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风俗吧,主要看你是哪儿人了,如果你也是闽南人,那么就由双方父母相互商量一下就可以了定下了。 订婚时男方需要送金银手饰2至4套,(项链、手链、戒指)及金手琢两对,情侣表一对,聘礼(先谈判好了再给)一个箱子,内装日用品(口红、沐浴露、洗发水、睡衣、内衣等日常小用品,及聘礼费手饰),男方另带亲朋好朋若干带着箱子及四种糖果(或者更多)到女方家,女方接受礼品后要办订婚酒食宴请男方并约定结婚日期。
如果是婚俗,闽南地区的漳州,泉州和厦门,都说闽南话,风俗习惯也相近。
带路鸡新娘出嫁,有一对陪嫁的带路鸡一同到婆家。新娘迎入洞房,媒人或大姑大嫂就把公鸡母鸡放进床铺下。然后,拿一把大米撒在地上,嘴里咕咕地招呼,看哪只先走出来。公鸡先出来,大家都高兴地说:“头胎一定是生男的”。 如果是母鸡先出来,她们忙转口气说:“鸡母先出来也好。先生姐姐,再招弟弟”。
许多家庭仍沿用掀头巾的习俗。头巾长五尺,有红绸的,有黑绸的,绸巾盖在新娘头上,前短后长。新娘进房举行掀巾礼。长辈在掀巾前说句吉利话:“从前掀到后,两人吃到老老老!”
掀巾开始,新郎有左手捏巾角,右手拿折扇,很快地把头巾掀掉,把头巾一端踩在脚下,表示要妻子服贴归他管,任他差使。 其实,新郎掀巾前新娘已做好准备,手伸在背后,抓住绸巾,用食指缠一圈捏紧,不让新郎踩头巾。掀巾一瞬间,任何一方疏忽,就达不到目的。 也可能出现新郎新娘各抓住一端,互不相让,扯来扯去,出现喜事中的小风波。 这时,大姑大嫂就出面做“公亲”,随口赞扬:“翁赘某也赘(夫妻都有才能),一人揪一头,翁掌家势,某管内头”。说后,把绸巾收起来,掀巾礼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叠衫·叠鞋 深夜,闹洞房结束,新娘稳坐床沿,等到到丈夫把衣裳挂历在床内衣架上后,新娘才脱下鞋,轻轻地放在丈夫的鞋上,嘴里念道:“我鞋叠你鞋,你被我差得头犁犁”(意思听我差遣服服帖帖)。 新娘再把衫盖在大夫的衣服上,又念句:“我衫叠你衫,重担替我担。”
办婚礼的第二天清早,由小姑或伴娘请新娘出厅,给翁婆敬甜茶。敬茶时,陪伴新娘的人祝词:“新娘请出厅,阿爸阿母讲话要逐句听。” 公婆接笑说:“儿子是子,媳妇也是子。新来媳妇‘月内’子嘛”。意思是新娘像未满月的婴儿,一定要细心照顾。这话表明长辈慈爱的胸怀。翁婆喝过甜茶,随手拿出红包还礼。
厦门这里风俗确实比较多且杂,但各家多少均会有微小的不同一般总体来说以女方要求为准,你可先至女方家做个正式拜访,礼貌问询女方家长有何要求,随和一些的家长会说"你们方便就好"那就是没什么具体特别的要求,你可以按普通流程办理如果对方家长严肃些就会特别提出要求,不过你说都不懂,那么对方就不会提出什么要求了,整体来说就简单很多流程分简单操作和严格操作简单操作你们就黄历挑个吉日由你和你父母带着四色饼(到喜铺里问就会卖给你)聘金(一般在12-3万),到女方家下聘,女方家如果留下一半还给一半就表示婚礼开支双方家里各负一半,(厦门一般男女家合请一次),如果都没收下就开销由男方全部承担提早至少几个月预定酒楼,在酒宴前一日晚上00:00后开始迎娶新娘一般要往门里塞三到四包红包女方才会开门,一包一两百就可以了新娘要打新伞,从内到外都要穿新衣大致就差不多了,既然都不懂,尽量简单些,因为说起来要是严格按流程会累趴的
福建结婚风俗如下:
1、订亲的时候必须由新郎和父母一起上门,聘礼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要当面送给新娘家,新娘那边回送一条手帕,代表订下终身的意思。
2、新娘出嫁前,有姐妹一起守夜叙旧,顺便赚个“旺气”兆头。第二天女家办“送嫁酒”后,会有许多亲人和新娘一起大哭,最后送嫁不宜放鞭炮。
3、新娘最好穿上红色衣裙出门。
4、新娘进新郎家门后,要给新郎的亲属敬茶,按辈份次序来敬茶,敬茶时,长辈一般会赠金戒指给新娘。
5、完成婚礼仪式后,就宴请亲朋好友,一般男家是当晚摆宴席,女家是翌晚摆宴席。
婚礼注意事项
1、婚礼前一天新人必须早点休息,养足精力,婚礼当天必须早起,吃饱早餐,打下良好基础。
2、提前为亲友团准备零食与早餐,简单的饮用水、面包、鸡蛋、不要准备过于甜腻的食物。
3、提前规划好婚车路线与停车位问题,提前与小区保安沟通停车情况,并且告知所有司机与负责人。
4、准备所有环节人员联系通讯录,给到对应负责人,确保沟通顺畅。
5、新婚前一天完成小区,楼道,大门等等相应的喜字贴,如果贴的太早容易被损坏与仪式。
6、新娘自备小包纸巾,以免出汗晕妆,自备饮用水与吸管,避免脱妆,自备别针以免礼服宽松。
东北人的婚礼是博采的——这话有些不准确,应该说,东北的汉族人的婚礼是博采的。
博采众家之长。
有一个民族,迎亲的青年男女吹着长嘴的笙一样的乐器,在青山绿水之间舞蹈而来。东北人不这样,东北人是要坐车的。自己没有车,租车,租轿车,一长溜的,从街这头排到街那头,以此来纪念古代的轿子。
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得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吃福寿面,这似乎该是满人的习俗;穿婚纱,这又该是西风东渐了。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族人的习俗也漫延开来,久而久之,汉族人把这些习俗当成了自己的。婚纱,不知道在西方是不是只有白色一种,在我们这里却是已经有红色的了。许多年间,新娘子常穿一种大红的结婚礼服,再戴一脑袋碎花,抹了红脸蛋儿,很像要去扭秧歌。这种打扮已越来越让后来的青年所厌烦,有勇敢的女孩子,敢于穿婚纱,而且是白的。婚纱这东西怪,竟有皮夹克的效果,胖人穿了更胖,瘦人穿了更瘦。
到了婚礼上,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面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下面的人正襟危坐听上半天,听出大部分都是一些美好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细一听,其中也有针尖儿对着麦芒儿。男方家长祝愿儿子勤奋体贴,善待妻子,孝敬岳父岳母,女方家长也希望女儿能够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得到男方家长的喜欢,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对方听的,不外乎双方老人都对这个新成立的家庭是否结实深怀忧虑。台上的人哲学家般满怀忧患,忧患之余也不忘了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感谢。当然是应该的,台下每个人都是带着钱来的,再说,在天寒地冻或暑热难耐的季节,大家远远近近赶来,实在都是很不容易的。在一次婚礼上就听有人夸张地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又有一个人说:“我大清早就往这赶,都冻哆嗦了。”
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应该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小心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杯粗如碗,杯高如李靖手上托着的塔,两只胳膊套着喝。有人担心:这两大杯酒,还不把新郎新娘喝倒了?定睛看去,新郎新娘只是薄薄地啜上一层,并不全喝。平剧《花为媒》中有两句唱:“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合欢酒就是交杯酒。交杯酒可是有一段历史了,《礼记》就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这“合卺”指的就是交杯酒。宋代王得臣《尘史》中有详细说明:“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现在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可以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主持人倒成了主角。主持人恰像国家接班人,是必须好好挑选的,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薄、低俗,就像梁实秋说的:“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主持人这活也着实不好干。“某先生某**的结婚仪式现在开始。”这话不对。古书上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面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可以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直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进行婚礼下一项,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台下有人就抬头四下看。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
某先生与某**的结婚仪式现在结束。这话又不对。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吗?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恰似要对付从四面围上来的敌人,向赵钱孙李鞠躬,给周吴郑王敬酒,像做了什么有愧于大家的事。
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中的。据说,过去是文闹,现在,已上升为武闹了。
还有一项最古老的,那就是婚礼将延伸到婚礼后的第三天。三朝回门,这是婚礼中最人道的。嫁者,给也,养了许多年的女儿,一下子给了人家,做父母的心里总要空落落的。三天回门,女儿领着新姑爷回来看望一下,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
以后的日子,就是他们自己过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