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牧文化 体验之旅”精品线路
1、线路简介
这条线路从海拔2780米的格尔木进入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极地那曲”,是感受“极地那曲”风光、体验“游牧民生活”的最佳旅游路线之一。青藏铁路、109国道贯穿于此,随着有氧宾馆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极地那曲”独特的旅游资源被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游客的喜爱。
2、行程路线
格尔木→安多县唐古拉山口(天下第一道班)→安多县巴木荣景区→安多县措那湖→安多县八音七星泉→那曲市格萨尔赛马场→色尼区嘎尔德游牧文化体验区→色尼区夯错暗夜星空基地→色尼区跋绒沟旅游生态景区(桑丹康桑雪山)→拉萨。
3、交通方式
自驾:安多县唐古拉山口(天下第一道班)距县城90公里(81公路),行程15小时;安多县雁石坪镇龙亚玛(5村)和安多县帮爱乡藏占木村(3村)交界处。安多县八音七星泉距那曲市54公里,行程50分钟,距安多县城86公里,行程约1小时。
那曲市格萨尔赛马场位于那曲市环城南路,可乘车、公交、步行抵达。色尼区跋绒沟旅游生态景区(桑丹康桑雪山)位于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镇境内。距那曲镇101公里,距拉萨市约230公里,景区距离109国道9公里为砂石路,需自行乘车抵达。
二、达东古村落踏水寻源之旅1、线路介绍
拉萨达东村,是坐落在拉萨西南角隐秘山谷中的藏式村庄,也是西藏保护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子位于贡嘎机场高速出城方向第二个出口(达东出口),村内有“林卡—温泉—酒店—溪湖—庄园”等多个项目。近年来,达东村已逐渐形成了“达东•幸福林卡”“达东•桃花会”“达东•音乐嘉年华”等旅游品牌。
2、行程路线
达东村→幸福林卡→湖边茗馆→乡村度假酒店→达东温泉→仓央嘉措古庄园遗址。
3、交通方式
自驾:距拉萨市柳梧新区18公里,约20分钟车程。
三、神奇普兰1、线路简介
普兰县地处西藏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气候温和,是阿里地区中“雪山所环绕的地方”。普兰县因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坐落于境内而闻名。
2、行程路线
冈仁波齐峰→纳木那尼峰→玛旁雍错→拉昂错→科迦寺→贤伯林寺→普兰县城。
3、交通方式
自驾:普兰县城—冈仁波齐200多公里,车程1小时37分钟。
1、巴松措与结巴村
第一次来西藏的你,或许会被宏伟的藏式宫殿、寺庙及壮美的雪山所吸引,但当你静下心,走过更多地方后你才会发现,充满烟火气息的村落才是西藏最真实、最惬意、最适合享受的地方。
结巴村位于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内,位于巴松措南岸,是巴松措5A景区的核心村落,“结巴”藏语意为忘记,是一个名为“遗忘”的绝美村落,同时也是俯瞰巴松措全景的好地方。
村落背靠雪山、面朝巴松措,隐藏于雪山和绿水之间,这里有着最让人舒缓的节奏,和向往的雪域风情,当你来到这里看到雪山、森林、湖泊、,及保存完整的村落传统布局、建筑风格,你不禁会被这一片,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所惊艳。
且当你在结巴村观景台瞭望时,挺拔的雪山,碧绿的湖水,湖畔的树林与农田层层叠叠的绿,夹杂着村民做饭时弥漫出的青烟,还有时而飞向田地上的黑颈鹤及路过的牛,都会给人一种格外的宁静与祥和。
2、然乌湖与来古村走过318国道的朋友都知道,进入昌都八宿县然乌乡后沿路有一片极为纯澈的巨大湖泊这座湖泊便是藏东第一大湖然乌湖,见过此湖的人们将其称之为是,“318国道上最璀璨的明珠”。
而在这“最璀璨的明珠”湖畔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村落——来古村来古村周围遍布雄伟的雪山,与然乌湖相互依偎村落处于来古冰川末端,是我国一个观看冰川的绝佳地点,站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6条海洋性冰川。
去来古村的路,不远也不近,越往里走即可听到隆隆的水声,湍急冰川融水顺着布满巨石的河道,回旋跌宕,气势不凡,峰回路转,一个村庄,一间间的蓝色房屋,就被神秘布置在峡谷里,相互间隔又相互连接。
当你漫步在村子里,行走在田野间,翠绿的麦穗,金黄的油菜花,高傲的白马,色彩斑斓的藏房,时有淳朴的村民热情地和你打招呼,颇有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意境。
3、当惹雍措与文部南村在西藏有这样一个湖泊,它虽未跻身西藏“三大圣湖”,但是只需一眼,保管你对它念念不忘甚至有人曾戏侃道:“西藏有这么美的湖泊,还去什么爱情海”这个湖泊便是西藏第四大湖当惹雍措。
“措”藏语意为“湖”,“雍措”藏语意为“碧玉似的湖”,在西藏,并不是所有的湖都能称得上“雍措”的,连被誉为“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措,也没有得到“雍措”的称号,可见在藏族朋友心中,对“雍措”有多高的标准。
而就在这座藏族朋友心中占有极高地位的湖泊边上,坐落着一个与世隔绝的绝美小村落文部南村,来过这里的人将此处称之为是藏北高原上唯一能成为故乡的地方,说来也神奇,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环境下,文部南村竟然是一个,气候湿润、鸟语花香可以耕种的地方,而当地村民也保持着最古老、最传统的种植和放牧生活……
且整个村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与著名的当惹雍措湖为邻,周边还围绕着达尔果雪山、古石屋、古象雄王国遗址、穹宗遗址等旅游文化景点,多元的文化,宜人的气候,目不暇接的美景,淳朴的民风,绝对是一个适合留下来静静感受,心底那一抹浪漫的地方。
4、普莫雍措与推瓦村在高分纪录片《第三极》里大家一定被普莫雍措梦幻纯净的蓝色所吸引在连绵雪山的衬托之下,普莫雍措的蓝就像是天空的一面镜子,当圣洁的阳光无可怜惜地洒在湖面上,水光潋滟,波光粼粼。
在这个绝美的湖泊边上坐落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落——推瓦村,推瓦村,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和地方性代表,此处的村民主要以牧羊为业。
每年冬天,推瓦村的草场,无法为牧人的羊群提供充足的过冬饲料,而此时的普莫雍措已结上厚厚的蓝冰,夏季因湖水阻隔的小岛上牧草却依旧丰盛,牧民们也要进行传承了约千年的传统羊群转场,把羊群引到湖心小岛,度过春回大地“青黄不接”的日子。
且推瓦村是观赏库拉岗日雪山的绝佳位置,无论春夏秋冬,从推瓦村眺望,雪山、湖泊、草场、牛羊以及夜晚的星空,都美得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是一个去了就不想让人回家的地方。
结婚旅游十大圣地张家界、阳朔、丽江、三亚、巴厘岛、普罗旺斯、瓦宾法鲁岛、香格里拉、北海道、西藏。
1、张家界
张家界这个地方景色非常漂亮,两旁千峰耸立,高入云霄,树木繁茂,因此张家界被誉为情人旅游专线,也非常适合国内度蜜月的小夫妻。
2、阳朔
这个地方有美丽的漓江,非常像似少女挥舞的青罗玉带,而且这个地方的景点非常多有龙头山,西郎山和马鞍山等还拥有古香古色的各种街道。我们随处可见的倒影就成了一副山水画,清澈的江水一望可以见底,这个地方非常浪漫幽静,非常适合喜欢安静的新婚夫妻。
3、丽江
手牵手走在古城里散步,寻找那小资情调的客栈,再加上一见钟情的咖啡店或者是酒吧,还可以回味一下最初的感觉。
4、三亚
喜欢海边沙滩的新婚夫妻可以选择去三亚,在海边微风吹起时还可以闻到一股海味与草木清新。和另一半一起踩在柔软的沙滩上,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
5、巴厘岛
巴厘岛在世界浪漫结婚圣地之一。它的美用语言是找不到形容词的,其实除了来一场浪漫的结婚,在此地和最爱的人牵手在走在一起。
6、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这个薰衣草的代表城市,可以说是很多人比较向往的,而且在如今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提到普罗旺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会是浪漫、爱情,所以世界各地新人对此地都可以说是非常向往的。
7、瓦宾法鲁岛
马尔代夫本身就是一个的美到爆的国家,而隶属于马尔代夫的瓦宾法鲁岛更是被评比为了世界浪漫的结婚圣地之一。在岛上遍布各类热带植物,没有过度的开发,很好的保留了自然原始的那份美好和浪漫。
8、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为离天堂非常近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有花香,简直像是生活在梦境般,你可以和她一起感受对方心灵的纯真和美好永恒。
9、北海道
北海道这个的闻名于全球的地方,就连上方的云朵的都像是能捧到手心里的棉花糖一般,很轻柔,很浪漫,而且其它风景都很是不错的北海道,婚礼仪式举行后,还能来一场浪漫的蜜月之旅呢!
10、西藏
西藏这个地方充满了崇高的信仰和当地的民族文化,在这个纯净的高原天空下,两人手牵手享受自然美景之中,这样才能不知不觉增加彼此的感情。
-湖南张家界风景区
婚姻家庭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的多种婚姻形态中,最普遍的为一夫一妻的单偶婚,其次为一夫多妻婚。一夫多妻婚则较少,在默道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中,只有4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在中国则只有藏族、俄亚纳西族、门巴族和夏尔巴人。这一文化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重要的现实的意义。然而,除俄亚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调查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外,其他民族的则较为零散。因此,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地调查资料尤显重要。
1997年夏,笔者参加“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题组到昌都进行社会调查,并负责婚姻家庭部分,现以此次调查的一妻多夫家庭的材料为主,结合有关的文献材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康区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康区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分布特点
康区包括现在的 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树和云南迪庆的藏族地区。据仁真洛色的研究,甘孜18县,除泸定县外,其他17个县以前均存在过一妻多夫婚。在青海玉树,据解放前蒙藏委员会调查,当地“实际上多为一妻多夫制”。杂云南迪庆的德钦县,解放前也有一妻多夫家庭。
在昌都地区,据直接和间接的调查,以前各宗都有多少不等的一妻多夫家庭,但分布不均衡,差异较大。据色扎部落头人泽丁扎巴的回忆,民改前他所管辖的丁青扎部落约500户,估计一妻多夫家庭超过50%,一夫一妻家庭约40%多一点,一夫多妻家庭家庭则只是极个别的。宁静宗巴洼村(现芒康县宗溪乡的一部分)头人泽仁顿珠回忆,当时村里一妻多夫家庭的比例大大超过一夫多妻家庭。1997年笔者参加的调查组在昌都县妥坝乡(牧区)调查19户,一夫一妻家庭10户,一妻多夫家庭9户,占47%。在左贡县北部的东坝乡、中林卡等乡,一妻多夫婚较多,比例较大。
在南部的一些乡则主要是一夫一妻家庭,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婚则较少。在昌都县俄洛乡的仲多村和加林村调查了18户,均为一夫一妻家庭。据村长回忆,以前村里也基本无多偶家庭。
总体而言,昌都地区以前仍以一夫一妻婚为主,一妻多夫次之,一夫多妻极少,且一妻多夫家庭呈不均衡分布状态,有的村庄、部落比例超过一夫一妻家庭,有的较少,有的几乎没有。而且不仅牧区有农区也有。行一妻多夫婚的既有农牧民,也有部落(村落)头人。
就康区的一妻多夫家庭总体上的分布而言,徐益棠先生在解放前提出了如下二点看法:1、甘孜、德格以西,一妻多夫制逐渐增加;2、道孚以东以及康定附近,则一夫一妻制独盛。结合现在的调查资料看,徐先生的看法大体符合实际。估计以前一妻多夫家庭最盛行的为昌都地区,甚至有可能是藏族这种婚姻习俗的中心地区。
二、一妻多夫家庭的内部关系
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极个别的父子共妻几种形式。但在康区最主要、最普遍、占绝大多数的为兄弟共妻。解放前,谭英华先生在今甘孜地区境内调查的45户一妻多夫家庭,其中兄弟共妻44户,共101名男子,平均每户均23人,非兄弟共妻家庭1户,丈夫2人。
非兄弟家庭仅占四十五分之一。在昌都,笔者参加的调查没有碰上一例非兄弟共妻的家庭,而且调查中也很少有人能说出非兄弟共妻家庭的实例,只是说有这种事。因此也可看出兄弟共妻的多夫家庭是极少的。 一妻多夫家庭以而兄弟共妻为普遍,其次为三兄弟共妻。四兄弟以上共妻的只是极个别现象,且还须具体分析。上述谭英华调查为平均23人共妻。在昌都丁青县丁青村的一妻多夫家庭120户,丈夫257人,平均229人。昌都县妥坝乡9户一妻多夫家庭,一妻二夫7户,占78%,一妻三夫、一妻四夫各一户,分别占11%。其原因正如宁静宗巴洼村头人泽仁顿珠所说:民改前在他所管辖的村庄中的多夫家庭主要为二兄弟共妻,少数为三兄弟共妻。当时家里如果有二三个儿子,必须有一个当扎巴,剩下的就成为一夫一妻或二夫一妻家庭;如果有三四个以上的儿子,也可能就有一二个或更多的儿子当扎巴。当时村里有一家有六个儿子,三人当了扎巴,一人病敌,仍为二兄弟共妻。因此对有些四五个兄弟、六七个兄弟共一妻的说法,需要具体分析,是否为真正的共妻。
康区藏族的婚姻既有娶妻婚,也有入婚。但一妻多夫家庭均为娶妻婚,尚未发现可几兄弟入女方家的情况。其婚礼习俗与一夫一妻的娶妻婚相同。由于多夫,在提亲时,有的要明确说明是几兄弟娶妻,也有的不说明。举行婚礼时,有三种不同的情况,较多的一种是一人为代表参加婚礼,这种情况大多是长兄为代表娶妻,以后弟弟们逐渐长到后,与妻子发生性关系,从名誉上丈夫变成事实上的丈夫,完成共夫家庭。当然也有少数的例外,代表者不一定长兄。如类乌齐县有一户兄弟共妻,哥哥是跛子,结婚时由弟弟代表婚礼。第二种为兄弟们均参加婚礼娶妻。如丁青县丁青村的布吉兄弟俩,参加婚礼时兄弟并排坐在一起,妻子坐在旁边。第三种为部分兄弟参加婚礼。如丁青宗色扎部落的泽丁扎巴结婚时,父亲为他们三兄弟娶一妻,但他年龄还小,只有两个哥哥参加了婚礼。结婚时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主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如兄弟的多少,兄弟间年龄大小的差异程度,长兄弟与新娘年龄差距,等等,而且同一家庭不同代的人之间也有差异。如布吉是兄弟两参加婚礼,但他们的儿子当代表。
传统习惯,婚礼一般连续三天至七天,在婚礼期间,新郎新娘不得圆房,均分开居住,几天过后,新娘返回娘家,然后十天半月,或一月、两月甚至半年一年(新娘回娘家居住的时间长短,视年龄大小、距离远近等,由两家商定,没特别的规定),再由男方家接回,开始长期的夫妻生活。一妻多夫家庭子女对父亲的关系,从称谓可见一斑。其称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称大哥为爸爸,其余为叔叔。在芒康还有称大哥为爸爸,其余的依次为大叔、二叔、三叔的。如果大哥去世,则可称二哥为爸爸。另一种则不加区别,几个丈夫均被一概称作爸爸,这两种不同的称呼方法,有时还共存于同一村庄,如丁青县丁青村就是这样。不同的称呼方法仅仅是一种习惯,并不意味着子女真正是谁的。在昌都调查过的几户家庭的父亲们没有设想过子女中谁是自己的,谁是其他人(哥哥或弟弟的),反正这个家庭的子女,均是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反之子女也一样,对父亲们也一视同仁,也不知真正的生身父亲是谁。从这些家庭的情况看,子女的所属,主要是从家庭的角度看待的,而不是强调个人。这种习惯也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由于调查的家庭不多,这种情况是否有普遍性,还须更多的调查。
多夫家庭的夫妻关系也有特点。在昌都,对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弟兄婚后闹着要分家,则说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大家都知晓。女人在婚后会有长者告戒对丈夫们要一视同仁,不能偏爱某一人,如贡觉县丁卡村的松那讲,她与四兄弟结婚,婚后老人对她讲,对几兄弟要平等相待,搞好团结。因此对多夫的妻子来说,也把这一点看得很重要。搞好团结,除日常生活方面外,与一夫一妻家庭不同之处就是要处理好与丈夫们的性关系。丁青县丁青村的阿巴与卢呻两兄弟结婚,她自己讲,两兄弟都不错,哥哥老实忠厚,对人好,弟弟年轻伶俐,相对而言她较喜欢弟弟,但在日常生活中对两兄弟一样对待,在性生活上也不偏心,尽量满足,两兄弟对她也很好,身体不舒服时很体谅,家庭十分和睦。
夫妻同房,以前的资料记载一般是丈夫在门口放置一个信物表示,其他丈夫就会自然回避,在昌都调查,则有一种新的方法。有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兄弟中谁与妻子同房,如睡觉时兄弟不在,去了妻子房中或睡觉后兄弟离去等。因每天在一起生活,从一些细微的举动既可知晓,于是其他的丈夫自觉回避。看来在一些具体的生活方面,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总会有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像某些制度那样规范,整齐划一。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人说较高,有人说较低。从昌都调查的情况看,在家庭中妻子处于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地位、既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也没有女尊男卑之类的文化习俗。但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却有大致的分工。家庭经济主要由老父亲管理安排。如果老父亲去世回年老无力管理时,往往由大哥管理。在一妻多夫家庭,几个丈夫在务农、放牧或经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有一定的侧重,但不严格。不同的家庭根据各自的特点,既有临时的分工,也有长期的侧重。如芒康县嘎妥镇的土登央培家就较典型。家长土登央培主管家庭经济及家务安排等,妻子玉罗主要做家务事、做饭、带孙女。三个儿子娶仁青曲珍为妻。大儿子主要做生意,二儿子主要干农活(主要是较重的农活,如运肥、运庄稼、梨地、运柴火等),三儿子搞长、短途运输,仁青曲珍主要做一些轻的农活(如下种、田间管理、收割等)。根据各自的特点,有大体的划分。这是生产经营活动较复杂多样的家庭,工种多,分工也较细。而其他主要经营农牧业的家庭则没这么复杂。大体还是妻子干家务活,带小孩子和做较轻的农牧活,而丈夫们主要是干较重的农牧活及出售农牧产品等对外经济活动,其分工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的,并不特别歧视妻子,妻子也没有特别权力。
三、一妻多夫家庭存在的社会文化原因
前人对一妻多夫家庭的解释,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它的起源,有人认为是群婚制的残余,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古代的苯教。而对于它得以存在的原因,多数人都认为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如生活水平低,劳动力不足,不使家产分散等。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受喇嘛教的影响。这里笔者不打算涉及起源问题,仅就其存在社会文化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妻多夫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要素,它的存在必须与其他文化要素相配合,像协调,才能得以存续,否则将难以存在,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即藏族老百姓的看法来看。在昌都,农牧民对一妻多夫婚持肯定的态度,特别是在一妻多夫家庭较多的地区,大受人们的称道。主要认为几兄弟娶一个妻子,不但家庭财产不分散,而且家里男人多,有的做生意,有的干农活,有的放牧,家里会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裕。而且兄弟不分家,亲人团聚,家人和睦相处,再好不过了。这样的说法不仅在昌都,在玉树甘孜也大致相同。基于这种说法,一些学者进一步分析,认为以前康区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财产积累不易,特别珍惜,加上劳役多,劳动力缺乏,因此实行多夫制。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也较少争议。这里还需强调,老百姓的这种看法十分重要,是这种婚姻家庭广泛存在的基础。
但仅此解释还不够,还需要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北京中进行分析,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既关于性和子女的问题,必须有一种相关相连的观念。每个民族都有关于性和婚姻方面的禁忌,即禁婚(包括 ,以下同)的范围,其禁忌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就康区各地的婚姻禁忌而言,也不尽相同,有三代、五代、有七代禁婚和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禁婚的说法。如芒康有人说三代之内不能结婚,否则后代寿命不长,在昌都县俄洛乡则说上代之内不能结婚,不然生下来的小孩会残废,家里会变穷。在昌都县妥坝乡有人说凡是有血缘关系的人都不能结婚,至于哪些人之间有血缘关系,则没有明确的推算方法、主要由老年人告知;如果违反,则社会舆论会说这两人是妖魔的化身,头盖骨会崩裂,死后进地狱,永世不能转世成人。左贡县有人说,有血缘关系的人要五代、七代之外才能结婚,否则生出的小孩无脚,无手或豁嘴。在左贡县丁卡村则说五代之后才能结婚,否则会遭嘲讽、挖苦,认为天地不容。尽管禁婚的范围说法有异,但禁忌是很严厉的,一方面是社会舆论指责,另一方面是隐含的文化心理压力,构成了在此禁忌内的自律行为。与之相对,在此范围之外的性关系则较宽松,婚前的性关系是较自由的,而婚后的婚外性关系,特别是男人发生性婚外性关系,既没有太大的文化压力,也没有严厉的惩罚。同时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并没有违反传统观念中在婚姻和性关系方面最基本的血缘禁婚原则,自然也会受到文化的支持。事实上在兄弟共妻,有的则不说明,婚后年龄小的弟弟长大后与嫂嫂发生性关系,构成事实上的共妻,这不仅对弟弟、嫂嫂和大哥而言是十分正常的,父母和社会还给予鼓励。对妻子而言,因使兄弟团结不分离,能获得贤惠的赞誉,对兄弟们而言,也会得到孝顺、兄弟和睦的好名声。
昌都藏族传统基层社会的整合主要靠的是宗教和地缘组织,没有普遍的、以血缘亲属为纽带的氏族组织(三岩等地的帕措组织除外),普通的农牧民对世系的追溯往往只能说道爷爷辈,或曾祖父辈,再往上能说清的人就很少了。表现出家族的世系观念不强。在家庭中对子女并不存在嫡蔗的区分,一视同仁。非婚生孩子也一样,在社会上也不受歧视。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继承权上。对普遍农牧民而言,继承权主要是家庭财产的继承。一般的习惯,儿女长大后或分家,或结婚离家,家庭财产的划分主要是按在家的人口计算,大多数是每人一份(有的地方给父母多一点)。子女,包括一直在家生活的非婚生子,均是同等的,没有厚此薄彼的制度。如果家里子女多,最后父母留谁在家,也没有制度性的传统。父母觉得谁孝顺,谁能干,而本人又愿意留在家里,则留谁。对于头人而言,继承权除财产外,还存在头人地位的继承,这一点对儿子而言,同样是平等的,不存在长幼的区别,非婚生子也可继承。如丁青宗色扎部落头人泽丁扎巴讲,当时他手下的根保尼扎彭措的妻子没有生男孩。旗子听说尼扎彭措有一个非婚生的孩子,经证实后,主动将孩子接回家,还当上了根保。另一个定本,与妻子生有一子,孩子长大后去 当了喇嘛不回家了,妻子于是将定本在外的非婚生子接回继承家业。正是这样的习惯为一妻多夫制家庭妥善解决子女问题提供了传统的文化基础。
如上所述,一妻多夫家庭的丈夫们对家中子女,在所调查的家庭中,丈夫们并没有刻意弄清谁是自己的子女,谁是兄长(或弟弟)的子女。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弄清这一点并不重要。而社会上对多夫家庭的子女的看法也是“以家为单位的,外人称其子女也是某家的子女,而不是称某人的子女”。换言之,如果一种文化特别强调男子本人的世系传承的话,单这一点就会使多夫家庭难以存续。
综上所述,一妻多夫家庭得以存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主要是以上三方面。
西藏怎么玩
放心去
南迦巴瓦峰
tips: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是全球海拔排名第15的高峰,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雪山”
扎什伦布寺
tips:5A级旅游景点,全国著名六大黄教寺院之一背附高山座北向阳,般宇依次递接,疏密均衡和谐对称
布达拉宫
tips:西藏首选,位于拉萨,建于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
纳木措
tips:是三大圣湖之一,西藏第二大湖泊,地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
羊卓雍措
tips: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光山色之美冠,距离拉萨很近,打卡也非常方便
珠穆朗玛峰
tips:是世界之巅,来西藏必打卡的地方,记得带上相机拍日照金山
不要去
八廓街
tips:一条商业街,可以来逛一逛,但是里面东西,尤其药材,慎买!容易被坑
达格架温泉
tips:网上风很大,实际真的很一般,不值得专门去一趟打卡,有时间不如看别的景点
放心去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tips: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是也球上最后一块秘境,非常值得看
唐古拉山口
tips:唐古拉,藏语高原上的山,青海和西分界线,号称“风雪仓库”
不要去
卡若拉冰川
tips:海拔4700米左右,不仅高而且还冷,非常容易高反,穿厚重的衣服行走也不方便
圣象天门
tips:管理混乱,路途遥远且颠簸,景点打卡人山人海,而且还比较危险
放心吃
酥油茶
tips:是藏族牧民们的创造,为了适应高寒气候和风雪里放牧的生活,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一种御寒保暖的热饮
青稞米
tips:是唯一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局部高海拔高寒地带可以正常成熟的作物,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
冬虫夏草
tips:是“四大仙草”之一,主治腰膝酸软,久咳虚喘,多煎汁服用,也可煮水,泡酒或煲汤
耗牛肉干
tips:精选鲜高原耗牛肉自然风干晾晒而成,其肉质酥松,细腻,吃起来口味独特
交通指南
(1)最快捷的进藏方式:坐飞机毫无疑问,坐飞机是最快捷的方式,但也是最不提倡的方式,因为你可能会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
(2)最苦逼的进藏方式:骑自行车沿途要翻越十四座高山,两座海拔在五干米以上,十座海拔四干多米,平均每两天就要爬一座山
(3)最平民的进藏方式:坐兴车坐火车安全准时,价格也合理,与此同时,也可以慢慢适应高原环境,并一览路上美景
(4)最和自己过不去的进藏市式:徒步背着重达30斤的登山包,徒步在青藏高原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5)最经济的进藏方式:徒搭确实是省钱的好办法,但是能搭到车说明你很幸运了,耐心不好的,不建议这种方式,对女生来说很不安全
(6)最理想的进藏方式:包车找有丰富的驾驶经验的司机,了解进藏路况,了解路上最美的风景
最佳旅游时间
一般来说,每年6-9月初为雨季,这个时候来珠峰地区,遇到大风雪的机率非常高。最佳的观赏季节在4-5月和9-10月间,这段时间也是登山是最佳时节
西藏住宿选择1选在布达拉宫广场附近的话,晚上能拍到布达拉宫夜景
2住宿选在拉萨八廓街团结新村附近的话,方便逛街吃喝,晚上比较热闹,可以很好的融入藏民生活PS:布达拉宫距离八廓街车程13分钟左右,还是很方便的~
3林芝:建议住在八一镇,也是林芝商圈中心
4日喀则:建议住林路和黑龙江路一带,交通方便
5珠峰大本营:珠峰大本营环境卫生都是一般的,建议自带一次性被单,会安心一点
藏地7日游路线
DAY 1:抵达拉萨→入住酒店, 自由行
DAY 2:拉萨→穿越米拉山隧道→色季拉山→鲁朗林海→工布响箭
DAY 3:鲁朗(骑马射箭) →雅鲁藏布大峡谷→雅尼湿地→林芝
DAY 4:林芝→嘎啦桃花沟/卡定沟天佛瀑布→尼洋河风光→特色藏式村落→拉萨
DAY 5:旺堂岗德宁→秀色才纳岗→岗巴拉山→羊卓雍措
DAY 6:布达拉宫→大昭寺广场→药王山观景台→八廓街
DAY 7:拉萨→专车送站→返程回家
TIPS:西藏部分区域路况较为复杂, 且景点之间较为分散,第一次来西藏建议找靠谱当地团,这样不用考虑怎么出行,还省去了做规划和攻略,吃住宿景点交通游玩门票都不需要操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都安排好了,只需要享受假期跟着玩就好了,省心省力省钱,玩的也很开心!
藏族人的住房,与内地截然不同。内地房舍、平房多人字屋顶,便于泻水;楼房多钢骨水泥或砖砌。西藏的房子,多为土石结构,平顶狭窗。寺庙和贵族、领主的庄园,却围墙高耸,层楼屹立,森严若监狱。下面就几种主要的建筑形式作一介绍。
陋室
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以泥土。房顶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内室居人,外院围圈牲口。
平房
一般两层,墙基用石砌,上面用土坯垒,上层住人,下层作伙房、库室和圈牲口之用。
碉房
过去贵族、领主、大商居住的房子,一般三层以上,最高到五层。用石做墙,木头作柱,柱子密集,约四平方米便有一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二三层向阳处均落地玻璃,采光面广。人住其中,冬天不用生火取暖;楼顶有阳台,可供晒物品和散步、观光用。这种碉房,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尺余至二尺,实在可当碉堡打仗、防御用。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院外用小窗窄门,有挡风御寒之利。这种房屋,二三层住人,底层当库房。柱头、房梁、装饰绘画,十分华美。
寺庙
寺庙是西藏建筑物的典型,规模最庞大,布置装饰最为华丽。中央正殿栋宇辉煌,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耀眼,与日争光;规模宏大,楼房叠砌,俨若一座城池。寺内四壁,粉色彩画,廊道柱梁,油漆装饰细致,雕梁画栋,豪华异常。
帐篷
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做为住房,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人可出入;晚上放下用带结紧。近门中央,支石埋锅为灶,帐顶露有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现在,牧区逐渐建造一些定居点,作为冬季住房和老人、小孩久居的地方。定居点多为土木结构,形式与农区近似。
居住方式:在中原,民居多人字形屋顶,而西藏的住宅以平顶居多。就样式来说,西藏地区的住房可分为陋室、平房和碉房等。
陋室是西藏地区一般平民居住的一层式建筑。结构简单,土石围墙,架木(或树枝)于上,覆盖泥土,房顶用当地一种风化了的"垩嘎"土打实抹平。室内住人,室外院内围圈牲畜。
平房一般是两层建筑,墙基用石砌,墙用土坯垒,下层作伙房、库房和圈牲畜之用,上层住人。
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房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碉房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城市,碉房布局合理,造型完整,装饰富丽。一般三层,最高五层,用石作墙,木头作柱,上用方木铺排作椽。楼层铺木板,下层当库房,二、三层住人,并设有经堂。四周围墙,中间庭院,墙厚,旧时可当碉堡打仗或防御之用。窗户朝庭院开,院外用小窗窄门。便于挡风。楼顶平台可以晾晒东西,或散步、观光。
乡间和山区的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三层:一层关栏牲畜,二层当卧室、厨房和储藏室,三层设经堂。平顶用来晾晒谷物。屋顶插经幡。房屋旁一般有转经简。室内一般都供有神龛、经书。通常不用床铺和桌椅,睡卧和坐都在垫子上。
高级住宅,在主要入口处或主要房间外侧设置一层或数层高的敞廊,封闭的碉房,开敞的廊檐,很有民族特色。
牧区普遍用帐篷当做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缝成长方形帐幕,当中支撑木杆,外而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一方开门。白天将帐篷布对开分撩两边,以便出入;晚上放下篷布用带结紧。近门中央,筑有一条像泥船似的“塔垮”(土灶)。“船头”上置放铁锅,燃料(牛、羊粪)从“后舱”淌进“前舱”(灶膛)。灶的两边都有除灰洞。灶后供有佛龛,有的置放碗厨。以灶台为界,入口左方为女席,右方为男席。帐篷顶露一长缝,沿缝缀小钩,便于通气和启闭。这种帐篷,不怕风、雨、雪,便于牧民居住、搬迁。
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迁到另一处居住。
多样的居住民俗: 居住,在人类生活中早就存在了。但居住民俗的形成,特别是人工住所的营建,却比人类早期的生活要晚。人类经历了穴处、巢居到居室的历史阶段。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猕猴变人的故事,就涉及众猴在果树林嬉戏、觅食,最后变成人的内容,这或许是藏族先民巢居的反映。根据出土文物资料,藏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术。昌都卡若发现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其中有许多草泥墙和卵石墙房屋基址。墙的厚度为25~30厘米。墙缝内保留黄褐色泥土。房屋周围有柱穴,中间有灶坑。房屋外面有石铺路面和窖穴。可见西藏高原当时已有人类居住,并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
藏族民间流传着“北斗七兄弟”的故事:古时从东方来的七兄弟,为了帮助平民百姓抵御风暴的袭击,一夜之间他们砍树搬石盖好了一座高大的楼房,让百姓居住。后来,七兄弟又被请到天间去替天神盖楼,他们也就成了北斗七垦。这则故事,说明藏族人民正是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了建造技术和居住形式。到吐蕃一世首领聂墀赞普时,在雅隆河谷建起了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此殿高踞一座小山顶端,地势险要。之后历世赞普又建了青昂达 孜、布达拉等一系列宫殿。赤松德赞时以佛教教义中虚幻的世界构想,建筑了规模宏大的第一座佛、法、僧王宝齐备的桑耶寺。藏族传统的房屋类型和构造特点,至此已形成了基本的规模和形制。
在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叫“日迪”的条状粗毛布,再把它缝制成两大片长方形的帐篷,然后把两大片帐幕用10多个扣环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顶帐篷。牧区一般帐篷呈四方体,用8根立柱支撑,有十数根牛毛绳的一端与篷顶拴结,另一端拴在帐外约一丈外的木橛上,使得帐篷平展、稳固。帐篷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顶高1.7米左右。帐顶留有一道宽30厘米、长3米可以开合的空隙,打开可以通风、排烟、散热,合盖则能防风雨、保温暖。帐篷前面篷布上有牵引绳,用木杆支起来就是门,天热时把门支高,帐篷内凉爽舒适。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捻纺,质地粗厚、耐磨,不怕风雨大雪,滴雨不漏,也便于随时支拆驮运,适宜于牧民逐水草而居。
牧区作为居住的帐篷一般是黑色的,帐篷前立有经幡杆,帐内对门靠边摆列小箱柜,两旁设有睡垫。近中央,支石埋锅为灶,上面经常熬着茶和奶。近门处置有小桶和各种畜牧用具,帐顶下悬挂着新鲜的或风干的牛羊肉,或是成串的奶干。帐篷周围用草饼或牛粪饼垒成墙垣增加避风力。帐外钉着许多条毛绳,用作拴系牛羊。离帐门不远,一般都拴着一条西藏牧区特有的獒犬,以护家室和家畜。
按传统习俗,客人临门,男子席右首,称“客席”;左首为女席,也可称为“灶间”。
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层建筑,结构简单,上石围墙,以往梁作骨架,木柱截面圆形,上细下粗,柱头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梁,梁上铺椽,再加树枝或短棍,最上覆以石子和粘土,有些房屋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阿嘎”土打实抹平,以防漏雨。农区住宅里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向南,房顶四周以80厘米的女儿墙相围,四角垒起垛子。藏历新年时,每个垛台插上树枝,各个枝梢缀系彩色风马经幡,一般每年藏历年时换一次,以示运气亨通。房屋前方正中设有香炉,吉日良辰,焚香祭祀,大门上方设有小佛龛,里面贴有标志密宗本尊及其坛场合一体的十相自在图文,以示祈求能避凶煞、晦气,逆缘变顺境。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传统住房的布局,中间是经堂,两侧各间作居室,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围墙两角。住房窗户有檐,檐头用彩色方木叠起,这样既能保护窗台不受雨淋,又增加了房屋的美观。住宅所有门窗两边均用黑漆装饰,与白墙壁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农区宅院内一般设有生产工具堆放室、饲草储存室和羊圈牛棚等。
农村的庄园建筑十分高大华丽,有些高达5层、6层。庄园主居于最高层,三面朝阳的大玻璃窗。冬季和煦的阳光射入室内,十分温暖;夏季可以饱览四周的绿田与树林。门楣、梁架、额枋和柱头雕有生动、细致的图案花饰。楼内分别有经堂、客厅、卧室、管家室、贮藏室等等。楼前三面回廊,形成院落、院内设有大小厨房、家奴与“郎生”们的居室、纺毛捻线织氆氇的作坊等。马厩、羊圈、牛棚均与院子隔开一般,设在后院。
藏东林区,村落大部在半山缓坡地带。人们就地取材建造木屋。屋顶斜面盖木瓦,墙面多用圆木重叠垛成。工布一带多见墙壁用不规则的卵石砌成。房屋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用独木截锯形的梯上下。多半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进门为正房、中央砌1平方米左右的灶塘,全家平时围着灶塘边用膳、边取暖。灶塘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来客也坐在灶塘边用茶,进行交谈。
一般城市居民住房多半是公寓式的平顶宅院。这种平顶宅院是土木结构,用较规则的块石砌成50厘米厚的墙(这种石筑厚墙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屋顶结构和门窗的袋饰都与农区平顶相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建筑布局是:四面楼房相围,中间庭园,一座宅院内可住上10户人家。每户有2~4间房屋不等,另加一间厨房;院内一口井,水公用;宅院东西两侧各有公厕、城镇居民普遍喜欢养花,各家窗台上都摆着各种花盆。一每当春夏季节,鲜花盛开。绚丽多彩,整个院内花香扑鼻。
藏区寺庙建筑规模庞大,装饰华丽。主殿拔地凌空,巍峨耸峙,宫顶金碧辉煌,回廊曲槛,幽宽邃多姿。有些寺庙坐落于山野,背岭临源,楼房叠砌,鳞次栉比。寺内壁画纷呈,雕梁画栋,为藏族建筑艺术的典型杰作。
居室的内部陈设与装饰: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经堂属净地,供奉佛圣,一般不作他用。藏族习惯不用床铺和椅凳。一般家庭都是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形成马蹄形的环绕形式,或两面墙摆成直角形,在拐角处或马蹄形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茶用膳。“卡垫”上面铺上漂亮的彩色“冲丝卡垫”。全家睡卧起坐均用“卡垫”。“卡垫”一般高 30厘米,宽约1米见方,用细帆布做包套,内装独獐子毛或干软草。“卡垫”质软结实,隔潮保暖。“冲丝卡垫”是毛纱或棉纱做经纬制成的,它具有编织精密、颜色鲜艳、花纹富有民族特色、经久耐用之特点。
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藏柜有放书的“比岗”,高约1.1米,上方玻璃对开门。一般放置在坐垫的一角。“洽岗”(意为双柜),必须成对,略高于“比岗”、相连摆设在屋内正面沿墙,上面摆放佛龛。藏桌高60厘米左右,为面宽80厘米的正方形,三面镶板。一面有两扇门,桌腿形似狗腿。不论藏柜或是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仙鹤、寿星、八祥徽,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泽鲜艳动人,看上去十分富丽。
藏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驭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大象载满珍宝,象征招财进宝之意。藏族普遍喜欢屋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圣僧图》之类的画,有些人把它画在室内墙壁或藏柜门面上。《和气四瑞图》。是根据释迦牟尼讲述的故事所画。古印度嘎西绕地方有大象、猴子、兔子、羊角鸡4种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地方安宁,人寿年丰。图的周围是绿色草地和硕果累累的果树,象征家庭和睦祥瑞。《六长寿图》中,银白胡须的老翁坐在鲜花盛开的草地上,周围绘有从悬崖倾斜而下的小流,悠闲自在的鹿、鹤,以及松树等,象征全家健康长寿。
今年秋天,我们应该准备去西藏参观。在西藏众多景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下面推荐七日游线路,大概不够大家逛的。
准备工作/即将开始工作
西藏大概是很多人一生中“必去”的系列。旅途艰辛,但西藏值得。不管是最近去还是以后去,都可以提前做好北方矿业的准备。当然,即将到来的秋天是去西藏的好时机。
很多人去西藏洗心革面。如果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树立一个勇敢的洗魂人,去西藏也没用。用一颗真诚的心和心灵去感受它的美好。去西藏尽量做好功课,提前做好准备。
预算:西藏本身物价不高。当然,也不排除会有部分游客被宰。总体人均支出还可以,5000(7天)也能玩的不错。
材料:材料要提前填好,在高海拔地区要妥善安排。毕竟走环线需要很长时间,这样才能走得安全,走得放心。
其他:如果想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徒步旅行,最好有专业的导游。
西藏安全吗?
其实西藏没有你想的那么不安全。很多藏族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性情温和。对于佛教徒来说,杀生偷盗是禁忌。他们的微笑总能治愈。
在拉萨这样的藏族大城市,治安状况还是不错的。政府对西藏有严格的控制。路上有24小时巡逻。安全取决于你开始旅程的方式。在糟糕的道路上招手搭车是不安全的。
如果去危险的地方徒步,会有安全隐患。这个时候,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去阿里、墨脱等地,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就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还有骑马。如果对自己的体力没有充分的信心,那就尽量自驾或者包车去玩西藏。最好不要骑。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有些景点很难去,要提前做好准备。这其实是对西藏不安全的一种“刻板印象”。如果选对了地方,做对了事情,自然安全系数会很高。
进藏的最佳时机
4-5月和10-12月通常是一年中游览西藏的最佳时间。
4月至5月和10月至12月通常是进藏的最佳时间。当然其他时间还好,但是不同的季节会遇到不同的阻碍:比如冬天大雪封路。
7-8月虽然是暑假旺季,但也是西藏的雨季。只要下雨,再美的风景也不会那么美好。从暑假的角度来说,7月到8月也很不错。
7天左右怎么玩西藏
首先明确一点:如果你想在7天内深入西藏,那是不可能的。只能打个局部印象和大概,推荐一下拉萨林芝周边的景点。这是7日游中最经典的一场,旅程也比较简单。从成都出发,途经雅安、康定、稻城亚丁、芒康、波密、林芝、拉萨。沿途风景无敌。
拉萨
大多数去西藏的人都会把拉萨作为第一站。不用说,它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除此之外,拉萨还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比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这些都有足够的分量。
对于走大小环路的人来说,拉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资补给地。
布达拉宫
大多数去西藏的人都会把拉萨作为第一站。它是整个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有许多值得参观的地方,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拉萨是走大小环路的人重要的物资补给地。
布达拉宫
这是赞比西河Zanambo的第一座宫殿建筑群。历代达赖喇嘛都住在这里。布达拉实际上是“菩萨居所”的意思。舟山普陀山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只是音译不同。
大大小小的宫殿占据了整个山峰。这座建筑的外部被漆成红色、白色和黄三色。去拉萨看布达拉宫就像去北京看故宫一样。这是经典。
在世界上最高的宫殿里,黄金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宗教信仰比一切金钱利益都重要。相信你会被这样的地方感动。
大昭寺。
走在拉萨街头,可以看到藏民手持转经筒,朝同一个方向行走。在很多虔诚的藏民心中,拉萨是世界的中心,大昭寺是拉萨的中心。
以大昭寺为中心,有三条主要的转弯路径和无数信众留下的足迹。
起初,大昭寺是为了纪念八岁的释迦牟尼雕像而建的。后来,这座雕像被转移到小昭神庙。现在在大昭寺可以看到的是释迦牟尼本人的十二岁塑像。
小赵寺
拉萨最虔诚的地方是小昭寺。总的来说,游客去大昭寺比当地人多。小昭寺里有一尊八岁的释迦牟尼雕像,是赤尊公主带到拉萨的。
这里的香火虽然没有大昭寺好,但时不时能看到僧人认真做功课。因为人不多,每个角落都可以小心翼翼的走。沉默是福。小昭庙里有几只猫。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了。
八角街
八廓街有很多漂亮的藏货,有衣服,有披肩,有地摊,有小饰品。西藏的手工艺品真的很吸引人。
当然,由于游客众多,这里的价格并不公平。记得砍价。比如原价200的漂亮披肩,你甚至可以砍价到50。
还有很多可以体验藏族服饰的商店。很多**姐都喜欢化晒斑妆。这种“假高原红”妆容很适合西藏环境。
拉萨周边:杨茁雍错、纳木措、珠峰大本营也可以顺便去看看。
林芝
林芝是西藏的一个地级市。它位于西藏的南部。好像和内地很多城市没什么区别。林芝在大都市什么都不缺。
林芝海拔3千米左右,对容易高原反应的人也很友好。此外,这里的空气潮湿,秋天的温度非常舒适。对身体伤害不大,几乎是痊愈。
南加巴瓦
南巴瓦是林芝最高的山。它总共有九座山峰。看起来就像九个兄弟站在上面看着这个世界。当然,它的高度也不逊色,海拔7782米,世界第28高。
山上冰雪覆盖,山脚下是热带雨林。在山上可以看到从赤道到南北极的风景。
能看到常年云雾环绕的南迦巴瓦,实属不易。雨季见之,可谓“十人有九”,故又称“羞女峰”。现在是看南迦巴瓦的最好时机。
雅鲁藏布江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南巴瓦山脚下,与之相伴。大峡谷全长5046公里,不仅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谷,深度达6009米。这条河的大弯因为长得像棒棒糖,所以叫“果果堂大弯”,名字很可爱。
我相信你已经听说过在墨脱徒步旅行的危险。气候多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当然摩托车也能开进去,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鲁朗小镇
有草原,有牛羊,周围是森林,有点像梭罗的《瓦尔登湖》。你觉得它像江南小镇而不像西藏。山坡上的大片森林,远处看得见的雪山,照亮心情的绿色草原,完全是一个减压的圣地。
除了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各种设施也比较齐全,可以容纳很多舒适的酒店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在西藏,这可能是一个可以躺着玩一两天的地方。
巴松错
在两座静谧的雪山之间,有一个绿色的小湖,就是巴松措。随着光线的变化,湖水的颜色会在绿色、深绿色和蓝色之间跳跃。这是洗眼的图。
不要小看巴松的错误。除了碧波荡漾的湖水,深处还有许多迷人的村落,如口吃村、白浪沟等,都是陶渊明诗中的仙境。
古村落是指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在西藏,美丽的古村落有很多,作为西藏保护最完整的古村落,最大的特点便是“古”,古老的村庄部落,古道、古树、古庄园、古寺庙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比比皆是,处处显露着 历史 和岁月的神秘痕迹。
错高村
位于巴松措湖东北端有一个村落镶嵌在雪山绿水之间,那里生活着一百多户工布藏族人家,与众不同的是,这是一座完整保留了半木半石以及全石结构藏式传统民居的村落,村子里的房子全部拥有百年甚至数百年以上的 历史 。村落各户之间的小巷曲径通幽,散落村内的玛尼石堆和经幡柱,以及周边的雪山、神湖和口口相传的古老神话,成为这里充实的精神世界。肥美的牧场湿地又为他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说了这么久,这个古老的村落是错高村,尽管紧邻著名 旅游 巴松措风景区,但由于地处景区深处,道路艰险难行,错高村至今仍少有游客造访,村民们也大多在这块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过着平静的生活,续写着工布藏族古老的 历史 。
来古村
在昌都八宿县然乌镇境内,有一处原始而美丽的藏族村落——它叫来古,一个让人词穷的地方。进藏路上,很多人都知道然乌湖和来古冰川,却很少人知道,在这里还隐藏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来古村,它坐落于延绵雪山之间,被六座冰川环绕,与有着“西南瑶池”美誉的然乌湖相伴左右。《中国国家地理》曾赞美它为“最富有美景的村庄”。来古村虽然海拔高达4300米左右,但周围覆盖着大片原始森林,氧气也比同海拔其他地区更多些,风从冰川上刮来,湿润、清凉。站在这里可以看到6条海洋性冰川,这样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绝无仅有,是我国一个观看冰川的绝佳地点。来古村不大,村民住得很分散,虽在冰川脚下,却是田园阡陌,佛塔桑烟,一派圣境。
文部南村
文部南村位于西藏那曲尼玛县文部乡,是藏北的一个原生态村落,坐落在美丽的当惹雍错湖畔,面对绵延的达果雪山,就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文部南村所在地的海拔有4600米左右,是个半农半牧的小村子,石头砌成的藏式民居依山而建,早在干布统一西藏之前,西藏高原曾经分布着几十个小王国,其中位居当惹雍错一带的象雄王国是最为古老的东方文明之一,文部南村附近就是象雄古国的王宫所在地。
推瓦村
推瓦村隶属于西藏拉萨浪卡子县打隆镇,坐落在山南地区的蒙达岗日雪山脚下、普莫雍错湖畔,村里的生活来源全靠畜牧。这里的景色非常美,背靠白雪皑皑的喜马拉山山麓,直入云霄,面临普姆雍措湖,湖水湛蓝清澈,美不胜收。推瓦村海拔5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村子,氧气含量也只有平原的一半,因为这里的生活环境还是非常的原始,所以这也是导致这座村庄一直没有被商业化,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重要原因。
吞巴乡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位于拉萨、日喀则之间,紧挨雅鲁藏布江北岸,距离拉萨市138公里,距离日喀则市140公里。吞巴乡 历史 悠久,是全区著名的“藏文鼻祖之乡,水磨藏香之源”,是藏文字的发源地和藏文创始吞弥桑布扎的人故乡,也是全藏著名的民族手工业——藏香制作最为集中和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也是西藏少有的千年古村落之一。
陈塘镇
远远的看去,陈塘镇就像挂在山坡一样,山坡上围着梯田。每年的盛夏,这里的鸡爪谷成片的生长着,黄澄澄的一片犹如花朵一样,让这悠远的小镇既灿烂又静美。小镇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地处日喀则地区定结县,与尼泊尔相接,有着中国陆路最后一个“孤岛”之称,单冲着这一份孤寂,便让人心生向往。鸡爪谷酒是陈塘一大特色,人们捧着一只比德国啤酒杯还要大的木桶,然后用一支比筷子粗的竹杆插进木桶中欢快地吸吮
哲古镇
哲古镇因哲古湖、哲古草原和稀罕的藏野驴而出名,镇子建在哲古湖边上,被绿松石般美丽的湖水围绕,湖上倒影着小屋,清晰而宁静,再披上湖水波纹的衣衫,就更加轻盈动人了。这个小镇有着悠久厚重的 历史 ,有着清凉怡人的草原风光,有着传统热闹的牧人节,更有着回归自我让心歇息的宁静天空。不论是为避暑,或为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都是绝好的去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