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特产有哪些?

灵丘特产有哪些?,第1张

1、苦荞面凉粉

苦荞面凉粉是灵丘独特的传统美味小吃,又叫“出凉粉”,以它独特的地方风味久负盛名,誉满晋北。它以苦荞面为主原料,面坨呈黄绿色,特殊手法划成条后,浇上满满一碗酱汁,再配上灵丘豆腐干、葱花、辣椒油,滑润、爽口、略苦。

2、灵丘熏鸡

灵丘熏鸡是山西省灵丘县的汉族传统名菜,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它被称为山西“四大名熏”(熏鸡、熏肉、熏醋、熏鸽)之一。灵丘熏鸡应趁热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时刀口很是讲究,先从鸡身中间左右切成两半,然后再把前脯、后腿切成细条,将腿、翅剁成小块,很是独特。

3、灵丘黄烧饼

灵丘特产黄烧饼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其具有烧饼色泽金黄、香甜酥脆、形状美观、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黄烧饼是大同人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之一。每逢春节、中秋节,不少人家总要买上几盒黄烧饼,自个儿吃,或探访亲友。

4、灵丘莜麦面

山西灵丘气候寒冷,无霜期短,适合种植莜麦。莜麦经过淘洗、晒晾、炒熟、磨制成面,名曰“莜面”。莜面的吃法花样非常多,有推窝窝(即拷栳栳)、搓个卷、推刨渣、搓鱼儿、压烙等。莜面性寒,必须经过“三熟”,方可进食。

5、黄米油炸糕

黍子是灵丘人民常年的主食之一用黍子碾出的米,本地人称“黄米”。用黍子(不去皮)磨成的面叫黍子面。用黄米磨出的面做成糕叫“黄糕”,黄糕用油炸了以后就叫“油炸糕”。没炸的糕又叫“白糕”或“素糕”,这是为与“炸糕”相区别而言的。灵丘的油炸糕,以其“软、黄、脆、香”为特色,外脆里软。

山西境内“谷神节”风俗

正月初八日,称为谷神节。

春秋时代,古人曾以“木星”的运行规律纪年。由于木星11.86年运行一周天,接近于十二年,古人便将周天划分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都有特定的名称。所以把木星称为岁星。

我国道教发展后,受“岁星纪年”的影响,认为每年有一个值岁的神灵,职权很大,称为太岁。以十二地支为序,每十二年循环一次。扩散到民间,由“太岁头上不能动土”,演变成了土地的主人,当然也就是农业丰欠的主宰了。所以每逢谷日,民俗要进行祭星活动。

晋北地区的祭星活动,讲究在天地神位前面,燃灯七盏,烧香、焚表。

晋东南地区的祭星活动,一般是在院内向北设案,上置米面做的饼灯九盏,另置茶水九杯,进行祭奠。

也有的地方,习惯全村会祭。集体筹集祭品、天香、焰纸,在公共场所设灯祭奠,祈求岁星,保护农业丰收。

由岁星保护农业丰收,引申为保护众人安福。旧俗,和尚、道士要为附近民家赠送祥疏。民家则在初八日,到寺观上布施。僧道再回以果饼。至今,五台山仍有一些信佛教者,在初八日上布施,祈求保护。

谷神节,民间还习惯祭祀五谷神,或是到后土庙祭祖拜神。是日太阳出山时,取五谷杂粮各一份,在田间地头,迎日扬洒,意喻五谷丰收。

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敬八仙节。八仙即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因其不畏强权,藐视富贵,经常深入民间,解危济困,深受劳动人民喜欢。这一天,民间习惯备佳肴水果以祭祀八仙。

山西民间立春风俗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俗称“打春”。

立春,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在农历正月。一过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报春人遇到摊贩商店,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笑脸相迎。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都执农具。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酹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节,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山西民间风俗

禁忌在山西民间称为忌讳。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惩罚,也就是对于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与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是对神灵崇拜和巫术信仰基础上的民间信仰,人们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

禁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达数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可谓无奇不有。它渗透于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古籍记载的情况看,有的现在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了,有的则尚有残留,在今日文化与科学不发达的农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它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这里,我们只将在山西农村现实生活中流传较广的禁忌习俗论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们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农村,住宅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和家庭成员是否能干的标志。所以,盖房子无论是对于结婚青年,还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与城市建房一样,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农村住宅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作为整个村庄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种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要与习俗与信仰保持一致。和谐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风尘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规矩和讲究。

山西农村的住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窑洞式住宅,一是建筑式房舍。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凡是处在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百川口的地方,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总之,宅基地的选择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求神话、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免灾害、多生殖、恐争讼的社会心理。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也许还有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也有些变型。

在山西北部山区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灵丘 ,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余面则是配房,这也许反映了人们的崇高心理。这当然是在四面环山的情况下的选择。

有些地方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即背沟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区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沟,认为这是恶魔挡道,对主人不利。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沟渠等都会犯“空”,甚至连水井都是会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这种现象,修上一条路横在房子与被忌者之间,就可以化“空”为实,清灾避祸。在平陆一带的很多村庄,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村庄的四个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变向,就是这种禁忌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求“实”,求“稳”的心态。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间习俗,这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耻于经商的一种曲折反映。但农民们也非常忌讳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旷而无遮掩,它往往给人以孤寂、单薄之感。

在晋中一带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边及外围的院落,为了避免直对空野,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把院门转个方向朝村里开,不朝村外开。如果不得以朝外开,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即在大门顶上放一瓶子,叫“风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旷的门外,据主人说这样可以把野外吹来的邪气盛在瓶里面,以免影响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兴趣的人在山西的许多农村都可发现,那些商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往往都建在村庄的外围,背靠荒山野地,人们将这些建筑建在村庄外围,是要把原来处在村边的院落围在里面,禁忌的作用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讲,农村的院门忌冲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灾起祸。院门直对巷口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晋南俗传“街门不走西北门,西北高而东南低,面向西北走脉气。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门口上镶嵌一面镜子,即所指的“八卦镜”、“照妖镜”以破解,此种现象在晋南农村极为普遍。

此外,两户家门径直相对也是犯忌的,院门若如邻家相对,忌正冲,也忌门小。俗以为两门相对,双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门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农村两门相接相对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有相对者也只是斜对,彼此错开。

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

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吕梁一带,院门筑起来以后还要挂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镇邪。

总之,这一类关于建房建院中门的开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与“开门卜凶吉”的俗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门为家防之用”,都是尽量力求避凶趋吉的。当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视的。

房屋修好后,主人们喜欢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点缀一些花草树木。对于山区农家小院来说 ,最好是种上几颗树,在离石一带讲究最好不种开花树,而在交城一带又忌种桑树,除了当地俗传的桑仙树“伤心”之外,作为一种禁忌,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这都具有某种传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们谐音为丧失人口,留不住后代,所以不种。晋南有些村庄则忌在院中栽种葡萄树,认为不吉。

在同一处聚居的各家邻里,建房的高度按习俗应大体一致,忌南邻和西邻的房子高过自已的屋子。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

灵丘罗罗腔流传于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的部分地区。

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

罗罗腔是个比较古老的剧种。

清代初叶,是我国戏曲声腔复杂多变、各种地方戏蜂起的年代。

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著《在园杂志》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

”可见,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其形成年代应该是在康熙以前。

古弋阳腔最大的特点是一人在前台歌唱,后场众人和声以帮腔。

从民间老艺人中调查,也证实了罗罗腔原来也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和唱罗罗之声,所以叫罗罗腔,后来逐渐发展以乐器代替人声伴奏尾腔和过门。

清中叶特别是乾隆和嘉靖年间,罗罗腔得到很大的发展,官方、民间、南北剧团都有了罗罗腔的声音。

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着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的盛况,其中“花部”包括声腔“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可见在当时罗罗腔就在官方演出中拥有一席之地。

《扬州画舫录》上还记载了罗罗腔在民间演出的火红场面。

其中提到“……迨五月,昆腔散班,乱弹不散,谓之火班”,其中“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继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

当时罗罗腔流布很广,活动范围大,演出质量高,颇受当地观众欢迎。

清乾隆九年徐孝常为《梦中缘》传奇所写的序文中说:“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

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

观者……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可见当时舞台“辉煌”,演员服饰“靡丽”,罗罗腔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剧种了。

但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罗罗腔未曾出现强硬的班社和有名望的演员,其唱腔中的优秀部分被京剧、梆子戏等地方剧种吸收借鉴,而自己却没有从其他剧种中吸收更多的东西,在艺术的发展创新上趋于保守。

清末,京剧、梆子剧等剧目丰富,名伶辈出,而罗罗腔渐呈衰势,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从城镇退到村寨,从平川退到山区。

到民国年间除了庙戏、院戏外已经演出很少,艺人们为了糊口只得与别的剧种合演,久之致使罗罗腔艺人大量流失。

在这一时期,有赖于民间习俗,在山西晋西北、大同西南方一些村庄保留有罗罗腔的固定演出台口。

在繁峙县沙河以东部分村庄只有罗罗腔才算正戏,婚嫁和喜庆的时候都要唱罗罗腔以图吉庆。

到日寇侵华时期,罗罗腔绝迹于舞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灵丘县 及时对罗罗腔进行整理和扶持。

1960年正式成立了灵丘县罗罗腔剧团,使得这一古老的剧种得到恢复和保存。

罗罗腔有南北之分,灵丘罗罗腔属北曲弦索系统,在艺术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剧目生活气息浓厚,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说唱性强,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乐队不拖腔伴奏,只在每个乐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过门之后即停。

给演员的唱演留下很大发挥余地,能说能唱,节奏可快可慢,音量可大可小,吐字格外清晰。

很有特色的是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称:“背宫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迹。

“走花梆子”、“踩畦子”等台步、身段动作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郁,是罗罗腔旦角特有的表演程式。

伴奏乐器通常有:小板胡、笛子、笙、唢呐、三弦等。

打击乐有:板鼓、战鼓、堂鼓、手板、小镲、小锣、中虎锣等,现在又加进了琵琶、扬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音乐表现力增强了。

灵丘罗罗腔的传统音乐唱腔传说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现存唱腔主要有:〔数词〕、〔娃子〕、〔甩板〕、〔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哭腔〕、〔山坡羊〕、〔圪脑儿〕等十多种,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很有曲艺说唱的味道。

传统代表剧目有:《小二姐做梦》、《锦缎记》、《读绒花》、《龙宝寺》、《描金柜》等四十多个剧目。

大同的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罗罗腔专业剧团,可谓〃天下独一团〃。

1960年正式成立后,灵丘县正式抽调了多名戏曲工作者对罗罗腔的传统唱腔和剧目进行挖掘、整理,精排了《小二姐做梦》、《描金柜》、《打鸟》等大大小小的几个较优秀的传统剧目。

1963年开始陆续排演了《夺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二块六》等多部现代戏,多次参加山西省戏剧调演,较好的保存了这一古老剧种。

去年灵丘县罗罗腔剧团还在大同市承办了罗罗腔专场消夏晚会,表演了罗罗腔现代戏曲舞蹈剧《父子争权》、《沙家浜》选段及传统戏《卷席筒续集》选段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罗罗腔是很有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作为“天下独一团”的灵丘县罗罗腔剧团近年来受到省市领导和戏曲专家的关注,得以生存、发展,为地方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我国戏曲史研究保留了一份活资料。

但是在目前戏曲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剧团遇到了很多困难,加上老艺人的去世和退休,后备人才的匮乏,设备、资金的不足,剧团举步维艰。

对罗罗腔这一濒危的剧种来说抢救和保护不应是唯一的目的,不仅要深入研究,把剧目、音乐找回来,尽可能的恢复罗罗腔的本来面目,还要根据罗罗腔的艺术特点和规律进行改革创新,保留精华,推陈出新,多移植一些优秀剧目,培养一些有知名度的演员。

希望有关方面多给与关注和支持,让这一古老的剧种很好地的保存、发展和繁荣下去。

说白了就是女人坐月子,怕婆婆给气着了,所以就自家妈妈来伺候。人常说的好,穷是问题的根本所在,现在的社会,不确钱花,谁方便谁来伺候,谁也没时间就雇个人来伺候,不是大家都好了吗,再说了,专门伺候月子的有经验,比双方的母亲强多了,现在都是一家一个孩子,母亲就不见的会伺候。

关平文化旅游节将向您灵活、全面地展示灵丘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灵丘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关平的红色旅游。绘画、书法、戏曲表演只是基本操作,其中篝火晚会、骑行比赛精彩纷呈。

灵丘县第十三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

时间:

2008年7月1日,活动将持续12天。

位置:

武陵王主题公园

旅游活动预告:

为期12天的活动将包括文化娱乐、戏曲表演、马戏杂技、书画摄影、篝火晚会、农产品展览、自行车比赛、武术展览、旅游推广和观光等。

活动将充分展示灵丘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历史遗产、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将平型关红色旅游与传统文化交流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平型关旅游景区及其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吸引社会各界人士来灵丘旅游观光、投资创业,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

7月1日,灵丘县第十三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在武陵王主题公园隆重开幕。

在为期12天的活动中,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戏曲表演、马戏杂技、书画摄影、篝火晚会、农特产品展示、自行车比赛、武术展示、旅游推介观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充分展示灵丘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历史底蕴、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

:2010年7月1日-2010年7月1日,第十三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新时代奋进,永远跟党走”纪念日武陵公园举行。

7月2日至3日,在全县主要景区举办“全国旅行社走进大美灵丘”旅游宣传推介活动;

7月2日晚,山水北泉北泉营举行篝火晚会。

7月3日,“麦臻杯”魅力历史村骑行活动举行;

7月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举行,红色文艺进平型关;

7月5日晚,山水北泉现场演出;

7月6日,新时代健康银行,全县员工步履轻快;7月7日唐河峡谷马拉松;

7月8日举办“唐河风情”旗袍文化沙龙;

7月9日,在黑龙河村举办了一场温暖的夏日基层舞台群众文艺汇演;

7月10日,车河魅力旗袍文化沙龙举行;

7月11日,举办非遗传统武术毽球展示活动;

7月6日至10日,举办省级非遗红岩秧歌景区、省级非遗大剑道青景区、市级非遗腰站秧歌景区、书画摄影展,纪念县人大常委会成立40周年。

本次文化旅游节主要内容包括

I、“奋进新时代,永远跟党走”庆祝七一文艺汇演暨第十三届平型关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活动:7月1日(5月29日)上午10点

地点:武陵王主题公园

二、“全国各地旅行社走进大美灵丘”旅游促销活动。

活动:7月2日-7月3日(5月30日,6月1日)

地点:县内主要景点

三、山水北泉集装箱营篝火晚会

活动:7月2日(5月30日)晚上8:30

地点:下北泉村

四。“麦真杯”魅力石庄骑行活动

活动:7月3日(6月1日)早上7点

地点:汽车站-石庄乡自行车站

5“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红色文艺走进平型关。

活动:7月4日(6月2日)上午9点

地点:平型关姜帅广场

不及物动词山水北泉现场表演

活动:7月5日-7月6日(6月3日、4日)晚8:30。

地点:上北泉村

七、健康新时代,全县员工健步如飞。

活动:7月6日(6月4日)早上7点

地点:城投会-觉山村

八、唐河峡谷马拉松

活动:7月7日(6月5日)早上7点。

地点:白沙口,——城投俱乐部

九。“唐河风情”旗袍文化沙龙

活动:7月8日(6月6日)上午9点。

地点:城头

十二。非遗传统武术和毽球表演

活动:7月11日(6月9日)上午9点。

地点:觉山寺广场

十三、省级非遗红岩秧歌进入景区。

活动:7月6日-7月10日(6月4日-8日)

地点:花塔村

十四、省级非遗大建道情景区

活动:7月6日-7月10日(6月4日-8日)

地点:有水的人

十五、市级非遗腰站秧歌进景区。

活动:7月6日-7月10日(6月4日-8日)

地点:北泉村

十六。纪念县人大常委会成立40周年书画摄影展

活动时间:7月3日-7月12日(6月1日-10日)

地点:县文化旅游局展览馆

十七。“生态柳魅力草原”摄影大赛暨“留住乡愁——磨石沟记忆”摄影画展

活动时间:7月3日-7月12日(6月1日-10日)

地点:村小社区空中草原

十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活动时间:7月3日-7月12日(6月1日-10日)

地点:武陵王主题公园

十九。物资交流、马戏杂技、文化娱乐

活动时间:7月3日-7月12日(6月1日-10日)

地点:武陵镇庄头村(于颖街以北)

XX。戏剧表演

活动时间:7月3日-7月12日(6月1日-10日)

地点:武陵王主题公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38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