她成功了。“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家的权势和薛家的钱财终于走到了一起。黛玉呢?这个像白纸一样的林妹妹她早就预感到了她自己的结局,在她葬花时,她用情用泪用心写下那首成为千古绝唱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诗里黛玉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来诉说自己面临的压迫以及冷酷无情的现实。更用“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寄托自己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在幸福自由得不到时宁愿“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来表达她不甘屈辱不甘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最后她发出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感叹!
在宝玉和薛宝钗婚礼的锣鼓声中,那个像白纸一样纯洁的林妹妹走了,她用生命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她用不屈来抗争这个社会。因为她知道他年葬侬的会是爱他的宝玉,她也知道宝玉会实践他对她的诺言,她成功了。在宝玉得知他娶的不是他爱的林妹妹时,他选择了出家。那个终于坐上了宝二奶奶宝座的薛宝钗成了活寡独守着空房, 整天和寂寞为伴 。独守大观园的薛宝钗孤独的一个人看着大观园在一天天的败落,终于有一天一阵风把它刮倒了,接着一阵尘土把它埋没了,最后一场大雪把它覆盖了。那大观园像这大雪一样干干净净消失了,大雪下面的是那个同样爱着宝玉的美人薛宝钗。
庙里的大殿上打坐着一位出了家的和尚贾宝玉,他四大皆空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个像白纸一样纯洁的林妹妹用生命赢得了爱情,当她用泪水将自己化作纸浆的时候,我用杯将这化作纸浆的她连同她的泪收集起来,我希望有一天我会重新再造一张白纸,把那游荡着一个为爱流尽眼泪的林妹妹的孤魂唤醒,可是我拿不动啊!我把这杯装满化作纸浆的林妹妹连同她的眼泪的杯子送给了宝玉,我希望他能重新再造一张白纸,把那,游荡着一个为爱流尽眼泪的林妹妹的孤魂唤醒,好用笔去写他对林妹妹的情,用心去画他对林妹妹爱,可宝玉他也拿不动啊!他把这杯装满化作纸浆的她连同她的泪的杯子放在了妙玉那,妙玉有着和黛玉一样的美,一样的才气,甚至一样的孤傲性格,面对现实她选择了逃避。出了家的妙玉是否四大皆空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作为宝玉红颜知己的她会照顾好她的林妹妹的。贾宝玉为了爱选择出家当和尚,林黛玉为了爱选择了死。尽管代价太大,但它是伟大的。伟大的爱情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2003年的时候,金庸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最满意的一版小龙女,是陈玉莲饰演的小龙女。
首先,金庸先生认为,陈玉莲版小龙女演出了他小说中的味道。
在原著《神雕侠侣》中,金庸在描写小龙女样貌的时候,将小龙女描写成一个脸色苍白、烛光下没半点血色的宛若一个病了的女人,这简直就是金庸版的“病西施”或者说“林妹妹”嘛,最为两岸三地观众所熟知的李若彤版小龙女和刘亦菲版小龙女根本就没有演出小说中“病西施”的感觉,尤其是刘亦菲,红扑扑的脸蛋,怎么看怎么都像是现代小康之家的小家碧玉,而陈玉莲版则明显把小龙女演成了一个会武功的“病西施”或者说一个会武功的“林妹妹”。
其次,金庸先生接受采访时,内地版小龙女还未出现,金庸不可能提前预知内地版小龙女到底能不能让他满意。
金庸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最满意的一版小龙女是陈玉莲版小龙女,此时是2003年,而刘亦菲版小龙女则是2006年的事情。如果金庸在看过刘亦菲版小龙女之后,再给出的答案未必会是陈玉莲版小龙女,也有可能是刘亦菲版小龙女。刘亦菲版小龙女单独拿出来,未必显得多么出色,但内地版《神雕侠侣》整体质量极高,可以大大地为刘亦菲版小龙女加分,内地版《神雕侠侣》为刘亦菲版加分这回事,就像现在的移动应用的滤镜一样,会使刘亦菲版小龙女看上去更完美。
总之,陈玉莲版小龙女的确是很出色,就好像是从原著中走过来的一样,这也是金庸先生赞赏陈玉莲版小龙女的原因,但金庸先生在媒体采访中公开点赞陈玉莲版小龙女时,内地版《神雕侠侣》尚未出现,如果已经出现了,或许金庸先生最满意的小龙女就未必是陈玉莲版小龙女了。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第一回书目名是风月无情,开篇写的是李莫愁和武三通在嘉兴南湖听到采莲女笑唱欧阳修的“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触动心事,李莫愁不禁喃喃自语:“那又有什么好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浑不解同中相思之苦,惆怅之意。”武三通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
少时初读,和那采莲女一样,是不解这风月无情之事的,风月本就是情,为何又无情呢?如今读之,也不禁暗暗叹息,欢乐少,离别苦,懂了相思,剩下惆怅,情到深处便无情。
武三通和李莫愁都是深情之人,也是可怜之人,又都是无情之人。陆展元与何沅君自己死了,留下一个武三通,为情疯疯癫癫,和一个赤练仙子李莫愁,为情杀人如麻,双手沾满鲜血。
武三通爱他干女儿何沅君,可是悖于人伦,违于人世,他不能说,不能表白。只能在她坟前一遍一遍问:“你不肯为我掉一滴眼泪,连一滴眼泪都舍不得,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李莫愁爱极了陆展元,至死都爱,无法如愿。她救他性命,义无反顾的违背师父照顾他,护他周全,被逐出师门。她道陆展元是负心薄情之人,却不想陆展元对何沅君爱得死去活来,一个人对一个人太深情了,对另外一个人便太无情。他对她负心薄情,无非是不爱他,一个人要是不爱你,你做再多事情,怎么挽留也是无用的。
李莫愁,莫愁莫愁,却不想一生都是愁。就连郭靖黄蓉养的那对殉情的大雁也比她幸运太多了,动物尚能生死相许,却没人想和她生死相许,她想生死相许的人和别人生死相许去了。
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所以对于李莫愁,初读时恨她、厌她。如今读来,却是可怜她、可惜她。一个人把一生付之于感情,实在是件可悲的事情,就连最后她在大火中放声大笑而歌,唱的也是那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人一旦太深情了,便着了贪嗔痴,不懂得放下,也放不下,就是再痛苦,也握得紧紧的,好像这样便还有片刻温情,还能在回忆里假装拥有。 一灯大师说:“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会合有别离,无常难得久。”可又有几人勘得破,就连一灯大师当年,不也为瑛姑在长夜里伫立,得了一场重病吗?
陈世骧先生评论《天龙八部》,是所谓“有情皆孽,无人不冤”。叶二娘对玄慈方丈的痴,段誉对王语嫣的迷,阿紫对萧峰的怜,段王爷的一桩桩风流债,逍遥三老百年无法了结的往事,凡此种种,都是孽债。
然而《神雕侠侣》,却是:“有情皆苦,无人不悲。”
林朝英爱极了王重阳,就连嫁妆都准备好了,珠镶凤罐,金锈霞帔,大红锻子的衣裙,珠钗,玉镯,宝石耳环,灿烂花美,闪闪发光。像她这么高傲不群的人,连使用计谋击败王重阳,逼使他在出家为道士与跟她一起在古墓中长相廝守之间作一选择这招都使出了。可是王重阳宁可认输也不要爱情,出家做了道士,断了林朝英的希望,活死人墓与重阳宫就这样呆呆相邻对视,林朝英始终未能偿愿,与王重阳共偕连理,最後落得郁郁而终。
郭芙一生备受宠爱,父母是天下闻名的大英雄,外公是五绝之一的黄老邪,所有人对她疼爱有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做了很多错事,也没受到惩罚,最后嫁了耶律齐这个老好人,当上了丐帮帮主夫人。可她的悲就在于此,她似乎得到了所有想要的东西,却没得到真正想要的感情。在襄阳大战时,她才明白自己爱着杨过: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刹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杨过)么?当真恨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的想讨我欢喜,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为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虽然她(郭芙)这一生甚么都不缺少了,但内心深处,实有一股说不出的遗憾,她从来要甚么便有甚么,但真正要得最热切的,却无法得到。”
陆无双虽然对杨过嘴上不肯落下风。却在与杨过祸福相依,百计避难中爱上了他。程英对杨过“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也是一厢情愿。她二人终究只能与杨过结为异姓兄妹,宽慰自己:白云聚了又聚,散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公孙绿萼明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的心也永远忘不了杨过。最后为杨过自舍性命,死在父亲剑下,用死换来的半颗绝情丹也被杨过抛入悬崖中时,这个爱情故事开始最不经意,结局却最惨烈。
郭襄的一生也是为情凄苦。少女时爱而不得,寻而不见。中年时国破家亡,复仇无门,一辈子没结婚。年纪大了一点,知道贪念无望,出家做了尼姑,给自己的弟子取名字叫“风陵”,这是对当年风陵渡听一夜闲话,心里种下了根的执念。
我们都只看到周伯通不失赤子之心,不通人情世故,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却忽视了周伯通对瑛姑的相思之苦。他把对瑛姑的情意牢牢锁在内心深处而已,在桃花岛上,周伯通中了蛇毒,高烧昏厥中喃喃自语的竟是他和瑛姑的定情之诗《四张机》,“只听他喃喃的道:‘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郭靖问道:‘你说什么’周伯通叹道:‘可怜未老头先白,可怜……’。”再看瑛姑,一生孤苦无依,一生痴痴等待,一生爱恨交加。尚能慰藉人心的是,晚年两个人重逢,接近百岁的两人走到了一起。
就算杨过与小龙女终成眷属,但他们天残地缺,中间经历了误会、出走、重逢、二次出走、抢婚、中毒、断臂、重伤、再中毒、十六年之约等无数悲欢离合,吐了无数鲜血,白发苍颜才得相守。这让人有时候错觉得像韦小宝般多情,反倒是人生无憾,欢多苦少。
少时看武侠,看到的是江湖义气、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待到年岁渐长,经历世事,看到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暖、物是人非,爱不得恨不到,唯有黯然销魂、苦苦思念。 就连张三丰祖师爷何等的修为,万事不萦于怀。终于还是放不下那一个女孩子的笑容。说了如此的遗言:张三丰从身边摸出一对铁铸的罗汉来。“这对铁罗汉是百年前郭襄郭女侠赠送于我。你日后送还少林传人。就盼从这对铁罗汉身上,留传少林派的一项绝艺!”
世间人多如贾宝玉,爱着林妹妹,却娶了宝姐姐。人生情事,苦多甜少,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为了那点欢乐之情,付了一辈子悲苦,太深情的人,日子总是不会好过的。 玄慈方丈临死之前的那句偈语: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是为警世恒言,可怎么解,怎么脱,我等终究还是无法看透。
夏梦被名导演李翰样称为是中国**史上最漂亮的女明星。现在在有关她的网页里,开头就说她向金庸有事。想当年金庸还是小小编剧“林欢”,却能和夏梦好上,足见“大侠”魅力。
凡金庸写的剧本,夏梦都担纲主演,二人的合作令人艳羡。投拍**《投奔怒海》,夏梦是老板,许鞍华执导,而这**名字却是夏梦特请金庸改出来的。夏梦在1954年“嫁作商人妇”,并于1967年9月移民加拿大。当时,《明报》曾以罕见的头版全版报道。金庸还特写社评《夏梦的春梦》,称夏梦为“善女人”,还写诗咏她:“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可谓才子风流。
金庸处处精彩,在感情方面当然不会木讷,叫观众失望。要不,他怎么能写出杨过与小龙女那样叫人神魂颠倒的故事呢?记者曾问他,一生浪漫究有多少。他答:“多啦,当然我希望不要太多,爱情能够简单一点当然好啦,但这是身不由己的。”
其他的基本没有关系,可在金庸笔下的小龙女却是有原型的。给你一个我复制粘贴的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龙女的名字比她的来历更加蹊跷莫名。她本是被扔在重阳宫外的弃婴,被古墓派第二代传人收养,并授以武功。“丘处机道:‘这姓龙的女子名字叫作甚么,外人自然无从得知,那些邪魔外道都叫她小龙女,咱们也就这般称呼她罢’”,而‘那些邪魔外道’之所以知道世间有小龙女其人,得诸她的师姊李莫愁。
小龙女的父亲姓龙?她妈姓龙?还是她师父姓龙?这名字是她父母起的?她师父起的?还是她自己起的?
这个问题困扰我十余载,总算于2007年大彻大悟:小龙女的名字,是金庸给起的!
我在《破译金庸密码》中这样解读这个名字:小龙女——在杨过口中呼作“龙儿”。金庸的表哥徐志摩《爱眉小札》对陆小曼的称呼计有:“小龙”、“爱龙”、“龙龙”、“我最甜的龙儿”四种。徐诗《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忍含着一眼悲泪——我想着你,我想着你,啊小龙!”。
此外,没有多作解释。
此后承网友寒雪牵魂箫教示:“小龙女这个名字应该得自‘吴城小龙女’,吴城小龙女的词‘荆州亭题柱’后人评价很高,被收录进了《白香词谱》作范词。但她的生平事迹不详。《白香词谱》金庸焉有不看之理?”
有些网友夸我‘渊博’,于我绝对是‘不虞之誉’,我的‘渊博’程度只够让我知道真正的‘渊博’是怎么回事。例如《白香词谱》就不曾寓目,‘吴城小龙女’其人此前也是闻所未闻。
或许小龙女之名,与‘吴城小龙女’其人确有关联?而我的初衷终于未改:《神雕侠侣》一书与徐志摩陆小曼的惊世婚恋关系实非浅鲜。或许是我太过敏,总感觉这70年来许多言情作品的背后,隐约可见徐志摩的背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读《神雕侠侣》!〈神雕〉说是武侠小说,毋宁认作言情之作。金庸立意要写出一个惊世骇俗、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惊涛骇浪的爱情传说。小说当然出自虚构,想来以金庸的大才,也不能完全向壁虚造,一无所本,多多少少总是以自己所遭遇或所闻见的实事为蓝本,加以提炼、敷演而成。
“〈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礼法习俗都是暂时性的,但当其存在之时,却有巨大的社会力量。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心目中当然根本不存在,然而在郭靖、杨过时代却是天经地义。”(〈神雕。后记〉)
如果〈神雕〉故事确有蓝本,一定与“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有关,但不会是师生恋,因为“师生不能结婚的观念,在现代人心目中当然根本不存在”,不仅不复存在,甚至成为时尚,例如我们的文化旗手伟大的鲁迅先生就是与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先同居后结婚的,当时也不见社会有多大的反对反应。
1915年前后,查家“敬业堂”赫山房查枢卿成亲,娶徐申如(徐志摩的尊翁)的堂妹徐禄为妻。先后生下良铿、良镛、良钰、良镐四子。年幼时,查良镛常随父母到舅家作客,与表兄徐志摩曾有数面之缘。1931年,志摩遇难身亡,翌年春上,灵柩迎回海宁安葬,8岁的查良镛随母前往吊唁。
1922年,徐志摩和有夫之妇陆小曼坠入情网,与原配夫人张幼仪协议离婚,此举触犯、挑战了当时的‘世俗礼法’,遭到包括父母在内的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社会上文坛中也是一片谴责、怒斥之声。在世人的冷眼观照下,二人终于在一起了,他们暇时也回海宁,住在新建“清远楼”,徐志摩称之为“香巢”。此巢今日犹存,大门匾额为“诗人徐志摩故居”字样,匾额下端有“表弟金庸敬题”的落款。
海宁很小一座县城,相信金庸在1937年离开故乡前的十数年,不知多少次经过这座‘香巢’。对自己的表哥和他的传奇婚恋(1963年,梁实秋撰文为老友抱屈“徐志摩的文名几乎被他的风流韵事所掩”)一定不会陌生。
徐陆婚恋,既失欢于父母,不容于师友,亦见讥于亲族,包括他的姻亲查良镛一家。1931年志摩乘飞机失事遇难后,查家挽以“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之句。这是我见过的最不厚道的挽联。用的是杜牧(司勋)、(关盼盼故主)张建封(仆射)故事,完全从逝者的感情生活着眼,多有微言非议:徐志摩的诗歌与书信中的种种‘绮语’,应当‘焚’却,只患‘难尽’耳!
谁写的?!当然不是金庸,那年他7岁。是他父辈或祖辈写的,代表了当时查府老辈对徐、陆恋的态度,以及关注程度。可以推定:这件事,多年以后,在金庸家庭,仍然会是日常讲论的话题,未必没有长辈对金庸进行‘机会教育’,令少年金庸耳熟能详。
只是,那个年代跟今天极其相似,父子两代的思想几乎南辕北辙,父辈反对反感的,往往正是下一代衷心向往的。在金庸的‘少年维特’阶段,对表哥的这段恋情,不能毫无感觉。他后来追述自己少年时,读过表哥的《西湖记》与诗作,受益良多。问题是:《爱眉小札》他没读过?《眉轩琐语》也没读过?不会吧?
郭靖对于杨过而言,既是师,亦似父,杨过娶师为妻,最在意的是郭靖的态度,而郭靖是强烈反对的:“过儿,你可要立定脚跟,好好做人,别闹得身败名裂……过儿,我心里好疼,你明白么?我宁可你死了,也不愿你做坏事,你明白么?”
而志摩是梁启超先生的关门弟子,梁先生也是坚决反对他和陆小曼婚姻的,经不住胡适先生反复游说,才勉强答应做证婚人。在婚礼致辞中,梁任公以严师的身份,当着一百多位来宾的面,滔滔训话:“徐志摩,陆小曼,你们听着,你们都是离过婚,又重新结婚的,这全是由于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我作为你徐志摩的先生——假如你还认我这个先生的话——又作为今天这场婚礼的证婚人,我送你们一句话:祝你们这是此生最后一次结婚。”
这份别出心裁的‘证婚词’如今陈列在海宁徐志摩故居,2003年,金庸回乡,据报载:“金庸读着梁启超的证婚词,会心地笑”,“会心处不必在远”,看到这条新闻,我也装模作样,跟着‘会心地笑’。
真正理解徐志摩的是他小学同学郁达夫:“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话柄的时候,自己就佩服志摩的纯真和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我们试着把徐、陆的名字,换成杨过、小龙女,是否也很合拍?而郁达夫所指斥的“纲常伦教、宗法家风”与金庸在《神雕。后记》所言之“礼法习俗都是暂时性的,但当其存在之时,却有巨大的社会力量”是否也暗合?
徐志摩,是杨过!!
开什么玩笑!二人的出身经历、精神气质,太多不同。相似的几点,无非:(一)“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二)不恤人言,追求个性自由的心声;(三)到处留情之大众情人的潜力与做派。
尤其需要注目的是,金庸本人在撰写《神雕》之前,遭遇了与徐志摩相似的困境,到香港后,如曹子建初遇洛神,金庸遇到一个人---长城**公司的当家花旦夏梦。金庸1953年与杜冶芬离婚,夏梦1954年结婚,1956年与第二位夫人朱玫结婚。金庸当时的心境,当与表哥徐志摩深有共鸣,志摩与金庸,‘难兄难弟彼此彼此’。
或谓:金庸57年进入“长城**公司”,全是为了追求夏梦。据我猜想:金庸进入长城未必与夏梦有关,但离开长城一定跟夏梦有莫大干系。
如果金庸与夏梦有过开始,那么59年已经结束,如果根本没有开篇,那么到59年的金庸也已经绝望。这种心境体现在杨过‘逐日’的小说情节中,一样的绝望,一样的愤懑,又一样的无助。
1959年,对金庸而言,是相当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离开了长城**公司以及夏梦,5月20日,创办了《明报》。
浮士德是在爱情幻灭后,追寻事业的,金庸在此前已发表《射雕英雄》,夏济安先生惊呼为“真命天子已出”,然而金庸本人(尤其早年)根本不把武侠小说当作‘事业’经营,唯有“〈明报〉是我毕生的事业和荣誉,是我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责任”;“我写小说实际上是当时的一种副业,我主要是要办报纸。报纸要吸引读者,那么我写点小说就增加点读者。”
就在《明报》开张当天,金庸开始撰写并连载一部新作品——《神雕侠侣》。
三毛认为:“金庸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写出一个人类至今仍捉摸不透的、既可让人上天堂又可让人下地狱的‘情’字。而不了解金庸与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
金庸离开夏梦当年创作的《神雕侠侣》一书,以及小龙女这一形象,尤其如此。
看金庸后来的态度,夏梦对他绝不是完全不假辞色,因此,金庸才会在《明报》创设不久,当夏梦在国外旅行期间,开辟专栏供她发表游记。80年代初,夏梦投拍的**《投奔怒海》,片名也是夏梦特意请金庸修改而成。
夏梦在“六七暴动”后移民加拿大,金庸在《明报》特地发表社评《夏梦的春梦》:“ 对于这许多年来,曾使她成名的**圈,以及一页在影坛中奋斗的历史,夏梦一定会有无限的依恋低徊,可是,她终于走了。这其中,自然会有许多原因,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一定是加拿大草原的空气更加新鲜,能使她过着更恬静的生活,所以她才在事业高峰之际,毅然抛弃一切,还于幽谷,遗世独立,正是‘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我们谨于此为她祝福。”
“还于幽谷,遗世独立”?是否与杨过小龙女“神雕侠侣绝迹江湖”的情节多有相似?当然,那已经是后来的故事了——距金庸完成《神雕》,已经5年了。那时的金庸,未尝不会兴起贾宝玉“毕竟没有看错林妹妹”的知音之感。虽然与夏妹妹‘偕隐’的,不是他自己。
至此,或许可以猜度杨过与小龙女(如果有)的原型人物:徐志摩——金庸——杨过;陆小曼——夏梦——小龙女。
金庸何以在《神雕》中安排‘小龙女失贞’情节,并且固执不作修改?是因为贞操观念亦是‘世俗礼法’之一,对宋人思想限制极大。又或许哪怕仅仅在潜意识中,金庸也不能消除小龙女的原型印记——在遇到现实中的‘杨过’之前,陆小曼与夏梦都曾是别人的女人?
1970年,金庸写《卅三剑客图。虬髯客传》:“ 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爱上别人的妻子是不应该的,正面人物决计不可有这种心理,然而写现代小说,非但不必有这种顾忌,反应去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知写这些文字时的金庸,是否也反观过自己的‘内心世界’?
至于金庸笔下,田归农与南兰,另一个‘ 爱上别人的妻子’的故事,显然与夏梦无关了。
“终于,在一个热情的夜晚,宾客侮辱了主人,妻子侮辱了丈夫,母亲侮辱了女儿”,读《飞狐外传》,似乎很能感应到作者本人的一腔愤懑之情。
1998年,已经74岁的金庸,眼含泪光地说:“是她(第一任太太杜冶芬)背叛了我”。
记得接触到金庸先生的一些人生介绍。金庸年轻的时候很迷恋长城三公主之一的香港演员夏梦。
金庸曾说:“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见过,我想她应该长得像夏梦才名不虚传。”还说:“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
为了接近夏梦,金庸很是痴情。那时他已是名满香江的大才子,却委屈自己加盟长城影片公司做编剧,为能天天见到同一公司的夏梦。他的才华也让夏梦欣赏,无奈夏梦与金庸相识时已与商人林葆诚订婚。夏梦对金庸保持着一份尊重。
从这些金庸的经历可以看出,金庸小说里的很多女主角都有夏梦的影子,她们的原型就是夏梦。
据介绍,金庸很注重书香门第,女主角出身好金庸会赋予她女性的优点。反举例,碧血剑中的女主角出身不好,金庸就把她写得很爱吃醋,不是大家闺秀。由此可见一斑。
金庸,原名查良镛,祖籍江西婺源,于1924年2月出生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一个显赫的书香世家。抗战胜利后,金庸进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后来到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在此期间,他因工作原因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位妻子——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杜冶芬。不久,金庸考入上海《大公报》,被派往香港担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秋天,金庸和杜冶芬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双方家长对这桩看上去门当户对的婚事非常满意。然而,金庸却不安于那种富足而平庸的生活,他心里始终无法舍弃做外交官的梦想,尽管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他屡屡受挫,却一直没有放弃个人奋斗,一直奔波于内地和香港之间。时间长了,他和妻子的关系越来越冷淡,最终杜冶芬爱上了别人。1953年,金庸在香港报纸发表声明,以杜冶芬不能生孩子为由,宣布与她离婚。他后来沉痛地对友人说了这么一段揪心的话:“你爱一个人,要一生一世爱她,但往往做不到。不是你不想做到,是你没法做到。世事难料,当初再好的夫妻,日后说不定也会分手……”经过这番沉重打击,金庸突然领悟到自己在情感世界竟那样贫穷,他渴望寻觅到一位真正能和自己同甘共苦的爱人。
半年后,金庸邂逅了一位让他一生难以忘怀的女子,她便是香港长城影业公司的著名影星、有“长城公主”和“香港西施”之称的夏梦。金庸对容貌不俗、气质高雅的夏梦一见倾心,觉得真正的爱终于在自己身上降临了。为了常见到夏梦,金庸进入长城公司编写剧本,夏梦主演的《绝代佳人》、《午夜琴声》、《有女怀春》等**剧本都是金庸完成的,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
然而,金庸对夏梦的爱注定只能是柏拉图式的,因为此时夏梦已名花有主,早已嫁作商人妇,尽管她非常敬重金庸的才华和人品,也明白他对自己的心意,可是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只能把他视作知己,所以,金庸的这段个人苦恋注定没有结果。但他特别珍惜这短暂而美丽的爱,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其实跟一个人交往,感觉很深刻。也不一定要天长地久,虽说爱情重恩义,但闪电式的爱情也有很惊心动魄的,二三天也可抵二十年。”
不久,他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长城公司,并怀着失恋的痛苦完成了武侠名著《神雕侠侣》。细心的读者发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一颦一笑,似乎跟夏梦很相似。其实,金庸在“小龙女”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和期待:梦中的“她”应该是那种兰心慧质而又能琴瑟和鸣的女子。可是,理想的佳人又在何方呢?金庸不禁叹道:“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
丧子之痛情感触礁
1956年5月1日,金庸再次走进了婚姻,第二任太太朱露茜外表典雅而秀丽。她毕业于香港大学,有很高的英语水平,而且意志坚强,是一个敢打敢拼、风风火火的事业型知识女性。1959年,夫妇合作创办了《明报》,金庸任主编,朱露茜是惟一的女记者,工作紧张而又艰苦。开始时,《明报》销量不尽如人意,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且他们的四个孩子相继出世,处境更为艰难,有时不得不靠典当物品来维持生活。那时,因为经常熬夜,工作时需要提神,他们就买一杯咖啡,两人一起喝。日子虽然很艰苦,金庸却常常感到自己很幸福,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知心的爱人。
到1970年,金庸已经写完14部长、短篇武侠小说,他将作品名称的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的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风靡一时,《时报》也发展成香港畅销的大报,金庸夫妇还陆续创办了一些子报,终于走出了困境。然而,随着事业的逐渐壮大,他们的婚姻开始出现问题:金庸个性是外柔内刚,不会轻易改变,而朱露茜也是个要强的人,在困难的日子里,尚能形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合力,即使偶有龃龉,也会很快消解,而一旦渡过难关,外在的压力小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便再也无法掩盖了。两人经常以“刚”对“刚”,因为对事业发展方向的看法不同常常争吵,很快便由意见不合发展到感情伤害。于是,婚姻的裂痕越来越大,金庸不愿这段经历了许多考验的婚姻结束,他想尽办法补救,然而,生活并不按他的主观意愿来继续。不久,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发生了:长子查传侠自杀!这一变故成为他和朱露茜关系破裂的导火索。金庸对大儿子查传侠的感情很深,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孩子11岁时就开始发表文章,后来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相反,查传侠和母亲的关系却不好,因为朱露茜经常大发脾气,动辄和丈夫吵闹,也听不进儿子的多次苦劝,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查传侠不再理她。目睹了父母的不和后,查传侠觉得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很悲哀,对人生充满了种种悲观的想法。1976年10月,年仅19岁的他因与女友吵架,一时想不开,便自杀了。金庸与朱露茜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丧子之痛,都觉得对方应为孩子的死负责,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已无从化解。
一波三折再出“围城”
这天晚上,金庸失魂落魄地在一家酒吧独自喝闷酒,引起一名女侍应生的注意。她叫林乐怡,在这家酒吧做兼职,她觉得眼前这个失意的男人似乎很面熟,再一看,竟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借酒浇愁愁更愁,午夜时分,金庸终于完全醉了,伏在餐桌上呼呼大睡起来。
林乐怡吓了一跳,忙把金庸酩酊大醉的情况报告给女老板。老板也束手无策:酒吧里只有三名女侍应生,大家不知怎样与金庸的家人联系,可她们又不能狠心将酒醉的大作家推到门外,老板只好吩咐林乐怡和另外两名女侍应生将金庸搀扶到里间的一张空床上。然后,她让林乐怡守一会儿,待他醒来问明住址再用车送走。
大约一个小时后,金庸醒了过来,他头痛欲裂,忽然看到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姑娘,正笑吟吟地望着自己,不禁吃了一惊,赶紧挣扎着坐了起来。林乐怡关切地问:“金庸先生,您好些了吗?您在我们店里喝醉了。”说完,她便给金庸送上一杯茶。金庸对她表示感谢,并从交谈中知道了她的名字。这时,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林乐怡,发现她身材修长,面若桃花,一对杏眼里的目光温柔而亲切。不知为什么,看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林乐怡,金庸略有些失神,他想起自己逝去的青春,心中蓦然有了莫名的伤感。
林乐怡关切地说:“金庸先生,我很喜欢您的武侠小说,特别是《神雕侠侣》,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酒喝多了伤身体,我们都等着您写出新的作品呢!”在失意的时候听到这么温存的话语,金庸很感动,长期生活在名利光环里的他见过了太多的浮华和虚假,可现在却觉得这个年轻的女孩身上有一种值得信赖的品格,就把自己的痛苦和烦恼都倾诉给她。从此,这两个相差29岁的人成了忘年交,在林乐怡眼里,金庸不仅是博学的师长,更是一个时常很脆弱、需要理解的大朋友。
不久,金庸夫妇创办的《华人夜报》出现内讧,因朱露茜与总编辑王世瑜之间长期隐藏的矛盾突然激化,最终导致因王世瑜辞职并带走大批得力员工而使该报被迫停办。面对这一切,刚愎自用的朱露茜不检讨自己,反而迁怒金庸。结果,他们又大吵了一通,这次争吵让两人都意识到婚姻已到尽头,朱终于正式提出分手。尽管金庸也觉得他与朱的婚姻很难再维持下去,可还是坚持拖一拖,给对方多一点儿时间考虑。在那段最苦恼的日子里,林乐怡给了金庸很多善意的开导和安慰,她说:“不管什么人,在困难时都应该得到同情和帮助。”心地善良的她不愿看到金庸的家庭支离破碎,希望他们重归于好,可不久后却发生了一件让她深感难堪的事。
这天,金庸又来到酒吧,因店内客人不多,闲下来的林乐怡便和金庸聊天,想排解他心中的郁闷。就在此时,朱竟意外地闯了进来,不由分说便对林乐怡横加指责。金庸气得全身发抖,心脏病发作,差点儿休克过去。朱却像没看到一样,出完气便扬长而去。又羞又气的林乐怡忍住内心的羞辱,给金庸叫来医生进行检查,金庸对这个心地善良、宽容大度的姑娘充满了感激。然而,几天后,当金庸再去酒吧时,却见不到林乐怡了,女老板说,林乐怡对那天发生的事非常不安,为了不影响金庸夫妻的关系和酒吧的声誉,她毅然辞了职。听到这些,金庸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林乐怡,他百感交集,怅然若失地离开了酒吧。
这一次离婚是金庸提出来的,朱开始不同意,硬说是金庸另结新欢导致他们不和。但金庸决心已下,朱觉得再拖下去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就答应了,但她同时提出两个离婚条件:金庸必须付她一大笔补偿费;不管三个孩子跟谁,金庸再婚不能再有孩子。另外她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如果离婚后发现有欺诈行为,将再度起诉。对这些苛刻而自私的条件,金庸全都答应了,他只求尽快解脱。
红颜知己相伴相随
结束了这段痛苦的婚姻,金庸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他觉得自己写了那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却未能经营好自己的婚姻,真是一种悲哀。他感到,完美的受情只是自己追求的一个虚幻的梦,现在梦醒了,尽管很痛苦,但他终于踩在了真实的土地上。不知为什么,金庸心里一直觉得自己应该给失去工作的林乐怡一点儿补偿,费了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找到了她。林乐怡得知金庸的来意后,表示坚决反对,她说:“我敬重您,衷心希望您幸福,暂时丢了工作没关系,我可以再找。”金庸听罢,心里充满了无言的感动。
金庸的朋友们终于知道他有了一个红颜知己,他们都惦记着金庸今后的生活,就想法把他与林乐怡往一起撮合。金庸虽然喜欢林乐怡,可他坚决反对,理由是林乐怡不可能答应,因为两人岁数相差悬殊,恐怕误了她的青春。但朋友们决定试试看,就直接去问林乐怡,林乐怡踌躇不定,最后还是摇了摇头。问她为什么,她不说,其实她的内心已对饱受感情创伤的金庸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愫,她爱慕他的才华,很想照顾好他的后半生,可金庸毕竟是名人,她担心世俗的流言蜚语。
就在此时,金庸病倒了,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能随时守在他身边,林乐怡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就主动前去照顾金庸。金庸很快痊愈了,林乐怡又要离开,他情不自禁地拉住了她的手,悲凄地问:“你是不是嫌我老了?”林乐怡的脸红了,慌忙说:“不,我是怕……我再考虑一下吧。”然后,她慌乱地离去了。
两天后,林乐怡告诉金庸,她决定一辈子和他生活在一起,可此时金庸又犹豫了,他想起离婚时朱提出的条件。但林乐怡早已知道此事,她没有流露出半点儿不快,而是温柔地微笑着说:“这也好,今后我正好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来照顾你。”金庸深情地看着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久,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金庸依依不舍地把娇妻送到澳洲留学,这一去就是4年。留学期间,林乐怡有不少追求者,金庸对此事很大度,有一次还在电话里说如果遇到更好的人,请她慎重考虑。结果,林乐怡第一次冲他发了火,说自己早就把一颗心给了他,忍受寂寞之苦到澳洲留学就是为了能和他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便于今后协助他工作。林乐怡学成后,一天也没有多呆就回来了,很快成了“金大侠”的得力助手。她与金庸前妻生的三个孩子相处得很好,是一位真正的贤妻良母,时间长了,连朱也自叹不如。对此,金庸非常满意,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现在这个太太虽然不是孩子们的亲生母亲,但大家相处得很好。前妻也常常来和我们聚会,一起吃饭,有事我们还要帮她。”
1995年春季里的一天,金庸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当时,林乐怡急得直哭,赶紧送他进医院抢救。院方作了很大努力,成功地为金庸进行了“小球弹性通塞手术”,使他转危为安。在最危险的几天里,林乐怡一连50多个小时不合眼,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边。还有一次,医生说金庸双肾功能衰竭,可能需要肾移植,乐怡当即表示,她愿献给丈夫一个肾。尽管后来不必做此手术病就好转了,金庸心里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仍非常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