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半年,听到独住的岳母思念女儿,我该怎么办?

结婚半年,听到独住的岳母思念女儿,我该怎么办?,第1张

01

有些女人在婚姻里受尽了伤害,离婚后就不想再婚了,一心指望着孩子生活。所以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其实女人离婚后,如果遇到不错的异性,没必要刻意拒绝。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前夫不好,不等于别的男人也不好。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的生活,到那时母亲还掺和在孩子的生活中,那就会影响孩子。但如果母亲不掺和在孩子的生活中,一个人就会孤孤单单,特别失落的。

跟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结婚,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问题。这种时候,就一定要互相体谅和包容,既然已经结婚了,夫妻双方都要珍惜婚姻。

02

我表弟就是跟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结婚的,前段时间我去他们家,发现表弟的岳母跟他们住在一起。我以为那个阿姨是来女儿家暂时住几天的,谁知表弟说岳母长期跟他们住了,是他亲自去把岳母接来的。

我有点奇怪,表弟就跟我讲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弟的岳母姓刘,年轻时因为前夫出轨和家暴而离婚的。离婚时女儿只有6岁,很多人都劝她再婚,身旁也不乏追求者,可她被婚姻伤透了心,就坚持没有再婚。

母女俩相依为命过了20年后,女儿认识了我表弟,两人很快便坠入了爱河。刘阿姨很为女儿高兴,但心里又五味杂陈的。因为女儿一旦出嫁,她就要一个人生活了,她内心非常舍不得和女儿分开。

我表弟家催着要结婚时,刘阿姨就有意无意地拖着,拖了三年后,终究拖不过去了。表弟和女友就结婚了,婚房是我阿姨和姨父买的,当时我也去参加他们的婚礼了。

03

婚后,小夫妻俩很恩爱,一切都好好的。只是我表弟妹的工作变得忙了,所以她没时间多回娘家去,刘阿姨一下子没法适应女儿不在家的日子,心情特别郁闷。

后来刘阿姨病倒了,住到医院后,女儿女婿给她请了个护工。她在医院里住了十天,明明可以出院了,她却还要求医生让她多住几天,其实她就是不愿意回家一个人过。

刘阿姨出院后,表弟妹被派去外地出差一个月。表弟就经常去看望岳母,因为岳母刚出院,有些地方还得要特别小心的。表弟去看她时,她总是很高兴,每次都舍不得女婿走。

一些日子后,刘阿姨的身体完全康复了,表弟就不再三天两头去了。因为表弟要工作,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还要经常回去看望自己的父母等,他也挺忙的。

04

表弟结婚半年后,他又一次去看望岳母时,岳母正好在跟一个老朋友通电话。岳母说她夜里睡不着觉,总是怀念女儿小时候的生活,那时虽然很辛苦,但跟女儿在一起很幸福,她多想继续和女儿在一起啊!

表弟无意间听到这些话后,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其实妻子自从跟他结婚后,一直在担心着母亲,但因为工作太忙,她实在没时间经常回娘家。所以表弟暗暗决定,接岳母到自己家去生活吧!

表弟怕自己父母有意见,就特意去征求了父母的意见。没想到父母非常开明,他们说自己老夫妻俩都健在,互相有照应,岳母只有一个人,女儿女婿理应要照顾她的。

后来,表弟就去把岳母接回自己家养老送终了。岳母刚开始还不愿意,她说哪有岳母住到女婿家的?但表弟坚持接她回自己家了,表弟妹又高兴又感动,所以她对公婆也特别好。

05

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后夫妻俩都要顾及到对方的父母。只有父母也生活得好,小夫妻才能生活得好,大家的利益都是一体的。

如果岳母生活得不好,女儿女婿能安心过自己的小日子吗?肯定是不行的。子女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理应要照顾好父母的。

单亲家庭中,孩子结婚成家后,父亲或者母亲就变成孤家寡人了,内心会特别孤独和无助。所以有些比较自私的父母,就会不断地掺和在子女的生活中,其实他们就是闲得慌,内心太孤独造成的。

子女多关心和照顾他们一些,他们也不至于会那样。所以要多回家看看老人,多打打电话,多跟他们说说话,他们就会觉得很温暖了。

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也有版本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最为震动,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我觉得两个版本标准不同,一个是宫廷政治方面的,一个是民间的,都有可信度。

回答者:李家思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7-18 18:27

所谓“清宫四大奇案”是指“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和“狸猫换太子”。

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

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1 小说中宋江和阎婆惜的感情怎么样

小说中宋江和阎婆惜的感情怎么样 宋江和阎婆惜 阎婆惜,又名阎惜娇,婆惜这个称谓在宋朝是男女通用的一种说法,这个与个人地位、职业没有多大的关系。

阎惜娇之所以被人成为阎婆惜,可能是因为其长的漂亮,被母亲爱惜的意思。宋江和阎婆惜(剧照) 宋江和阎婆惜的相识,还是因为宋江的仗义疏财,接济穷困。

当时的阎婆惜和自己的父母逃亡到郓城县,她的父亲在逃难途中生病,最后死在了郓城县。阎婆惜母女二人身无分文,阎婆惜只好在大街之上卖身葬父。

虽然她长的很漂亮,但是她的开价是十两银子,这在郓城县这样的一个小地方,十两银子可是一笔不菲的财富了。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掏出十两银子,尽管阎婆惜很漂亮,可是她的名声不是很好,在阎婆惜来到郓城县的时候,人们就传言她曾是一个青楼的“头牌”。

恰好此时的宋江路过阎婆惜的身边,本着救济穷苦的道义,宋江就出资安葬了阎婆惜的父亲。但是阎婆惜的母亲看中了宋江的钱袋子,打着报恩的幌子,要将阎婆惜嫁给宋江。

宋江拗不过阎婆惜母亲的死缠烂打,只得答应娶阎婆惜为妾,还为他在郓城县买了一幢小屋。宋江虽然收了阎婆惜为妾,但是心中还是不太喜欢阎婆惜的,所以很少去阎婆惜那里。

生性放荡的阎婆惜为了满足自己,和同为押司的小白脸张文远勾搭成奸。后来,宋江和阎婆惜两人在争抢晁盖书信的时候,宋江失手杀死了阎婆惜。

宋江怒杀阎婆惜 要说宋江怒杀阎婆惜,就要简单介绍一下晁盖劫持“生辰纲”,晁盖“智劫生辰纲”之后,被官府缉捕,得到宋江的帮助,晁盖和一众兄弟才逃出郓城县。晁盖来到梁山之后,占据了梁山,成了老大,他想报答宋江的救命之恩。

宋江怒杀阎婆惜(剧照) 晁盖就派人潜回郓城,带了一袋金银财宝和一封感谢信给宋江。宋江怕被官府追查到,没敢要太多的金银,只是留下了一根金条和晁盖的书信。

晚上,宋江被小妾阎婆惜逼到她那儿去睡觉,熟睡醒来之后,宋江将装金子和书信的袋子遗失在了阎婆惜家中,回来之后宋江发现装金子和书信的包裹不见了。宋江就去质问阎婆惜,阎婆惜承认了是她拿了包裹。

当时的阎婆惜由于长期和宋江见不到面,再加上阎婆惜在嫁给宋江之前,就名声不好。在见不到宋江的日子里,孤寂难耐她就和一个名叫张文远的小白脸厮混在了一起。

阎婆惜抓住了宋江的把柄,就向宋江提出要求,让宋江写休书休了她,这样她好和张文远在一起。为了自己的性命,宋江对于这个人生大辱,选择忍让,他同意写休书。

可是阎婆惜又提出了一个让宋江不能接受的条件,她让宋江把晁盖给他的所有金银财宝都交给她,可是宋江只收了一块黄金,阎婆惜不相信,非要宋江交出书信上写的所有财宝。无奈,宋江只好拿出刀子来逼迫阎婆惜,让她交出书信,此时阎婆惜的泼劲上来了,她大喊“三郎杀人了”,宋江情急之下,一不小心一刀捅死了阎婆惜。

杀了阎婆惜之后,宋江找出了书信和黄金,赶忙藏于家中,后来又到处流亡。宋江扈三娘 扈三娘绰号“一丈青”,是梁山的一员女将,排行59,星号地慧星。

她在宋江三大祝家庄时被捉到了梁山,被宋江的父亲认为义女,也就成为了宋江的妹妹,从此归顺梁山。扈三娘剧照 扈三娘是扈家庄庄主的女儿,不仅人长得貌美如花,而且武艺不错。

扈三娘正式出场是在宋江第二次攻打祝家庄时,因为她已经和祝家庄的祝彪订了亲,所以就前去支援助阵。这是梁山起义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的军事行动。

第一次失利,第二次攻打时宋江遇到了扈三娘所率的兵马,他带着欧鹏、王英前去应战,而对方带的是二三十个骑兵和三五百个庄客。王英为人好色,因此一见扈三娘就心里痒痒,想要把她捉了去。

他与扈三娘交战时,还在挑逗对方,所以没多少回合就招架不住,在逃跑时反被她活捉。欧鹏见此,上来与扈三娘对阵也没占到上风。

此时,祝家庄和梁山的后援都到来了,便展开了一场混战。扈三娘在追杀宋江时,遇到林冲,被他不到十个回合活捉了,之后她就被送上梁山交给宋江的父亲宋太公看管。

扈家庄求和,因此祝家庄不久就被攻破。而等到宋江等人回到梁山,宋太公已经认扈三娘为义女。

因为宋江曾经答应王英给他娶一门亲事,于是让扈三娘与其结了婚。其实,从宋江捉了扈三娘后连夜把她送去交给自己的父亲这一行为,可以看出来宋江其实内心是中意扈三娘的,只不过因为父亲先认她为义女,只能无奈放弃原来的想法。

真实的宋江 宋江是小说《水浒传》的主角,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头把交椅,是天魁星,是呼保义,是及时雨。不过这是被艺术化夸张后的,历史上真实的宋江没有这么厉害,他的确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首领,但没有这么多手下和兵马,也没有这么多重情重义可歌可泣的故事。

宋江画像 史书上记载了宋江的农民起义,但记载的文字不多,对于他之前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小说里宋江原来是山东郓城县的押司等出身的真实性,并没有得到考证。

真实的宋江的确先是在梁山泊,但是聚集在那里的人不是破产农民、渔民就是逃犯,没有小说中这么多江湖上的绿林好汉和被害的朝廷武将。而且,宋江等人在起义爆发后就转战其他地方,而不是小说里起义后到招安前的一大段。

2 宋江和阎婆惜什么关系

宋江与阎婆惜是夫妻关系。

阎婆惜也叫阎惜娇,是小说《水浒传》里的一个女性角色,歌妓出身,容貌美丽,因为原本是歌妓,所以琴棋书画,歌舞音乐都很擅长,而且文中还描述她能写一手好文章。

阎婆惜的身份是宋江的外室,书中交代她是因为卖身葬父,宋江给了她十两银子让她做安葬费,阎婆惜的母亲为了感激宋江,就将女儿送给他。阎婆惜在跟着宋江的时候,喜欢上了小官吏张文远,两人勾搭成奸。

后来晁盖一行人劫生辰纲,事情败露眼看就要被官府捉拿,宋江为了掩护他们,通风报信,使他们逃脱。后来两人为了感谢宋江,给宋江送黄金报恩。

但宋江没收,可两人的通信被阎婆惜发现。阎婆惜以此为要挟,让宋江把财产、房屋都给她,并且要信中提到的黄金。宋江没有黄金给她,两人就发生了争持,宋江失手杀了阎婆惜。

扩展资料:

《水浒传》写作背景: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发生的宋江等36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北宋徽宗时,政治黑暗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我国北方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失败后,英雄人们的斗争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水浒传》反映了梁山英雄起义的发展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 ”的社会环境和尖锐的阶级对立,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的英雄人物,描绘了农民“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理想,也写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梗概, 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简介?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著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怎么由来

白蛇传传说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字。《白蛇传》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女人时常害人。此外,民间还有法海做了坏事,竟躲在田螺壳里不敢出来的传说,也是这个故事的片断材料。《白蛇传》还吸收了一些镇江金山寺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白蛇的故事等。早期反映人妖不可共居,故事的矛盾主要在许仙与白蛇之间展开。

由于《白蛇传》的故事早期以口头相传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与细节。原来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贞被镇压到雷峰塔下就结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产子的情节,还有版本有后来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在南宋就已经具备了。

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他只写到白蛇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并没有产子祭塔。后来又出现的梨园旧抄本(可能是陈嘉言父女所作,现存本曲谱已不全),是广为流传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节。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嘉靖十四年,又出现了弹词《义妖传》,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经完全由单纯迷惑人的妖怪变成了有情有义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传》成为常演的戏剧,以同治年间的《菊部群英》来看,当时演出《白蛇传》是京剧、昆曲杂糅的,但是还是以昆曲为主,同时可以看出,《白蛇传》中祭塔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较晚。

现代,有根据《白蛇传》拍成的台湾大陆合拍戏剧《新白娘子传奇》,基本是按照已经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内容,风靡整个中国。

关于蛇的传说,在中国是由来已久。传说中的女娲、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足以见其源流之长。而有关白蛇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如《山海经北次三经》中说:“神囷之山,其下有白蛇。”同书《中次十二经》称:“柴桑之山,……多白蛇。”等等。但是白蛇变人的故事,最早却只能追溯到唐文言小说《李黄》(出自《博异志》,载《太平广记》卷四五八)。

据《太平广记》卷四五八载: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陇西书生李黄于长安东市窥一牛车中白衣寡妇甚美,女自称姓袁,李黄为其所惑,跟随至袁女寓所,受到礼遇,并与袁女同居三日。第四日李黄归家,仆人便闻到他身上有一股蛇腥气味,李黄当天即感头疼,不久病沉,对其妻说:“我起不来了。”一边说,一边下半身便化为浓水,最后只剩下一颗头。家人寻至袁女处,发现是废园。据当地人说:这里常常见一条巨大的白蛇盘在树上。

南宋时,洪迈所著《夷坚志》又出现了白蛇故事,故事说:丹阳县原知县孙某,娶同邑某氏最小的姑娘为妻,女性好梅妆,每次洗澡时,不让人看见她的身体,孙某多次问她,她都笑而不答。十年后,有一次孙某实在耐不住,便乘醉偷看妻子洗澡,想不到竟是一条大白蛇盘在浴盆中。他吓得赶快奔回书房,妻子跑来对他说:“我是错了,但你也不对。我不会伤害你,请你别疑忌我,快回房间去睡。”孙某无奈,只好仍回房去。此后,尽管夫妻感情如初,但孙某内心很害怕,不久就忧悸成疾而亡(见《夷坚志》卷二《孙知县妻》)。这个故事第一次使白蛇由妖性向人性方面转化。

《白蛇传》故事的真正起源,是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另说起源于唐宋传奇《白蛇记》)。这个话本,讲的是三妖害人,道人作法将它们收服,并造三塔将三怪镇于西湖湖底的故事。虽然它同我们熟悉的《白蛇传》故事大不一样,但以下两个情节为以后的《白蛇传》故事所引用:一是白蛇化身为白衣娘娘,爱上了人;二是白蛇后被镇压于塔下。此二情节构成了后世《白蛇传》故事的两个主要的基本情节。基于此,我们将《西湖三塔记》视为《白蛇传》故事的起源、萌芽。当然,《西湖三塔记》也仍然只是一个雏形,还不能算是真正完整的、成了型的《白蛇传》故事,它没有活色生香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架构,只是充满喋喋不休的说教。所以,我们在讨论《白蛇传》故事的流变的时候,只把它作为《白蛇传》故事的最初的文字形态而提起,并不认为它有多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白蛇传》的雏形是在唐朝后期,法海原名裴文德,是宰相裴休的儿子。他是为了替当时的太子出家修行的。济源当时有个湖,名叫西湖,面积很大,但是很荒凉,湖东一桥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形成断桥。西湖由由珠、龙二河和南、北两条漭河汇聚而成的。民间把“漭”说成是“蟒”。由此看来在济源人心目中已将漭河认作是一条大蟒。故事中所说的白蛇、青蛇实际上就是两条漭河的化身。法海当时告诫许仙,说其被妖怪上身,定是被两条“蟒”河里的蟒蛇化作人形迷惑了。

《白蛇传》故事萌芽之后,经过大的改造,才形成了活跃在人们心中的“白蛇义妖”的形象,才促使白娘子(白素贞)成为千百年来舞台上、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绝唱,成为永恒的题材。这改造,分别由冯梦龙、方成培和田汉完成。

《白蛇传》故事的完整化,得力于明代作家冯梦龙,这是第一篇由文人独立创作的有关白蛇故事的文艺作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载《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以下简称冯氏《白蛇传》)。冯梦龙第一次把白蛇故事编得有头有尾,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主要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完整的形式,促进了《白蛇传》故事的传播,也为后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文字依据、宝贵的改编经验,使他人对白蛇故事的继续改编“有据可循”。事实上,这篇以白蛇故事为题材的小说,对后世戏剧、影视创作影响极大,以至于以后有关“白蛇”的戏曲,大多以他的这篇小说为蓝本。

清代初年《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的主要矛盾转变成白蛇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白蛇传》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传说从最初的雏型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曲等俗文学的影响。

明清以来,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

源起记载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只是这时还没有出现白蛇蝉子这一情节。白蛇缠子这一段是在后来的梨园旧抄本中才出现的。

说法二

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有个叫犊子的人,无父无母经常牵着一头小黄牛在黑山采集松子和茯苓,做成糕饼吃,几百年过去了他仍然生活在深山里。神奇的是,他有时强壮有时衰老,有时英俊有时丑陋,人们觉得他是个神仙。镇子上有个阳都是卖酒的,家有一个女儿,两道眉毛生下来就连在一起,给她起名叫连眉,连眉的耳朵又细又长,人们觉得她长相奇特,都说她是天上的仙人。犊子经常牵着一头小黄牛来到她家买酒,一来二去连眉就喜欢上了他,后来就把犊子留下来,与他做了夫妻。连眉经常跟随犊子出去摘取桃李,要过一夜才回来,他们摘的桃李连根蒂都是甜的。人们好奇就跟随连眉与犊子,就见二人一起牵着小牛的耳朵走得特别快,追着追着就不见了。后来总能见到他们在集市上卖桃李,冬天也仍在卖桃李。“犊子套黄牛,游息黑山中。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故事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成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建立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说法三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还有部分白蛇传说的研究学者认为,我国自古代就存在着蛇妖故事以及崇拜龙蛇的民俗,是“白蛇传说”起源的基础,根据《清平山堂活本》所收集的《西湖三塔记》中说,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青年奚宣赞在一年清明节游揽西湖时,救了一名叫白卯奴的迷路女孩。女孩白卯奴的母亲白衣妇,为了酬谢欣宣赞,就为举办了一桌宴席,席间拿了人心为他下酒,同时还与奚宣赞同住达半月之久。可是,时日不长,白衣妇就厌恶了奚宣赞,想要杀掉他取其心肝出来。女孩白卯奴念在奚宣赞的救命之恩上,把他救走了,奚宣赞侥幸逃回家里,将这件事的原委告知了他的祖父奚真人,奚真人用道法将白衣妇等三人变回原形,原来白衣妇是一条白蛇,那女孩白卯奴为鸡妖和白衣妇母女同住的黑衣祖母,则是水獭妖。奚真人化缘,将三个妖怪镇压在西湖三石塔下,后来学者罗永麟指出,“白蛇传说”就是根据这则蛇妖传说改编过来。

学者戴不凡则写有《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在《净慈寺志》(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刊本)中记载有宋朝时,在雷锋塔附近的净慈寺就出现过会变女人的害人妖精的事,《白蛇传》可能源于此。

还有学者从民间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学者陈勤建在他所写的《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极美学意义》一文中认为,《山海经》、《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这些先秦及秦汉的古籍中曾记录过大量的人蛇合体的形象,像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在伏羲氏系统中还存在着一大批龙蛇,如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等。所以,白蛇传说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远古的民俗传说。

还有学者认为,“白蛇传说”是由真人真事演化而成的。他们指出,从白蛇传说的内容来看,与现实生活是极为密切的,并且据说上海还有许姓人氏自称是白素贞的后代,还举出家谱为例,不过他们的家谱早已毁于战火,没有原本了。

另外也有胡士莹学者主张,“白蛇传说”源于唐朝,他在着文《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说,唐朝出现的传奇小说《白蛇记》中就描写了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平民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孝服的美丽 ,接着就被勾引到 家里与她共同逍遥享乐三天,哪里知道,第四天那平民回家后竟意外卧床不起,最后身体逐渐消失,只化作了一滩血水。后来,家人前去寻找那 的家,原来 却是蛇妖所变。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确有其事吗?

白蛇传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目前发现《白蛇传》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记载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真的吗

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不是真的,只是流传的神话故事,不是真实存在的。

真的有白娘子和许仙?

许仙是后来在传说中名字谐音的结果。原书中是叫许宣的。但历史记载中还不是叫这个名字。许宣,原名奚宣赞,临安涌金门人,他父亲是岳飞手下一名统制官(相当于副司令了吧)。白素贞原名白卯奴,镇江守备之女。在《我的前妻白素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的青年男子,认识了一名叫白卯奴的年轻女子。两人互相爱慕,成为情侣。而奚宣赞的父亲是岳飞手下的一名统治官。因嫌弃白卯奴身份低微,不同意二人结合,予以强行拆散。但奚宣赞仍然对白卯奴念念不忘,定要去寻找白卯奴。其父为了阻止他,声称白卯奴是白蛇幻化成人形,并请当地有名的和尚前来“捉妖”、“收妖”。但凡动人的爱情故事,都会被人们争相传诵,所以这个故事也就被广为流传。后来也就逐渐演变成为著名神话小说“白蛇传”

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

许仙和白娘子

《许仙与白娘子》又名《白蛇传》,和《董永和七仙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故事梗概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著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白娘子和许仙在哪相会的?

1、许仙在西湖断桥与白娘子相会。

2、断桥:位于杭州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2011年6月25日电 接近北京时间6月25日凌晨零点,正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申遗的西湖,也是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3、白娘子和许仙是中国古代一个关于人和妖的爱情故事,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讲述了蛇妖白娘子(原名白素贞)与大夫许仙相爱,却被和尚法海阻挠的爱情悲剧。

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20字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

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著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日子过得可美了!

西湖的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是真的吗? 那白娘子原来也是蛇妖吗?

这故事不是真的,不是历史人物! 小说而已,小说里白娘子是蛇妖。

  1林黛玉

  姑苏才子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住于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2薛宝钗

  薛宝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3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 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

  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处容身,饮恨含金自杀。

  王熙凤虽然是如此的劣迹昭著,罪恶累累,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处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

  所以在第五回的判词就写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说明了她的归宿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处于“末世”者,最有才干的人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花就再恰当不过了。

  4李纨

  李纨,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

  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在大观园中她分住的是“稻香村”,书中描写是“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这个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在后来探春结社的时候,李纨就自定了个“稻香老农”的雅号。作者对李纨这个角色是用同情及赞美的笔触描写的,她的形象既是贤妻良母也是个典型的一个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牺牲品。

  5秦可卿

  秦可卿是秦业(旧本作秦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养女,小名可儿,官名兼美,后来嫁给贾蓉为妻。她妩媚有似宝钗,袅娜如黛玉。她虽在书中是稍瞬即逝,作者描写她也是用曲笔,以致人们对她的品行留下许多疑点。虽然是存活得最短的一个金钗,但是她仍有着和其他金钗不同的明显特色。

  6贾元春

  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即贾妃,贾政与王夫人所出,贾宝玉的姐姐,因生于正月初一所以名元春,后应选入宫,又加封贤德妃,大观园即为其省亲所造。贾家四姐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名字连起来暗合“原应叹息”四字。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在荣国府和宁国府中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虽然如此,元春却称她居住的皇宫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皇宫通过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促使了贾赦、贾珍,贾琏等人有恃无恐地进行打点进贡,太监勒索,开支日繁。也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7贾迎春

  贾府里的二**迎春是贾赦之女,贾琏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庶出。第三回写她的外貌”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可是她的性格却是懦弱无能,正如兴儿所说“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贾府里的**们都有一个专长,不是能诗就是会画,独是她才具平庸。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她在书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贾府里出现风波,抄检大观园时,迎春的丫头司棋因与表兄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行将驱逐出境。司棋百般央求迎春援救,而迎春却无动于衷,不加过问,听任司棋受辱被撵,最后愤而撞墙自尽。所以迎春这位弱女子注定了没有好的命运:《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写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后来书中写她由贾赦作主,嫁给了一个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的孙绍祖,此人绰号“中山狼”,是个骄奢*逸,作践妇女的虐待狂。可怜迎春这个金闺**在他的拳打脚踢折磨之下只有一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

  宋代刘敞一首咏迎春花的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上名。——所以红楼梦中的迎春其实也只是徒有其名

  8贾探春

  《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三**,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演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她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

  《红楼梦曲》里写道:(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说明了她后来是离家远别了,后四十回续书写她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但据曹雪芹的初衷,她可能是嫁给了一个王子,成为王妃。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些看似是玩笑话,但也可能是条伏线。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又根据舒四爷所见《乾隆五十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无论那一种说法,总之探春最后是远走高飞了。

  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为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从十二钗的判词中推断最终远嫁他方。

  9贾惜春

  惜春是贾府的四**,生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长姐贾元春,二姐贾迎春,三姐贾探春。其中“元”、“迎”、“探”、“惜”暗含“原应叹息”之意,揭示了她们后来的悲惨命运。她由于年龄较小,在书的前半部还看不出性格和思想。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她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她虽不工诗,但也参加诗社,雅号“藕榭”。她在大观园中的卧房名为“暖香坞”,来人未进暖香坞的门便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但作者预示了她后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出家为尼了,关于她后来的举动,清人王雪香在《石头记论赞》中曰: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是的,在大观园中除邢岫烟外与她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如妙玉、智能儿等。她的孤僻狷介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内因,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敦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勘破三春景不长”促使惜春最后落发为尼的是目睹贾府的衰败,于是按作者的安排她走上“了悟”的道路以求躲过“生关死劫”,最终也仍是归入薄命司了。

  10史湘云

  人物简介史湘云,贾母娘家的侄孙女,宝玉的表妹。父母早亡,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生性豁达,得贾母喜欢,经常在贾府常住。

  海棠有“睡美人”之誉。这一典故出自宋朝释惠洪《冷斋诗话》记载:唐玄宗登沉香亭,召杨贵妃,碰巧杨妃酒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持而出,贵妃仍醉未醒,鬓乱残妆。唐明皇见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这一段趣妙喻致使众多文人墨客歌赋传颂,宋代苏轼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再次艺术地把海棠比作睡美人。再加上史湘云生来豪爽,又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多次把这一典故加以套用、渲染,如第十八回,贾宝玉《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红妆夜未眠”也是把海棠比喻为睡美人,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烟》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表面写的是芍药,实即是指“海棠春睡”。因而在第六十三回,湘云抽到的又是一根海棠签,题着“春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即笑道:“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实即说明了作者是把湘云指喻为海棠的。

  11妙玉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高,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据高鹗之“伪”续)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高鹗续书),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

  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12贾巧姐

  《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的巧姐由于年纪细小,性格尚未形成,所以在书中处于陪衬地位。书中提到巧姐娇贵多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因巧姐又病,想起要刘姥姥给她起个名字,说:“……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她。”刘姥姥听她刚好是生于七月初七,就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脂批”上说,这是“一愚妇之谈,实是世间必有之事”。

  根据书中第五回宝玉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画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其判词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里“刘氏”就当然是指刘姥姥了。“巧”是相关语,指在贾府“势败””家亡”后,巧姐最后无依无靠被她的“狠舅奸兄”勾通企图把她卖入烟花巷时,碰巧遇上了受凤姐救济过的刘姥姥把她救走的事。刘姥姥成了她的“恩人”。后来,刘姥姥把巧姐招入家里,与板儿结成夫妻。板儿靠耕作家里的“两亩薄田”,巧姐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着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板儿的大名叫王天合,真是天作之合。

  其实,除图画和判词外,第四十一回中对巧姐和板儿的姻缘还有伏笔:“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环哄他去取,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脂砚斋有批云:“小儿常性,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

  13贾母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虽已年老,也不管家,但余威犹在。当她发现有下人在园中聚赌时,便立即一一查实,并作严厉的处罚。她是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她的儿孙成了*棍、赌徒,只要他们不来搅扰她的享乐,她是不干涉的。她不太喜欢大儿子贾赦和大儿媳邢夫人,偏爱小儿子贾政和小儿媳王夫人。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宝黛爱情的,但高鹗续本中却说贾母并不支持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并写她批准了王熙凤的“掉包计”,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她在续本中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

  贾母在书中除了高鹗所续反对宝黛爱情的事情之外并没有过激的表现。她本人喜欢儿孙们吟诗甚至创办诗社,书中也没有体现出她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但仍旧无法改变她对封建制度的迷信和盲从。

  贾母没有过激的表现,但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有敏锐的洞察,观点也更接近现实,而且也具有人性和美丽,当然她不是革命者。贾母欣赏晴雯、岫烟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两人地位并不具优势,唯一的是个性美,贾母能欣赏这一点。对刘姥姥没有表现出清高,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世俗的人情一面。懂世故而不弄世故。这就是大家闺秀的风范。不同与凤姐一味地刚,也不同与王夫人的封建固守者,尽管她们都是世族出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但,每一个人的洞明、练达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14袭人

  袭人是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原名花珍珠(一作蕊珠)。小时候,家里穷的没饭吃了,就将她卖了几两银子活命。她原是服侍贾母之婢,为贾母房中八大丫鬟之一。也服侍过史湘云。因贾母溺爱宝玉,觉得她心地纯良、恪尽职守,恐宝玉之婢不足使,就将她与了宝玉。宝玉听闻她姓花,取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阴晴”为其改名袭人。

  袭人细挑身子,容长脸儿,长得也是美人一个。心中亦有些痴处,主子命令她服侍谁,她的心里便唯有谁。她与宝玉有情,是《红楼梦》中,与宝玉唯一发生性关系的女子。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上进。宝玉调弄戏子、王夫人害死金钏、又遭贾环诬陷而挨父亲打后,她向王夫人进言建议应该好好管教他并叫他搬出园子来,王夫人认为袭人深明大理,对其信任有加,不仅赏了她两碗菜、加了一半的工资,将其提升为“准姨娘”。

  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工作认真,在大观园里众人是人前人后的夸奖她。就连下级小红、佳蕙也对其服气,是出了名的贤人。

  因为原本遗失,袭人的结局有众多猜测。脂批给我们提供了两条线索:一是袭人出嫁是在宝玉还在的时候,二是袭人与丈夫蒋玉菡在贾家落难后一起奉养宝玉宝钗夫妻。而在续书中为:宝玉出家,袭人有实无名,只得奉王夫人之命最后嫁给了戏子蒋玉菡。但是相对于那些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命运,她已算是有始有终。

  15晴雯

  晴雯是宝玉的丫鬟,也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

  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贾母见了喜欢,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 深得贾母的喜爱。

  她的反抗性最强,她蔑视王夫人为笼络小丫头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讽向主子讨好邀宠的袭人是“哈巴狗儿”;抄检大观园时,唯有她“挽著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著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还当众把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

  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便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了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悲惨地死去。宝玉深感哀伤,特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16平儿

  平儿,她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陪房丫头,贾琏之通房丫头。她是个极聪明、极清俊的女孩儿(第四十四回宝玉之语)。虽是凤姐的心腹,要帮著凤姐料理事务,但她为人很好,心地善良,常背著王熙凤做些好事。王熙凤死后,王仁和贾环等要把巧姐卖给藩王作使女,是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后来,贾琏把平儿扶了正。

  王熙凤以前的陪房丫头,贾琏房里的通房丫头(比妾低一级,比丫环高一级),王熙凤最得力的心腹助手。聪慧、干练、心地善良,又善于处世应变,以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竟能体贴周旋。贾琏和多姑娘私通,平儿从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但她向凤姐隐瞒了事情真相,避免了一场风波。凤姐有病,探春代理家政,平儿陪侍。那些管家媳妇见探春年轻,又是庶出,以为她办事没有经验,想欺负她,连得她生身母亲赵姨娘也来惹是生非。碰到此类事情,平儿竟能应付自如,处置得体。探春弊端,平儿总是先表示支持,接着又说出一番早就该改而竟未改的道理来,既不伤害探春,又保全了凤姐的面子,引得宝钗过来摸平儿的脸笑道:“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没见你说奶奶才短想不到,也并没有三姑娘说一句,你就说一句是;横竖三姑娘一套话出,你就有一套话进去;总是三姑娘想到的,你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他这远愁近虑,不亢不卑,她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和也变和了

  平儿从不弄权仗势欺人,心地善良,本能地同情那些和她地位相仿或更低的奴隶们,在茯苓霜和玫瑰露事件中,她劝凤姐“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这才使柳家母女免去了一场灾难。贾琏偷娶尤二姐,平儿得知后告诉了凤姐,后见凤姐如此虐待尤二姐,她又把同情给了尤二姐,引起王熙凤的不满。尤二姐一死,王熙凤推说没有钱治办丧事。平儿偷出二百两碎银子给贾琏,把局面应付过去。当然,以平儿这样奴隶地位,应命去处理种种复杂的关系和事件,是十分困难的。在纷繁的矛盾中间,她常常感到处境的艰难和内心无告的悲苦。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人物形象。

  平儿的结局作者没有暗示。后四十回续书写到凤姐去世,平儿悉心照料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并护送巧姐出了大观园,直到巧姐被刘姥姥接走,最后贾琏把她扶了正。

  平儿敬重有能力的女子,所以她对凤姐言听计从,对探春是处处顾及。

  平儿是一个聪明人,所以她才可以在凤姐和贾琏的夹缝中生活。看第21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就可以知道她平日既抓着贾琏的把柄,也有凤姐的把柄,所以他两都有忌讳她的时候。

  平儿借着凤姐的权利在逐步影响和控制一批人。她的地位在一步步地提升,只是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她深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平儿的性格就是希望息事宁人,大事化小,而且心地善良。

结婚有小孩后,是爷爷奶奶带合适,还是姥姥姥爷带合适。我感觉是谁的素质高,就让谁带,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陪伴,陪伴这个人的素质很重要,素质高的人带出来的孩子,一定会身心 健康 的成长。

这个问题我曾经跟我儿

子说过,我告诉儿子将来结婚后,你如果感觉丈母娘的素质比我好,那就让丈母娘带孩子,如果感觉丈母娘的素质不如我,那就我亲自带孩子,因为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谁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有利就让谁带。

如果感觉双方父母素质差不多,那就轮流带,毕竟年龄大了,带孩子是很辛苦的,轮流带双方父母会比较轻松点。

其实如果自己的工作可以辞职,老公的收入也可以,最好是妈妈自己带,因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毕竟是隔代,再怎么会教育也存在着溺爱,妈妈自己带,也体验一把做妈妈苦与乐,如果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可以从经济上支助一下,让妈妈带到孩子三岁时去幼儿园,再出来找份工作。这是最好的方案。

如果妈妈的工作不能辞职,那就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谁的素质高就让谁带,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形成,素质的提升一定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最后祝你们全家幸福安康!

如果条件允许,自己带,最合适!如果条件不允许,在四位老人之间选择带孩子,那么 ,则选择哪一方受教育程度高、平时各种生活习惯良好、三观正、脾气、性格好的一方带。

当前,很多家庭,是夫妻双方出去上班,孩子留给老人带。且越来越多的孩子妈妈,是选择让姥姥姥爷帮忙带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我自己也是一名儿媳妇,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小时候也是老人帮忙带的。老大完全是姥姥姥爷带大的,老二则是在六个月之后,交给爷爷奶奶帮忙带的。

姥姥姥爷带孩子的背景:

实话说,我当年选择姥姥姥爷带孩子,是因为我没得选择。

一是因为我婆婆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并且无法坐过车,一坐车就晕车。没办法,我只好选择让姥姥跟随我来到上班的地方带孩子。

二是因为我婆婆不愿意帮我带孩子。孩子从出生到满了一百天,都是我妈妈在带的,并且孕期也是我妈妈在照顾。所以,我婆婆虽然第一次在我们的强迫下,不得已跟着我们出门带孩子,但是孩子根本就不要她了。孩子满了一百天,认人,只要我妈妈。而我婆婆带孩子没耐心,孩子一哭,就不愿意带。我家老大,只要他奶奶抱着,立马哇哇大哭。婆婆被他弄得是完全没耐心,冲着我发脾气,说不带了,不愿意带。后来没办法,我让婆婆回家了,连夜让我妈妈又过来帮我带孩子。

我家老大,从出生到现在八岁多了,婆婆带他的时间,全部加起来,一共是三个月(两个月是孩子满了100天之后,跟随我去了我上班的地方带的。这两个月,头两个星期,我妈妈也跟着在带孩子,婆婆只管做做卫生,我妈带孩子。后面20天,孩子爸爸也帮着在带孩子。算一下,这两个月里,婆婆单独带孩子的时间是一个月。而第三个月,则是我妈妈因病住院的那段时间,我在医院照顾我妈妈,把孩子送去给公婆带了。)

爷爷奶奶带孩子的背景:

我家老二,六个月到即将四岁,是我公婆带的。这期间,我只要有时间,立马就回去看他。只要是我在老家的日子,我都是自己带着老二。

之所以老二是让爷爷奶奶带的,是因为爷爷奶奶带了他们大伯家的两个孩子,大伯家的两个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的。他们的爸爸,心里有点不舒服,让我把老二送给爷爷奶奶带去。还有一个原因是,姥姥姥爷在带哥哥,实在是没时间和精力再帮忙带弟弟了(两个孩子仅仅相差一岁半,当时姥爷还在上班。)

下面,我来说说两方父母带孩子,我这个女儿、儿媳妇、妈妈的真实感受:

姥姥姥爷带孩子的时候,我是真的一点心都不用操。

姥姥姥爷心疼自己的闺女,让闺女安心上班,啥事都不用担心,一定会帮闺女带好孩子的。

姥姥姥爷说到做到,孩子给带的好好的。并且,由于我家老大当时是我们这边最小的孩子,全家人都特别宝贝他。

老大那时候,吃喝拉撒,姥姥姥爷管着了。衣服之类的,大姨二姨负责了;玩具之类的,就是二姨二姨夫全部负责了。而我这个当妈的,几乎就没给他买过衣服、裤子、鞋子之类的,连玩具,我都买的特别少。

老大有不舒服的地方,姥姥姥爷从来不告诉我,怕我担心。

老大缺什么,姥姥姥爷也都从来不告诉我,他们说:“你只管安心的上班,孩子缺什么,我们知道,不用你担心。”

老大开始学说话、走路了,姥姥便一遍又一遍的教他说话,背古诗,讲故事给他听。

老大是满了三周岁,我专程回了趟老家,把孩子和姥姥接到我的小家来的。那时候,他已经会背很多首唐诗,会唱歌、跳舞,简单的加减之类的了。

我给姥姥姥爷钱,姥姥姥爷一分不收,并且还倒贴了一些又给了我。我知道,他们是怕闺女经济负担大,不愿意要闺女的钱。

真的,那几年,我大儿子在我爸妈家待,我一分钱都没出过,啥都没操过心啊。

现在 来说说爷爷奶奶带老二的时候,我的感受

首先,我必须要感恩公婆帮我带了老二,这一点,不可否认。

然后,再说说爷爷奶奶带孩子的情况:

老二在爷爷奶奶家带的时候,孩子的奶粉、菊花晶、清火宝、纸尿裤等,全都是我们买好直接邮寄到爷爷奶奶家的。而衣服、裤子、鞋子之类的,都是我大姐二姐买了送过去。我爸妈,每周都买着一大堆东西,带着我家老大,去婆家看老二。

老二给爷爷奶奶带的时候,孩子缺什么,爷爷会给我打电话,什么什么没了,要买了。

而我,前段时间,我老公问我,我挣得多,怎就没看到我攒了多少钱。我就和他好好算了一笔账。单纯的老二在爷爷奶奶家带的时候,我每个月的开销就是好几千。孩子的用品,给爷爷带孩子的辛苦费之类的。

那时候,妯娌的小闺女是奶奶一直带着的。小姑娘连亲妈都不要,天天只要奶奶。

我家老二和他姐姐,年龄上,相差10个月。奶奶带姐姐,爷爷带他。男人带孩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没有女人带的细心。

奶奶带着姐姐到处出去玩,去哪儿都抱在怀里。而我家的老二,经常是一个人在外面转着。那时候,他还不到三岁。

有一次,我爸妈带着我家老大去婆家看老二。在路上的时候,看到一个脏兮兮的孩子,一个人在田间上走着,当时我爸对我妈说:“看看,这就是没人带的孩子,浑身脏兮兮的,这么点,一个人在这里。”我妈仔细一看,这就是我家老二吗?我妈赶紧让我爸停车,把孩子抱在怀里。

爷爷奶奶都是没读过书的人,并且在农村,家里种着很多菜,又是两个仅仅相隔10个月的孩子需要带着。所以,带孩子,明显没有姥姥姥爷细心。

爷爷奶奶带孩子,只要不饿着,不冻着就成。

我家老二,经常一个人到处走,在农村的田间,一个人走,身边一个大人都没有。

爷爷奶奶自己没读过书,自然不会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三岁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幼儿园了,到时间就去接孩子,接完之后,把电视打开,让孩子自己在家看电视,他们则去地里干农活了。到后面,就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开电视,让孩子自己操作了。以至于老二接到我身边,我用了两年多的时候,才把他的电视瘾稍微控制住。

老二在我接回来之前,完全是没学过任何的东西。虽然上了一年的幼儿园,但是农村幼儿园,仅仅只是帮忙带孩子,完全不教孩子学习和习惯方面的。以至于老二快四岁了,到我身边的时候,连10以内的数,都分不清楚,更别说是背诗之类的了。

实不相瞒,因为老二在爷爷奶奶家带,我心累,并且因为 育儿 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我和婆家的关系,并不太好。

孩子究竟由谁带?我认为:最好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没时间,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满足以下条件,就可以考虑:

1、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谁的经济条件更好?选择经济条件好的一方带孩子。

2、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谁受教育程度更高?选择受教育程度高的一方带孩子。

3、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谁更有时间?选择有时间,能专心带孩子的一方带孩子。

4、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谁脾气更好、性格更好?选择脾气好、性格好的一方带孩子。

5、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谁三观正、和妈妈三观差不多?选择三观正、没妈妈三观没有什么大的冲突的一方带孩子。

真的,孩子的来到,会给家庭带来各种不同的问题。很多家庭,婆媳矛盾,就是因为 育儿 观念不同,教育方式不同等而引起的。选择带孩子的人,尽量选择和自己三观,观念差不多,没什么冲突的一方,避免日后因为带孩子意见不一致而闹得家庭不和睦!

谁带都得感恩,谁有条件和能力谁多帮点。一般来说姥姥带比较合适,因为闺女跟吗有些事情好沟通,谁说轻了重了,也不记仇。

婆媳就不一样了,没有孩子时,俩个不相识的女人,突然因为一个男人走到一起,都需要长久的磨合。婆婆说多说少都不合适,反之儿媳也一样。相处太难。

有了孩子需要沟通的更多了,母女还有代沟了何况婆媳?

体会儿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切都好办了。如果认为应该那么无法相处。

我们那个年代一家好几个孩子,婆婆帮谁了感激的不知怎么好,吃什么,穿什么都以婆婆为准,谁受累尊重谁,再说婆婆也好姥姥也好都是疼爱晚辈的。

现在有的媳妇老人受累还挑三拣四,下达任务一样,爱多了不行,爱少了不行,这样就没法看,自己看吧。

责权利要相辅相成,不懂尊重就不要劳驾别人。

所以姥姥看最好,省下许多烦恼。当然儿媳没那么多事怀揣感恩,谁看都一样!

知道孩子是你俩的责任,谁帮都得感恩就好办!否则又让人看,又挑剔,又怕孩子跟奶奶亲……那只能拜拜了!

孩子跟谁家姓 就是谁家的责任![玫瑰]

两三岁以前谁都可以毕竟都是小孩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一辈敦促下一代结婚生子,一是为了让孩子成家立业延续家族香火二就是为了有个孙儿能让他们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是个人建议三四岁上幼儿园以后还是自己带吧,毕竟老一辈的教育方法跟新一代的还是不一样的,难免有些东西会教的不好不合适!这样会影响小孩儿将来的大部分性格和处事的方式!

带孙子:教养子女成人是父母的法律责任和 社会 责任,而带孙子是亲情不是法律责任。70岁以前身体 健康 可以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70岁以后多数人衰老速度加快,疾病增多,自顾不暇,重在保重身体。

父母自己带孩子!

父母有工作可以请保姆带!

保姆也可以包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总之要给工钱。

请不起保姆,自己又不愿意带,拜托!请你不要生孩子,好不好?

男孩爷爷带,女孩奶奶带,实在不合适,自己带,不要埋怨别人

双方老人谁带都可以,我一个邻居,儿子媳妇都是独生子,媳妇生孩子后,婆婆说,俩孩子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养老,一家一个月,就这样姥姥一个月,奶奶一个月。如果孩子需要,双方老人都帮帮孩子,很快孩子就大了

孩子小的时候最好妈妈带,上幼儿园了,可以让老人帮忙接送。

哪边的老人喜爱孩子、有耐心、教育水平高,让哪边老人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171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