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女儿年纪还不大,那么也许她不会明白,人终究是需要一个伴的。那就等她长大。如果她已经长大到可以对自己的未来和一生做保证并且让自己过得好的话,那么,你能做的也只有偶尔在她的面前说说你想要一个孙子承欢膝下了。别的你什么也不能做了。而且,她不结婚的理由你找到了吗?你清楚了吗?如果清楚,如果知道,可以对症下药。如果你不清楚,就想办法了解清楚。虽然,我觉得不结婚没有什么的,女人,不用经历婚姻也能让自己过得很好的人多了去了。但是,母亲的心情我更能理解,起码,担心自己走了以后,女儿没有人照顾,放心不下女儿,怕没有人对呵护备致,这些理解归理解,但是,你起码要放宽心,做到不去逼迫不去苛求,让你女儿慢慢的在你的面前开放她的心,你才可以知道里面的内容呀。然后,才好慢慢的抚慰。
如何让父母接受你不婚的做法?
今天下午小友突然发信息给我,称她快要崩溃了,打算不婚的她,最近老是被催婚,而且被父母和亲戚安排各种相亲。
她说她感觉特别压抑,甚至想到了死。
其实这不是她一个人面临的困扰,很多持不婚主义态度的人,都会面对这样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是你不想结婚,不想把自己人生的大把时间耗费在婚姻生活上面,你想为自己而活,你不想承受婚姻里的各种麻烦,你只想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只照顾自己愿意照顾的人,不想去费尽心思地去经营婚姻 ,更不想因为养育孩子消耗掉自己的生命,你觉得你一个人就可以过得很好。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他们岁数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弱,他们总期望你在该结婚的年龄结婚,有一个自己的家庭,有丈夫,有孩子,形成一种稳定的彼此照顾的关系,这样即使他们不在了,也会有人照顾你。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愿望和你父母希望你结婚生子的愿望正好相反,由此形成一种对抗,父母认为你如果不结婚就是胡闹,生病没有人照顾,尤其到老了之后,没有人管你,这使他们无法安心,大部分父母都不赞成孩子不婚。
小友问我该如何说服父母接受她的想法。
我告诉她说:你之所以无法说服你父母,是因为目前的你无论从经济条件还是情感状态,都没有独立,你虽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你还得住着父母的房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就会觉得你并不具备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如果你一年能赚到几十万,可以很轻松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自然就没有必要为你过度担心。
我告诉小友:只有自己变得强大到让父母觉得你不结婚也一样幸福,他们才有可能不再反对你的不婚主义。
小友问我该如何回复亲戚介绍相亲的微信,我说:如果你心里还没有确定你是不是真的不想结婚,那你不妨去见一见,万一要是心动了呢?
而如果你已经很明确自己不想结婚是经过理性的考虑,并不会为此而后悔,那你大可以向所有宣布:我是不婚主义者,我不想生孩子。
那么这个消息就会在你的亲友群中不自觉散播开来,慢慢的便 没有人给你安排相亲了。
不婚的想法想得到父母的支持,尤其是五、六零后的父母,会很难,他们的观念和思想还比较滞后,无法跟随时代的潮流,更无法理解年轻人对现代婚姻的排斥。
与主流价值观相比,不婚就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信仰,保持个性没有错,但需要承受与之相关的压力。
既然选择了不婚,就免不了受人非议,对旁人的非议不能放在心上。
你一定要经济独立,不要花父母的钱,否则他们会担心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却还要选择不婚。
你想让他们笑着接受,是需要自己强大起来的。你避免跟父母在一起生活,避免对他们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依赖,减少与他们联系的次数,你要通过其他方式让父母知道你过得很好。
久而久之,父母也会慢慢接受,纵使不接受,等你的岁数大到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相亲对象时,父母也就不再奢望你结婚了。
小友听完我的话果断给亲戚发信息:我不想进入婚姻,我想一个人生活,所以很抱歉。
很多父母听到不婚主义有谈虎色变的感觉,深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类似的想法, 好像孩子只要是选择了不婚,就意味着人生进入了无法避免的痛苦境地。
而其实不婚只是人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婚姻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婚姻就是一种剥削式的生活模式,尤其是女性,她们把婚姻看成是男性剥削女性生育权乃至劳动权力的一种合法的方式,女性在进入婚姻后,无偿的伺候男性,生儿育女,却得不到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回报,走进婚姻的女性很难实现个人价值,生命大部分都被家庭耗费,失去自我,对于婚姻,很多女性是拒绝的。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不婚意味着孤独终老,意味着生病无人照顾,意味着生命在自己这一代已经终结,作为父母,希望自己死后,孩子能有人照顾,所以,大部分父母都严厉反对子女不婚。
双方不同的生活理念形成一种对抗,彼此无法说服对方,而子女的坚持给自己和父母均造成了精神和情感上的压力和痛苦。
我的小朋友准备通过考研、读博来强大自己,将来能有一个比较高的收入,以此来让父母放心,并最终接受自己不婚的决定。
其实纵观当下不婚族群体,大多数都是收入比较高的人, 他们可以将自己现有的人生安排得很好,并且妥善地安排自己的养老问题。但普通的不婚族,并没有因为不用养孩子而省下相关的费用,他们大部分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理念,并不会因为不婚有更多的存款,所以普通人的不婚族既然选择了不婚,是一定要有所规划的,否则真的会孤独终老。
贵圈中的不婚族越来越多,米雪、周海媚、陈法蓉、邓萃雯、方刚、伍卫国、朱琳等人都是不婚族,但他们的人生一样璀璨,并没有因为不婚而暗淡半分。
选择进入婚姻或者不婚,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进入婚姻是一种常态的选择,而不婚则比较小众,不应该受到社会的非议,更不应该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为对于不婚族来说,婚姻几近于牢笼,他们不想让自己陷入婚姻的鸡毛蒜皮中去,他们只想对自己和自己的父母负责,他们想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的小友拒绝结婚的主要原因是,不想让自己去面对那么多的复杂关系,结婚需要费心经营,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需要生儿育女,会占去自己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她害怕这些与她没有必然关系的琐事,所以她拒绝结婚,她只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感情放在自己和父母身上。
但父母害怕他们先于她离开后,无人照顾她的起居,他们强烈反对她不婚,这对她形成一种非常大的压力,她甚至想到了死。
很多父母都担心子女不结婚等老了无人照顾,希望子女找到另外一个能代替他们的人去照顾孩子,但事实上,这世上没有人能代替父母之爱,几乎所有的关系都要求回报。
也有一部分父母会感觉子女不婚会令他们丢面子,但是比起子女的人生体验来讲,面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
不婚很正常,不要以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父母更不能强行逼迫子女结婚,那样只能害了孩子,也害了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
朋友的女儿从加拿大回家休假,鉴于当前国内“剩女现象”,婚嫁之事自然成为我们的话题。朋友说他女儿对此并不着急,但有个想法:“可以要个孩子,却不一定结婚。”我心里一惊。问他怎样回应这事,他对女儿说:“只要你觉得幸福快乐,你的选择我都尊重。”我问孩子妈是什么态度,朋友告诉我,她妈也同意。这让我很意外,不是女孩的选择,而是父母的态度。另外一个朋友的女儿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找到了50万年薪的工作,全家人都指望一个女孩该要考虑婚嫁了,而这个女孩却于父母期待于不顾,再次选择了到英国读研,找男友,莫慌。这让整个家族为她操心不已。
有一位高中生的父母都是极普通的劳动者,每月收入不过3000多元,却供一个儿子从初中到高中都在重点学校接受教育。天资和成绩都不错的儿子却不怎么知道理会父母的苦心,经常因为贪玩和个性倔强闹别扭,总在关键时间惹得父母生气。父母与孩子说什么,孩子总是说:“你们不懂”,或“你们也管不了我”。其父母每每说起孩子总是有吐不完的苦水,想管管不住,欲罢却不能。父母觉得自己为了孩子操碎了心,到头来落得个里外不是人,沮丧、失望情绪常绕心中。对此,边上人也没有办法帮上忙。只是说:“你们在孩子成人之前尽自己的责任,还是好好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未来的生活,别指望儿子今后有多孝敬,上了年纪,就自己照顾自己吧。”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认识都不到位。父母替孩子所做的事虽然心甘情愿地当作义务,但在似乎没有回报指望之后,就把这当作父母一种单方面的付出,一场没有意义的“殉难”。也有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把父母养育子女当作春蚕到死一样悲切。其实,这种想法会把父母引入误区,也会给孩子带来新的伤害与压力。所幸,这位母亲最近告诉我,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儿子比往年有进步了。
如今,家长教育子女已经不是“单行道”,而是一个“内循环”。要让子女顺利成人,一般的家长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已不能胜任这一职责。“大河”与“小溪”的关系已经不能完全诠释两代人的文化传承了。父母为了适应子女的成长恰如其分地做出改变,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角色。家长在对子女教育和自我完善过程中,也会跟着一起走向成熟。不少父母在子女处于青春期以前,尚算得上尽心尽责,渐渐地,从思维和知识上地却变得落后和迟钝起来,无法适应子女的成长与改变。实际上,一个成功的子女教育客观上有助于家长实现自身完善,父母的收获可能远远大于子女。父母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子女的变化,就不会与时代脱节,即使孩子没能达到父母的预期,也不会有巨大的挫败感,父母把自己摆在成长过程中,对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处。
“帮助他人心灵的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与成长。很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美国现代心理学者派克的这段话,主要针对的是男女之爱,但把它拿来观照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十分贴切的。因为,父母对于成长中或者未成年子女,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很难做到尊重其独立性,这种情形就是父母的一种“自恋”,不能接受子女的想法与情感,无视别人的存在,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也不具备替别人着想的能力。
分享幸福和分担痛苦是一般父母的选择,但不能变为代替,尤其是父母要把子女当作独立的个体,有些事你只能忍心让孩子独自去面对和接受,比如他或她的失恋。作为运动员的父亲,逼着喜欢读书的儿子走向足球场,作为学者的父亲迫使喜欢运动的儿子苦读书本,没有文化的父母一心希望孩子靠读书来改变家庭的命运,看到别人家的状元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复制,这只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额外的压力。有的父母严格教育与要求子女,让子女感觉到的不是真心的爱,而是担心个人的名誉受到影响,担心自己的投入得不到回报。父母并非自觉的种种“自恋”或“自私”,会对子女成长产生惊人的破坏力。
当然,我也不赞成父母一味地依顺子女。曾与孙云晓讨论过“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这个话题,我的观点就是现在的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几年后,孙云晓自己也论证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也适应于父母与子女。还是引用派克的话,父母对子女,“适当地提出建议,恰当地运用赏罚,适时地提出质疑,果断地予以拒绝”,这些都必不可少。想让孩子听你的话,就要采取孩子能够听懂和接受的语言方式,想让别人满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出对方能够承受的限度,想让对方有所进步,你首先要进行自我完善。
昨天,与一个退休几年的z女士聊天,我们谈及她的一双才貌双全的女儿(双胞胎)。我问那个在美国读研的女儿是否成家,她说:“还没呢,又跑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读博去了。”两年前,我就听她说过为这个孩子的婚事操心,这次,她并没有因此表现出焦虑与埋怨,反而说得非常轻松。我又问另一个女儿怎样,她说从法国回来后,一直在北京工作,虽然结婚了,但没有小孩,说是准备“丁克”。她说:“也劝过了,但我不能代替他们生活。她们自己的事自己选择,也由自己负责,我们两老都能接受,不会强迫她们。”看得出,Z女士并没有为女儿的婚事家事像许多父母那样纠结和犯愁,她与也已退休的先生每年安排外出旅游、摄影采风,其乐融融,丝毫没有“分担痛苦”的心态。这不,她刚从海南回来。我说:“你的两个女儿能够作出这样的生活选择,恐怕与你们这样开明的父母有关。”Z女士表示同意,因为他们夫妇都是文化人。
33岁的女儿还不结婚,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劝她,她既然没结婚,就说明她还没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如果遇到喜欢的人了,她自然就会结婚了。我相信父母一定希望自己的女儿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如果没遇到那个对的人,即使结婚了也会离婚的,所以为了避免过上这样的婚姻生活,等一等再结婚也是可以的。父母之所以希望女儿能结婚,就是希望他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有个人商量,在她伤心难过的时候能有个人陪在她身边,因为父母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我觉得所有的父母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也要考虑自己女儿的实际情况。有可能你的女儿就希望把所有的重心放到工作上,希望能赚很多的钱,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觉得对于自己的女儿结不结婚,父母不要发表太多意见,我相信33岁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做事情的想法和看法。其实遇到一个想让自己托付终身的人是很难的,所以一定要精挑细选才行。如果只是因为父母的催婚而马上结婚的话,那么婚后也会过得不幸福。我觉得女人遇到一个对的人是很难的,特别是遇到一个自己想嫁的人就更难了。所以有时候幸福会晚点到,但是一定会到的。父母就不要过多劝自己的孩子结婚这个事情,相信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我父母之前就一直催我结婚,等到我真正结婚的时候,他们发现又不舍得把女儿嫁给别人了。所以当女儿还没嫁人的时候,还能陪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时光,因为这样的时光是很短暂的。有时间可以多陪陪女儿,多和女儿一起去逛街,这样你和女儿都会开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