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典读物推荐

儿童经典读物推荐,第1张

#教育# 导语经典的美丽是永恒的,轻轻擦去岁月的尘埃,经典作品的光芒愈加明亮。孩子们走进经典的故事,分享故事中的情感,经典也就成为他们的记忆和呼吸。伟大的经典作品,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记忆和幸福花园。以下 教育频道!

1儿童经典读物推荐

1、在欧美已出版了300多版、累计销量逾千万册、被欧美文学界、教育界视为经典蒙学读本,托尔斯泰将之视为“一座纪念碑”、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读本:《列夫•托尔斯泰启蒙读本》、《托尔斯泰儿童故事选》、《列夫•托尔斯泰故事集》等。

 2、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儿童读物经典作家吉卜林系列作品:

 国际儿童读物:《丛林故事》(也译为《森林王子》、《老虎!老虎!》、《动物小说》、《野兽的烙印》等,香港童军教育常用);

 另外,《原来如此》、《独来独往的猫》、《勇敢的船长》(也有译为《怒海新生》)、《基姆》、《山精灵普克》、《吉卜林短篇小说》等,都是特别推荐阅读的。

 3、泰戈尔大多数的诗集和短篇小说,例如:《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流萤集》、《采果集》、《游思集》、《泰戈尔诗选》、《花的学校》、《生如夏花》、《喀布尔人》等等;其中《新月集》是印度大中小学必选的文学教材。

 4、C·S·路易斯(也译为刘易斯)《纳尼亚传奇》系列,包括《狮子、女巫和衣橱》、《魔法师的外甥》、《能言马与男孩》、《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号》、《银椅》和《最后一战》等7本名著,该系列作品一经出版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反响,销售近一亿册,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最后一战》为路易斯赢得了英国儿童文学的荣誉—卡内基文学奖。《纳尼亚传奇》的故事在1988—1990年三年间曾被英国BBC电视公司改编成电视**,作品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一些批评家、出版商和教育界人士公认为20世纪儿童图书之一。

 特别值得强力推荐的还有:路易斯的空间三步曲:《沉寂的星球》;《皮尔兰德拉星》;《黑暗之劫》。不过,这几本会不易买到。

 5、纪伯伦的经典作品《沙与沫》;这是“艺术天才”纪伯伦最的作品之一,作者以自然景物“沙”、“泡沫”为比喻,寓意着人在社会之中如同沙之微小,事物如同泡沫一般的变化。整部诗集内容充满智慧,是一本关于生命、艺术的格言书,值得反复品读。诗集还富于音韵之美,宛如天籁,传达出生命的真谛,慰藉和鼓舞人等心灵,诗文超越了时空、国界的限制,他成为与泰戈尔齐名的“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6、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经典诗集《天真之歌》(也译为《纯真之歌》);布莱克在铜版上刻上自己的诗和画,今天,这本书的复制品都可以随便卖到上千美元。诗歌中充满了美的想像力和天赋,肯定生活和人生的美好,反对对青少年的摧残,“他所谈到的每一个词显示出他的艺术思想完美而深刻”。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有《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等等,被20世纪的学者们誉为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

 7、《达·芬奇寓言》或《达·芬奇寓言故事》,这几本也会不易买到,常会合在《达·芬奇日记》中。达·芬奇的这些寓言笔记手稿,散落在巴黎、伦敦、米兰、都灵、佛罗伦萨等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里,直到达·芬奇去世三百年后的十八世纪末,才逐渐为世人所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整理翻译成现代口语,辑成《达·芬奇寓言集》和《幻想动物》两本书在意大利出版。达·芬奇的寓言,思想深刻,笔调朴实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魁力,强烈的人文关怀,一篇篇充满智慧的文字,开启我们的心智,令人感叹不已。达·芬奇创作的寓言、童话、故事有八十篇,数目虽然不多,但被称为篇篇精彩,字字珠玑。

 8、我国儿童教育经典作品《弟子规》;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孝悌仁爱。

2儿童经典读物推荐

1、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作品:《丁尼生童话》、《亚瑟王传奇》。亚瑟王的传奇故事在欧洲流传了百多年,成为是欧洲文学的瑰宝,富有神秘色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其流传之久远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至今,各种新潮和通俗的文艺形式的改编再现,从好莱坞的影视、百老汇歌舞到漫画书、木偶戏,仍层出不穷。如果想了解英国文学史,那么无论如何都要跨过亚瑟王这个入门课。丁尼生的史诗宏大、优美,具有任何英语诗人所无法比拟的独特气质。

 2、《朗费罗童话》;讲述乡村铁匠、到处长满粟子树的乡村。当那里的小镇扩大的时候,铁匠铺搬家了,粟子树也被砍掉了。坎布里奇学校里的孩子们捐钱买下了这棵出名的树,做成椅子送给了诗人。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朗费罗描述了很多关于北美印第安人的古老传说。海华沙是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不同的部落里对他有不同的称呼。据说,他是神派来清澈河水、清理森林、带给印第安人和平的。

 3、《古印度神话故事》(包括《印度神话故事》、《印度神话》等);凡是伟大的文明都有伟大的神话,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两大类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包含有丰富的艺术、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实际上是一套古印度的百科全书。在整个古代的印度文学中,神话文学是绝对重要的内容。每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基本上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以说印度神话传说的数量在世界上是据第一位的,其现存神话资料也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的。

 4、《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在古希腊原住民长期口头相传,并借鉴了流传到希腊和其它各国的神话的基础,形成规模,后来在荷马的《荷马史诗》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5、萧伯纳的《圣女贞德》;年近七十的萧伯纳写《圣女贞德》时,已写过许许多多名闻世界的剧作。他的一个朋友读了一部贞德传,觉得根据这些资料大可编成戏剧,就把这部传记拿给他。但萧伯纳并未重视,他夫人却留下一个心眼。她在家中凡是萧伯纳常去的房间里都放一本关于贞德的书。这样一段时间之内,萧伯纳就自然看起了关于贞德的材料,终于构思并把这一经典剧本写了出来。

 6、舞剧《胡桃夹子》;《胡桃夹子》是世界上秀的舞剧之一,它之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柴科夫斯基《胡桃夹子》剧本是根据德国名作家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的,全剧描绘了儿童的独特天地。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7、《普希金童话》(包括《普希金童话诗》、《普希金童话集》);普希金的童话不仅仅是写给儿童的,它读来是一个个趣味盎然的故事,但又深富哲理,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它给儿童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从故事里懂得爱祖国、爱人民;懂得为人要勤劳、勇敢、忠诚。这些作品鞭笞了假恶丑,歌颂了真善美。

 8、托尔金的系列小说:《霍比特人》、《魔戒》与《精灵宝钻》;英国作家、诗人托尔金,以创作了这些经典严肃奇幻作品而闻名于世。他的巨大成功造成了该文学类型的流行与复兴。因此托尔金被大众公认为“现代奇幻文学之父“。托尔金在文学的重要影响在于,因为他的文学创作的成功,使得奇幻小说成为一个文学门类。《指环王》的在读者中的经久不衰和在评论界的评价越来越高,使他的作品成为当代奇幻小说的经典。

 9、《窗边的小豆豆》;该书英文版仅在日本国内就销售超过70万册,中文繁体版销售超过10万多册,中文简体版连续72个月登上全国畅销榜,销售超过200万册。作者因此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成为亚洲历第一位亲善大使。

 10、《佐贺的超级阿嬷》;这部小说在日本的销量超过了700万册,持续三年位居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前列。书中朴实真挚的内容引起极大反响,造成轰动。此后陆续推出的系列图书,均大受欢迎,至今已销售500万册,再现了口口相传、争相阅读的盛况。

3儿童经典读物推荐

1、《小猫当当》

 2、《噼里啪啦》系列

 3、《小熊绘本》系列

 4、《大卫,不可以》

 5、《米菲哭了》

 6、《好饿的毛毛虫》

 7、《奇妙国》

 8、《笨狼旅行记》

 9、《帅狗杜明尼克》

 10、《格林童话》

 11、《吹小号的天鹅》

 12、《长大以后做什么》

 13、《出走的绒布熊》

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花一天堂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掌心握无限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刹那成永恒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这首脍炙人口、寓意深刻的小诗,出自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纯真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在英国文学史上, 布莱克是首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但是即便是在英国,也有很长的时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位生前备受冷落的诗人,才声誉鹊起,他的影响远远地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从另外一个层面,或者说灵性的层面,威廉布莱克,是个神圣、无畏、单纯的人,孤独的先知。虽然布莱克现在被誉为伟大及独一无二的富想象力的英国诗人,但对于他,我们知道的无疑太少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于他的译介也不多。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英国第一重要的诗人,主要诗作有诗集《永恒的福音》、《天真与经验之歌》、《先知书》、《伐拉,或四天神》等。他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住在伦敦百特街(Broad street)28号,由于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后来为了家庭,他去雕版印刷作坊工作。他的一生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

布莱克四岁就看到了宗教景象,并且时常有特有经历。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人们称他为不可思议、能见异象的人,他拥有双重视野,能看透视觉世界的虚伪外衣。大部份人对事物均是一样一样的去留意,布莱克则通晓灵性力量,知道不同事物均有联系,他告诉人们他的能力:“我不是以外表的眼睛看事物,我只是透过它看事物,而不是依靠它。”早在孩提时代他的神秘力量已有显现,有一次他在花园里摔了一跤,母亲把他抱起带走,他便喊着说:“我看见所有的树满是天使!”另一次,有人问他:“当太阳升起,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像钱币的火圈?”威廉回答:”啊!可不是!我看见无数天国主人的同伴大唱『神圣,神圣,神圣。』”

他的画大多是表现他入静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所作的插图就是如此。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开,一个裸体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圆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在《旧约·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可以佐证。这幅画构图和色彩都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神秘感。

有天傍晚,布莱克到朋友家里。他们谈论宇宙,谈到宇宙的浩大,星球之间的距离是说不出的远,无法量度,而地球在宇宙之中是如何的孤立。布莱克听了一会,便开始沉默,突然他喊道:“这是错的,有次傍晚时分,我走到野地的尽头,用我的指头去触摸天空”。可以肯定的是在布莱克脑海中的图画,就如活现在他面前那样真实而又强而有力。他的一个朋友如此叙述一次探访诗人的经历:「有天傍晚到布莱克家里找他,发现他正提起画笔及画板坐下来绘画,好像身旁有位难以取悦的对象,布莱克正要为他绘像,他看了看,然后在画上涂,好像真的有个活生生的人在旁似的。“不要打扰我。”他低声的说:“有位客人坐在我身边。”“坐在你身边?”我惊异的问:“他在那里?他是谁?我全看不见。”“但我看见他,先生。”布莱克傲慢地回答:“他就在那里,他的名字叫挪亚,你在圣经中可能读过他的,他正坐着让我为他的画像”。

作为一个雕刻艺术家与作家,布莱克认为他负有帮助英国建立以爱为基础的新社会秩序的使命,他称之为“耶路撒冷”。他感到他一定要揭露社会的错误,如童工、贫穷,工人只得到贫乏的工资。唯一的方法是令人知晓灵性的价值,而不再只想着物质的利益。“我有一种正法去宣扬。”他如此说道:“我不会放下我的伟大工作,去打开人们不死不灭的眼睛,向内探索永恒的工作。”布莱克以写作及绘画去成就他的使命,他的作品主题主要是正义。他的一首诗《米尔顿》,花了他四年的时间,诗里有加插圣诗“耶路撒冷”。在序言中,他称写作只是以天启的能力去默写,他说:“我是默写天国的讯息,不论白昼与黑夜。”

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但布莱克怀着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 “世俗反讽”运动中。布莱克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不同寻常的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特有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蔼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在同时代人眼中,威廉布莱克是一名才华卓绝的的圣者。有人说“布莱克,你见过他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他的知识博大精深,他谈吐非凡,和他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接受美的灵魂……他是一个不带面具的人,是那种我们在整个生命旅程中所见到的绝无仅有的人。”正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在不为人注目的一生中,默默地做了一次超尘绝世的内心旅行,抵达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和时代苦难的深处。

布莱克歌唱四季之美,吟诵晚星、黎明、山冈与晨曦等自然景色的瑰丽,也探究死亡与爱情、青春与命运等那些永恒的艺术主题,他的诗纯真清新、情感真挚,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如有一些诗中他写道:“生命就像花一样脆弱/可怕的死神缩回你残酷的手吧/难道你要他打扮你可怕的鬓角?”,“而每当我来到那甜蜜可爱的村庄/在那夜幕之下,我的黑眼睛少女合眼入睡的地方/就有非凡的火焰/在我灵魂里灼灼燃烧,将我的歌唤起”这些诗篇意象奇谲,有种非凡的魅力。

布莱克一生浓厚的天启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预言性、宗教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诗作内容以神秘、宗教及象征为主要特征。他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的发光玩具。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他不理会禁锢心灵的传统宗教。在《天国与地狱的婚姻》中,他预言天国与地狱的结合将成为理想的人世。因而他赞美肉体生机勃勃的美,赞美代表力的撒旦,认为“力是唯一的生命,来自肉体,理性是力之界限或外国。力是永恒的欢乐。”这无异于一次精神价值领域的革命,他的诗歌是精神革命的圣经。他,这个见到过上帝和天使的作者,因此而成为现代精神的先知。那“光焰灼灼,燃烧在黑夜之林”的虎的形象,作为力与美的结晶正是他的精神肖像。

布莱克不仅仅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只抒情夜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深入人类灵魂的揭密者、探险者和革命者。他的诗歌没有沉溺于那种心理与情绪的夸张和过度宣泄,而是直接诉求宇宙奥秘和心灵的真实,并力图从束缚精神自由的生存现实中努力挣脱出来。《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他展示的是人类灵魂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天真之歌》是人类精神原始本真向度的揭示,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如在创世之初,处处流露着超验性和神秘性,好似发自宇宙深处的光未被阻隔地投射出来。而《经验之歌》则是灵魂被异化的沉沦图景,人的本真精神与经验现实发生了分裂,彼此冲突,妒忌和自私用黑夜缩住少女与黎明的欢乐,用奴役和压迫把自由的爱捆住,以贫困和不义在大地上播撒悲惨与不辛。在这种痛苦的精神处境中布莱克见证了时代的苦难。《伦敦》一诗记述的就是他那个时代悲惨的生存图景。“我走过每一条特辖大街/附近特辖的泰晤士河在流淌/我遇到每一张脸上的痕迹/都表露出虚弱表露出悲伤。/在每个人的每一声呼叫之中,/在每个婴儿害怕的哭声里/在一声一响,道道禁令中,/我听道精神之枷锁的碰击”;这是一幅活生生的地狱景象。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黑夜,每一个清晨,都有人为着痛苦而出生”,他体验了价值颠覆的痛苦,爱被当作罪孽,美被视为交易,灵魂可以买卖,婴儿被拿来换取金币,青年被带到屠宰场里,诗人为此深感悲痛“看着爱与美经受苦难/我满怀同情,不胜悲叹/看着她们在熊熊火焰和永不满足的欲望里枯萎/我的整个灵魂消融/化入了入夜流淌的眼泪”。在苦难深处诗人苦苦呼唤自由、寻求爱,他说“在对他人之痛苦的同情中寻爱/在对他人之忧愁的抚慰之中/在夜色的幽暗和冬日的白雪之中/在坦诚者和被弃者中间——在那里寻爱”因为“甜蜜的爱是黑夜的安慰者”,惟有爱之泪能融化钢铁和利剑,使每一处创伤和创痍复员;惟有爱能使人向往自由、欢乐、美,使人挣脱无边的苦难。以此他蔑视人间的一切残酷与不义,“我嘲笑那嘎嘎作响的破旧的锁链,我伛楼的身躯嘲笑酷刑的煎熬”他愿意冲破陈旧的价值承受所有痛苦去捍卫美争取自由,他说“我走向美丽的玫瑰树/日日夜夜我将他照顾/但她疑惑地转过脸去/她的刺成了我唯一的乐处”他说“我生而为奴,但我在走向自由。”在他心中,他为一个预言中即将出现的美丽新世界而在不息战斗。

布莱克的妻子凯瑟琳曾说:“我只是布莱克先生很少时候的伴侣,他时常在天堂当中”,她很尊崇布莱克,而布莱克把她称为“自身喜乐的甜蜜影子。”布莱克于逝世时享年七十,他曾说:“坟墓是天国的金色大门。”直到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在他临终时一个身旁的朋友如此写道:“他死于星期日晚上六时正,神态极其庄严。他说他会到他一生所求的国度。就在他死前的一刻,他的面色美好,眼睛发出光芒,高歌他在天国中所看见的一切。”

布莱克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亦长期倍受冷落,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重新发现了这位大师,他的作品日渐成为热点。布莱克诗歌的超验性、原始性、梦幻性以及对力与美的探求,对华滋华斯等后世诗人影响深远。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画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馆藏十分丰富的专馆;剑桥大学会有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国内一学者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对于这样一个独特的诗人以及他的诗,只有充满敬畏的潜心阅读也许才是较恰切的选择。

布莱克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一幅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太虚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布莱克的 “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达利,达利用天才的化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认同与赞美。现在威廉·布莱克的画作在英国被称作国宝,放在国家博物馆。

。。。。。。。

偶然想到这首诗,心生感慨,就此摘录了布莱克的生平,天才永远是孤独的。

William Blake - Auguries of Innocenc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 robin redbreast in a cage

Puts all heaven in a rage

A dove-house fill'd with doves and pigeons

Shudders hell thro' all its regions

A dog starv'd at his master's gate

Predicts the ruin of the state

A horse misused upon the road

Calls to heaven for human blood

Each outcry of the hunted hare

A fibre from the brain does tear

A skylark wounded in the wing,

A cherubim does cease to sing

The game-cock clipt and arm'd for fight

Does the rising sun affright

Every wolf's and lion's howl

Raises from hell a human soul

The wild deer, wand'ring here and there,

Keeps the human soul from care

The lamb misus'd breeds public strife,

And yet forgives the butcher's knife

The bat that flits at close of eve

Has left the brain that won't believe

The owl that calls upon the night

Speaks the unbeliever's fright

He who shall hurt the little wren

Shall never be belov'd by men

He who the ox to wrath has mov'd

Shall never be by woman lov'd

The wanton boy that kills the fly

Shall feel the spider's enmity

He who torments the chafer's sprite

Weaves a bower in endless night

The caterpillar on the leaf

Repeats to thee thy mother's grief

Kill not the moth nor butterfly,

For the last judgement draweth nigh

He who shall train the horse to war

Shall never pass the polar bar

The beggar's dog and widow's cat,

Feed them and thou wilt grow fat

The gnat that sings his summer's song

Poison gets from slander's tongue

The poison of the snake and newt

Is the sweat of envy's foot

The poison of the honey bee

Is the artist's jealousy

The prince's robes and beggar's rags

Are toadstools on the miser's bags

A truth that's told with bad intent

Beats all the lies you can invent

It is right it should be so;

Man was made for joy and woe;

And when this we rightly know,

Thro' the world we safely go

Joy and woe are woven fine,

A clothing for the soul divine

Under every grief and pine

Runs a joy with silken twine

The babe is more than swaddling bands;

Every farmer understands

Every tear from every eye

Becomes a babe in eternity;

This is caught by females bright,

And return'd to its own delight

The bleat, the bark, bellow, and roar,

Are waves that beat on heaven's shore

The babe that weeps the rod beneath

Writes revenge in realms of death

The beggar's rags, fluttering in air,

Does to rags the heavens tear

The soldier, arm'd with sword and gun,

Palsied strikes the summer's sun

The poor man's farthing is worth more

Than all the gold on Afric's shore

One mite wrung from the lab'rer's hands

Shall buy and sell the miser's lands;

Or, if protected from on high,

Does that whole nation sell and buy

He who mocks the infant's faith

Shall be mock'd in age and death

He who shall teach the child to doubt

The rotting grave shall ne'er get out

He who respects the infant's faith

Triumphs over hell and death

The child's toys and the old man's reasons

Are the fruits of the two seasons

The questioner, who sits so sly,

Shall never know how to reply

He who replies to words of doubt

Doth put the light of knowledge out

The strongest poison ever known

Came from Caesar's laurel crown

Nought can deform the human race

Like to the armour's iron brace

When gold and gems adorn the plow,

To peaceful arts shall envy bow

A riddle, or the cricket's cry,

Is to doubt a fit reply

The emmet's inch and eagle's mile

Make lame philosophy to smile

He who doubts from what he sees

Will ne'er believe, do what you please

If the sun and moon should doubt,

They'd immediately go out

To be in a passion you good may do,

But no good if a passion is in you

The whore and gambler, by the state

Licensed, build that nation's fate

The harlot's cry from street to street

Shall weave old England's winding-sheet

The winner's shout, the loser's curse,

Dance before dead England's hearse

Every night and every morn

Some to misery are born,

Every morn and every night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sweet delight,

Some are born to endless night

We are led to believe a lie

When we see not thro' the eye,

Which was born in a night to perish in a night,

When the soul slept in beams of light

God appears, and God is light,

To those poor souls who dwell in night;

But does a human form display

To those who dwell in realms of day

我对我的朋友发怒,

我和盘说出,怒气消除;

我对我的仇敌发怒,

我一声不响,怒气渐长。

我怀着疑惧,早早晚晚,

用我的泪水把它浇灌;

我又带着诡诈的微笑,

用虚假的阳光把它照耀。

于是它日夜不停地生长,

结了个苹果发红光,

我的仇敌见它那么红,

认出这苹果是我所种。

于是他趁着夜幕遮天,

悄悄地潜入我的花园。

天亮时我看了心中欢喜;

树下倒毙了我的仇敌。

(飞白译)

赏析

《毒树》和《病玫瑰》都出自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经验之歌》,这两首诗歌常常被相提并论,都以具体的自然植物为意象,描绘了抽象的人类罪恶。《病玫瑰》描绘了嫉妒,而《毒树》则是关于“压抑的愤怒”带来的毁灭。相比之下,《毒树》具有深厚的西方宗教背景,不了解这个背景,就无法切实理解诗歌主题。

《毒树》一诗采用了四音步(杂有三音步)抑扬格、双行押韵的诗歌格律,这种格式往往用于童谣或者基督教赞美诗。“毒树”之名,并非表示“有毒的树”,而是和“乳胶树”一样,意指“为提炼毒物而栽培的树”。诗中描绘了“我”的愤怒幻化成一棵树,所谓的自制和隐忍都是虚伪,“虚假的阳光”和“我的泪水”把这棵树“照耀”和“浇灌”,只为最终结出有毒的苹果,毒死我的仇敌。此诗指向的主题并非愤怒本身,而是对愤怒的压抑,间接瞄准了基督教隐忍之说。布莱克认为这种隐忍,压抑了人性,事实上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灾祸。事实上,诗歌原名“基督徒的自制”,后来才改为“毒树”。

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就是毒树上结出的苹果。这个苹果到底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许多西方读者首先会想到《荷马史诗》中挑起众神之争的那个“不和的苹果”。更进一步,便会联想到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禁果的传说。禁果就是苹果,也是基督教中的人类原罪的象征。诗中这个原罪的根源,在圣经中是人类的自由意志,而在诗中却是人类对负面情绪的压抑。威廉·布莱克对于宗教形象的运用可谓叛逆而又戏谑。

《毒树》以愤怒之“树”和“苹果”这类奇特的比喻,与宗教典故藕断丝连,引起深刻的联想,形成多重思维: 一方面把人性压抑的痛苦和灾难,以极端理性的笔触以及缺乏逻辑的情节道出;另一方面,又若明若暗地以基督教劝诫提醒读者反思自己的立场。这种多重思维,形成了情感和道德分析的对冲,赋予诗歌巨大的震撼力和批判力。

(刘云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9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