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正宗焖子配方,包子怎么做

定州正宗焖子配方,包子怎么做,第1张

  原料

  上等山药粉条1000克、 山药粉芡500克、肉茸200克 、鸡蛋4个、 姜末20克 、葱花50克 、精盐、胡椒粉、料酒、十三香、酱油、砂糖、鸡精、味精、化猪油、色拉油各适量。

  制法

  1、山药粉条用温水泡软,再入沸水锅中煮至涨透后捞出,沥干水份;肉茸用少许色拉油、姜末、葱花炒熟后铲出。

  2、将山药粉条放盆中,磕入鸡蛋,用精盐、胡椒粉、料酒、十三香、砂糖、鸡精、味精调好味,再加入炒好的肉茸及山药粉芡拌和均匀,然后倒入抹有猪油的平底盘中铺平,上笼蒸约半小时,取出晾凉即成。

  操作要领

  1、粉芡必须选用山药淀粉,成品吃起来才软香。如用其它原料如小麦淀粉、玉米淀粉等代替,不但口感差,而且烹制时容易散碎,不易成形。另外,加入山药淀粉的量也不宜太少。

  2、煮制山药粉条时,一定要煮软煮透,直至不吸水为止,否则做出来的柔软度有可能不够。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文化的优秀作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的优秀作文1

中国成语源远流长,多从我国古代的寓言、历史典故、经典诗句或者口语流传中形成。因此,每条成语后都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如果说汉字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烁的钻石。也可以说,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从语言形式上看,成语活泼多样,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其它字数的成语也不少。如“三字成语”有“替罪羊、下马威、口头禅、恶作剧、眼中钉、铁公鸡”等;“五字成语”有“十万八千里、下笔如有神、千里送鹅毛、不打不相识、功到自然成、先下手为强”等;“六字成语”有“九牛二虎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天有不测风云”等;“七字成语”有“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块石头落了地、跳在黄河洗不清”等;还有“八字成语”“九字成语”甚至还有“十一字成语”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也异彩纷呈:有的源自“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有的源自“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井底之蛙”;有的源自“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毛遂自荐”;还有的源自“经典诗句”,如“青出于蓝、万紫千红”;也有的源自“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杀鸡取卵”。

成语言简意丰,寥寥数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如“精忠报国”赞美了爱国情怀;“孔融让梨”教会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礼貌谦让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意在教育人们心怀感恩……

成语,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它将传承着五千年来的中华文化,站在世界的东方之巅,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精神、灵魂、骨气,汹涌地流淌着……

文化的优秀作文2

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表现了我们国家人民的伟大智慧,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剪纸,这个是在我国很有名的传统文化,剪出来的很漂亮。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我次就只介绍介绍剪纸图画、剪纸汉字和剪纸旗幡。剪纸汉字也是先拿出一张纸,然后在上面剪出一些汉字,还可以剪艺术字呢!我也曾经剪过,非常的漂亮。

就凭一张纸,一把剪刀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小兔子、小老鼠、大老虎,还有一对鸳鸯都可以剪,是多么的神奇呀,这就是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明。

文化的优秀作文3

曾几何时,浸润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之中,我们的先辈着一袭长袍,见晚秋悲风便能吟出五律,见早春桃花便能赋成七言,酌酒赏月,好不自在。浸润于喧嚣和浮华之中,现在的我们空望折柳披拂,再难写出心中之感;静对亭台楼阁,再难感伤醉酒渔翁之意。

文化的味道淡了下去,国人的满腹经纶早已在某个角落销声匿迹。似乎有一日,我们的文化也终将湮没于西洋文化的潮流之中。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我们侃侃而谈的底蕴,我们五千余年的积累和沉淀,难道真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中国人早已失去了曾经的特质。

千百年前,朝堂之上,群臣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字字珠玑,语出惊人,偶然有争辩,也是令人拍手叫绝的思想闪光。书籍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信仰是他们精神的支撑。而在民间,平民相见时尚要克己复礼,寒暄问候,看似一番繁文缛节,却是映射出了个人的修养。物质的极度匮乏使人们无以为乐,提升修养便成了一种消遣与自足。于是才有了孙敬的悬梁刺股,有了欧阳修的以荻画地,有了宋濂的寒冰凝砚。如今行于喧嚣之中,听不到文雅的谈吐,看不到得体的举止。闲暇时偶读现代人的诗作,阅过堆积的华丽辞藻,却没有读古诗时的震撼,似乎少了些什么。一番感慨之后终于明白,那是现代再难涌现的意境,那是诗歌的魂魄啊。文化的气息烟消云散,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是看不到光明的悲哀,是踽踽独行的寂寥。

有一种殖民,叫做文化入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在繁弦急管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心。当传统文化一步步被蚕食,当积淀千年的精神文明被侵蚀殆尽,我们是否也该重拾尘封已久的古籍,来汲取属于中华民族的独有智慧?

万分庆幸,我们与传统文化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层薄薄的隔膜。这层隔膜便是你我的意志与决心。我看到了无数文学家,史学家歇斯底里的呐喊,我看到无数有识之士在用青春捍卫我国的文化与底蕴,我看到东方已露出曙光。

追随他们的脚步,我们便不会感到彷徨。请于闲暇之时吟出儿时烂熟于心的诗词,不日后也许你便能执笔洒墨,在纸上留下自己的才思;请翻开可能已经泛黄的《史记》,以史为鉴,溯古求真,你将拥有司马迁那“唯恐文采不表于后世”的决心。那些你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波澜壮阔之声,那些你耳畔从未回响过的阵阵弦音低鸣,都将萦绕于你的脑海之中。不凡的谈吐,得体的举止,你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与践行者。

我愿与中国文化同行,打破那层看似不可逾越的隔膜;我愿与中华文化同行,让浓郁的书香传遍四方;我愿与中国文化同行,与文字晤谈,和哲人共勉,与高尚和文明携手并肩。

请与我一起,让复苏的中华大地浸润于文化味道的熏染之中,让这片土地兼具现代化与古风,让这个民族兼具智慧与才情。

文化的优秀作文4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小草给大地母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那绿色的草坪像一块块绿色的大地毯。小朋友们在草坪上玩游戏,你追我赶洒下了一阵阵的笑声。把草儿都惹笑了。还有的小朋友在花丛里捉蝴蝶。蝴蝶也在翩翩起舞,和小朋友玩捉迷藏呢。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仅此而已。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文化的优秀作文5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中国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中国的著作文化就能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词赋,杂说,诗歌……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中的景物,诗中的春景,在叶绍翁的笔下幻化的万紫千红,这是春的灵感,这是对生命力的赞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中的荷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夏的标志,是夏的生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中的江面,诗中的秋色,在白居易的笔下瑰丽多姿,这是秋的精神,这是秋的天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雪,在柳宗元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是冬的乐曲。

诗,是在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绮丽的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

文化的优秀作文6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活的基本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在中国的文化上所占地位之重。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每个民族的食品都各有千秋。我们家乡就有一种独特的食品——饺子。相信大家对这个词并不陌生,古今中外赞美饺子的诗句也数不胜数,入“扁食捏似月牙弯”,但也许对它的来了还不太清楚吧!

饺子原名“娇耳”,为东汉张仲景首创。相传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见很多劳苦百姓忍饥受饿,耳朵都冻烂了。他便用羊肉、辣椒等祛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煮熟后切碎,用面包起来,救治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人们便在大年初一的三十吃“饺子”,所以才有了那句“今之馄炖,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现在的饺子什么馅的都有了,而且成了大众化的食物,但大都已不是手工做的了,但我们村在二十九那天,仍然是全家齐动员包饺子。包饺子应先把馅剁好、拌好,之后再和面。把面和成面筋,然后用刀把面筋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用压面轴把面团压成皮,然后把事先和好的馅包在面皮里,煮出来的饺子鲜美可口,可真应了那句谚语“好受不如躺着,好吃不过饺子”。

听爷爷奶奶说,那时候包饺子都不是用面包,而是用红薯面包。里面也不是馅而是一些烂菜和树皮等。听了饺子的发展过程,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它正是中华的精神所在,它包涵了十三四万人的心愿。

水饺这种传统美食,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表现了我们中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文化的优秀作文7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远,悠久的时光留下了无数经典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凝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心血。

中国文化体现在技术和工艺上,让世人赞不绝口。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景泰蓝,精致美丽,色彩斑斓;中国特有的手工工艺品——中国结,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名扬天下的中国武术,招式繁多,博大精深;有“苏绣鼻祖”之称的定州缂丝,精美绝伦,无与伦比……

中国文化体现在天工和神韵上,让世人心旷神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如画江南,“北风卷地百草折”的边陲要塞……处处彰显着咱们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当我们品尝着芳香怡人的清茶时,一股茶香,从鼻端沁到咽喉,四肢百骸说不出的轻松愉快;当我们观赏着那栩栩如生的皮影戏时,那灵活的小人儿,在你面前摇摆,向你叙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当我们欣赏着一幅幅字画时,一撇一捺中蕴含着别样的韵味……

中国文化不仅表现在一样样的艺术与技巧上,更表现在一个个传统节日上。例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为国投江自尽,百姓为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诗人,便将糯米包好喂给鱼吃,让鱼吃饱后不吃屈原的尸首,之后渐渐演变为端午节。到现在每逢五月初五,我们一家人都会坐在一起吃粽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人们还会举行赛龙舟比赛,男子坐在龙舟上,一艘艘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驶去,围观者在旁边呐喊助威,可真热闹!每年的春节也很不错,全家人欢聚一堂,吃饺子,贴春联,贴年画,人们穿上新衣裳去给长辈拜年。小孩子们最喜欢过年了,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压岁钱。到了晚上,天空中不断绽放着绚烂的烟花,伴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人们个个欢呼雀跃,笑得合不拢嘴。说到吃的,有年糕、饺子、春卷……这些传统美食也都透露着中国文化的色彩。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凡是到过中国的外国人,无不为中国文化所折服,无不为中国文化所惊叹。现在,通过了解祖国方方面面的文化内涵,我打心眼里为祖国感到骄傲,为祖国感到自豪!

文化的优秀作文8

在广元的一个山中,有个美不胜收的川北民族文化园。你走进那里,你便会陶醉在其中。

我就读的学校,组织我们班去文化园观赏。那里的情侣林、静心亭、还有结婚的露天坝,走进那里就像把你带入梦境一般。

我们去了情侣林,那里的树枝繁叶茂、高大而笔直,情侣林里还有小松鼠和一些小昆虫。那一条条龙一般的小道通向这里,我从一条小道走了出去,一出去就看见一片湖水,一眼望去那湖水却收不尽眼里。

在湖边我们看见了一间有关品德问题的事:在湖边有一个标识牌,标识牌上写着“禁止垂钓”,可是有个大哥哥就在标识牌前钓鱼,我说了一句“不是禁止钓鱼吗?”可那人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钓他的鱼。再往前走,就是静心亭。静心亭在湖的中间,静心亭被生活在水中的'水柳树包围着。

一个大大的文化园,我们走马观花的逛了一下午,生肖桥雕刻的栩栩如生,望月楼美丽优雅……还有许多许多,就等你去观赏!

文化的优秀作文9

一到初三,教室后面的黑板就不再按学校政教处的要求迎合时令节日的要求更换得那么频繁了,尤其是过了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之后,愈益带上了励志的色彩。

有各科科任老师让课代表抄写的学科知识点,各类中考典型试题。触目所及,一股股知识的清风扑面而来,仿佛中考冲击的号角时时吹响,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焉敢懈怠?

有张贴着开学来历次模拟考试成绩的。各科分数,平均分,班级排名,年级排名,学生进步退步,一目了然。虽然在初二的时候分数都让换算成等级,淡化竞争色彩。可是到了毕业班,升高中还是要看分数的。虽然学校三令五申不让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公布上墙。可是初三似乎是个特区,可以例外。班主任都将成绩上墙当做鞭策先进,批评落后的不二手段,这是初三颇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有的老师巧思迭出,创新工作方式。黑板报搞得像央视表彰感动中国人物。黑板中间赫然写着三个启功体的大字“光荣榜”,左有“班级功臣榜”,右边写着“群星灿烂”。这也算赏识教育,是对学生的激励吧。只是考上一个高中就成了班级功臣了,进入高中大门就成了熠熠闪光的群星中的一颗了。那么榜上无名的就是班级罪人,他们的人生之路就会注定漆黑一团?在某些老师眼里,我们总是对成功理解得那么狭隘,成功的标准总是那样浅薄单一。我们虽然是跨世纪的信任,人才观总是显得那么迂腐冬烘,不合时宜。

更有的教室里的板报就不仅仅是激励,更是学生有意识的自嘲和反叛了。比如有的学生就在中考倒计时的大字旁边,赫然写着“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虽是戏谑,但是也多少反映了即使在高中接近普及的今天,升学压力并没有随之减轻,反而愈加繁重——学校不仅要升学率,还要优秀率,想出更多的优秀生,不这样拼命行吗?

所以有的时候,教室后面的黑板就像一面镜子,它多少可以折射出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一个学校的办学境界。

文化的优秀作文10

儿时的夏夜,望着灿烂的星空,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总会不自觉的沉醉在无边的月色中;每年的3月,看纸鸢飞翔在广阔的蓝天,总会和小伙伴一边疯跑,一边唱起“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寂静的午后,伴爷爷听“贵妃醉酒”的京剧片段,总会和他字正腔圆对上几句……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清晰地刻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

光阴荏苒,18岁的我却更陶醉于“亚当夏娃”的飘逸浪漫,更迷恋于奥斯卡金奖的雍容华贵,也更沉醉于迪斯科的动感十足……我欣然地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圣诞节的街灯,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到处飘香……异国文化的魅力如此巨大,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地搁浅。

看着圣诞节的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的浪漫温馨,我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不知道有谁还能静静地聆听“牛郎织女”,有谁还在倾听“贵妃醉酒”。中国文化,真的被我们慢慢淡忘了吗?

元宵节的龙灯,依旧热闹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烧龙了!烧龙了!”古镇小街传来孩子兴奋地吆喝声。在这个华灯初上的夜晚,我们品着元宵,回味着过去的时光……

清明节的行人,依旧断魂吗?荒郊野外,芳草萋萋,鞭炮声声。一堆青冢一部书,一块墓碑一绝唱。谁家的子孙,擎一颗虔诚的心,向长眠的先人,顶礼膜拜;掊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丛新枝,植一腔缅怀。清明,自在人心。

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吗?又是一年粽飘香,沐浴五月细雨,品味香甜粽子,将那绵延千古的爱国情怀,一代又一代,继承下去。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在那个忧伤的江畔,粽子只是怀念,艾叶饱含珍重。

故乡的社戏,依旧在上演。君不见,新农村社区的坝坝舞正跳得红红火火;七夕节情人节的浪漫,刚拉开大幕。君不见,青山绿水,红男绿女,四面山七夕节鹊桥相会浪漫之旅正如火如荼。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悠悠岁月中匆匆走过多少人?而我们的唐诗宋词还在吟咏,我们的敦煌之路正在延伸。记忆中的文化,因其内含中华文化之骨髓,虽历经千百年的磨砺,但依旧辉煌,依旧香醇。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http://ywtd3322net/shigexinshang/quyuansphtm

  2、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 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 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同样的思想, 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 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 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 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 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 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 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 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 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 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但是,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 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 《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 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 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 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 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

  者,而不以一字一句, 某个片断吸引人。

  3、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与思想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8htm

  4、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投军,任秉 义郎(下级军官)。南宋王朝建立,以上书高宗反对南迁,被革职。不久随宗泽守卫 开封,任统制。泽死,从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金兀术渡江南侵,他移军广德、 宜兴,坚持抵抗。次年,金军在江南军民的反击下被迫北撤。他攻击金军后防,收 复建康(今江苏南京),绍兴三年(1133),因镇压江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得高宗所奖 “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又破金傀儡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任清远军节度 使。绍兴五年,又从张浚镇压洞庭湖地区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后驻军鄂州( 今湖 北武昌),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屡次建议大举北进。绍兴九年,高宗、 秦桧与 金议和,他上表反对。次年,兀术进兵河南。他出兵反击,收复郑州、洛阳等地, 在郾城大败金军。两河义军纷起响应。这时高宗、秦桧一心求和,下令退兵。他回 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 日(1142年1月27日)以“莫须有”(也许有) 的罪名与子岳云及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宁宗时追封鄂王。有《岳武穆遗文》(一作《岳忠武王文集》),诗词散文都慷慨激昂。

  http://wwwyisoucom/searchsource=toolbar_yassist_drag&p=%D4%C0%B7%C9

  5、嵇康(223~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http://wwwguxiangcom/shici/weijin/jik/

  6、李清照(1084一约1155年)是宋朝杰出的女词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学者和散文作家,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也知书能文。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有很好的文学修养。

  她十八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幼子,北宋末年曾做过莱州、淄州太守。他爱好研究金石书画,是宋朝著名的考古学家,著有《金石录》三十卷。他们婚后,共同收集和鉴赏金石书画,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是比较美满的。

  1127年(靖康二年),金军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他们夫妇两人先后渡江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太守。他在赴任途中,突然病死于建康。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此,她就只身漂泊于台州、温州、金华等地,最后 定居临安,在那里孤苦地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是非常丰富的。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她著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但这些著作卓已失传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李清照著作,都是后人辑录重编的。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在《醉花阴》一词中描写相思的痛苦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来比人的瘦,用瘦来说明相思的深,曲折含蓄,富有创造性。据说她把这首词寄给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赵明诚废寝忘食,化了三昼夜工夫,写了五十首词,并把这首词夹杂在中间,请友人陆德 夫品评。陆德夫说:“只有三句最好。”他认为最好的,恰恰正是李清照这三句。在封建社会中,李清照敢于大胆描写妇女的爱情,因此遭到有些人的责难。可是,这正说明了她的词在客观上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南渡以后,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她的《声声慢》一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充分地反映了她抑郁寡欢、孤寂无依的愁苦心绪,感情极为沉痛。

  李清照的诗文也很有特色。她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自传体散文,写得非常动人。她的诗歌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例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1

 黑龙江,在我心中是一条美丽的江。春天的黑龙江,冰雪融化,江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岛屿”,景色十分壮观;夏天的黑龙江,热闹非凡,江面上有许许多多的游人的潜艇在奔驰;秋天的黑龙江,繁花似锦,在红色的山丁子树、绿色的樟子松、**的落叶松、白色的桦树林的映衬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天的黑龙江,银装素裹,笼罩在白烟银雾中,十分静谧。在这四季的景色中,我尤为喜爱那冬天的黑龙江。

 冬天的黑龙江,已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了,这时的“她”,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远远望去,黑龙江像一条雪白纯洁的带子,蜿蜒盘旋在茫茫大地之上,似龙在飞舞。早晨,寒气凝成的薄雾笼罩在黑龙江上,蔓延到北极村中,袅袅的炊烟混入雾中,使民居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中午,在阳光的照耀下,冰面上的雪闪着七彩的光,非常迷人;夕阳夕下的时候,霞光泛起,照耀在江面上,像披上了一件红纱,朦朦胧胧,给予人无限的遐想。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2

 当你徜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时,当你沉醉在浩瀚的书海还刻苦攻读时,当你享用着丰盛的佳肴尽享美味时,请你千万不要忘记,70多年前那悲壮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定州古城,曾经美丽的土地上满目苍夷,流离失所的人们在四处沦陷的地方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上染上了猩红的血色。

 岁月波澜壮阔,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穿越历史,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上面有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的诞生,就像黑沉沉的大地上升起了一只熊熊燃烧的火炬,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希望。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定州(定县),他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扫荡日益残酷,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面对凶残的日军侵略者,定县党组织成立,很快发展壮大,并带领广大军民保家卫国抗拒侵略者。他们想出了很多机智巧妙的办法与日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日军找到洞口后,想方设法破坏地道,他们用火攻用水攻用毒气攻,抗日军民为此付出了很大牺牲,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聪明的居民于是改变了地道布局,他们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几乎是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敌人来了,居民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居民就从地道里走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抗日军民利用机动灵活的地道战,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有效的阻击了日军的侵略。抗日军民经过长达xx的艰苦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定州涌现出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孙志远、陈漫远……,他们披肝沥胆,视死如归。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儿童积极的参加,何小排、李小山……,出现了好多小英雄。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都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抗敌斗争当中,

 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将围点打援运动战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创造了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清风店战役正是采用了这些战术,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第三军,聂荣臻部赢得了战役的重大胜利,也创造了围点打援的经典之作。

 定州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奋斗,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定州工业、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下一步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定州经济开发区列入全省重点发展的14个超千亿园区和首批工业聚焦区。定州也在上演着强筋健骨的好戏,围绕能源汽车,煤化工等支柱产业大发展。

 人们常说大定州工业的发展一样是大胸怀,有着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大气魄,振兴工业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任落在每个人肩上,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理想,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不能只当观众当看客,每个人都要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在开展“双创双服”、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在全省争一流。

 时代赋予定州大步发展的新机遇,是天赐,是造化,是机遇给予定州旷古锦绣和璀璨,是勤奋,是勇敢,是智慧赋予定州人开拓的勇气和美好的未来。

 如今的定州正走向神州大地,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更加豪迈。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中华腾飞,势不可挡!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3

 《悦读我的家乡》一书会陪伴你穿越历史的时空,为你打开一幅幅,可歌可泣,可诗可画的定州古今历史画卷。

 夏夜月挂柳梢,姥姥摇着蒲扇,讲着古老的传说,那是妈妈的童年;冬日围着火炉,爷爷吸着旱烟,讲着历史的典故,那是爸爸的记忆;今天艳阳高挂,自己品着香茗,读着岁月的变迁,这是我们的自豪。

 早在5000多年前,古老的定州大地上升级一缕缕炊烟,定州的文明冉冉升起。

 放眼定州的一田一水,一草一木。对于你我而言,都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又是那么熟悉可爱。。它与我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息息相关,四时八节,田园桑林,入夏的麦浪一碧万顷;@春种夏播秋收冬藏,金秋原野,硕果累累,他是我们朝夕相处,同呼吸,共命运以及欢乐一起忧伤,就像母亲一样赋予我们生命。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他无怨无悔,甘愿奉献唯求子民,与天同庆,世代安康。

 曾听说过一句这样的名言: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定州大地,文脉久远,重学兴教之风代有传承。古时的定州,学宫,府学,州学,县学等官学以及私塾惠泽乡里。历朝历代,人才辈出。从古至今,教育已经是定州的一张名片,古往今来,从定州走出去的人才数不胜数。来定州求学的人也络绎不绝。定州教育圆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的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重学兴教,共建教育大计。定州的教育是永远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

 古城定州古迹甚多,弥足珍贵,凭着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有了穿越历史的通道,并州是我国古代第一文明的摇篮之一,它呵护的先民,扎根立足,繁衍生息,他逐步走向繁荣,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山文化。中华音乐起源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已能烧制陶埙,挖制骨哨,创造了原始的乐器。几千年来,热爱音乐的定州人不仅在演义中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还通过创作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欣赏着李延年优雅的汉代宫廷乐曲,我们好似梦回千年;聆听着张寒晖的《松花江上》,我们慷慨悲愤。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有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当你徜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之时,到你沉醉在浩瀚的书山学海,刻苦攻读之时。当你享用着丰盛的佳肴尽享美味之时,请你们千万不要忘记70多年前那悲壮的岁月,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定州古城,。那曾经美丽的土地,满目疮痍人民流离失所。在四处轮椅的地方苦苦挣扎,一片沃土,染上了鲜红的血色。可我们的母亲并没有屈服,并没有气馁,他发动他的子民,发动他的热血儿郎,。在党的领导下,一批批烈 士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勇敢和坚强,赶走了豺狼,恢复了伟大母亲的昔日容颜。

 古城定州,涵养了浓厚的笃实向学之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春秋百家的厚重历史;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儒家经典的博大精深;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诗词歌赋的清秀隽永。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定州。母亲定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她是燕赵文明一块风水宝地;她是华夏文明绽放奇彩的一颗明珠;她更是哺育英才的摇篮!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们的定州。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4

 《我和我的家乡》,它是于几个小片段组成的,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最后一课”这个片段。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得了脑梗塞,他的儿子便把他带来老人十年前教书的地方来恢复记忆,结果成功的帮老人找回了记忆。这个片段十分感人,看过的人无不落泪的,但也是这个片段,让我懂得了很多。

 尊老爱幼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而就有一些人,它们虐待老人。欺负小孩,认为自己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更过分的,那些人还教孩子去虐待老人,把他们赶出家门,街道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当气丐,可他们不敢反抗,即使是不被虐待的老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另外,我们要有自己的理想,不可以整天无所事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不让别人失望!

 所以,我推荐你们去看看这部**,真的好棒,看完你就会发现,自己长大了!!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5

 我的家乡,并没有雄伟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嘈杂的人群,静谧之中又带些许繁琐的说话声。

 日出,嫣红的太阳散发出神秘的光,照亮半边天。鸟儿懒洋洋的趴在枝头或电线杆上,百无聊赖的叫嚣。几个村民早早的起床,早早的去买菜。不是的听见开门声和回荡在两栋楼之间清脆的脚步声,有时匆忙,有时悠闲。一栋栋瓦楼染上了淡淡红晕,令人心旷神怡。金色而又红的阳光反射在河水上,粼粼的波光,炫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入夜,一轮明月总会为村庄平添一份神秘与静谧。闪烁的星空更是让人啧啧称赞。耳边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脚步声显得更加清晰,知了和不知名的小虫叫得无比欢畅。恰似一首动人的歌谣。从窗户传出的明亮的灯光,似乎想与漆黑的夜做无谓的比拼。

 在雨中,所有的村民就躲在屋檐下或房子里,继续埋头苦干,继续自己做自己的,一点也没有被这雨打扰到。乡村的雨,带来的是宁静和祥和。偶尔有几滴落在身上,也毫不在意。像是怕打扰这雨一般。整个村庄似乎都屏住了呼吸。我很享受这雨,即便它在窗外,我也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力量。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6

 我热爱我的家乡,不仅因为它的美丽,它的富饶,更因为这座古城方方面面散发出的浓厚的文化气息,我被它吸引,更为它陶醉。在拜读了教育局研发的《悦读·我的家乡》之后,它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起来,它是那么沧桑,那么厚重!

 它厚重于悠久的历史,从尧帝最初的封地开始,然后是管仲筑城,也就是定州城,到如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其后,汉高祖时设中山郡,汉景帝改为中山国。此后两汉17代中山王世袭达300余年。至宋元明清时期,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民国时期,改定州为定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管辖很多县,直至xx年,定州市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直管市至今。

 在这漫长而繁复的历史沿革中,定州人以勤劳勇敢的精神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定州厚重的地域文化。从各处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来,汉代中山时期的学术文化和教育就已经很发达了。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学说提出,此时期,中山古国的文化和艺术教育已非常繁盛。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后,定州更是人才辈出。到后来文庙(孔庙)的设立,及定州贡院(考棚)的创建,定州的文化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代又一代的热爱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为定州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推动定州的教育事业不断走向辉煌。

 定州丰富于工艺精湛的缂丝,定瓷;丰富于典雅悠扬的音乐文化;丰富于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

 定州缂丝从隋唐到宋代达到艺术顶峰,它以“通经断纬”的特殊工艺而著称于世。缂丝技艺精湛,花纹精细丰富,结构富于变化,作品更富于立体感和装饰感,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定瓷集实用和典雅于一体。各种不同的造型,用途不同。它洁白淡雅,令人爱不释手。不仅是朝廷御用贡瓷,还通过丝绸之路远渡重洋,享誉四海,名扬世界。

 定州秧歌,子位吹歌,定州架鼓为定州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丰富了人们的茶余饭后的生活,是定州艺术界的璀璨明珠。尤其子位吹歌,表演风格热烈火爆、高昂亢奋,节奏明快,旋律变化多样,极富感染力。子位吹歌手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并且在xx年6月,子位吹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还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家乡文化根植我的心中。它如一位睿智的老人,饱经沧桑却仍精神矍铄;它如一位慈祥的母亲,辛勤的哺育着定州的百万子民却无怨无悔;它如华夏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绽放出美丽耀眼的光芒!它用土地养育了我,它用文化熏陶着我,它是母亲,更是师者!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7

 看老家乡村风光无限好,品美食中华特色滋味妙——题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秉承着自然,我会记着家乡的味道,这里有美食味儿,也有人情味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传统的饮食文明,这种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各自又将这些精密的技艺发展成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食客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定州美食。“八大碗”在定州,只要是年、节庆典及迎、送、嫁娶,多以八大碗宴请。八大碗集中了扒、焖、酱、烧、炖、蒸、熘等所有的烹饪手法,是定州有名的特色美食。“新宗熏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始由苏东坡创制于北宋元祐年间,后由定州王氏传至后人,兴于元末清初。改革开放后,王氏第十代传人王宗刚根据祖传秘方创建了肉制品公司,申请注册了“新宗”商标。其做法承传承工艺,配祖传秘方用陈年老汤,屠鲜猪肉,经蒸煮、浸制、蒸烤而成,色泽鲜亮,味道鲜美,香而不腻,风味独特。熏制成品包括猪肘、猪蹄、鸭、鸡、猪耳、驴肉等。定州新宗熏肉技术在2013年入选河北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清风店小驴肉约有150年的历史,在定州享有盛名。小驴肉采用传统才艺,选用新鲜驴肉,配以花椒、大料、茴香等八种辅料,经腌、煮、浆等工序制成,色泽天然,原汁原味,肉质柔软,风味独特,老少咸宜。著名的吃法还有苏泉驴肉火烧,与传统火烧有所不同,其用独特的配方打烙的火烧,色泽金黄,故称其为金饼,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配以上好驴肉夹入火烧,口感极佳,再配上可口的小菜,更是叫人赞不绝口。定州没美食花样繁多,在一道道可口的美食中,一定能找到你胃口大开之所在。

 欢迎来到定州美食家园做客!

我和我的家乡读后感篇8

 《我的家乡》读后感

 今天,我读的是《小学生作文多用宝典》这本书里其中的一篇叫《我的家乡》。我一共读了两页。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小作者的家乡——潢川县的美丽景色和香喷喷的光州贡面。在潢川县有一条小潢河,小潢河的两岸景色优美,它装扮了潢川城,也滋润了潢川的人民。雕龙铁旗杆是最引人注目的名胜古迹,光州的贡面味美价廉、营养丰富。最后小作者介绍了家乡的人非常朴实厚道、勤劳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最喜欢的好词有:美丽富饶、肥沃、雄伟壮观、人来人往、优美、舒枝展叶、幸福、乐趣、名胜古迹、引人注目、乌黑锃亮、浮云、摇头摆尾、张牙舞爪、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铸造精美、结构巧妙、味美价廉、营养丰富、流连往返、繁华。我最喜欢的好句有:小河两岸景色优美。阳春三月,沿岸的柔柳舒枝展叶,形成了一条绿色的林带,飘向小河的尽头。微风吹过,千万条柳枝轻拂着水面,就像母亲在亲吻着刚刚苏醒的婴儿。

 我觉得小作者的家乡美丽富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小作者观察雕龙铁旗杆非常细致,描写的很逼真。除了景色小作者还写到了光州的贡面,吃起来香喷喷的,还很方便,说明了小作者写的很全面。小作者把小潢河比喻成了一道天堑,它把潢川分成南北两镇。小作者描写小潢河两岸的景色,非常生动、形象。就像一幅天然的风景画。使我读了以后仿佛置身于潢川的山山水水之中,令我特别向往。读了这篇作文后,我喜欢上了潢川这个美丽的地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妻儿

  苏轼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的四个儿子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轶闻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4,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6,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7,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8,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32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