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项羽的电视剧有哪些?可以推荐几部吗?

关于刘邦项羽的电视剧有哪些?可以推荐几部吗?,第1张

今天我向你们推荐几部有关刘邦项羽的电视剧:《楚河汉界》,《楚汉骄雄》,《鸿门宴》,《汉刘邦》,《楚汉风云》,《西楚霸王》、《破釜沉舟》。

《楚汉骄雄》

主要讲述了秦末动荡之势,群雄逐鹿中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舞台上,刘邦和项羽这对好友在造化弄人之下争夺天下。胸怀大志的项羽,一生以反秦为己任,结果却落得乌江自刎,性命不保;而出身市井的刘邦本无争霸之心,偏偏最后竟得到天下。

《楚河汉界》

该剧主要讲述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斗,直至最后刘邦称帝的故事。

《鸿门宴》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和他们的手下斗智斗勇的故事。

《汉刘邦》

讲述了以疾风暴雨动荡不定的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及西汉天下初治巩固政权为背景,以磅礴的气势,鲜明的节奏,凝重的色彩勾勒那一时代壮丽的历史画卷,重点再现刘邦马背上打天下,从不能冶产业的村民,到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从楚汉相争的一代枭雄,到大汉皇朝的缔造者的不平凡的历史足迹。

《楚汉风云》

描述了秦朝末年到楚汉之争的历史风云。

《西楚霸王》

讲述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争,项羽突围至乌江,见大势已去,愧对江东父老,于江边自刎而亡,刘邦自此一统天下……

《破釜沉舟》

影片讲述项羽进攻钜鹿时,在渡黄河之后“破釜沉舟”,下令全军只许带三日干粮,终以三万军大败章邯二十万秦军的故事。

以上是我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鸿门之上,刘邦和项羽很可能不是斗争,而是相互配合演了一出双簧。

按《史记》的说法,项羽要在鸿门宴上对刘邦不利,这个消息是项缠(字伯)跑到灞上刘邦军中告知好友张良的,张良随即便把项缠引见给了刘邦。加上项缠其后在鸿门宴上主动与项庄舞剑,破坏了范增让项庄趁舞剑之机刺杀刘邦的计划,所以按《史记》的记载很明显,是项缠这个二五仔在鸿门宴上拯救了刘邦。

可是仔细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鸿门宴充满了疑点。

当时的项羽为啥非得杀刘邦不可?难道就是因为刘邦想当关中王?

公元前207年楚国兵分两路,一路北上救赵,一路西征关中。本来楚国派刘邦西征,是为宋义救援被秦将章邯困在巨鹿的赵王所率的楚国主力军打掩护的,一旦章邯攻下巨鹿或者放弃围攻巨鹿回师关中,刘邦这支小部队瞬间就会被淹没,所以刘邦的西征军说白了就是炮灰。自然地当时也没有人认为刘邦能成功,所谓先入咸阳者为王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

楚怀王还将主动请缨跟随刘邦西征的项羽,硬性指派到了宋义北上救援赵国的主力军中,就是担心项羽骁勇善战,怕有他在刘邦军中,说不定刘邦军还真的能进关中。因此,出征的刘邦和项羽两人心里其实都不痛快,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就能大体断定,由于项羽在巨鹿一举翻身,因此他对于刘邦攻取关中并不会有太多的不满,不至于一下子就与刘邦水火不容。

《史记》将项羽与刘邦反目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归结到了范增的身上,说是他撺掇着项羽杀刘邦。可是以范增的智慧,他看不出当时项羽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刘邦这个项羽的楚国战友吗?

项羽当时最大的敌人正是聚集在他身边的关东诸国的联军!这些墙头草对于项羽这个楚国的年青人并没有什么拥戴之心,只是被他在巨鹿之战中的勇武所憾而不得不对他屈膝逢迎。范增肯定明白,一旦项羽与刘邦开战,这些墙头草随时会在项羽背后捅刀子。然而从《史记》的记录看,范增在鸿门宴上依旧积极鼓动项羽诛杀刘邦,这是不是很有些不符合范增智者的形象?

范增急于诛杀刘邦很可能是不得不为之,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在背后逼迫他必须这么做。这股巨大的势力肯定比起刘邦的10万大军来对项羽的威胁更大!因此,这股势力只可能是项羽手下的关东诸国联军!

《史记》记载了项羽率领的关东诸国联军进入关中后大肆烧杀,虽然司马迁按照汉朝官档说法将这归咎于了项羽的放纵,但是关东诸国联军的这种破坏行为,确确实实将项羽立足关中的根基给铲除了!所以关东联军在关中的烧杀很可能是有预谋的行为,他们不希望楚国控制关中,因为楚国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过程中唯一能与秦国正面掰掰手腕的强国,如果楚国再得了关中,那第二个秦朝用不了几年就会诞生了。

关东诸国联军既然不希望项羽控制关中,自然也不会希望来自楚国的刘邦控制关中,因此他们很可能利用刘邦据守函谷关拒诸国联军入关这件事,联合起来做文章逼迫项羽攻打刘邦。范增眼见答应或者不答应攻打刘邦,这些联军都会捅自家刀子,所以便给项羽出了一个鸿门宴的主意。这样既能满足关东诸国的要求,又能将自家的损失降到最低。

刘邦其实当时面对着和项羽一样的问题,他的十万大军一样也是一支没有什么忠诚度的联军。刘邦后来被封为汉王,跟随他去汉中的仅仅只有两万人而已。因此一旦真的与项羽开战,这些依附刘邦翼下的势力随时可能会倒戈相向!

由于开战存在的巨大风险,使得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很可能玩了一出双簧。项缠极有可能是项羽派出的信使,他奉命将范增的计划透露给了刘邦,要刘邦配合项羽在鸿门演一出戏。刘邦之所以敢于去鸿门赴宴,正是因为他相信项羽的为人。

刘邦和项羽两人在鸿门宴上演了一出大戏给天下诸侯看,两家最终和平收场避免了两败俱伤的结果。眼见刘项两家联手,关东诸国在估量了一下实力后放弃了武力解决的方案,而刘邦也适时做出妥协放弃在关中称王。这也就能说得通,为何后来项羽将巴蜀之地尽数封给了刘邦,这应该是对刘邦帮他稳定住局势的报偿。

但是项羽在鸿门宴上虽然机智地和刘邦联手化解了一场大危机,却是瞒着项家军的二号人物范增进行的,这自然令范增对项羽非常地不满。范增已经认定刘邦是项羽潜在的最大对手,所以在鸿门宴上他是真的想趁机除掉刘邦。然而项羽却破坏了他精心准备的计划,这很可能是日后他和项羽反目的根源,因此《史记》才没有提他离开了西楚军的原因。

所以刘邦其实在一开始赴鸿门宴时,就已经注定会全身而退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矛盾在关中时,其实是做出来给关东诸国看的,令他们安心而已。只是不知道项羽以后被困在垓下时,有没有后悔自己没遵从范增的计策行事呢。

堂兄!项庄后来被刘邦赐姓刘。他的后代在五代十国时为避吴越王的讳改姓金。项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项羽的大军进驻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一、刘、项成败对创业和守成的人才观的启示

  1、创业人才不必求全责备——项羽输在识人用人上创业和守成难度都很大,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因而重点任务也不一样,完成任务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创业阶段和守成阶段对人才的评价任用有很大差别:创业时期多倾向于重才轻德;守成时期往往要求德才兼备。

  2、顺应时代潮流至关重要——项羽输在对天下形势判断上现在先比较一下刘邦、项羽。两个同一个奶酪时代的人,一个是奶酪时代的“流氓”,一个是奶酪时代的悲剧英雄。两个人的因果结局很能启发人。其个人素质与结局应验了一种因果关系,这结局验证了两句话:

  第一句: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第二句:世界发展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这两句话要理性分析,别感情用事。这个“德”包含现在所说的能力和素养,但更突出体现在统帅人物的品质方面。秦亡,楚(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汉(封刘邦为汉王)相争约四年。刘邦获胜。其实,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被尊为亚父的范增,早就看出刘邦的行为与志向了。所以,在杀不了刘邦时,恨恨的剑斩玉斗,大呼“遂成竖子之名!”

  二、两人相比较,刘邦得到秦王朝天下这块大奶酪,顺理成章。

  主要原因有:

  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

  刘邦志在获得大奶酪,收敛了自己流氓行为,“妇女无所幸”“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项羽则占有刘邦打下的咸阳,焚秦宫室,毁阿房宫,抢劫妇女,掠夺财宝,显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视在百姓中树立形象,军队纪律涣散,逐渐失去人心。

  2、约法三章,昭信天下。

  汉王刘邦听萧何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项羽焚烧秦宫室,掠美人财物,成为刘氏大仁大义的反面陪衬。

  3、屈尊揽才,接受忠谏。

  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俱为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对有利于得到大奶酪的要求、计策,迅速决策;项羽则优柔寡断,终妇人之心,用人必亲近,不会用人,加上决策失误,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4、用人以才,不论出身。

  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文化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5、能识大体、顾全大局。

  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最可能获得大奶酪的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也!

  6、隐忍屈辱,不乱大谋。

  一个人有野心或雄心谁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当孙子或装孙子,不是谁都能行!刘邦行!项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从这一点也可以预见出,谁最后可能获得胜利了!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

  7、大的气量,能容他人。

  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众怨之的。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义军内部已是貌合神离,只保留着一种可怕的团结局面。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可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刘邦也敢于在登基做皇帝后的大宴群臣的庆功会上公开讲,自己的能力不及“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很不谦虚但很实在地说道,“我能用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则善于“将将”(统帅大将)。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众叛亲离。

  以上归纳虽然不完整、不全面。只是简单的一一作了些比较。但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取胜有因,项羽失败有果。你有什么想法?总之,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奶酪,还别说大奶酪,要有理性的头脑,如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反应能力、用人能力(能团结人抱团打天下)。在用人上不要绝对的在乎知识的多少(我本人不反对知识多)。但不能只局限在知识这一面,尤其是当代用人,不能唯学历。有学历没见识,知识是死的,没用。只要有见识,知识才是活的!

  对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的启示:你要清醒而理性地搞清楚奶酪时代的你是怎么回事?你的优势在哪里?不足有哪些?用什么方式发扬你的优势?要思考如何把你的优势壮大起来,这叫扬长!积蓄力量,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你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势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做事情时可能产生那些不利影响?学会尽力克制,去最大限度的避免,这叫避短。甚至可以借势发展,用他人之才,补自己之短。你只要具有统帅人才的能力不就行了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38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