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官职是怎样的拜托各位了 3Q

唐代的官职是怎样的拜托各位了 3Q,第1张

唐代官职 ○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三公皆不设官属。 ○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 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各十四人。 ○吏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武德五年改选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户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高宗即位,改民部曰户部。龙朔三年,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光宅元年,改户部曰地官。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有户部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三十四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度支令史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金部主事三人,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仓部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 ○礼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兵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军不从令,大将专决,还曰,具上其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 兵部主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人。龙朔二年,改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天宝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有兵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 ○刑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政。其属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 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谳,为尚书、侍郎之贰。凡刑法之书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凡国有大赦,集囚徒于阙下以听。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唐朝官职排位表

唐朝官职设立如下:

1、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亲王、公主

2、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3、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4、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5、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扩展资料

唐代官制分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少数民族政权的职官制几个方面。

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与两汉两晋南北朝相比,无大司马,十六卫大将军均为正三品,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大将军均为正二品,左右羽林军大将军均为正三品。

三省六部

唐沿隋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样是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的政务,同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确定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六部下有司,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各司正、副负责人称郎中、员外郎。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是秦汉以来封建国家中央官制不断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备,分工较明确,是封建社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这些一直沿续到清代,基本上没有改变。

但有一点与明清不同的,唐代的尚书省有一个总机构,名为“都省”,都省之中以左右丞及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管吏、户、礼左三部,兵、刑、工右三部。左右丞处于行政监督地位,而左右司则兼有总务管理的性质。

——唐朝官员品级

金吾卫中郎将是几品

金吾卫中郎将是正四品武将官职。

金吾卫是个历史悠久的官职,源自汉朝的执金吾。后世几经演变,它的核心职责未变:是皇帝的亲兵部队,除了在皇帝出行时担任护卫之外,还担负平时巡察京城、警戒之责。到了唐朝,金吾卫增设为左金吾卫、右金吾卫两支部队,规模和人数扩大。

当然,卫戍京师的重任仅靠金吾卫是不够的,还有其它众多部队。例如唐朝设有“十六卫”,金吾卫只是其中之一。

唐朝武官系统介绍:

唐朝时,军队武官共分为九品十六级。但还有一个特殊职位,那就是地方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

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1、从一品:骠骑大将军。

2、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二品:镇军大将军。

3、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下:怀化将军。

4、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5、正四品上:忠武将军,正四品下: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6、从四品上: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南州司马是什么官职

5000石粟米/年。南州属于边远地区,为下等州,南州司马是六品的官职。根据查询历史资料可知南州司马一年的实物俸禄为5000石粟米,在南州城属于高收入职位。中国明清的文官官职名,雅称司马、分府,在清朝之位阶约为正五品,而职能通常为佐理知府之盐政,缉捕盗匪,海防等行政事宜。

狄仁杰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狄仁杰最高时任职宰相,也就相当于现在总理官职。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唐朝诡事录官职排位表

《唐朝诡事录》长安县尉武大起睡梦中警觉发现黑猫,拔剑欲把黑猫斩杀,却没想到黑猫最后幻化成一红衣女子,武大起想要斩杀妖孽,最后却跌入湖中溺死。次日武大起尸体被发现,金吾卫中郎将卢凌风前来调查,那么金吾卫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金吾卫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金吾卫:

北周夏官所属,有武环率下大夫、武候率下大夫等官。隋有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时,先驱后殿,日夜巡察,止宿时司警戒之责。炀帝改为左右候卫,所领军士称_飞。唐初未改。龙朔二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将军及长史、诸曹参军,与其他各卫相同。以后又是增设上将军,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仍随从皇帝出和如上文所述。宋有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大将军等官,无实职。

左金吾卫中郎将,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左候卫为左金吾卫,其左翊府置为长官。员一人,正四品下,掌领本府翊卫,督京城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员助巡;入阁日,升殿受状。

右金吾卫中郎将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右候卫为右金吾卫,其右翊府置,为长官,员一人,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命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掌领本府翊卫,督京城六街铺巡警。品级正四品下。北宋前期为四品。

中郎将是什么官职?

中郎将,是中国古代武官的名称,于秦汉始置,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

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位比二千石。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仅次于正三品的大将军和从三品的将军,大将军多虚职,所以中郎将是十六卫军的统兵主力。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到了宋朝,中郎将一开始是名义上的武职,不过没有被使用多久就被废除。古代的中郎将在大部分时间是一个高于校尉、低于将军的武职,其职能五花八门,但最多的还是统领君主的亲兵。

唐代官职体系表看古代小说,对那些官职很困惑。花时间搜了一下官职表,乱死,整理一下唐代的,我就晕了,反正大概就是这样子,里面很多地方还不明白,欢迎大家补充,比如九寺五监分别是干什么滴、各个官职是几品之类。总体来说,唐代官职机构比较合理,以后有时间我再补充其他朝代的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

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

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

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三省六部负责朝政决策与执行

中书省:制定并传达政令

门下省:审议政令及各类奏章,牵制中书省。

尚书省:政令执行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设有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

阙、右拾遗、起居舍人等官职,以及集贤殿和史馆等机构。

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参与军国大事。

中书侍郎——在唐初作为中书令的副手,唐高宗时开始被任命为宰相并成为惯例,因此中书侍郎实际脱离

了中书省日常事务。

中书舍人——共六员。负责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不仅需要较高的文

学才能,也要有较好的政治才干,因此唐代十分重视中书舍人一职,其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

起居舍人——共二员。记录皇帝言行与诏令内容。

通事舍人——共十六员。负责朝见礼仪和传达诏令。

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各二至六人员。谏官,对国家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设有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

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等官职,以及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的机构弘文馆。

门下侍中/侍郎——常兼任宰相之职。较少行使封驳职权。

门下给事中——一般共四员。负责诏令的审议与封驳,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

起居郎——二员。朝廷政事记录和皇帝言行与诏令的记录。

符宝郎——掌管各种印鉴符节。

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各二至六员。谏官,评议朝廷决策的得失。

中书省集贤殿书院/门下省弘文馆——皇家图书馆,供皇帝官员参考。

史馆——初属门下省,后属中书省,负责国史修撰。

3、尚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根据诏令起草政令,并颁发给九寺五监和地方行政。正职长官为尚书令,

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有都省六部二十四司等政务机关。各部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各司设郎

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都省——尚书省总办公机构。负责尚书省各类文书的审核、签发与存档,指导六部诸司工作。由左右丞、

左右司郎中、员外郎主管。

左右仆射——唐初为宰相,参与朝政决策。中期以后多为荣誉职衔,并不具体负责尚书省日常事务。

1)吏部——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勋赏。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

长、掌固等官职。

2)户部——户籍、土地、赋役、仓储、市易。下设有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等官职。

3)礼部——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军队。

5)刑部——刑狱、财政审计。

6)工部——土木工程、屯田、水利。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九寺五监

九寺,事务机关,地位在六部之下。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分别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

太仆寺,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国子监长官称祭酒,都水监长官称使者,少府、将作

、军器监长官都称为监。

三、谏议监察机构——御史台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唐代中期以后,御史大夫职位崇高,不常设置,御史中丞成

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

1)台院:侍御史四人。负责纠举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年资最深者一人还负有处理御史台日常事

务的职责。

2)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掌各种仪式和京城巡察。

3)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尚书省六部(可列席尚书省会议)和分巡各地。虽只八品,气魄很大,“御

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三公也有谏议监察的权利职责,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

四、宫廷侍从机构

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地位与寺监相等

秘书省——掌管皇家图籍档案。监、少监、丞、秘书郎(抄写贮藏经史子集)、校书郎(校雠典籍)。

太史局——负责天文历法。一度属秘书省管辖。

殿中省——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负责皇帝衣食住行。

内侍省——管理宦官和宫女。

东宫官吏——模仿朝廷设置的太子宫廷机构。多为闲职。

学士院——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

五、地方行政系统——州县/道州县府

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唐代中期出现府、道。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府州328个,县1573个,可

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

1)州长官为刺史,下有上佐、判司和录事参军。

上佐——长史、司马,没具体职事,辅佐刺史而已。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因此唐后期一般不置

上佐之职。

判司——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参军,与尚书省六部对应,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礼

仪、赋税、仓库、户口、驿传、刑狱和工程水利各方面事务。录事参军——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

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书左右丞的职责。

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市令——分别负责学校、医药与市场交易。

2)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薄和县尉。

县丞——县令副手,相当于州上佐。

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相当于州判司。

主薄——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相当于州录事参军。

3)府: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为显示其地位重要而称为府。府官与州官设置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长

官称尹,副长官称少尹。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广大边境,都护府设官也与州相同,仅长官称都护与

副都护。

4)道:唐代前期是一种监察区。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

访使巡视,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后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置十五采访使,检查如汉刺

史之职”。唐代后期,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拥有军权,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各个方镇管

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47个。道的长官的下属有副使、行军司马、判官、使

、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

六、武官系统

1、南衙诸卫和府兵

朝廷设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无调兵权。

·十六卫名称:唐玄宗开元时大体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

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总称为南衙诸卫。

·十六卫职责: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后四卫不辖府兵,只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

·十六卫官吏: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有长史、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仓、兵、骑、胄四

曹分别负责俸禄、给养、考绩、宿卫、马匹、兵械等具体事务。

·除十六卫外,东宫还仿照十六卫设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

的禁卫部队。

·调兵: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

州郡发兵。

2、北衙禁军

唐高宗时,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南衙诸卫则

由于府兵制的废弃,逐渐成为闲司,其长官大将军、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不再拥有实际职权。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以上称为北衙六军,

各设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三人。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

尉统率,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

·唐代后期,北衙六军的大将军、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实际并无兵权。

七:官员品级

唐代沿袭隋制,官员分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

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

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

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同时,唐代高级官员都

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以袋盛之,称为“鱼袋”。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称为金鱼袋。五品以

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称为银鱼袋。

马上就要过年了,漂泊在外的单身狗们即将拎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赶回家。本以为能和家人过个幸福年,但是七大姑八大姨是绝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催婚的。如临大敌的各位单身狗,不知道是不是内心犹如揣了只小兔呢?那么各位单身狗一定在擦汗之余也会思考:古人过年会不会也被催婚?

当然有,而且历史悠久。在《周礼》中曾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这里的“媒氏”指的是周朝的一种专管男女婚姻的官职,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婚介所。在当时官方规定:“男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意思是说男子在30岁之前必须结婚,女子在15岁之前也必须订婚,在20岁前得嫁人。

不过,当时还不讲包办婚姻,政府为了给单身男女们制造更多相亲的机会,每年都会设定相亲节日。当然,这种时候总是最热闹的,不光单身男女会欣然前往,做为单身男女的家人也会帮忙相看。如果看中了对方,就会送上一支芍药花,对方如果接受了,两人就可以谈婚论嫁了。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称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兵士,为了鼓励早结婚多生子,催婚成了官方的一件大事。

比如秦朝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分户令》就“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意思是说,家有成年男子二人以上者,必须分家。一般到这个时候人们也约定成俗,会请媒婆做媒,给已成年的儿子娶一房妻子。同时对女子也有身高的要求,凡是身高超过14米的,就算到了法定年纪,必须去结婚。

到了汉代,由于战乱已久,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恢复劳动生产。于是汉惠帝对婚姻年龄进行了修改,并下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也就是说,女子过了15岁以上到30岁以下未嫁的,税收要翻5倍,差不多就是7、8石粮食,完全能给一个成年男子吃一年了。由于有了惩罚,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影响,婚姻不再由单身男女说了算,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具备了包办婚姻的雏形。

但还是有人宁可接受惩罚,也不愿意出嫁。所以到了晋朝,司马炎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再次颁布了“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意思是女子年纪过了17岁,父母还未把她嫁出去的,地方官员有权为其婚配。当然不是做婚姻介绍所,而是把她远嫁给守卫边疆的卫兵。然而连年征战,不光兵少将寡,连劳动生产都没有劳动力了。

为了更彻底地不留剩女,婚姻就越来越不是私人的事情了。在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诏令“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意思是女子15岚还没有嫁人就等于犯法,不光要被抓去坐牢,连家人亲戚都要跟着一起陪坐牢。所以,家里养了女孩子的,在15岁之前,就算她的父母还想让她在家里多呆两年,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绝不会同意。她们会帮忙相看合适的小伙子,催着赶着的让女孩子嫁人。

繁荣昌盛的唐朝是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朝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也较其他朝代要高,政府对男女婚姻自由也有一定的鼓励。比如在《唐律·户婚》中就规定,子女若没有经过父母同意,自行私定终身的,国家予以承认。可以说唐朝在人权的问题上要比其他朝代好不少,不过在结婚年纪的制定上却制定为男15,女13。也可以说这是历史最低结婚年龄。

当然,过了年龄没有结婚的,虽说不用坐牢,但还是要罚银子的。到了清朝人口激增,催婚已经不再被写到法令之中。但由于许多男子因罪被发配苦寒之地,政府为了稳定边塞,也为了让这些男子后继有人,便设置了官媒一职,将一些被镇压的义军妻女,还有一些逃荒在外的女人集合起来,由官媒作主,将她们许配给那些流放的男子。

可见,现在的单身狗要是去了古代,大概想过个团圆年都痴心妄想了。看看古代催婚的严苛,再回家面对七大姨八大姑的催婚,是不是觉得就没有那么恐怖了呢?(参考史料:《周礼》《汉书》《宋史》)

三师太师 太傅 太保

三公太尉 司徒 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令 门下侍中 尚书令 尚书仆射

三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殿中省 秘书省 内侍省

六部 吏部 吏部司 司封司 司勋司 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 度支司 金部司 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 祠部司 膳部司 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 职方司 驾部司 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 都官司 比部司 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 屯田司 虞部司 水部司

其他机构

御史台 台院 殿院 察院

九寺 太常寺 光禄寺 卫尉寺 宗正寺 太仆寺 大理寺 鸿胪寺 司农寺 太府寺

五监 国子监 少府监 将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朝廷中央武力(禁军)

南衙十六卫 左右卫 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北衙十军 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唐代的官职如下:

1、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2、从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3、正二品,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4、从二品,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5、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6、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7、正四品上,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8、正四品下,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9、从四品上,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10、从四品下,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11、正五品上,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12、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太子洗马。

13、视正五品,萨宝。

14、从五品上,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15、从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16、正六品上,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17、正六品下,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18、从六品上,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19、从六品下,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20、正七品上,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21、正七品下,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22、从七品上,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23、从七品下,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24、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25、正八品上,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26、正八品下,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27、从八品上,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28、从八品下,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29、正九品上,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30、正九品下,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31、从九品上,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32、从九品下,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

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880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