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各地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
2021年各地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加重,年轻人减少,适合结婚的年龄段人口整体减少,进而导致结婚率降低。2021年各地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
2021年各地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1近日,多地发布2021年婚姻大数据,整体趋势为近五年结婚登记数量逐年下降、结婚年龄推迟,2021年离婚率降低明显。
2021年结婚率下降,专家:与人口老龄化、结婚意愿低有关
2022年2月14日,江苏省民政厅发布的“2021年江苏省婚姻登记大数”显示,2021年,江苏省共结婚登记466947对,较2020年结婚登记总数下降516%。从年度趋势来看,近5年江苏省结婚登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图自江苏省民政厅
合肥市情况类似,据江淮晨报报道,合肥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21年共结婚登记57166对,较2020年结婚登记总数下降66%。从年度趋势来看,近8年合肥市结婚登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表自江淮晨报
从登记年龄来看,2021年江苏省初婚年龄平均为2729岁,其中男性28岁、女性2652岁。与2020年相比,男性平均初婚年龄略有推迟,女性的略有提前。此外,2021年浙江温州市平均初婚年龄男性比上一年推迟04岁,女性推迟03岁。
为什么结婚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月17日,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对健康时报表示,结婚率下降可能有多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加重,年轻人减少,适合结婚的年龄段人口整体减少,进而导致结婚率降低。国家卫健委1月20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34岁女性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
二是适龄男女婚恋观念转变。苏教授表示,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较高,导致生育意愿降低,进而对于婚姻的需求也随之降低。另外,年轻人生活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转变,如追求多样化生活,生育不再是必需品而成为一种选择。
多地离婚率下降明显,可能与“离婚冷静期”相关
2021年,合肥市共有16851对夫妻办理离婚,与2020年同期的34591对相比降幅超50%,达5129%。
2021年江苏省完成离婚登记134943对,比2020年(234497对)降低4245%。具体情况为,2021年江苏省共受理离婚登记申请240435对,完成离婚登记134943对,占离婚登记申请总数的5612%;在冷静期内主动撤回或逾期未办理视为撤回的占比3645%,另有743%因处于离婚冷静期或登记发证期尚未办结。
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省离婚数量在冷静期内主动撤回或逾期未办理视为撤回的占比3645%,这可能与民法典新颁布的“离婚冷静期”相关,苏剑教授表示。
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离婚冷静期自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撤回申请。申请期满后30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而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该规定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
2021年各地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2近日,多地2021年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
2021年婚姻登记和离婚登记数量有哪些变化?
结婚登记数量减少 年龄推迟
2月14日,江苏省民政厅发布2021年江苏省婚姻登记大数据。
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省民政部门共办理结婚登记466947对(含补办登记80635对),较2020年结婚登记总数下降516%,近5年全省婚姻登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17年—2021年,江苏省每年的结婚登记量分别为675508对、637705对、569442对、492373对、466947对,呈逐年下降之势,2021年比2017年少了208万对。
从登记年龄看,2021年,江苏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其中男性28岁、女性2652岁。与前一年相比,男性平均初婚年龄略有推迟,女性的略有提前。另外,江苏省再婚平均年龄为3887岁,其中男性407岁、女性3772岁;全省复婚平均年龄为3976岁,其中男性4057岁、女性3895岁。
从江苏省结婚登记当事人情况看:678625人为初婚、159471人为再婚、95798人为复婚。
而从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地域分布情况看:南京市、徐州市、苏州市结婚登记量位居全省前三。
图源:江苏民政
据统计,江苏省南京市结婚登记人数位列全省第一的同时,结婚平均年龄也排全省之最。南京人3319岁的结婚平均年龄全省最晚,泰州市最早,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05岁。
安徽省芜湖市民政局公布,2021年,芜湖共有21143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登记结婚。
芜湖市民政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芜湖结婚登记的21143对情侣中,无为市人数最多,高达6664对。相比较2020年的24467对,2021年少了3324对。另外,数据显示,芜湖人的初婚年纪比较年轻,登记的平均年龄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在26岁。
在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共有57166对新人喜结连理,与2020年的61231对相比,减少4065对,下降幅度为66%。
2011年至2014年,合肥市结婚登记量呈现连续增长的状态。至2014年,合肥结婚登记量达到最高峰,全年办理结婚登记96926对。此后,结婚登记量开始逐年减少。至2021年,合肥的结婚登记量出现连续七年同比下降。与2014年的高点对比,近7年累计降幅达41%。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婚姻登记采用预约办理制度,2021年当事人通过预约系统预约婚姻登记业务6959件,共办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业务6748件,其中:结婚登记3241对,结婚登记办件量较2020年减少260对,同比下降743%;补领婚姻登记证1511件,较2020年增加395件,同比增长354%;复婚人数650人,占2021年结婚总人数的1003%。
结婚登记男女平均结婚年龄分别为 317岁 和 283岁,与2020年同期相比,男性早19岁,女性早32岁。初婚平均年龄男性293岁,女性272岁,与2020年同期相比,男性无变化,女性晚02岁。
在浙江省温州市,2021年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共有37027对(含跨区域办理结婚登记2483对),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91岁,女性为267岁,男性比上一年推迟04岁,女性比上一年平均推迟03岁。
浙江省杭州市2021年结婚登记人数,比上年增加2135对。杭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说:“一方面杭州是人才流入地,且大部分是适婚年轻人;另一方面我省实行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很多人感觉方便,且在杭州登记,还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杭州去年男女结婚年龄比前一年略有推迟。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85岁、女性271岁,与去年相比分别晚02岁、03岁。
在湖南省岳阳市,2021年全市共有24672对情侣喜提“红本本”。2017年,该市共有39271对男女办理结婚登记,2018年35329对,2019年31545对,2020年29194对,结婚登记人数逐年减少。从年龄看,男性初婚登记平均年龄292岁,女性初婚登记平均年龄263岁。
在湖北省襄阳市,2021年度男女初婚的平均年纪男性为3523岁,女性为3396岁。2016年襄阳男女初婚的平均年纪为2941和2727岁,相比之下,5年里推迟了近5岁。襄阳日报评论称,难怪为人父母者如此着急了。所以,互相理解,也许才是和谐相处的不二法门。
在湖北省十堰市,2017年全市共有15699对男女办理结婚登记,2018年13411对,2019年11022对,2020年9146对,2021年8234对,平均每年减少2000对左右(初婚数据)。
图源:十堰晚报
十堰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办理结婚登记的主力军是90后。从社会原因来分析,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人口基数小,加上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本科、考研,毕业时就已二十四五岁,工作两三年适应社会后,再恋爱一两年结婚,容易造成晚婚。除了客观原因,婚恋观念也在变化。作为目前结婚的“主力军”90后,对待结婚更是有想法。
多地离婚登记数量大幅下降
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其中的30天离婚冷静期制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30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离婚冷静期”的实施以及婚姻辅导的有效开展,减少了冲动离婚的发生。
2021年江苏全省共受理离婚登记申请240435对,当年完成离婚登记134943对,占离婚登记申请总数的5612%;87635对离婚申请在冷静期内主动撤回或逾期未办理视为撤回,占比3645%;17857对因处于离婚冷静期或登记发证期,尚未办结,跨年至2022年继续办理。
也就是说,去年江苏近四成离婚申请在冷静期撤回。
图源:江苏民政
2021年,安徽省芜湖市共有6700对夫妻办理了离婚。但是相比2020年的11333对,离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侯主任表示,自从《民法典》设立离婚冷静期后,一些夫妻在提交离婚申请后的一个月,最终撤销了离婚。“这是因为其中一些人是冲动离婚,一个月冷静期过后,他们又打消了离婚的念头。”
鸠江区婚姻登记处的侯主任表示,婚姻登记处有婚前辅导室,对于有需要的情侣,工作人员也会让他们填写《婚前辅导问卷》,通过这种方式告知他们婚姻的责任与义务以及《民法典》中涉及夫妻关系的一般规定。“对于进入婚姻的人来说,婚姻登记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未来漫长的生活里,夫妻一定要相互包容、尊重,学习如何经营婚姻。”
在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共有16851对夫妻在民政部门办理了离婚。这一数据与2020年同期的34591对相比降幅超过51%。
安徽省阜阳市也出现离婚数据较大幅度下降。据阜阳市民政局介绍,2021年全市办理离婚登记14105对,与2020年的28148对相比,减少了整整一半。以颍州区为例,去年1月份,离婚登记数为0,因为民法典去年1月实施,中间要经过30天的冷静期。2月份离婚登记为74对,相比往年同期有所下降。
在湖南省岳阳市,2020年有15856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而2021年为8259对,离婚总量减少7597对,降幅达48%。
在湖北省十堰市,2021年,全市有4600多对夫妻分道扬镳。但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实行“离婚冷静期”后,近5年来离婚人数首次出现骤减情况。
图源:十堰晚报
浙江省杭州市民政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男性离婚平均年龄403岁,女性离婚平均年龄379岁;婚龄6-9年的离婚数为最高,占总比的2392%,婚龄在10-15年的占2027%。
在浙江省温州市,2021年全市共受理离婚申请19762对,冷静期结束后未办理离婚手续的有9774对,实际办理离婚手续9988对,比上一年减少5547对。
在温州鹿城区婚姻登记处婚姻调解室辅导老师徐兰琴看来,不少前来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都属于冲动型离婚,这时,离婚冷静期政策与婚姻辅导就派上了用场。“这几天,我就接触过这么一对夫妻,新年复工第一天吵闹着来离婚,一问原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妻子认为丈夫生活大手大脚,年货买得太多,丈夫觉得妻子太过强势。经过我们一个小时的疏导,两口子最后手牵手回家了。”
浙江温州的数据则显示,去年男性离婚平均年龄406岁,女性离婚平均年龄378岁;婚龄10-15年的离婚数为最高,占总比的2472%,婚龄在6-9年的占2266%。
2021年,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共办理内地居民离婚登记申请1157对,离婚登记883对,离婚登记办件量较2020年减少425对,同比下降325%。从离婚当事人平均年龄看,总平均年龄为412岁,男性当事人平均年龄为427岁,女性当事人平均年龄为397岁。
浙江省衢州市民政部门数据显示,2021年,衢州市各婚姻登记处共受理离婚申请5227对,离婚登记3555对。其中,夫妻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在“冷静期”内提出撤回申请的有5对,1136对为“自动撤回”,超二成夫妻“反悔”未离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冷静期后,“反悔”的夫妻还是比较多的,说明“离婚冷静期”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2020年,衢州市办理离婚登记的数量为5155对。“离婚冷静期”实施后,2021年离婚登记的数量下降1600对。
2021年各地婚姻大数据相继出炉32月14日,江苏省民政厅公布了江苏2021婚姻大数据。2021年,全省民政部门共办理结婚登记466947对,2021年全省共受理离婚登记申请240435对。90后成为结婚主力军,2021年全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122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
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669万对
2021年,全省民政部门共办理结婚登记466947对(含补办登记80635对),较2020年结婚登记总数下降516%。其中,内地居民结婚登记466281对,涉外、涉港澳台居民及华侨婚姻登记666对。
从结婚登记量分年度趋势看,近5年全省婚姻登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江苏结婚登记数为675508对,2018年为637705对,2019年569442对,2020年492373对,2021年466947对。
90后成结婚登记的主力军
2021年全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122岁,其中男性3188岁、女性3056岁。
2021年全省初婚平均年龄为2729岁,其中男性28岁、女性2652岁。
从2021年全省结婚登记男女年龄段看:男性24岁及以下占比1061%,25-29岁占比3408%,30-34岁占比1815%,35-39岁占比69%,40-49岁占比86%,50-59岁占比1423%,60岁以上占比743%。
女性24岁及以下占比1725%,25-29岁占比3192%,30-34岁占比1603%,35-39岁占比67%,40-49岁占比834%,50-59岁占比1441%,60岁以上占比535%。
从2021年全省结婚登记男女年龄差看,男性较女性大1-4周岁的最多,占比达4316%;女性较男性大1-4周岁的占比第二,为2266%;男女同龄占比第三,为1629%。
南京市登记量第一,结婚年龄最大
从国内居民结婚登记地域分布情况看:南京市、徐州市、苏州市结婚登记量位居全省前三。2021年,南京市59230对新人登记结婚,其次是徐州市,54187对登记结婚。苏州市45296对登记结婚,排名第三。镇江市2021年登记结婚人数最少,为14616对。
从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上看,南京最晚,为3319岁;泰州市最早,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05岁。
“520”成最受新人欢迎的结婚日
过去的2021年,有十个日子受到新人们的青睐,分别是5月20日、5月21日、6月1日、9月9日、3月18日、12月31日、11月12日、12月2日、2月19日和9月22日。其中,寓意“我爱你”的520最受欢迎,当天江苏有17663对新人登记结婚。
离婚平均年龄为3798岁
自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以来,全省民政部门认真落实离婚冷静期政策。2021年全省共受理离婚登记申请240435对,当年完成离婚登记134943对,占离婚登记申请总数的5612%;87635对离婚申请在冷静期内主动撤回或逾期未办理视为撤回,占比3645%;17857对因处于离婚冷静期或登记发证期,尚未办结,跨年至2022年继续办理。
2021年全省离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798岁,其中男性3885岁、女性3711岁。
2021年结婚登记创36年新低,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广东、河南结婚的人数最多。河南结婚登记达到了591万对,同时离婚登记是31个省份第一。广东省和河南省结婚登记的对数一样,各地结婚登记的人数和人口总量有很大的关系。
一、河南河南一直是人口大省,因为河南的地址位置比较优越,处于中原地带。气候比较好,空气也很不错,是一个宜居城市。通过这次数据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适婚河南人都选择了结婚,如果结婚人数一多的话,接下来河南省的人口出生率也会有所增加。对于每一个河南人来说,再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会面临着催婚以及催生的问题。因此这一次结婚人数排第一,让很多河南人感觉非常骄傲。
二、广东省广东省常住人口最多,并且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的一个省份,所以这个省份位列第二。和河南省相比,广东省的离婚登记有所减少是145万对,但是总体来说,在巨大的城市当中,仅仅有591万的新人进行了结婚登记。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可怕的数字,也暗示着现在年轻人并不会以结婚为第一任务。他们更想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只有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才可以步入婚姻殿堂。
在31个省市直辖市中,四川省、江苏省结婚登记人数都是比较多的,已经达到了40多万对。与以往的数据相比,2021年的数据并不理想,因为现在很多人的压力都比较大。不想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结婚,大家的婚育观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大家的思想也会越来越成熟,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止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离婚。
2022中国结婚离婚人数统计
据民政部最新数据,2022年一季度,中国结婚人数为2107万对,离婚人数为514万对。
详细数据
民政部最新公布的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人数共有2107万对。相比2021年一季度的2132万对,减少了25万对,同比下降12%。
这也延续了近年来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滑的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大关后,结婚登记数据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第一财经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1年结婚登记人数创下了1986年(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以来的新低,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
结婚人数持续下降,一方面与适婚人群总量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这也跟年轻人尤其是“90后”初婚年龄大幅推迟有关。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比2010年的平均初婚年龄2489岁猛增了378岁!
从2016年以来的降幅来看,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因素影响,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其他年份一季度结婚登记人数同比降幅均超过5%。但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同期仅微降12%,这也说明,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下降,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或已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这对未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数据也会产生明显影响。
从离婚登记人数来看,今年一季度514万对,比2021年一季度增加了218万对。不过,由于2021年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制度,即自离婚冷静期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未共同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去年一季度刚开始实施这一制度,总体上会有一个延迟效应,因此2021年一季度的离婚登记数据不具有可比性。若与2019年一季度的1048万对相比,今年一季度离婚登记人数下降了51%。

分省份来看,一季度全国共有7个省份结婚登记人数超过10万对,分别是四川、广东、河南、安徽、贵州、山东和江苏。这其中,四川以169万对位居第一,广东以155万对位居第二,河南以154万对位居第三。在离婚登记方面,四川以45万对位居第一,广东和河南均为33万对。
由于结婚、离婚主要还是与户籍人口挂钩。因此包括四川、河南、贵州这些人口流出大省,春节是结婚的良机,很多人趁着春节回家时机结婚,因此一季度结婚人数也比较多。
以上就是2022最新中国结婚离婚人数统计,更多最新数据,敬请关注三个皮匠报告的数据栏目了解。
贵州省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截止时间2021年,3852万人。
2021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385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9279万人,占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433%,比上年末提高118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4690万人,出生率为1217‰;死亡人口2770万人,死亡率为719‰;自然增长率为498‰。人口出生率位居全国第一。
贵州省历史发展
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
西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
以上资料参考 —贵州省
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
中国的结婚数在2014年就开始下降,2013年为134693万对, 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又跌破800万大关,创下民政部公布1986年以来结婚数据的历史新低。
从分季度数据看,2021年一季度结婚数同比增加369%,二、三、四季度同比减少124%、147%、218%。2021年结婚数降幅最大的是湖南省,减少155%,青海、天津、河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降幅也超过10%。只有新疆、西藏、山西的结婚数比上年增加。2021年结婚数最多是河南、广东、四川,分别为591万、591万、512万对。
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是育龄妇女人口减少,其次,婚育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有数据显示,安徽省妇女初婚年龄从2008年的26岁推迟到2021年的 3073岁。
此外,婚育观念改变,比如单身比例增加,也对结婚人数变动产生影响;最后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人们的婚育计划。2021年一季度结婚数同比增加369%,即属于“恢复性增加”,这是因为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结婚数同比减少447%。
文:任泽平 李晓桐 华炎雪实习生张晋对本文有贡献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
1 中国婚姻现状
11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3-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3-20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05-20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1987-20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1987-20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12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2013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GDP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2019年贵州、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四川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前三,分别为99‰、96‰和88‰。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导致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53‰和59‰,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七位;2013-2019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近40%。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73‰、76‰和85‰。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
2 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19年博士在校学生数3267万人增至424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15847万人增至24395万人,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1081%增至1406%。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2017年,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2000-20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其中,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2015-2018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600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140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2-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22 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彩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2004-2018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财力三重负担。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01-2019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601%降至38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31%降至438%。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
23 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出生率下滑,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17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1979-20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3 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31 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近日,某经济学家发文称,我国结婚率从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随后逐年下降,2020年结婚率下降到5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693万对,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另外,初婚年龄大幅推迟。
他就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应,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法定婚龄降到18岁;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
其中,“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这一观点引发网友热议,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表示“建议的几条前面说挺好,早婚的这条就算了,糊里糊涂结婚,离婚率只会更高”。
还有网友认为“不支持改,20岁都早了”、“法定结婚年龄降了有啥用,生育率又不会提上去”、“年轻人不结婚是因为生活压力,还是应该尽快提高居民收入”。不过,也有人持赞同观点,认为“确实应该降低”、“支持18岁结婚”……
随后,该专家再次发文称,最近建议法定婚龄降到18岁,引发社会讨论和争议,其实这是很常识的问题,中国法定结婚年龄男性22岁、女性20岁,日本男性18岁、女性16岁,美国男性18岁、女性18岁,印度男性21岁、女性18岁,德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男性18岁、女性18岁,可见中国法定结婚年龄偏大,影响年轻人婚姻、生育等一系列问题。
他表示,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迅速萎缩,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要提升生育率,政府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成本。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单身青年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我国面临出生人口减少等现实问题
事实上,“法定婚龄降到18岁”的建议并非第一次出现,此前也有人提及,如今再次引发关注。这背后,是我国生育率的走低和出生人口的减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据悉,这也是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分析表示,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减少。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另外,已公布人口数据的部分省市去年出生人口数较2021年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具体来看,甘肃省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211万人;重庆为192万人;江西为325万人;青海为63万人,贵州省出生人口为425万人。2021年上述5省市出生人口分别为2416万人、2083万人、3770万人、67万人和4692万人。
“出生人口下降的最根本原因是育龄人群规模缩小,特别是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群大规模缩小。”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树义在接受中国网财经采访时表示。另外,宏观环境的变化,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生育成本偏高等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率。
多地探索育儿补贴制度
面对生育率下降等问题,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印发,明确指出,当前,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具有重大意义。
地方层面,更多省市陆续开始探索育儿补贴制度。
1月10日,深圳市卫健委发布《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按照差异化递进式对市民发放育儿补贴,生育第三孩累计补贴19万元。
济南市发布公告,落济南市户籍按照生育政策于202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
稍早之前,云南省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对新出生并户口登记在云南的二孩、三孩,分别发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生育补贴,并按年度发放800元育儿补助。
湖南省长沙市对依法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增加1套购房指标,根据家庭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夫妻双方共同依法生育三个及以上子女的本地户籍家庭,三孩及以上每孩可享受一次性育儿补贴1万元。
中国网财经注意到,在各地生育补贴政策上,虽然也有部分地方叠加住房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但更多的是进行现金补贴。
对此,崔树义分析称,因为现金补贴的方式最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操作起来也更简单,大众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现行的生育补贴力度所能起到的效果,崔树义表示:“目前很难判断,至少短期内不会起到很明显的作用。”他分析,一方面,考虑到目前实际的生育成本和所投入的精力,一般的家庭不一定会因为每月几百元的现金补贴就去生育孩子;另一方面,延长产假、增加陪护假等措施对于大量自由就业者、个体户上的打工人来说,作用并不明显。此外,政策的显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过,崔树义也表示,生育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下降,是一个自然规律。及时关注生育率下降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是好的,但不必过于担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