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婚礼习俗 各族婚俗
由于瑶族内部支系不同,婚姻文化也千差万别。但一夫一妻制是各地瑶族基本的婚姻制度。瑶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结婚年龄他(她)们或父母就会通过恰当的方式选择伴侣。
婚前自由恋爱
瑶族男女婚前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他们一般通过生产劳动、节假日、参加婚礼、走亲访友、赶集等活动来结交彼此心爱的人。
有的求爱方式还很有特色,如有隔窗对唱、吊楼谈情、圩日择侣或伞下相会等。广东连南县的八排瑶盛行隔窗对唱。当地瑶家姑娘的卧室之前或之后一般都开有一个求偶的窗口,到了三更半夜未婚的小伙子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前来寻找姑娘对唱。不论小伙子来自远或近,相识或不相识,姑娘们都不会轻易打开房门。小伙子只站在窗外,与窗内的姑娘对唱,即自报家门,叙述身世,倾诉爱情。如通过对唱,彼此情投意合。小姑娘则把门打开,引情郎入室与父母见面,并热情招待,定下终身。
吊楼谈情的求偶方式盛行于广西金秀瑶山的拉珈瑶地区。这一地区的住房往往在主楼外设有一个吊楼,这一吊楼是专门给姑娘居住、绣花或谈情说爱的。小伙子晚上去找姑娘谈情说爱时,得从楼外往吊楼上爬;如果姑娘有意,她自然打开楼门,笑脸相迎,并拉小伙子一把。否则小伙子就会吃闭门羹。圩日择侣,即每逢圩日(有的地方每隔三天为一圩期)青年男女相互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广西南丹县白裤瑶许多未婚男女青年,在圩日这一天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到圩场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目标”;也有的成群结队地聚集于街头巷尾,选择自己的意中人。
白裤瑶青年男女求偶,女方要比男方主动。当女方看到意中人时,就主动向对方唱歌求爱,而且方式与众不同,他们双双对对面对面地站着,仅半尺之距,悄声而唱,情语绵绵,当唱到一定的时候女方就出其不意地夺走男方随身携带的雨伞、手镯或腰带之类物品,欢喜而逃,女跑男追,直到山野的僻静处才停下;如果男方不乐意与女方深交的,也出其不意地从女方手中夺回自己的物品而分道扬镳。如果女方有情,男方也有意,女方则把男方领到家里留宿数日,由女方父母考察其为人和劳动态度。如果女方父母觉得满意,男女双方就可以互相交换信物,表示后会有期。一般女方给男方赠送的是烟袋,男方给女方赠送的是银手镯或红丝线等。但这还不能算是订婚。订婚或者结婚还得经父同意。
伞下相会,是云南勐腊县的金门瑶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即青年男女互相约定好时间、地点,到时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对唱。对唱时,女方常常是把小阳伞遮着自己脸面。男方只听其歌而不见其面。当双方唱得情投意合时,男方才可以掀开女方的阳伞,双方就在伞下倾诉各自的情怀。如果钟情的,则互相赠送银手镯、腰带、挎包或丝线等礼物。再经一段时间的交往,感情至深,志同道合,则山盟海誓,而且女方还在男方的手臂上咬上一口,留下伤痕,表示对男方的爱慕和忠贞。
订婚
青年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双方情投意合,就分别转告自己父母。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带上彩礼,即酒、肉、鸡或订金,前往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内容主要是征求女方父母同意不同意姑娘与小伙子结为夫妻,要不要收身价钱,并商定办婚事的大致时间。订婚仪式告成,就由男方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婚礼。
婚礼
瑶族婚礼有繁有简,形式多样。广西金秀拉珈瑶和花兰瑶的婚礼最为简朴。结婚时,男女双方都 不请客,不送财礼,也不敲锣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同时,女方既不请客,也不做嫁妆,而且结婚仪式是在夜深人静时举行的。也就是在接亲那天晚上天黑时分,男方派几个女青年带上五斤猪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与接亲者同桌吃一餐便饭,就点着火把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与新郎、新娘和接亲者及几个近亲的长辈同桌吃一餐便饭,婚姻大事即宣告结束。
在广西三江县,老堡、文界一带地区的红瑶青年男女结婚仪式更是独特。他们是背着女方父母互许终身、缔结婚约、举行结婚仪式的。婚礼过后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带上两只鸡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报喜,并赔礼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认这门亲事。实际上,女方父母不是绝对不知道,只不过是一种婚俗罢了。他们婚后,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过节或农忙时,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几天。之后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产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仪式,在勉瑶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结婚之日,男方派数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女方也派数位男女送亲去男方家。
拜堂之夜灯烛通明,堂屋摆着数张长方形筵席,亲朋满坐。新郎和新娘穿着民族传统盛装,新娘头一蒙着一块四方形的瑶锦,新郎和新娘站于厅堂中央(男左女右),面向神台,由司仪主持一十二跪拜礼。跪拜的主要对象是:拜祖父母,拜父母,拜叔叔伯伯和兄弟姊妹等。按辈受礼,逐一进行。每拜一位都要行一十二次跪拜礼。并给以敬酒。金门瑶接亲要唱“拦路歌”,当男方派10余位男女到女方家接亲时,要唱十几轮“拦路歌”。当接亲队伍把新娘接回新郎家时,得举行进门、合婚、认亲等仪式。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则一起“回门”。在新娘家住上一个晚上,又返回新郎家生活。广东连南县八排瑶当新娘出嫁时,由先生公为新娘念瑶经、朗颂吉利语,由新娘的亲婶、亲嫂帮新娘梳妆打扮;新娘出门时,倒着穿草鞋走。
入赘
瑶族有“女大当婚,男大当嫁”的习俗。如在勉瑶或金门瑶地区,当女子达到结婚年龄时,凡不愿出嫁的则留在家里娶女婿;有的男子长大了,不愿在家娶媳妇的,也可以出嫁到女方家去。男子出嫁到女方家以后,所生子女的姓名,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则随父姓。属多子女的,则以此类推。男女双方各自都有与自己同姓的子女送终接代,承顶香火门第。男子如是孤儿或被收买到女方做女婿的,男方得更名换姓,即改随女方姓氏。所生的子女也全随母姓。男方如果是独生子,嫁到女方以后,家里无其他人照料父母双亲时,则采取“两边走”的形式。即男女双方都有流帮助父母劳动之责,都有承担赡养双方父母义务,也都有继承双方父母财产的权利。因此,独生子女出嫁后,父母也无后顾之忧。�
由于瑶族社会既有男婚女嫁,也有女婚男嫁的习俗,所以对于生男还是育女,皆一视同仁,决无重男轻女或重女轻男的现象。
离婚与再婚
历史上,瑶族婚后,夫妻关系比较稳固,离婚并不多见。寡妇再婚,也不受歧视。
瑶族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上百万,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等地区,从事山地农业。广西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延伸到象州、蒙山、平南等八个县境,是桂江与柳江的分水岭。大瑶山上聚居了世界上最多的瑶族人口,其独特的信仰、习俗、文化和服饰,形成了五彩缤纷的独特瑶族风情。当地的瑶族民间神话多彩多样,直接或含蓄地表达了当地瑶民的爱憎情感,表现其风俗民情,也探知其与外部环境的接触与认识。可以说,这些渊源流传的民间传说便是大瑶山瑶族的一部史诗,记载了他们祖孙世代的生活。
盘古与女娲为瑶族的创始父母神,是最为著名的瑶族神话人物。 相传其二人为亲兄妹,是大洪水灾难中唯一存活的人类。 兄妹俩为了繁衍生息而结为夫妇,诞下瑶族子子孙孙。伏羲与女娲的这种“姊妹婚”可称得上是瑶族婚姻制度的根源。除此之外,部分瑶族群落中流传着的密陀罗女神(即创始女神)的传说显示出瑶族内部母系家族力量仍然强大,维护母系氏族的利益也是人生重要之事。因此,女儿即使出嫁到夫家脱离了本来的家族,外孙女也要与孙子通婚以保证“肥水不流外人田”。甚至连舅侄通婚,外祖父与外孙女结婚的在今天看来是的事情也时有出现。当然,如此近亲通婚的行为极不利于瑶族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近亲通婚不利于优生优育。根据1982年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平山大队木柄瑶中畸形、白痴、低能的人合计40人,占木柄瑶人口的11%。更重要的是,这11%的人口不仅生产力低下且生活不能自理,这样的现象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中绝对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他们不仅给家庭造成了严重负担,自己的人生也不能正常发展。第二点:绑缚性的婚姻使男方与女方都不能自由地选择配偶,处在弱势的女方有时更是被限制人身自由。八十年代的瑶族文学中就着重突出了“姊妹婚”对女性的迫害。例如在《哦,古老的巴地寨》一书中,白裤瑶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呢子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被逼迫嫁给表哥顶债;而善良的表哥为了让表妹继续读大学,顶住了家里的压力,娶了一位没文化的妻子。另外也有记录显示,导致部分瑶族地区中学女子辍学率高的原因就是被家族逼迫嫁人顶债,而结婚对象将近半成都是表兄。而这部分受过教育的妇女因不能接受与现代化的知识理念相反的近亲结婚,生活郁郁寡欢。
除了瑶族内部的婚姻,当地瑶民与其它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神话中。大瑶山居住着汉、壮、瑶三个民族,彼此联系深刻。汉壮二族对瑶族的影响从《孤儿与仙女》、《会唱歌的狸猫》(又名《东新立甲》)、《错鸟》以及《刘三姐》几个故事中便可窥知一二。《孤儿与仙女》中男女主角身份类似于董永与七仙女,但不同的是董永是孝子而非孤儿。在我看来,孤儿这个在瑶族神话中时常出现的形象深刻体现了瑶族本身永不停息的迁徙,无根无着落的特点。更甚的是,由于大瑶山瑶民生活困窘难堪且在大山上生存条件艰苦,暴风雨等可能导致泥石流而平日在进行“刀耕火种”时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家庭中父死母亡可能不是不寻常的事。孤儿与孝子的区别意味着瑶族社会与汉族社会的差异。由此可知,瑶族虽移居至汉族之地,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精神与特点。《会唱歌的狸猫》中出现了类似《田螺姑娘》的情节。《错鸟》并没有涉及汉族传说,而是描述了一个关于汉族儿郎入赘瑶家的故事。招郎入赘在瑶家十分很平常,入赘的男儿在家中不受歧视,享受与妻子的平等待遇。招郎入赘的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女方家族人丁稀缺而缺乏劳动力,女方家族全是女儿因此需要留下一个继承家业,男方家庭贫苦无法支付娶媳妇的婚嫁费用,男方家庭男丁富裕而有剩余劳动力。由于大瑶山上汉族人口较少,与瑶族通婚是很常见的事。再者,汉族在大瑶山实为“少数民族”,生活条件与经济状况普遍不及瑶族,汉族儿郎入赘至瑶族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时要提到的是,居住于大瑶山边缘者普遍为汉族,少数的瑶族习惯了汉族的语言文字,其子孙后代则被汉族同化。以上列举的神话都是与汉族有关,而《刘三姐》则是与壮族有关。虽然刘三姐被称为瑶族的歌仙,但她初始于壮族传说,而非瑶族。刘三姐是壮族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便是为纪念她而来。由于大瑶山上也居住着壮族且两族人民通婚频繁,壮族的歌仙也成了大瑶山瑶民们的歌仙。在三族和谐相处的同时,矛盾也间歇不断地发生。许多大瑶山瑶族传说中都有提到壮族地主剥削瑶族贫苦农民,或是汉族女婿入赘瑶家后忘恩负义谋财害命之事。实际上,历史上两种恶劣事件皆有发生。其中一例有:平南鹏化张春如,于1934年进入黄钳,夺占陈盘姓瑶族祖遗水田,双方打官司长达7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我搜集的资料中没有出现瑶族族内各分支不和的资料,但据史料记载,二者皆有发生。例如,清朝时龙华花篮瑶与容洞茶山瑶之间发生的争山事件;再例如,象州百丈圩附近抱村壮族曾意欲夺取黄桑花篮瑶两处山场田地。
大瑶山瑶族人民的信仰及生活深受宗教影响,这点在其民族传说中也可得到验证。瑶族是坚定的多神论者,其起源神话分为两种:一是密陀罗开或盘瓠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二是伏羲女娲两兄妹诞下人类;时至今日,瑶族人民仍然视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祭祀盘瓠的节日)为一年内重要的节日,并在这一天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除了各个创世神、社神、土地神、山神、雷神、龙王、甚至谷种,都是瑶族重视并崇拜的神灵。以上形象在创世神话、《社王》、《会唱歌的狸猫》等故事中皆有提到。这些故事中,除了发洪水淹没世界的雷神和勾上鱼饵需要人类救治的龙王,其他神灵皆为神通广大的正面角色。由此我们也可探知,瑶族人民对于与生产有关的神灵(包括社神,土地神,山神,谷种等)尤其崇拜,而对带有统治阶级意味的雷神和龙王则并不是那么敬仰。这样的现象八成与瑶族内部山主与山丁的对立立场有关。瑶族的山主占有大片土地,而山丁赖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才可租得赖以生存的耕地、屋子、柴山、水源。但是,即使这些“统治地位的”神灵对待普通瑶民十分苛刻,或是水淹瑶寨或是吃人,瑶民在坚决反抗的同时仍对他们存有敬畏之心,除了瑶族本土宗教外,佛道两教也对瑶族影响颇深。罗汉与佛祖等神话形象皆在民间故事中出现过;虽出现次数不比本土仙灵频繁,但也可探知其创造奇迹的本能及在人民心中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因果报应”这一思想频繁地出现在故事中,如:《会唱歌的狸猫》中孤儿与其龙女虽杀死的是骄奢*逸的昏君,却仍因“杀人”而被“报应”,最终在一年内因病而死;又如在《天有眼》中,因行凶杀人而夺得金银发家致富的船夫最终合家出海遭遇风暴而亡故。虽然,“因果报应”这一思想在瑶族中可能并非起源于佛教,而是本民族固有的思想文化。但是其与佛教思想相切合,也有会是佛教在瑶族中易被人接受且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除了佛教,道教也是瑶族的重要宗教之一。在其传说中,有山主要求地理先生看风水的,有玉皇封社王的,有七仙女助孤儿的,也有在陈宏谋的传说中玉皇慧眼识珠选举贤才的。道教在当地中影响深远,许多重要的传统习俗都与之相关。例如,做为瑶族男子人生三大事的度戒,世俗的意义是该男子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宗教上的意义则是师男死后将位列仙籍,灵魂可以进入神仙世界,象征着道教境界的升华。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
1、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2、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在秋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
3、祝著节是广西布努瑶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的节日,非常热烈隆重。人们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敲打铜鼓,欢庆三天。耍望节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是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日子。
扩展资料:
瑶族丧葬的习俗
大部分地区的瑶族实行土葬,广西金秀县六拉的茶山瑶盛行火葬,贵州荔波县瑶麓乡的青瑶实行岩洞葬,白裤瑶也实行过这种葬式。
广东连南八排瑶人死后,将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送到墓地,称为“游尸葬”。
过去广西金秀的茶山瑶、花篮瑶和坳瑶认为小孩来到人间,是一个管理生育的“花婆神”送来的,如果小孩在五、六岁之前死亡,就用破絮、破衣服、棕皮等物将尸体包裹起来。
装入竹筐,挂在深山老林的树上,实行挂葬,以便让他的灵魂回到“花婆神”那里,再次投胎转世。这种小孩的葬式叫“挂葬”,现在已经很少见。
参考资料:
瑶族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一个古老民族 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瑶族人口最多的县,占全省瑶族总人口的38%,占全县总人口的62%根据居住地和经济生活,可将江华县瑶族分为高山瑶、过山瑶和平地瑶,其中高山瑶主要集中在明渚岭及其以东的高山区,主要经济活动为林业生产"招郎入赘"是江华高山瑶十分流行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婚嫁模式下,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育文化 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县”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瑶家婚俗独具风韵,令人神往。
恋爱 赶歌圩、会歌堂,是瑶家姑娘小伙恋爱的独特方式。
江华歌崽多又多,出门三步歌绊脚。瑶家姑娘小伙都是在歌里浸泡出来的。每年的二月初一歌鸟节、三月三日瑶歌会、四月八耍春牛,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六盘王节,各村寨都会举行歌会。 届时,姑娘小伙都要打扮一番赶歌圩。小伙子会主动把山歌抛过去:“山高岭陡弯弯多,看见小妹想唱歌。歌唱不好不怕笑,就怕小妹连别个”,以试探虚实。若姑娘有意会马上把山歌接住:“你要连妹就唱歌,你要撑船就下河。半心半意不会唱,唱就唱到心窝窝。”至此,小伙更会扯开喉咙尽情唱:“我要连妹才唱歌,我要下河才解脚,连妹就要真心连,哪个骗人四个脚。”这样,一唱一和,就撞出了爱的火花,情到深处就会互相赠物留念,播下爱情的种子。
“会歌堂”是瑶家姑娘小伙子谈情说爱的另一种途径。“会歌堂”又分几种:客来歌堂——外村青年到村上做客,村中青年相邀客人对歌;路遇歌堂——在赶集路上几个男女青年相遇对歌;婚嫁歌堂——是姑娘出嫁前在家里特设的歌堂,唯独小伙子们不请自到。
订婚 求婚、看家、送日子,是瑶家姑娘小伙结婚的前奏曲。
小伙子求婚时,媒人会拿一包竹叶包扎好的4只鸡蛋到女方说亲。女方收下了表示应允,媒人立即将喜讯告之男方。媒人第二次去时,带酒肉各两斤、少许糖食果品,与男青年一起到女方相亲,双方愿意,则求婚成功。接着,女方在姑嫂姐妹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了解基本情况。女方满意时,男方则选择“好日子”举行订婚仪式。订婚的当天上午,男方请一位诚实稳重的同辈人相陪,挑60斤酒、60斤猪肉到女方。女方把姑娘的出生年月日写在大红纸上,做成“龙凤帖”,郑重地交给男方。姑娘家里将男方送的60个半圆形约两斤重的油炸粑粑分赠给亲戚的家族,传播喜讯,表示姑娘“名花有主”。
姑娘出嫁前,男方要办“过礼茶”,备米酒80斤、猪肉60斤、衣物若干、首饰一套,送至女家。之后便是送“日子”。 男方择定结婚的良辰吉日,用大红纸修成“吉日书”,再备60个糍粑,放在柜中堆成宝塔形状,两人抬送到女方。女方虔诚地收下“吉日书”并珍藏好,等待喜庆的日子到来。
结婚 坐离娘月、吃鞋子饭、哭嫁,结婚是瑶家姑娘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难舍难分的日子。
姑娘见男方送来了“日子”,依恋之情油然而生,便开始“坐离娘月”。临近出阁的一个月 ,不下地干活,只在家做针线嫁妆。同时还要“吃鞋子饭”,即女方亲朋好友在这个月内相继 请姑娘作客惜别。姑娘 要给亲戚朋友送一双亲手做的布鞋,表示感谢与纪念。
出嫁前两天,新娘开始“哭嫁”,遍接至亲朋友及村寨里姐妹来家里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哭家人。先哭父母,除叙离别之情,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外,对父母不顾死活把自己推入火坑的作法和内心的怨恨一一哭数出来;后哭哥嫂,即数感激之外也历数哥嫂的“错处”,不容己,将自己推入他人家里受苦受罪;再哭姊妹,姊妹对哭时,心心相印,同病相怜,感情丰富,生动感人,似有生离死别的痛苦,依次大小哭完为止。次晚设酒宴,宴后齐集歌屋“坐歌堂”。
天亮后,鼓乐齐奏,鞭炮齐鸣接新娘下座,同时,欢送男歌手出门,坐歌堂到此结束。
早饭后,新娘梳妆打扮一番,头戴花冠,髻插银钗,两耳垂吊银环,手戴银钏,胸束崭新围裙,腰上系着耀眼银链,脚穿绣花尖头鞋,在一片鼓乐声中上轿出嫁,被颤悠颤悠地抬着前行,进村庄,拜堂、入室、进洞房。
在贵州从江,瑶族的婚礼仪式向来古老,并充满着神秘感,不但有着独特的传奇色彩,也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瑶族大多数都居住于茫茫无际的原始森林,那里山峰连绵,景色如画,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极小,因此他们还保留着自己传统、原生态的民族文化。 其中,“嫁郎”——瑶族婚嫁十二拜习俗也有着自己浓厚的民族风采。
瑶寨全景
拜祭灶神
什么是“嫁郎”
“嫁郎”是瑶族新郎落户新娘家的俗称,它与其他民族的“招婿上门”有所不同,瑶族男方到女方家落户后,要改跟女方姓,与女方家族不是外戚关系,而是宗族关系,是家族香火传承人。另外,“嫁郎” 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女方多为是独女或多女户家庭,男方到女方家要承担照顾家庭、赡养老人、维护家族的责任。瑶族“嫁郎”家庭夫妻和睦、家庭稳定,极少有离婚和不赡养老人现象发生。在瑶族传统文化里,是男女平等、忠孝仁义的道德典范。
唢呐迎亲
嫁郎”那天早晨,天刚亮,新娘家早已是灯火通明、亲朋满坐,大家都在等候着新郎的 到来。这时新娘家主事者拿着铜锣,伸向走廊栏杆外敲打,向村子喊到“接新人去啰”。此时,礼乐师傅们吹起唢呐、敲着锣鼓,在接亲队伍的跟随下前往新郎住处接亲,一路上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连续不断,直到新郎住处。新郎早 以穿好瑶族传统盛装,满脸带着笑容正在等候。不多时,出门的鞭炮响起,接亲公走进房内,用一条毛巾牵着新郎出家门。大门外,陪郎 为他打起一把红雨伞,与接亲公一道,跟随礼乐师傅后面出门了。迎亲队伍没有直接前往新娘家,而是沿着道路绕村走。一路上,接受亲朋好友燃放鞭炮和烟花的祝福,村寨在鞭炮声中显得格外喜庆。
新郎着装
瑶族嫁郎
队伍迎接新郎到新娘家,新娘穿着婚礼盛装在厨房的火塘边等待。新郎进门先用左脚过门槛,在接亲公的牵护下来到堂屋。堂屋的神龛贴着红色的对联,神龛前的地面上着红色婚被,一对新人被牵到婚被边。拜堂仪式开始,仪式由阴阳先生主持,他诵读着起拜夫妻和美、拜子孙满堂、拜金银满仓、拜大富大等等礼词,新郎、新娘对着神龛拜十二拜。
瑶族婚礼十二拜
即:一拜祖宗香火,
二拜上堂父母,
三拜上堂伯父,
四拜四季平安,
五拜五子登科,
六拜季花宝贵,
七拜七子团圆,
八拜八路齐传,
九拜五谷丰登,
十拜风调雨顺,
十一拜富贵双全,
十二拜拜兴又拜旺,拜吉又拜利。
这十二拜中既有忠孝,又有祈祷。
阴阳先生诵读祝福词
神龛前十二拜
瑶族男子“出嫁”与女子“出嫁”都一样,视为平常的事,不会被人嘲笑和歧视。“嫁郎”是跟瑶族历史上艰难的迁徙历程有关,因为在迁徙过程中,瑶族人口少, 为了“传宗接代”和对祖先、神灵的承诺而形成的婚姻习俗。瑶族青年男女从古至今都是自由恋爱,父母从不随意干涉。但在选择婚期热 上老人特别谨慎和认真,他们按照“角、足 商、徵、羽、宫”五音进行卜算,一个姓氏一个音:角音属木,商音属金,徵音属火,羽音属水,宫音属土,全部搭配成形后,方可结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