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的姿势有哪些?

磕头的姿势有哪些?,第1张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不少人都是通过打电话、发微信拜年,但在有些地区,拜年还是要跪拜的,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表现,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1

 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自己的父母跪下磕头两个,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父母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我们晚辈。然后我们再去自己的爷爷奶奶家磕头拜年,同样的祝福,同样会得到“压岁钱”。

 然后我们还会走向自己的邻居,只要是经常见面的大叔大婶们我们都要走向他们的堂屋,背对着正门跪下叩头。路上一些不是很熟悉但是认识的,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

 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2

 一般是给自家人磕三个头给别人家拜年的时候就磕一个。

  拜年磕头的正确步骤

  单纯磕头(单叩首)

 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

 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

 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

拜年磕头的正确姿势3

 老话说十里不同俗,但春节拜年这个习俗却是不分东西南北都普遍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不少人都是通过打电话、发微信拜年,但在有些地区,拜年还是要跪拜的,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表现,比如现在的“孔孟之乡”山东,给长辈拜年还延续着磕头这一传统礼仪。

 对于春节跪拜礼来说,最近几天网上争论很多,有人认为是封建糟粕,不应该磕头;有人认为是传统良俗,应该予以继承,大家相互争论,互不相让。我整理了一下,反对跪拜礼的理由有:一、封建陋习,奴性十足;二、侮辱人格,不平等;三、“男儿膝下有黄金”,如今男女平等,男女都不应该跪拜等等。

 跪拜礼起源于原始社会,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看,“拜”字就是人们拿着谷物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而“跪拜”是因为古人最早都是双膝触地,屁股搁在脚后跟上“坐”在席子上,跪就是坐,长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跪拜礼从最初的祈求神灵,祭祀祖先,跪拜父母,发展到对封建帝王以及贵族都要行礼。

 跪拜礼一直流行到上世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发布文告,改革旧俗、保障民权,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废止跪拜”。当时在废除跪拜制度的细节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得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这主要是因为跪拜礼除了有“封建等级制度”的表征外,还有表示礼仪的含义。

 作为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和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官员和权贵行跪拜礼,既侮辱人格尊严,蔑视人权,也掺杂着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奴化,自然,这种部分封建糟粕绝对应该废除!而孝道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求人们慎终追远,祭祀祖先,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不无关系,当外国人信主信上帝的时候,中国信仰的是自己几千年来的文化。而孝顺,就要有一定的礼仪,其中,跪拜就是最重的礼节。

 在1966年后的十年,许多传统文化被不分青红皂白的小将们一股脑当成了封建糟粕,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再加上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侵入,让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一些礼节感到陌生。然而,在大多数农村以及文化气息较浓的家庭,跪拜礼依然存在。

 所以上面说到的三条理由,前两条其实早就废除了,而第三条,则有些似是而非了。男儿膝下有黄金本意是说男儿当自强,不能轻易的屈服,不能丧失独立自主的人格。按照当代的礼仪和道德标准,男女都应该如此,而非按照字面意思狭隘的理解。况且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付出并不是有价的黄金能衡量的。

 可能有的人说了,孝顺不一定要磕头,这种想法也对。因此,跪拜礼究竟是社会良俗还是封建糟粕,我觉得大家要自己揣摩,毕竟当代社会,跪拜礼只是在至亲之间才会出现,父母养育之恩,不求子女能回报什么,只要子女能生活幸福,他们一辈子也就知足了。作为子女逢年过节给父母磕头,也是一种礼仪和情感的表达,没必要就扣上封建糟粕的大帽子。

磕头作揖都是从古代来的,那么你们知道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人际关系的磕头礼是人们亲和相处的调解剂。在泼烦的生活中,时常有越轨的现象出现。亦有闯破做人道德底线的作为,甚至会达到不可收拾的境界。如是,就有了“骂人三日忧,打人三天愁”的反思情绪,遵从“杀人不过头点地”的铁律,向别人负荆请罪。此铁律是民间不成法律条文的法规,人人遵从个个守规,在民间民俗中权高位重。它漠礼高官厚禄,轻薄物质财富,不近方孔铜锈,只需一个磕头,百事了结。然则也有事态复杂者,或者碰上一个老牛筋,顽石蛋。好话说过一箩筐,错误认过一大堆,捏了一把鼻涕,抹了几次泪水,请求饶过这一回。此时胸中填满气的顽固不化的死牛筋还在顶着牛,脸绷得如扬州的弓,嘴闭得紧,一声不吭,此时的空气不流动,气氛格外的凝重。有德高望重者,或者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出了声:“跪下磕一头!”此时的请罪人声泪俱下,“扑腾”地双膝跪地,头颅接地气,连续来了个三叩首。吓得有气人慌忙溜下炕来,双手扶起请罪者。

不过,还有一些顽石蛋,不理你磕了两三回头,还是坐在炕上巍然不动,稳如泰山。只见清罪者跪在地上不起来。如是,长者开言说,把酒酌上,早有人将酒杯递给请罪人,请罪者跪着把酒顶在头上,要求主人来接酒杯。长者又开口说:“还不接酒盅,又不收头……”接着打劝著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主人思虑了半天,人家磕过头,举起酒盅,向自己请罪认错,只得接过齐眉的酒杯,双手扶起认错者,一场或殊死的斗争,或鸡毛蒜皮的矛质,就在“杀人不过头点地”铁律的磕头中释然。

结拜盟友的磕头礼俗,此礼俗在古代就有歃血为盟的仪式,是为双方口中含有牲畜之血,或在口唇上涂之血来示以信誓,以后的人们沿袭古人的仪式,上面铺排设起纸牌位,书有天神地君之名,然后几个跪在神位前,对天神地君发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是的设坛宣誓后,一同向天地来磕头,意含有老天爷来作证。这一仪式的举行,人们称之为“拈香”,以后的人们互称“拜歃”,岁数大者为“拜歃哥”,小者叫“拜歃弟”。其实结把拜弟兄,在《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正是如是举行仪式的,人们一直以此沿袭下来。

陕北间有保锁娃娃认叫“干大”的习俗,要干大将孩子保锁起来,是为娃娃举行仪式时,要孩子趴下来给干大的来磕头。每到孩子生日时,干大的需走上家门来,给娃娃带上一把红线索,是为“锁”。孩子长到十二岁时,认为“魂全了”,就要开锁了,以后的锁线亦不带了,但干大一直要叫老。

陕北各地有大大小小的庙宇,每逢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等,庙会纷纷启开。这时,一些善男信女跪在神像前,抽签打卦,卜问吉凶,尔后就是一阵磕头和作揖的表演。在现实生活中,对神敬畏的磕头,比比皆是,如给龙王祈雨,转九曲请神以及祭风活动等,都离不开两膝跪地,头颅亲和地皮和 蛋子高高崛起的姿态。

我国高层人物与国际友人,早已用拥抱和握手的礼仪,沟通国际关系,亲和人际氛围,文明而简洁,备受人们的关爱。随着时代脉膊的跃动,陕北民间的一些磕头礼也有的简化,如举办婚事的“拜天地”来作揖,或点头取而代之磕头。逢年过节时对家神,如土神、灶神等早已免去了磕头礼。在生活中何以继承磕头礼,何以不再采用磕头礼,还要经过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的过程中来取舍。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因为不需要触碰手部,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的特点。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注:作,在口语中读一声,在书面考试中,作字念四声,揖念yī。

一,提亲,由男方委托媒人到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男方父母到女方家与女方父母见面,适当带点礼品。

二,望人家,女方带三姑六姨(都为直系女性亲属)到男方家中“挑毛病”,现为女方父母带重要亲戚前往,男方准备宴席,并所到者都要发红包。

三,定亲,男方父母到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及双方要操办事项,此时男方要给女方准新娘买定亲信物,多为衣服和首饰。

四,结婚,女方结婚当天中午举行婚宴,猪肉及烟酒糖由男方提供,男方去人参加婚宴,午饭后男方的人将新娘和嫁妆带回。原来是男方去女性带新娘,男性抬嫁妆。现多为新郎亲自去接。但农村依然。

男方前一天晚上设宴,结婚当天中午设宴,晚上设宴。

现多为双方一起在酒店举办,农村依旧。

五,回门,女方结婚第二天早上派本家兄弟去男方接新娘和新郎,男方早上设宴,准备红包,准备女方重要亲戚礼品。女方等新娘新郎回家后中午设宴,下午新郎开始拜会女方重要亲戚。

六,回门,婚后第一个年初四,新娘回门,步骤同五。

您好!根据我所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和地方习俗,太湖地区的三大礼包括女婿上门礼、订婚礼和香火礼。以下是按照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三大礼的简要介绍:

1 女婿上门礼:指女方家庭在女儿订婚之后,邀请亲家到家中做客,以表达对亲家的感激和认可。此礼的程序和细节因地区而异,但通常包括迎接、招待、送别等环节,以及一些特别的礼品准备。

2 订婚礼:指男女双方在结婚前举行的一种仪式,以确定婚姻关系并交换订婚礼物。订婚礼的程序和细节也因地区而异,但通常包括敬拜祖先、交换订婚礼物、喝订婚酒等环节。

3 香火礼:指新婚夫妇在婚后第三天回娘家时,向女方家族的香火(即祖先牌位)磕头,以表达对女方家族的尊重和感谢。此礼的程序和细节也因地区而异,但通常包括祭拜女方家族的香火、向女方家族的长辈敬茶等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习俗和礼仪可能因不同的家庭和地区而有所不同,具体的细节和程序应该根据当地的传统和双方的协商来确定。如果您需要更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建议您向当地的传统文化专家或当地的婚庆服务机构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992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