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流程

古代结婚的流程,第1张

 源远流长、纵横千年的华夏古国,婚 礼仪 俗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 文化 底蕴。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结婚的流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结婚的流程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较特别的部份,以下是这方面的简介。

 三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 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里缔造婚姻关系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男家向女家求婚,延请媒人做媒,女家同意後,再收纳男家送来的订婚礼物,谓之纳采,今称「提亲」。古时纳采礼物用「雁」,这有四个基本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二是不失时、不失节。三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夸越。四是用雁在当时还有比喻其从一而终、不在醮之义,这是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在今时今日,男家是用生面,肉包盒担到女家,女家则需回以纱巾、糖、荖、绸巾、花肚等物。

 问名

 「问名」即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问名的目的有二:防止同姓近亲婚姻;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纳吉」即问名,若卜得吉兆,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男方使遣媒婆致赠薄礼到女家,告知女家议婚可以继续进行,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纳徵

 「纳徵」即正式送聘礼,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谓之纳徵,今称「过大礼」。

 在对偶婚制时期,聘礼的性质是新郎以赠物表示对女方的好意或尊敬,以此证实自己有维持妻子的能力。另外,聘礼表现出男子能担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标志,这反映出私有制社会里以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财富和权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以表达男子维系家庭能力的风俗到现时的阶级社会并没有骤然消失。

 男订过礼

 礼金 价钱丰俭由人

 礼饼 一担(一百斤)

 海味 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经济情况而定。通常每款分做两包,不论多少斤。发菜是不可缺少,其他的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及鱼肚等等。

 三牲 鸡两对(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即一片相连开二)。

 鱼 大鱼或鲮鱼,取其腥(声)气。

 椰子 两对(如父母不全,则一对已足),取其有椰有子。

 酒 洋酒或米酒共四支。

 四京果 龙眼乾、品枝乾、合桃乾即连壳花生。

 生果 取生生猛猛之意。

 茶叶、芝麻 因 种植 茶叶必须用种子,故常以茶叶为礼物,即祝愿种植不移之子,亦暗喻好一经缔结婚约,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反悔,亦即所谓「油麻茶礼」。

 帖盒(礼金盒) 内有莲子、百合、青缕、扁柏、槟椰两对、芝麻、红豆、绿豆、红枣、合桃乾、龙眼乾,还有红豆绳、利是、聘金、饰金、以及龙凤烛一双及 对联 一幅。

 备注:所有礼金、礼饼及礼品均需双数,取好是成双之意。

 女家回礼

 女方回礼,必须具备茶叶及生果,其他还有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贺维巾;长裤(长命富贵);皮带、银包(内置利是)及鞋一双(意同偕到老);扁柏、姜;回聘金、茶煎堆、松糕大发、槟椰受一个,余数全回给男家(指一郎到尾)。

 备注:切不可送手帕,泛指分手之意。

 「请期」即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确定了娶亲吉日後,即派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 意见 ,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为六礼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亲迎」意义有二: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亲娘,表现对女子的尊重;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古时,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若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亲,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在当时,亲迎被看成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但举行了亲迎後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娘就只能认命而从一而终了。

 古代婚礼流程:

 上文曾提及到「亲迎」是婚礼中最後一个程序,但也是婚礼当日的第一个过程。由於古人讲求礼节仪式,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当中包括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及洞房。以下便逐一解释。

 花轿迎亲:

 花轿

 迎亲这一天,男家依据女家路程远近,在上午或下午过礼。过礼之时,由一个可靠的人和媒人率领,将礼物分别由四架抬盒和人挑箩筐送到女家。过礼的队伍,大锣大鼓,浩浩荡荡,牵著色彩旗帜,抬著花轿,到女方的家中。迎新队伍到後,经过一连串的礼节之後,由新娘的哥哥背她上轿,然後把轿门关好,吹鼓手们一阵吹呼,「升轿」奔男家而去。

 拜堂:

 到达男家後,随即举行拜堂仪式。拜堂又称为「拜天地」,它近似於古代庙见之礼。不过,庙见是对宗庙的先人灵位行礼,而拜堂则主要是对现世的长辈行礼叩拜。从拜的范围来看,由於家庭大小及尊亲多寡不一,所以以事先均请一位熟悉宗族及戚辈的人开列程序单。同时再请一位赞礼人喝名受拜。由赞礼人发号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接著,在赞礼人引导下,新人逐次揖拜男家尊长,再拜宾朋。其实,拜堂的目的是取得神灵祖灵和现世尊亲长辈及邻里乡亲对婚姻的认可,从而有利於巩固家族制度。

 宴宾:

 拜堂完毕,主人家便会举行婚宴款待亲朋戚友。在古代,婚礼筵宴是非堂隆重的事情。举行婚礼当天,主人家预备好一顿丰富的晚餐,当中包括鸡、猪、鱼、肉和酒等。富贵人家中还有鱼翅,火腿等上等佳肴。但一些畜生在宴客之前,会先供奉祖灵。因此,我们说婚宴其实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闹洞房:

 经过一整天的祭祀仪式及婚宴後,新婚的夫妇多么想安静下来,沐浴著他们的新婚喜悦。可是,他们还要受到闹洞房风俗的浸染。在花烛之夜,姑娘和小伙子们闯入洞房或在洞房外闹腾,使新婚夫妇无法安寝。据说,闹洞房之风俗,意义颇深。从前新郎新娘在洞房里第一次见面,通过闹房的种种逗乐,使这对刚认识的夫妇,彼此丢掉羞涩,愉快地开始新的家庭生活,使新娘马上适应这陌生的家庭,也同时丢掉新婚之夜的恐惧与不安。

 合卺与结发及洞房

 「合卺」指新婚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象徵夫妇以结永好。关於合卺的意象,过去人们多理解为「合体同尊卑」、「夫妇和谐平等」。但这看法没有反映出合卺的最初意义。就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合卺表现了生育意象,这一意象是通过模仿 两性 的交合来实现。

 「结发」的意思是女子许嫁後,用缨(一种丝绳)来束著头发,直到成婚之时,才由新郎亲自从她头发上解下来。後来,传统的结发仪节有了重大的变化。新婚男女在新房里各剪下一缕头发,绾在一处作为两人结合的信物,称之为「合髻」。无论结发或合发,都意味著他们的灵魂永结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经过一连串的仪式後,新婚夫妇便可开始他们第一次的性生活,传宗接代。当日婚礼的整个过程也就此完毕。

 古代结婚禁忌

 忌吃喜饼

 过大礼时男方送来的喜饼,女方的新娘切记不要吃。喜饼比喻新娘的福气,吃掉自己的福气是不吉利的表现。

 忌再插香柱

 女方将礼饼供奉在神桌时,如祭拜的香柱在香炉中插歪了,切记勿将香拿出再插一次,这在古代是再婚的象征。

 忌搧扇子

 不管天气再热,在场所有亲友不可以搧扇子,因为扇子有谐音“散”,在讲究百年好合的大婚日,是不吉利的。

 忌说「再见」

 当男方亲友离去时,女方送门时不可以说「再见」,这样会有再婚的意思,所以女方送男方回去时,仅以点头示意。

 家姑须回避

 举行订婚仪式时,家姑必须回避,以免造成新娘与家姑日后相处不和。

 新房布置

 至于新房的布置、新婚的大床,亦要择定良辰吉日安装。需放一些吉利好兆头的 物品 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等,意谓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意,并将一把尺子、镜子、剪刀、利是及嫁娶吉符,放在梳妆桌上,意谓辟邪驱煞,百无禁忌。

 送新娘出门

 成亲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嫂」与扫帚星的「扫」同音,不吉利,新娘要倒穿鞋子,意为不忘娘家。临出家门时,须由长辈如伯父,叔父之类抱负而行,至少也得哥哥背出大门,不能自己走出,否则会被视作没有良心,毫无眷恋娘家之意。同时,女方亲友送新娘出嫁时,寡妇、孕妇要避忌送亲。

 迎娶新娘

 迎娶新娘时,新娘出门前必须用红伞遮道,还要一边撒米,一边讲些吉利的说话,直至新娘上了花车为止。

 看席

 新娘初至夫家,姑嫂等要陪她吃饭。别人大吃大喝,而她却只能干看,束手端坐,谓之「看席」。

 回门

 婚后三日,新郎陪妻子一起回娘家,这叫「回门」。回门当天必须在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因特殊原因回不了家,夫妻俩也应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说媒

在中国民间的婚姻中,媒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所谓缘分。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搓合成功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一些钱财,这笔钱财被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礼的钱数由主家的经济状况决定,而且必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相 亲

在古代单身男女双方都很少有亲近的机会,尤其是女子,更是深居闺门之中。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这说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里的同意。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大体上是一个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过礼

男女双方在相亲之后就可履行一定的结婚程序,这个过程称为“过礼”。过礼之际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与不合。合,则婚事继续;不合就此打住婚事免谈。在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会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在婚礼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动者,应向对方送一笔厚礼。各地风俗不同,所送之礼也有差异。有的地方要求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两瓶,鸡鸭各一只,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给多少算多少。在经过“过礼”后,男女双方可议定结婚的日子了。

择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选择结婚的日子也是十分讲究的,人们认为结婚日子的选择关系到男女双方以后的幸福。这个选择良辰吉日的活动就叫“择期”,或叫“择吉”。择期的任务一般由星相学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当然也可以自己看“皇历”或自己推算决定。婚期决定后,双方父母就可以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婚柬一般由婚姻当事人或其父母亲自送到亲友手中。亲友在接到婚柬后,一般来说,即使人去不了,也要送礼并在礼品上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在农村,送给女方的礼物多为实物,如箱、柜、床、被、衣、料等,并且,送礼者不必等到请柬送到后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根据送礼人的多少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铺房

在古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日,女方要派人到男方家与男方共同铺设房屋,这道程序,称之为“铺房”。铺设之物,男女两家有别。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说:“床榻荐席椅桌之类,男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之类女家当具之。”女家铺房后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以待新人。

开脸

女孩在出嫁前的一两天要做的一道过程,开脸又叫开面。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后再拔一次,俗称“挽面”。浙杭一带,嫁女开脸时,身旁置万年青两盆,皆以红纸缠绕以取吉利之意。

戴绒花

当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一朵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相传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小痣,常插鲜花以掩饰,因鲜花易枯,便以民间制作之绒花代之。从此,民间便仿效成为一种风俗。

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近代以来,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易凤冠而披兜纱,裙长拖地尺余,行步时,两小儿在后持之,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

吃和合饭

在结婚当天,新娘上轿之前,男女双方家里分别备好酒席,由平辈或晚辈陪新郎新娘吃饭,这就称为吃和合饭。新娘吃过和合饭即上冠戴头巾,由搀扶领着遍辞父母及亲友,后由执筛者执烛者左右引照,出阁入轿。新郎饭毕,则对床而坐不得向外。有的地区则将此礼提前至女嫁前一晚,又叫“别亲酒”、“辞家宴”。

障面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到男家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搬谷豆

当女子要出嫁时,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手拿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有的地方则是撒草。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撒谷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还有的地方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迎亲

当快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俗称“贺新客”。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不妨小小报复一下,但却不要真的生气发火。

吃完早饭后新郎新娘将会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后,伴娘就可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拭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拜 堂

在男方迎娶新娘之后,就开始在男方房里布置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接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传统的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储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结束。现在的拜堂仪式则有如下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15)来宾开席。

婚宴

按中国的传统风俗,新房的布置是也很讲究的。

堂屋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新房“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平”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变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字,右边的“〓”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 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细节比如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男女双方在拜堂之后新娘就在新房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又称“上亲”、“高亲”,即新娘的伯父、父亲、叔父)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当座位排定后,新郎要先到首席去倒酒并敬酒,并致祝酒词,然后,开始上第一道菜。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盛饭、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结束后,“上亲”先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走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又是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去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闹洞房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够显示一下家族的团结。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闹得太久也影响新婚夫妇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不可过分粗暴引发不文明的事。

开箱礼

婚后三日后新妇开箱,翁姑伯婶及亲友皆备物进献,兄弟、子侄晚辈也均分别送些礼品。进献之物多是绸缎衣料鞋袜之类。富贵豪门人口众多者,则进献极为丰盛。

回 门

婚后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着新娘从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门酒”。席间,新娘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或点头,或起座相搀,或还半礼,同时要赏新郎一个红包。至此,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才算完整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古国。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的习俗,中式婚礼就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民俗。

八抬大轿、仪仗开道、花轿迎亲、狮舞引门,选择中式婚礼的目的,是重拾近乎丢失了的华夏民族婚俗!到中国来举行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中式婚礼,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年轻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并且,新人会在婚礼中留下最富有传奇和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必将在短期内大行其道。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 、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 3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帷小轿 、花轿都被旅游业启用。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凤冠、霞帔配合,用来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由柳洪平创建。

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中式婚礼花销

办一场地道的中式婚礼环节可真不少,比如会场布置虽然可以省略鲜花,却多了无数道具。化妆师也会比较辛苦,因为除了新人,还有伴娘、媒婆、家人等都得配合化妆。至于主持人,价格就更高了,因为复古婚礼套词很多,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然后还得请一位相当于导演性质的现场总监,以协调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婚礼督导更非请不可,因为花轿的路线以及酒店方面的协调始终得有人去搞定。

婚礼现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会感觉熟悉。不过,本文的可不是**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百的真人秀哦!在厌倦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纷纷隆重“上演”。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在古代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住在紫禁城中的明清皇帝,既不需要金榜题名,也不会流落异乡。但是,他们也得经历人生中的“洞房花烛夜”,普通老百姓结婚仪式图的是喜庆,那么主宰天下的皇帝,结婚需要走哪些流程呢?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

  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

  纳征,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

  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举行册立皇后的大典。登基时还没结婚则需要举行大婚,并册立皇后和妃子。

  但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却没有遵守朱元璋定下的的规矩,太皇太后张氏经过慎重考虑后,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礼部和翰林院官员只得赞同。

  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各种用品,钦天监开始测算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

  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朱祁镇」盛装打扮,在乾清宫正殿隆重登场!宣制官手捧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钱尚书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手捧奉节、奉诏在仪仗队和鼓乐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

  此时,钱府所有人员早已等在大门口了,他们接受礼品后,将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并设宴招待天使。天使率队回紫禁城后,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

  朱祁镇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到了行纳吉、纳征礼的时候,皇宫中仍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派天使持节带着礼物和有关文件,前往钱尚书家。

  皇帝的封赏,不仅钱**和钱尚书及其全家人有,甚至连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儿。经过纳吉和纳征,这门亲事最终敲定,皇帝即使在入洞房前有个三长两短,皇后也只能打碎了牙咽肚子里。在民间,婚期一到婚礼照样举行。新娘子与未婚小姑子,或与一只大公鸡拜天地;之后,要么独守空房,要么与一个木制假人共寝。

  前边五礼后,重头戏是亲迎。寻常百姓一般是新郎带着迎亲队伍,去岳父家中接新娘。到了皇帝身上,由于地位至尊,于是改成派一个有儿有女的大臣,做代表去迎亲。

  皇宫中早已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仪仗队、鼓乐队在迎亲队伍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会同皇后仪仗,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钱府。钱尚书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

  钱**着皇后礼服,戴凤冠霞帔,跪受金册、金宝,吉时到后,一行人吹吹打打回到紫禁城,皇后被送到坤宁宫去拜天地,行大礼。皇帝大婚正式完成。

  到了清代,坤宁宫不再是皇后寝宫,只在东暖阁入洞房。大婚礼仪与明代大同小异。

  《清史稿》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纳采、大征、发册、奉迎,悉遵成式。光绪皇帝载湉大婚的程序为:纳采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赐宴。

  在这些仪式中,最为隆重的是“册立礼”和“奉迎礼”。

  清代册立皇后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穿上节庆盛服,张灯结彩。宫中御道上都要铺设红毯,门神、对联焕然一新;午门内各宫门、殿门都要红灯高挂;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坤宁宫都要悬挂双喜字彩绸。

  册立礼前一天,皇帝派遣官员分别祭告天、地、宗庙。

  到了册立礼当天,太和殿内设节案、册案、宝案,殿外陈设皇帝法驾卤薄。皇帝先赴慈宁宫向太后行礼,再到太和殿阅视册、宝,然后升座。正、副使持节带着迎亲队伍前往皇后府邸。这也与明朝时的仪式基本相同。

古代结婚主要的程序与现代婚礼和西式婚礼不同,中国古代婚礼有着其特定流程。虽然在当代社会看起来,古代婚礼的流程有些复杂、繁琐,但流程的每一环节都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预示他们有好的未来,和美的生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代结婚主要的程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结婚讲究三书六礼,极为周全。所谓三书,就是奉行六礼应备有的文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聘书是男家交予女家的用作确定婚约的书柬。礼书是女家详细列明过大礼时的物品和数量的书信。迎书则是迎亲当日,男方送给女方的书柬。

而六礼则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礼节。纳采即提亲,问名则是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这两项主要由男方请的媒人负责。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相配,以决定这婚事是否吉利。八字相合,这门亲事也就定下来了。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又称过大礼,是三书六礼中保留下来比较完整的,沿袭至今仍是婚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女家接受男方的聘礼,称之为许缨。请期又称择日,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最后就是亲迎了,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亲迎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从一而终”了。

六礼已毕,只意味着完成了成妻之礼,还需在次日完成“谒舅姑”,即拜见公婆。若公婆已故,则于三月后至家庙参拜公婆神位,称为“庙见”。

今人的婚俗其实是在三书六礼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更适合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万事崇简的现代理念。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古代结婚主要有哪些程序,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古代婚礼的流程

古代婚礼的流程,随着中国风的盛行,西式婚礼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举办传统的中式复古婚礼,大红嫁衣,凤冠盖头,满满的中国味,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延续,今天分享古代婚礼的流程。

古代婚礼的流程1

一、古代大婚3个主要阶段

1、婚前礼:即“订婚”;

2、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

3、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二、古代婚礼流程

1、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2、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3、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4、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5、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6、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7、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8、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9、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10、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11、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12、敬茶改口:改称对方父母为“爹娘”。

13、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三、古代婚礼必备物品

1、花轿: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

2、旗锣伞扇:在迎亲队伍之中,花轿之前。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3、鞭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4、凤冠霞帔:嫁女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十分讲究,内穿红袄,足蹬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5、盖头:古时新娘身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6、马鞍:“鞍”“安”同声,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门槛上,让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

7、火盆: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跨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8、花烛:在婚礼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凤彩饰,故称“花烛”。

9、秤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古代婚礼的流程2

一、古装婚礼策划流程

1、迎娶

新郎迎亲的车队要为双数,比较吉利,新郎必须骑着马,带着花轿去迎接新娘,可选择4到8个轿夫抬。

2、路途

在迎亲队伍出发的时候,应打鞭炮,表示喜庆,然后再敲锣打鼓的的前往女方家中,女方家中需有男孩或女孩端茶等候,新郎需要给这孩子红包,方可进入女方家中。

3、讨喜

新郎进入女方家里以后,不能马上见新娘,必须要伴娘红包或者回答对问题,方可进入新娘的闺房。

4、拜别

新郎新娘必须在新娘家中祭祖,新娘还有对目前磕头拜别,父亲则把新娘的盖头盖上,然后新郎对新娘的父母行礼过后就可以将新娘领走了。

5、上花轿

新娘在上花轿额时候需要踩着米袋,表示洗去所有的晦气,等到花轿准备出发的时候,新娘的父母需把一碗清水和一把白米洒在花轿后面,表示女儿已出嫁,等到花轿到男方家中时,也要放气鞭炮。

6、新娘下花轿

新娘下花轿时需要由男方家的一个小孩送一个橘子给新娘,新娘在摸过橘子之后,要给小孩红包作为回礼,橘子当天不能吃,需等到第二天。新娘亲自将橘子拨开,才可以食用。

7、牵新娘

新郎新娘必须跨火盆,踩过米袋进才能大厅,不可以踩门槛,然后进行三拜九叩,送入洞房。

8、喜宴

菜式不受限制,吃完饭以后,需要进行送客。

二、如何打造一场完美中式古装婚礼

1、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将新人的新床摆放到心房里,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2、闹洞房

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3、嫁妆

嫁妆是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4、上头

上头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5、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6、新人着装

新郎可以穿长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三、古典婚礼服装

1、秀禾服

秀禾服其实又称龙凤褂,起初是源自满洲,而且有两大样式的,一种是直衣摆的,一种是水波式样的衣摆。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给人大气富贵、婉约典雅之感。如果新娘选择了端庄喜庆的秀禾服,新郎应穿中山装改良的上衣,上面的'暗花和刺绣也要与新娘的服装相搭配。

2、旗袍

在民国时期,它可以女性国服,当然在现代人眼中,它依然是美丽动人的国粹精品。因为它最能体现出新娘的妩媚动人风姿。如果新娘选择了旗袍,新郎的礼服可以选择中山装或者黑色的西装。

3、凤冠霞帔

它可以称之为古装嫁衣中的经典嫁衣。在古代,它是女子的一种身份象征,非常高贵庄重。依照我国古典婚礼文化来说,新娘穿凤冠霞帔,新郎是要穿状元服。

古代婚礼的流程3

一、说媒

在古代,如果你看上了哪家姑娘,不会和现代一样自己上门去追求,而是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媒婆为你去姑娘家说媒,如果姑娘也对你有好感就会对父母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而如果姑娘对男方不是很满意则会对父母说:“还想再给父母尽两年孝”。

二、提亲定亲

经过说媒阶段,如果姑娘比较满意男方,和男方对上了眼,那么这时候男方就要准备上门提亲。了解双方的家庭状况、个人性格等等信息,如果都没问题了就将亲事定下来,反之就不会继续下面的步骤。

三、三书六礼

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情况下,男方就要开始准备三书六礼,其中的三书指的是:聘书(订亲的证明,在六礼中纳吉的时候交给女方),礼书(相当于现在的彩礼清单),迎书(相当于现在的结婚证,证明姑娘已经嫁给男方)。

六礼则是指纳采(男方要送将近30中礼物给女方)、问名(将男女的年庚八字进行匹配)、纳吉(将庚贴于神前请示)、纳征(彩礼和嫁妆)、请期(确定结婚吉日)、亲迎(接亲)。

四、成亲

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只要再完成最后一步,两个人就可以算是正式的夫妻了。男方将女方接亲至家中拜堂成亲,主要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就算礼成了。新娘送入洞房中等候,而新郎则是陪宾客喝晚宴。直到晚宴结束,新郎就会和新娘入洞房,传宗接代了。

 在古籍《五礼通考》中记载着我国的婚礼习俗。这个习俗自古以来上至天子下至小民都采用“六礼”这一习俗。“六礼”也算是中国古代结婚步骤的权威标准,“六礼”都包括些什么呢古代婚礼当天流程又是什么呢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古代结婚步骤浅析

 1、纳采

 这是婚嫁的最初级阶段,男方通过媒婆提亲,女方有初步意向议婚,男方这时候准备代表忠贞的活雁去女方家求婚。

 2、问名

 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家里问清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拿到后准备测试合婚的仪式。

 3、纳吉

 男方合婚后将好消息书面或者口头通知女方家长,这个阶段又称“订盟”,古代用雁作定婚信物,现在一般采用戒指、首饰等定聘。

 4、纳征

 男方将彩礼送到女方家,这个阶段俗称完聘。完聘后一般女方将聘礼中的一部分退还,或者另外准备礼物当作回礼送给男方。

 5、请期

 选择结婚的具体日期,通知女方家长,征得对方的同意后就可以定下来了。

 6、亲迎

 前面说得都是议婚和订婚等过程仪式,亲迎算是婚礼的主要仪式了。这是一项男方亲自前往女方家迎娶的仪式。

 二、古代婚礼当天流程是什么

 1、花轿迎亲

 在大喜的日子,由媒人带领男方家的迎亲队伍,抬着花轿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2、拜堂

 男方迎新娘回家后,选定时辰举行拜堂仪式,主要目的在于新婚新人获得自家先祖和神的庇护,同时得到自家长辈及亲人的祝福和见证。

 3、宴宾

 婚宴在古代其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宗教活动,宴会之前都需要祭祖,新婚家庭以求得祖先的保佑和庇护。祭祀活动完成后开始宴宾,在亲友见证下共同奔向新生活。

 4、闹洞房

 闹洞房对于古代中国的夫妻来说非常重要,很多刚结婚的夫妻彼此都不熟悉,通过闹洞房可以抛开羞涩,使新娘能比较快速地熟悉适应新郎和新家,同时减轻新婚之夜的不安和恐惧。

 5、合卺与结发及洞房

 小两口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然后各剪下一缕头发,合在一处「结发」,经过那么多的仪式后,夫妻就可以「洞房」,过上新生活了。

首先是定亲,然后男方给聘金,女方陪送嫁妆。这个时候的嫁妆一般都是男方家给的聘金买来的,如果有的人家有钱,也会另外多给女儿一些"私房钱",然后就是结婚的那天,女方到男方家认认门,吃上一顿饭。

也有的人选择清婚,他们不会举办婚宴,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家人坐到一起,相互认识了解一下,婚礼就算完成了。然而无论什么形式的结婚,都得到民政局领上一张结婚证,才算是正式的有法律保护的夫妻。要说古代也是需要这类证件的,他们的这个证件叫做"婚书"。

  礼节方面要比现在繁杂许多,结婚之前要经过三书六聘,而婚书则是在这个时候到有关部门登记的。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一个人拿出一张纸,然后说是定的亲事之类的,然后要求对方履行或着退掉婚事,其实人家这张纸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说到结婚,就不得不说说古代人的"奇葩嫁妆"了,在现代人的眼中,结婚是喜庆的事情,晦气的事情是丁点也不会沾惹的,但是人家古代人却是把棺材当做是嫁妆,结婚当天一起运送到婆家。面对这样"惊悚"的嫁妆,婆婆不仅不会恼羞成怒,反而还会喜笑颜开,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来看看古代人的嫁妆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第一就是咱们现代人也会有的衣服鞋袜和金银首饰之类的,其中包括自己的东西,还有送给婆婆家人的礼物,一般是亲手缝制的衣服鞋子等,手艺差的人也可以花钱买,不过那会儿的人大部分都会学着做针线活,绣朵小花是不在话下的;第二是牲口之类的牛、羊、猪等。

  男方在提亲的时候需要送上一只大雁,名为执雁礼,但是因为大雁不好猎到,所以经常由白鹅代替;第三个是从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陪嫁丫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女主人在不适当的时候,为了巩固地位而为夫君纳的小妾;第四就是这让人惊悚的棺材了,古代的婆婆看到这个会觉得是娘家人想的周到,就连身后事也打算到了。 在古代时期,嫁女儿时娘家给的嫁妆越多,新媳妇到了婆家之后,地位也就越高。无论什么时期,无论嫁妆的多少,它单单只是娘家对女儿的一种感情寄托,代表着娘家对女儿的疼爱与呵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860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