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莆田的民风民俗

作文:莆田的民风民俗,第1张

莆田是闻名海内外的戏曲之乡,当地人民群众对古老的剧种莆仙戏情有独钟,数百年来形成了莆仙民间许多独特的戏俗。所谓戏俗,就是民间演戏规俗和观戏风俗。其俗繁文缛节,非常复杂,但其内容极其丰富,且极具莆仙地方特色。如演出规俗有落棚礼、彩棚、净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财进宝与寒山拾得、状元游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种;而观戏风俗也有大年三十看《 戏》、请戏 、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多种。其中较为独特的有以下几种戏俗。 演出习俗 有落棚礼、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状元游街等习俗。 落棚礼。旧时在莆仙,凡新组织的戏班,在雇买童伶、招聘后台吹鼓手后,就择个吉日,举行落棚礼。这一天的深更半夜,全体童伶一律穿上洋布或广东玉长衫,由扮丑、末的提灯前导,扮生、旦的敲着大锣,扮净脚的捧着田公元帅的神龛,到达指定地点请香火。香火请回后,净脚马上扮作开路将军形象,大放烟雾,散发纸钱,在台上彩棚。彩棚后由扮生、旦的上台,一进一出,各唱一段莆仙戏曲牌《锦庭芳》,然后对坐谈心,亲切会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旧时,莆仙戏演出无论日场夜场,都是四出戏,即三个折子戏,一个戏本,俗称一场三折。戏开始时,必先演彩棚,由鼓手击鼓三通,吹唢呐“知达”二下,司砂锣的“扁扁”敲二下,名曰报鼓,作为预备演出的通知。当戏班一切准备好了,接着就放鞭炮,锣鼓三通,俗称“三锣鼓”。在三锣鼓中结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扑灯蛾),唱词不用方言,而近官腔。曲词原有九段,一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对台戏文武棚时,为了显示本领,才唱完九段。继而后台齐念四句大白: 盛世江南景,春风昼锦堂。 一枝红芍药,开出满堂红。 每念一句,打锣鼓一通;彩棚毕,接着吹打一段没词曲的上下词,曲文只有罗哩连三字反复吹唱。据说这是宋人的遗曲,也有人说这是戏神田公元帅的咒语。唱毕,后台齐喊发彩二字,一个三绺黑须的文老生出场,相传此人物是唐明皇。他对观众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场诗: 一篇翰林黄卷,多少礼部文章; 琴弹阳春白雪,引动公侯将相。 念毕下场。旧时莆仙戏班演彩棚,主要是为驱鬼邪、保戏班和乡村平安。 弄八仙。在莆仙,每逢城隍爷诞辰,乡村大都要求戏班在庙里演出弄八仙。表演时八仙先后上场,其次序是李铁拐、汉钟离、吕洞宾、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刘海蟾。在莆仙戏弄八仙中,没有韩湘子,只有刘海蟾,他头戴方巾,腰扎布带,手提用绳子系着的金钱,他就是莆仙民间传说中的刘海吊金蟾。据有关专家考证,宋、元时代,中国道教形成南北两宗。北宗道教以王重阳、钟离权、吕洞宾、王玄甫、刘操(海蟾)为祖师,称为北五祖。而现今普遍流行的八仙人物,是明代初期定型的。莆仙戏《弄八仙》中,以刘海蟾取代韩湘子,这说明莆仙戏《弄八仙》的剧目,是明初以前的南戏遗响。 莆仙戏《弄八仙》,分《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弄小八仙》一般是八仙先后出场,每人自我介绍、唱一段曲后即下场。若逢城隍爷和玉皇诞辰的大热闹场面,就要弄大八仙。即除上八仙外,还增加王母娘娘、两侍女、龙王、虾兵、蟹将、龟丞相及水族等。 跳加冠。莆仙戏班在演出大戏前,应乡村百姓的要求,演出一折跳加冠。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别,不但用于祝寿、结婚、满月等喜庆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爷、王母、观世音菩萨的生日,亦可演出。据说,莆仙戏演出跳加冠,是唐宫教坊传下来的剧目。 状元游街。这是莆仙民间男女青年结婚时必演的剧目。其剧情主要反映文曲星(状元)投胎民间的故事,也反映乡村民众祈盼早生贵子保平安,长大读书中状元的心理。演出时,出场人物有一个状元、两个军士,上场后唱莆仙戏曲牌《一江风》圆场,然后军士下跪道:“禀状元爷,游街已毕,执事打何处去投胎?”状元答道:“执事打×府(指结婚者姓氏)去投胎。”并念:“一色杏花香千里,状元归去马如飞。”随即飞鞭下场,赴主人的新娘房门,口喊赞语。 这时,洞房门口已有一张方桌横截在那里,先由婆姐妈把孩儿仔(道具)抱给新郎接进去,放在床上;再由状元将朝衣朝冠交给新郎,用一个盘子装好,放在板架顶。最后是土地公喊赞语,全班演员为之逐句喊好。临行之际,张天师持弓向新娘房门虚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让新生的孩子平安长大。 观戏习俗 主要有“大年三十暝看《 戏》、请戏 、文武棚、棚前约会、戏前杂食等习俗。 “大年三十暝看《 戏》”。旧时莆仙民间凡小孩出麻、出瘟(俗称出珠),即患天花、麻疹,父母为了祈求孩子康复,向 府许愿,待孩子病愈后,雇请傀儡班演一场《 戏》,以酬谢 府大神。《 戏》是多场剧目,共有七场戏。主要是说仙姑陈靖姑为民除妖驱魔,救度世人。收伏食童精(虎姨精),保护孩平安成长。其故事生动,剧情曲折,引人入胜。 旧时莆仙民间大年三十暝都要邀请傀儡戏班演出《 戏》。除祈求孩儿健康平安外,还为累累负债的避债人创造看戏的良好环境。在莆仙,负债人可以公开在大年三十暝看《 戏》而不用担心被债主逼债惹麻烦。因为按莆仙民间风俗,在大年三十暝看《 戏》的现场讨债不吉利,会招来横祸的,所以,谁也不敢在这天晚上贸然到戏场去讨债。 请戏 (莆仙方言, 即是饭)。这一风俗在莆田笏石、秀屿、忠门、埭头、平海、东峤、北高、灵川等沿海一带十分盛行。凡那个乡村邀请莆仙戏班到村里演出,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要请亲戚朋友到村里看戏,并备办酒宴,盛情款待。充分体现民间崇尚友谊,尊宾好客之风。 文武棚。亦称对台戏。在莆仙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戏班演“对台戏”,百姓爱看“对台戏”的风俗。一个乡村邀请一个戏班进村演出,另一个戏班就提出要同时进村与那个戏班演对台戏,以表示自己的演出水平要高人一筹。 “对台戏”一般在村里的大广场(大都在村小学操场)上展开。两个戏班各占一方展开艺术表演的角逐。村内外的百姓兴高采烈,有选择地观看某一个戏班。角逐的结果,那个戏棚前观众多者为胜。莆仙戏对台戏的盛行,促进了莆仙戏剧团演出艺术的不断提高。 棚前约会。莆仙戏班在各乡村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为乡村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邻近的年轻人只有在看戏时汇集在一起,他(她)们名为看戏,实为棚前约会、谈情说爱。所以,莆仙乡村年轻人最爱看戏,其中奥妙就在于此。 戏前杂食。在莆仙戏班演出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小商小贩们在戏棚前叫卖声最红火的场所。戏棚前,甜橄榄、油桃、甘蔗条、炸油条、油饼;煮馄饨、肉丸子、花生、瓜子、糖果等食杂应有尽有,百姓中有的边看戏边吃杂食,津津有味。莆仙戏前杂食,推动了文化经济的繁荣。

菩提的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省古老剧种之一,原名撔“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也曾到过马来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华桥聚居的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海外华侨的欢迎。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和调查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

莆仙戏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著名。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莆田的请“鞋样”

在沿海,如果说“订亲”是确定男女之间婚姻关系基础的话,那么,请“鞋样”便是敲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自古至今都要举行这个仪式。

  

请“鞋样”是在结婚当年的前几个月举行的一个仪式。至于请“鞋样”的具体日子,要经男女双方父母协商后确定。一般选择偶月偶日(农历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为成双成对。

  

请“鞋样”那天,男方要派一个亲人,在媒婆的陪同下一道前往女方家中,携带的礼物除了鞋外,还有猪脚和线面。让男方给女方买鞋,就是希望女方嫁到男方家后穿新鞋走新路,在今后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买鞋,则希望男方不要给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为难她)。况且这鞋只能送一双,因为“一”字包含从一而终的意思。至于猪脚则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后能开科发达;线面则喻指夫妻白头偕老,长命百岁。 

请“鞋样”那天,女方要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并当众发布姑娘年内出嫁的消息,暗示他们喝了喜酒后可别忘了“捧花粉”。在沿海,女儿出嫁,凡是有礼上往来的亲戚朋友都要给其女儿“捧花粉”。礼物通常是一块布,作为女孩的嫁妆。时过境迁,现如今,就不时兴用布料走喜,已有所变化了。

莆田客家情歌

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乡。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批批中原汉人,为避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纷纷南迁;历尽艰辛,来到了闽西北这块世外桃源栖息繁衍。千百年来,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民歌与地方民俗风情融为一炉,带着泥香土味,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炽热、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洗炼的语言,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韵,有四名式,也有段体结构,形式多样。还有对唱、盘歌等,倍受群众喜爱。

莆田夏茂风俗

夏茂地处沙县、将乐、顺昌、明溪四县交界处。受历史、地理和物产条件的影响,夏茂村民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与周围地区大异小同。谓之:“月月过节气,逢十(30岁除外)庆寿辰”,过节多,来往忙,陋习多,应酬繁。少部分可取,大部分需革除。现简摘述之。

岁节风俗

正月

〔春节〕夏茂民间最大节日之一。

正月初一:古称履端、元旦,建国后改为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欢聚一堂,黎明即起,整肃衣冠,点香烛放爆竹,开大门,投斋果茶酒于庭,先拜天地祖先,称:“新年开门大吉”,晚辈向长辈作辑拜年,长辈赏给幼小晚辈红桔、花生、糖果、小饼仔等。

初一早餐素食,主食米饭,用除夕夜备好的米饭(除夕夜按次年月数量米,闰年13升,平年12升),称为吃“年饭”,取吉利之意,谓之“年年有余”。菜饭有京薯、豆付、红萝卜、红头菜、芥菜、大蒜等。开膳时头一碗敬奉长辈吃,长辈挟菜给晚辈。寓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新年吉利,富足。

初二:古传土地公生日(实际是二月初二此是提前过的)。建国前家家户户点香烛放爆竹。1951年后逐渐革除。

初一至初三,三天早晚放鞭炮,小孩穿上新衣服,跟随长辈出门(又叫“出行”)访亲拜友。新友赏给小孩熟红蛋(2或4粒)或花生、糖果类。民国时期互送“拜年片”。建国后,镇、乡、村干部组织民兵,学生向烈军属拜年。春节节前节后机关单位规定放假三天。

初六:相传为“禾米六”,“人口六”。建国前家家户户香烛放鞭炮。建国后逐渐减少。

初一至十五间,风俗尚有:

〔送盘〕方言为“打盘”,遇有旧年亲友生育婴儿,要用盘子放上红桔4粒,甘蔗4节,饼仔两包,红包一二元等,前往祝贺,谓之送盘。领受者请喝酒回礼。

〔请新婿〕遇有旧年新婚的女婿,岳父家备“三过汤”高档酒肴“请新婿”,新婿分别给厨师、司菜(送菜)红包。

〔请春酒〕亲友之间互相宴请,谓之:“请春酒”。一般到十五日结束,叫做“到了十六,无酒无肉”(不再请酒之意),个别延至月底。

〔充喜〕小自然村有此风俗,各家各户自带酒、花生、炒豆到公共集散处,饮酒取乐,喝得沉醉不省人事,美其名曰:“充喜”。

建国前这段时间(初一至十五),迎神拜佛,十五菩萨入庙。建国后各村庄组织游鱼、舞龙、高脚戏、肩膀戏、春牛、彩船、花灯、猜谜、乒乓球、棋类、书画、拔河、赛跑等比赛。

〔立春〕民间习惯将这一天为一年的正式开始。是日,各家前门后门、厅堂谷仓,猪栏鸡舍贴上:春到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春标,并插上春叶、备茶果,候时辰一到,放鞭炮,占香拜揖。谓之“接春”,祈求新年丰收,国泰民安。

〔元宵〕古称上元节。是日农历正月十五,春节活动至此日形成高潮后结束。建国前有“烧压岁纸”的迷信活动,建国后已革除。1980年后,夏茂街道过元宵节热闹非常,白天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入夜彩灯通明,周围各村文艺队伍汇聚集镇街道,观看游人如堵,闹至深夜。是日各家各户吃芋包。古时谓之:“菩萨入庵,芋包落汤”,“吃了元宵饭,各人去打算”(抓紧春耕之意)。

二月

〔春社〕“春分”前后五天有一“春社”。相传李窠村张姓有一祖先,在春分那天被老虎咬死,后代子孙做“春社”纪念他,流传至今。是日,张姓人家吃?@、鸭、肉过“春社”。

〔二月十九〕简称“观音九”,古传“观世音诞辰”。是个迷信活动。建国前,这一天家家做米?@、早晨男女老少着新衣带迷信品,涌往大布进谷桥“观音厅”(建国后厅废),占香拜佛,求财保福,三教九浪,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摊点众多,喷呐价响,拥挤非常。青壮年妇女未婚者祈佑找个好丈夫,不育者求“观音送子”;买糕的谓之“买糕高升”,买豆腐干的谓之“买田买地”。徙劳无用,众人笑煞。穷困人求讨,行香者必须?吻?。建国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革除。

三月

〔三月三〕建国前谓之:“三月三,太子出庵厅”,做米果“敬神”。儒元村邦尾琉璃庵,这一天有妇女“听卦”的迷信活动。建国后革除。

〔清明〕古有采青走清明,至时青年妇女往新戚或村外采花,俗称:“走清明遇得好贤人(丈夫),采青就会生”的迷信说法。五十年代后无此风俗。

〔谷雨〕古时有妇女“走谷雨”的风俗,是日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建国后无此风俗。

四月

〔四月初一〕村民有烙米粑风俗。民间流传“四月始,蛇蛊毒”,为防止小孩馋乱买东西吃,家家户户自己烙米粑给孩子吃。耙有咸、甜两种,原料籼米磨浆,加野菜(俗名“四月菜”,“黄曲菜”)烙成米粑,有的配面粉混合调制,烙为粑,很为普遍,延续至今。

〔立夏〕标着夏天到来,村民家家户户做白果、糍粑,有的户做几十斤送给夏茂街亲友。夏茂街也有部分人头一天就到村庄亲友家住夜吃糍果,叫做“过夏”。

〔四月初八〕简称“四月八”,晚辈为高龄老人准备棺柩、“寿衣”(逝世时穿的衣服)。这一天请木匠、裁缝工来家制成。老人在未逝世前,每逢这一天翻晒一次,以防变质。延续至今,有的时间灵活定。

五月

〔端午〕民间盛大节日之一。夏茂地区古代也是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从明末,驻扎在牛押寨(夏茂北与顺昌交界的高山处)的山寨喽罗,在五月初五结伙到夏茂地区民家抢吃。年年如此,有一年还拆去东街的房屋。村民为安心过节,聪明的夏茂村民不约而同地提前一天过端午节。这样五月初四日成为夏茂地区的“端午节”时间,形成习惯,流传至今。

节日前夕,除去当年有亲人逝世之户以外,各户均包粽子。送与逝世亲人有亲戚关系的内亲,要送棕200-400只。节日前女婿要送三斤猪肉、饼等给妻子的娘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去世为止,名曰“分节”,“送节”。新婚女婿送的东西尚要加上糯米、面条等。

初四这天,家家户户插菖蒲艾叶,小孩挂五色香袋一串,谓之:“避邪”。房屋边角等处撒雄黄。确有消毒作用。

〔五月十三〕相传为关羽诞辰,又传为“关公磨刀日”,是日降雨方为顺意。民间吃鸭、肉、面条等改善。流传至今。

〔五月廿五〕流传为:“五谷真仙”生日,神农氏授农民种五谷,建国前迎“五谷仙”,建国后已改革。是日村民做糍粑。米果,纪念神农氏。

六月

〔斋流峰〕素食节古传为“斋流峰”,六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民间大部分家庭点香排案“敬佛”,食素菜。建国前这半个月禁宰猪牛,饮食店用菜油煮菜。至十六日开荤,大宰猪牛,各家改善,有的相互宴请,建国后此节已改革。

〔六月廿四〕相传为戏祖“田公”诞辰。建国前农村请戏班演戏庆祝。是时正逢晒烟收成结束,称为“做菸叶福”,农家置酒、鸭、肉、面条办酒宴,有的请亲友同餐,祝贺菸叶丰收,延续至今。建国后这天已无演戏。

七月

〔七月〕夏茂地区从七月初一至七日,择日为新入学的孩子做“七夕”。是日孩子的外婆家挑选一大担礼物,常见的是给孩子 新衣服、鞋、雨伞、算盘、笔墨纸砚,糖塔(白糖制成的塔,有“状元拜朝”,麒麟等),以及豆腐干、西瓜、梨、花生、糖果、爆米花等等。孩子父母则摆酒宴谢。至初七这一天,长辈还嘱孩子早起,于庭前念书。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个迷信节日。建国前夏茂村民从十一日至十五日都有祭祖,焚化香烛,金银箔等超渡祖先。佛徒们在十五这天,聚集到梨树铁炉庄“俞静斋”作普渡。建国后这些迷信活动逐渐消除。群众一般做三层糕、甜、咸糕,或杀鸭子改善生活。

八月

〔中秋〕为民间盛大节日之一。节日前夕,亲戚之间相送中秋礼饼。至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宰鸭,做芋包,请个把亲友同吃。是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喝茶,吃月饼赏月,共庆团圆。

九月

〔重阳〕九月初九,小孩放风筝(古代有,现无),家家制米果、糍粑、芋包,有的添鸭、肉等佳肴。谓之“过重阳”。

十月

〔十月初一〕十月是冬藏季节,这一天夏茂周围的农家用新产的籽米制成糍粑,相送夏茂街的亲友、称为“过十月朝”。

〔十月十三〕这一天民间普遍吃芋包,鸭、肉、面条等,谓之“过十三节”,来源无考。

十一月

〔冬至〕盛行“补冬”习俗。富裕人家吃人参,鹿茸、黄芪、当归、龙眼、黑枣浸玉露酒吃,有的用鸡、兔、猪脚等食品;一般家庭吃蛋和黑枣浸酒。是日家家户户用籼米制成汤圆煮吃,称为“吃补丸”。

十二月

〔祭社〕农历十二月廿三日,相传为“灶神公”上天之日,是个迷信活动节日。建国前夏茂乡村普遍在廿三晚十二时开始“祭灶”,接上廿四日子时(夜十一时至一时)。是日,家家户户摆斋果、酒菜,点香烛放鞭炮,送“灶神”上天,祈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建国后过节的已不甚普遍。

〔分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女婿要送三斤猪肉、面条、年饼等到岳父母家,年年如此,直至岳父母逝世后才免送,称为“分年”。

〔大扫除〕除夕前数天,户户都大扫除,洗家俱,贴春联除旧更新,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农历年底连续赶集三天(月大年十二月廿八日至三十日,月小廿七日至廿九日)。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亦是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是日户户忙于制作佳肴,亲戚之间相送礼物,忙忙碌碌。“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饮宴,称为“团岁”。宴后,长辈常给小孩红包,谓之“压岁钱”。

莆田重阳节习俗

  莆仙乡民沿袭旧俗,蒸九重阳米果,利用登山之机,祭扫祖墓。《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长寿。”“饵”即今之糕、米果之类。宋《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莆仙人以重阳祭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清初莆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郭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是几百年前流行的一种米曲米果 。而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曲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梧塘东福林姓,重阳节这天上山祭祖墓。他们祖宗留有祭田,收取的田租由每年轮当值的祭户收入,用以购买祭品。全族规定:凡男性参加上山祭墓的,每人各分熟猪肉4小两,红柿一个,丁饼一双,下山到主祭户饱吃一餐“大擦粉”,或干饭配肉汤,并畅饮米酒。莆仙沿海,重阳节这日,公社则庆祝社公生日,以报庆秋收。九月初九乃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天后祖祠奉祀之宫庙祭祀。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6年,根据东方健康长寿中心的建议,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1990年10月26日,重阳节被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定为“老人节”。每逢重阳节,莆仙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登山活动,锻炼身体,培养人们了解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德。

莆田的“惠女村”

穿惠安服,讲闽南话,遵循惠安习俗——在南日岛有这样一个“惠女村”浮叶村。据说,380年前,浮叶村的开拓者(当地称开基祖)惠安人,名叫林向伯的渔民,打鱼遇风浪漂流到此岛,发现这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随之一些林姓宗亲陆续迁住于此,使荒僻的海岛开始人烟繁盛,逐渐形成村落。经过几代人的勤劳“打拼”,他们依山傍海建起秀美的家园。如今,该村方圆17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他们依然保留着拓业者带来的方言和服饰。“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民主肚”的惠女服饰,村里的老太太们身上是风流不减,加上脑后盘着发髻,髻上别着闪亮银簪,在爱美的年轻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见。保留着原有古朴的风味。这里选取了一组南日岛上“惠女村”里的镜头,定格下他们勤劳、古朴的身影

莆田民间舞蹈

《九品莲花灯》长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至今还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间艺人。《九鲤舞》流传于莆田市黄石镇一带,原是一种带有祈福驱邪色彩的民俗表演活动,而后逐渐演变,至今成为寓意吉祥的节日欢庆舞蹈。《走雨》亦称《伞舞》,原系莆仙戏《拜月亭瑞兰走雨》中表现瑞兰母女冒雨赶路的一段表演 。因其舞蹈性强,动作柔美,极富特色,故成为莆仙戏艺术精华的一部分而代代相传,一些老艺人亦以此选段作折子戏演出。以后逐渐由戏曲流向民间。

网花金满头妆宝髻,两眼乌珠红嘴皮。

定是新娘有福份,皆有月老作良媒。

洒轿夫啊……好哇!

好丈夫啊……好哇!

桂子兰孙联科第,

荣华富贵喜匆匆。

今夜大家送孩儿,

新郎新娘笑微微。

燕尔新婚鱼得水,

早生贵了耀门楣。

房中新妇共新男 大家一齐来送房

轻声细说真贤德 夫妻对面论笑谈

大家听了大欢喜 送房由这再开始

新男新妇对面笑 一对夫妻偕连理

必正诗词入兰房 红拂私奔慕李郎

举手画眉思张敝 亲身磨腹春海棠

春江游船是素英 秋湖戏弄赠黄金

正德梅山偕凤姐 世隆走贼结同心

蒙正楼下取绣球 国公画图取荆州

苏妹推出窗前月 红炎看灯结绸缪

绣球打破小底基 乞火打门刘锡伊

冬天种瓜和** 天台采药遇仙妃

叶里娶妻翁一娘 梁鸿读书望仙楼

杨妃醉酒真窈窕 君速配合包三娘

连理送花世间稀 郭华假意卖胭脂

雀屏中国唐高祖 君端西厢赠荷诗

雍正种玉在蓝田 樵子成亲是偶然

[ 转自广州论坛 http://wwwkugznet ]

引凤吹箫遇箫史 赤绳系足结成双

花亭赠剑党陆云 庙里相会玉堂春

杜元拜雁行大礼 郑恩配合陶三春

朱云公主叶世英 女貌男装周文英

取木将军杨宗保 女将归宋穆桂英

黄盖曹边尝云霞 何仙月上郑元和

公堂配合王朝凤 仙如爱惜陈美和

飞牙箭射入窗天 红娘**崔莺莺

**领才王飞赞 鸳鸯匹配似玉仙

苏妹洞房秦少游 月娥**抛绣球

郭爱入宫为附马 红叶题诗金曲留

李府选婿在宝窗 举案齐眉效孟光

天台采药遇仙妃 刘锡乞火结成双

树春八美笑咪咪 红炎看灯得妻儿

怀德围棋成立志 问安定额郭子仪

男假女妆陈仲卿 游玩上春会桂英

崔英看灯偕连理 风流面色对秋金

彩凤一夜暗私奔 相如夜亭慕文君

韦固月老谈婚事 才貌双全孟丽君

左手掩门掩彩扉 右手掩门耀门楣

明年必定生贵子 贵子定中状元时

双手掩房门 大家齐出门

洞房初会面 夫妻细问梅

结婚时追光灯的打法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1 确定数量:一般来说,婚礼上的追光灯数量应根据现场规模和需求而定,但通常建议至少使用两台追光灯来确保灯光效果的完美呈现。

2 位置选择:追光灯的位置应结合现场布置、新人入场方式以及典礼流程来考虑。例如,如果使用两台追光灯,可以一台放在舞台一侧新人入场时使用,另一台正对舞台在新人入场典礼时作为补光灯使用。

3 高度设置:追光灯的高度也需要合理设置。一般来说,追光灯的高度应在25米以上,以确保光线柔和且不刺眼。同时,也要保证追光灯的牢固平稳,以避免现场人多产生安全隐患。

总的来说,追光灯在结婚时打到的方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考虑 ,您可以根据上述方法来调整您的婚礼灯光,为你的婚礼营造出整体舒适和谐的环境。

一般下午接新娘过门,拜天地,送新娘进新房。晚上六点多客人就到了,七点左右可以开席了,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在自己的家里办,少数是在酒店办的。酒席过半新娘可以一起出来敬酒分喜糖,每桌两包烟。酒席办完就可以闹洞房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34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