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1968年:环球同此凉热

改变世界的1968年:环球同此凉热,第1张

1、美国繁荣

1961年1月,即将卸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白宫发表告别演说,例行表达对美国的骄傲之后,他的话锋一转,说出让后世警醒的一番话:

“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大规模军事工业相结合,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它的全部影响在每个城市、每座州议会大楼、每一联邦政府机构内部都能感觉到。我们承认这种发展绝对必要,但我们不应忽视其重大的影响。它涉及我们的人力、资源、生活乃至我们社会的结构。”

“在政府各部门,我们必须警惕军事—工业联合体取得无法证明是正当的影响力,不论它这样追求与否。极不适当的权力恶性增长的可能性,目前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这是美国官方首次明确军工复合体的存在。

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要追溯到二战期间。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判断,战火已经烧到美国本土,美国必须参与世界大战了。

1个月后,他便下令成立战时生产委员会,对美国经济进行全面动员。

战时委员会设立12个区域办事处,经营全国各地的120个办事处,任务就是指导企业生产战争需要的钢铁、铝、橡胶等物资,并且控制物资价格和工人薪水。

办事处的官员,则帮助企业申请银行贷款。

其实说到底,战时生产委员会就是国家出钱、企业出力,一起发动对外战争。事成之后国家赢得荣誉地位,企业赚到利润,皆大欢喜。

美国参战的4年时间,政府送出1750亿美元的军事合同,生产的飞机、坦克、大炮、枪弹等武器,远远超出轴心国的总和。尤其是海军舰艇,二战结束前是日本的16倍。

美国的工业产能冠绝世界,成为二战的最大赢家,绝不是偶然。

但美国爆产能的同时,巨额军事合同几乎都被100家大公司拿走,其中通用汽车公司,就拿到合同总额的8%,相当于140亿美元。

而且在二战的时候,美国为了研究新型尖端武器,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把大学和军队绑定起来,雇佣199万科学家,每年划拨科研经费15亿美元。

钱在哪,利益就在哪。

经过二战的巨额合同滋养,美国军队、大企业和学界赚的盆满钵满。

这也是军工复合体的基本盘。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随即成立北约和参加朝鲜战争,军事在美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后美国军费就没有低于1500亿美元的年份,这些钱都是军工复合体继续膨胀的肥料。

到了1957年,仅美国国防部就拥有1600亿美元的资产、3200万英亩土地,雇佣350万人,每年支付工资超过100亿美元。

兰德公司给美国空军服务,IBM生产的集成电路卖给五角大楼,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给宇航局生产精密仪器等等。

可想而知,那些企业赚到多少利润,科学家和工程师、工人的收入增加多少倍,他们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多少。

这些人加起来,足够涵盖美国相当一部分人群。

艾森豪威尔就吐槽,不管我们在武器系统上花费多少金钱,他们永远也不会满足,并不断要求继续增加军费。

这都不用多说,和古代地主兼并土地似的,谁能和钱过不去呢?

到艾森豪威尔卸任的1960年代,军工复合体及其枝枝蔓蔓,已经成为美国参加二战的最大受益人群。

当然,美国参加二战的受益人群还不止这些。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首次有了主导世界政治经济的能力,美元顺理成章的成为世界重要结算货币。

而西欧和东南亚的国家,被二战摧残成一片废墟,不论军政影响力还是经济生产能力,都差美国一大截。

于是有国际影响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的美国,在世界上一枝独秀。

将近一半的商品在美国生产出来,卖到世界各地,然后把廉价原材料和利润输送回美国,给美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财富,国内经济一片繁荣。

短短15年时间,美国GDP从2000亿美元飙升到5000亿美元,家庭收入从3083美元增长到5657美元,几乎60%的美国家庭都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甚至连流水线工人,都能开着汽车到处玩耍。

美国辉煌的50年代,基本是当时人类能想到的最高水平。

这一切都来自于二战。

换句话说,包括军工复合体在内的美国企业、白领、工程师、工人等群体,都是美国参加二战的受益者。

美国梦,终于在美国普及了。

于是美国的整整一代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既然是利益集团,那就最害怕改变。

他们追随美国的脚步,走入人生的高光时刻,便想抽调进步的梯子,焊死列车的车门,让自己永远留在相对高级的社会阶层,后来者永远在他们的身后吃灰。

50年代的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国会议员和中产阶级们,默契的达成共识,要保护现在的一切,不要做出任何改变。

于是就有了反对共产主义的麦卡锡主义血洗美国,有了死板教条的学校课程,有了沉闷环境里培养出来的“沉默的一代。”

虽然这些事没有明确的纲领文件,但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因为当一代人有了共同的诉求,必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推动国家完成他们的诉求。

其实不止美国,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发达国家,也在这条路上狂奔。

比如英国、法国和西德,经济进步一日千里的同时,由经历二战的大佬们组成政府,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

用当时的视角来看,这很正常。

人家在战争年代立功了,凭什么不能进入政府管理国家,难道让战争英雄们提前退休,选一些无能之辈来执政?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5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实就是二战功臣们的权威政府,和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

2、美国隐忧

美国的盛世之下,藏着汹涌澎湃的暗流。

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发达国家,虽然在二战前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但那时的工业化,只是国家的硬件。

机器替代人力可以大规模生产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用枪炮替代弓箭了,社会组织从分散的田园牧歌,过渡到集中的城市生活了。

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工业革命前,基本进步不大。

大到国家层面。

英法有庞大的殖民地,奴役落后国家的人民,德国在积极拓展开外空间,想给德国人民找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美国更不用说,嘴上说着民主自由,其实一直想排挤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的运行规则。

这些发达国家的骨子里,依然是弱肉强食的秉性,社会达尔文的属性非常浓郁。

那么小到个人层面,信奉“社达”的欧美发达国家,内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以及个人权利的束缚。

人民利益是资产增值以外顺便的事,如果实在给不了人民利益,那就算了吧。

换句话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硬件工业化以后,一切不符合工业化国家的制度、思想、文化、观念都需要进行改造,完成软件的工业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经济基础变了,那么上层建筑也要跟着变。

怎么改造呢?

我觉得应该是破除人民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同时给每个人以平等自由,让人民不畏官、不畏商、不畏军阀、不畏资本。

总之一句话,人民当家作主。

但现在的权威政府和固化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美国的第一个隐忧。

思想文化的改造,既然权威政府不愿意做,那就只能等待青年来做。

我们前文说了,二战以后欧美国家都恢复和平,国家经济进步,个人收入不断增长。那么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便有了更大的预期,不免想多生几个孩子。

于是欧美国家喜迎婴儿潮。

以美国为例。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22岁下降到20岁,甚至有些高中女生直接辍学结婚。

此后几年,美国的生育率直线攀升,都要和印度持平了。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有三个以上的孩子。

美国人口从1950年的15亿,暴涨到1960年初的179亿,其中17岁以下的人口占40%。也就是说,年轻人成为美国的主流人口,而将近一半人口是莽撞的青少年。

青年总是对未来满怀憧憬,可美国的青年却发现,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完全不一样。

比如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他们听话、勤俭、老实本分,于是他们内心深处已经接受了这套道德说教。

但现实世界却是经济发展之后,大部分美国人都不满足于努力工作,开始饱暖思*欲,想办法花钱来改善生活。

美国从生产型国家,转变成消费型国家了。

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很少和父辈一样存款,而是选择花光工资甚至贷款,买自己想要的汽车、烟酒和衣服。

据统计,1952—1956年间,美国人的债务从274亿美元增加至425亿美元,分期贷款增长63%,汽车销售数据增长100%。

这才是短短4年的数据,再延后10年,还要翻一番。

在消费型国家长大的美国青年人,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苦岁月,根本不理解,父辈为什么坚持传统的道德说教,只会认为:“你们呐,落伍了。”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一方面是自己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是要焊死车门的潜意识。

当青少年成为美国主流人口,现实世界又和理想道德脱节的时候,美国必然撕裂成中老年人青少人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

这是美国的第二个隐忧。不过没关系。青年人迟早会形成自己的共识,来反抗上一代人的道德说教,以及二战后的既得利益集团。所以婴儿潮出生的人成长到60年代,他们一切行动的宗旨便是反封建、反权威、要自由。

而青年人的诉求,正好和美国的历史进程对接在一起,于是便出现了狂飙突进的60年代。

3、青年运动

最先起来反抗的是美国黑人。

二战期间,数百万美国黑人给军队工作,属于开眼见识过世界的一群人,他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便决心改变黑人的社会地位。

而50年代的经济狂飙,让很多受过教育的城市黑人,成为美国的中产阶级,并且转型成当地黑人的领袖。

这些有钱有眼界的黑人,已经不是百年前种植园里的奴隶了。

1955年12月,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斯在蒙哥马利市乘坐巴士,拒绝给白人让座,结果被警方逮捕。

黑人领袖们正在等机会呢,没想到美国警察送上门来了,那还等什么,赶紧闹啊。于是黑人领袖们组织黑人,反抗巴士的种族隔离制度,黑人要么专门乘车上下班,要么干脆徒步行走,反正就是不服从美国的种族隔离。

由于黑人运动声势浩大,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共交通中的种族歧视违法,黑人的反抗运动才落下帷幕。日后名扬世界的牧师马丁·路德·金,也在这次反抗运动中崭露头角,崛起为新一代黑人领袖。

当然,他的成就远远不止黑人领袖。艾森豪威尔卸任美国总统之后,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新总统。此人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当选时才45岁,想在美国建立医疗体系、改善城市贫民住房条件、颁布民权法案等等。不论人格魅力或者执政理念,肯尼迪都非常符合美国青年人的期望。

于是肯尼迪在民间的威望高涨,青年人都把肯尼迪当成偶像,希望肯尼迪能带着他们,改变沉闷的现实世界,实现自己的理想。

1963年,肯尼迪因阿拉巴马州的种族运动,痛斥美国面临“道德问题”:“如果一个美国人,因为皮肤是黑色,而不能享受我们人人追求的充实自由生活,我们当中有谁愿意改变他的肤色,设身处地的体验一下他的感受?”

数天后,肯尼迪推出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施行种族隔离,严禁就业中的种族歧视。这番动作,肯尼迪赢得黑人的心。为了支持肯尼迪,金牧师领导20万人在华盛顿游行,并且在林肯纪念堂前,举行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示威活动。

金牧师站在高台上,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说,台下的黑人、白人、拉丁裔等族裔,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虽然他的演讲是号召黑人自由,但“自由”二字,本身就是美国黑人和年轻白人的共同诉求。政治这种事,你说什么不重要,能在恰当的时机,代表更多人的诉求更重要。

金牧师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让他脱离黑人领袖的身份,成为和肯尼迪一样的青年偶像。

黑人反种族歧视、白人青年反权威,至此合流。约翰·肯尼迪和金牧师,也成为美国朝野的偶像。所以在黑人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美国的白人青年也受到鼓舞,站出来反抗权威政府,而他们的主阵地是学校。

为什么是学校呢?

因为婴儿潮出生的人口,此时也不过20岁左右,大部分人都在读书,所以白人青年的反抗运动,其实就是学生运动。

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们,在校门口募集政治活动的经费,并且在校内散发政治读物,结果被校方明令禁止。学生们愤怒了,你们管天管地,还能管我们贴大字报?早就看你们不爽了,反抗吧。于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爆发“言论自由运动”,学生们占领学校的行政大楼,将近75%的学生罢课。这件事是美国学生运动的开端。

此后数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没消停过,校园一度成为警民交战区,学校内部也爆发类似于武斗、革命派和保皇派之争的校内冲突,场面混乱的一塌糊涂。而且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运动,迅速传到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蠢蠢欲动。美国成了火药桶,遇到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4、世界1968

时间终于来到1968年。那年4月,金牧师遇刺身亡,6月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两件事是美国青年运动的转折点。金牧师已经说过,美国的青年偶像。

罗伯特·肯尼迪是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在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之后,他接过哥哥的政治遗产,成为美国青年的新偶像。他的政治理念,更倾向于照顾底层的黑人、印第安人和穷困白人。而且自约翰逊总统决定出兵越南以来,罗伯特·肯尼迪一直反对出兵越南,同时反对约翰逊总统继续执政。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罗伯特·肯尼迪比哥哥更有人情味,感觉他将来做了总统,一定能实现美国青年的理想世界。

为什么反对越战,能得到美国青年的支持呢?

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出兵越南肯定要征兵,而第一批征兵对象的就是青年人。要是反抗侵略者的话,那也没什么可说的,肯定踊跃报名参军。可越南又没有侵略美国,为什么要去越南打仗呢?美国到底图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去越南送死。

美国青年想不明白。尤其是电视里播出美军在西贡枪毙俘虏的画面,美国青年看到脑浆流了一地,直接坐不住了,原来美军才是反动派啊。

在国内压迫青年人,在越南屠杀人民,那我支持你干什么?

美国青年反越南,表面上是不想为不正义的战争送死,其实是不想给既得利益集团做炮灰。

你们焊死车门在家吃肉,送我去越南替你们送死,长得丑想得美。现在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说明在体制内反对越战和改造国家,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

金牧师遇刺,说明既得利益集团连黑人领袖都不放过,民间的反抗力量,也面临毁灭性打击。

朝野都不能实现美国青年的诉求,他们感觉梦想幻灭,终于发现,那个最大的敌人不是总统,而是资本主义体制。而就在美国镇压国内反抗力量的时候,美军现役人员增长到354万,在全世界有2000多个军事基地,超过54万人在越南作战,军费预算连年增长。

据统计,越战期间的军费达到3500亿美元,比二战和朝鲜战争的军费开支还大。二战就养肥了军工复合体,可想而知,军工复合体在越战期间要赚多少。

金牧师遇刺不久,哥伦比亚大学爆发伯克利分校暴动之后,规模最大的美国学生运动。这件事的起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左派学生,发现校方和国防部智库合作的秘密文件,学生们认为,哥伦比亚大学间接参与了越战。

学生们反战,校方参战,这算什么事。

后来校方决定在附近公园建一座体育馆,周围黑人可以免费使用底层体育场,哥大学生则使用上层的体育设施。

原本这事也没什么,但校方的设计图上,面向大学的体育馆出入口豪华气派,但面向社区黑人的出入口又小又窄,导致社区黑人领袖大骂,这是种族歧视的体育馆。这下,哥伦比亚大学引爆青年学生、种族歧视两颗大雷。

左派学生和黑人发起反抗运动,占领哥大的教学楼等建筑,纽约警察则武装清楼,双方爆发大规模的武斗。最后有700多人被拘捕,132名学生、12名警察受伤。

同年,伯克利分校重燃战火,校园示威、暴动、占领学校大楼的行动,每天都在发生。打砸抢和武斗,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哥大和伯克利分校,只是最著名的事件。

1968年的前6个月,美国的101所大学,爆发221次学生游行运动,除了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分校以外,哈佛、斯坦福、杜克、普林斯顿等知名大学都参与其中。

美国江山一片红。

1968年的学生运动,是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美国命中注定有此一劫。

而“二战”后的科技进步,让电话、电视、报纸等媒介进入千家万户,世界各国越来越同步,再加上婴儿潮、经济增长、权威政府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性问题,美国的学生运动和黑人运动,便和其他国家遥相呼应起来。

所以在1968年,环球同此凉热。

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当选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书记,不久后推行“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包括恢复大清洗牺牲者的名誉、学习西欧国家引入市场经济、修复和欧美国家的外交关系等等。

杜布切克的执政理念,受到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的热烈欢迎。

眼看捷克斯洛伐克要脱离掌控,数月后,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决定派出20万军队、5000辆坦克,兵临布拉格,强势镇压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这是发生在苏东国家的布拉格之春。

4月,西德学生领袖鲁迪·杜奇克遭遇枪击,西德学生暴走,在各地的大学门口罢课抗议,其中一部分更激进的人,日后组建红军旅,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

5月,法国学生罢课游行,军警用催泪瓦斯弹镇压,于是学生们聚集在凯旋门高唱《国际歌》,造起街垒和法国军警巷战。

受法国学生影响,近千万法国工人罢工游行。

工人和学生合流,共同打出“永别戴高乐”的旗号,要求二战英雄戴高乐下台,重新改组法国政府。

戴高乐说“改革可以捣乱不行”,学生和工人用漫画回应:“捣乱者是他。”

戴高乐被逼的逃离巴黎,到巴登巴登找到军队支持,才敢返回巴黎发表强硬演说,表示不辞职不换总理,而且这种情况要是继续下去,他要采取其他做法。

所谓其他做法,只能是军队镇压。

后来戴高乐用工会瓦解工人,用军警镇压学生,轰轰烈烈的法国“五月风暴”才落下帷幕。

6月,意大利工人占领工厂,米兰和罗马的学生罢课示威,向来懒散的意大利人,也在这一年度过火热的夏天。

墨西哥的学生工人,不满执政的革命制度党,组织了全国罢工委员会,要求政府在社会、教育方面进行改革。

10月,英国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前抗议越战,利物浦工人罢工,北爱尔兰爆发民权运动,《泰晤士报》的文章说,英国处于动乱前夕。

同样的事情在同一年集中爆发,很难说是偶然巧合,更不可能是某个国家指示策划的。

如果一定要给某个国家扣帽子的话,那肯定是苏联。

1968年的革命动荡,其实是那个时代出了问题。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家要反封建、婴儿潮的年轻人要反权威、第三世界国家要反殖民、少数族裔要反压迫。

这些事如涓涓细流,终于在1968年汇聚成大江大河。

大江大河把1968年染成血色,也冲垮了坚固的世界壁障。

5、青年的使命

20世纪后期,世界正在进行冷战。

不论是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还是追随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都有不满现状的年轻人。

两个阵营的年轻人想改变现状,便只能向对方阵营学习,而由于地域和信息差的限制,各国青年学习对方阵营的过程,必然会出现偏差。

也就是说,他们看到本阵营的不足,却看不到对方阵营的不足,看到对方阵营的优点,却忽略了本阵营的优点。

所以各国青年在改变现状的时候,往往有一种盲目的冲动,感觉对方的东西一定是好的,就像90年代中国人盲目崇拜美国似的。

既然过程出现偏差,结果也会出现偏差。

美法德青年厌恶的消费世界,是捷克斯洛伐克青年追求的幻境。捷克斯洛伐克青年反感的体制,正是美法德青年幻想中的乌托邦。

这样的青年运动,很难承担起建设理想国的重任。而且世界各国的青年运动,冲锋陷阵的都是学生和工人,和20年代的革命相比,青年运动缺少稳定的核心领导团队。

青年们朝气蓬勃,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但除了一腔热血以外,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政治经济纲领。即便名气大如金牧师,也是在原有的体系内追求平等自由,却对造成不平等自由的既得利益集团,束手无策。

归根到底,他们有摧毁旧世界的能力,却不知道摧毁旧世界以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世界。所以世界青年运动汇聚成的大江大河,历史使命就是在历史的关键点上,用无坚不摧的人民伟力,摧毁既得利益集团的堤坝。

这么看的话,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使命差不多。

世界青年在68年以后,基本完成历史使命,到了70年代越战结束,青年们的热情消退,而且发现建设理想世界无望,曾经风起云涌的青年运动,也就销声匿迹了。

最重要的是,婴儿潮出生的孩子都长大了,他们要参加工作养家糊口,根本没功夫谈什么理想。

他们消解了崇高,也耗尽了自己的热情。

6、里根时代

60年代的美国青年运动,给两拨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是军工复合体、银行财团、工业资本家等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被美国青年的力量震惊了,担心类似的事情再来一次,便决定结成同盟稳住阵地,同时向底层让利。

其二是知识分子。他们感觉60年代的破坏性太大,不利于美国稳定发展,甚至有可能颠覆美国的根基。

这两拨人达成共识,美国青年和黑人又回归正常生活,于是新右派登上美国的历史舞台。

而此时的美国正在走下坡路。

原本做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美国是二战后工业品的主要输出国,这些工业品的利润养肥了美国。但是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日法德英重新崛起,制造出来的工业品,抢占了美国的市场份额。美国的钱,没那么好赚了。

再加上70年代初期的滞涨危机、中东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国经济一片惨淡,企业的日子紧巴巴,个人也不敢过度消费。

新右派便提出自己的政经理念,国家不应该对经济指手画脚,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才是最好的,同时要给企业减税,让企业保证国家经济的活力。

新右派的理念非常受欢迎,因为减税好啊,能留在自己兜里,谁想给国家多交钱?

于是新右派推举里根为总统候选人,让里根入主白宫做自己的代言人,而里根也承诺,只要当选总统,一定颁布减税政策。

时代天地皆同力。

1981年,里根成为美国新总统。刚上台没多久,里根便签署减税25%的法令,国会顺利通过。

减税的另一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美国政府不能大手大脚花钱了,于是在减税的同时,里根大幅度削减联邦预算,国会也顺利通过。

这就结束了吗?

没有。

军工复合体是美国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喂饱他们,里根这总统当的有什么意义?

所以伴随着减税、削减联邦预算,里根推出15000亿美元的五年防务计划,和耗资1800亿美元的六年核战略计划。

这才是里根给军工复合体的回报,至于“星球大战”,不过是用来骗苏联和美国人民的噱头。

里根和新右派们,一起把美国改造成“小政府、大市场”的模式,并且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向世界各国推销。

什么叫杀人诛心啊,这就是。

美国不仅扶持大企业到全球剥削利润,还要把美国的政治模式、意识形态推广到全球。

有些国家没留神,很快进了美国的套子。已经变相成为美国的殖民地了,还美滋滋的想:“学习美国肯定能发达”,活像个大冤肿。

苏联同志,不要东张西望,说的就是你。

所以什么是新右派啊,简单说就是经济上自由竞争,政治和文化上保守权威,漠视社会的平等正义,只关心经济和资本的发展效率。

而就在新右派和里根改造美国的时候,英国新右派领袖撒切尔夫人出任首相,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竞争,法国总统密特朗先对工业集团国有化,然后快速转弯成私有化的信徒。

再过几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纷纷开始“休克疗法”,极力向欧美国家靠拢。

至此,美国进入世界单一霸权的新时代,世界也进入全球化经济的新时代。

7、总结

这篇文章讲了美国30年的变迁历程,还以美国为主线,串联起“二战”后的世界变革脉络。

我没有鼓吹什么,也没有贬损什么,只是原原本本的把历史脉络捋清楚,告诉大家,很多事情自有其来龙去脉,历史的走向也自有其源头。

明白了故纸堆里的事,才能清醒的走到未来。

最后回顾“二战”后30年的历程,感觉美国什么都没变,世界什么都没变,可仔细想想,好像什么都变了。

人还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但世界各国经过60年代的暴烈运动,已经见识到人民的力量。

大江大河冲垮堤坝,等堤坝重建起来,便不是原来的堤坝了。

前工业化时代的污泥浊水被冲洗干净,后工业化时代需要的平等、公平、自由、宽容等理念深入人心。

站在当时的立场上看,美国青年是失败的,站在百年的时间跨度上看,他们又是成功的。

正如教员说的,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战的屠龙者,败给他们引以为傲的青年。60年代的屠龙者,最终败给他们视如粪土的生活。

但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主义青年,永不消逝。

一美国法定结婚年龄

美国有许多个州,不同州都是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所以实施的制度也会因地制宜。一般来说,官方统一的美国法定结婚年龄男女均为18岁,但部分州也会要求男性的结婚年龄须到达21周岁。

在华盛顿州、爱达荷州、密西西比州和新泽西州这四个州,法定年龄会有所差异,仅需男性满14周岁、女性满12周岁,即可申请结婚证。但同时,也要求一对新人在领取结婚证的30至60日内,必须举行婚礼。否则就会视为结婚证无效,要重新申请。

二美国人平均结婚年龄

在大部分人眼中,美国人生追求自由,就好像翱翔于空中的风筝一样,追求着风一般的自由,所以几乎都是不谈结婚的。如果是这么认为的朋友,那就实在太误会美国人了。

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在美国,平均结婚年龄约257岁周岁,而平均生育年龄则是262周岁。是不是远比大家想象中得要年轻呢?身边有美国的友人或者正与美国人交往的朋友相信都知道,其实美国人也希望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只是在他们眼里,要满26周岁才算是一个成年人,所以对于婚姻规划这个问题,他们会稍显滞后和迟钝。但是一旦遇到适合的人,思想自由的美国人也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并规划家庭的组建问题。

三美国男人的婚姻观

1婚姻决定权取决于新人

在我国,由于经济因素介入尤为明显,所以不少新人结婚,都需要看父母亲是否同意。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对新人没有足够独立的经济能力,就不得不听从父母之命,征求父母亲的同意和意见。

但在美国,由于一对新人经济较为独立,虽然父母亲的同意也很重要,但是相对来说在决定上的占比并没有那么重。可以说,在婚姻大事上,当事人拥有绝对的主权。

2互相尊重、理解

看重男女平等的美国男人,在婚后也会特别注重彼此能够相敬如宾、互相尊重并互相理解的。更何况,他们曾经在上帝面前宣誓,所以在他们的内心,若结婚之后,就必须要对对方忠诚,而并非大家印象中的各玩各的

法律主观:

我国法定的男方结婚年龄为二十二周岁以上,女方结婚年龄为二十周岁以上。至于结婚的最高年龄,则无限制。如果男女双方有一方没有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婚的,会导致该婚姻无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五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

(三)未到法定婚龄。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河南小伙月入3000元就娶到了美丽大方漂亮的美国媳妇,这件事一下子点燃了很多人的拉踩心理,以为全世界要彩礼的只有中国而已,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美国的女孩子就不重视彩礼嘛?

1、美国女孩子并非不重视物质

先说答案,当然不是,美国的女孩子也是非常重视彩礼的,但是她们的彩礼并不体现在这些地方,而是要有房子,要有车子,并且还要有足够的钱可以度蜜月,还要准备好生孩子之前需要的一些费用,这对于美国女孩子来讲,就是相当于中国的财力。

中国的女生虽然很多都要求彩礼,但是中国女孩子的彩礼大部分都会在结婚以后作为补贴家用夫妻的共同财产,虽然有一部分也会将这个钱直接留给娘家,但是这也直接的说明了美国女孩子结婚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完全不看经济基础,美国的伪名媛那么多,用脑袋想想就知道美国人不是傻子,哪个国家都会出现拜金的人。

2、月入3000是八年前的事

这名小伙子与他的美国妻子相恋的感情,其实抛开国家来看,就是一场浪漫的恋爱而已,没有必要非要加上国籍的枷锁,虽然标题新闻打了这名小伙子月入3000,但是月入3000是他八年前的时候,现在的人家早就已经翻身了,不然月入3000怎么养生下来的几个小孩儿,这不是扯淡嘛。

就抛开国际来讲,他们俩的相识经历还是挺浪漫的,因为夏令营而相识,“物质不是婚姻的首要任务”是他们俩的共同理念,或许就是这样相同的价值观碰撞在一起,所以他们俩的感情才能够开花结果。

换句话来说,八年前这名小伙子能够追到他的女朋友,说明他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不然他们两连交流都无法进行,所以很多网友不要以为人家平平无奇就吸引到了外国女孩子,一定身上是有什么闪光点才能够促成这桩美事,大家要以理性的心态看待这件事,不要看到一个点就爆发起来,一定要思考且理性分析。

美国法定结婚年龄不是联邦法决定的,是州法规定的,所以州与州之间是不一样的,但基本上是16岁/17岁/18岁,而且如果双方父母同意(有的州要求征得法官同意),结婚年龄还可以比州法定的年龄再小上一两岁。

比如新罕布什尔州,州法规定结婚年龄是16岁,双方父母同意以及法官许可之下,男性14岁女性13岁可以结婚。

链接:http://familyfindlawcom/marriage/state-by-state-marriage-age-of-consent-lawshtml

  称呼美国离婚后的女人,既可以用Ms 也可以用Miss称呼。但要经过本人的同意。

  Mrs 是指结婚并改夫姓的女子。例如, 女子结婚前名字为:Jane Robert, 与一名为Berry Davies 结婚, 结婚后该女士就是Mrs Davies。

  离婚后其名字还可以回到原来的Jane Robert, 既可以用Ms 也可以用Miss称呼。但要经过本人的同意。

  Ms 表示:女士, Miss表示**。

和国内婚礼一样,美国人结婚也讲究良辰吉日的选择。

美国人喜欢选择6月举行婚礼,June是美国人对六月的称呼,它来自罗马神话中爱情女神和婚姻女神的名字Juno。

好像在六月举行婚礼似乎能特到爱情和婚姻女神的特别祝福。在时间的流逝中,美国人也积淀了自己独特的婚礼习俗。

中国的婚礼要接亲, 女孩要接进来, 

而美国人是父亲把女儿送出去, 这一接一送有点意思。

美国人的婚礼根本不在家里举行,而中国婚礼则要闹新房

美国婚礼以白为主, 中国婚礼以红为主 美国婚礼以跳舞为主, 中国婚礼以喝酒为主 最重要的区别是美国的婚礼一定有个很正式的仪式, 双方要发誓, 双方很清楚你从那一刻起彼此成为了正式夫妻。 

而中国婚礼虽然很热闹, 但是缺了这一道,自己真很难说清是从哪一刻开始算是正式成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624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