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解析 问道于心,为生命负起责任

《道德经》第四章解析 问道于心,为生命负起责任,第1张

————————四章—————————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渊2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湛4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释

1冲: 古字为盅,指器物虚空,比喻“道”虚空而没有形体

2渊:深远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在第56章出现,且上句‘渊兮,似万物之宗’;与下句‘湛兮,似或存’,正好相对,陈彭应教授疑为56章错简重出,此说有理,供读者参考。

4湛: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今译:

    道是虚无而没有形体的,但是它却用之不竭。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收敛锋芒,解除纷乱,隐蔽光芒,混同尘埃。它是那么幽隐,像是没有又好像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虚空的道并非是一无所有,它蕴含着无尽的创造因子,有不穷竭的力量。它似有若无的存在着,是万物的起始和根源。

      本章重要的一个思想是老子的无神论。在众生都景仰天帝,认为万物皆神造时,老子却认为道是先天帝而存在的,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成,天帝也不例外。

      这一章描述道的无形无象,辽阔深远又难以捉摸,很难形容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无法用肉眼去看到它的具体形状,但它仍然真实的存在着,不仅存在,它是万物生发的源头,并掌握着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是这么玄乎的东西,我们一听就晕菜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我们喜欢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我们喜欢做选择题不喜欢做问答思考题,从现有的答案中给出自己的判断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然而这种思考方式的弊病是我们极容易关注细枝末节,而系统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常常陷于问题之中去寻找答案,往往是不得其门而入。

      老子带我们领略道之浩瀚无边,实则也是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具备宇宙观,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为眼前的问题所困。

      并不需要完全弄明白《道德经》究竟在讲些什么,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像宇宙对于人类而言,有很多的未知,人类探索到的宇宙知识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大到宇宙,小到我们的人体,都有一套精密的运行系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精妙无比又恰如其分。不管我们是在思考还是在放松,在劳作还是在休闲,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都自如地运行着,就象太阳每天会升起落下一样,这其中的玄妙,就是道。尽管我们对此所知甚少,但却福泽于道的无所不在。

      常读《道德经》,不管你了悟多少,你的眼界和格局一定会大不一样。青蛙坐在井里,觉得天只有井口大,站在青蛙的角度,它没有说谎,所以它坚信自己是对的。老子则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辽阔空间,我们既看到自己作为个体之于宇宙的渺小,又体悟到我们的内在空间跟宇宙连接成为一体的广大无边。

      懂得了自己一直在”道“里,你的心就定下来了,你的生活也许仍然平凡,但不再为鸡毛蒜皮耗费心力,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是更重要的存在。

      做父母,有了道,对孩子你会有更多的允许,你明白孩子是跟你一样独一无二的存在,他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性,你无权操控他的人生。

      人际交往中,有了道,你对他人会有更多的包容,你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皆因囿于眼界、不在大道,如果你卷入纷争,就是背“道”而驰。

      做自己,有了道,对自己你会有全新的认识。失意时,与更广阔的内在连接,重新寻回力量;得意时,了知自己在宇宙间的微不足道,就不会自以为是忘乎所以。

      老子告诉我们,“道”看似虚空,却取用不尽,我们只需要保持敬畏,就可以安住于当下的丰盛富足。这种敬畏,具体的表现就是臣服。知名作家,身心灵导师张德芬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博文《臣服于“道”是灵魂和解之路》,谈到了德国心理学家、家排系统创始人海宁格,海爷爷非常推崇老子,他提到的“推动一切的一股力量”就是“道”。德芬老师对臣服的描述是:尊重那股不知名但却在推动一切的力量,尊重团体的能量律动和整体性,尊重我们的源头,并且为自己的生命负起一切的责任。

      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而不是寄托于天帝或神灵。老子说“道”是“象帝之先”的存在,所以命运的钥匙在我们手中,我们在那股神奇的力量之中,只需要时时回到源头,就会创造奇迹。“道”,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如何得“道”?

      很简单,每天5分钟,诵读《道德经》。我曾经在《何当共读道德经》那篇文章里提及,也许你的头脑不懂,但你的基因里已经有智慧的传承和烙印,读经,不过是与失联已久的智慧再次连接。

      我们已经走进了老子为我们打开的玄妙之门中,这是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的第四章,相信进入这扇门中的每一个人,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智慧珍宝,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奇妙学习之旅。

注:原文部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版》,特此说明。

象帝,万物有象,所以象帝为万物之总称,从神话角度讲就是盘古了。

先有父后有子。整句话的意思是: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产生的,盘古开天辟地前就有了。抽象点理解就是,道本为无形无相的东西,也就是无,万事万物都从无中产生,当然是先有道后有万物了,道为万物之母。

你应该知道道德经中最关键的思想是:道=无=玄=无名=玄牝=玄德=婴儿=赤子=无为=大象=万物母=万物之奥=天地根=天下母=天地始=天下之牝

最接近’道‘的东西有:一、天、水、圣人、上士、善为士者、象帝、天地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像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从此,中国才有了成系统的哲学。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宇宙论。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但又无形无声,不可捉摸,它持久永恒,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思想中,道被提升为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这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突出的贡献。

老子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一言以括之,即“反者道之动”。老子强调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道理,主张看问题不能执于一偏,尤其要注意事物的对立面。老子思想还突出了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道的最大特点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由于道的作用,宇宙万物及社会人事都应顺从自然的品性去发展。

《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翻译与解读

道冲01,而用之或不盈02;渊兮似万物之宗03。挫其锐04,解其纷05,和其光06,同其尘07。湛兮似或存08。吾不知谁之子09,象帝之先10。

今 译

道体至虚,而用之不穷。深不可测,像万物之宗。磨损其圭角,解其纷扰,光而不露,齐同尘俗。微茫深缈,若有若无!不知是谁家之子,像是天地之先祖。

评 议

本章言道体至虚,若有若无,却用之不穷。老子说,道不知是谁家之子,像是天地的祖先,这是对道的描写和赞美。老子在描写道的文字中,采用了文学的拟人化和象征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道体至虚的朦胧意境。这对一些不谙文学艺术手法的学者来说,就难于理解。因此,高亨先生说:“谭献《读〈老子〉》、马叙伦《老子覈诂》均认为此处是衍文。按在此处,文章不合,当删去。”(《老子注译》)其实,则不然。《老子》是哲学著作,同时也是哲理散文诗,即有文学艺术之特点。所以,评论《老子》之书,就不能单纯地以哲学著作视之。诗人写诗,往往会突破逻辑思想的限制和逻辑叙事的约束,而采用拟人化的比喻象征手法,来描写和赞美所描写的对象。老子此四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先,同其尘”的诗句,正是对大道朦胧境界的描写和赞美。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评论屈原的《离骚》曰:“《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艺概·赋概》)研读《老子》之书,亦当如是观之。

至于说本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句,在《老子》第五十六章又重复出现,这并不难理解。《老子》书中重复出现的句子,并不只此四句。《老子》各章之主旨,并不尽相同。书中出现的重复句子,各有所用,不应视为衍文,或错简所致。重复句式在诗歌中出现,这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哲理散文诗,与一般著作不同之处。

老子之道,深缈至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具有神秘色彩。虽然如此,正如我们上章所说,老子的宇宙本体的道,具有物质属性,属于唯物主义。高亨先生说:“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论……这些也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表现。”(《老子注译》)高先生的此种看法,不符合老子论道的思想。

陈鼓应先生对本章的评论,言简意赅,颇能说明问题。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而它的作用是不穷竭的。

这个虚状的道体,是万物的根源。在这里,老子击破了神造之说。(《老子注译及评介》)

注释

01 道:谓宇宙本体。冲:虚。吴澄曰:“冲字,本作舆,器之虚也。”道体至虚,故谓“道冲”。

02 盈:穷也。林希逸曰:“冲,虚也。道体虽虚,而用之不穷。”

03 渊:吴澄曰:“渊,深不可测也。”宗:吴澄曰:“宗,犹‘宗子’之‘宗’。宗者族之统,道者万物之统,故曰‘万物之宗’。似者,亦不敢必之辞也。”句谓:道体至虚,深不可测,似万物之先祖。

04 挫其锐:林希逸曰:“挫其锐,言磨礲其圭角也。”锐,圭角也。

05 解其纷:解其纷扰也。林希逸曰:“解其纷,言其处纷扰之中而秩序有条也。”

06 和其光:含敛光耀。林希逸曰:“光而不露,故曰‘和其光’。”吴澄曰:“和,犹平也,掩抑之意。”

07 同其尘:林希逸曰:“无尘而不自洁,故曰‘同其尘’。此佛经所谓‘不垢不净’也。”按吴澄曰:“此四句,言道之用不盈也。”

08 湛:林希逸曰:“湛者,微茫而不可见也。若存若亡,似有而似无,故曰‘湛兮似若存’。即‘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也。”吴澄曰:“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

09 “吾不知”句:林希逸曰:“吾不知谁之子者,亦设疑辞以美之也。”

10 “象帝”句:林希逸曰:“象,似也。帝,天也。言其在于造物之始,故曰‘象帝之先’。曰‘象’,曰‘似’,皆以其可见而不可见,可知而不可知,设此语以形容其妙也。”

《酷说老子》第四章(1)苏格拉底:为什么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

《道德经》第四章第一句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大“道”空虚无形,但用起来永不盈满。)

1、

冲,古字为“盅”[zhōng],引申为空虚。《说文》曰:

“盅,器虚也。”

所以,盅指器具中间中空的部分。那么“道冲”,意思即是:

“道是虚空的。”

2、

或弗盈也,“或”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字有许多版本,我想熟悉《老子》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比如:

1、唐玄宗的景龙碑本作:“久”弗盈也。

2、《淮南子》引老子本作:“有”弗盈也。

3、敦煌出土的帛书则作:“又”弗盈也。

不过,这桩悬案现在已经真相大白了,经现代训诂学者马叙伦先生调查取证:

“或”、“久”、“有”和“又”,这四个字可以相通,在古代都可以释义为“常”的意思①。

限于篇幅原因,具体证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

“或弗盈也”即是“常不满”的意思。

3、

由此可知,“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合理的解读应该是:

道就是一个空虚的容器,你用它盛水,永远也注不满。

那么这一句话老子是想表明“道”的什么性质呢?一个字:

“大”。

道至大,就仿佛是太平洋,无论你从中舀取一瓢水,还是往里添加一桶水。对于浩瀚无边的太平洋而言,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用庄子的话形容就是:

“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②

4、

其实,人心何尝不是“道的容器”呢?

如果将“道”运用到“入世”,就是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

因为当富贵、贫贱、威武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就好比泥牛入海,瞬间化于无形,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冲而弗盈”。

如果将“道”运用到“出世”,就是《金刚经》所宣扬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④。

因为当喜怒哀乐,荣辱得失等等这些外物注入你心器的时候,就仿佛风来竹面,雁过长空,刹那消于无踪,所以你自然能保持自己的心器“空而不满”。

5、

我们把人心看做“道的容器”,其境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是: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第二层境界是: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第三层境界是: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6、

但是一般情况下,第一层境界“誉而不喜,毁而不怒”这道坎,可能已经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隔绝在道的对岸了。

别人一句恶言,你的心器便被愤怒所注满;

别人一句赞语,你的心器便被欢喜所注满。

春风得意时,你的心器仿佛燃绕着梦想之火;

秋蓬失志后,你的心器立即冷却成绝望之灰。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双眼一直被纷繁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佛语称之为:

无明。

不过,世界上也有一些智者,确实能够做到很高程度上的“冲而弗盈”或“心无所住”。

7、

第一层境界: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北宋有一位名相叫富弼,才干和道德都十分了得,只是诗文绝少,所以声名不是很大。范仲淹称赞他有“王佐之才”,苏东坡将他与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并成为“人中四杰”。晏殊更是眼疾手快,直接让富弼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⑤。富弼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人大度,脾气无限接近于弥勒佛。曾经有一位轻狂的秀才问他:

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

富弼答道:

“我会当作没听见。”

秀才大笑而去,没想到几天后,他们又在街头偶遇。

秀才大声说:

“富弼是一只缩头乌龟!”

一个熟人提醒富弼,秀才在骂你。富弼说:

天下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怎么会是骂我呢?⑥

于是他继续散步,秀才自讨没趣,只好走开。许多人都不理解,富弼为什么不回应呢?

9、

可是,我们更应该问的应该是:

富弼本来不是缩头乌龟,为什么要去回应?

如果回应,就是在证明。你为什么要证明?因为你需要让别人相信。你为什么需要别人相信?因为你不自信。你为什么不自信?因为你心器太小了。你的心器就像是一个小而浅的水洼,随便投一颗石子就能激起千层浊浪,这就是一个人愤怒的根本原因。

10、

首先,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骂人者和被骂者的本质。

富弼为什么不回应呢?原因很简单。

比尔盖茨会回应一个乞丐说他穷吗?

拳王泰森会回应一个病人说他弱吗?

爱因斯坦会回应一个智障说他笨吗?

当然不会!那么秀才和富弼,谁才是真正的缩头乌龟呢?穷酸的秀才才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自己失败的人生,一心想通过辱骂名人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富弼却不畏人言,坚守本心,大脑能够自动屏蔽外界的情绪干扰。

所以他才是真正的勇敢,这是一种不怕别人说他懦弱的勇敢。

11、

其次,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骂”这件“事”的本质,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经》里有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每到一个地方宣扬佛法,基本都会受到侮辱和谩骂。但是他从来不生气,总是静静地听对方骂完。他才心平气和地问道:“如果你想送给别人一件礼物,但是人家坚决不接受,你的礼物是不是要拿回去?”对方答道:“既然人家不要,我当然要拿回来。”

释迦牟尼说:

“现在你送给我的恶语,我不接受。那你自然都要拿回去,不等于是骂了你自己吗?⑦”

对方当下语塞,无言以对。所以,如果别人骂你时你给予回应,就相当于是别人赠你不喜欢的礼物你又回赠。因为你在无形中已经认可了他的言语,接受了他的规则,从而被对方拉进了他所设定的负面的情绪泥沼中无法自拔。

换而言之,当你遭到无端的辱骂而选择沉默的时候,那么骂你的那些言语,最终就会像吐到天上的唾沫一样,落到骂人者自己的脸上。

12、

第三,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没有看清“时间的非连续性”本质。佛教典籍《优婆塞戒经》里对此有过一番精辟的分析:

“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嗔?⑧

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一个人骂你“缩头乌龟”:

当对方说出“缩”的一刹那,后面三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当对方说到“头”的一刹那,“缩”已经消失了,后面两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当对方说到“乌”的一刹那,“缩”和“头”已经消失了,后面一个字还没出现,这能叫骂吗?当对方说到“龟”的一刹那,前面三个字都已经消失了,这能叫骂吗?等同于“风声”而已,我何必生气?

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辱骂呢?那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看清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即生即灭”的幻影,因而把自己囚禁在“过去”这座“时空监狱”里不愿意走出来。

所以,我们一直都被“人”的表象,“事”的表象以及“时间”的表象所迷惑和欺骗。以至于始终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因而执迷不悟,行歧不返。如果我们能看到人、事、时间的本质,那么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誉而不喜,毁而不怒。”

13、

第二层境界: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在日本,有一个关于白隐禅师的故事家喻户晓:

在白隐禅师的寺院不远处,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未婚先孕。父母逼问女儿怀了谁的孩子,女儿知道父母反对,不敢讲出真相。

但她知道父亲一向最敬重白隐禅师,于是念头一动说:

“我肚子里的孩子是白隐禅师的。”

父亲一听,既愤怒又震惊,没想到白隐禅师是这样鲜廉寡耻的小人!于是一家人就去找白隐禅师理论。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吗?⑨”

他们看到白隐神态安详,就没有继续纠缠。等孩子出生以后,这位父亲就把孩子抱到寺院丢给白隐禅师说:

“这就是你的孽种,还给你!”

此事一经传出,全民鼎沸,白隐禅师声名扫地。但是他不辩一言,依然天天抱着小孩在众人的辱骂声中化缘奶汁以及婴儿用品。

一年过后,饱受良心谴责的女孩对父母说出了真相。女孩的父母满心愧疚,寝食难安,于是去找白隐禅师陪罪。白隐禅师听了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

“是这样吗?”

就将孩子还给了这一家人,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为什么对于凡人而言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在白隐禅师眼里却仿佛只是“春梦了无痕”呢?因为在他的看来:

世界的人、事、时不过是镜花水月,外界的是非、毁誉、荣辱皆等于梦幻泡影。只有我,才有资格成为我自己的原告,才有资格当我自己的法官和审判人。

用释迦牟尼的话说,这叫: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⑩”

用王阳明的话说,这叫: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⑾”

所以无论外界向白隐禅师的“心器”中注入脏水还是清水,开水还是冰水,糖水还是毒水。他都能安然受之,化于无迹。这即是:

“荣而不喜,辱而不怒。”

14、

第三层境界: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公元65年,古罗马历史上有一位最臭名昭著的暴君叫尼禄。他在杀兄弑母之后,又怀疑他的老师塞内加参与了一场宫廷叛变。虽然查无实据,但是尼禄却以此为借口,下令让老师自杀。塞内加的老婆和学生们听到消息后都失声痛哭。

塞内加却神色如常,问道:

“你们的哲学哪去了?你们多少年来互相激励的处变不惊的精神哪去了?⑿”

最后他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镇定自若,安然赴死。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众所周知,塞内加是斯多葛学派晚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斯多葛学派的人生观就是:

世间一切皆是自然规律,包括生病与死亡⒀。因此人必须要学会接受命运,尤其是接受“失去”的命运。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泰然接受所有的“失去”:

失去名、失去利,失去健康、失去美丽,失去亲人朋友,直到有一天失去生命。那么到那个时候,他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失去,反而永远都不会再失去。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所说: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而塞内加作为一名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对人生同样有着十分透彻的领悟。他说:

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战争而失去一只手,或者因意外而失去双目,他依然会满足于命运剩给他的那些⒁。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哪怕有一天上帝毫无征兆地夺去智者的生命,他也依然会满足于曾经活过。

那么,这种人生态度就是:

生而不喜,死而不怒。

15、

所以“道”,其实就是在教我们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给我们的人生减肥。

欲望,就等于是思想的脂肪。

欲望太多,同样会造成我们思想的阻滞与缺氧,从而危害精神健康。所以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你需要的越少,就越接近神⒂。

而这种难以企及的“神”的状态,

在佛家就叫:

空而不满。

在道家被称为:

冲而弗盈。

所以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

参考资料:

1、马叙伦《老子校释•卷第一•第三章》

2、《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二》

3、《孟子·滕文公下》

4、《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5、《宋史•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邵氏闻见录•卷九》

6、(明)郑瑄《昨非庵日纂》

7、《四十二章经•第七章》

8、《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9、(美)保罗·李普士《禅的故事•二》

10、《长阿含经•卷第一》

11、(明)钱德洪《王阳明年谱•十九》

12、(古罗马)塔西佗《编年史•第十五卷》

13、塞涅卡《论幸福生活•7、11、25》

14、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第三章•对受挫折的慰藉》

15、(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第五章•苏格拉底》

作者:紫侠狼,90后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老子」第四章:道在瓦砾

激流中的迟疑者,繁华里的愚钝人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zhàn)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首先讲讲「冲」这个字,有些人读「盅」,通假字,皿上面一个中这个字的意思是:在器物的当中间。「老子」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是什么?类似一个器皿中悬在中央的那个东西就是「道」。进一步来讲,「老子」认为「道」是不偏不移的正中间的那种感觉。正因为「道」这种中空的结构,它才能有所用。所以虚空才有用,这也是贯穿整个「道德经」的一个核心思想。

也有人将「冲」直接理解为冲刷的意思。「道」是多种能量相互对冲的中和状态。相互中和方能显示出其用处。

或不盈

「或」是今天「国」字的古代写法,甲骨文画的是镇守疆域的人拿着兵戈的样子。今天繁体字的「国」字是在外面加了个边框,代表后来发展出来的城墙。所以「或」的状态是:表守卫边疆的人有很多的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事件,经常会有不确定的事情发生,所以「或」才有今天的也许、可能,这一系列的用法。

「盈」是充满了的状态。「不盈」就是没有盈满或者没有被充满的这种状态,就是「将盈未盈」的这种感觉,也体现了刚才讲的「盅」悬在中间的状态,它没有冒到上面去,也没有沉到底下去。

归根结底「老子」依然在讲「道」是什么?他打了两个比方。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就是深远的意思,深渊是讲山谷下面看不到头的地方。渊兮似万物之宗是说很深远的样子。我们看见了万物,它的根源却看不到头。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这四句话现在有个成语叫做「和光同尘」。「老子」说怎么样才能去做到「中而用之或不盈」这种状态呢?你要去磨砺掉你自己那些棱角,把自己那些所谓坚硬的个性和主张都给它敲掉磨碎,融入到世事里面把你的棱角都磨掉,才能洞悉各方的利益或者是各家它里面的门道,才能去梳理清晰、化解他们的纷争,像光和尘土一样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你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和万事万物一起沐浴在一个阳光下,才能不被看做一个异类,就像一个尘埃一样的跟他们浑浊的混在一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价值感爆棚,都想做一些惊天伟业的大事!但是这些所谓的大事不能脱离现实。缺乏「老子」「中」的这种状态,你就很容易跑到最高头上去,过分超拔,淡漠一切。你用出世的状态审视一切,你只是一片哀惋叹息,什么也做不了;你也不能把自己沉在底下,这依然是脱离「中」的状态,每天蛮干不去思考,用行动勤劳掩盖思维懒惰,把自己累个半死,最后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也掌握不了根本性的话语权。

所以「老子」正是让你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8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