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习俗上来看,农村葬礼吹喇叭是传承的一种,但很多地方开始禁止吹,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触碰了某些人的利益。在我看来,葬礼上吹喇叭是可以的,为什么不能吹?这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传承,虽然不吹也可以,但这完全看主家意愿。让我搞不懂的是,还有有关部门站出来禁止。
说个发生在某村的真事,这个村大概有200户人家,村东头的一户人家的老人走了,于是雇佣唢呐手吹奏,左邻右舍听到唢呐声,包括村里的老村长也到场帮忙处理丧事。但他们家的后院有一对儿刚结婚两年的夫妇,家里有个孩子,1岁多,可能是被唢呐的声音吓到了,于是就向村里反应,说这东西扰民,然后好像还去主家找了,主家也很闹心,甚至因为这事差点大打出手。
如果从扰民的角度来看,唢呐的动静的确是有扰民之嫌,毕竟这玩意的东西特别有穿透力,只要唢呐一响基本上全村都能听得到。有些人家办丧事会雇佣好几个唢呐手,不分黑夜不停地吹奏,这样的确是会影响周围的村民休息。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是很注重这些风俗,根本不理解这些传统风俗,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是危害自己利益,只要是影响到自己,只要是自己接受不了的,都应该被禁止。而有关部门也只能根据民愿出台一些政策。
但在我看来,我觉得唢呐不应该禁止,毕竟这种噪音不是长久的,谁家还没有个白事情?吹唢呐的原因我就不在这里科普了。人家雇佣唢呐手也只是在葬礼期间吹奏,而不是永久性的扰民,其实没必要去鸡蛋里挑骨头。
过年放炮除却影响环境之外,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动静大影响人休息?其实唢呐的意义跟过年放炮、吃饺子是一样的。过年咱们穿新衣服给老人拜年,老人去世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是个习俗,是个礼仪。
但就因为这个事情影响了某些人的正常生活,还是暂时性的,这就像捅破了天一样,仗着自己的权益就去各种投诉,这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的观点是吹唢呐是习俗,谈不上好坏,这是传承,是民俗,不该禁止。但同时也该考虑扰民的这个事。
葬礼上的唢呐曲,主要包括四种:
1、《大出殡》、《十跪父/母重恩》、《千张纸》,《哭七关》,《苏武牧羊》,《烟花叹》等应景的曲子。
2、《父亲》、《母亲》、《长相依》、《前缘》、《时间都去哪儿啦》等流行歌曲。
3、一些所谓的喜丧(老人活过虚岁73岁,也就是周岁72岁),也会吹奏《猪八戒背媳妇》、《小放牛》等欢快曲调。
4、有时候唢呐手应围观群众的邀请,也会演奏其制定曲目,如《百鸟朝凤》、《一枝花》等。
唢呐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 [1] ,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最常见唢呐曲,包括《百鸟朝凤》、《全家福》、《抬花轿》、《六字开门》、《社庆》、《一枝花》、《凤阳歌绞八板》、《怀乡曲》等。,王国潼先生采用台湾地方戏曲《歌仔戏》的曲牌“哭调子”、“七字调”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参考资料:
云南的一个伴郎在接亲车队里面连续听了两个小时的唢呐,当代的一些年轻人之所以不太喜欢听唢呐,主要还是因为唢呐的声音有些过于吵闹。其实当代的很多年轻人在了解一些乐器时,都比较喜欢流行乐器,像钢琴、吉他、小提琴、大多数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些乐器都是比较古典的。而对于传统的乐器唢呐、鼓和锣,以往的一些老年人才会玩这样的乐器,当代的年轻人都比较感新潮。
在当天这一个伴郎去接亲的团队里面,原本想的是自己,能够和其他车队里面伴娘坐在一起。可是却没想到直接被安排在两个吹唢呐的大爷中间,连续听了两个多小时的唢呐声音,这个伴郎在下车以后都觉得满脑子的声音全部都是唢呐。由于唢呐的声音太大,这个小伙子也是近距离的感受了吹唢呐的乐趣,年轻人欣赏不了这样的艺术行为,而且对于当代的年轻人了解,唢呐以往的乐器机会特别的少。
在生活当中接触到唢呐这样的一项乐器时,大多数都是参加丧礼或者是参加喜事的时候,才能够听到吹唢呐。一般当代的年轻人结婚的时候,都不会选择请专业的唢呐团队,毕竟想的是吹唢呐太过吵闹。倒不如直接在家门口放上一个音响,音响里面放的歌曲大多都是以当代的流行歌曲为主。年轻人都格外的喜欢听流行音乐,每一个人喜好音乐的风格不同,也并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不喜欢唢呐这样的乐器。
如今的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往往都会希望孩子学习吉他、小提琴、大提琴,认为这样的一些乐曲都会让孩子变得更有气质一些。让孩子学习吹唢呐、敲锣打鼓,只会让孩子跟随着一些农村里的老人去做一些乡下的活动。不管孩子怎样发展,家长都是支持孩子,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都会选择让孩子学习优雅的乐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