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蒂齐亚出席晚宴,一袭小黑裙挽着国王老公胳膊,太有女王气场了你怎么看?

莱蒂齐亚出席晚宴,一袭小黑裙挽着国王老公胳膊,太有女王气场了你怎么看?,第1张

和一般的王储妃们相比,莱蒂齐亚的升级是地狱模式。早在嫁给费利佩以前,莱蒂齐亚不仅有过一段婚姻,而且还是小三上位;之后快结婚的时候,她又被人爆出不雅照。尤其是两个疼爱弟弟的大姑子。其中,二公主对莱蒂齐亚尤其不满。

年过半百的莱蒂齐亚一直保持着少女时的身材,多年来穿衣搭配尺寸没有改变,多年的旧裙重新穿在身上,依然合身又漂亮!这不新造型又穿旧裙,一件七分袖款的小黑裙,尽显成熟女性的曼妙身姿,而且出席严肃的场合,比如纪念晚宴的活动,太合适了!

王后穿小黑裙美成焦点!只见她挽着国王老公的胳膊,一手拿着精致手包,缓缓走下台阶,这气场太有女王范儿了;反倒是西班牙国王像个搀扶女王的骑士,因为妻子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不是王室贵族出身的身份,却拥有强大的气场,莱蒂齐亚这个女人不简单!

由于活动太多,莱蒂齐亚穿旧衣服是免不了的,但是一向走在时尚前沿的她,可不是照着之前的穿,她会换手包或者首饰,旧衣新穿后又散发出不一样的美,日前穿棉麻布料的裙子,外披着斗篷裙气场足,国王夫妇没有穿情侣色也照样吸睛。

双腿并拢坐在头排,小腿纤细又紧致,把双手放在腿上,端庄的坐姿太霸气了,在场的人都穿着深色系,不是黑色就是深蓝色,可见这个场合不一般,毕竟是纪念活动!王后穿小黑裙得体又迷人,要知道这件裙子并不是新款,也不是新衣服。

造型百变的西班牙王后对黑色情有独钟,她偶尔也会穿裤装,上身穿无袖T恤,下身配阔腿裤,一身全黑造型身材高挑又显瘦,保持婚前时期的身材,穿衣服的尺码多年来没变,生完孩子依然保持纤细腰肢,也太自律了吧!

王后与国王负担起西班牙王室的大多数公务,婆婆索菲亚几乎不露面,或许是迫于女强人儿媳的压力,贵族出身的婆婆只能退居幕后安享晚年,整个王室只有一个女人独自美,这个女人就是莱蒂齐亚,就连国王都让她三分的厉害女人。

莱蒂齐亚出席晚宴,一袭小黑裙挽着国王老公胳膊,太有女王气场了!她经常出镜,不可能服装不重样,旧衣新穿太常见,还有不同的服装配同一双鞋子也美得不一样,这次王后裙子鞋子都是之前穿过的,晚宴上依然美得光彩照人

玛丽一世,英国都铎王朝第五位国王,也是英国的首位女王。

玛丽一世的王位来之不易,她是经过无数的磨难,历经了千难万险,才得到了本属于她的王位。

可是王位带给她的不是荣耀,而是烦恼和忧愁。

玛丽一世是一个很可怜的女人,她虽然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长女,却长期忍受着孤独与不公。

亨利八世的一生娶过六任王后,而玛丽是亨利八世和第一任王后凯瑟琳唯一的女儿。

这凯瑟琳王后是西班牙的公主,她原本是亨利八世哥哥亚瑟的妻子。

但是在凯瑟琳与亚瑟结婚后不久,亚瑟就因病逝世了。

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为了继续与西班牙结盟,于是强迫凯瑟琳嫁给了才12岁的亨利八世。

在强权面前,凯瑟琳没得选择,她听话地嫁给了亨利八世。

起初这段婚姻还算不错,亨利八世虽然比凯瑟琳小6岁,但还是对美貌的凯瑟琳一见倾心。

这对夫妻在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年长的凯瑟琳像照顾弟弟一样,照顾着亨利八世;而亨利八世也像依恋母亲一样的依赖着自己的妻子。

在亨利八世17岁那年,他封凯瑟琳为王后。

亨利八世继位之后,凯瑟琳精心辅佐着丈夫,这时的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的男人。

凯瑟琳与亨利八世结婚后,一共生育了5个孩子,然而只有玛丽公主存活了下来。

这时候亨利八世是宠爱自己的女儿的,,在玛丽公主9岁时,就赐予她 “威尔士亲王” 的称号。

在当时的英国王室只有王储才能获得这样的称号,可见玛丽公主在亨利八世的心中有多重要了。

除此之外,小玛丽还拥有了广袤的土地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和城堡,以及许多王室特权。

虽然玛丽公主长得并不算美丽,身体也孱弱多病,但许多人仍亲热地称呼她为 “威尔士公主” 。

亨利八世尽管如此地宠爱玛丽公主,但他心灵深处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儿子。

当时的英国还从来没有女人继承王位的先例,亨利八世对于继承人的问题一直很关注,他特别渴望有一个强壮的儿子能继承他的王位。

然而,凯瑟琳王后在生下玛丽后,虽然又怀孕过几次,但那几个孩子不是流产就是早夭,这让亨利八世失望透顶,

随着凯瑟琳王后的年纪越来越大,她生育的机会也越来越渺茫。

亨利八世渐渐地不再喜欢凯瑟琳了,他己经长大了,成熟了,不再需要姐姐一样的妻子了。

亨利八世固执地认为,他和凯瑟琳之所以没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婚姻受到了神的诅咒。

因为《圣经》里就说过一一

介于此条规定,亨利八世坚定地认为,只有结束这段婚姻,再娶一位新王后,才能生下儿子来。

从此以后,亨利八世开始疏远凯瑟琳。

不久之后,亨利八世与凯瑟琳身边的女侍官安妮·博林勾搭在了一起。

凯瑟琳知道这些事后,心急如焚,但年早色衰,又无子嗣的她根本留不住丈夫的心。

伤心的凯瑟琳只能抱着自己的女儿痛哭,玛丽公主望着自己的母亲,她似乎也感觉了父亲的疏远。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安妮·博林怀孕了。

大喜过望的亨利八世认定安妮·博林腹中的胎儿是个男孩。

为了能让未来的儿子有个合法的身份,亨利八世向罗马教廷提交了离婚申请。

但罗马教廷慑于凯瑟琳表哥的势力,没有同意亨利八世的离婚的申请。

火冒三丈的亨利八世立即宣布脱离罗马教廷,并以国会的名义宣布他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

身为天主教信徒的凯瑟琳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她心里自始至终认为自己才是英国唯一的王后。

而此时的玛丽也坚决地认为自己才是合法的公主。

这对母女的不合作,让亨利八世异常暴怒。

为了报复这对母女,凯瑟琳被亨利八世幽禁在一家修道院,而玛丽则以 “私生女” 的罪名,被关进了伦敦塔。

此刻的亨利八世早就不再宠爱自己的长女,他将这个女儿视为障碍,一心想要将她清除岀去。

玛丽公主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她不仅失去了以往的荣耀,连亲生母亲的面都见不到了。

凯瑟琳在修道院思念着女儿,而玛丽在伦敦塔想念着母亲。

一个泪水涟涟,一个痛哭流涕……

可是这对母女的眼泪丝毫打动不了铁石心肠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满心期待安妮·博林能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安妮博林经过十月怀胎,还是生下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

亨利八世虽然失望,但他还迷恋着安妮,为了羞辱玛丽,他强迫长女去做妹妹的保姆。

从前高高在上的公主,如今已经沦为保姆,这样的心理落差,让玛丽无法承受,她的身体状况更加不好了。

当初的亨利八世为了能与安妮博林结婚,他发动了宗教改革,在英国废除了天主教,改信安立甘教,成功地将与凯瑟琳王后离了婚。

父母婚姻的破裂,造成了玛丽一生的阴影,从而形成了她偏执的个性。

玛丽痛恨安妮博林和她的女儿,可她却要低声下气地去侍候安妮的女儿。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玛丽只能忍气吞声,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伊丽莎白公主。

仇恨就在这个时候埋入了玛丽的心中……

后来,由于安妮·博林也始终没有生出儿子,亨利八世对她也日益冷淡了。

不久,亨利八世以 “生活放荡” 的罪名,处死了安妮·博林。

紧接着,亨利八世又把女侍官珍·西摩扶上王后的位子。

珍西摩做上王后了,经过十月怀胎,她生下了儿子爱德华。

亨利八世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儿子,他对珍西摩感激万分,不停地吻着这个女人。

爱德华从小就体弱多病,不过亨利八世还是把他立为继承人。

此时的玛丽早已经失去了母亲,凯瑟利离婚后,在忧伤中离开了人世。

凯瑟琳去世后,亨利八世依然怒火未消,他甚至不许玛丽去参加母亲的葬礼。

伤心再加屈辱,使玛丽很早就出现头痛,眼疾和经期不调的症状。

可作为父亲的亨利八世完全不关心这个女儿,他的心中只有儿子才是自己的孩子。

伊丽莎白公主在母亲安妮博林被处死后,也被父亲遗忘了,现在的她也成为了“私生女”。

虽然这俩姐妹的遭遇相同,但她们却形同陌路,玛丽永远不接受这个妹妹。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玛丽开始取悦亨利八世,不光承认他新教领袖的地位,还主动表示希望能做爱德华的教母。

玛丽的妥协,这让亨利八世感到十分的高兴,于是他同意让这个女儿搬回皇宫来住,并且在继承人的名单上把她列为第二继承人。

玛丽在皇宫中对每个人都分外小心,她知道现在只能自己保护自己了。

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了。

按照亨利八世的遗言,年幼的爱德华继承了王位。

由于爱德华还不具备执政的能力,政权就落在了摄政议会的手中。

这些新教分子们试图把新教作为国教,而爱德华也十分支持他们的决定。

爱德华的改革措施,让一直信奉天主教的玛丽非常的不满,因此这对姐弟关系十分的恶劣。

爱德华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这位囯王自幼就体弱多病,大家都知道他活不长的。

1553年,身患肺病的爱德华随病情恶化,他为了能使新教继续成为国教,不惜修改了亨利八世的遗嘱,剥夺了玛丽的继承权,并指定和他年纪相仿的表妹简·格蕾为继承人。

玛丽知道之后,气得差点没岀血,她疯狂地叫喊着,她发誓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亨利八世死后,按照遗嘱应由爱德华六世继位,但是他在16岁就死了。

按照规定,玛丽应该成为下一任继承人。

但是诺森伯兰公爵和枢密院却宣布第三顺位继承人简·格蕾继承王位。

可是简格蕾没有任何政治基础,英国民众都不支持她继承王位。

简格蕾继位九天后,在群众的声讨声中,这位女王倒台了,玛丽登上了王位,她就是玛丽一世。

登上王位,手握大权的玛丽,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了母亲和亨利八世婚事的合法性,这样她也就从 “私生女” 的身份,变成合法的身份。

玛丽女王的母亲是一位天主教徒,所以玛丽一世也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

玛丽女王刚刚上台,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

由于对父亲亨利八世的恨,玛丽一世十分痛恨新教,因为这是他父亲创立的教派。

玛丽一世全盘否定了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的宗教政策,企图重新恢复罗马教廷控制下的英格兰,恢复天主教,回归以教皇为首的 “基督教世界” 。

1553年10月5日,玛丽召开了第一场议会,基本上废除爱德华六世时代和部分废除亨利八世时的英国宗教改革立法,为铺平通往罗马的大道奠定了基石。

但是由于议会没有批准恢复天主教正统派的宗教仪式,玛丽女王企图复辟天主教的想法在第一次舌战中就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玛丽一世加冕后,为了避免王位落入其信奉新教的妹妹伊丽莎白手中,她同意了与表侄神圣罗马帝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儿子西班牙王子腓力(后来的腓力二世)的婚事。

玛丽一世的决定让素来讨厌外国人统治的英国民愤怒不已,但是玛丽一世依然我行我素,毫不理会。

1554年7月23日,玛丽一世与腓力首次见面,仅仅两天后便举行婚礼。

根据婚约内容,腓力得到英格兰国王的称号,所有文件必须同时有腓力及玛丽二人的签名。

而英国国会也只会同时听命于两人联合的命令,甚至连货币上也同时雕有国王与女王的肖象。

这场婚约也指明英国在西班牙有战役的时候,没有义务为西班牙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为了使腓力的头衔可与玛丽看齐,查理五世把那不勒斯及耶路撒冷的王位赠予腓力。

玛丽一世因而成为那不勒斯王后及名义上的耶路撒冷王后。

1556年,查理五世退位,腓力继位,玛丽则顺理成章成为西班牙王后。

婚后,玛丽一世一直想要生下一个儿子,可是她的肚子始终没有反应,这让她十分的焦虑。

腓力娶玛丽一世完全是因为政治,他对自己的妻子爱理不理,这也让玛丽一世十分的伤心。

孤独的玛丽一世把精力都放在自己的政事上了。

为了巩固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玛丽一世开始残忍镇压新教徒。

在此期间,约300名宗教异端人士被活活烧死,甚至还包括孕妇和小孩。

玛丽一世为了坐稳王位,她处死了简格雷, 还有害她母亲失去王后之位的坎特伯里大主教克兰麦,另外还有800人被流放海外。

这种残酷的焚烧事情遍及英国各地……

在当时,无论是街道,还是广场,随时都可能会有焚烧新教教徒的事情发生。

英国民众在亨利八世与爱德华的领导下,普遍接受了新教,现在玛丽一世也做法,让民众无法理解。

广大的英国民众对玛丽的执政大失所望,残酷的杀戳也让玛丽一世获得了“血腥玛丽”的称号。

但是作为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玛丽女王丝毫没有感觉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曾经深情地说一一

玛丽偏执的性格,让她将个人的天主教虔诚置于英格兰共同体的利益之上。

在玛丽一世的统治下,新教传教士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纷纷远远离英国,远走他乡。

玛丽一世的倒行逆施,让她逐渐丧失民心,可她却没有任何感觉。

因为此刻的她想收拾另一个人……

玛丽一世把同父母离异的事全怪在安妮博林的身上,对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也是仇恨万分。

尽管伊丽莎白对玛丽一世恭顺有加,并改变了自己的信仰,但还是没有逃脱被囚禁在了伦敦塔里的命运。

幸亏伊丽莎白城府很深,她凭借自己的聪明与运气,在被囚禁2个多月之后,离开了伦敦塔。

玛丽一世自从结婚之后,就一直梦想生下一个孩子,可是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

1554年9月玛丽一世突然停经了,并且身体开始变胖,还有晨吐。

当时整个宫廷,甚至连她的医生都认为玛丽在4月底即可分娩。

玛丽一世为此万分兴奋,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被解除了监禁,并急急忙忙的被召进宫去见证整个生育的过程。

在玛丽即将生个儿子的消息传遍了欧洲之后,四月底伦敦主教区为玛丽的生产祈福。

玛丽一世的妊娠反应一直到1555年7月,可是在此后她的肚子竟然又回复了正常。

不久之后,她的医生证实她并没有怀孕。

威尼斯大使米歇尔讽刺说一一

原来是玛丽一世太想要个孩子,所以产生了假怀孕现象。

这场打击让玛丽一世的心态彻底崩溃了……

玛丽一世的丈夫腓力认为妻子丢尽了自己的脸,他扔下玛丽一世,离开了英格兰到了弗兰德斯与法国人打仗去了。

孩子没了,丈夫走了,玛丽一世心碎了。

由于病情加重,玛丽一世无暇管理国家,再加上新教教徒的顽强反抗和英国疫情的爆发,玛丽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孤独的玛丽一世气息奄奄,她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

1558年11月,玛丽一世在孤独之中走完了人生,由于她没有孩子,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继承王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一世还是无可奈何地将王位拱手让给了她最痛恨的人。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宿命吗?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个人简介

  辛普森夫人是那个让温莎公爵不爱江山的美人。辛普森夫人能在英国史上留名和她得以如此出名,都是因为温莎公爵为她放弃王位,一时间传为佳话的缘故,我们对辛普森夫人的了解,也仅至于此了沃利斯(辛普森夫人)究竟是怎样一位女人?值得温莎公爵为他放弃英国王位?英国知名传记作家查尔斯·斯海厄姆撰写的《辛普森夫人传》详细记叙了她的成长、情感和人生历程,披露了辛普森夫人一生中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值得一读。 童年经历

  是私生女,所以她从没受过洗礼

  贝西·沃利斯·沃菲尔德是私生女,生于1895年6月19日。那时候美国正从一场灾难性的经济萧条中缓慢地恢复过来。然而,沃利斯一家所在的巴尔的摩那简陋、雅致、偏僻的区域看不到大萧条带来的明显影响。沃利斯的父亲蒂科尔是这个家族中比较另类的一员。他体格虚弱,18岁时得了肺结核。

  那时候的结核病患者是禁止与女性同居的。可是在25岁时,蒂科尔堕入情网,他遇到了24岁的艾丽斯·蒙塔古。艾丽斯活泼可爱,一头金发,非常漂亮迷人。

  在与结核病人接个吻都被认为是很危险的,甚至会丧命的年代,艾丽斯的确需要年轻人全部的勇气和胆识才能和爱人开始这段浪漫的私情。他们避开家人的监视,在便宜的小旅馆、公园等地共谱爱的夜曲。令人震惊的是,艾丽斯怀孕了。

  对于美国新教圣公会教徒的家庭来说,让非婚生子女出生是个灾难。因为这意味着这个家族将名誉扫地,甚至有可能被驱逐出新教。无论是沃菲尔德家还是蒙塔古家都不愿冒此风险,而身处这样的丑闻之中。他们不准孩子在巴尔的摩出生。

  1895年年初,这对年轻恋人离开家乡去有名的度假胜地——位于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州交界处高山之巅的蓝岭峰。

  1895年6月19日,艾丽斯的孩子平安降生。这个名叫贝西·沃利斯·沃菲尔德的婴儿不仅是沃菲尔德和蒙塔古家族中唯一没有记录在册的后代,也是沃菲尔德家族中第一个不曾受过洗礼的孩子。家族中新教圣公会的长老们不同意举行洗礼。基于她是私生女这一无可辩驳的原因,巴尔的摩的教会组织也支持这个重大裁决。1910年4月17日,等到巴尔的摩的基督教堂开始接受沃利斯时,为了获得教会的承认,沃菲尔德家伪造了她的洗礼记录。而作为她没有受过洗礼这一事实的后果是:她三次婚姻中有两次按照教义是无效的,其中包括她1937年嫁给温沙公爵。在教会的人看来,沃利斯是个没有受过洗礼的人,终究将饱受永久的惩罚。

  她小时候就派头十足、自命不凡

  沃利斯是个外向、调皮、活泼的小姑娘。艾丽斯爱她,并为她而骄傲。她每周都给沃利斯拍照以记录她的成长。到1900年时,祖母的房间里挂满了300多张沃利斯的照片。艾丽斯参照伦敦艺术画廊的做法,给这些照片取名为“沃利斯童年照”。沃利斯天生是沃菲尔德家的人:派头十足、自命不凡。据克利夫兰·艾默里说,她把她的第一批洋娃娃称呼为阿斯特太太和范德比尔特太太,她俩是当时纽约上流社会的“皇后”。她最早接触到的读物就是有关时尚、歌剧、流行时装,以及有关英国国王和王后的故事。她从小就像王室成员那样举止高贵优雅,她从不叫艾丽斯“妈妈”,而是叫她“妈咪”。

  1902年,沃利斯进入艾略特大街2812号,成了艾达·奥唐奈**幼儿园里的一名学生。也就在那儿,沃利斯开始显露出她的个性:样样都争第一。七岁那年,有一天奥唐奈**问全班:“是谁图谋炸毁伦敦国会大厦的?”一个坐在沃利斯后面的小男孩抢先站起来大声答道:“盖伊·福克斯!”——正好这也是沃利斯想回答的正确答案。盛怒之下,只见她抓起木制的铅笔盒,狠狠地朝那男孩头上打去。

  10岁时,沃利斯进入圣保罗街714号时髦的阿伦德尔女子学校,离她外祖父母家只相隔几座房子。每当有同学因为她母亲接收房客而嘲笑她时,她就用她厚实的鞋底打她们。

  卡罗尔**是当时阿伦德尔学校的校长。沃利斯常常蔑视她的权威,从而被公认为既粗鲁又傲慢,她的粗话常使老师们目瞪口呆。尽管沃利斯在家里和在学校经常挨打,她还是那么自负、固执而又死不悔改。她发奋地学习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学打篮球、学做针线、学烹饪,学习历史。虽然她并不漂亮而且一旦受到冷落时,常戏剧般地头痛和晕倒,但她的热情、活力、魅力使她很有威望。据她的一个同学说,她骨感而又生机勃发的体形、阳刚气的双肩、“印第安人”似的头发、脸型及外突的下巴,使她在同龄的女孩中与众不同,可以说“很出众”。她总是穿戴干净、整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因为她知道任何仪表上的邋遢都会招来木梳子的鞭打或罚洗冷水澡。她的铅笔总是削得尖尖的,衣服和裙子熨烫得笔挺。从未有人看见她嚼口香糖或啃吃剩的半个苹果。

  她每次都认真研究猎捕对象

  12岁时,沃利斯变得更加叛逆,她的聪慧、伶俐简直让人受不了。她高而尖的嗓门、一串串连珠炮似的问题、大胆又信心十足的神情加上常戏剧性发作的头痛病使她成了公认的难管教的孩子。她顺从而有耐心地参加新教圣公会教徒沃菲尔德家和蒙塔古家的各种宗教活动。尽管她事实上从没受过洗礼,但是两家都确信她已是坚定的信徒了。在那个年代,年轻女孩通常只会缝纫、做饭、准备菜谱,只会把时间花在穿衣打扮、打篮球上,沃利斯却早早地开始追求男孩子了并筹划着自己的未来。她想当医生、科学家或者探险家。

  1911年,沃利斯去了弗吉尼亚米德尔堡的勃尔兰德,那是个专门面向富家子弟的夏令营。在那儿沃利斯陷入了初恋。她迷上的人叫劳埃德·塔布。塔布是个有大笔财富可继承的英俊少年,看上去如运动员般充满活力。阿伦德尔和勃尔兰德的其他女孩子们非常妒羡她这位绝顶完美的男朋友。她们相互打听,想知道作为她们中最不漂亮的女孩是如何成功地追到她们公认的帅哥的。

  沃利斯成功的秘密在于她认真仔细地研究过她的猎捕对象。尽管对于足球没一点兴趣,她设法了解到塔布在学校足球队踢进的每一个球。她知道他以多少分钟夺得了游泳比赛的冠军,喜欢吃什么冰激凌以及酷爱冬季滑冰。这些得归功于塔布的朋友们。他们悄悄帮助她实现了阴谋俘获塔布的计划。

  沃利斯知道如何去奉迎男孩子,如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她大胆地抚摸男孩子壮实的双臂,尽管这种举动被认为有些过分和有失体统。她还懂得如何逗塔布一家人开心、讨他们喜欢。在格利洛纳这座宏伟的、门前有大庭柱的战前华府里常常荡漾着她清脆的咯咯笑声。在那个悠长的夏季,她在那儿度过了许多宝贵的午后。她和劳埃德相互吟诵着法兰西帝国史诗、一起朗读着布思·塔金顿的畅销书《俊友》。俩人常常是你读几段,我读几段。有意思的是,她尤其喜欢那些有关国王、王后的故事,有关平民如何引起皇室的注意、获得他们青睐的描写。

  “她的房间里挂了几十张王子照片”

  和当时成千上万的所有年轻女孩一样,沃利斯迷恋上了传说中的英国皇位继承人——长着一头金发、年方十七的威尔士王子。她的房间里挂了几十张王子的照片,她还剪辑出所有有关王子的报道,时刻关注着王子的一举一动。1914年,沃利斯从奥德菲尔德兹毕业了。已经是十八岁的沃利斯,按照传统习俗到了该公开出席一些社交活动的时候了。机遇来临了:那是对于所有巴尔的摩年轻女孩来说一年中最重大的事件。单身四对舞会是当时最高档次的社交聚会——女孩子能参加这个舞会,是对她社会地位的一种保障。五百个女孩子中只有四十九人能够幸运地受到邀请。这个盛大、隆重的舞会按惯例将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四在抒情大剧院举行。夹杂着兴奋、担忧、沮丧的复杂心理,沃利斯心情亢奋难以入睡,心中只徘徊着一个问题:她会是那49个幸运儿中的一个吗?

  终于,决定命运的早晨来到了,她急忙撕开信封。那里面有那张无比珍贵的请柬!她眼下要做的全部事情是设法置办服装、请一位家庭成员作陪伴、准备服饰上的装饰花。

  沃利斯只有用甜言蜜语去打动所罗门大舅舅,说服他最大限度地支持她。最终舅舅给了她20美元——这至少足够买30件衣服,真是难以想象的一大笔钱。沃利斯把这笔钱全部用来定做一件礼服,只有一件。

  这是一件白色缎子晚礼服,和著名交际舞蹈家埃琳·卡斯尔身穿的在巴黎缝制的沃思女礼服一模一样。她又花了更长的时间来学习一步舞和刚刚兴起的探戈舞。她还大大提升了她的华尔兹舞技。

  舞会上,沃利斯连续几个小时一刻不停地跳着舞,差点跳断了腿。每当一个新舞伴过来,她都把全部的关注集中在对方,从不谈论她自己。于是,年轻人会一次又一次回到她身边。尽管在那天的女孩子当中,她可能属于最不漂亮的一个,但是她聪明、有魅力,她很清楚这一点。 初遇王子

  25岁,初见偶像威尔士王子

  自从那个美妙而又让人感到荣耀的夜晚之后,沃利斯开始把自己看作女人。沃利斯真是个男人迷:她甚至不怕会被人家说三道四,开始了她一系列令人费解又眼花缭乱的浪漫情史。1914年1月,她随表姐到新组建的海军航空中心基地散心,邂逅了英俊的军官厄尔·温菲尔德·斯潘塞,这个人成了她的第一任丈夫。

  1920年4月7日发生了一件大事。威尔士王子与表兄路易斯·蒙巴顿在乘名望号巡洋舰去澳大利亚途中来到圣地亚哥。年轻的王子纤瘦、矮小、一头的金发,显得迷人又随和,很快便征服了整个圣地亚哥。下午2点30分,他与蒙巴顿来到海边,和战场上归来的退伍老兵们握手,然后在礼堂内向大约25万人发表了演说。

  沃利斯一定对没有被邀请出席在新墨西哥号战舰甲板上为欢迎王子举行的盛大午宴,以及随后在阿鲁斯图克号和皇家海军舰艇名望号上接受王子的接见之事而愤懑不平。很可能是温菲尔德的酗酒和不检点的行为以及与上司的冲突最终带来了这个严酷的社交惩罚。

  那天晚上沃利斯和温菲尔德一起出席在科罗纳多饭店的市长舞会。可是她的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了打击,晚宴的来宾名单中没有她的名字。沃利斯只是远远地看见身穿皇家海军夏季白色制服的王子与数不清的人握手。王子很早就离开了。

  虽然沃利斯见到她少女时代的偶像时一定非常激动,但是这段令人兴奋的经历立即被婚姻的阴影所吞噬。

  初婚不幸,她放纵自己

  5月份,艾丽斯来看望沃利斯,发现她很伤心。温菲尔德几乎彻夜不归,偶尔在家时,不是拍桌子就是砸家具。他说他打算回佛罗里达,他爱上了那儿的一个姑娘。

  转眼到了1921年的春天,沃利斯和温菲尔德搬进了加利福尼亚大道上的布赖顿酒店公寓。她很快就后悔作了这个决定。温菲尔德歇斯底里的喊叫经常在半夜把全酒店的人吵醒。温菲尔德把她锁进浴室,一关就是几个小时。他经常烂醉如泥,并且和别的女人有染,也许还有男人。最后,沃利斯只有选择离婚。

  不管对蒙塔古家族还是对沃菲尔德家族来说,离婚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丑事。艾丽斯和贝西姨妈设法劝说她打消这个念头。此后,她的丈夫去中国服役,而中国对于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显然是个不太合适的地方,这使得她的行为比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更容易被接受。她又开始频频约见很多老朋友。

  在意大利大使馆举办的一次招待会上,沃利斯向迷人的意大利大使频送秋波,她达到了目的。随后,沃利斯又开始注意上了阿根廷大使馆一等秘书、35岁的费利珀·埃斯皮尔。沃利斯得加紧行动,不能错过任何机会。她设法让自己受到邀请参加埃斯皮尔也会出席的晚会。这只丑小鸭拿出当年威灵顿谋划滑铁卢战役的全部勇气和决心开始筹划如何引诱费利珀·埃斯皮尔上床。用她老一套会奉承的伎俩,沃利斯果然从追逐他的华盛顿社交名媛手中把他俘获过来。他们的私情成为了华盛顿的一桩头号丑闻。

  1926年的圣诞节,沃利斯接受了老朋友玛丽·拉夫雷的邀请,去纽约过圣诞节。她去纽约的决定导致了一次偶遇,使她变成了辛普森夫人。 曲折经历

  “才华横溢”的辛普森夫人用婚姻改变命运

  在沃利斯的面前,人生没有捷径。父亲早逝,只有妈妈的她度过了贫苦而动荡的童年。她知道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在青春绽放之时,她精心经营,嫁给了海军部的斯潘塞。运气着实很差的她在婚后发现,她的丈夫不仅是个酒鬼,还与其它女人有染,在军队里放浪不羁,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在尽力弥合之后,她的第一段婚姻仍以离婚收场。她不再是斯潘塞太太,也不再是一个可以憧憬婚姻改变命运的少女,她又做回了沃利斯,一个离过婚的可怜女人。

  在人生的低潮期,沃利斯积极拓宽社交面。机会又来了,她闯入了一个已婚男人的生活,摇身一变成了中产阶级,被大家称为辛普森夫人。她的侵略固然是不体面的,但是在英语中“ambition”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进取心,另一个是野心。沃利斯的野心被唤醒了,她怎么可能满足于做辛普森夫人。顶着这个身份,借由辛普森的社交关系,她终于来到了王子爱德华的面前。

  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的女人,凭借什么征服了英国最有地位的男人——爱德华八世?论长相,她没有通常意义的美貌。论身材,她瘦骨嶙峋,那时也不流行骨感美。更何况爱德华从王子时期开始,就已经被各式情人包围。王子的情人绝非等闲之辈。她们美貌娇媚如塞尔玛,个性十足如驾驶飞机的女飞行员贝丽尔,热情痴心如达得利夫人……除了这些没有社交地位的情人,还有一堆身份高贵的公主企盼与国王结成连理。

  沃利斯却打败了她们,以她无可比拟的魅力收服了爱德华漂浮不定的心。她广泛的兴趣使他俩兴味相投;她诙谐的段子和智慧的评论使他刮目相看;她品位不凡的着装让他惊艳不已,再加上她精明的手段最终让国王俯首帖耳,她就这样俘虏了英国未来的国王。但爱情之外的现实是:一个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是不可能被英国王室所接受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国王毅然放弃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投奔了爱情。

  这与其说是一本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本“女性自救书”。辛普森夫人简直是一个最“才华横溢”的编剧,她把自己的人生撰写得跌宕起伏,常常挽狂澜于即倾,于平淡中见华彩。至于最终她还是距王位仅一步之遥,调侃地说,她只是一个编剧,结局要由制片人和导演说了算;正襟危坐地说,那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命中七寸,难求一尺。”但经历了这样的生命历程,能够生存下来并保有国王毕生的爱,她至少也是一个传奇 王储心血来潮

  1931年6月,王储心血来潮,又玩起搁置已久的老把戏,换上便装,一身普通佣工打扮,登上一列便车,只身出外游玩。火车空空荡荡,偌大一个包厢,除王储外,只有一个单身女人。那女人金发蓝眼,皓齿厚唇,体态丰盈,秀色可餐。言谈间风情千种,移步时仪态万方。王储偷窥良久,怦然心动,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的冷面郎君习惯,主动与那独身女子攀谈。二人天南海北闲扯,从伦敦的雾天到大西洋的风,从法国的白兰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话越说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年届37岁的王储第一次彻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悦的快活。这个女人来自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闻的辛普森夫人。到这时为止,辛普森夫人仍不知王储的真实身份,仍把这位与她主动攀谈的英国男人当作一个普通劳动者。

  列车邂返以后,王储和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成为知交。两人频频约会,形影不离,双双出没于上流舞场,下等酒吧。泰晤士河游艇上,维也纳多瑙河岸,意大利比萨斜塔,到处留下王储的开怀笑声和辛普森夫人的莺啼软语。二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绝色倾城,一时成为新闻焦点和人们街头巷议的对象。有人大谈辛普森夫人被立为英国王妃的可能性,但这一猜测立即被洞悉英国王室继位惯例的人们否定。辛普森夫人虽有沉鱼落雁之色,浑身上下确实透露出雍荣华贵之气,但她年长王储好几岁,有过婚史,出身于贫贱人家。不仅如此,辛普森夫人还是美国公民。一向高傲无比的英国人绝不会接受一个已婚的美国妇女为自己国家未来的王后。这有损于大英帝国的赫赫威名!王储钟情于辛普森夫人大概是逢场作戏,一场闹剧而已。 对她的评价

  辛普森夫人,美国人,原名沃丽斯 沃菲尔德,平民家庭,早年丧父,受过很好的中等教育,无力读大学。第一次嫁给一个军人,第二次嫁给商人辛普森先生,随后移居英国。谜一样的沃丽斯,用了什么招数,竟然偷走了英国国王的心?

  沃丽斯具有美国人的独立精神,意志坚强,幽默乐观,见解独特,同时也很有女人味。她不漂亮,但体态轻盈,优雅高贵,有教养。她布置的家舒适得令人叫绝;她张罗的美式晚宴会赢得国王的赞赏;她能让这个疲惫孤独的男人,说出不能对任何人说的心里话。就像懂自己的心思一样,她懂得这个男人的每一个用词和字眼……亲王什么样的漂亮女人没见过?脸蛋儿早晚都会衰老的。他接受的是她整个的人和这个人所创立的一整套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沃丽斯住宅中那张喝鸡尾酒的小桌,亲王就非常感兴趣。桌子和酒--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种富足的生活方式。亲王体验的却是同样属于生活本质的、同样需要珍视的温馨、舒缓、诚挚、从容,一个可以让流浪的心灵停下来落落脚的地方。

  亲王眼中的沃丽斯是个神秘、新奇、捉摸不透的女人。她当然会有她的太阳背面。不过,好也罢,坏也罢,爱情并不怎么讲道理。她能让亲王只对她一人说:我永远不会放弃你。永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一遍,我还选择你--作为女人,这已经足够了。你还想让她怎么样呢? [编辑本段]历史上最动人的爱情史

  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皇后共有6个孩子,威尔士亲王是长子,继承王位后为爱德华八世,被迫放弃王位后被封温莎公爵,辛普森夫人则一直称他大卫。

  威尔士亲王就读于皇家海军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掷弹兵卫队服役。这位“受人欢迎的亲王”,还是一个风度翩翩、富有人情味的绅士。他有一张文弱年轻的面孔,眸子忧郁深邃,高鼻梁,一头金发。这样的外貌,加之皇室无上的尊贵,他成了女人心中梦一样的人物。22岁那年,亲王与公爵的女儿罗丝玛丽一见钟情,但被国王夫妇强行拆散,王室根本不能接受自由恋爱。王室为他从欧洲各国王室物色了18位妙龄公主,也惨遭亲王拒绝。亲王完全按照自己的口味,自由地和一些女人交往着,其中长久保持亲密关系的就有两位。

  英国王室一直关注着亲王的举动。亲王当然不会知道,他的不受干扰的热恋只有5年。而后,爱情将“演变成一个可怕的结局。”这一点却被老国王乔治五世预见到了。老国王说:我死后,这个孩子不出12个月就会毁掉自己。

  1936年真算得上是英国的灾年。1月28日,乔治五世去世,亲王继承王位。即位典礼后,新国王就对辛普森夫人说: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我对你的感情。然后笑笑,走了。5 月,沃丽斯开始办理离婚手续。8 月,新国王带着心爱的女人去地中海度假,起初一切都非常美好。在南斯拉夫的马夏,当地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围着国王和沃丽斯欢呼。在阿尔巴尼亚小渔港的夜晚,沉积的高山突然燃起火炬阵,成千上万的农民用火把和歌声欢迎国王。国王开玩笑地说,这全是为了沃丽斯,因为他们知道国王爱上了她……不过很快,快乐退潮,美国各大报连篇累牍惊爆英国国王恋情,消息像病毒一样反馈到英伦三岛。11月,国王正式通知俗称“约翰牛”的首相鲍尔温,要与沃丽斯结婚。鲍尔温则以内阁总辞职的执政危机率部向国王发难。英国媒体也将披露丑闻。王室因此蒙羞。他们为国王划定一条路线:辛普森夫人必须立刻离开英国。后来变成两条:或者女人离开;或者国王逊位。12月11日,国王发表了告别广播讲话,宣布为了能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他将放弃王位。温莎公爵只做了325天国王,连加冕典礼都没来得及举行,就为爱情逊位了。 爱情风暴引发政治风暴

  国王准备和沃丽斯结婚的消息一经传出,家就被包围了,陌生人在记录她们的行踪,恐吓信批评信纷纷寄来,有人准备刺杀她。沃丽斯转移到贝尔凡得宫,又被迫前往法国。

  除了三俩朋友,留在英国的国王几乎在单枪匹马地作战。有朋友劝大卫接受妥协方案,接受无名义婚姻,可以结婚,但妻子不享受丈夫的地位头衔。大卫决定后退一步,接受屈辱。鲍尔温可不想放过国王,他坚决反对,连国王准备将这种婚姻问题提交国会办理立法程序的要求也一并拒绝--这便是有名的“严重的宪法争执”--国王与内阁彻底决裂。国王向王后和三个弟弟求援。王后认为,不能认同这桩有损王室尊严的婚事,坚决不承认这个儿媳妇,拒不授予沃丽斯“公爵夫人殿下”的头衔。国王表示,婚事不成宁可退位。王后说,你不当国王,你弟弟会当得很好 --王室残酷地对自己的儿子关上了大门。民众一片惊愕。整个帝国的女人都把沃丽斯看成是偷走国王的坏女人--民众背叛了国王。舆论界更是狂喜地大兴风浪,说沃丽斯心术不正、玩弄阴谋诡计,冷酷无情……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背不背叛,正义首先让位于利益。

  只有萧伯纳、丘吉尔、毕维布罗克寥寥几位最智慧、最优秀的人物支持国王。丘吉尔在众议院、毕维布罗克在舆论界根据宪法为国王争辩……丘吉尔说,国王想娶他心爱的女人为妻,有什么不可以呢?大卫为英国尽忠25年,侨居法国后,没有一天不思念祖国。他的祖国在他死后才再度接纳他,将他安葬在温莎堡的王室墓地。沃丽斯死后与公爵合葬,但这只表明王室有限度地和解,墓碑上仍然刻着“温莎公爵夫人沃丽斯”的字样,还是不称“殿下”。

黑森和莱茵河畔的伊莲妮公主(全名:伊莲妮·路易丝·玛丽亚·安娜;Irene Luise Maria Anna ;1866年7月11日-1953年11月11日 )是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和英国的爱丽丝公主的第三个孩子 。

1866年7月11日,伊莲妮公主在大公国的首都达姆施塔特出生 。由于她的出生伴随着奥普战争的结束,因此,她被命名为具有"和平"之意的名字--"伊莲妮" 。爱丽丝觉得伊莲妮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孩子,并且过去在写给她的姐姐维多利亚公主的信中写道伊莲妮"不漂亮" 。虽然伊莲妮不如姐姐伊丽莎白漂亮,但是她也是个开朗可爱的女孩 。在爱丽丝公主的抚养下,伊莲妮和她的姐妹们过著简单朴素的生活 。她们被一个英国保姆照顾,吃著像米饭布丁和烤苹果这样的家常便饭,穿着朴素的衣裙 。她们还学习了做各种各样的家务,例如:烤蛋糕、自个铺床、生火和打扫房间 。爱丽丝公主还教导孩子们要热于帮助穷人并且常常带女儿们参观医院和慈善机构 。

1873年,伊莲妮患有血友病的弟弟弗里德里希从一扇开启的窗户上摔了下来 ,他的头撞到了栏杆上 ,几小时后便因脑出血死亡 。在弗里德里希去世后的几个月内,爱丽丝常常带着她的孩子们前往弗里德里希的坟墓前祈祷 ,所有与他有关的纪念日都是在悲伤的氛围中度过 。1878年的秋天,伊莲妮,她的兄弟姐妹(除了伊丽莎白)以及她的父亲都患上了白喉 。她的妹妹玛丽公主也因白喉去世 。而她的妈妈,为了照顾生病的孩子而疲惫不堪的爱丽丝也受到了感染 。在晓得自个时日不多后,爱丽丝公主宣读了她的遗嘱 ,内容包括怎样养育她的女儿们以及怎样管理家庭的方法 。最终,爱丽丝于1878年12月14日因白喉去世 。

随着爱丽丝的去世,维多利亚女王决定代替爱丽丝为她的黑森外孙们扮演妈妈的角色 。伊莲妮公主和她的兄弟姐妹们每年都前往英国度假 ,维多利亚女王将怎样教育外孙女们的方法告诉了他们的家庭教师并且允许她们穿带有花纹图案的衣裙 。1885年,伊莲妮和妹妹阿历克斯(后来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 还在她们的姨母比阿特丽斯公主和巴腾堡的亨利王子的婚礼上担任伴娘 。

1888年5月24日,伊莲妮公主与姨母维多利亚公主和姨父腓特烈三世的次子 ,她的表哥,普鲁士的海因里希王子在柏林夏洛滕堡宫的教堂内结婚 。由于维多利亚女王直到两人已决定结婚时才晓得了双方恋爱的事,因此,她对此感到大为不悦 。伊莲妮结婚时,她的姨父兼公公,患有喉癌的腓特烈三世已濒临死亡 ,但就在两人的婚礼结束后不到一个月 ,腓特烈便寿终正寝 。尽管海因里希的妈妈维多利亚非常喜欢伊莲妮 ,但是,当维多利亚发现首度怀孕的伊莲妮没有戴披肩或围巾来掩饰她的孕态时 ,她就会对此感到大为震惊 。并且,沉迷于政治和时事的维多利亚也不明白为什么海因里希和伊莲妮从未读过报纸 。然而,这对夫妻的婚姻依然十分幸福 ,他们还因为自个自己的开朗天性而被他们的亲戚称为"很和蔼可亲" 。

伊莲妮的血友病基因遗传给了她的长子瓦尔德马和幼子海因里希 。瓦尔德马的健康状况从小就让人担心 ,而她的幼子海因里希则于1904年因摔倒撞到头部而去世,年仅4岁 。海因里希的去世让伊莲妮痛不欲生 ,就在他去世后的六个月,伊莲妮的同样携带血友病基因的妹妹 ,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储妃生下了她唯一的儿子 ,也患有血友病的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 。此后,她的第一代表妹西班牙王后维多利亚·尤金妮亚 和第一代堂妹奥尔巴尼的爱丽丝公主也生下了患有血友病的儿子 。

在受到维多利亚式的行为规范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伊莲妮非常容易也会对她所以为的不道德行为感到大惊小怪 。1884年,她的姐姐维多利亚公主嫁给了巴腾堡的路易斯王子 ,1891年,她的另一个姐姐伊丽莎白皈依了东正教 ,并且与俄罗斯的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结婚 ,成为了俄罗斯的伊丽莎白·费奥多罗芙娜大公夫人 。但伊莲妮对姐姐伊丽莎白的婚姻深感不安,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她因为伊丽莎白的决定大哭了一场 。1892年,伊莲妮的父亲,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路德维希四世逝世 ,她的哥哥恩斯特·路德维希继承了父亲的大公之位 。两年后的1894年5月,恩斯特·路德维希与他的第一代表妹萨克森-科堡-哥达的维多利亚·梅丽塔公主结婚 。正是在这场婚礼期间,伊莲妮的妹妹阿历克斯接受了尼古拉皇储的求婚 。1894年11月,尼古拉的父亲突然去世 ,伊莲妮便和她的丈夫一起前往圣彼得堡参加了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三世的葬礼 和已皈依东正教并更名为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妹妹和俄罗斯的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婚礼 。尽管伊莲妮就皈依东正教一事曾与她的两个皈依东正教的姐妹产生了分歧 ,但她依然与她的所有兄弟姐妹保持着密切的联络 。1908年5月3日,在伊莲妮的协助安排下 ,玛丽亚·帕夫洛夫娜女大公与瑞典的威廉王子在沙皇村结婚 。然而,这场婚姻也在后来被证明是一个灾难性的婚姻 。威廉的妈妈,瑞典王后巴登的维多利亚公主是伊莲妮和伊丽莎白的老朋友 。玛丽亚女大公后来写道,当她还心怀疑虑时,伊莲妮就强迫她结婚 ,她还告诉玛丽亚,解除婚约也会"杀死"她的监护人伊丽莎白 。1912年 ,当她的外甥阿列克谢在俄罗斯皇室位于波兰的狩猎小屋内因血友病的并发症濒临死亡时 ,伊莲妮给了她妹妹极大的支援与鼓励 。

晚年生活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伊莲妮与她的姐妹们的关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战争也让站在对立面上同胞姐妹们成为了敌人 。随着战争的结束,她得知了妹妹亚历山德拉一家7口和姐姐伊丽莎白被布林什维克杀害的讯息 。而霍亨索伦家族也因一战失去了德国的统治权,皇帝威廉二世也被迫退位 。但是,伊莲妮和丈夫的位于德国北部的地产却得到了保留 。

在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名为安娜·安德森的女子出现今柏林 ,自称自个是幸存下的俄罗斯女大公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 。伊莲妮在拜访了这名女子后坚信,安娜·安德森不大概是她的外甥女 。

"我一看到她就晓得她不大概是我的外甥女。尽管我已有9年没有见过他们了,但基本的面部特征不大概改变到那种程度,特别是眼睛,耳朵等其他面部特征的位置。乍一看,或许会以为她与阿纳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非常相似 。"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妹妹,奥尔加·亚历山德罗芙娜女大公就伊莲妮与安娜·安德森的见面一事评论道 :

"这不是一场令人满意的会面,但是这名女子的支持者说伊莲妮公主并不很了解她的外甥女和其他所有的事情 。"

伊莲妮的丈夫海因里希说道,有关安娜·安德森的问题让伊莲妮十分心烦 ,他还规定,不允许任何人在伊莲妮面前提起安娜·安德森 。海因里希于1929年去世 。安娜·安德森的传记作者彼得·库尔思写道 ,几年后,伊莲妮的儿子西吉斯蒙德通过他人向安娜·安德森提出了一些有关他们的童年生活的问题 ,并且宣布她的回答都是准确的 。20世纪30年代,当西吉斯蒙德离开德国前往哥斯大黎加定居后 ,伊莲妮收养了西吉斯蒙德的女儿芭芭拉作为自个的继承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吉斯蒙德便拒绝返回德国生活 。1945年,伊莲妮的长子,患有血友病的瓦尔德马生病了,由于缺少输液装置,瓦尔德马王子于当年便去世了 。

逝世

1953年11月11日,伊莲妮公主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巴克尔斯比去世 。将自个的财产留给了她的孙女 。她也是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路德维希四世和英国的爱丽丝公主最后一个去世的孩子 。

  细读西班牙王国的历史,略为思考便不难明白,西班牙在16世纪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跻身世界列强的。在西班牙的发迹过程中,一位航海家兼冒险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位不但在西班牙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可大书一笔的人物便是哥伦布。西班牙阿拉贡地区出生的“天主教国王”费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看中了哥伦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们也想借助哥伦布,让他为西班牙在海外寻找一个新世界。于是,他们于1492年资助哥伦布探险。哥伦布不负重托发现了美洲,新世界几乎无穷无尽的金银使西班牙暴富起来。拥有了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等巨额财富,西班牙也几乎拥有了整个世界。

  遗憾的是,飞来的横财却没有使西班牙的经济飞跃。王公贵族们不是将财富挥霍掉,便是用它重整军备。因此,西班牙虽然拥有了一支令对手敬畏的无敌舰队,但它的经济实力却远远滞后于其军事实力,更不能与其强劲对手大英帝国相提并论。而且,无敌舰队并非无敌,就如同常胜将军并非没有过失败一样。西班牙王公贵族生活上的骄奢*逸与政治上的短视无能,为日后西班牙帝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当时在欧洲大陆君临天下的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王朝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因为没有子嗣,便立下遗嘱,确认法国王储的次子安茹公爵为其继承人。1701年,安茹公爵即菲力浦五世加冕成为西班牙国王,波旁王朝正式入主西班牙。此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为夺回在西班牙的王位发动了所谓的王位继承战争,双方在欧洲大陆厮杀、征伐达12年之久,欧洲列强均被牵涉其中。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和约》确认菲力浦五世为西班牙合法的国王。

  菲力浦五世去世后,其子费迪南德六世于1746年即位;1759年费迪南德六世夭折,其弟查理三世即位,并统治西班牙达29年之久。

  在波旁王朝众多的西班牙君主中,查理三世是最受历史学家们青睐的一位。查理三世痛感教会干政造成的诸多流弊,以空前的铁腕在帝国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下令驱逐耶稣会会士,禁止僧侣团活动,把他们解散并没收其财产。查理三世最受人民欢迎、最遭教会痛恨的著名行动,结束了宗教法庭和残酷刑讯带来的恐怖。

  与其父相比,查理三世之子查理四世遭到历史学家众口一词的批评。查理四世重用弄臣曼努埃尔·戈多伊,此人担任王朝的首席国务部长和首相,把持朝政长达25年之久。在戈多伊的唆使下,查理四世与欧洲新贵拿破仑结盟,这次决策的失误导致西班牙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1805年在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几乎将法西联合舰队彻底歼灭,“无敌舰队”从此蜕化为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历史名词。

  1801年西班牙民众暴动反对戈多伊的专制统治,戈多伊在最后关头仓皇逃遁,寻求法国的庇护。拿破仑则以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接待这位昔日的盟友。

  查理四世愧对苍生,引咎退位,让位于其子费迪南德七世。拿破仑见势不妙,引兵攻入西班牙,费迪南德尚未当上国王,先沦为俘虏。拿破仑任命其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为新国王。西班牙人奋起反抗,开展了所谓的“游击战”抵御法军的入侵。1812年西班牙各路人民代表齐聚加的斯,通过了新宪法,确定了王权和教会权力的界限。这一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西班牙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制的诞生。

  拿破仑兵败大陆,被流放海外,费迪南德也于1814年重新掌权。他虽然接纳了1812年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新宪法,但与此同时,这位生性多变、易为他人左右的君主又把其前任查理三世的许多改革措施予以推翻,僧侣团、宗教法庭和刑讯又回到了西班牙。这一不得人心的举措遭到自由党人的反对。费迪南德又顺从了他们的要求,他对1812年的宪法重新发誓,划分他和教会的权力,宗教法庭随之又被取缔。

  三年之后,费迪南德七世又在西班牙建立了专制的君主制。直到19世纪以后很长时间,君主专制和自由政体交替主导着西班牙的政局,内乱频仍、世事跌宕是19世纪西班牙的真实写照。

  1833年,费迪南德七世去世引发了一场内战。费迪南德七世死时,其女儿伊莎贝拉公主尚未成年,因此暂由他的第四个妻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摄政。对此,费迪南德的小弟卡洛斯坚决反对。他在巴斯克地区、纳瓦拉、阿拉贡及加泰罗尼亚等地呼吁反对王后摄政,为此导致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1833年~1840年及1872年~1876年间两度祸害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

  伊莎贝拉女王统治西班牙直至1868年。同年,她被军人推翻流亡国外。第二年西班牙被自由派统治,短期内甚至成为共和国。之后,阿方索十二很快在西班牙恢复君主统治,西班牙又回到了保守状态。阿方索重新给予教会过去的权力地位。在其后任阿方索十三统治期内(1886年登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1898年,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也交给了美国,至此,查理五世开创的庞大的西班牙帝国分崩离析……

  而保守派和自由派的争斗在世纪之交之后依然没有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1931年4月14日,共和党人在选举中获胜后,国王退位,这标志着波旁王朝的终结,共和党人为此欢呼雀跃。然而随后的1936年便爆发了内战。陆军参谋长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在内战中渔利,建立了独裁统治。与西班牙颇有势力的君主主义者相比,工于心计的佛朗哥更像一个老练的权术家。他一步步向对方妥协,1945年他答应恢复君主制,1947年又颁布一部法律,确定在他死后由一位经他确认的王室成员出任国家元首。佛朗哥在多方寻觅之后,终于确定阿方索十三的孙子、波旁王朝的直系后裔胡安·卡洛斯为其继承人。

  胡安·卡洛斯1938年1月5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是巴塞罗那公爵、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的儿子。他生长在意大利和瑞士,10岁时才第一次踏上西班牙的国土。

  胡安·卡洛斯和弟弟阿方索一块儿在圣塞巴斯蒂安上学,1955年入萨拉戈萨军事学院,随后又进马林海军学院、圣哈维尔空军学院就读。在军事学院就读期间发生了一场悲剧,胡安·卡洛斯的弟弟死于非命:当时兄弟俩正擦枪准备一起去打猎。阿方索的枪意外走火,阿方索当即身亡。

  胡安·卡洛斯在三个兵种中均被任命为中尉。作为未来的武装力量总司令,他对西班牙的军队知之甚详。此外,他还在马德里大学修读了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父亲同意下,他接受了佛朗哥的建议,成为这位大独裁者的继承人。1969年7月23日,佛朗哥的继任人选正式公布。

  1962年5月,胡安·卡洛斯与一位欧洲王室的公主结婚,她便是希腊公主索菲,西班牙人按自己的习惯称她为索菲亚。这起婚姻符合传统的观念,结婚仪式在教堂举行。所有人都相信,王子将是未来西班牙称职的国王。他由佛朗哥任命避免了国内局势的动荡。

  1975年11月,佛朗哥死后仅几天,胡安·卡洛斯宣布成为西班牙国王。1976年11月17日通过了关于政治改革的法律,佛朗哥的独裁政体被彻底结束,重新在西班牙实行两院制。1978年在对政治犯进行大赦后,君主立宪制宪法被人民所认可。现在西班牙是一个根据现代议会制原则进行统治的王国。为了能从现行的君主专制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胡安·卡洛斯主动剥夺自己的权力。为此,他在世界范围内达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如今,他同其他欧洲君主一样享有类似的权力和义务。

  1981年2月23日下午,以国民卫队军官特赫罗斯为首的一批对改革不满的军人突然袭击议会,发动了政变。大批支持政变者的军队和坦克开往首都,占领了马德里的国家电台,要求恢复佛朗哥的独裁制度,新生的西班牙君主立宪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胡安·卡洛斯国王在得知政变的消息后,立即于当天夜里亲自向各省的军区司令打电话,警告他们同叛乱分子保持距离。各军区司令知道国王对政变的态度之后,明确表示不支持政变者。胡安·卡洛斯国王还亲自说服军队的高级***站在自己一边,他们中有许多是国王军校时的同学。国王甚至披挂上阵,身穿军队总司令的戎装在电视台发表讲话,呼吁人民反对政变,支持国王和政府。气势汹汹的政变分子内心其实很虚弱。他们眼见国王的态度如此坚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君主立宪制,于是俯首就擒,参加政变的部队也纷纷投诚。在1981年2月23日这个决定性的夜晚,胡安·卡洛斯真正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他也因此赢得了西班牙乃至全世界的敬佩。

  胡安·卡洛斯一家住在萨苏埃拉王宫里。这座别墅式王宫坐落在马德里城边上,外表看上去像一个庄园。胡安·卡洛斯喜欢书籍和古典音乐,也爱收集历史上著名的帆船模型,他曾被牛津、剑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博洛尼亚、斯特拉斯堡、哈佛、利马和曼谷等世界名校均授予过名誉博士学位。国王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工作,每天4小时的午休时间用来长距离散步或骑马。总理定期来到王宫向国王通报近期国务。当然,国王在马德里皇宫里也有工作间。正式的会面,如国王夫妇接见国宾和大使等都在这里的豪华房间里进行。每逢节日,国王夫妇还在此举行宴会。这里的大餐厅约有400平方米,设145个座位,而在萨苏埃拉宫则只能款待20名左右的客人。加冕厅内设有国王夫妇的加冕椅,四级铺着红地毯的台阶通向加冕椅前。国王夫妇很少坐在加冕椅上,接待客人时他们总是站在客人中间。

  胡安·卡洛斯和王后索菲亚都热心于运动。夏季,国王一家喜欢在马约卡岛附近的海面上驾驶帆船;冬季,则在比利牛斯山滑雪。国王还喜欢飞行、高速驾驶摩托车和汽车飞驰。国王为人非常随和,据说有一次国王骑摩托车旅行,途中碰到一个摩托车手因缺油而抛锚,国王驾驶摩托车疾驰,带这位车手买来了汽油。在国王摘下头盔擦汗时,那个摩托车手才认出眼前的热心人原来是国王陛下。

  在西班牙,人们不称王后索菲亚为“殿下”,而是平民色彩较重的“夫人”。国王夫妇共有三个孩子:公主伊蕾娜、克里斯蒂娜和王储菲力浦。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王后亲自接送。王后爱好考古和音乐,她还是名出色的护士。王后在马德里的慈善机构工作,她支持红十字会,是一家精神障碍者救助组织的成员。

  国王一家一般都在马约卡岛的马里温特宫度假。1995年夏季,警方在马约卡岛上破获了一起针对国王的刺杀事件。这起事件是西班牙巴斯克地下组织埃塔(ETA)所为。幸亏马约卡岛上的警察在行动开始前便将杀手抓获。

  国王的两个女儿均受过高等教育。伊蕾娜公主当了老师,1995年3月18日与一位同龄银行家海梅·马里夏拉尔结婚。克里斯蒂娜公主先是学社会学,后又在美国进修语言。因为早在儿时父亲便带她出海航行,她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帆船手。

  王储菲力浦中学毕业后到加拿大莱克菲尔德学院深造。像父亲一样,他接着读军事学院,三年后完成了在三个兵种军事学院的巡回。1988年开始攻读法学和经济学。身高197米的王储自少年时起就跟随在父亲的左右,9岁时被确认为亚斯都里阿斯王子(西班牙西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王国)。在一次欢庆仪式上,父亲授予他胜利十字勋章,接着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这枚十字勋章既是颁给现在的你,同时也是颁给作为未来国王的你。你必须像王冠所要求的那样,以自豪和尊严来佩带它。你必须勤奋、勇敢、知人善任。这枚十字勋章要求你和所有西班牙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永远去做西班牙要求和期待你去做的事情。”

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

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哥伦布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哥伦布

时代的影响

1451年哥伦布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哥伦布在青年时代没有受到过多少正规教育。虽然他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纺织匠,但哥伦布对航海和来往于地中海之上的商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哥伦布25岁那年,也就是1476年,满头红发,身材高大的他随着一艘沉船的残骸安全地游到了葡萄牙。以后的几年,他就住在葡萄牙并且结了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年轻的妻子不久就死了。本可以在葡萄牙近海的商船上继续稳稳当当地做水手度日的哥伦布却总是梦想得到财富和荣誉,憧憬着西边的神秘的地方。

《马可·波罗游记》一书是哥伦布少年时代就喜欢读的,后来他不仅精读了此书,并且还做了研究。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至今还保存在座落于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书上还保存着许多哥伦布的眉批。哥伦布喜欢读这本书的缘故不仅是此书像《天方夜谭》一样有趣,更是由于这本书合乎他的做为一个拜金狂的理想。他对书中描写的地方非常仰羡,他仰羡中国和印度的珠宝金银,但使他最欣羡不已的是其中对日本的描述。

没有到达日本的马可·波罗是根据传闻写了关于日本的几章。根据他的记述,日本位于距中国海岸2400公里的海上,国内有取之不尽的黄金。但是,因为国王不允许输出黄金,所以到那里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在那个充满黄金的日本国里,用黄金盖成了国王的宫殿,在宫中用4厘米厚的金砖铺起了道路以及房间的地板,甚至用金子做窗户框。并且在那里还到处都能采集到玫瑰色的珍珠,人们要把一颗珍珠放在土葬时死人的嘴里。书中记叙了元帝国皇帝发动对日本的战争是由于听信了传闻所致。

哥伦布处心积虑地要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的航路,梦想达到忽必烈没有达到的目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说自己日夜祈求从上帝那里得到产金的土地,在信中他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另外,哥伦布的好奇心也被他博览群书和长期的航海实践所搏动着。在他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自年轻的时候出海以来,至今还不曾离开海上的生活。这种职业,似乎使所有干这一行的人,都产生了一种想知道世界奥秘的心情。”

1476年,哥伦布加入了一只法国的海盗船队。在一次攻打意大利船只的战斗中,他所乘的船火下沉,他跳海逃生,在海中他游了很长时间到达了葡萄牙。哥伦布认为他能大难不死并且到达了葡萄牙都是上帝对他做的安排。

在葡萄牙这一“探险者”的国度里,哥伦布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知道了怎样使用罗盘、海图和各种新航海仪器,获得了怎样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来确定船的位置的方法,并且随船参加了多次的远洋航行。有一次,他获得了一个航行到冰岛的机会,他到达冰岛后又继续航行了160公里,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哥伦布后来西航的志向。但对他有更大感召力的可能是关于北欧海盗的故事。

北欧海盗原意是“居住在海湾的人”,由于北欧海盗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许多书上也译作“维京人”。公元800~1500年间,由于人口增长很快再加上内部政治动乱,北欧地区一些善于航海的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往往结队出海去寻求新的生路。他们在海上横行一时,拦截来往商船,袭击别国海岸进行掠夺,有的人也经商和探险。所谓“海盗时代”就是欧洲中世纪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称呼。

公元900年左右挪威的维京人到达格陵兰并且把居民点建在了西海岸,这是他们的许多探险活动的一次。公元1000年前后,由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带领的一批人乘船从格陵兰出海,到达了北美海岸。由于他们在那里发现一种很像葡萄样的藤科植物,就把这儿称为“酒的土地”音译就是“汶兰”,现在的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可能就是那时“汶兰”一带。由于遭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使他们要在那里建立居民点的打算没能实现。

对于许多人只当故事听的艾列克逊探险到汶兰一事,哥伦布却深信不疑。他坚信横跨大西洋可以到达陆地,并且认为“汶兰”就是东亚的某一国家。从一些传闻中,哥伦布更坚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在连续强西风的时候,海上有时飘 来一些尸体,这些尸体既非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对此,哥伦布认为那就是居住在大洋对面亚洲人的尸体。

除了哥伦布认为自己是上帝选定的神舟——载运基督者,要去完成一项发现“新天新地”的使命这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灵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古希腊学者波昔多尼指出的大地的球形说以及中世纪思想家培根关于地球概念的影响,这一切都促使他去冒险。

在1474年哥伦布从故乡意大利写给著名的天文学家、兼地理学家托斯康内利的信中,他就曾询问过从海上到达印度的最短航线。这位学者指出:“通过大西洋到达黄金和香料的王国是一条比葡萄牙人所发现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径。”随信还给他寄来了一幅示意图,并且对路程进行了推算。哥伦布根据《旧约》经外书中记载的:“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的六个部分干涸。”对地球的大小做了比托斯康内利的估计小得多的判断。哥伦布认为欧亚非三个大陆的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6/7,而海洋只有1/7。在把托勒密、马可·波罗和达伊(1350~1420)的著作作了研究后,哥伦布得出结论:整个地球经度为360度,从西非往东到达广阔的亚洲陆地占280度 (按托勒密的设想,非洲南端和亚洲大陆相连),从西非向西到东亚岸边的海洋占不到80度。

由于托勒密的《地理学》译文中的“海里”阿拉伯的计量单位,而哥伦布未经换算成欧洲的“海里”就进行了计算,所以哥伦布又犯了错误。假使从加纳利群岛出发朝正西航行,由于该地的经度比赤道经度距离短,这样每个经度的距离将减至50海里 (合80公里)。这样,由加纳利群岛向正西航行6400公里,那么中国、日本和印度就到了。

寻求支持

哥伦布经过以上推想,认为亨利王子和他的后继者采取沿非洲海岸南航的计划是不足取的。可是,由于哥伦布自己没有亨利王子那样的条件来实施自己的计划,所以,他只有把希望寄托于裘安王子身上,当时葡萄牙的航海事业是由裘安王子掌管的。但是,哥伦布出身低微,没有求见王子的机会。哥伦布却凭自己英俊潇洒,在里斯本常到贵族女儿们住的修道院做礼拜,获得了一位大家**的垂青,不久他们就结婚了。凭着这一婚姻才使哥伦布得以同王室接近。1478年,他向裘安王子兜售自己的计划时,也许是害怕他的计划被别人窃取而隐瞒了关键部分,加上他平时爱说大话无人信任和要价太高:除了一年用的粮食、三艘船、船员外,他要求封他为骑士,并且担任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分得该地一切财富的1/10,所以没人相信。

1482年,裘安王子当上国王后曾召开学者评价会来审查哥伦布的计划,最后还是被否决了。3年后,哥伦布的妻子死去,他就带着独生子离开葡萄牙来到了建立不久的西班牙王国。由于害怕哥伦布的计划被别国采纳抢先到达印度,裘安二世曾下令召回哥伦布,但遭到拒绝。

哥伦布到西班牙后就开始活动,想从西班牙国王菲迪南德和皇后伊丽贝拉那里得到支持,1486年5月,国王和皇后终于召见了他。由于他的忠厚、自信及丰富的地理知识,哥伦布给国王和皇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西班牙很想在开辟东印度群岛航路的竞争中击败葡萄牙,所以对哥伦布的计划很支持,并责成一个由海员和学者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研究。遗憾的是委员会办事拖拉,到1488年还未做出任何决定,等得不耐烦的哥伦布又回到了里斯本,试图从国王约翰那里得到支持。可是,当时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门·迪亚斯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后胜利归来。这样国王约翰认为,东行到达亚洲的航路已通,于是对哥伦布的计划就失去了兴趣。

尽管哥伦布又向英国和法国国王提出了建议,但都失败了。毫无办法的他,只好等待西班牙的那个委员会的决定了。1490年,哥伦布的计划不切实际的断言终于被西班牙皇家顾问们宣布,但皇后仍然对此抱有信心。1491年一年新任命的委员会终于通过了哥伦布的东印度群岛探险计划。

多年的冷遇非但没使他妄自菲薄,相反竟使他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他提出在试航成功后任命他为海洋将军和新领地的总督,亲且要把将来全部殖民地收入的10%归他所有。

这一要求遭到国王和皇后的断然拒绝。幸亏一个替皇后管理个人财务的宠臣向皇后说明这次探险的代价比获得的利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1492年,同意哥伦布所提各项条件的正式文件终于签定了。经过8年的挫折,哥伦布的计划终于被采纳了。

成功的首航

8月初,出海的一切已准备就绪。一支将在大洋上航行的最赫赫有名的船队停泊在西班牙西南的一个小海港帕洛斯港中。它包括哥伦布的旗舰圣玛丽亚号和两艘轻快帆船平塔号和尼娜号。三艘船大小各不相同,在船上装有大炮,与当地土著居民做交易的物品以及6个月粮食和其他食品。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3根桅杆,并备有角帆,由哥伦布任船长。第二艘是平塔号,船长是马丁·宾森,重90吨,速度快,船体长度只有旗舰长度的一半。第三艘尼娜号,重约60吨左右,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也是做为投资者参加这次探险的,是否成功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相关联。

最困难的工作是召募水手,队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相当一部分是以这次航行为条件特赦的犯人。这样凑成了88人,其中包括一名懂阿拉伯语的语言学家。这是因为在那时人们认为所有语言的母语是阿拉伯语,所以这位语言学家是打算在会见中国大汗时充当翻译的。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队起锚出海了。那时没有一点风,船帆无力地悬垂着,船队缓缓地趁着落潮沿着廷托河驶出。

8月12日,船队驶到了位于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岛。补充了木柴和供应品之后,9月6日,船队离开加那利群岛,由于所有的船员情绪都很好,所以没有一个逃亡的。船队乘着加那利群岛附近常起的东北风朝正西方航行,根据哥伦布几年前在这一带航海的经验,这种东北风是越洋驶向日本国最好的风向。

船队顺着偏东风日夜不停地航行着,有时一昼夜可以向西航行150多英里。可是日复一日,总是那空无一物的海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船员们过着单调的海上生活。从早到晚,船童每隔30分钟报告一次根据沙漏得到的时间。船员每隔4小 时换一次班,由于在15世纪后期的小船上,只有船长和一两名高级官员才有享受舒适的船舱和卧铺的权力,所以不当班的船员只有懒洋洋地躺在甲板上闲聊,或缩在阴凉处好好地睡上一觉。

远航开始的日子里,哥伦布过得非常愉快,空气清新的早晨,煦暖的午后和宁静的大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唯一使他焦虑不安的是海员们焦虑的心情。哥伦布在开始的时候就准备了两本航海日志。一本记录他估计的每天驶过的实际距离,是秘密的;另一本记载的航程比实际航程小得多,是公开的,这样是为了在航期拖长时,使船员们不致感到惊恐而失去信心。但是由于哥伦布总是把航速估计过高,所以他这本假日志倒更接近于实际的情况。

虽然,两个星期后,由于风向改变,航队开始逆风而行,可这却使哥伦布感到宽慰。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正需要这逆风,因为船员们很担心这一带海上以后永远不会有适当的风向来送他们返回西班牙。”

不久,他们发现一簇簇碧绿的海草飘浮在海面上,这时他们已经航行到了大西洋中部由大量漂浮的马尾藻覆盖的马尾藻海。当他们顺利通过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起初担心船会触上暗礁或被四周的海草缠住是没有必要的。后来,一个海员找到了一只附在海草上的海蟹,哥伦布认为这迹象表明陆地即将临近了,因为在他看来,蟹是不可能在离陆地80里以外被发现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在马尾藻海里到处繁生的小蟹。

9月25日傍晚,平塔号的船只高喊在前面到了陆地,另外船上的船员也跟着爬上了桅杆,一个海岛在海天相接之处隐约可见。哥伦布激动不已,跪在地上感谢上帝,并且命令全体船员唱起了对上帝的颂歌。可是他们发现的海岛在第二天却无影无踪了。这种事在过去和以后都发生过,他们是把低垂着的雷雨云误认为是陆地了。

10月份,船队已与世隔绝地在大洋上漂泊了3个星期了,可是陆地的影子还是看不见。满面胡茬,衣服也由于汗浸海水淋而成板块的海员开始公开抱怨,他们说这次远航是一种愚蠢的航行,有几个海员要把哥伦布扔到大海里后再返航回去。

可是毫不动摇的哥伦布还是要继续一直向西航行。10月7日,他们看到一种肯定不是海鸟的小鸟越过头顶向西南方飞去。这时正值大批候鸟从北美飞向加勒比海岛群和南美过冬的转徙高潮。因此哥伦布就率领整个船队朝西偏西南方航进,这是以候鸟为航标的。

10月11日,海浪送来了一根有树叶的枝条,一根开满花朵的树枝和一块好像人工砍凿过的木头……这些迹象表明陆地已临近了。哥伦布在日落时带着船员唱起了祝福歌。他提醒大家,国王曾许诺以巨额年金做报酬给第一个发现陆地的人,并且哥伦布还以一件丝绸紧身上衣为奖励。晚上,船上点起了明火,把灯笼悬挂在船尾,这样可以保证各船互相不失散。晚上7点,船员开始值第一个夜班。

在海浪汹涌的夜间,船队颠簸在月光闪烁下的浪头上。各船船长都凝神搜索着西边远处的洋面上,或在甲板上紧张地来回踱着。10点钟,哥伦布终于发现了远处的一点微弱的火光。好像有人拿着一只蜡烛举起后又放下,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永远消失了。据后人分析,哥伦布看到的火光可能是印第安人在一个海岛的东海岸燃起的野火,以用来驱赶室内的蚊蚋。

使大家空欢喜一场的误报过去了,大家又都恢复了平静,在静谧的星光下,船队继续向前航行。第二天上午两点钟,平塔号的一个船员又高呼道:

“陆地!陆地!”这次他们的确发现了陆地,那些在月光中闪显出灰白色调的砂石构成了崖岸。这只是在佛罗里达外缘成弧形展开的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海岛,却不是东印度群岛的一部分。

这时哥伦布已不是一个探险家,而是一个新大陆的发现者,这可以说是哥伦布一生中最伟大的日子。一条项链似的珊瑚礁和光闪闪的沙滩环绕着的一个微微起伏的海岛耸立在前方6英里处。这个被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的岛上到处生长着绿油油的热带森林。圣萨尔瓦多西班牙语的意思是“神圣的救主”,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长13英里,宽5英里的小海岛。

哥伦布从船上看到有几个裸体的人从树林中出来,于是他把各船船长召集起来,“总督”哥伦布把石榴红的服装穿上,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也分别由另外两名船长扛着,举行仪式,然后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升起了那两面旗子。哥伦布宣布这里已成为西班牙的国土。随后他率众踏上大地,匍伏在地上,以感谢上帝给他们带来的好运。红棕色皮肤的居民,看着这群白皮肢不速之客的“表演”感到十分好奇和困惑。

不久,居民们好奇地开始围观哥伦布,他们全是裸体,体态十分健美,自以为是到了东印度群岛的哥伦布,把这些土著居民称做印第安人。这样,从那时起所有的美洲土著也都被这样称呼了。实际上,他们当时见到的这些人是散居于南美北岸诸海岛上的阿拉瓦克人。

哥伦布同这些土著居民做了交易,以铜铃、红帽子、玻璃珠之类的小物品换得了黄金制成的小饰物、棉纱和鹦鹉等等。这项贸易是绝对不平等的交换,一枚普通的西班牙钱币就可以换25磅棉纱。后来哥伦布描写这些居民时说道:“我所见到的所有的人都很年轻……,他们没携带也不懂得铁的武器可以伤人,当我把剑拿给他们看时,他们抓住了剑刃,因无知而伤了手指。他们没有任何铁器……”

船员们在圣萨尔瓦多停留了两天,也用一些廉价的装饰品从印第安人那里换来了食物、淡水。

那位带来的阿拉伯语言学家在这里是毫无用武之地的。哥伦布他们只是依靠手势和符号从阿拉瓦克人那里得知,南边有一个拥有大量黄金的国王,且在南边和西边还有许多这样的海岛。

这个消息是振奋人心的。在当时那带有很多想象成份的地图上,确实有许多海岛散缀在亚洲东部的海上,包括那个所谓的日本国。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那里黄金丰富到这样的程度,连宫殿的屋顶和地板都是用黄金制成的。于是哥伦布下定决心要向西南方寻找这块宝地。抓了6个阿拉瓦克人当翻译和向导之后,船队又朝西南方行进了约两个多星期。在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海岛,并且在这一带首次尝到了白薯、玉米和木薯,令他们赞赏不已的还有印第安人奇特的睡铺——网络状吊床。这以后不久,欧洲的海员就采用了这种吊床。

然而,寻遍了巴哈马群岛,他们也没有找到很多黄金,因而根据印第安人的传闻他们又继续向南方去寻找一个更大的叫古巴的海岛。这里向东风景十分秀美,到处可见巍峨的青山,因而,哥伦布说古巴是他听见到的最美丽的海岛。可是,在那里,他们同样没有找到什么商船和黄金屋顶的宫殿,他们所见的只是一些独木舟和一些由圆形小屋组成的村落。

哥伦布拿着一块黄金指给当地土著人看时,他们指了指内陆的一个地方说:“古巴纳坎。”“古巴纳坎?”“……坎?”“……可汗?”就是它,哥伦布认为他们一定是说:“中国的大汗”。因此他认为自己现在到了中国,而不是什么日本国。

一个外交使团很快被哥伦布派出了,携带着菲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公函去见大汗。显然在这里不可能见到中国的大汗也不可能找到什么黄金的宝藏,可是却发现了当地居民的一个奇特的习惯——就是把一种称做托巴科斯的叶子卷起来塞进鼻孔,吸入点燃时冒出的烟。他们没有料到这野草有一天会变得像黄金似的贵重,这就是烟草。

沿古巴北岸航行了5个星期,船队仍旧没有找到黄金。由于听信了阿拉瓦克人的意见,有一天,平塔号船长自做主张起锚向东航行,去一个叫巴比克的海岛上寻找黄金,自此一去6个星期不见归来。

12月5日,哥伦布只率领着尼娜号和圣玛丽号到达了古巴的最东端,在继续东行中,又一个人口众多,风景优美的海岸出现了。全体人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和西班牙同样美丽的海岛,西班牙岛就这样被哥伦布命名为这个海岛的名称,这就是现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属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又过了两个星期,哥伦布他们勘查了伊斯帕尼奥拉岛北部海岸的大约1/3的地方,并且绘制了一幅相当准确的这一带的地图。有时他们去参观阿瓦克人的大部落并一同去寻找黄金。他们发现越是向东走,就越有找到黄金的苗头。

12月20日,船队在四周环山的阿库尔湾下锚。友好的当地居民将一些黄金饰物献给了他们。一件嵌金的精绣棉布做为礼物送给了哥伦布,这是在东边几英里外的一个部落酋长特意送来的,因此哥伦布决定马上回访。途中,圣玛丽号不幸触礁。哥伦布从这位酋长那里得知在内地有一个黄金十分丰富的叫锡瓦奥的地方。锡瓦奥又被哥伦布误解为可能是日本国的误读,因此他更认为无尽的宝藏已终于在这个西班牙岛上被发现了,也更相信西班牙岛就是位于中国东边海上的日本国。他们在岸上修了一个寨堡,木料来自于圣玛丽亚号船的残骸,命名为纳维达德,西班牙语的意思就是“圣诞节”。作为在这新大陆上的第一次殖民活动,哥伦布留下40人开采伊斯帕尼奥拉的金矿。随后,他们带着从岛上弄到的各种特产,大量的黄金以及那6个印第安人作为这次发现的证物,于1493年1月4日起锚开始了返回西班牙的漫长航程。

两天后,哥伦布的尼娜号又和正贴岸向西航行的平塔号重新会合。两只探险船无畏地驶向茫茫大西洋。两星期后,伊斯帕尼奥拉的群山就再也看不到了。归航的旅途也是惊验万状的,同样经历了惊涛骇浪和狂猛的风暴,在亚速尔群岛附近,两艘船又被巨大的风浪所冲散。3月4日,历尽坎坷的尼娜号终于到达了里斯本,3月15日,船又驶进了出发时的帕洛斯港。平塔号在几个小时后也进了港口。经过7个月零12天,这些疲倦的探险者终于又回来了。

哥伦布一生中最愉悦的日子要算他回来后的几个月,4月中旬他被召进宫,并且得到了将军的封号,隆重的招待也大出哥伦布意料之外。哥伦布也因此成了风云一时的英雄。

二次远征

急于想占有所发现的土地和财富的国王和皇后命令哥伦布马上返航回伊斯帕尼奥拉。一支包括17艘船和1200船员的巨大船队,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就组建完成了。这次殖民远征在当地欧洲派出去的远征中要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哥伦布把自己的弟弟迪戈也带上做他的助手。本次远征的目的是要哥伦布在那里建一个永久殖民地,使当地土著人归顺,还要搞明白古巴是否真的是亚洲的一部分。

这次远航出发时与首次时不同,船队是在喇叭伴奏下,堂皇地从良港加的斯出发的。而第一次是从沿河的一个小镇出发的。其时正是1493年9月25日。为了找到印第安人提示的位于伊斯帕尼奥拉东南方的一些大岛,船队从加那利群岛出发以后,航向定得比上次更靠南了一些。11月3日,正是礼拜天,礼拜天在西班牙语就是迪斯多米尼 (意为主日),由于在当天他们发现了一个风景秀美的海岛,哥伦布就把多米尼加作为这个海岛的名字。这个标志哥伦布在加勒比海巡航开端的海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的中部。

在一个以哥伦布的旗舰命名的叫马里加朗特岛的海岛上稍事停留以后,船队又继续向北驶进,不久就靠岸在草木茂盛的火山岛瓜德罗普。在这里,船员们发现当地的加勒布人有吃人的习性,美味的菠萝他们也是在这里首次尝到的。

在继续向北的航行中,船队又经过了一系列海岛——圣基茨、雷东达、安提瓜、蒙特塞拉特、尼维斯,这些海岛的许多名字都是哥伦布起的。11月13日,船队停在圣克罗伊岛,14日,第一次武装冲突在他们与加勒布人之间发生了。船队通过长长的维尔京群岛,沿着波多黎各南岸行

1553年,玛丽一世推翻了简·格雷的统治,成立了天主教政府。爱德华六世所立的宗教法也被玛丽一世废除。玛丽一世尝试说服国会废除亨利八世所立的新教法律。为了取得英国国会成员的同意,玛丽将亨利八世所没收的隐修院土地发还,这是因为新任的土地拥有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由于玛丽一世坚持嫁予西班牙王子腓力二世,国内新教徒借口再起暴动:简·格雷的父亲,坚称其女儿才是合法的英格兰女王。托马斯·怀逸则以拥立伊丽莎白之名,率领军队从肯特郡一直到伦敦才被打败。

暴动被镇压后,简·格雷的父亲、丈夫及她本人均被控以高度叛国罪而处死。虽然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一世)坚持自己没有参与起义,但她仍然被监禁于伦敦塔两个月,随后则被软禁。 玛丽一世时期,英格兰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安特卫普布料贸易的衰落。由于玛丽已经和西班牙联姻所以她不允许英国海盗打劫西班牙。为了扩大英格兰的贸易及挽救经济,玛丽继续依照诺森伯兰公爵的建议,在欧洲各地寻觅新的营商港口。

1553年,玛丽一世命令英国远征队向东北方向航行,与莫斯科公国正式建立了贸易联系,并为英国商人谋取了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权。1554年,经玛丽一世女王批准,英国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专门经营俄罗斯,中亚,波斯一带的贸易。

1558年,玛丽政府印刷了“税率表”,罗列了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这份税率一直沿用到1604年。 1553年,玛丽一世推翻“九日女皇”简·格雷登上王位后,立即宣布恢复天主教,她宣称她不会强迫任何人跟随她的信仰。不过到了1553年9月底,一批宗教改革人士都被捕了。玛丽在1553年10月的第一次议会中宣布亨利八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是有效的,并且废止爱德华六世的宗教法案。教会教义恢复到1539年的状态,例如重申神职人员不能结婚,结婚的牧师将被剥夺圣俸。

玛丽一世颠覆之前都铎王朝君主拥护新教的局面。她在位期间,英格兰复辟罗马天主教。作为女王,玛丽拒绝承认父亲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分裂,以及她弟弟爱德华六世所信奉的新教。

玛丽一世对新教徒采取了高压政策,屠杀其中的激进分子,许多新教人士被处死。在她统治5年中,有300余人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包括那个敢于宣布她父母的婚姻为无效、她为私生女的克兰麦大主教等,而被迫流亡国外的新教徒则不计其数。第一批死刑执行发生在1555年2月初,2月4日处决约翰罗杰,8日处决劳伦斯 索德斯,9日处决罗德泰勒,约翰·琥珀,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入狱,并且被强迫见证瑞德利和拉蒂莫处以火刑。克兰麦宣布放弃自己的新教信仰,并回归天主教信仰,但是玛丽并没有赦免克兰麦。在坎特伯里大主教克兰麦处火刑的那天,他又宣布回归新教信仰。

玛丽一世任命她从前的女教师的儿子红衣主教列金诺·保尔为大主教。爱德华六世所立的宗教法也被玛丽一世所废除。她还尝试说服国会废除亨利八世所立的新教法律。玛丽一世的宗教迫害持续了四年。 1556年1月,玛丽的公公即查理五世逊位,腓力二世继位为西班牙国王,玛丽也就成了西班牙王后,不过两人依然分居。腓力二世在布鲁塞尔宣布称王,玛丽却还在英国。1556年2月腓力二世与法国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

1557年3月至7月间,腓力二世回到英国劝说玛丽支持西班牙对法国开战。玛丽倾向于开战而她的幕僚则反对,因为这会中断与法国的贸易。但特伯雷大主教的侄子托马斯·斯塔福德在法国的帮助下入侵英国,这件事情促使玛丽下决心向法国宣战。这场战争让英国与教皇的关系紧张起来,因为教皇保罗四世和法国亨利二世是盟友。1558年1月,法国占领英国加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942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