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和回族的区别是什么

东乡族和回族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一、分布地区不一样

1、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

2、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甘肃的兰州市、定西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散居着一小部分东乡族。

二、语言不一样

1、回族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后来还出现了经堂语和小儿锦。

2、东乡族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多数东乡族都兼通汉语,汉文为东乡族的通用文字,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

三、服饰不一样

1、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绿盖头清俊娇丽;白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

2、东乡族古时的妇女爱穿一种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绣花衣服,袖子宽大,袖口上镶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镶两道绣花边,裤管的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住脚管。逢喜庆大事,穿绣花裙子,他们把这种绣花裙子叫“过美”。

足登后跟高寸许的绣花鞋,当时不戴盖头,只戴包头巾,发髻上插饰物,胸前一般都佩带银饰。当时妇女的上衣还流行用各色布缝成数段的假袖,并在假袖各段绣有花边。后来,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化。女的一般都戴盖头,分绿、黑、白3种颜色。

少女和新媳妇戴绿绸和绿缎子盖头,结婚一两年后的妇女和中年妇女戴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蓝色布衣,青年妇女穿红的或绿的,上衣宽大,齐膝盖,大襟在后边,并外加一件齐膝的坎肩,长裤一直拖到脚面。

—东乡族

—回族

在古代,人们结婚时,通常需要八顶轿子才能迎娶新娘。就连大家庭也连续三天三夜载歌载舞。作为人们感情的一种表达,舞蹈被用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婚礼上。那么,你想知道东乡哈雷舞的特点吗?

东乡族居住的地方大多是山高路崎岖。他们必须上山下山。当一个女人沿着狭窄的山脊和小路行走时,她的头经常左右摇摆,使她的身体变得轻盈柔软。

由于宗教的影响,东乡族女性在气质上更为矜持端庄,这在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东乡族传统的婚礼仪式中,通常会表演哈里舞,旋律优美,载歌载舞,趣味性十足。

哈里在婚礼上跳舞。

民间故事《绿寡妇劈蟒蛇》描述了哈利舞的起源。据说在东乡康池黑山,一条蟒蛇吞噬人畜,惊扰全村。为此,长官贴出名单,招贤纳士,消除不良影响。

一位被称为“绿寡妇”的东乡族年轻女子,因为丈夫被蟒蛇打伤,对蟒蛇反应坚决。她带着一壶药酒来到莽蛇洞,对随从们说:“如果我喊‘哈里霍纳’,你们就往前走。”如果我说“后退,霍纳”,你就躲起来。她走进洞口,把药酒放在蟒蛇面前。

蟒蛇喝了花束后喝醉了。绿寡妇把大家叫到洞里,却发现蟒蛇又睁开了眼睛。绿寡妇急忙把大家叫了回来。反复三次后,蟒蛇开始喝醉,被大家剁成肉酱,对这个地方的伤害很大。

从那以后,每到喜庆的日子或者新郎家接到新娘的时候,村里的邻居、亲戚、朋友都会喊一声“哈里”来庆祝。首先,被邀请的“Naduchi”率先叫“哈利”。所有人都很和谐。同时,他们跟着节拍拍手,用手背拍掌,或者像骑马一样弯着腿拍腿,左右走动,随着叫声来回走动。

跳舞的场面一直到深夜都很热闹。这个舞人数不限,而且是双人舞。其特点是豪放、大胆、节奏明快。虽然这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在今天并不常见,但在60岁以上的人的记忆中仍然记忆犹新。

除了哈日舞,东乡族穆夫提教派还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舞蹈,叫做“哲罗巴”。这种舞蹈多在宗教仪式中表演。跳舞的都是男的,动作都是根据诵经的节奏。主要动作是:双手来回摆动两次,双脚同时移动两步,然后双手交替捶胸。此时,一条腿微微弯曲,另一条腿向前伸展。这种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幽默、诙谐、洒脱。

与婚礼上的哈里舞不同,东乡族的宴席音乐也与婚姻有关。这是在宴会厅里表演的一种歌舞形式,由男人招待女伴游。旋律优美,节奏感强;歌词主要描写民间故事、传说和一些幽默有趣的内容。舞蹈不符合歌词的具体内容,只是表达了快乐的心情。

大多数宴会由两到八个人两人一组跳舞组成。互相交换位置后,他们跪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宴席的基本步法通常是脚尖或脚底先着地,膝盖屈伸,使身体如波浪般起伏,头部摆动震动。手势包括单握手、双握手、牵手、仰望月亮等。洒脱的舞蹈表现了高原人豪放、开朗、幽默的性格。

保族的婚姻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偶有一夫多妻制。以前主要是包办婚姻。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通婚需要一个合适的匹配。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宗教教派内部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穆斯林民族通婚。即使在自己的民族中,他们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也很少通婚。

在青海铜仁生活期间,离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此外,保安族严禁通婚,所以与藏族、土族通婚较多。但是,这些藏族、土族、保安族结婚后必须立即皈依伊斯兰教。清朝咸丰年间,随着保安族从青海铜仁地区向甘肃大河家地区的迁移,周围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也多了起来。于是,婚姻的范围自然扩大了。

以前,早婚在保安族中很普遍,通常是男17岁,女15岁。结婚后,如果夫妻意见不一致,男方可以随意要求离婚,而妻子和儿子无权要求离婚。离婚后,女方可以再婚,但必须给前夫“还钱礼”和120天的“安德鲁期”。再婚的寡妇很少转让给别人。大部分是娶寡妇的弟弟。

过去,除了包办婚姻,宝安人还有招女婿的习俗。这是因为一些家庭缺乏劳动力。他们愿意采取多余的方法来增加家庭成员,以便赡养老人和照顾年轻人。另一方面,富裕家庭用买来的女佣作为名义上的“养女”来招一个女婿,从而长期免费雇佣两个工人。

东乡族任何民族的民间故事中都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成分,这也是民间故事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东乡族民间故事自然也不例外。阶级斗争是东乡族民间故事中的常见话题,故事中的财主、富汉或仗势欺人,或强抢民女,或千方百计克扣工人工钱,这些情节无一不是封建社会现实的反映,但故事的结局往往都是地主阶级被聪明机智的劳动人民所愚弄和惩罚。

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并不符合生活逻辑,处于弱势的劳动人民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被剥削被压迫的现实很难改变,民间故事的结局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改善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和他们惩恶扬善的心理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284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