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埃德和约尔是官配吗

劳埃德和约尔是官配吗,第1张

劳埃德和约尔不是官配。

弟弟觉得劳埃德和约尔是假的夫妻,想让他们KISS一下来证明,但是这姐控也没有想到这杀伤力实在太大了,因此劳埃德和约尔不是官配。

官配,即是官方配对,具体含义一,就是依照作者本人或是公司筹划上重点推出的一种人物配对方式。

劳埃德和晴美的爱情被描述为悲剧,主要是因为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最终的分离。具体表现如下:

1 劳埃德对晴美的情感始终未得到回应,甚至被利用。尽管劳埃德对晴美深情款款,但晴美却因为某些原因对他冷漠,甚至利用他的感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使得两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色彩。

2 两人的感情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他们的感情道路更加曲折,也增加了这段感情的悲剧性。

3 最终的分离是这段爱情的悲剧性达到顶点。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两人最终的分离都使得他们的感情以悲剧收场,给双方都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劳埃德和晴美的爱情被描述为悲剧,是因为他们的感情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且最终以分离告终,给双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无奈。

犹太人后裔莎拉老公

1、曼那西斯。莎拉·杜特尔特是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女儿、达沃市长,她的老公是曼那西斯,是菲律宾政府认可的合法夫妻,两人关系很好,生活幸福美满,是一个和睦的家庭。

2、他首任老公就叫安德鲁。第二任丈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可以说,是百老汇音乐剧《猫》使莎拉的人生和事业掀起第一次狂澜。当21岁的她去伦敦应征这部巅峰之作的角色后,浪漫传奇立刻出现了。

3、莎拉与乐团经理AndrewGraham-Stewart于1978年结婚,1983年9月离婚;后与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84年3月22日结婚,1990年6月离婚。离开音乐剧舞台后与其个人音乐制作人FrankPeterson保持过恋人关系。

4、剧情介绍:一次意外的车祸,莎拉的丈夫保罗和女儿杰西被一辆货车上飞射过来的尖锐钢管刺穿死去。虽然莎拉侥幸活下来,但自己却从此一蹶不振。

犹太母亲沙拉教育孩子的故事

犹太妈妈的财商教育视点1犹太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股票当孩子满一岁的时候,很多犹太父母都会把股票当作礼物送给孩子,这是犹太家庭的惯例,也是犹太父母对孩子们独特的理财教育,尤其是北美的犹太人。

沙拉出生在上海,有着1/2犹太人血统,精通8门语言,被万千女人称之为“亿万富豪的伟大母亲”,沙拉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她神秘的身世背景,还有她独树一帜的教育理念。

另外,我还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我听说犹太人的教育观享誉全世界,我想去以色列取教子经。

而令我顿悟的是犹太母亲沙拉所着的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特别狠心特别爱》全书272页25万字,我用了半个月时间读完。

当年,出生在上海的犹太后裔,为拥有中国籍而自豪,如今生活怎样

沙拉有着犹太血统与中国血统,她的父亲本是一名犹太人,但是因为逃难的缘故,他仓皇出逃到了中国,由此在中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还在中国开了家饭店,雇了保姆,延续了犹太人的生活习惯。

由于他之前有经商的经验,所以在上海开了一家烟酒店来维持生活。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犹太人回到了自己的民族,伊马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回去,选择继续留在中国。

犹太人来到中国后散居在许多城市和地区,如西安、洛阳、敦煌、开封、广州、杭州、宁波、北京、泉州、扬州、宁夏、南京等地均有犹太人定居过的记录或迹象。不过,直到宋朝,在开封才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团。

在历经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洗涤之后,当初开封的犹太人留下了他们的后裔,而真正的犹太民族却消失在了中华民族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她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自己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以色列,开始了一段跨国教育的特殊经历。可想而之,一位单身母亲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是何其的艰难。

盛智文出生于一九五零年,在德国的一个小镇出生,但他却不是一个德国人,还是在德国历史上被当作奴隶的犹太人。

沙拉伊麦斯是谁

1、不无情。因为正如文中所说的“自己的器官、生命都可以给她”|,可见这个母亲是十分疼爱这个女儿的。而母亲表现的这么“无情”,不给女儿买橙汁,其实是不想溺爱她,是希望女儿能养成独立的性格,以后能够一帆事业。

2、沙拉·伊麦斯,1950年出生在中国上海,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中国人。沙拉的父亲立·伊·伊麦斯曾经居住在德国与波兰交界地区,随着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行径的加剧,他和千千万万犹太人一样,辗转经由苏联来到了“上海方舟”。

《间谍×过家家》并没有完结,所以没有大结局。

《间谍×过家家》改编自远藤达哉创作的同名漫画作品,于2021年10月31日宣布电视动画化。

该片由WITSTUDIO和CLOVERWORKS负责制作,第1单元(第1~12集)于2022年4月9日至6月25日播出,第2单元(第13~25集)于2022年10月1日至12月24日播出,全25集。

2022年12月18日,官推宣布第2季将于2023年播出,**版将于2023年制作。**版由漫画原作者远藤达哉负责监修和角色原案,将展开全新故事,上映时间待定。

《间谍×过家家》剧情简介

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一面——这是一个世界各国均暗地里进行激烈情报战的时代。东国(Ostania)与西国(Westalis)的冷战状态已经持续数十年。“黄昏”是西报局东国对策科“WISE”的一名优秀间谍。为调查威胁东西两国和平的人物——东国统一总裁多诺万·德斯蒙,上级给予了他一个绝密任务。

任务名为:“枭”(Strix)行动。内容是“一周之内组建家庭,潜入德斯蒙儿子就读的名门学校的联谊会”。于是“黄昏”扮演成精神科医生劳埃德·福杰,开始组建家庭。然而,他找来的女儿阿尼亚是个能读心的超能力者,妻子约尔是个杀手。三人利害关系一致,便互相隐瞒身份,开始了共同生活。世界的和平,就掌握在这意外不断的临时一家人手中。

《间谍×过家家》主要角色介绍

劳埃德·福杰:隶属于西报局的精英情报员。代号“黄昏”。拥有着过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能够伪装成数百张面孔的伪装专家。为了接近威胁东西和平的人物并探寻这一人物的计划,他的任务是组建一个虚假的家庭并让家庭中的孩子进入名校就读。

阿尼亚·福杰:某一组织实验中所诞生的能够读懂他人内心的超能力者。在孤儿院时,被人收养后却不怎么被待见,在经过几次收养后都被送回孤儿院了。之后被劳埃德所收养。虽然她对周围的人隐藏了超能力者的身份,但发现劳埃德是间谍后,决心在暗中成为劳埃德的力量。

约尔·福杰:从小就习得杀人之术的强干杀手。被人称为“荆棘公主”。因为想让最亲爱的弟弟安心,同时也为了不被周围的人怀疑继续做杀手,与寻找妻子的劳埃德利害一致,因此与劳埃德伪装结婚。

职业:建筑师

国籍:美国

为什么出名:被美国建筑师协会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国建筑师,设计了1000多个结构,完成了532项工程。

出生日期:1867年6月8日出生地:威斯康辛州里奇兰中心,美国星座:双子座

死亡时间:4月9日,1959年(91岁)死因:外科并发症

结婚生活1889-06-01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21岁)与社交名媛凯瑟琳·托宾1922-11-13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55岁)与社交名媛凯瑟琳·托宾结婚33年后离婚1923-11-19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56岁)婚姻艺术家莫德·诺埃尔1927-08-26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60岁)与艺术家莫德·诺埃尔(Maude Noel)离婚。1928-08-25年,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61岁)结婚近4年。1914-08-15年,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一名男性仆人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生活中与舞蹈演员兼作家奥尔加·伊万诺夫娜(Ol,塔利森,谋杀了七个人,并将生活区夷为平地。1959年10月21日,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纽约开幕,在Twitter上的Facebook上分享著名建筑师阿尔伯特·卡恩克里斯托弗·雷恩亨利·培根路易斯·沙利文皮埃尔·查尔斯·勒恩凡特拉斐尔

《彗星美人》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50 黑白片 138分钟

美国20世纪福斯公司摄制

编导:约瑟夫·曼基维茨 摄影:米尔顿·克拉斯纳 主要演员:蓓蒂·黛维丝 (饰玛戈·强宁) 安妮·巴克斯特 (饰伊芙·哈灵顿) 乔治·桑德斯 (饰艾迪生·德维特) 赛莱斯特·霍姆 (饰卡伦·里查兹) 加莱·茂里尔 (饰比尔·桑普森) 休·马尔罗 (饰劳埃德·里查兹) 玛丽琳·梦露 (饰卡斯威尔**)

本片获1950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桑德

斯)、最佳编剧、最佳录音、最佳服装设计等六项奥斯卡金像奖,纽约

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黛维丝)奖;1951年戛

纳国际**节最佳女演员(黛维丝)奖和评委会特别奖

剧情简介

在纽约萨拉·西德斯学会的隆重颁奖仪式上出现了 :由一位资深老演员给一位新秀颁发萨拉·西德斯奖。这是学会的一项最高荣誉奖,而得主却是一位刚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年轻女子伊芙·哈灵顿。当伊芙上台领奖时,她的形象在在场的一批戏剧界名人——女演员玛戈、导演比尔、剧作家劳埃德和他的妻子卡伦、剧评家艾迪生——的眼神突然凝滞了。他们都曾经是伊芙的朋友,现在她却变得那么“陌生”。艾迪生的回忆向我们述说了这位“彗星美人”的故事:

在纽约一家剧院里,红极一时的女演员玛戈正在卸妆,剧作家劳埃德和剧评家艾迪生伴着她高谈阔论。卡伦带着伊芙进来了,卡伦告诉玛戈说这位年轻戏迷是她的狂热崇拜者,渴望能向她亲诉敬仰之情。玛戈傲慢地盘问伊芙的来历,她自称出身于贫寒农家,后去密尔沃基谋生,在一家啤酒厂干活,与一位无线电技师艾迪恋爱结婚,艾迪入伍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伊芙说她自幼酷爱演剧,在啤酒厂干活时参加过业余演出,对玛戈崇拜已极,曾在旧金山连续看她的演出,来到纽约后仍每场必到。她的最大愿望就是当上一名演员。玛戈为她的至诚所动,留下她充当管事。

玛戈年已40,仍未结婚,恋人比尔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影剧导演,来往于纽约和好莱坞,极负盛名。他比玛戈小8岁,但对玛戈十分忠诚。伊芙进入玛戈的生活后,对玛戈百般巴结,事事主动关心,深得玛戈喜爱,但不久却发现伊芙在衣着打扮、行为举止等方面极力摹仿她,更有甚者,伊芙竟背着她向远在好莱坞的比尔写信,“代替”她关心比尔。

在欢迎比尔回纽约并为他祝贺生日的晚会上,终于因为伊芙而在玛戈与比尔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吵。玛戈发现比尔回来后竟不先来找她,而在客厅里与伊芙谈天,不禁怒火中烧,当面训斥;比尔认为玛戈狂妄自大,诬栽好人;两人互相攻击,使晚会的空气急趋紧张。玛戈向监制人马克斯求助,要他让伊芙去他的公司工作,并在众宾客面前尖刻地指责伊芙。伊芙逆来顺受,赢得了众宾客的好感,一致认为玛戈是酒醉失态,有悖情理。伊芙乘机向卡伦求助,希望她在马克斯面前替她说情,让她当玛戈的替角。由于伊芙善解人意,宽厚谦逊,在晚会结束时,她已取代玛戈,成了马克斯、里查兹夫妇和艾迪生的宠儿,唯一的例外是比尔。他虽然对玛戈的偏执自大十分不满,却仍然深爱着她。

当劳埃德的新作投入排演时,玛戈照例迟到达两个小时之久。当她进入剧院时,吃惊地发现伊芙已替代她在排练场上担任主角。艾迪生竟不客气地告诉玛戈,伊芙的朗诵比她高明得多,早晚会在舞台上超过她。劳埃德和马克斯也站在伊芙一边,赞扬伊芙的表演。卡伦为她发现了伊芙而颇感欣慰,而当她看到伊芙在傲慢的玛戈面前仍然低声下气、谦恭有加时,更觉得应该帮助伊芙取得演出的机会。比尔虽对伊芙并无多大好感,但对玛戈的当众发威,与所有在场的人轮番吵骂,也甚感不快,终于绝袂而去。

卡伦眼看玛戈已日趋孤立,深感忧虑。她既想帮助伊芙,又不愿置玛戈于不顾。她终于想出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妙计,自以为这样一来既可给玛戈击一猛掌,使她清醒过来,对自己作出恰当的估计,同时也给伊芙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免得被玛戈踩在脚下。

卡伦和劳埃德主动去向玛戈表示和解,并和她一起去远郊度周末。在回家的路上,卡伦事先偷偷地放掉了车子的汽油,以致车子不久便在荒凉的山路上熄了火,使玛戈无法如期赶到剧院参加劳埃德的新作的首场演出。玛戈的误场使伊芙顺理成章地以替角身分登上了她梦寐以求的舞台。她一鸣惊人,大获成功。艾迪生在评论文章中一方面大肆吹捧伊芙,一方面含沙射影地攻击玛戈,以讨得伊芙的欢心。伊芙又转向比尔调情,比尔严肃地告诉她,他爱的是玛戈。

艾迪生和伊芙开始在公开场合同出同进,卡伦感到情况不妙,怀疑自己的计策是否得当。她约玛戈和比尔去一家饭店见面,把艾迪生的评论文章给玛戈看。玛戈读后不禁大怒,发誓要向艾迪生和伊芙进行报复。

伊芙发现艾迪生的文章不仅触怒了玛戈,并且起了使卡伦和劳埃德转而同情玛戈的反作用,便去找劳埃德表示她同这篇文章并无瓜葛。在伊芙的蛊惑下,劳埃德答应让伊芙来主演他的新作。卡伦闻讯大怒,说不能让那个小妖精得逞。

比尔、玛戈和里查兹夫妇再次相聚,比尔在饭桌上宣布要和玛戈结婚。这时卡伦突然接到伊芙从邻桌传来的便条,约她去女厕所有“要事相商”。卡伦在玛戈的怂恿下如约前往。两人见面后,伊芙先是谦卑地表示她主要是受了艾迪生的欺骗,不该投靠了他,现在决心要和朋友们重归于好。出乎卡伦意外的是伊芙随即又提出要求卡伦向劳埃德“主动推荐”她去扮演他的新剧的主角。卡伦冷冷地拒绝了她。伊芙凶相毕露地威胁说,如果她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将把她偷放汽油造成玛戈误场之事告诉艾迪生,让他在报端公诸于众。卡伦如遭雷击,噤不能言。

卡伦回到餐桌上,听到玛戈正宣布她已决定放弃在劳埃德新剧中的角色,因为她已经老了,要成家了。卡伦歇斯底里地大笑起来,使众人为之愕然。

伊芙终于得到了她的角色,但在排演时比尔总是吹毛求疵,并和劳埃德不断发生争吵。伊芙不动声色,对比尔委曲求全,同时继续勾引劳埃德。她半夜三更伪装有病,让邻居打电话骗来劳埃德,然后向外界散布谣言,说劳埃德已经爱上了她,要离开卡伦和她结婚。

当伊芙在艾迪生伴同下去纽黑文演出时,伊芙傲慢地拒绝了艾迪生的求爱,并宣布她要和劳埃德结婚了。艾迪生成竹在胸,不动声色地告诉伊芙说,“我俩都是‘杀手’,才是最理想的一对。”他随即一一揭穿了她的谎言,指出她的真名是德罗特·斯勒辛斯基,她确实出身于贫寒的农家,确实在啤酒厂干过活,但所说与艾迪结婚、艾迪阵亡云云,均属捏造。她是由于勾引啤酒厂老板,被老板娘发现,因苦于没有证据,只得给了她五万美元打发她离开密尔沃基了事。她也没有去过旧金山,没有场场必看玛戈的演出之类的神话。艾迪生说,遗憾的是现在他也不想再和她结婚了。

镜头又回到了萨拉·西德斯学会的授奖仪式上。伊芙领奖如仪,然后谦恭如常地在致答词时向玛戈、比尔、卡伦、劳埃德、马克斯一一深表谢意。她称玛戈为“恩人、导师、伟大的艺术家”,表情正常得无懈可击。她唯一没有致谢的是艾迪生。她宣布说她下星期要应邀去好莱坞拍**了。

伊芙回到旅馆里,吃惊地发现有一位年轻女子蜷缩在沙发上。她自我介绍说她名叫菲比,是伊芙的狂热崇拜者。这时有人敲门,菲比去开门发现是艾迪生替伊芙送来她忘带了的奖杯。艾迪生告诉菲比应向伊芙好好学习,将来也一定能得奖。是不是一个未来的伊芙·哈灵顿又开始登场了呢

鉴赏

《彗星美人》是曼基维茨根据玛丽·奥尔的广播剧《伊芙的智慧》改编的。曼基维茨在从影之初是一位编剧,为好莱坞各大影片公司写过不少剧本,但成功者不多。1945年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后才华始显,拍出了诸如《给三个妻子的信》 (1949)、《彗星美人》 (1950)、《凯撒大帝》 (1953)、《赤足伯爵夫人》(1954)、《炎炎长夏》(1959)和《埃及艳后》(1963)等一系列名闻遐迩的影片。曼基维茨以善于处理台词著称,他的影片都是通过语言和人物对语言的反应来取得效果的。他并不认为**与戏剧存在互不相容的区别,而在拍片时利用纯舞台剧的手法更属正常。他以他的成功的实践来支持和印证了他的观点。《彗星美人》便是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例。

看本片累的是耳朵。广播剧原本是诉诸听觉的,如今拍成影片之后,曼基维茨是用可见的演员形象来丰富了原作的听觉效果。蓓蒂·黛维丝和乔治·桑德斯的表演诚然是非常精采的,但支撑他们的表演的东西却是那滔滔不绝的台词。这些台词中机智、绝妙的比喻比比皆是。傲慢自大、刚愎自用的名演员被工于心计、口蜜腹剑的小跟包玩弄于掌股之上,从高谈阔论降格为牢骚满腹;寡廉鲜耻、伺机取利的权威剧评人周旋于敌对双方之间,得力于他的如簧之舌。头脑清醒、目光如炬的导演,意志薄弱的剧作家和他的忠厚善良的妻子相比之下似乎不擅辞令,但在紧要关头同样能唇枪舌剑一番。就连一脸傻气的卡斯威尔**(玛丽琳·梦露的早期银幕角色)虽然惊鸿一瞥,只在庆祝比尔生日的晚会上短暂地露了一面便再无影踪,却也在唯一的一次开口中妙语惊人(“制片商怎么都像沮丧的兔子”)把各个人物的连珠炮式的台词比作决堤之水或飞泻的瀑布是决不为过的,特别是在群情激动的场面里,观众真有耳不暇接之苦,一句妙语或一个尖刻的比喻尚未回过味来,下一句便接踵而至。像《彗星美人》这样的影片仅仅看上一遍实在是不足以参透其全部语言奥秘的。

《彗星美人》在参加角逐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时推出的是扮演玛戈的黛维丝和扮演伊芙的巴克斯特,而把扮演艾迪生的桑德斯列为男配角,实际上这三个角色在影片中应是鼎足而立的。一个是因红极一时而变得缺乏自知之明的明星,一个是为登上明星宝座而不择手段的“接班”明星,一个是利用笔杆子搅水摸鱼的 文人。他们虽然都混迹于纽约的剧坛,但将以好莱坞为最后归宿。艾迪生告诉卡斯威尔**,马克斯是“制片商”,比尔不时要去好莱坞导演影片,伊芙阴谋得逞后便洋洋得意地宣布要去好莱坞拍片。因此,背景虽是纽约,其实写的是好莱坞,难怪当美国影艺学院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授于《彗星美人》时,影评界几乎一致认为好莱坞的自我审视精神是十分可嘉的。

作为好莱坞的自我审视,《彗星美人》的三个主要人物是极富典型性的。自从大制片厂制度在好莱坞确立以来,明星成了最受宠的人物。制片厂为了给观众制造崇拜的偶像,给演员们涂上光怪陆离的神奇色彩,使他(她)们在霓虹灯光下显得神秘莫测,宛若天人。天文数字的片酬,穷奢极侈的生活条件,方面使明星们变得骄横矜夸(当然并非所有的明星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则使垂涎明星宝座的凡人小子不惜出卖灵魂。在明星和影迷之间兴风作浪乃至敲诈勒索的所谓好莱坞“专栏作家”(其中最臭名昭彰者如劳拉·帕森斯和赫达·霍珀之流),也是美国**界的一大公害。这三类人物在好莱坞的发展历史上显然是缺一不可的。当观众在《彗星美人》里看到玛戈、伊芙和艾迪生依次登场亮相时,当他们看到伊芙从颁奖人手中接过萨拉·西德斯奖座(奥斯卡金像奖)时,特别是当他们看到菲比和当年的伊芙如出一辙地奉承金奖明星时,他们会为好莱坞的坦率自供喝采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黛维丝、巴克斯特和桑德斯同他们所扮演的人物并无共同之处。黛维丝和玛戈唯一相像之处是她俩都是红极一时的明星并且年龄也相仿——黛维丝出演玛戈时为41岁,片中的玛戈是40岁。黛维丝出演玛戈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曼基维茨原先邀请的玛戈扮演者是比黛维丝年长3岁的克劳黛·考白特,只是由于考白特在影片开拍前背部意外受伤才不得不临时易人。黛维丝在好莱坞是唯一不靠美貌来赢得观众崇拜的明星。她曾被戏剧学校拒收,数度被影片公司踢出,谁能想象一个眉眼距离过大而鼻嘴又靠得过近的姑娘会博得观众青睐呢她直到年过25,青春将逝之时才终于因演技出众而在好莱坞争得一席之地。所以黛维丝在好莱坞长期享有“唯一的真正职业演员”之美称。黛维丝的另一个非一般的明星所能做到的长处是对剧本的质量和导演的素质要求严格。在华纳公司的剧本讨论会上,黛维丝经常与制片人、编剧或导演争吵不休,绝不轻易让步。1935年,当华纳公司分配她主演《黑鹰》时,她认为剧本的改编质量太低,导演的素质太差,坚决拒演。在相持不下之时,她负气远走英国拍片,被华纳公司以擅自破坏合同而诉诸法庭。结果黛维丝败诉,经济损失惨重。然而这一场风波却使黛维丝的独立不羁的个性闻名遐迩。她出演本片时已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正是声誉最隆之日。玛戈·强宁被普遍认为是黛维丝最辉煌的创造。观众不难发现,玛戈在影片里从未在舞台上展示一下她的演技,她只是在生活里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伊芙同样也没有向观众展示过她在舞台上的实力。这是否意味着熠熠发亮的红星大抵是功夫在水银灯外呢当菲比在镜子前偷偷试穿伊芙的戏装时,观众必然会心领神会地想起当年伊芙的一模一样的动作,但这个循环难道只是从伊芙开始的吗当萨拉·西德斯学会的主席在冗长的演词里大谈演剧事业的崇高和伟大,当资深老演员在颁奖前夸奖年轻美丽的新秀的品德与才华,当伊芙面无愧色向她的手下败将们一一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时,镜头慢慢摇过一张张表情扭曲的脸:苦涩、冷漠、轻蔑、愤懑……是否在别的什么名目的颁奖式上同样也在某个角落里有着没有让摄影机捕捉到的这样的脸庞呢

不欣赏《彗星美人》的评论家也大有人在。他们诟病这部影片过于“哓舌”,太忽视**表现的独特可能性。事实上这种“哓舌”的舞台式银幕杰作并不鲜见,我们随手便可举出像《欲望号街车》或《猜猜谁来吃晚餐》等例子。反对**强调语言元素是一种偏狭之见,“哓舌”实际上并非易事,它要求编导有更高的文学素养、修辞技巧和场面调度能力,才能使观众不致因动态镜头的大量减少而产生沉闷之感;它要求演员有更强的语言能力,咬字准确,发声清晰而且表情手势配合得当,感情丰富。何况,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创作意图,必然要求不同的叙事方式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仅以台词的多与少作为判断优劣的标准是荒谬可笑的。

最后还有一个小插曲:在比尔的生日晚会上,我们看到玛丽琳·梦露挽着桑德斯的手臂出现在众宾客面前。和卡斯威尔**一样,梦露还正在谋求出头露面的机会。桑德斯介绍她是“卡帕卡巴纳戏剧学校的毕业生”,并对她说,“我能看到你的事业犹如旭日正在从东方升起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523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