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满蒙能通婚,为什么满汉不能通婚?

清朝时满蒙能通婚,为什么满汉不能通婚?,第1张

满蒙通婚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并且大多数均为政治联姻。

努尔哈赤时期,曾带领建州女真三征蒙古科尔沁部落,皆大败而归,于是努尔哈赤便改变了对于蒙古部落的政策,用联姻的方式建立与蒙古部落,特别是科尔沁蒙古的联盟关系。不仅仅是努尔哈赤自己,就连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是纷纷迎娶蒙古的贵族子女,而也有不少女真贵族的女儿们嫁到了蒙古。

与蒙古部落的政治联姻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达到了巅峰。皇太极后宫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五宫后妃,即即正宫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麟趾宫贵妃娜木钟、衍庆宫淑妃巴特玛璪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均来自于蒙古;并且这五位后妃也仅仅出自与两家,一家是姑姑哲哲带着自己的两个亲侄女海兰珠和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另一家是皇太极打败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迎纳了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娜木钟和巴特玛璪。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也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先后迎娶了两位科尔沁蒙古部落的贵族女子为皇后,第一位皇后还是顺治母亲孝庄的亲侄女,舅舅吴克善的女儿。

满蒙同为少数民族,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口数量上,相较于汉族人处于绝对的劣势,因而更容易建立相互认同的同理心。况且满洲与蒙古的联姻和联盟是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清朝历代帝王所遵循的“国策”,为的就是团结蒙古部落的势力,在加强对于蒙古部落的统治的同时,稳定边疆安宁,所以对于满蒙通婚并没有限制。

满汉不通婚起源于努尔哈赤对于汉族人的“仇视”态度,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已经从“满汉不通婚”变为了“旗民不通婚”。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对于汉族人口采取了极为仇视的态度,因而也制定了激化满汉矛盾、降低汉族地位、压榨汉民族百姓的政策,“满汉不通婚”就是其中之一。

而皇太极继位之后,逐步改变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对于汉民族的政策,开始接纳汉民族,并且不断尝试用各种政策缓和满汉矛盾,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就“满汉不通婚”的政策作出调整。

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皇帝继位,多尔衮开始专权摄政。定都北京的多尔衮为了进一步消弭满汉矛盾之间的矛盾,但是也为了遵照皇太极一贯要求的保持满洲人传统的旨意,同时也是出于对自己的父亲努尔哈赤的敬重,多尔衮没有完全的都否定“满汉不通婚”的政策,而是改为了“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说,满洲人和汉族人可以结婚,但是汉族人必须是在旗的,也就是必须要隶属于汉军八旗的序列,才能与满洲人进行通婚。

但是可以说这个通婚的范围是非常小,毕竟当年多尔衮带领着关外几乎所有的八旗子弟入关,军队人数也就只有不到二十万,满、蒙、汉各族在旗人口相加就一百万左右。可即便如此,相较于之前努尔哈赤时期的政策,也算是一种进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满汉不通婚”的政策最终为慈禧所废黜。

由于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国民的整体认知有了提高,最终,由清朝末年掌控朝政的慈禧太后主持废黜了“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发布懿旨:

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清朝正式允许了满汉通婚,废黜了“满汉不通婚”这一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政策。

准确的来说,清朝并没有满汉不通婚的规定,甚至清朝很多皇帝的生母、嫔妃都是汉人。比如康熙帝的生母佟佳氏、雍正帝的贵妃年氏、齐妃李氏、裕妃耿氏、乾隆帝贵妃高氏、嘉庆帝生母魏佳氏、全都是汉人。 不过这些人并非是单纯的汉人,在清朝她们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旗人”。

满蒙联姻:

在清朝,满蒙联姻远非一般的习俗可以相比,清朝统治者鉴于蒙古的重要地位,因此将满蒙联姻上升为国策,并且该项政策作为清王朝的国策,在整个清朝一直实行。 从努尔哈赤起,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的十二位皇帝都曾迎娶过蒙古族的后妃,尤其是清朝前期,刚刚兴起的满洲人由于要联合蒙古各部共同进攻明朝,所以,清初的几位皇帝以及亲王贝勒都曾迎娶了大量蒙古族女子作为后妃福晋,皇太极后宫中地为最高的五宫后妃都出自蒙古,并且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在清初曾连出三位皇后。 有清一代,清朝皇帝都十分注重蒙古的作用,清朝始终将蒙古作为王朝北方的长城。

“满汉不婚” :

在清朝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八旗汉军以及各地的驻防军等等,民人则是不在旗籍的汉人以及回民、藏民等。当然这仅仅是民间习俗,而不是官方的规定。可想而知这种习俗不会严格执行, 还是有一部分旗人娶汉民为妻的,而且“不通婚”仅指娶为正妻,纳妾并不在“不通婚”之列 。

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就设立了八旗制度,除了满洲、蒙古之外,还有大量的汉人和归顺的朝鲜、达斡尔、 锡伯、赫哲、斡罗斯等,他们也被清政府编入旗籍,成为了旗人。 在清朝,旗人之间是能够互相通婚的,不能与满人通婚的是没有旗籍的汉人,而不是所有的汉人 ,清朝统治者将不在旗籍者称之为“民”,而加入旗籍者则称为“旗人”。 所以,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实际上指的是“旗民不通婚”。而不是满汉不婚。

清王朝从来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这一条,举个例子——曹雪芹家族。曹雪芹的亲姑姑、曹寅的女儿曹氏嫁给了铁帽平郡王(克勤郡王)讷尔苏,而且曹氏所生的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表哥福彭后来还承袭了铁帽子平郡王爵位!曹氏家族是内务府包衣汉姓,祖上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又怎么能说“满汉不通婚”呢?

克勤郡王府

如果说曹氏家族还不具备典型性,那就再说一位,清仁宗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魏佳氏本姓魏,同样是内务府包衣汉姓出身,她的父亲魏清泰祖上也是如假包换的汉人。魏佳氏这个姓氏,乾隆年间是魏氏家族举族抬入镶黄旗满洲之后才改的姓氏,在此之前他们就姓魏!连皇帝的亲妈都是汉人,就更别说是其他人了。清王朝从来没有所谓“满汉不通婚”之说,不通婚的是旗民——旗民不通婚。

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所谓旗人,不仅仅只有满洲人,还有汉人、蒙古人、朝鲜人……等等等等。比如清高宗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即仪慎亲王永璇和成哲亲王永瑆的生母,她的祖上就是早年间归附满洲的李氏朝鲜人。八旗每旗下辖满洲牛录、蒙古牛录、汉军牛录和包衣牛录多少不等,只要是隶属于这些牛录的一众人等,都算是旗人,包括祖上是汉人的汉军和包衣汉姓,他们之间都是可以相互通婚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曹氏与讷尔苏、魏佳氏与乾隆帝。

再比如清世宗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年羹尧的亲妹妹,她出身汉军,祖上同样是汉人,甚至连姓氏也一直沿用了汉姓!但她依然属于旗人,是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的。

敦肃皇贵妃年氏

清王朝的所谓民人并不是汉人的代名词,是有特定指向的、专指不在八旗编制之内的汉人,也就是原明王朝统治区域的汉人。当然,也不全包括,比如像洪承畴之类的汉奸及其后代,后来也被编入了八旗序列。起初洪承畴被编在了包衣牛录中,后来为了照顾他的脸面、被改成了汉军……

洪承畴

按照清王朝的规定,只有满洲人只是不能与民人通婚,并不是所有汉人。其他人则没有任何限制,比如蒙古人,无论是八旗蒙古还是外藩蒙古,都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甚至与宗室和觉罗通婚。再比如回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维吾尔族),也同样是可以与满洲人通婚的,乾隆帝的容妃和卓氏就来自于回部。

容妃和卓氏

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旗籍并不是血统、生来就无法改变。比如前面提到的洪承畴, 他本是地地道道明臣,后来不照样成了旗人?还有一些汉军、包衣之类,经过所谓抬旗之后便堂而皇之成为了满洲人,比如前面提到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换言之,只要皇帝愿意,理论上任何人都是可以成为旗人、甚至满洲人的,这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罢了。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如果皇帝真的想要纳哪位民人女子为妃嫔,给她一个旗人身份就是了,对于一言九鼎、朕即天下的皇帝而言,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无非编点材料、找点理由罢了……据说乾隆帝的纯惠皇贵妃苏氏原本就是民人女子,至于她到底是怎么成为乾隆帝妃嫔的,史籍大多讳莫如深,很可能就是乾隆帝在旗籍上动了手脚。

纯惠皇贵妃苏氏

旗籍这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很难改变的,民人想要成为旗人,难于登天。可对于皇帝而言,那不过就是一个工具、甚至一句话罢了……清王朝之所以要求旗民不通婚,无非是在刻意强调自身的血统纯正、强调满洲人“高人一等”,说白了和传说中元王朝把人分成四等并没有本质区别。一来是为了打压人数众多的民人群体,便于统治;二来也是为了避免自身被庞大的民人群体所同化。而这一切。都是针对老百姓的,从来也管不住皇帝!

清高宗乾隆帝弘历

其实,在民间这种所谓旗民不通婚执行得也没那么绝对。除清初的一段时期之外,清王朝的一些旗人贵族、大户人家纳民人女子为妾的不在少数,只要不是娶回家做正室,清王朝官方基本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至于什么外室之类,那就更加没人管了,甚至包括一些宗室、觉罗,也有不少养民人女子为外室的,只要不给名分,根本没谁会去较这个真儿。到了晚清时期,所谓“旗民不通婚”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民不举、官不究,除了宗室、觉罗不能娶民人女子为正室之外,其他人爱咋地咋地……

首先我们说说为何满蒙能通婚。

1、满族婚姻是从“旗人”这个整体发出的,只要是“旗人”就可以结婚,而“旗人”包含了的满人、蒙古人。

2、后金为入主中原,从努尔哈赤时期,就联合蒙古势力,与蒙古进行政治联姻。

那么满汉为何不能通婚呢?

1、后金满族,为了维持其民族的传统性和血统的纯正性,所以才制定了这样的婚姻制度——满汉不通婚。这个制度,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被定下了,被称为祖制。

2、后金入主中原之后,生怕皇权旁落于汉族,为维护其在中原的统治,清朝实行了民族隔离政策,并且推行了八旗制度,规定满蒙八旗子弟可相互通婚,而满汉之间不能通婚。

3、满族与汉族,民族风俗、生活习惯不同,如果和亲,就会被汉化。

满汉不通婚这项政策,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在清末时被慈禧太后废除,历经三百年左右。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选派八旗子弟出洋留学,再次宣布了允许满汉通婚。

简单来说,是政治需要。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内外因素干预,不同民族的人通婚没有太大障碍,毕竟大家都是人,又没有生殖隔离。不过在外界的强力干预下,比如政治规范,通婚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受影响的时间长了,内部也会产生不能跟某族通婚的习俗。

满族作为渔猎民族,早期肯定大多数都是在本民族内部的不同氏族或血缘较远的部族中通婚,跟同居一处的其他民族交流较多,也有通婚,比如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在后金崛起之前,女真人(满人)跟蒙古族、汉族的交流都比较少,通婚只是偶尔的小概率事件。

当努尔哈赤造反并连战连捷建立后金后,情况大不相同了,后金一方面有联合蒙古共同对付明朝的需求,另一方面有进攻明朝掳掠奴隶的需求,于是后金内部的民族成分就变得很杂。

对蒙古方面,政治联盟的一大保障自然是联姻,努尔哈赤时期,能够接触最多的就是漠南蒙古,其中跟科尔沁部联姻最多,努尔哈赤曾进攻科尔沁失败,于是转为联姻结盟。

联姻说来简单,就是后金高层娶蒙古女儿同时把公主嫁给科尔沁王公,之后的后金(清朝)皇帝都延续了这种联姻方式,把满蒙结盟当作清朝的重中之重,只不过联姻对象不再局限于科尔沁部,而是扩展到了蒙古其他部落,皇帝因此获得蒙古大汗的称号,一举解决蒙古对中原的威胁。

满蒙联姻是非常普遍的,最多的时候,皇宫中最尊贵的妃嫔全都是蒙古人,那就是皇太极称帝后册封的 五宫后妃,他们全都是蒙古人,其中三位来自科尔沁部,两位来自察哈尔部。

清朝很注重平衡跟蒙古的关系,毕竟这个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威胁是巨大的,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对蒙古王公要既加大棒又扔萝卜,才能保证自己的北部安稳。

对汉族方面,通婚只能算 正妻,毕竟从努尔哈赤掳掠开始, 被掳掠的汉民肯定有不少女性,你不能指望后金统治者都让她们去做苦力,收为侍妾肯定是有的,这种情况跟通婚根本不搭边。

之后清朝入主中原,所做到的也只是禁止旗民不通婚,此时的八旗远不止满族人,还有蒙八旗、汉八旗等,中间也有鄂温克族等其他民族的,他们统称为 “旗人”,算是清朝军事力量及家属,“旗人”之外,就是 “民人”。

旗民不通婚除了朝廷对于旗民相混的考虑,还有旗民自身对财产的需求,因为旗人 都是军人,高级军官可以有私产,普通旗人就指望着朝廷发的救济过活, 旗人与非旗人通婚会有嫁装彩礼等问题,可能造成财产流失,所以旗民通婚一般都是当小妾,不会是正妻,小妾可就不涉及财产流动了。

大家都误解了,不是满汉不通婚,是旗汉不通婚。清朝八旗包括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族八旗等三大旗族。只要带旗,不论满蒙汉都能通婚,但存在一个资格,比如正黄旗包衣,这个包括满蒙汉三族,他们主要服侍服从皇帝等皇族,所以能自由翻身晋升的机会很少,并且高级旗族往往不会娶正黄旗包衣女子为嫡妻,只能纳为妾。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丈夫与妻子才是婚姻关系,与妾不是婚姻关系,是不认妾的娘家为娘家的。

嘉庆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延禧攻略女主原型),是清朝唯一一个汉族皇后,虽然是追封的。魏佳氏生前最高嫔位是皇贵妃,皇贵妃是副后,只有在不册立皇后情况下才会册立皇贵妃,当时已经是后宫之主。魏佳氏原来就是正黄旗包衣,按理只能当到贵妃或皇贵妃已经是破天荒,但魏佳氏备受乾隆喜爱,也是乾隆所有妃嫔中为乾隆生养孩子最多的妃子,所以在古代追封某种程度是承认的。

满族人经过千辛万苦灭掉明朝,建立清朝政权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推行八旗制度。将满人都编入八旗,后来又将归顺的蒙古骑兵也编入八旗,称为蒙古八旗;还将一部分最早归降的汉军也编入八旗。

旗人与非旗人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别。称所有不在旗的人被称为“民人”,于是在旗人与民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旗民不结亲的风俗。这种风俗在满族内部又被称为满汉不通婚。所以这所谓的满汉不通婚并不是说满人和汉人不能结婚,八旗内部的满人与汉人是可以通婚的,只是旗人与不在旗的汉人不能结婚。

不过这满汉不通婚,只是满族人的一种旗制或祖训,在大清朝的律令里并没有做出明文规定,但满族人能够遵循几百年不变,其族内部之团结可见一斑,看来能够灭掉明朝是有原因的。不过这一习俗,在清末时被废除了。

至于原因嘛,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族训,要遵守,要尊重老祖宗。

第二,避免满族人被汉化。如果和汉族人通婚,那后代的血脉就不纯正,时间久了肯定会被汉化,毕竟汉族文化的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

第三,为了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要是满汉通婚了,那大清王朝的高层肯定会有汉人出现,要是哪一天高层里全都是汉人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满汉不通婚,这句话有一定的误区,应该是旗民不通婚才对,所谓的民是指没有入八旗的百姓。八旗制度建立以后所有的满族人都编制入内,满清打败蒙古以后把蒙古人也全部按八旗制度编练在册。除此以外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都全族编入八旗,如鄂温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满清入关之前被劫掠来的汉民和投降的兵民也被编成汉八旗,这部分的汉人是可以与满族人结婚的。

清朝皇帝立汉族皇后的就只有顺治帝的妃子佟佳氏,因为儿子玄烨被立为康熙皇帝,被策立为皇后。(佟佳氏的民族是有疑问的,佟家远祖应该是满族人,但是后来定居抚顺成为当地巨富,此时基本已被同化为汉族人,佟家被编入汉军旗,佟氏也改成佟佳氏。)

清朝皇帝的妃子属于汉军旗的就比较多了,康熙帝的十七皇子允礼的母亲是汉军旗;雍正皇帝纳了年羹尧的妹妹为妃,年羹尧家是雍正的包衣奴才;嘉庆皇帝的母亲就是汉军旗不胜枚举。

旗民不通婚实际上执行的并不是很严厉,主要是宗室弟子和满族上层人士,底层的满族八旗和汉人一起生活了二百多年,怎么不会有交集婚配。本来女真人生活在东北苦寒之地,和汉族通婚的情况不多,逐渐有了满汉不通婚的习俗。入关以后满族人少,保持不通婚也是防止被汉人同化,而且入旗也是一种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经常能看到某个汉族官僚因为有功被赐予入旗籍作为奖励,比如施琅从台湾投奔清朝,就被赐予正红旗身份。

光绪帝时期(实际操作是慈禧)正式下令废除旗民不通婚政策。也是因为与八国联军开战在即,与西洋各国矛盾大于满汉民族矛盾的结果,也是清廷笼络汉族人心的手段。

满汉可以通婚,没有满汉不能通婚一说,只有在电视剧**等文学作品中满汉不能通婚,如果查一下清朝皇帝和各大臣身上百分之九十多都有汉族血统,所谓满汉不能通婚是无稽之谈。

满清能统一中国的确不可思议,他也不敢有这样的心思!满人当时也就几十万人吧,反正不超百万。而中国汉人在崇祯末年有一亿,统一后是一千万。满清能统一中国,可以归为天意,没错!是天意!是天亡大明,是天罪汉人!

满人是名义上的大明领土,建州指挥使,三品武官,由女真满人头人担任,世袭,受辽东总兵二品节制;

满清入关,有数个环节,这些环节都匪夷所思,只要一个不在链上,这关他就入不了!可是这样的巧合就发生了,就像暗箱操作,想抽老千一样——

1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个愚蠢自大的日本人--丰臣秀吉,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入侵中国,他的第一步计划是占领朝鲜,以朝鲜为跳板,窥伺辽东。大明作为朝鲜王国的宗主国,应朝鲜国王邀请入朝作战,是为万历三大征。你要说,这和满清有什么关系呢?有。万历三大征耗费了明朝太大的人力物力,以至于放松了对辽东的控制。以至于努尔哈赤的十三副盔甲起兵没有被及时扑灭;

2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误杀建州指挥使,也就是努尔哈赤的老爹,之后竟让努尔哈赤继承建州指挥使之职,一指心怀不满的努尔哈赤趁朝廷无力之时,悍然起兵造反;

3万历偏爱幼子,以致光宗备受迫害,其子嗣没有收到皇孙应有的教育,光宗即位一年崩,天启甚至还不识字,崇祯亦没有受到正统储君的教育;

4适逢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朝廷赈济不利,农民造反此起彼伏,有名的有:高迎祥,曹操,李自成,张献忠;

5袁崇焕刚愎自用,私杀毛文龙。一使大明失去了这个抵抗满清的桥头堡;二使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孔有德、耿继茂三家被逼投降满清,尤其是孔有德,带了红衣大炮去投;三是在崇祯心里买了一颗钉子,为以后的反间计提供了可能;

6袁崇焕广宁城下炮轰奴酋努尔哈赤致死,开明睿智的皇太极即位。如果老奴多活几年,他治下的汉人可能全造反了,他的暴力愚蠢,几乎使整个辽东满汉完全对立;

7崇祯自殉梅山,举国群龙无首,内斗不断;

8吴三桂效郭子仪引回纥平叛之举,放清军入山海关,又自身损失过重,无法制衡;

一: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满语属于满-通古斯语系。

二: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进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

三: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不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

四: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的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

五:民俗上的区别——汉族除了信汉传佛教外,更主要信奉儒教和道教,喜欢讲究风水。过年时候祭祀祖先是坐北朝南,必须使用牌位。祭祖时采用的祭品有公鸡、猪、牛、羊。汉族丧葬多数是土葬而且讲究厚葬,喜欢使用陪葬品。火葬的很少。汉族最重要的是春节元旦(非西方元旦)以及正月15、8月15。另有清明、七夕、重阳等节。 

满族信藏传佛教,以及汉传佛教华严宗。或者信萨满教,重视祭祀祖宗与各种动物神和自然神。过年时候祭祀祖先是坐西朝东,不使用牌位而是使用苏利条子。祭祖时采用的祭品主要是猪、白鹅、羊。丧葬时满族大多为火葬,少数为二次葬。

扩展资料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人口分布: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语言: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必须使用满语。

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但是,作为曾经广泛使用的语言,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留居于全国各地的驻防旗人后裔,多操掺杂着当地语音的北方方言,形成一个个的“方言岛”。

参考资料:

满族-

现在满族的风俗和汉族没什么大的差别。

饮食上需要注意的是满族不吃狗肉。

满汉早就通婚,没有什么大的忌讳。

多注重礼节,其他的应该都是小问题。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满族和汉族的区别包括分布区域不同、语言不同、服饰不同等。

1、分布区域不同

满族人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

2、语言不同

满族的语言是满语,一般认为满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汉族的语言是汉语,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

3、服饰不同

满族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满族**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兄芹亩等级化了。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首蚂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

汉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各个朝代,对服饰的颜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汉、唐、宋,定为赤色为宜。

汉服羡森采用幅宽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满族的民族信仰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

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

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

-满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773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