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

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第1张

#能力训练# 导语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欢迎阅读参考!

1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照顾父母,说明他不是那种贪恋官 场的人,更体现出他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2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居住在一座高山上的庙里面,因为只有自己,所以经常是挑水喝的,但是后来又来了两个和尚,那么他们取水的任务是怎么分配的呢

 一座高山上有座庙,里面住着一个小和尚。他每天都要到山下去挑水。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吃,小和尚就拿着木棍去打,经常把屋子弄的乱七八糟。

 后来庙里来了一个瘦瘦的和尚,但是仍然是小和尚每天下山挑水,瘦和尚就知道玩乐,只喝水不挑水。小和尚就让瘦和尚去挑水,瘦和尚却让小和尚去,两人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让,都不肯去挑水。最后他们决定一同去抬水。而且要把水桶放正中间,谁也不肯吃亏。

 晚上,小和尚让瘦和尚去打老鼠,瘦和尚让小和尚去打,两人一直推来推去,一直到天亮也没人去。

 不久,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他自己不想去挑水,就让另外两个人去,小和尚和瘦和尚都摇摇头去念经了。

 胖和尚自己去挑了两大桶水,然后,自己“咕咚咕咚”全部都喝光了。于是,三个人都不肯去打水。日子一天天过去,水缸里每天都是空的。他们又渴又饿,经也不念,木鱼也不敲了,每天睡得东倒西歪。庙里越来越冷清了。

 一天夜里,老鼠出来了,有了粮食,有的啃桌椅。一只老鼠不小心撞到了桌子上的蜡烛,幔布烧着了。火苗慢慢地蔓延,眼看着就要爬上房顶了,可是三个和尚还在呼呼大睡。

 小和尚被烟呛醒了,连忙喊:“着火了,着火了,快救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

 从那以后,三个人再也不偷懒了,一人一天轮流挑水,再也没有争吵过,日子过得可快活了。

3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4精选民间故事大全阅读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呀。”

 “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

 “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1、萧伯纳以礼待人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应邀访问俄国。有一天他在莫斯科的街头散步,碰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独自在玩游戏。一时间童心大发,和小女孩一块兴高采烈的玩起来。分手时萧伯纳得意地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一个享誉世界的大作家萧伯纳玩游戏。”

小女孩看了看萧伯纳,学着他的口吻,毫不示弱地说:“你回去也告诉你的妈妈,今天你和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女孩安妮玩游戏。”萧伯纳对这个回答十分吃惊,并立即意识到刚才自己的傲慢和无礼。

事后他对一位朋友说:“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时常保持谦虚的态骸骸汾缴莴剂风烯袱楼度,俄国小女孩给我的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2、孔融让梨

在东汉时期的鲁国,有一个名叫孔融的小朋友。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才思敏捷,懂的东西非常多。

这天,父亲让孩子们来吃梨,但哥哥要让弟弟先拿。于是,最小的弟弟拿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然后轮到孔融了,可孔融竟然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可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弟弟应该吃最大的梨。”

3、岳飞以礼待人

《说岳全传》记载,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

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4、周总理理发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

5、毛泽东礼貌待人

毛泽东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

  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你说有没有作为呢?他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你说孝顺么?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担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这几句诗讲的是中国古代汉文帝的故事。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叫刘恒。他是汉朝历史上非常贤明的皇帝,汉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从他开始的。汉文帝不但治国有方,同时他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他从小就听母亲的教诲,后来当了皇帝,也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孝顺自己的母亲,并且把自己孝顺的做法推行到治理国家上,一直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

  平日,他要处理很多国家大事,用现在的话说,忙得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但即使这样忙,他都做到每天都向母亲问安,如果公务不很繁忙,汉文帝还要特别抽出时间,陪伴在母亲左右,听母亲的教导,听母亲的唠叨。在文帝心中,始终把孝敬母亲当作是自己生命中的大事。只要母亲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他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后来,他的母亲逐渐老了。汉文帝担忧母亲的身体。一天,他的母亲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他深恐母亲一病不起,甚至会永远离自己而去。他时刻牵挂着母亲,已经放心不下宫女们的照顾。只要完成公务,文帝便会亲自来到母亲寝宫,长时间的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文帝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只要母亲感觉好了一些,文帝心中就感到无限的喜悦。

  就这样,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将母亲侍奉了整整三年,在三年时间里,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即使在晚上睡觉时,汉文帝也从不宽衣解带,生怕在母亲突然呼唤时,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母亲身边。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汉文帝还学习医学知识,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都牢记于心,对什么时候用药,如何熬制等等,他都能恰当地掌握。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自先尝,品一品熬煮的浓度是否适当,温度是否合适,直到适宜母亲服用之后,才放心地端给母亲。母亲病情在皇子三年如一日的侍奉护理下,终于有了好转。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汉文帝的治国之道,宣扬他的仁义和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当中的第二孝。

  “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作为皇帝的刘恒,却能做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应该学习刘恒的孝道,要学习他“奉养母亲薄太后,从不怠慢,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耐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069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