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代婚礼的六个主要仪式节中,除了纳徵之外,都会用什么作礼物?

在周代婚礼的六个主要仪式节中,除了纳徵之外,都会用什么作礼物?,第1张

在周代婚礼的六个主要仪式节中,除了纳徵之外,都会用雁作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雁为候鸟,秋天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所以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

2、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纳采后来有所发展,也有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流程:

纳采:男方以随阳之鸟大雁作为礼物提亲,现代礼物可以由自己选择。

问名:女方同意提亲之后会将生辰八字给男方。

纳吉:根据女方给出的生辰八字和男方的生辰八字相匹配,看双方的婚姻是否吉利。

纳征:男方带上彩礼来到女方家完成订婚。

请期:男方选择2-3个结婚吉日,再和女方商量确定好其中一个为婚期。

正婚礼过程:

1、拜堂

周制婚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

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2、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3、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4、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在我国古代结婚仪式就已经存在,而且还形成制度。古代男女结婚不叫结婚,一般叫出嫁或娶媳妇,文雅点就叫娶亲或迎亲当然女方就叫出嫁,男方叫娶媳妇了!结婚当天的步骤是: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从爱情走向婚姻,对有些人而言是修成正果,亲友们会兴高采烈地祝福他们早生贵子,白头偕老;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可能意味着浪漫快乐的终结,“婚姻是爱情坟墓”的名言,妇孺皆知。无论是何种情形,从爱情通往婚姻的关隘——结婚仪式——都格外引人注目。 当今普通百姓的结婚仪式,即使您不曾身披婚纱,充当主角,大约也有过耳闻目睹他人婚礼情形的经历,无需我多说。但是,古代皇帝的女儿是怎样出嫁的,您大约无缘亲临现场,见识一番,或许,就有必要听我来介绍一下。 我当然也不曾亲临古代皇帝女儿出嫁的盛典,因此不可能给大家做现场直播,我只是通过古代文献的记载,给大家做一次书面的转述。 今天,我转述的是南宋时期一位公主的婚礼情形。 宋高宗赵构仓皇南渡,跑到杭州建立南宋之后,不知道是偏安小朝廷医药卫生事业不够发达,还是赵家遗传因子存在什么缺陷,孝宗、光宗、宁宗,也许还有度宗等,几任皇帝的女儿——公主——都等不到出嫁就夭折了。只有理宗赵昀的公主周汉国公主,结了婚。从她的封号就可以一眼看出,这位公主的地位非同寻常:封了周、汉两国。宋代公主,只有特别受皇帝宠爱的公主,才会有此待遇。原来,她是理宗的独生女儿,掌上明珠。这位公主嫁给谁前朝皇帝宁宗的皇后、当朝太后(慈明太后)的侄孙杨镇是也。其实,起初理宗给宝贝女儿选择的夫婿不是赵镇,而是状元周震炎。公主嫌弃周震炎相貌不佳,这才改为杨镇的。由此可见,古代,即使是皇帝家,女子也可能是有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利的,并非传说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么可怕。

《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宋明清时期,在传承周、汉、唐“亲迎”婚姻礼俗的基础上,又有所增损、变异,很多婚姻仪式礼俗,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盛行不衰。已婚的朋友,有的或许还曾亲身体验过这一时期创立、传承下来的若干“亲迎”礼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一时期的“亲迎”礼俗吧。

一、宋代的“亲迎”礼

宋代文化历来被视为古代中国文化的登峰造极时代。宋代“亲迎”婚俗,承继了若干汉唐婚俗,如乐师、歌伎、轿夫等采取念诵诗词的“文雅”方式,索要钱酒,疑似唐代“障车”婚俗的变异;也有一些创新,如拦门、撒谷豆等。

新郎迎亲。迎亲日,男家按约定的日期、时刻,让人捧着花烛,洗漱妆合、裙箱、衣匣等,雇乐队鼓吹,在前面引领新妇将乘坐的“迎花担子”或“棕担花胜轿”,去女家迎亲。女家不仅要设酒礼款待迎亲者,还要散发“花红”(在喜庆人家服役的人,往往要插金花,披大红,谓之花红。也指办喜事人家或客人给佣仆的赏金)、“银楪(古同碟,盛食物的小盘)”、“利市钱”给众人。

催妆索钱。然后,乐队奏乐,“克择官”(阴阳先生)报时辰,男家派专人念诗词。上述行为,都是为了催请新人出阁登车。新妇登担子/轿子后,抬担子或轿子的人,却不肯起步,他们中会有人念诗词,继续索求“利市钱酒”。满足后,才会启程。乐队奏乐,将新人迎至男家。

拦门。新妇乘坐的轿子或花担子到男家门口后,请来参加迎亲的乐师、歌伎、茶酒等人,堵住门口,不让新妇进入。同时念诵诗词,“求利市钱”。婚家要将事先预备好的“红包”敬上,拦门众人才会散开。

撒谷豆。“克择官”将预先准备好的谷豆、钱、彩果等物,朝大门撒去。围观的儿童们争先恐后的去捡拾。据说,这一婚俗是为了镇压青阳煞这种恶神,防止它侵扰婚礼。

入门。新妇下车后,一人捧镜倒行,在前引导。新妇头戴霞帔,由两名亲信女侍左、右扶持前行。进门时,男家要事先在地上铺好青锦褥/青毡/青布条/花席,供新妇在上行走。新妇双脚不得踏地。新妇先迈步,跨过马鞍,再从一杆秤上迈过,寓有“平安”之意。

坐虚帐。新妇进入中门,被领到悬挂帐子的婚房中,在帐子内坐下,谓之“坐虚帐”。或坐在婚房床上,谓之“坐富贵”。

走送。男家要准备四盏酒,款待女家送亲的女客。女家送亲者快速饮完三盏,然后退出婚房,当时叫做“走送”。

高座。前来参加婚礼的宾朋亲友在筵席上就座。新婿穿着公裳(绿袍,花幞头),在中堂一榻上预先备好的椅子上坐下,当时人谓之“高座”。媒人、亲戚相继去敬酒,请新婿下座,返回房间。新婿皆似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最后,丈母去敦请,新婿才下座。由此看来,早在宋代,丈母娘大如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啊!

利市缴门红。在婚房门前挂一段彩布绸,先将下面剪成碎条状,横挂在门框上方,碎片部分在下。新婿入门后,众人将碎片争扯而去,叫做“利市缴门红”。据说抢到者,将大吉大利。

牵巾。新婿请新妇出房。男、女二婚家各出一段彩缎,绾成一个同心(结),谓之‘牵巾’,新婿将同心结挂在笏上,新妇将它搭在手上。

挑盖头。新婿、新妇并立堂前,由男方一夫妻双全的女性亲属,用秤杆或别的东西,将新妇盖头挑开。有的地方,由新婿挑开盖头。

坐床。新妇盖头被挑开后,新婿、新妇至家庙中,依礼参拜诸位祖先亲人。礼毕,新妇倒行,拉着同心结,拉着新婿返回婚房。夫妻行交拜礼,然后,新婿、新妇坐床。坐时,女向左,男向右。

撒帐。新婿、新妇坐床时,妇女们到处撒掷很多金银钱,彩果,谓之“撒帐”。

交卺。婚家用红、绿彩结,把两个酒杯连起来,酒杯内斟满酒。新婿、新妇各执一杯饮之,当时谓之“交杯酒”。饮完后,新婿、新妇要把酒杯一杯口朝上、一杯口朝下,放在床下,寓大吉大利之意。

合髻。新婿左边,新妇右边各自留少量头发,然后将二人留出来的头发结在一起,谓之“结发”,又叫“合髻”。

二、明清时期的“亲迎”礼

如同前述朝代,明清时期的“亲迎”礼俗,既有承继前代,尤其是宋代“亲迎”礼俗之处,也有变革、创新之处。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图

明、清皇帝一如前代,不躬行“亲迎”礼,而是派使节,持节,奉皇后册宝,去皇后家,行册封、奉迎礼。当时谓之“册迎礼”。仪节与前代大略同,有鼓乐、花轿、合卺等。“合欢酒”真正演变为“交杯酒”,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帝、后“合卺”时,结发侍卫夫妇于室外念“交祝歌”。皇子、福晋行合卺礼,则由命妇唱“交祝歌”,进合卺酒。

明清时期民间婚俗,虽没有皇家的气派与奢华,却也弥漫着浓郁的喜庆色彩。

催妆。婚礼前,女家开宴待客,婿家派人持红色请柬,到女家请三次,催请新娘上妆、登轿。催妆时,男家要向女家送去新娘梳妆使用的冠、帔、花、粉等。

过嫁妆。婚礼当天上午,女家派人向男家送柜、箱、被、枕、衣料、首饰及化妆品等嫁妆。很多地方盛行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在鞋里放上麸包,宰被子里缝上枣、花生等风俗,祈愿女子出嫁后,早生贵子。女家还要派一“小亲家”(小男孩)押妆随行。

新郎迎亲。过完嫁妆后,新郎穿长袍短褂,戴礼帽,披红插花,乘官轿,在亲朋好友及雇来的轿夫、吹鼓乐手等簇拥下,前往新妇家迎亲。有的地方,在新妇即将乘坐的花轿内放一个盘子,内装五个面做的石榴,中间插双红筷子,筷子上系一朵石榴花。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鸣炮报信。女家主事的人听到鞭炮声后,出门迎新郎入门,入席,先吃“下马点心”,然后领他到女家祠堂祭祖,最后叩拜新妇的父母。新郎依次行礼后,吃由新妇本家嫂子包捏的“腰食”(饺子)。吃完后,开“正席”。

新娘梳妆。此时,新娘要由家族里的“全人”(指上有公婆,下有儿女的中年妇女)梳头、开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然后戴上凤冠,披上霞帔,穿上八幅绣花罗裙、红缎绣花鞋,系上裙铃、裤铃,盖上盖头。

四川一带,流行新娘梳妆时“坐斗”、“发亲”的风俗。新娘梳妆前,娘家人在堂中铺设一张席子,在席子东搁一个装满米的斗,用红纸封笺,然后扣上竹器具,新娘开始梳头时,必须把双脚踩在上面,预示婚后将荣华富贵。当地民谣说:“脚踩金斗四角方,荣华富贵米粮仓。” 新娘“坐斗”梳妆时,要弯腰取下插在米中的竹筷,向后反投。站在新娘身后的娘家人要迅速用衣襟接住,谓之“发亲”,预示新娘家今后的日子将红火、发达。新娘上花轿。新郎、新娘来到花轿前,供拜轿神、吃合婚饼。新娘由两名伴娘搀扶上轿,坐好后,新郎在花轿前拜轿。拜完,鸣炮三响,乐手在前鸣锣开道,在新娘的两名小舅“监押”下,轿夫抬起花轿,前往男家。

明清时期流行于台湾等地区的“过米筛”,是指在新娘乘坐的花轿背面,悬挂一彩色米筛,筛面或画有八卦太极图,或写有“百子千孙”等吉祥话。在当地人观念中,米筛具有镇邪、保佑家道昌盛等功能。新娘跳火盆、马鞍。花轿至男家大门后,轿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轿,在伴娘搀扶下,由在前的新郎“同心结”牵引,踩着男家事先铺好的红毡,手中抱着有祛邪祈福寓意的辐条、瓷瓶、铜镜等,缓缓而行。到大门口时,要从火盆、马鞍上跳过去,以示避开邪恶,祈愿婚后生活平安、红火。台湾等地流行的婚俗是,新娘下轿时,必须由“全福人”手擎米筛,遮住她的头。当地人认为,这一风俗,寓有新郎婚后能治服新娘邪念之意。

撒五谷。男方家预先派两个人,手端五谷杂粮,沿途向新娘身上撒掷,名曰“撒五谷”。

新郎、新娘拜天地等。进院后,新娘要面朝喜神方位坐下。新郎用秤杆揭开新娘的盖头,俗称“称心如意”。然后,新郎、新娘先对天、地牌位行三叩首拜礼;再到祠堂,对历代祖先行四拜礼;回到院内,叩拜父母;最后行夫妇对拜礼。

打新娘。明清时期的江西吉安一带,流行“打新娘”的婚俗。新娘与新郎拜完天地、祖宗后,不能自己行走,必须由长辈,如伯父或叔父抱着或背着走。这时,亲戚、好友、邻居,无论大小长幼,都可用木棒任意敲打新娘的背、臂等处。此婚俗的目的,是告诫新娘婚后要规矩,不得出轨。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上述拜礼结束后,人们将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入洞房后,将镇邪的诸物搬走,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踩四角。喝完交杯酒后,新郎、新娘挽手上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当时叫做“踩四角”。新郎、新娘踩床时,观礼的人们要念诵祈求神灵护佑的祝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人常好着。”

坐帐/坐富贵。踩完四角后,就是“坐帐”的婚俗,其形式各地不一。有的地方的新娘脱去凤冠霞帔,换上红绸便装,怀里抱着早就准备好的秤、瓷瓶、箅筘,盘腿坐在炕角的斗上;有的地方,新郎、新娘盘膝坐于床头,半小时内不能说话、动弹。如此,可保婚后大福大贵;满族人谓之“坐福”。新娘身穿红衣,用红绸蒙面,在男家南炕坐一白天。坐时,不能说话、活动,预示婚后大福大贵;若坐时说、动,则娘家受穷。

设宴待客。男家设“十五圆”佳宴,款待众宾客。前来送亲的新娘娘家人要找机会去看一次新娘,从新娘那里拿一个馒头。带回家后,扔进水缸里,寓意娘家今后兴旺发达。

闹洞房。新婚夜,新郎的亲友要闹房。闹房者不分大小,形式多样。人们会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唱民歌,做些亲昵的动作。若新娘害羞,不遵从某些指令,闹房者就要用扫帚责打新郎,直至新娘应允为止。闹完洞房后,男家要准备晚餐,招待闹房者。深夜,新郎新娘解衣就寝后,一些闹房者或悄悄躲在洞房外,或躲在洞房床下“听房”。

教媳妇。有的地方也叫“调媳妇”、“淘媳妇”、“拜故事”等。内容主要有:通过讲故事,并由新媳妇模仿完成若干动作,宣扬新婚夫妻如何恩爱和睦,新媳妇应如何孝敬公婆,如何勤俭持家,如何生男育女,如何遵守乡规民约、家法家规等。

文史君说

宋、明、清时期的婚姻礼俗,在承传周、汉、唐婚姻礼俗的基础上,无疑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异和创新。这一时期创立、盛行的婚姻礼俗,有的甚至在当今社会,仍传承不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81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