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由来

满族由来,第1张

满族起源 明代女真叮为建州、海西(扈伦)、东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蒙古、朝鲜、汉、呼尔哈、索伦等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作为血统最为“纯正”的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称为“佛满洲”(旧满洲),其他 人则被称为“依彻满洲”(新满洲)。

满族的来历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和中原王朝建立了联系。禹定九州时,周边各族各以其职来贡,其中包括“东北夷”“息慎”,“息慎”也就是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贡献过“楷矢石奢”。成王时,肃慎又派使来贡。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代以后,不同朝代的史书上分别记载的挹娄(汉、三国)、勿吉(北朝)、H(隋、唐)、女真(辽、宋、元、明),是肃慎的后裔,也是满族的先人。

肃慎的历代后裔和满族是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不应该把肃慎、挹娄、勿吉、H、女真的发展过程作为满族本身的发展过程;但是,在满族史中如果把肃慎以下迄明代女真的世代相承的联系与满族割裂开来,也是不能正确反映满族悠久的历史渊源的。 辽朝(相当于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 真),北女真,生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接近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生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消灭辽国和北宋占据中原地区。金朝继承了北宋和辽国的君主制政体,迁入中原的金国人在文化和血统上也逐渐和中原民族融合。 经过金朝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女真人除了一部分在战争中死亡,有一部分被汉化,如部分完颜部的人改为汉姓,元朝蒙古人将在中原地带已经逐渐被汉化的契丹、女真和汉族的后裔统称为 ,而将南宋后裔统称为南人。而部分没有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退回东北的女真人继续在辽宁附近地区聚居,亦有其它新的部落迁入。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因此东北的各民族以地域划分为三部女真,称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不一定有血统关系。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源自蒙古边缘部落。野人女真与之前金朝的女真族有较近的血统关系,但其不少部落后来被排除在满族之外,变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满洲是建州女真其中一个部族的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东北各部族,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人、朝鲜人及辽东 。

满族八大旗的来历 八旗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

1、八旗满洲的由来: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

2、组织形式:

清朝八旗旗主印玺

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满语:niru i ejen)。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jalan i ejen)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gūsa i ejen)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meiren i janggin)。

3、具体来历解析:二十四旗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又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清朝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八旗分类:

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乾隆帝的孝贤纯皇后、哲悯皇贵妃,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历史上的慈禧太后是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清末代皇后婉容(达斡尔族)都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红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满族人的来历 满族的起源和满语源流 (一)满族的起源 虽然严格地说,满族的历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但满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从先秦时代的肃慎人。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族先世又称H。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 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downmanchuren/eID=82

满族的由来 历史上的满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满族的由来: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矢石e”。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H。粟末H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H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 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 。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九子皇太极于1635年登基称帝,将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改后金为大清,把女真族改为满珠或满洲族,但满族一词仍未出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为号召推翻清朝。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仍为较含糊的说法,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人们聊天谈话,问您在旗吗回答在或不在,并不问是满、是蒙、是汉。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清末民国初年时有过一次统计,北京作为满族的第二故乡有人口60余万人。张勋复辟时,一些上层亲贵到摄政王府,动员载沣支持复辟,再度出山。遭到载沣严辞拒绝,说复辟是不得民心的,其结果或是人头落地,或是60多万人被驱逐回东北老家。

1949年,北京满族登记人口为2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满族为116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6%,是北京少数民族中的第二位。 为185万人,位居第一,占北京人口的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78%。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满族人有982万,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居全国第三位。

2000年,北京市满族人口有25万人,仅少于汉族,居全市第二位。那时,北京满族仅占全国满族人口的2%。

满族姓氏的由来? 满族的姓氏是以复姓为主的,有三个来源:

1、以部落或地名为姓

例如:清末的慈喜太后,她姓“叶赫那拉”,其中“叶赫”是清朝之前女真族的一个部落名,而“那拉”则是现在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一带一个叫那拉河的地方。

现在姓这个姓的人改姓为“叶”、“那”等。

2、借少数民族的姓为姓

例如:清初的孝庄太后,她姓“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源于蒙古人的姓,是元代孛儿只斤铁木真的族姓,译为“蓝眼睛的人”。

现在姓这个姓的人改姓为“博”、“包”等。

3、以图腾崇拜为姓

例如:清朝的权臣和|,他姓“钮祜禄氏”,这个姓是满族647个姓氏中最老的姓。这个姓被译为“凶猛的动物-狼”。

现在姓这个姓的人改姓为“钮”、“郎”等。

例如:郎平(当代著名排球运动员)

对“裕瑚鲁氏”我也简单的了解了一下,现在姓这个姓的人已改姓为“娄”、“于”、“玉”、“裕”。

其中姓“裕”的人中最有名的要属裕德龄和裕容龄两姐妹了。她们初为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和容龄公主(寿山郡主)就是她们。

德龄公主与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后改做报馆记者)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抗战期间,德龄曾追随宋庆龄在海外从事爱国救亡运动,为给抗日军民筹集经费和物资做出了贡献。1944年11月22日,德龄在加拿大死于车祸,享年58岁。容龄公主曾任北京总统府女礼官、晋察政务委员会交际员,解放后任国务院文史馆馆员。

满族历史简介 满族族称是怎样由来的 满族(满语,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支系。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此外,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台湾及北京等共34个省区均有广泛的人口分布。

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H、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H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世居祖国的东北部,分布地域辽阔。长白山被满族视为发源地、圣山。

满族历史据推测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H、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

公元前22世纪肃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代王室开始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

宫殿,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使用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 。17世纪中叶,满汉长期杂居后,普遍开始习用汉文,多已掌握汉语文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熟练运用满语之人开始不断下降。如今现大都转用汉语和汉字。在当地 的扶助之下,满语教学开始进入各地满族中小学的正式课堂。

满族的由来?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为9,846,776人),仅次于壮族,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翻译即“高贵、贵胄”之意)。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公元前商周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H、北宋至明时的女真。“白山黑水”――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的发祥地。 “满族”(汉语拼音Mǎnzú、英文Manchu、标准罗马转写Manju)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1972年中国考古队在毗邻俄罗斯的兴凯湖地区考古发现了在6800多年前的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洲族先世又称H,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H,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H。公元669年―926年,粟末H建立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后被契丹所灭。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 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工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满族的起源是什么 满族最初来自哪里 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H、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H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节日传说的来历 满族颁金节 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明崇祯八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又译为诸申)的旧称,将族名定为满洲。皇太极正式宣布从此,满族人为纪念这一天,作为节日进行隆重庆祝。新疆满族在10月13日这天,纷纷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满族同胞穿起旗袍等民族服装,跳起民间传统舞蹈,唱起民间歌曲,开展各种庆祝活动。同时,还准备奶茶、萨其玛、打糕、金丝糕等食品,供大家品尝。许多满族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摄影家为大家写诗作画,表演精湛的技艺,使庆祝活动十分热烈而有趣。

部分存在,部分汉化 满族姓氏 汉族姓氏 爱新觉罗 肇、金、依 佟佳氏 佟、董 瓜尔佳氏 关、白 马佳氏 马 绰罗氏 曹、索 富察氏 富、付 叶赫那拉氏 叶、那、南 钮祜禄氏 郎、卜、钮 宁古塔 宁、刘 舒穆禄氏 徐、舒、正 赫舍里氏 高、赫、张、康 依尔根觉罗 赵 乌雅氏 吴、穆、仓、黄、邵 喜塔拉氏 图、祝 复杂: A [阿尔布氏] Arbu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光景、形象、形势”,世居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后改汉字姓阿、巴。 [阿尔丹氏] Ardan Hala 本达斡尔姓氏,见于《黑龙江志稿·氏族志》,世居黑龙江,后改汉字姓安、阿。 [阿尔拉氏] Arl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元代旧部“阿儿剌”,以部为氏,世居黑龙江沿岸。著名人物有:头等侍卫和济图。索伦亦有此姓。著名人物有:云骑尉贝多尔。 [阿尔塔斯氏] Artasi Hala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敖汉,著名人物有:云骑尉沙雅。 [阿哈觉罗氏] Ahagolo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哈,满语“家奴(包衣)”,属于家奴被赐姓,一般情况,各家族没有血缘关系。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辉发(今吉林省辉南)、佛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松花江沿岸、长白山、瓦尔喀等地。所冠汉字姓赵、阿。 [阿克占氏]Akjan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典”,以部为氏。世居哈达(今辽宁省开原东)、叶赫(今吉林省梨树县境)。阿克占,满语:雷,故后改汉字姓雷。 [阿喇氏] Ai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山岗、大阜”,世居乌喇(今吉林省永吉县境),后改汉字姓阿。 [阿拉边前氏] Alabinkin Hala 本鄂温克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索伦(今黑龙江省嫩江以西)。 [阿拉尔氏] Aiar Hala 本鄂温克姓氏,见于《黑龙江志稿·人物志》,满语“平矮山”,世居索伦(今黑龙江省嫩江以西)。著名人物有:平藏后五十功臣墨尔根保。 [阿拉克塔氏] Alakta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 [阿拉克球氏] Aiakco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阿拉克奇特。世居察哈尔,著名人物有:副都统、骑都尉阿必达。 [阿赉氏] Alan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桦皮”,世居翁郭罗城(今地待考),后改汉字姓阿、华等。 [阿勒巴齐氏] Alba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阿尔巴齐,世居扎满和罗(今地待考),后改汉字姓巴。 [阿勒班氏] Alban Hala 满语“官差”,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里班”,世居和通吉郭思屯(今吉林省敦化南)、瓦尔喀(今俄罗斯东滨海省南部)等地。 [阿勒坦鄂谟克氏] Altanemo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阿尔谈鄂谟克,世居喀喇沁。著名人物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阿督赖。 [阿勒特氏] Al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塔巴克努图克哈喇,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叟色。 [阿礼哈氏] Alh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花颜色”,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不罕”,又作“阿里侃”。世居和通吉郭思屯(今吉林省敦化南)、瓦尔喀(今俄罗斯东滨海省南部)等地。后改汉字姓何。 [阿噜氏] Alu Hala 本鄂温克姓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索伦,后改汉字姓鄂、郭。 [阿鲁特氏] Alu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察哈尔。 [阿鲁络特氏] Alulot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察哈尔。 [阿穆哈尔努氏] Amharn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巴林。著名人物有:骑都尉昂阿。 [阿穆尼普塔斯氏] Amuniputasi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荪尼喀扎哩。著名人物有:骑都尉阿海。 [阿穆拉氏] Amila Hala 见于《八旗通志》,满语“雄禽”,世居长白山渥集村,著名人物有:骑都尉阿尔泰,二等轻车都尉艾木布。 [阿穆噜氏] Aml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伊兰费尔塔哈村(今地待考)。著名人物有:云骑尉费扬苏。 [阿其格查依尔氏] Acigecayie Hala 本鄂伦春姓氏,还有两个分支——伊格吉依尔、嘎格达伊尔,后改汉字姓阿。 [阿苏氏] Asu Hala见于《八旗通志》,又作阿苏里,满语“网”。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阿速”,世居黑龙江沿岸。著名人物有:云骑尉默尔库勒。 [阿苏克氏] Asu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喀喇沁,以地为氏,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博尔济。 [阿塔穆氏] Atam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县境),后改汉字姓阿。 [阿图拉墨氏] Atulmu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雅尔湖(今地待考)。 [阿颜觉罗氏] Ayangoro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颜,满语“蜡烛”。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佛阿拉(今辽宁省新宾)、雅尔湖等地。所冠汉字姓赵。著名人物有:刑部尚书绰克托,骑都尉辉兰,云骑尉巴什,云骑尉博济。 [阿颜塔塔尔氏] Ayantata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阿颜,满语“蜡烛”。原籍无考,似为鞑靼后裔,著名人物有:一等轻车都尉喜佛。 [爱满氏] Aiman Hala 满语“外藩、番主”,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谙蛮”,世居不详。 [爱新觉罗氏] Aisingoro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爱新,满语“金”,为清朝第一尊贵国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 [爱义氏] aiy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爱湖,后改汉字姓爱、张。 [瑷珲氏] Aihu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爱浑,世居瑷珲(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爱。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布郎阿。 [艾耀施氏] Aiyaosi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科尔沁。 [安达拉氏] And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地名,满语“半路”,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路。世居黑龙江沿岸,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叶都赫。 [安佳氏] Angiya Hala 本锡伯族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普塞屯村(今地待考)。后改汉字姓安。 [敖辰氏] Aoce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 [敖佳氏]:Ao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马察(吉林省浑江市西南),后改汉字姓敖。 [敖拉氏] Ela Hala 本达斡尔、鄂温克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鄂拉,世居乌拉、黑龙江等地。后改汉字姓单、敖、山、阎、苏、鄂等。 [敖拉托欣氏] Elatokin Hala 本达斡尔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托欣(多金)谋昆。汉字姓山。 [敖勒多尔氏] Elador Hala 本达斡尔姓氏,北京市满族有此姓,敖拉哈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汉字姓敖。

楼主你问这个问题要是碰上极端主义者骂人或者发表什么不当言论,就很可能被百度删掉。

满洲正黄旗有多少个姓氏?

满洲正黄旗有多少个姓氏?

满洲正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上三旗。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八个半、朝鲜二、番子一、满洲七十。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一参领所属十九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领 图海 马佳氏 马佳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诺敏 马佳氏 马佳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赛弼、张屯 马佳氏 萨哈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朔尔岱 马佳氏 萨哈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罗思汉 马佳氏 萨哈

第六佐领 满洲 顺治8年 世管佐领 古苏 瓜尔佳氏 苏完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马哈达 瓜尔佳氏 苏完

第八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和拖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雅拜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八十 觉尔察氏 长白山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开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富德 伊尔根觉罗氏 巴尔达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迈图/代寿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勋旧佐领 色楞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和善 博尔济吉特氏 锡喇穆楞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彭库里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胡什布 富察氏 沙济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阿木储库 富察氏 沙济

第十九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阔海 富察氏 沙济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二参领所属十七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胡什屯 扎库塔氏 噶哈里璧汉鄂里

第二佐领 满洲 国初 族中承袭 舒沙兰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哈山 扎库塔氏 瓦尔喀

第四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叶布受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五佐领 满洲 勋旧佐领 巴尔布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海寿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七佐领 满洲 国初 勋旧佐领 楞格里 舒穆鲁氏 库尔喀珲春

第八佐领 满洲 康熙32年 世管佐领 阿尔拜 待考 库尔喀珲春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倭赫 舒穆鲁氏 库尔喀

第十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艾音布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一佐领 宗室 国初 勋旧佐领 胡什禄 宗室 赫图阿喇

第十二佐领 觉罗 康熙11年 勋旧佐领 敖塔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三佐领 觉罗 国初 勋旧佐领 吴默纳 觉罗 赫图阿喇

第十四佐领 蒙古 康熙21年 勋旧佐领 巴图 博尔济吉特氏乌鲁特

第十五佐领 蒙古 康熙40年 公中佐领 通保 16佐领余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39年 公中佐领 胡什塔 吉当阿佐领余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巴音柱 完颜氏 鄂尔浑

第十八佐领 番子 乾隆41年 公中佐领 书臣 大小金川

注:第十八佐领,暂列于此。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瓦笏达 索尼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领 索额图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法保 赫舍里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常泰 赫舍里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赖图库 颜扎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六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明珠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七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星德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八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巴雅尔图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九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索尔和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僧格 叶赫纳喇氏 叶赫

第十一佐领 蒙古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奇塔特 博尔济吉特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克衣福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三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凯音布 伊尔根觉罗氏 哈布察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61年 世管佐领 伯起 乌雅氏 叶赫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翁郭春 马佳氏 绥分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浑巴图鲁 那木都鲁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宗室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苏尔登 宗室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代西 待考 哈达、锦州等地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满达尔汉(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二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谟尔浑(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三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吴格(雅虎二世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四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马福塔(雅虎子)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五佐领 满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马尔杜(雅虎孙)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六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世管佐领 布喇 哈达纳喇氏 哈达

第七佐领 觉罗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博辉 觉罗氏 河洛噶山

第八佐领 觉罗 康熙23年 世管佐领 色楞(托博辉从孙) 觉罗氏 河洛噶山

第九佐领 高丽 国初 世管佐领 纳林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佐领 高丽 康熙6年 世管佐领 福喀(纳林二世孙) 他塔拉氏 高丽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领 硕甘 齐兰布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太音布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康熙36年 世管佐领 南札璞(拜音察克子) 博尔济吉特氏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鼐忠阿 明珠佐领余丁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觉塞 八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43年 公中佐领 满丕 伊尔根觉罗氏 本旗滋生人丁

第十七佐领 满洲 康熙34年 公中佐领 根特伊 坤巴图鲁等五佐领人丁

第十八佐领 蒙古 国初 勋旧佐领 噶尔玛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十九佐领 新满洲 待考 公中佐领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五参领所属十八佐领:

佐 领 族 属 编立年代 佐领性质 开创佐领人 佐领姓氏 人丁来源

第一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纳穆岱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二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族中承袭佐领 巴拉汉(纳穆岱二世族孙) 伊尔根觉罗氏 叶赫

第三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卦喇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四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花色(卦喇孙) 伊尔根觉罗氏 鄂莫浑

第五佐领 满洲 世管佐领 颜都 西克特里氏 恳布禄村

第六佐领 满洲 国初 互管佐领 苏尔修/达理善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七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互管佐领 达尔泰/回延 那木都鲁氏 瓦尔喀绥分

第八佐领 蒙古 康熙23年 勋旧佐领 喀青阿 博尔济吉特氏 阿巴垓

第九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布克韬 乌扎拉氏 瓦旦

第十佐领 新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纪留

第十一佐领 满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领 马尔吉 第四参领十三佐领分出

第十二佐领 满洲 国初 公中佐领 孙达礼巴图鲁

第十三佐领 蒙古 国初 世管佐领 托图 博尔济吉特氏 察哈尔

第十四佐领 满洲 国初 世管佐领 喀喇 董鄂氏 董鄂

第十五佐领 满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领 龚过托(喀喇孙) 董鄂氏 董鄂

第十六佐领 满洲 康熙13年 世管佐领 辛裕 赖卜氏 齐克潭和洛

第十七佐领 满洲 雍正元年 世管佐领 谢尼 万旒哈氏 清河

第十八佐领 满洲 公中佐领 回兰 宗室 鄂尔浑

日本人不是中国人的旁支。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9%,一般认为大和民族是由通古斯人、弥生族(朝鲜人、汉人)、马来族、中南半岛人(苗族)、虾夷等民族构成。北方日本人是通过满洲、桦太岛、北海道、千岛群岛、朝鲜半岛到达日本。但南方日本人是由从南洋与中南半岛、南太平洋北上的马来族、玻里尼西亚人、矮黑人、江南一带的吴越人及云南的西南夷等少数民族构成,北方的日本人体质像蒙古人与东亚人,南方的日本人体质像马来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236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