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朝皇帝,威风凛凛,雄才大略。他所打造的大明王朝也是备受世人好评的,而朱元璋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能力非常突出的皇帝之一。尽管朱元璋的功劳很大,但是他的缺点也是非常多的。就比如说喜欢杀人,他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找着各种理由将当年的功臣全给杀了,这种卸磨杀驴的做法一直遭到了后世的诟病。
除了喜欢杀人之外,朱元璋还兴起了一种殉葬制度。殉葬制度历史悠久,但是在汉朝的时候已经被废除,皇帝死后不能用人陪葬。在朱元璋这个时候,他又重新开始殉葬,在他死后,让人给他陪葬。
大规模的陪葬开始了,宫女们基本上都被赐予白绫,也有的被打死或毒死,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地保留全尸。而对于那些妃子们,为了让她们的尸体得以永久的保存,则采用灌注水银的方法。先是用安眠药将她们迷晕,然后在后脑勺上开个口,再向里面灌注大量的水银。
古代的安眠药可不像现代医学上使用的麻醉剂那样可以完全让人失去知觉,那些妃子们虽然喝了安眠药,但多半还尚存一点意识和知觉。在灌入水银后,在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下她们的躯体会呈现出异常扭曲的姿态,因此在她们死后必须将双腿掰开才能呈现出稍微正常的姿态。
朱元璋的残暴也是出名的,这种殉葬制度就能看出来。明朝诸多皇帝中,也有殉葬的。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殉葬制度才被完全的废除,没有在出现,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了解更多野史秘闻,可以关注我,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想了解的可以在评论区交流。
朱元璋八字有何奥秘?为什么乞丐能当皇帝
朱元璋字国瑞,造反前的名字是重八,生的时候非常的唬人,“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翻翻二十四史,开国皇帝生时有异常的占了大多数,有的更神,如刘邦是这样出生的:刘邦是沛县人,姓刘字季。父亲叫太公,母亲叫刘媪。当年刘媪在大泽(也就是后来陈胜、吴广起义的地方)的堤岸上小睡,当时雷鸣电闪也未醒,在做着自己与神交合的梦。太公见天气大变就去寻找在地里劳作的刘媪,正看到一条蛟龙卧在自己的女人身上。不久刘媪就怀孕生下高祖刘邦。
中国古代开国皇帝出身是赤贫的只有朱元璋一人。朱元璋从小就这样神奇,可惜记载他少年时的记忆只是贫穷、饥饿与被压迫。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时(10月21日),排行第四。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农民,家境贫苦,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邀他一起造反,朱元璋还不敢,思虑再三,就问卜于神,就是明史讲的: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朱元璋的八字流传了几百年了,似乎地球人都知道“辰戌丑未四库全,皇帝命。”可是为什么呢?就没有几个人能讲清楚了,原因是有了一个现成的皇帝命摆在这里,诞生于明代的《三命通会》就举这个创业天子的例,来以此说明论证四库全冲是个大吉的命理格局。《渊海子平》、《五行精纪》等书主要是以杂气财官格及“孟仲季四位全”论贵格,也就是点评朱元璋的贵气原因,却没有说明其中的原因何在?那么真正的命理原因是什么?是否现实社会中四库全就真的很贵?是否杂气财官就真的容易富贵?下面我来补充解释下,让大家了解一下命书之谬何其荒唐!
朱元璋八字排盘:
戊辰年,壬戌月,丁丑日,丁未时
大运排盘:
3岁癸亥,13岁甲子,23岁乙丑,33岁丙寅,43岁丁卯,53岁戊辰,63岁己巳
济缘算命赵明雷点评
朱元璋是丁火日生人,生在秋天的九月,气息微弱,正处在阳气静僻,阴气弥漫之时,天地间霜露遍野,温度愈发降低。日主丁火坐下丑土,寒湿之气,气息更加耗泄虚弱。本来需要木火之助,提升元气,遏制食神和伤官耗泄元气的影响。但是全局当中,一片土气,纵然时辰丁未,火土有余气尚存,但是子旺母虚,母从儿象。也就是丁火为母亲之心,生发食伤之情有如母子相依之心,不能自主,由不得自己,见儿势力大,以儿为顺从之德。这跟过去社会,(哪怕是现代社会)都是如此。小时候要懂得顺从父亲,长大了要懂得顺从丈夫,老了要依从儿子。虽然时代文明了进步了,女人大都独立,经济自主,可等到你真的老了的那天,你就该理解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了?
八字为天命符号,传递的是天道人伦,既然八字一片食伤,丁火母德从儿,以儿之意为我之心。喜土金火运,只要是顺从我儿皆为我所喜,我儿所逆,皆为我所悖。因此,最喜金运,顺儿之德见到孙子了。其次喜土,儿多为福。再次见火不忌,能助我儿之气势。犹如姨母,姑母,为我儿不忌。见水则为刑害,与伤官逆战,我儿无生存之地,违逆天道,不得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伤官见官,悖逆刑伤,破祖克损六亲。现在也是如此,有案例存在。有地产大亨,纺织品大亨,都有过这种经历,孤儿异性出身,后创业,个体发家,资产几十亿现在。
从儿最怕见官杀,朱元璋生下来就是官杀大运,连续到23岁乙丑大运结束,前面都是官杀激射破局,所以寥寥然无宿无助,孑然困苦。在乙丑大运,丑土食神旺地,大运乙木天干虽然还是忌神,但是破坏性明显不足。交25岁,大致是壬辰和癸巳年,走投无路,穷苦潦倒,开始当兵造反。此后,运势豁然开通,一路凯歌高奏,战无不胜。
至33岁丙寅大运,大运寅木本是忌神,克制食伤之气,但是大运天干丙火比劫属于喜神,虽然不能增助食伤,却泄化寅木忌神,引助食伤,并且寅木本当少阳之气,与戌土拱化羲和之力,有相拱之情。这里面牵涉到合局的影响,合局实际说的是一种能量的交汇互惠。在阴历正月,跟秋天的九月,实际气息是差不多的,寅木阳气代表上升,戌土阳气代表收藏,都是一种春暖的迹象,遇到午火才会引发夏天的能量。但是必须在夏天午火月,其他月份不能合化会局。在丙寅大运,朱元璋征战建功,致四十岁,登帝位。大致是戊戌年。
此后,大运进入到丁卯,由于大运的地支寅卯木还是忌神,所以内部还是有很多矛盾正在激化。而朱元璋八字虽然从儿,却在天干遇到了壬水官星忌神,官星壬水从丁化气,属于官从我化。不是我去合化官星,而是官星见我有势,从我合化,这种合化不能化木。要是天干丁壬合化木气的,必须在春天。壬寅月,丁火日,合化木气。这种官星坐下伤官绝地的,内心猜忌最终,多疑善变,自己缺乏主张和原则性,实际是个女人心思,缜密多疑,阴晴不定。自身的能力确实有限,才好笼络各方英豪为自己所用。否则象项羽哪有独断专行,英武盖世的,哪能有其他人用武之地。真正建功立业的,反倒是那些自身不出色,能力不强,却能够善于笼络人心,知人善用的人。而朱元璋和刘邦,都是此类典型,知人善用,善于拉拢人心,聚拢人气。
在朱元璋执政的丁卯大运当中,内部矛盾始终是自身的一个心病。既然朱元璋本身就是个恍惚狐疑之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那么必然就有极端刻薄的举动。所以,杀功臣,酷刑,都不为过。而从大运来看,朱元璋后半生确实对当时的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帮助。戊辰大运和己巳大运,都是用神大运,食伤一片,克制官星,扶益食伤,当属于国泰民安之象。可惜的是朱元璋没有长寿,己巳大运的最后一年去世了。
另一种说法
书上记载朱元璋八字
乾:戊壬丁丁
辰戌丑未
3癸亥 13甲子 23乙丑 33丙寅 43丁卯 53戊辰 63己巳
分析:朱元璋八字为假从儿格,壬水官星为原局之隐患,势在去其寡;月支戌冲辰库,引起壬水虚浮,且得丁戊去壬水之病为贵。初运一路北方水地,水木逆原局之气势,以至家业文凭全无,四处流浪,出家为僧。运行丙寅大运,丁戊得到帮扶,争夺天下,成就帝王霸业。丁卯戊辰大运丁戊透干克制壬水之病,治理国家,帝业巩固。己巳大运戊寅年穿倒羊刃不禄。
下面象法解读帝王命的特点
1,古书记载辰戌丑未顺排是帝王命,因为笔者没有算过真实的帝王八字,只能在书上网上解读一些帝王命造,其辰戌丑未顺排是否就是帝王命,有待考证。
2,既然朱元璋贵为天子,那么他贵在哪里?笔者认为贵在原局的辰戌冲与丑未冲;辰戌丑未的冲,是冲出暗藏丁戊,原局以壬水为病,势在去其寡;而丁戊即是原局的药,也是成就帝王的工具。
3,壬戌是什么象。戌是乾,乾是天,壬是官星,壬戌可以解读成天下的官,而我宫的丁火比肩是获得了壬水的官星,既控制了天下的官。
4,怎么控制的呢,是食伤星的控制,伤官制官是管官的官,结合丁火得到了天下的官,那么即是帝王命。
5,辰戌冲,是冲出辰戌中暗藏的戊,透到年干克制壬水官星,戌是丁火的本库,可以代表是朱元璋,也是比劫库是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们,戌是火药库也代表了军队,而辰中的戊是当时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群雄,并非自己人;辰戌冲出的戊同时去克制壬水官星,即是群雄并起,夺取天下。
6,既然群雄并起,为什么就是朱元璋得到天下,怎么就不是辰戌中的戊丁呢?先谈群雄,辰中的戊因为戌的冲,透到了年干克制壬,想得到这个壬水的官星即天下,但是这个戊克制壬水是把这个壬推向日元身边,辰虽然是水库是收藏壬水的,但是这个辰被戌冲垮了,所以辰不能收藏壬水,也就得不到天下。
7,辰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的朝廷,戌是丁的本库、是军队、是起义军。当时的元朝被戌的朱元璋的军队冲垮了,元朝没了,而戌是火库呀,火主明,可以代表明朝,即明朝取代了元朝,改朝换代。
8,继续前面的话题,戌同时是比劫库是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们,为什么就不是他们自己夺取天下,成就帝王呢?因为戌中戊克制壬是把官推给日元,即把皇位推给朱元璋;同时戌中的丁透到了我宫,拉壬水之官到主位,即是帮朱元璋夺取官星。还有的即是壬戌暗合,在地支辰戌冲的情况下,壬戌是不能暗合的,即戌是得不到壬的,也即是说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们是当不了皇帝的,没有皇帝命。
9,食伤克制壬水官星,即是反对当时的官员,朝廷,伤官是造反是起义。
10,丁火起初盘根在戌中,戌是本库是安身之所,戌是天门,壬是官鬼是神,即壬戌是寺庙,但是壬戌被年柱的戊辰所冲,即是当时的朝廷混乱的原因,连寺庙也不能安身了,把戌中的丁即朱元璋冲跑了,即四处流浪,四海为家。
11,朱元璋是因为时柱的丁未得到了壬水官星,未是权利,这个权利是获取官星的,是控制官星的,结合上述所讲的即是帝王命。
我国的婚俗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那个时代处于野蛮时代,没有一套规范的婚礼流程。到了黄帝时代的婚姻,其实没有明显区分同姓同族,近亲结婚比比皆是。且女性往往是姐妹从嫁一夫,没有嫡庶之分。到了颛顼帝时期,男女间的地位开始出现分野,女人见了男人要站在道路旁低头礼让。男尊女卑,大概从那时就开始形成了。所以,从上古时期,女性都没有自由权,婚嫁也掌握在男性的手里。不过,婚嫁制度真正流行起来,是从周朝才开始的,因为周公辅政,制定礼乐,贵族阶级越来越重视礼俗。所以,我们今天的婚嫁风俗,从周朝开始流行起来的。
冠礼
西周:冠婚根据《礼记·曲礼》中的说法:“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贵族男子20岁参加冠礼,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并由长辈取字。这一套流程完毕以后,预示着已经成年了。贵族女子15岁参加笄礼,穿上华丽的礼服,插上发簪,然后取字。仪式完成以后,也预示着成年。是不是男子参加完冠礼,女子参加完笄礼,双方就可以结婚了,非也!
根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这是周朝官方规定的年龄,也就是说,男子30岁才能结婚,女子20岁才能嫁人,是不是颠覆了我们的想象。30岁的年龄,在现在也是大龄青年了,别说是古代。我相信很少人能等到30岁,很多人在加冠以后,就开始娶妻了。不过,古代结婚,不是你想结婚就能结的,首先你需要请一个巧舌如簧的媒婆。有了媒婆怎么办呢?肯定是到女方家提亲啊!说实在的,古代能走完这种流程的人家,都是贵族阶级,所以男子一般不担心娶不到老婆。
在《礼记·曲礼》还有这么一句话:“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古代的刑法对士大夫阶级的约束力不大,且周礼也不涉及到庶人(都城外的平民,负责耕种纳税),而嫁娶时期的婚礼也只有贵族阶级才遵守。礼仪被看作是文明的象征,脱离了这些礼仪,被视为野蛮人。所以“礼不下庶人”,贵族男子都高人一等,必须遵守周礼,不然和野蛮人没什么区别。
在西周,男子若要结婚,那一套婚俗流程必须要走完,这个过程称之为“六礼”。结婚之前,男方家的父母必须先找媒人,先带着礼物(一只“雁”,其实,就是现在的鹅)到女方家说媒提亲,称之为“纳彩”。这时的女方家,就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如果女方父亲同意这门亲事,媒人就询问女方的姓名这叫“问名”。女方父亲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告诉媒人,媒人将八字拿到祖庙去占卜,如果占卜是吉。媒人带着小礼物再次登门,到女方家报喜,说两人八字很好,可以结婚了,这就是“纳吉”。接下来就是男方家拿着十匹币帛和兽皮(现在叫彩礼,不同朝代送的不一样)到女方家送彩礼,名叫“纳征”。两家人约定结婚时间,称之为“请期”。到了结婚那天,男子结婚穿着礼服,乘坐黑车,到女方家迎接新娘,称之为“亲迎”。最后,在祖庙举行拜祖先,这桩婚事差不多就成了。从西周开始,这种礼仪被历代所沿用,现在很多地方结婚,也是这个流程。
西周贵族男子可能结婚晚了点,但可以娶多个老婆,只是不能娶同姓女子为妻。男人娶妻也有嫡庶之分,天子的嫡妻称之为“王后”,诸侯的嫡妻称之为“夫人”,卿大夫嫡妻称之为“孺人”,士族嫡妻称之为“妇人”,庶人嫡妻称之为“妻”。嫡妻的地位与男子相等,而庶妻的地位,不能超越嫡妻。西周时期的妾,大多数是买来的,地位卑贱,称之为“嬖人”。西周贵族男子,在娶妻的时候,往往是侄(兄弟之女)姊(妹妹)随嫁一夫,姐姐是大老婆,妹妹是小老婆,属于庶妻,地位比妾要高。所以,在古代女人为了做大老婆,简直不要命的想做男人一生当中的第一个女人。
范蠡与西施
春秋战国:政治联姻在春秋时期,诸侯的地位逐渐升高,一些诸侯国的实力,已经超越了周天子。尤其是郑庄公射中周桓王肩膀以后,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春秋时期诸侯开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春秋也进入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在春秋战国,贵族阶级的女子已经成为一种联姻工具,女子往往没有什么人身自由,这在春秋战国已经习以为常。有一句成语叫做“秦晋之好”,我相信很多人也听说过。晋国发生内乱,晋文公流亡国外19年,到了秦国,秦穆公将五个女儿嫁给了晋文公,其中还有一个还是他侄儿太子圉(晋怀公)的媳妇名叫“怀嬴”。怀嬴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媳妇,晋文公开始不好意思解释所以推辞。如果,晋文公不接受,估计就无法得到秦国的帮助,最终在随从的劝说下还是与秦国结为“秦晋之好”,接受了秦国的五个女子(除了文嬴,其他四个都是秦国宗族女子,属于陪嫁的媵妾)。
从“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看,晋文公的老婆其实就是秦穆公送的,虽然怀嬴是自己儿子的老婆,为了做国君,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所以怀嬴就成为联姻工具,被赠予给了晋文公。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比比皆是。在郑庄公时期,齐僖公想把女儿许嫁给太子忽,被他两次拒绝,太子忽说郑国是小国高攀不起。其实,这是谦词,他大概听说齐僖公的女儿“文姜”与哥哥有染,所以两次拒绝了。后来,齐襄公与妹妹文姜私通,杀了其丈夫鲁桓公,看来当年太子忽拒婚是有道理的。
关于鲁桓公被杀,其实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鲁桓公去齐国,他老婆文姜想跟他一起去。但是大夫申繻却反对,他说:女有室,男有家。父母在的时候,一年可以回娘家看望一次,现在父母不再,为了避嫌,就没有必要回去。鲁桓公不听,结果遭来杀身之祸。
由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像兄妹私通、儿子娶后母,父亲娶儿媳时有发生,可以说乱得不像样子。春秋历史有一个名叫“夏姬”的女子,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可以用“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来形容。她一个人嫁了这么多次,在春秋时期还嫁得出去,可见春秋时期的婚姻,不再讲究什么礼仪,只要女子长得貌美,什么都被抛一边。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两汉:早婚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六国贵族完全沦为平民,婚嫁礼仪,不再是贵族私有的产物。秦朝灭亡以后,婚嫁礼仪制度也逐渐平民化。我们从刘邦娶吕雉这件事来看,好像不需要媒人牵线,就可以定一门婚事。吕雉的父亲从齐国到沛县避难,却看中了一无所有的刘邦。要知道,刘邦属于平民阶级,吕公觉得刘邦这人以后会大富大贵,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了刘邦。
当时的刘邦比吕雉大15岁,如果是自由恋爱,我相信吕后绝对看不上刘邦。所以,西汉时期的婚姻,还是父亲做主,女儿要嫁给谁,全凭父亲一句话。此外,汉朝嫁娶比较早,男子一般十五六岁就结婚,女子十三四岁可嫁人。吕后嫁给刘邦的时候其实年龄也比较大了,从吕后的儿子刘盈,生于公元前210年,吕雉当时31岁。吕后是不是二婚,真的很难说。不过,汉代二婚其实也很正常。刘邦的另外一个夫人——薄姬(汉文帝的母亲),最开始是魏王魏豹的老婆,魏豹被韩信所灭,薄姬成为了刘邦的妃子。虽然薄姬开始是魏豹的女人,但不影响他儿子做皇帝,可见汉代女子,无论你嫁人与否,不再被人嫌弃。
比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卓文君的父亲是蜀郡(成都)巨贾卓王孙,她16岁嫁人,没过几年丈夫就去世了,卓文君只好回娘家,过着守寡的生活。
而司马相如曾在梁孝王刘武手底下做宾客,梁孝王死后就回到了成都。司马相如当时虽然家境平寒,但小有名气,可以说是才华横溢,所以家乡的临邛县令王吉与其交好。
有一次卓王孙宴请当地宾客,临邛县令王吉也在其中,县令王吉到了卓王孙家也将司马相如叫了去,主要是撑场面。司马相如开始称病,不去。县令王吉只好亲自将司马相如请到卓家参加宴会,可见县令给足了面子,司马相如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宴会。
在宴会中,县令让司马相如弹琴,其实就是让司马相如给自己撑场面,你看我朋友多厉害,这样也能衬托县令有品位是吧!司马相如也没有推辞,于是弹奏了一曲《凤求凰》,恰巧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喜欢听音乐。卓文君开始只是单纯的想听听音乐,由于好奇,从厢房偷看到了弹琴的是一位帅哥,卓文君当时已经无心听琴,早已经被司马相如的帅气外表所吸引。多半是,在丫鬟面前叹息,这么一位大帅哥,只可惜不属于我,自己配不上他。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丫鬟估计将卓文君爱慕司马相如的话,告诉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大概也早已耳闻卓文君的美貌,所以通过丫鬟传话,向卓文君也表达了暧昧之情。卓文君知道父母不会同意,所以通过丫鬟,约定了时间,趁晚上两人就私奔了。可见,汉代已经没有什么讲究了,我才不管你嫁没嫁人,自己喜欢就好,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在明清时期,丈夫死了以后,很多妇女一辈子不嫁人,被视为贞妇。如果有儿子做了大官,还要立贞节牌坊。但是,汉代没有这种婚姻禁忌,也不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看对了眼,无论父母同不同意,就两个字——私奔。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以后,面临着无米之炊,因为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实在太穷了。爱情不能当饭吃是吧,不过卓文君也没有嫌弃他。好在自己是富豪的女儿,所以有关系,于是投靠兄弟开始卖酒。这件事被老丈人知道了,感觉很没有面子。毕竟自己是一个富豪,虽然女儿不孝,偷偷跟人私奔,但毕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家人的劝说下,最终还是成全了他们。据说,还白白送给他们上百个家奴,上百万的钱财。有了钱,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到了成都,买了田宅,成为了富人,从此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两人的爱请故事,简直像童话故事一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估计做梦也想娶一个富豪的女儿,从此走上人生的巅峰。当然,理想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是吧!
最后说一下婚礼,根据《通典》的说法:“东汉魏晋以来,时或艰虞,岁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纱縠蒙女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婚礼,六礼俱废。”从东汉开始女子到了年龄,急于嫁人,只要遇到良辰吉日,就用纱巾蒙着脸,夫妻结发,拜舅舅和姑姑,于是婚礼就成了,而所谓的“六礼”已经废除了。所以,汉代的平民老百姓的婚礼特别简单,连彩礼都不要了。
魏晋南北朝女性画像
魏晋南北朝:攀比婚姻,如同买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已经被战争摧残得体无完肤,从东汉末年开始,战争一刻也没有停过,人民流离失所,老百姓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所以,寒门不幸,谈不上幸福的婚姻。为了改变身份地位,很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婚姻之上,打起了主意。
根据《北史》的记载:“崔巨伦之姑不肯令其姊屈事卑族,通婚之时,往往比量父祖。故庶族以娶高门士女为荣,即夫家坐罪没官之妇女,寒人得之,且荣幸无比。”
北朝大臣崔巨伦的姑姑,不肯将自己的妹妹卑躬屈膝的服侍鲜卑人,在通婚的时候,崔巨伦就劝说,对方的家族很显赫,地位高,都是做大官的,可以将妹妹嫁过去。所以,南北朝时期地位卑贱的庶族,以娶门第高贵的士族女子为荣,即便是丈夫因为连坐没有了官位的妇女,寒门子弟娶到,都感到无比的荣幸。
南北朝《颜氏家训·治家篇》中,更是道出了平民百姓家对婚姻的看法:“婚姻素,靖侯成规。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买妇输绢,比量父祖,计较锱铢,责多还少,市井无异。”
大概意思是,婚姻嫁娶应该门当户对,祖宗靖侯(颜之推的九世祖颜含)已经定下了这个规矩。近代嫁娶,女方父母以嫁女儿敛财,如同卖女。男方父母娶媳妇,就用钱财绢帛去买。在为子女选择配偶时,一方比较对方的权势地位,另一方斤斤计较对方财礼的多少。嫁娶的时候还要讨价还价,这和做买卖没有区别。
颜之推简直将当时社会的病态婚姻,完全揭露了出来。所以,南北朝就是攀比与买卖婚姻,贵族女子希望嫁给一个有权势的男人,寒门子弟希望娶一个门第高贵的女子为妻。无论是贵族还是寒门子弟,都想攀龙附凤。这样的婚姻结果是,女方招来的女婿猥琐鄙贱,而男方娶来的媳妇凶悍擅权。其实,都是双方打错了算盘。所以说,南北朝时期,不仅仅是国家乱,连婚姻也乱了套。
除了婚姻攀比,这个时期还存在诸多矛盾,比如家里有钱的可以娶很多老婆,但是家斗不断。有的老了儿子还很小,老子死了,兄长还可以娶后母。父母嫁女的时候,还会教她们嫉妒,所以妾室翻身诬陷家婆为妾,庶子将嫡兄贬为佣人。甚至连王侯公主都不检点,山阴公主(废帝刘子业的姐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所以,魏晋南北朝的婚姻真的不忍细说。
武则天
唐朝:通婚重豪族唐代传奇小时《虬髯客传》中,有一个故事,唐朝名将李靖,曾投靠隋朝权臣杨素,其舞姬红拂对李靖一见钟情。在其离开时,让人跟踪李靖,自己深夜前往,大胆表白于是与李靖私奔。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位名将与舞姬私奔,在古代应该很少见吧!不过,唐朝女子的地位高,且开放程度高,是众人皆知的。但是,武则天没有当政的时候,女性的地位并不高。
初唐时期,老百姓常以豪族通婚为荣,以卑下的婚姻为耻。所以,唐代名门望族之间通婚盛行,甚至还保留着南北朝时期的风俗习惯。豪族望族通婚会造成哪些陋习呢,其实就是拉帮结派,地方官员串通一气,很多人靠家族关系就可以做官。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唐高宗曾禁止了家族互相通婚的习俗。不过命令禁止也禁不掉,这些人为了掩饰,常常很低调。他们不举行奢华的婚礼,女子随便打扮一下,坐着马车就送到了夫家做了儿媳妇。所以,为了逃避法律,他们连婚礼都省了。
除了豪族望族通婚,山东(常指崤山以东地区)的士族嫁娶,嫁女儿的时候索要的彩礼非常的多,在当时称之为卖婚。除了卖婚,唐代已经开始了冥婚,一般是富贵之家,男方英年早逝,还没有结婚。嫁人为了让其有个妻子,于是花钱买一个女子,让其举行婚礼,这就是“冥婚”。
不过,唐代的婚礼,比前朝任何一个朝代都讲究。自汉魏两晋以来,国家凋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唐朝逐渐繁荣昌盛,所以在民间的婚礼也开始讲究起来。根据《酉阳杂俎》的记载:唐代很注重纳彩,在纳彩的时候送九种物品,为“嘉禾(禾稻)、合欢(马缨花)、阿胶、九子蒲(蒲草)、朱苇、双石、绵絮、长命锁、乾漆。”
这些东西代表什么含义呢?嘉禾有“家庭和睦,有福气”,合欢表示“消怨合好,阖家欢乐”,胶漆“如胶似漆”意为牢固。绵絮意为“温暖温柔”蒲苇以为“其心可屈可伸”。长命锁“长命富贵”,双石有“成双成对很牢不可破”的意思。
除了准备以上九种物品,男子在迎亲的时候,用三升小米,将臼盆填满,用一张席子将水井盖住,用三斤麻塞在窗户上,再用三支箭放在门上。妻子上车的时候,女婿骑马环绕车子绕三圈。上车之前,还要蒙面纱。妻子进门,舅舅姑姑以下都从旁门出来,然后再从大门进入。妻子入门以后,先拜祖先,再夫妻对拜,然后在镜子前,系同心结称之为“共结镜纽”。此外,唐代还要闹婚房的习俗。如果,在腊月娶妻,妻子不得见姑家。
在唐朝,如果把这一套风俗走完,估计要提前准备一年,想想真的很累。尤其是准备什么嘉禾、合欢、双石,要是没有估计连结婚都困难。
西厢记
宋朝:指腹为婚宋朝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能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避免使用武力。”所以,宋朝经常向北方的辽国和金人缴纳岁币,换取边境的和平与安宁。国家和平,就大力发展经济。所以,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是最富有的一个朝代。因为,国家不缺钱,所以能用钱解决的,就不采用武力。不过太富有的结果,让宋朝重文轻武。所以,感觉宋朝在武力方面要弱于北方政权。
我们言归正传,宋朝繁荣,但是他们的婚姻却比较畸形。在宋朝流行“指腹为婚”。有的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面,就与另外一家许下婚姻。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就是“娃娃亲”。
“指腹为婚”的影响很大,如果是男子,长大以后是个无赖、或身患恶疾,作为女方家庭都要无条件的答应,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还要,男子升官,往往远走他乡,再次娶妻生子。而女方还不敢嫁人,所以男子背弃婚姻,以至于打官司。搞得妻离子散,在当时的社会也是比比皆是。
估计有人会很好奇,两家人“指腹为婚”,如果两方生男孩或者生女孩怎么办?其实,这个早已经约定好了,如果是同性,长大以后就做兄弟或者姐妹。如果,长大以后,两家人又在下一代“指腹为婚”。所以,一代传一代,“指腹为婚”就逐渐盛行起来,无法断绝。
除了“指腹为婚”,宋朝还流行一种论财力说媒,古代毕竟讲究门当户对,都想嫁一个有钱人家。不过,媒人在给女方家提亲的时候,先带着厚礼去女方家。然后,夸大男子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说对方祖上是做大官的,家里田宅无数,嫁给这样的男人,绝对是吃穿不用愁。由于,父母缺少考察与了解,财迷心窍,一口就答应了。答应以后,又不能反悔,反悔就吃官司,搞不好要坐牢。所以,女子嫁到男方以后,才发现对方家徒四壁。这样的婚姻,导致夫妻不和睦,以至于离婚的很多。所以,在宋朝满意的婚姻很少。
宋朝时期,结婚时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很简单,没有唐朝那么讲究。在嫁娶的时候,嫁女的一方请几个奏乐的。在结婚当天,男方去迎亲,女方家里设置高座,将两把椅子背靠在一起,上面放置一个马鞍,女婿坐在上面,饮三杯酒。女方家三次敬酒,让后让其下来。如果,对方不设高座,视为不礼貌,说明瞧不起这个女婿。
明朝
明清:重视贞洁明朝皇帝朱元璋出生平民家庭,曾投靠元末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由于朱元璋屡建奇功,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来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所以,明朝的婚姻,还是以父亲做主。朱元璋的婚姻其实和刘邦的婚姻,极其相似。只是,朱元璋勇武过人,带兵打仗比刘邦厉害,所以郭子兴将养女嫁给了他。朱元璋这只潜力股,的确没有让郭子兴失望,最终灭亡了元朝。
明朝建立以后,女性的地位比前朝要高得多,但是明清的妇女更注重贞操。明朝文学家章懋在《吴节妇诗序》中说:“守贞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临大节而莫夺,赴水火而如归。”在明清两朝,比较重视女方的贞洁。女人把贞洁看作与生命同等重要,为了不辱其身,即便是赴汤蹈火,也要保全。所以,在明清时期妇女死了丈夫,还不会改嫁。如果一生未改嫁,儿子考取了功名,那么就可以请求皇帝为自己的母亲立“贞节牌坊”。
从立“贞节牌坊”来看,明清时期,是没有婚前同居的说法。如果有“性”经历,传了出去,估计连嫁人都难。当然,做妾除外,如果是嫡妻,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明清两朝婚嫁,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前结婚的时候,是“六礼”具备。明朝时期只保留了“纳采、纳币、亲迎”三项。就是,媒人提着雁登门提亲,如果同意了拿着彩礼,上门迎亲。虽然,说“六礼”省了一些环节。但是问名、请期也有,只是没有那么讲究。在以前的朝代,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要小礼物。因为,媒人不能空着手,大摇大摆的去女方家里。所以,明清两朝,只是礼物少了,不过跳过了一些没必要的环节。
在迎亲的时候,男子骑马,女子坐轿。这种习俗,直到新中国建立,才慢慢消亡。由于很多电视剧里面都有这种情景,所以不再赘述。总之,古代的婚嫁,各个朝代略有不同,但是都沿袭了周礼的婚礼习俗。
现在结婚,如果是通过媒人介绍,也要经历说媒,如果双方同意就订婚。订婚不一定就结婚,大概是一个缓冲期,如果不和,可以悔婚。大概半年或者一年,视情况而定。如果,想结婚结婚了,男方向女方要八字,然后请期(报期),到了约定的时间就结婚。男子到女方家迎亲,将新娘接过来,最后是拜堂成亲,双方结为夫妇。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就这样成了。
原标题:沐王府镇守云南279年,效忠大明从无二心
沐王府的开创者叫沐英,他与朱元璋有很深的渊源。公元1352年,朱元璋还在红巾军,有次巡逻时发现一名乞丐,元末乱世,乞丐并不少见。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一时间起了怜惜之心,就把这个乞丐带在身边,至少有口饭吃。当时朱元璋已经结婚,但是还未生下孩子,于是便认这个乞丐为养子,并改名为朱,名英,这一年,朱英只有8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明朝建立了,朱姓成为国姓,大臣姓朱都属于犯讳,于是朱元璋帮朱英改姓名为“沐英”。虽然不姓朱了,但是朱元璋依然把沐英当儿子一样对待。公元1382年,明军征服云南后,傅友德、蓝玉两人班师回朝,唯有沐英留守云南。而沐英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把云南治理得犹如锦绣江山。
公元1392年,沐英病逝,年仅49岁。之所以英年早逝,除了在战场上染的暗伤外,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病故对他的影响也很大,《明史》有记载,“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在沐英眼里,马皇后就是他的亲娘,朱标就是他的弟弟。当沐英的灵柩运到南京城时,朱元璋亲自迎接,还让宫中负责安葬。
大明皇帝从朱元璋到朱由检,从未怀疑过沐家的忠诚。公元1388年,沐英长子沐春因为战功卓著,要升为后军都督府佥事,这是正二品要职。按常理来说,需要事先考察一番,当吏部官员提出来时,就被朱元璋怼了回去,说:这是我家的孩子,我还不了解吗?《明史》有记载,“儿,我家人,勿试也。”杀伐果断的朱棣在位期间,也对沐英次子沐晟信任有加。公元1399年,朝廷颁布“削藩令”,沐晟状告岷王朱楩,朱楩被罢免成庶人。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后朱楩恢复王位,因为与沐晟有私怨,便跑到云南作威作福,结果沐晟根本不给他面子,《明史》有记载,“晟稍持之”。最后朱棣把朱楩调回黄冈圈了起来,不准他再去云南。
沐家从未把自己当做云南的主人,自始至终只把自己看成打工仔,帮助朱氏王朝看守云南。沐家子孙该到朝廷当官就去朝廷,朝廷想要调云南军队或平叛,或远征,沐王府没有二话,一切听从指挥。沐家历任掌门人几乎都跟随明军主力部队打过仗,而且并非主将,而是副手的身份。
沐王府最后一任掌门人是沐天波,因为父亲早逝,他10岁时就接管了沐王府。明朝灭亡后,他追随永历朝廷,奋力抵抗清兵。公元1659年,清军攻占云南,沐天波带着朱由榔进入缅甸。公元1661年,在咒水之难中,沐天波连杀九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杀,享年44岁。
中国古代的占卜、命理、相面、堪舆之术,都各有其神奇之处,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就比较相信。
朱元璋早年曾在皇觉寺做和尚,地位低下,常常饥寒交迫。后来儿时的玩伴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红巾起义,此事被人向元朝官府告密,朱元璋得知后惊慌失措,走投无路。据他所作的《御制皇陵碑》文中记载,自己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不知所措,就是依靠占卜来决定前程的。
这次占卜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说,无论是选择逃亡,还是留下来继续做和尚,都凶多吉少,只有投奔义军才是活路。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投奔了义军,从此开始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在明朝人谢肇淛所著的《五杂俎》一书中,还记载了朱元璋迷信八字命理的一则故事。
朱元璋在做了皇帝以后,很担心别人会造反,与他争夺皇位。而且他认为,既然自己能够成为皇帝,这就说明自己的生辰八字贵不可言,那么生辰八字与自己相同的人,岂不是也有可能会成为皇帝?朱元璋越想越担忧,便派人四处暗中查访,“募有与己同禄命者”,寻找与自己生辰八字完全相同的人。
结果还真找到了一个,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感兴趣,“召至,欲杀之”,下令立刻把此人带到皇宫,想要看一看此人究竟有没有帝王之相,并且打算将其杀掉,以绝后患。
可是当朱元璋见到此人以后,却大失所望。“既见,一野叟耳”,原来此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野老头,并没有丝毫独特之处。
朱元璋顿时没有了杀心,就与这个老头闲聊起来,问他何以为生?老头回答说:“我养了十三笼蜜蜂,以出售蜂蜜勉强生活。”朱元璋听后不禁哈哈大笑,自言自语地说:“难道大明的十三个布政司,就是朕的十三笼蜜蜂吗?”
朱元璋龙颜大悦,又与老头闲聊了一会儿,询问了一些关于老头的情况。“遂厚赐遣还”,然后赠给了老头丰厚的赏赐,派人将其送回家去。
《五杂俎》因此得出结论:“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八字命理之说不过是虚妄渺茫的言论,不可以轻信。“然帝王间气固自难以凡人例论也”,即使八字相同,所取得的成就也会因人而异。
人人都知道朱元璋,堪称古代皇帝中励志的楷模,无身份无背景,白手起家,把大明王朝玩转的风生水起。
人们对朱元璋的态度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有勇有谋,不然不可能请一己之力登上皇位,有人说他心狠手辣,在功成名就后就过河拆桥把功臣杀的基本不剩。但一般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皇后马秀英,朱元璋对所有人心狠手辣独对马秀英很好。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在早期是个老实巴交农民,后来因为战乱当过乞丐,当过和尚,实在无路可走,就追随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赏识他,为了收他做心腹,把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
马秀英通情达理,对丈夫也很体贴。朱元璋本就是个很自卑敏感的人,他的出身、相貌、家产没一样能配的上马秀英,可是马秀英确实也是个贤惠的女子,一直安抚他的小和尚丈夫,渐渐地朱元璋也开始放下芥蒂,夫妻两个和和美美。
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立即将马秀英迎进宫,封她做皇后。这还有个趣闻,说这马秀英有一双大脚,是年少时没有裹脚所致,朱元璋吩咐人用轿子把她迎进宫时,风吹起了轿子的帘布,露出一双大脚,百姓看见了,都说“马皇后露出了一双大脚啊。”于是“露马脚”一词由此而来。
就说这朱元璋当皇帝后,当然得有三宫六院啊,况且朱元璋本身就是个农民,除了自己的妻子也基本很少接触其他女人,所以自然娶了不少的老婆。尽管后人多批判朱元璋残忍暴露,却很少有人说他是个荒*无度的皇帝,原因何在?自然是因为后宫有马秀英坐镇,朱元璋虽然做了皇上,但是在那段吃苦的日子是马秀英陪他度过,所以他对她还是一种比较敬畏的心态,也不敢做的太过。
不过马秀英自有她的聪明之处,她不侍娇而宠,鼓励朱元璋多纳妻妾,又把后宫管理的井井有条。人人都称赞她。
朱元璋也没有负她,在她生病时,亲自照顾她。其他的嫔妃都未得到过这样的待遇。
马秀英51去世,死时朱元璋问她是否还有心愿。马秀英的回答颇为让人动容。
“愿陛下求贤纳才,慎终如始。”
朱元璋当时泪如雨下,至死也没有再立一个皇后。
可能谁也代替不了马秀英吧,那个同他共患难的女子。纵使他金戈铁马冷酷无情,内心始终有一块柔软为她而留。
自古以来,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背后,大多有一位同甘共苦、贤惠能干的妻子,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
朱元璋和马皇后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在朱元璋登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后,两人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共甘苦、共患难。战争年代中尚不算什么,但在朱元璋成为一国之君后仍能坚持初心,这在历代帝王中是极为罕见的。
马皇后原是皖北人,自幼母亲便去世了,父亲马公和女儿相依为命,在后来的战火中,马公将女儿托付给了好友郭子兴。郭子兴也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将马氏视为自己女儿,加上马氏聪明能干,善解人意,于是郭子兴夫妇对她很是喜爱。
命运的安排让朱元璋这个落魄少年在17岁时投奔到了郭子兴的账下,当年的朱元璋身强力壮且机灵能干,郭子兴和夫人认为他日后必能成就大事,便做主将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结婚的这一年,朱元璋25岁,那个年代算是晚婚了。
自从娶了马氏,朱元璋的身价也随之上升,军中上下对他刮目相看,尊称他为“朱公子”,成为了夫以妻贵的典型。马氏为人精明能干,且十分贤惠,成了朱元璋政治生涯的好帮手。
在后来的发展中,朱元璋越做越大,也渐渐脱离了郭子兴的掌控,他依靠着徐达、汤和等人自立门户,广召天下英才,认真采纳有益的建议。占领滁州以后,郭子兴便猜疑朱元璋,夺了朱元璋的兵权。
至正十五年(1355年),郭子兴死。朱元璋时年28岁,他独率全军,开始闯荡天下,1368年,元顺帝兵败北逃,元帝国也随之灭亡。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建立明帝国,夫人马氏册为皇后。
朱元璋在发迹的过程中渐渐侍妾增多,以至将马氏养父郭子兴的女儿也收为侍妾,扶为二夫人。马氏对朱元璋的贪色很宽容和容忍,她正位六宫以后,善待诸姬妾,厚爱宫女。宫中上下对马氏非常敬爱。
马氏勤于内治,空闲时时常探求古训,并常常以古训教导六宫嫔妃和宫女。马氏认为宋代的贤后很多,命女史录宋代家法,朝夕省览,有一个女子进言说:“宋代家法过于仁厚,不足为法,”马后正色回答:“仁厚不比苛刻更好吗?”
马皇后身边有位清江人范氏,素习女史,马皇后常令她讲解书传,谈论古今贤后事迹。有一次,范氏讲汉窦太后,马皇后听完就问范氏:“黄老是什么教?如何窦太后这样喜欢?”范氏回答:“黄老讲求清静,主张无为而治,其教化所及,臣民孝慈。”马皇后立即说:“孝慈就是仁义,世上哪有舍仁义而为孝慈的呢?”
马皇后亲自照料朱元璋的饮食起居,亲自检查饭菜,宫女们劝她不必如此操劳,她却说:“伺候丈夫的饮食是女人的分内事,而且饮食一旦有点不合胃口,自己不照料恐怕别人会遭殃。”可以说马皇后是一个非常体谅人的女人,不论地位身份都一视同仁,这种美德在中国的皇后史上真是太少见。
朱元璋一生数次兴大狱,杀戮功臣,胡惟庸逆案牵连甚重,杀死臣僚数万人。太子老师大学士宋濂的孙子宋慎、宋燧也牵连其中,当时宋濂已经年迈回乡,朱元璋也不放过宋濂,想派人杀死他。太子听说要杀自己的老师,苦苦哀求。朱元璋不听,太子投水自尽被侍从救起。马皇后知道后,便吩咐当天的膳食,全部用素。
朱元璋入宫用膳,发现全是素菜,问什么缘故。马皇后回答:“平常人家请个先生,都是礼敬有加有始有终。宋先生教导诸子,我为他吃素祈福。”朱元璋知道又是为宋濂求情,气的将筷子一扔,但最终还是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重,眼看就要离去,但是她坚持拒绝让太医看病。朱元璋寝食不安,甚至命令各地祭山川神灵为皇后祈福,还征天下良医前来诊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人的死生都是上天注定的,这时祈祷有什么用呢?御医诊治,如果服药没有用,希望陛下不要因此而降罪御医。”
没过几日,马皇后病情恶化,临终时留下遗言:“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马皇后说完便离开人世,朱元璋不禁抚着马皇后的尸体痛哭不止,此后十几年,朱元璋再没立过皇后,在他心中,除了马氏,没人有资格做他的皇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