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第1张

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歌节

侗族有哪些节日 1花炮节

是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2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

《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3、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4、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5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6姑娘节

7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8、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9、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m 苗族和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侗族苗族在服饰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装多以青黑色亮布为主――一种以天然燃料靛蓝染色的布料,裹包头,裤腿裹绑腿,偏北的侗族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侗族女式的发型是偏髻,偏于左侧――这是与苗族很大的区别,苗族的发髻是盘于头顶脑后

侗族某些的银饰与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银帽,但是没有银角,侗族银物中有类似汉族妇女的步摇等装饰

侗族女装有裙装和裤装之分,裙装是百褶裙,与苗族类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饰有唐代遗风,是开襟露出抹胸,不过一些支系也与苗族服装类似,在交通发达的地区,侗族的服饰就是汉服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请问侗族有什么节日。 一、年节

二、花炮节

三、赶社

四、斗牛节

五、播种节

六、姑娘节

七、尝新节

八、赶歌会

九、过冬节

侗族的春节习俗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进贡,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农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历一月 开斋节 教历九月三十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 古尔邦节 教历十二月十日

京族

哈节 农历六月初十 诺劳孜 农历正月初一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

侗族过年的习俗 5分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 进贡, 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 互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春节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

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

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

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

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

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

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

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

(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

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

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

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

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

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

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

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

送下海, 春节结束。

□过侗年

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侗族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赶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

  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林王节

  “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

  “圣德山”歌会

  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

  高坝歌会

  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二十坪歌节

  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三月三讨葱蒜节

  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

  种棉节

  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小伙子整地打窝,姑娘们下种上粪,下完种,于棉花地中插上象征棉花丰收挂满蛋壳的树枝,然后共同欢聚午餐。有些村寨还煮好红糖糯米稀饭,挑鸭、牵狗到地边摆设酒宴。晚上新娘家宴请郎家伙伴一行,女伴们都来陪同,大家欢歌畅饮。这种借生产活动交谊的习俗,部分地区仍沿袭至今。

  采桑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剑河小广一带男女青年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这天,姑娘后生穿着一新,成群结队上山采桑,桑树下,绵绵细语,悠悠歌声,各自在物色意中人。下午,姑娘们回家带上撮箕,提着鱼篓,邀后生们下田,撮细鱼仔,互相泼水逗乐。晚上,在姑娘家共品细鱼宴,姑娘的父母还备办好炖鸡、糯米酒。宴后,青年们成双成对来到寨边行歌凉月。

  八月中秋哥送饼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娶亲节

  剑河小广一带的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娶亲节”。“娶亲节”接亲当晚,新娘要“哭嫁”,其女友都来“伴嫁”,唱“陪嫁歌”。哭嫁表示感谢亲友,留恋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别离之情。在新娘哭嫁时,过去“玩山对歌”相识相爱如今却无缘成双的男情友悄悄地给姑娘送来礼物。姑娘则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悄悄溜出去与之道别。

情人节是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中慢慢地形成的,是需要一个特定的故事和民族文化才能形成,由来各不同。每年的2月14日,为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情人节,有的把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为情人节;也有的把农历三月初三为情人节,还有些把七月初七即七夕节(乞巧节)为情人节。在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即三省坡周边的侗族村寨也有两个情人节日,一是每年在立夏前十八天的戊己之日为情人节,即大戊梁歌会;二是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情人节,即凉枊坡歌会。侗族情人节源于以下方面:

一、源于两对恋人的感人故事

1、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朱寺巷迁来一个人叫肖仓海,后不久与当地通伍(今湖南通道牙屯堡镇)外寨的侗家妇女名叫吴月英成了家,夫妻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生下一个女孩,即肖氏女儿,人们把她叫肖妞(侗语名),肖妞长到花季年龄时显得更加漂亮可爱,就连驻守三省雄关(今牙屯堡镇)的牙将对她也打主意,欲娶之为三房,事情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肖妞通过对歌却已与闷龙(侗语名)相恋,而闷龙是因家境穷困从古州(今贵州榕江县)来到通伍一带种田的后生。肖妞父母得知这一事情后将闷龙赶回古州去了。从此,人隔两地,路程遥远,相见困难,正当相思恹恹的时候,闷龙接到肖女托人带来一小布包,打开一看,只见两颗火炭,一团棉纱,一只小虾,一只大虾,还有几粒芝麻,几颗黄豆。门龙不明其意,便去问歌师。歌师看后,叫闷龙准备一担干柴到鼓楼烧火。晚饭后,寨上的男女老少都到鼓楼听歌师解迷。歌师拿起琵琶、棉纱和火炭唱道:“结情路远常思念,思绪绵绵心烦乱,从前小虾,现在变大虾,心想跟哥共江河,从前说过,现在还是那句话,也要圆如黄豆,不要象芝麻”的意思。歌师点破,闷龙十分高兴,即赶到通伍肖家定情接亲,可是肖父嫌贫爱富一口拒绝。肖妞不顾父母反对,誓不变心,同闷龙私奔而去。他们在渡通伍河(牙屯堡河)时,遇山洪暴发,双双遇难,后化成两座互相依偎的岩山,屹立中流,至今仍立在通伍河上,人们为纪念这殉情的青年而演义。

2、据说,清嘉庆年间,独坡八寨(今独坡镇)迁来一邹姓财主,其女叫邹霞,她心地善良,长得如花似玉,引来众多提亲者。其父一心想将邹霞嫁给官宦人家,而邹霞却与她家为人忠厚老实的长工崔相郎相恋,但遭到其父强烈反对。两个年轻人私奔来到凉枊坡,以天地为证,以树为媒,结成夫妻。老财主后来与官家勾结,将已逃到广西的小两口骗回并以盗官银的罪名将相郎害死。后来,三省坡周边的侗族村寨青年为邹霞与相郎的坚贞爱情所感动,每年纷纷来到凉枊坡唱歌纪念他们,逐渐演变成了这一习俗。

二、源于崇尚婚姻自由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对于婚姻的事情都是主张自由,不受父母包办,婚姻的事情自己做主,娶新娘的时候是“偷来”的,即不受双方父母干预,不让他人知道两人的婚姻事情,双方都认为合意的就成对,不合意的死也不为一对。当然,至于有极少数人因交往能力弱或其他原因的则由父母推荐或他人介绍,最终还是由自己决定。因此,侗族地方的年轻人必须自己去找自己心爱的人。情人节歌会既是一个契机,又是一个平台,形成情人节也是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见面和认识异性朋友。

三、源于用歌传情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系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千年来,侗族在生产生活中发展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的是“歌”、“吔”、“款”,一代代口口相传。“歌”是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没有歌生活是乏味的,在侗族村寨有种说法叫“饭养身,歌养心”确实不假,时时有歌,处处有歌,没有歌是难得认识异性朋友的,只能以歌为媒,用歌传情,才能找到自己心上的人。每当情人节的那天,所有的人都是慕名而来的,互不认识,只能以歌交流,一般唱两种歌,一是四言八句的情歌,一对一地唱;二是昼歌,即白天唱的双歌,是一对男的与一对女的对唱。到晚上也要唱两种歌,一是“嘎晡雄”(侗语),即男女双双围在筵席边坐着对唱,是双歌的一种形式,其唱的内容主要是赞颂,首先赞颂团寨,其次赞颂楼房,三是赞颂主人家里的老人,然后再其他包括小孩;二是“嘎您妹”(侗语),与远道而来的新人所对唱的双歌,叫夜歌,与昼歌的形式相同,但其调子和内容有些不同。因此,歌在侗族地方是一种 情感 交流的工具,用歌传递,把态度表现出来,向对方示爱。

四、源于宗教文化

1、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它的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2、远古传说:天上玉帝召集下界金木水火土五王上天廷,商议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各人分管的时间。金木水火四王按时到齐。土王因好酒贪杯,醉卧在床。玉帝等了好久,土王总不到来。于是把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木王管春季,火王管夏季,金王管秋季,水王管冬季。由于四王的性格不同,所以四季温凉寒热就不同了。玉皇刚好分配完毕,土王方才到来,他闹着要平分管理。可是议好了的事,哪能要推翻就推翻。结果,玉皇想出一个办法:在各王管理的四季里,每季划出十八天给土王管理,四季合计七十二天。而其他各季也正好存下七十二天。这么一分,土王方始同意,说定在四季的三、六、九、十二四个月中,各划出十八天归土王管理,谁也不准占用。

3、历书上在每年的三、六、九、十二等四个月,都注有“土王用事日”。这个日子,在民间习惯上不可动土,恐怕触犯土王。即一年“四立”前十八天为忌动土日。

4、“戊”为会意字。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

5、戊指代土,如:戊己是指一旬中的戊日和己日;古以十干配五方,戊己属中央,于五行属土,因以戊己代称土。

6、“戊”在天干与五行关系: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

综上所述,千百年来,侗族同胞则利用戊日和己日这些不宜下田下地干活的日子确定为“情人节”。

建议你去通道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风情速读

概 述

通道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最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处,是中原通往大西南的门户,是湖南连通“两广”的南大门,在历史撒谎女工委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百越襟喉”、“南楚极地”之称。

全境东西宽58公里,南北长68公里,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42个行政村,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兄弟民族,总人口221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16%,其中侗族人口占783%。民族分布北部以汉族为主,南部是侗族,苗族居于北部和西部山区,瑶族居于东南部山区。

通道属云贵高原向南岭山脉过度地带,即东经109’25’52’,北纬25’52’55”,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评价气温163‘C,年平均降雨量14807毫米,年平均日照14003小时,年无霜期298天。

通道悠久的历史,清秀的山水,古朴的人文景观,独特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物产,将使每一位来到通道侗乡的宾客流连忘返。

民 居

侗族多居于莽莽森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由于地处南方亚热带雨林地区,常年多雨,夏秋较热,加之毒虫猛兽多,故侗族先民选择“巢居”即“树积木以居其上”。侗族居民经历巢式、半巢式、干栏式的演变过程,如见较为普遍的是“吊脚楼”(干栏式)。所谓“吊脚楼”,就是在边柱之外加一根悬空檐柱,檐柱顶天不着地,用梁枋承挑,既增加实用性,又美观大方。行人从屋外吊柱下通过,可遮日避雨淋。

侗族居民一般都是歇山式青瓦盖顶,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以山水为本,庄重淡雅,不尚多角、圆拱、攒尖造型和彩色粉饰,即所谓“美在宜不在状,雅在清不在艳”,与侗族人民朴质敦厚亲和的民风浑然一体。

侗族居民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家都设有厅堂(即堂屋)。一栋房子,不论面积大小,总要腾出一定的空间来作厅廊,厅廊外侧下半截站壁,上半截装栏式或空敞着,通风明亮。厅廊内置水桶、长凳,是待客宴宾和歇息乘凉的地方,夜间也作青年那女谈情对歌的“歌堂”。

婚 姻

侗族盛行自由交友、集体恋爱的独特婚恋方式。即首先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集体恋爱阶段,然后进入成双成对的单个恋爱阶段,情投意合再定终身。一般是以歌为媒,通过男女对歌,比口才,从中选择意中人,互赠信物(“巴凭”)许终身。侗族结婚有三种形式:一是正娶。通过自由恋爱,且那女双方父母均满意,结婚时要操办酒席,热闹一场。二是逃婚(即“私奔”)。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但双方父母不同意,只好采取逃婚的办法,待老人气消后再回家。侗族逃婚不受歧视,每到之处还受热情款待。三是抢婚。男女双方已定终身,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为了成婚,男方寻机将女方抢回成亲。之后,一般女方要处罚新郎,借此消气。侗族结婚自愿,离婚也自由。男不要女,由男方退还女方的全部陪嫁和一定数额的“洗面钱”即可;女不愿男,则由女方家里或新夫出钱,作为赔偿男方办婚事的损失,里后相遇,依然相互问候。侗族有“夜取”,即娶亲一般都在深夜凌晨时候。“三年上五年下”,即结婚三五年内女方还可以自由参加社交活动,不受丈夫干预。还有“不落夫家”,即“回门酒”后,新年继续留住娘家,三五年不等,期间夫家有事派人接送,直至女方怀孕才长住夫家等婚俗。

侗族家庭讲究“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现在多代同堂减少,一般由一对夫妇,一两个或三四个子女组成,多子婚后分居,父母一般跟小儿子过。家庭成员之间平等、互爱、和睦。

节 日

侗族有百节民族之称,月月有节,季季喜庆,一年之中大小节日五十多个。侗族过节讲的是热闹与共享,一个族氏,一个寨子过节,总要邀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来共度。

侗族除庆新春、过元宵、重阳节、过大年等共有节日外,还有许多特有的带有浓郁乡情的节日。

甜粑节。正月过后,至二月初二,侗族人又将进入喜庆的甜粑节,甜粑节即甜甜蜜蜜节气,用野生甜藤舂碎滤渣加水与糯米粉搅拌,用粽叶包成粑粑蒸熟而成,吃起来香甜甜凉爽,可防瘴免疫,润肺开胃。晚上,侗家姑娘邀约青年小伙子坐夜畅谈,憧憬未来,在临行时姑娘才从屋里拿出早已备好的甜藤糍粑馈赠,表示已永远记住这甜蜜的夜晚,永远记住临行的嘱托和思念。

芦笙节。八月中秋至十月,是侗家村寨寨与寨之间赛芦笙集体做客的时节。今年甲寨到乙寨,明年丙寨到乙寨,或者今年甲寨为主寨,其他几寨同时到甲寨做客赛芦笙,赛完芦笙后,晚上青年男女则对歌,谈情说爱,深夜女方还烧油茶或者煮糖羹宵夜,不亦乐乎。

吃冬节。“吃冬节”是侗族特有的民族节日,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侗家姓氏都为自己的祖宗迁徙、进寨举行纪念活动,亦称祭祖节。吃冬节这天主要是吃“冻鱼”,其他美酒佳肴应有尽有,像过大年一样热闹,因此又称“过侗年”。这天既是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也是集体互访的佳期。过冬节不需要主家邀请,客人只需带上小包礼品甚至空手摞脚自行前往即可,主家都会盛情款待。主家这天宾客越多越高兴,表示这家越富有、吉祥。

宗 教

通道侗族宗教包括原始宗教和外来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兼有佛教和道教,信奉万物有灵。

原始宗教只要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龙为最。墓碑屋柱,庭檐桥梁均雕龙画蛇,侗族人民认为龙无处不在;雨后彩虹,认为是龙栖身之处,对祖墓中的蛇,更视为祖先化身倍加保护。自然崇拜和水神的崇拜,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都有神灵,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民对雷神是顶礼膜拜的,民间相传是雷神救姜妹而繁衍人类。对土地神和水神的崇拜也是如此,凡桥头、寨头、路口、拗口等处都安设其神位,逢年过节或家有不顺利都到神位前敬香祭祀。祖先崇拜是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立神龛常年祭祀。侗家人认为“萨”是侗族至高无上的祖神(即最先的祖母),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凡立寨,必先请“萨”保佑;举行盛大集体活动,如聚款抗体、行年为也都要先在萨坛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萨的保护。

外来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侗族主要信仰佛教。佛教于清代传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义教教规,佛事活动少,且规模不大,在民间那些善男信女对“佛”的信奉主要是认为人要多积善行德,才能到阴间去交换灵魂,等待轮回转世。

文 艺

侗族的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多彩,主要有侗歌、侗戏、侗舞。

侗歌是侗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且口头传教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瑰宝,其内容之丰富,曲调之优美、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令人惊奇,有耶歌、款歌、戏歌、双歌、酒歌、茶歌、日歌、夜歌、大哥和喉路歌、琵琶歌、可吉歌、侗笛歌等等,应有尽有。尤其是侗族大歌更是名扬世界。

侗戏是侗族的唯一剧种,于50年代初传入通道,启发者历史虽不算久远,但因其以独特的侗语演唱和韵律道白而深受侗民喜爱。流传于民间的侗戏剧目很多,有汉族传记、小说改编的剧本,也有侗族民间传说、故事创编的剧本;有古代题材的剧目,也有现实生活提炼的新剧。代表性剧目有《珠郎娘妹》、《刘媄》《秀银吉妹》等。

侗舞主要包括芦笙舞、哆耶舞、春牛舞、龙灯舞、祭祀舞,以芦笙舞场面最大,气势最火,它是一种自吹自舞的大型集体舞蹈。每年八月秋后至次年正月,侗寨之间都要举行盛大的集体互访活动(行年为也)——赛芦笙。有围圈表演、有伴舞表演、有斗鸡表演。尤其是两年一届的芦笙节更是热闹非凡,参赛队伍少则二三十支,多则五六十支,聚集湘、桂、黔、粤四省(区)3~5万人参加,那时您会领略到“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的真正含义。

饮 食

“侗不离酸”是侗族饮食的特有习俗。“酸鱼”、“酸肉”是宴宾的极品,过去只有红白喜事和贵客到来时才开桶(特制的腌食工具)食用,可即取即食,可炭火烧食,可油煎炒食,是助食健胃的美味。“骂抗”、“三弱”(酸细虾)清爽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见客必有茶”是侗族待客的特有方式。侗族好吃油茶,且茶道多,生孩子后有三朝茶、周岁茶;姑娘出嫁有离伴茶、离巷茶;行将生育有送货茶、收心茶;奉神祭祀有敬“萨”茶,逢年过节有敬祖茶等等。以谷雨茶最好,即谷雨节那天,将新嫩的新芽摘来炒熟烧油茶吃,味道甜、鲜、微苦,吃后可防疫健身,毒虫不侵。吃油茶有“客人吃三碗”(碗里油茶多少不限)之习俗。

“应盘合拢”是侗族宴宾的特有礼俗,也称“合拢宴”。即分了家的几兄弟或一个房族、一个寨子来了共同的贵客,而贵客又不能久留时,主方每户各尽其所有,共同筹办酒席,摆长桌陪餐,开席时由一长者举杯致辞,其他均举杯敬邻座。席间各家菜碗依次传递,使客人每家尝到。敬酒以歌助兴或猜马划拳,气氛热烈而友好,合拢宴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如2004年县庆50周年的“独岩千人合拢宴”,一长桌就坐千余人。

服 饰

通道境内侗族服饰因款区不同而异,因时代发展而趋同。妇女服饰差别较大。

侗族男装,各款区(风俗区)大同小异,较古老的男装,老年人穿无领右衽大襟上衣,宽大而短的折头裤,头上盘着1丈2尺的青布帕子,前额包成“人字形”,帕子两端用五彩线绣有鸡冠式的花纹,脚上夏天穿草鞋或麻草鞋,冬穿禾竿鞋(侗称鞋蒲),即禾竿草编成的套鞋;年轻人穿对襟上衣,不扣,九、十一颗不等,一套3~9件单一,一般只把贴身内衣扣齐,再由里至外依次少扣一颗扣子,让全身上衣逐层展现,以示富全。

侗族女装,款式较多。双江以南,妇女上衣无领右衽无纽扣,腰部以一根布带相系的侗布衣;下身结婚前穿裤,婚后改白褶裙,下肢包扎裹腿;戴头帕,帕子两头各织二尺许锦绣,留有绒须。婚礼或节庆时,头插银饰,颈部挂大项圈;芙蓉金殿片,少女大襟右衽,不留满头发,沿头发边剃光,仅留头顶,梳独辫,以细绒绳扎结,若家中有新葬,则用绿色绒线扎辫。婚后蓄满头发,挽椎鬓于头顶,鬓边围鬓围,热天穿有3~5颗银饰的对襟右衽衣,扣珠表面有花鸟图案,冬穿无领对襟右衽扣衣或服式上衣,胸前扎围裙,以银链系于颈后,腰间两侧系侗锦带,在背后接结。居夫家着裙,居娘家着裤,脚下冬春穿硬底前端上翘钩鞋,圆口以白线纹边,白布统袜,夏秋穿布底锦带鞋或草鞋。独坡妇女,头戴二尺余长帕,巾头缘以曲线花纹,挽椎鬓,衣右衽,以银链系衣扣,围腰裙,腰边缘着花边,着裤,裹绣花脚绑。播阳妇女,头扎三尺许花格帕,少女扎长辫,系红绒带子,发辫盘于头巾的外面,衣为右衽大襟,外罩裙与衣服齐,裙上有一纽于衣领前扣,胸裙腰部横一两指宽彩条衣服袖口,襟边和花叉均以彩色丝线系之,衣袖及襟边滚三条边,配以蓝白布条,着细管裤。下乡、临口妇女、少女梳独辫,进入青春期挽双鬓,插双簪,生育前始终双鬓挽成一个圆粑型的发鬓,称“收心鬓”,双鬓边有银制鬓花,头缠青长巾,8尺至1丈2尺,大襟衣,缘以红、蓝、绿三种边,胸前挂一块绣花裙,以银链后系,着裙。

名 胜

通道境内文物名胜丰富多彩,绝色景观星罗棋布。通道县是文物大县,有新时期时代的大荒遗址、商—西周安南遗址等古文化遗址;有宋代塘冲古墓群、明代万银山悬棺墓、明代播阳巡检司古墓群、清代玉柱山僧人墓等古墓葬;有宋代黄园窑址、元代窑口址等窑藏文物;有马田鼓楼、回龙桥、白衣观、阳烂寨门、兵书阁、恭城书院、普修桥、芋头古侗寨等古建筑;有八宝银爵、青铜花草鎏金杯、褐彩点叶弦纹魂坛、石凿香炉、竹编瓜蒌、浮雕魂等馆藏文物;有红军手雷、红军马灯、梨子界红军烈士墓、小水战斗纪念碑、双江烈士陵园、长征纪念林碑、红军长征转兵会址等“红色”文物。通道又是民族生态旅游大县景区景点有以芋头古侗寨、皇都侗文化村、坪坦鼓楼群、高步“萨”文化、阳烂银饰村、梓坛服饰芦笙队、坪阳都垒侗剧团、独岩风情园为主线的“百里侗文化长廊”;有“极地洞天”、“雄狮望月”、“擎天一株”、“神仙洞”、“狮子岩”、“十八弯”、“红军山”、“紫云山”、“万佛山”;有宏门冲原始次森林、龙底“南国第一漂”、玉带河休闲逍遥游、三省坡大戊梁赛歌场、黄沙岗天然猎场、恩戈张里亚热带沟谷野生动物植物王国等名胜绝景。

路线图如参考地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2828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