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吉祥,阿弥陀佛。
我们中国的佛教行门就是修持的方法,可以说是禅宗和净土最为契机,容易上道。那么禅宗发展到宋代的时候,也就是说在佛教宗派中,几乎达到了一枝独秀的这样的高光时刻。可是因为宋朝以后朝代更迭,进入了元朝,元朝众所周知,因为他这个民族,然后文化的差异,它本身是崇尚藏传佛教居多。这样整体上元朝的汉传佛教渐渐的可以说是走向一个低迷。
但是就在这种低迷的情况下,有这么一位禅师,他可以说是用自己清澈的禅悟,乃至出尘的文字般若和僧格的这种高洁的风骨,他折服了整个一个朝代,就是元朝。
元朝前后几个皇帝都曾经对这位大禅师献上自己的恭敬,而且数次还册封、赐号,还追封为国师。在这样的影响下,原来只有藏传佛教的蒙古和南传佛教的云南,竟然也有了禅宗的流布,还陆续出现了一批禅宗高僧。告诉大家这位禅师就是中峰明本禅师,杭州人。
常说自古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叫高峰原妙禅师,就是位得道高僧。他老人家一生的最大的特色就是行头陀行。我们知道头陀就是苦行的意思。硬生生的在西天目山闭关十七年生死关,他可以说也是宋朝禅宗里边这样的一个非常出格的大丈夫。
中峰明本禅师是这位头陀禅师门下最杰出的弟子,他几乎有着跟他师父一样的风骨,一辈子非常的清苦,名满天下,但是他对这个世间的名望唯恐避之而不及。大家要知道,当时官府很多大的丛林都来迎请他,德行感召。结果他为了躲避这些名利之累,中峰明本禅师三十多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
我们佛法讲无常,在佛陀时代,也是说比丘就不能在一棵树下超过三天。所以,中峰明本禅师有时候住在船上,有时候就在长江上下和黄河两岸到处就是这么云游,甚至有的时候他就随便找个寺院暂时居住一下,大家相应了,聚在一起说说法,有时候又被认出来了,那就又走了。所以他所建居的这些寺院、庵堂一律都称作叫做「幻住庵」。
我们又讲到庵了,我现在住在白华庵。庵就是典型的民间自筹结社居住,结这个道场居住。一般寺院是 皇上敕建。所以因为他在江南一带游化得非常的法缘殊胜,所以就这样的一个草根民间式的弘化方式,还被人们送一个美誉,叫江南古佛。
当然,我们一听到说这样的一种超然于世外的禅师,他肯定又是紧绷绷的,没有什么生气,但是他并不是那种完全不言笑的苦行僧。他也有禅者的清风明月,大修行人的圆融无碍。
特别是他在世间文学和书法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可以说是当时很多的王公贵族、名流士大夫非常推崇的精神领袖。也就是说他在摄受众生的时候,其实各个阶层都是面面俱到的。
我提一个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大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跟他有着亦师亦友的深厚法缘,他们之间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佛法,交流一下心得。
明本禅师还给他写了一篇叫做《勉学赋》,其实是对他一种劝诫、说道。他说古人是通过学才学艺才达到这种道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禅茶一味、禅书法也是一味,禅诗词歌赋都是一味,是实实在在,确实有法有道的一味。
但是他说后来的人就是他们那个时代已经不行了,空负学道的声名,但是实际上心就流于才艺了,舍本逐末了,没有真正的禅的悟境。所以他就写了这个来勉励赵孟頫,害怕这成为他的障道因缘,可以说两位既是在道上的知己。在这个世间也是有非常高层的法谊!
中峰明本禅师他一生留下了很多的语录、文集,甚至有上千首的诗偈,他对后世的禅宗,特别是净土宗,阿弥陀佛都有非常深广的影响。
他写的一百零八首《怀净土诗》,可以说是独赞、偏赞净土,力劝世人、求生西方。给大家读一首,他说,大梦宅中无一法,万法皆空,于无法处有千差。因果不乱。回观自性离分别。就是念念阿弥陀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念重开白蕅华。将来七宝池,莲花化生。所以白蕅华我们普陀山也叫做小白华山。
大家听了诗以后,希望我们也像中峰明本禅师在诗中勉励我们一样,说及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这是真法、正法,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法,最容易成功的法。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都是充满五毒烦恼的凡人,都是无明所生之子,圣人高深莫测,思想中存在思想,凡人是无法揣测圣人之想法的,所以难测谁是活佛,谁不是活佛。其实谁是活佛,谁不是活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可我们从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或在无明黑暗的世界里为了一个摸不透、靠不住、多变化的“自我”而付出一切代价,当到了一切该结束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一直保护的“自我”去哪儿了。生活在当今社会上的人,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疑心、邪见和犹豫,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喜欢诽谤他人的不好。如今很多居士或者非居士们,很关注活佛和西藏喇嘛的生活,他们甚至用帅与不帅来衡量活佛的是与非,由此产生很多不好的现象。有的人甚至会问:“活佛可以结婚吗?”未曾想到居然会有人问如此傻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很短暂,比观察活佛有意义的事情太多,我们当下急需做的不是观察活佛,而是要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不要活在盲目、模糊的无明世界里,难道不是吗?!可人就是如此奇怪,总是喜欢以评论别人的生活为乐。活佛结婚与否跟我们没关系,我们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因为活佛是佛的化身,是高僧的转世灵童,他们有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他有他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利生方法,不可能无所不作。我觉得生活在这蓝色星球上的任何人都有他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必须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否则世道就乱了,人类也就没有办法生存。不是所有穿红色袈裟的都是活佛,也不可能穿袈裟的僧侣中没有活佛,总而言之由不得我们来辨别活佛的是非真假,活佛应该翻译成转世,他的生死是自由的,他的转世也是自在的,否则不叫活佛。不要太盲目地追求活佛的生活,修行不是为了活佛而修行,修行是为了让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方式,就是进入我们心灵世界的方法。我们依怙上师,因为上师是我们在修行路上的引导者,只有他的引导,我们才能安全到达彼岸;但检验上师是更重要的,不是所有穿袈裟师父都可以认师父,不是所有师父都是你的上师,天下上师无数,根本上师只有一个,就是引导你认识解脱道路上的导师,让你认识佛法、认识心灵的师父。那么活佛到底可以结婚吗?首先我们要观察这个活佛是怎么认定的,他是被预言授记的还是由大德高僧认定他的?如果是被预言授记的,那肯定也预言授记过他的具体弘法利生的方法。譬如:他以何身份弘法利生;以何方式广度众生;如果他可以结婚的话,那么谁是他的空行母,空行母需要具备何条件等等。如果他是被高僧认定的,那么就可以由认定他的高僧来制定活佛的一切弘法利生方式方法,包括结婚与否。如果他是可以结婚的活佛,那他应该有空行母的转世化身。除非他是实修到位、慈悲到家的圣人,否则不可以乱来。真正可以结婚的活佛,活佛转世的同时他的空母也会转世到世间的某个角落,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姻缘再次相遇,通过夫妻身份弘法利生,譬如:伏藏大师必须结婚,结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夫妻恩爱那么简单,这样的夫妻是代表方便和智慧双运,即明空不二之涵义,但不可能谁都可以做空行母。所以必须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认定活佛和空行母,才相对比较妥当和可靠。我们不能乱认师父,更要避免被假活佛所欺骗。不可能所有穿袈裟的都是活佛,也不可能穿袈裟的僧人中没有一个活佛。其实这个不是我们所能辨别的,也不是我们的工作范围。谁是谁的活佛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把握好今生的方向,这才是学佛的目的。现在很多汉族居士很关注活佛的生活,也许是因为好奇或者觉得活佛有种神秘感吧,他们甚至会问“活佛可以结婚吗?”这个问题问得很傻也很荒谬。我觉得生在人世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也都要遵守各自团体范围内的规矩。汉人有一句话:“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离不开纪律,离不开律条,戒律是让人们相处得好的最善之法。佛教也有自己的戒律,戒律不仅仅是结婚或者不结婚那么简单的问题。广义上讲,戒律是人们生存和做人过程中不可违背的最基本准则。若无戒律,世道会乱;若无戒律,就没有道德底线可言,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戒律”这两个字。活佛也有活佛的律条,他的主要责任是弘扬佛法,弘扬佛法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如果所作所为超越了这两项工作,则违背了活佛的标准行为。活佛可以有很多种,但再多类的活佛都离不开出离心和慈悲心,离不开觉悟,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干什么,那么这个活佛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要知道,活佛应该是佛菩萨的化身,佛菩萨的职责是度化众生,如果他的结婚跟度化众生有关系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可疑问的了。这就要懂得,何谓弘扬佛法,何谓利益众生;如果不懂什么叫利益众生,那么就不能妄加定论,以免造口业。要清楚我们已经是很缺乏福报的人,不能再做缺德和损失福报的事情了,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是非常不道德的。说白了,我们没有资格讨论别人的私生活,天底下没有一个完人,也许他违背了道德底线,违背了良心,但这和我们的修行、解脱无关。请不要把心思主要用于观察别人,多观察自己的未来才是明智的,无论什么人,最后肯定要走到一起,最后的道是同一的。再看看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无常、靠不住啊,也许明天就是我们的来生,也许当下就是,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观察人家了,多观察自己吧。世间就是我们的学校,如果能把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看作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师父就无处不在,修行也就无处不在。但我相信,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因为我们有傲慢、妒忌、顾虑。现在很多汉地居士,对活佛、出家人充满好奇,但我不觉得这来源于真正的尊重和仰慕,也不是为了求法修行,而仅仅是好奇,不是真正的信仰。其实僧人就是三宝之一,也是我们的皈依处,不管他对你有没有传过法,他都是三宝之一,作为一个皈依弟子,我们务必要对他毕恭毕敬。
高僧讲大龄剩女求姻缘方法是要门当户对。
福报要等同,要相似,这样才可以。人切忌小聪明,以前人不会小聪明,婚嫁后就一辈子在一起。两人为了家族奋斗,把自我都慢慢舍弃,慢慢降低。人到老了,福报就很大。现在人太小聪明,常掂量前后,算来算去,这样不好。
太损福报了。夫妻之间,都要做个富贵的人,就是学会奉献给对方,这样家庭就慢慢富贵起来。如果两人之间,互相嫌弃攀比,互相像讨债一样,这样子就很可怜了。
求姻缘的讲究
现在婚姻介绍很发达,甚至网络上都有很多家红娘。虽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是迟迟不肯结婚呢。这里面有一种心态,就是嫌弃和攀比。如果常怀着评价别人能否配的上自己的心态,这个心态,是不好的,这就是傲慢。
地藏经讲的,贡高我慢者,卑使下贱报。不要常看别人是否配的上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有闪光点。要学会发现别人的好处。要改变嫌弃的心态,很多人婚姻介绍了许多次,却没有一次成功。要改掉这个心态。
峰明本禅师是元代最为杰出的高僧。
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国的朝代,更是北方游牧民族第一次全面统治中国的时代。这给以儒家文化为背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蒙古人尊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原本没有多少敬意,可恰恰是蒙古族的皇帝,却前后数代,先后多次对中峰明本禅师表示礼敬。元仁宗为太子时,就尊明本禅师为“法慧禅师”,即位后,又赠明本禅师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又赐金襕袈裟;元英宗时,又赐金襕僧伽黎衣;明本禅师圆寂后,元文宗又追谥为“智觉禅师”,塔号“法云”;到了元顺帝初年,更册封中峰明本禅师为“普应国师”,并敕令将其三十卷的语录与文集收入佛教大藏经中。而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更趋之若鹜,不分权贵均拜入明本禅师门下。
中峰明本禅师所获得的荣誉和地位,可以说达到了唐朝以后四百年间汉族僧人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一切,竟又与中峰明本禅师本人格格不入,他对此不屑一顾,唯恐避之不及,避之不远,这又为什么呢
伟大的历史人物,必有其独特的眼界和胸怀,也有其独特的生活历程和个人人格的魅力,当然还有相应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唐代佛教内诸宗兢荣、宋代禅宗一枝独盛。荣盛的是表层的文化现象,真正导演出这一切的得道高僧,却如老子所描述的那样:作焉而不为,功成而不居,竟完全超然于这些成就之上。
禅宗发展到宋代,由于朝廷和士大夫的尊信,使禅宗从唐五代时的山林进入了庙堂,五山十刹及天下丛林的兴盛,带动了禅文化的全面繁荣。而这种繁荣,恰恰又使禅宗陷入了矛盾和困境之中——这与“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禅宗本质难以相容,文字禅的兴起,必然与单刀直入,真参实悟难以协调。与士大夫们一起低吟浅唱,在庙堂上为人君祝圣祈年,毕竟不是幽寂独朗的禅光本身。蒙古人灭宋,也一举灭掉了众多禅师和士大夫那雍容雅致的禅意,带来的却是血与火的洗礼。
在这国破家亡,精神无寄之时,中峰明本禅师以其精纯清澈的禅悟,荦确不凡的风骨气节和离世出尘的文风,振奋了一代士大夫失落的心,为走入穷途的禅宗开启了一方新的天地,赢得了中国僧人和士大夫的尊崇,也赢得了蒙古贵族乃至元朝皇帝的尊崇。
明本大师的老师高峰原妙禅师,是一位通古今之变的高僧,他首革宋代禅宗积弊,不住寺庙而隐居山林,先后在浙江湖州的双髻峰和余杭的西天目山庵居二十余年。特别是在西天目山狮子岩筑“死关”独居,十七年足不出户,行头陀之行,一扫宋代禅宗的富贵和文弱之气,令天下丛林耳目一新。
明本禅师是高峰禅师门下最杰出的弟子,高峰禅师示寂时,明本禅师已是一代宗师。对于官府和各大丛林的纷纷迎请,明本禅师东走西避,在近三十年的岁月中,流离无定。他常常以船为居,往来于长江上下和黄河两岸,亦或筑庵而居,皆以“幻住庵”为名,聚众说法。当时的文坛领袖如赵孟頫、冯子振等,无不拜归于明本禅师门下。明本禅师与高峰禅师一样,毕生以清苦自持,行如头陀,虽名高位尊而不变其节,风骨独卓,众望所归,被尊之为“江南古佛”。
在禅法的传授上,中峰明本禅师继承了五祖法演禅师——大慧宗杲禅师——高峰原妙禅师一路的“话头禅”,以苦苦逼拶,时久功成并传授禅宗心法的方略,呵斥盲棒瞎棒一类的狂禅及文字禅,清冷孤硬,不近人情,故其得法者如天如惟则、千岩元长等禅师皆铜头铁额,享誉中外。千岩元长禅师又传法于万峰时蔚禅师,明本一系,遂成明清两代中国禅宗的主流,如今禅宗丛林,无不是中峰明本禅师的后世儿孙。
蒙古人本信藏传佛教,云南(元以前为南韶、大理,立国五百余年,不归唐宋版图)唯有南传佛教,因明本禅师之力,禅宗方流布于蒙古、云南,并出现了一批禅宗高僧。
明本禅师在世之时,影响就遍及海外,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众多僧人均前来参学。朝鲜国王、元帝驸马王璋亲自归拜于明本禅师门下,明本禅师的禅法,对日本足利时代有着相当的影响。
明本禅师有语录、诗文若干,大部分被收入了《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之中。其语录和文集,表现出他的深悟、睿智和学问,为明清习禅之人所必读;他的诗偈,也多达千余首,表现出他的风骨、灵异和清淡的佛教“隐士”情怀。特别是他的那一百零八首怀净土诗和一百首梅花诗,不论对禅宗还是净土宗,都是一笔独特和绝佳的文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