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后来不是去美国了吗?为什么不回中国?

张学良后来不是去美国了吗?为什么不回中国?,第1张

张学良为什么已有了回乡之便,却又不肯返回祖国大陆海内外媒体对此议论纷纭。香港《信报》记者以专访的方式发表了一篇题为《张学良动向:先回台湾再作道理》的文章,其中说:“张学良以他的行动证明他为人重义,舍弃了从美国径赴大陆,早日了却扫祭亡父墓庐,并一偿半个世纪多渴望亲睹家乡面貌的愿望。……据接近少帅的人士透露,他这次在纽约与吕正操见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次中共派吕正操到美参加为张祝寿,与张接触,可谓高招。在吕正操向少帅表示大陆的人特别是东北家乡的人都热切欢迎少帅早日回去看看时,张学良心有难处地委婉谢绝了。他在纽约三个月的停留期间,外界(包括美国方面)都在注视他在中国统一、两岸和谈中会扮演什么角色。可以看出,在纽约方面,美华协会发起为他隆重庆寿以前,他是避谈统一的,即使接受记者访问,也只谈东北军旧事。直到6月3日庆寿以后,公开露了面,而且与中共人士晤见。在6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被问到能够替国家统一做什么贡献时,张学良微笑了一下说:‘我现在是闲云野鹤,我真能有什么贡献吗我还是那么说,只要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事,我都愿意去做。’张学良还告诉国民党:‘不要怕和***谈。’……”

正是由于张学良在第一次访美后并没如愿返回他毕生翘首的祖国大陆,特别是事隔一年以后,当张学良再次离开台湾去夏威夷做永久性定居以后,各种有关他为什么在晚年不回大陆的传说和猜测,就有几个不同版本在海内外的媒体上炒作。

是因生病不回大陆吗

媒体认定的第一个理由是:张氏夫妇系因生病而失去了回大陆探亲的机会。

“英雄难过美人关” ,自古以来,豪杰均是如此,许多英雄的梦想就是可以与美人把酒言欢,又能掌握天下权利,这对于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张学良来说,简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走上人生巅峰实现了大多数男人都没有实现的梦想,但张学良无论是民国将军亦或是倜傥才子身份,同样也是难过美人这一关。

说起张学良的年轻风流事,那可能说上个几天都说不完,张学良的结发妻子是于凤至是通过父母媒妁之言定的娃娃亲,于凤至作为张学良首位的妻子,尽管有些包办婚姻的问题,但还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的。 而赵一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四**,原先是少帅秘书,但却是陪伴张学良最长的时间, 无论是危险的战争生涯,还是在被软禁的时间里,她都倍加照顾张学良各方面,但张学良素来风流,于凤至和赵四**乃至其他没有名分的众多女朋友,貌似都比不过蒋**在他心中的地位。

1924年年岁24岁的张学良参加好友母亲的生日宴会,那个夜晚,张学良邂逅了美丽的蒋士云**,蒋士云**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北洋政府外交官,因为地位特殊,所以蒋士云从小耳濡目染,在很小的年纪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曾经她在外国留学,除了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审美品味也不一般,长大之后的蒋**出落的举止文雅,不仅外貌长得漂亮出众,而且外语样样精通,尤其是擅长英语法语,而且她与赵四**在当时并被称为 “北京四美人” 。

语言上的天赋让蒋士云在各大重要场合都能够惊艳亮相,觥筹交错之间成为了受人追捧,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名媛 ,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女人,这位名媛眼光甚高,即便有众多的倾慕者对她表白,她依然委婉拒绝,可是即便是再高傲的玫瑰,遇到自己心里喜欢的人,也甘愿低下头颅,因为她心中早已经住上了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张学良。

刚开始注意到张学良的时候,蒋士云年龄比较小,看到面前这个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男人,她的少女心被抨击着,作为一个羞涩的南方女孩,她并没有勇敢的向张学良坦开自己的心扉,而因为过于羞涩,张学良也并没有过于注意到蒋士云女士,张学良还不知道这位默默开放着自己花朵的会是自己的菜。

随后时间慢慢过去,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蒋士云成了轰动京城的名媛,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多才多艺,当时追求的人众多,也因此吸引到了张学良,二人刚开始只是暗恋,谁都没有挑明心意,在张学良回到沈阳之后,蒋**开始对张学良日思夜想,这日子太煎熬,于是她觉得即便自己再高傲,也不能够错过这个心中最喜欢的男人,于是开始主动给他写信,在信中二人聊到天南海北,有着很多共同话题,他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

风流的少帅被蒋士云女士打动,开始爱慕并敬重眼前的这朵幽香的玫瑰,他们朝夕相处,过着神仙眷侣的生活,可惜蒋士云有更高远的志向,她不甘心留在国内,而要出国留学,可惜缘分不够,待蒋士云回国之后,少帅身边有了赵四,最后两人没能在一起。

张学良一生阅女无数,除开自己的妻子、情人和秘书,他亲口承认自己还有一些露水姻缘,与自己一生中相处过的女人至少有11个。

娃娃亲,于凤至。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是张作霖朋友的女儿,张作霖认为曾经受到朋友的恩惠,现在富贵了没有啥能报答,就想着结为亲家,这个事情说定之后,张作霖托人拿到于凤至的生辰八字,认为其命格好,与张学良般配,于是紧锣密鼓把这门娃娃亲给定下来,但张学良浪荡习惯了,而且那个时候正在学习洋文,思想更加开放,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所以一直就没给过于凤至好脸。张作霖许下了很多条件,哄着张作良把婚给结了, 婚后,张学良才发现于凤至的好,都说女大三抱金砖,于凤至一嫁过来,张学良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而且张学良母亲死得早,很依赖自己的姐姐,姐姐出嫁之后,正好于凤至嫁过来,张学良感觉安稳,实际生活中,张学良还真把于凤至当做了姐姐,所以感情虽说好,但一直不温不火。

随军夫人,谷瑞玉。 谷瑞玉是张学良的第二位夫人,因为谷瑞玉的两位姐姐都嫁给奉军的高层,凭着这个关系,谷瑞玉与张学良的偶遇机会还是挺多的,但两个人真正认识是因为在天津一同学习英文,由同学转为知己从而结下的缘分,当时张学良英俊潇洒,平时风度翩翩,加上家世惊人,难免不吸引佳人,两个人从英文口语练习开始,逐渐有了好感。张学良后来帮助冯庸筹办东北空军,准备从国外采购一批飞机,谷瑞玉正好是翻译,两人再次邂逅,自此情感萌发,二人情爱的书信不断。后来张学良在一线作战,双方对峙数日,也是久攻不下,谷瑞玉依旧给张学良写信,而信件内容深深鼓舞着张学良,而且谷瑞玉不顾反对直奔前线,打动了张学良,后来战役结束,张学良获胜,张学良想着给谷瑞玉一个名分,于是娶她做了姨太太。

随身秘书,赵一荻。 因工作原因,张学良流连各大城市,在各种场合出入,经常与各种美女打交道,而张学良本身也风流倜傥,还自带光环,也深受名媛们的倾慕,张学良与赵一荻相识于一场舞会,之后便是陷入爱河而不可自拔,尽管张学良也在赵一荻父母面前表现的很好,但两人真要在一起,却迎来了反对,而反对的最大因素,就是两家的政治立场问题。赵一荻家世显赫,兄弟姐妹也都是上流社会赫赫有名的人物,其父亲更是北洋政府的高管,而张学良的父亲是入关调停国家事务,两个家庭不是一个阵营,所以赵一荻爱上张学良之后,这让她的父亲大动肝火,曾经扬言要和赵四**断绝一切来往,但赵一荻的父亲成全了自己女儿的幸福,赵一荻去东北之后,他直接登报说自己女儿私奔了,并且自己请辞隐居, 而赵一荻到了东北很是乖巧,认于凤至做姐姐,还不要姨太太名分,做了张学良的贴身秘书,无怨无悔陪伴张学良72年。

可以说在这几位女人中赵一荻跟张学良的感情是最是深厚的, 赵一荻一生无怨无悔和张学良在一起数十载,张学良也曾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她,因为张学良的爱,她把自己坠入深渊低到尘埃里, 甚至在张学良被囚禁的时候,曾经家世显赫双手不沾阳春水的赵家**竟然穿上粗布粗衣跟他一起吃苦,虽然生活艰苦,但赵四**也过得很幸福,赵四**去世之后,第二年张学良也去世了,两人合葬在了一起。

张学良一生戎马,曾经为了国家大义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统一战线,但自己也牺牲很多,导致被蒋介石软禁, 1959年3月,蒋介石认为对张学良的惩罚已经足够了,终于下令解除了对张学良的监禁管控, 这只被囚困的猛虎应该被磨灭了性子吧,囚禁23年之后,他是不是要重获自由?

对于虎将张学良来说这是最煎熬的时光,毕竟一生戎马,曾经有着伟大的志向,囚禁之后,手里的枪变成了锄头,这让谁都受不了,被解除管控禁令的当天,当张群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的时候,张学良甚至有点不敢相信,他当时都没有反应过来,觉得是朋友在跟自己开玩笑,可是看到张群满脸喜悦之色,没有丝毫撒谎的痕迹的时候,他才相信了蒋家结束了对自己的“管束”。

张群话音刚落,屋子里面的人也不知道作何反应,寂静得连根针掉下都能听到,过了许久,赵四**赵一荻忍不住哭泣起来,打破了这令人压抑的寂静。张学良终于回过了神,早已浑浊的眼睛里好像闪过了一丝光,那代表着激动和对自由的向往,这位被囚禁了二十多年的虎将泪流满面,他慢慢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看,看向窗外,喃喃道:“自由了,自由了。”

当众人问张学良有何打算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随声附和着,被囚禁了这么多年的张学良,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享受自由,其实张学良好想去美国,去探望自己的亲友,更想着去见一见他心中曾爱过的蒋士云,既然已经重获自由,那就要亲自去告诉她这个好消息,但因为当局猜忌张学良,尽管解除了监禁的管控,不代表解除监禁,最后在1990年,张学良才真正重获自由。

1990年,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重获自由,1991年,他和赵一荻踏上了去美国的路,想着看望儿孙,并亲口告诉他们自己重获自由这个好消息,张学良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毕竟他重获自由,不再像之前那样抑郁了,就好像重获了新生一样。

到了美国之后,先去看望了最爱的女儿,发现女儿在那里生活一切顺利,之后,张学良开始打起了心里的小算盘,准备一个人去纽约,

他当时急迫的举止,连赵四**都有些不理解,张学良为了能够顺利出行,就跟赵四**说要去纽约见一个老朋友,并且很坦诚地说是一位女性朋友。赵一荻看张学良如此坦诚,还以为他是去找宋美龄,也便打消了疑惑,因为蒋介石不杀张学良,就是宋美龄吹枕边风救了张学良的命,所以张学良一家子人都特别感谢宋美龄,当时宋美龄也在纽约定居,赵四**没有什么怀疑,就让张学良去了。

为什么张学良这么念念不忘呢?其实两个人当时没能在一起,还是张学良当时没把话说明白,张学良当时完成东北易帜,曾经给蒋士云写过信,想蒋士云回国,由于蒋士云学业未能完成,就没有成行。 其实,如果张学良直白一些,说“我娶你啊”,估计蒋士云直接回国了, 后来蒋士云回国之后,一听赵四**的故事,想着张学良的风流性格,第一是身边有新人,第二是也没有名分,终归在一起比较尴尬,于是就远离默默祝福。

张学良想必是懊恼当初为什么不明说,结果错过一个人,当时张学良知道虽然蒋士云结婚了,也有了孩子, 但这不会影响他和蒋士云叙旧,他们之间或许还有单纯的友谊,张学良在纽约和蒋士云女士一共住了三个月,他们每天生活散步,看报弹琴,过着颐养天年的老年生活,没有任何人打扰,最近几十年的空白,都好像在这短短的三个月内填补上了。 在这个期间,蒋士云还给张学良过了90岁的生日,虽然二人都已是耄耋之年,但是即便错过了几十年的年轻时光,在晚年的时候享受一下又有何妨这段日子也是张学良比较畅快的时间,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三个月之后赵一荻来接他了。

虽然离开的时候张学良心里有万分不舍,但是想想在自己将死之前能够度过三个月浪漫幸福无忧无虑的时光依然是值得了,在人生的最后路程里能遇到这样的红颜知己,弥补年轻时的遗憾,张学良已经感到很幸福了。

张学良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但最爱的,还是他张学良自己!至于为什么,先来看看他这三位夫人就知道了。

第一位、于凤至。

于凤至是张学良的原配夫人,比张学良大几岁,属于包办婚姻,起初张学良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但是架不住张作霖钟意这个儿媳妇啊,儿子拗不过老子,最后只得娶了,结婚后张学良一开始还算老实,但对于凤至并没有真正的男女爱情,最多的只是责任。

第二位、谷瑞玉。

谷瑞玉跟张学良是在她二姐夫的家宴上认识的,他俩算是一见钟情吧,虽然当时张学良已经结婚了,但是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后来这事就传到张作霖耳朵里了,奈何生米做成熟饭了,张作霖也只能默认。不过谷瑞玉这人太任性、太作,张学良一开始还能忍受,时间久了也就厌烦了。

第三位、赵一荻。

很多人都说赵一荻是张学良一生最爱,其实并不是,赵一荻晚年曾经说过,他俩之所以会在一起这么多年,完全是因为张学良被蒋关起来了,后来蒋死了,张学良自由了,他立马撇下赵一荻自己飞去美国逍遥快活了,虽然张学良曾经为她跟原配离婚,但全是因为环境所迫,一旦自由了他立马就跟别人双宿双飞了,赵一荻也绝非他的最爱。

张学良晚年曾说过,他正经交往过的女朋友大约有11位,这还不算露水情缘的,张学良属于典型的花花公子,这一生最爱的人只是他自己。

作为民国时代出了名的“风流浪子”,张学良有一句名言叫做 “平生无憾事,唯独好美人”

按理说这种男人不会轻易被感情所束缚,可偏偏张学良却和赵四**—— 赵一荻 ,留下了一段感情佳话。

两人不仅生前相伴几十年,死后更是合葬一处。

那么赵四**究竟有多美,才能拴住张学良的心呢?

让我们从昔日留下的老照片中一窥究竟,也来看一看这段争议颇多的传奇爱情。

从留下来的那些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赵四**留着当时时兴的发型。

窈窕的身材在紧致的上衣和宽松的阔腿裤的对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再搭配上那较为娇小的身形,更为赵四**平添几分妩媚风情。

这也就难怪当初的张学良会“一见赵四误终身”。

但在与赵四**相识之前,张学良其实就已经结婚了。

妻子于凤至不仅出生于名门,而且同样以美貌著称,就连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都曾评价道,

“她像一支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有这样一位妻子,按理说张学良应该知足了,可偏偏他是个风流惯了的人,刚开始的时候甚至都不愿意接纳这位妻子。

还是东北王张作霖明确表示,“你在外面找女人我不管,但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

张学良这才做出退步,答应了这门婚事,而婚后有了于凤至管家的张学良,在外面愈发放纵,红颜知己无数。

直到1927年,一个16岁女子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这个16岁的女子就是赵四**赵一荻。

同样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她,从小便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得娇艳欲滴。

1927年,她偶然在一个舞会上与张学良相逢,两人皆是一见倾心,尤其是张学良跟丢了魂儿似的,整天都想着那个“美如璞玉”一般的女子。

为了能够和赵四**多接触,张学良频繁出入张四**父亲所开的香山饭店。

在那里张学良多次邀请赵四**一起打高尔夫,接触得多了,两人便逐渐表明了心意,后来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成为了周边人议论纷纷的对象。

议论越来越多,赵四**的家人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刚开始的时候考虑到张学良的家庭背景,赵四**的父母秉持的是“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

只要女儿不做得太出格,他们也不愿意去管。

可是后来张学良回了沈阳,又一个电话打到了赵四**这里,希望赵四**能够去沈阳陪她。

并且最终使得赵四**同意,这下可算是出了马蜂窝了,赵四**的父母直接站出来怒斥,

“决不许去!你若去沈阳,和私奔何异?家族还有什么脸面?”

在心仪男子我和家族颜面之间,赵四**有过犹豫。

不过没过多久,她就选择摒弃后者奔赴沈阳,为此她甚至不惜和家里人断了关系。

就这样,赵四**和张学良在沈阳重逢了,可是有一段难关,仍旧横亘在他们的面前,那就是如何取得张学良正妻于凤至的同意。

对于赵四**,于凤至的心情是复杂的。

因为她知道,赵四**和张学良昔日的那些露水姻缘不同,是注定要再分她几分丈夫的宠爱的。

所以在赵四**登门后,于凤至并没有直接表示,而张学良也不好说什么。

最终,这件事还是由赵四**亲自破局。

她找到了于凤至,主动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明确表示自己留在张学良旁边做一个秘书就可以了。

她的真诚打动了于凤至,再加上于凤至也要顾及张学良的感受,于是最终在这件事上点了头。

张学良称于夫人为大姐,称赵四**为小妹。

之后赵四**怀孕,于凤至知道女子怀胎的不易,直接表示可以接她回家。

就这样,赵四**搬进了张府,甚至还单独拥有了一栋小楼,每日可以看着张学良工作。

在张学良看来,日子这样平静地过下去也是很美好的。

可是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突然发生,新的风浪即将来临。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驻守在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学良的命令没有采取相应的抵抗。

再加上蒋介石始终有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独裁野心,所以东北三省被日军逐渐侵占,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不过随着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以及中共在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张学良开始对于蒋介石所谓“安内”的想法表示反对。

蒋介石同意了,然后被张学良亲自护送回了南京,可是随后张学良就遭了殃,被蒋介石直接囚禁了起来。

由于张学良一家和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一向交好,所以张学良虽然被囚禁失去了人生自由,但是过得还算可以。

于凤至和赵四**也可以轮流来照顾他,由于当时赵四**的孩子年幼,所以三人商议后最终决定,由于凤至来陪伴张学良。

就这样于凤至陪着张学良度过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时光。

但由于长期颠沛,再加上精神高度紧绷,所以于凤至患上了恶疾,需要到美国去治病。

临别前夕,她将赵四**叫了过来,希望赵四**能够代替她照顾张学良一段时间。

可此时的于凤至还没想到,这一走,她算是彻底退出了竞争,接下来的时光就是张学良和赵四**的“独角戏”了。

从表面上来看,于凤至去美国治病,而赵四**则是取代她成为了“笼中雀”。

可是从个人意愿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女人其实都是非常想陪在张学良身边的。

也正因如此,赵四**才会一收到讯息就将自己年幼的儿子托付给了别人,自己来到张学良的身边。

而于凤至更是在美国治病刚有成果,就想着陪张学良。

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张学良是不愿意于凤至回来的,因此他多次写信跟于凤至说道,

“你且留在那里,也为我的自由向世界呼吁。”

于凤至信以为真,在美国学外语,学炒股,学房地产投资,全力规划着自己和张学良的未来。

可是1960年的时候,她却突然收到了张学良的信件,信中张学良表示想与其解除婚姻关系。

听闻这一消息,于凤至可以说是心痛至极,不过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她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这件事情,并且给张学良写了回信,

“你们之间的爱情是纯洁无瑕的,堪称风尘知己。其实,你俩早就应该结成丝梦,我谨在异国他乡对你们的婚礼表示祝贺!”

于是1964年,张学良与于凤至签订了离婚协议,同年7月,张学良就和赵四**结婚,正式走在了一起。

那么张学良为什么会突然想到和于凤至离婚呢?

这就要从他和赵四**的相处中说起了。

在张学良看来,赵四**的陪伴,是要比于凤至的陪伴更加温情、更加符合他的需要的。

同为美人,赵四**更加注重“仪式感”,即使是在被幽禁的岁月里,赵四**每日间的着装也都是整整齐齐、光彩照人的。

不仅如此,赵四**还有着与张学良“相投的兴趣”,两人平日里时常一起看书写稿、喝茶品香,这都是于凤至无法满足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在被囚禁的那些岁月里,张学良才会选择放弃“封建包办的婚姻”,选择“自由恋爱的结果”,与于凤至离婚。

最终与赵四**结束“30多年恋爱长跑”,正式走到一起。

当然了,之所以会做出这种决定,还跟张学良那一时期信仰的基督教有关系。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明确要求一夫一妻,这使得张学良必须做出抉择,哪怕这个抉择实际上是对不起于凤至的。

如果说赵四**和张学良的“爱情”只是如此,那么也撑不得是传奇,毕竟于凤至对张学良的爱同样不遑多让。

而这段感情之所以如此让人称道,更多的源于两人接下来几十年的“相伴相依”。

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赵四**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曾经长过红斑狼疮、遭遇骨折就不说了。

由于长期吸烟,她的肺部还因为癌变大手术而切除了半边肺叶,呼吸都非常困难。

可即便如此,她依旧始终都陪在张学良的身边,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除了身体上的苦痛外,赵四**还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由于长期没有自由,所以张学良逐渐变得暴躁易怒,爱发脾气,而赵四**就是这种变化的最大受害者。

有时候即便是一些小事,张学良也是要摔砸一通,再牵扯到赵四**身上大骂一场。

可是赵四**对此也不恼,反而温柔细致地开解张学良,一次次把张学良从崩溃的边缘给拉扯回来。

正因为赵四**的温柔,使得张学良彻底沦陷其中,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张学良对赵四**可以说是矢志不渝,全然没有了昔日“情场浪子”的放荡。

结束幽禁生活之后,张学良其实面临着一个抉择,那就是日后跟谁葬在一块。

没错,虽然与张学良离婚了,但是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心中仍旧牵系着张学良。

从一个人孤身远赴美国,到在美国闯下偌大的家业,于凤至可以说是一个女强人的典范。

但是在感情这一块她是脆弱的,所以在离世之时,她不仅将全部家财都留给了张学良。

而且还在自己的墓地旁留了一块地方,表明希望能够与张学良合葬。

张学良对此自然是感动的,甚至还抹了泪,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找四**。

2000年6月7日,88岁的赵四**在下床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虽然身体上略有不适,不过并没有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因此大家也没当回事。

可是没过几天后,赵四**就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

6月11日,赵四**被送进了夏威夷檀香山史特劳伯医院加护病房。

虽然医生极力抢救,但是由于赵四**年事已高,而且常年被幽禁,身体状况并不好。

所以最终没能被抢救回来,只是痛苦地睁着眼说不出话来。

6月22日早上9点,张家人不愿意再看着赵四**如此痛苦,于是委托医生拿掉了她的氧气管,又给她注射了镇静剂,让她昏昏睡去。

直到上午11点十一分,赵四**才离开人世。

在她去世的那一刻,张学良就跟失了魂似的,怔怔地坐在那里,抓着她的手不言不语,足足坐了一个多小时。

后来还是由于家人劝说,这才返回了家中,而直到在轮椅上沉默地坐了很久,张学良的眼中才哗哗地落出了眼泪。

“我这一生,亏欠她太多太多。”

这是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动人答案,或许也正是受到这种愧疚的驱使,张学良才会按耐下对原配妻子于凤至的愧疚,选择了和赵四**合葬。

若说对不起,那么张学良的确是对不起两位妻子的,不仅没能给她们一份完整的爱,还让她们陪自己受苦受难。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于凤至(1897年6月7日-1990年3月20日),字翔舟,富商于文斗之女,生于1897年,张学良的原配妻子。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在张学良的坎坷人生之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1936年“西安事变”后陪伴张学良,其间乳房烂疮日益严重。1940年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同年赴美求医,病好后在华尔街股市拼杀,赚了许多钱。1990年3月20日午夜12时半,在美国洛杉矶市好莱坞山顶上一座雅致的豪宅里,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享年93岁。从1940年赴美就医算起,她在美国整整度过了50年。这50年里,她不仅一个人照料三个子女,而且还凭着坚强的意志战病魔、投资地产和股市,由罩在丈夫光环下的民国时期东北第一夫人转变成一位杰出的事业家,为子女、也可以说是为张学良积累下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家业。“救汉卿,我要奋斗到最后一息”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她,她90余年的人生历程,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生死相许、什么叫忠贞不渝。

早年生活

其父靠经商致富,为避风险,将家眷安置于吉林省怀德县大泉眼村(现公主岭市南崴子镇大泉眼村)。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于凤至在大泉眼村出生,五岁入私塾,九岁到郑家屯。11岁时由父母订下婚约,对方是小她3岁的张学良。1913年考入并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奉天女子师范学校。1915年和张学良结为伉俪。1916年生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

婚姻生活

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近相报。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让张学良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于凤至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做主的。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中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度。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婚外行为并非没有察觉,心里有时也不是滋味,但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还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她们的婚姻之树,给外人的感觉:他们夫妻倒也是和谐、幸福的。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

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要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主意。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能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机加以回报。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入帅府以来,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张作霖娶于凤至为儿媳,当初想法很简单,一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二是希望于家女儿能给儿子带来好运。不曾料到儿媳竟然还具有诸多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善待下人,聪明睿智。据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女子贤惠、聪明,就可以充分发挥男人的最大力量。相反,女子愚蠢、刁顽,也会大大减弱男人的力量。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学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可自己当初还应允学良在外找女人。张作霖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这孩子,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于凤至格外关照,高看一眼。据传张作霖特别给儿媳面子,他平时发怒时,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即可消气。

张学良在同于凤至婚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越来越被她的友爱、体谅和痴情所感动。他们在1916年结婚,那时学良只有15岁,于凤至也仅18岁。婚后,于凤至可谓双重身份:既是妻子,又是大姐。作为妻子,她已察觉出学良对她用情不专,与别的女人在外同居。面对这些她没有哭闹过,也不曾以疾言厉色来责怪他,而是默默地把苦涩埋在心底,对学良仍然一副温良恭顺的样子。作为大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问寒问暖,没有半点怨言。1927年,张学良结识了赵四**,他们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一时闹得沸沸扬扬。面对丈夫的情人,于凤至没有失却昔日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这些深为张学良所感动,钦佩。所以,张学良对赵一荻提出,如果她愿意跟随他,没有夫人名义。对外国人称她为自己秘书,对中国人则可称其为侍从**。此后他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凡是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他有两位贤内助。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起来。时值于凤至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得知此消息后,她立即给宋子文发来电报“学良不良,心急如焚”。希望宋子文能帮助周旋此事。随后,她携带子女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由旧金山飞抵南京,求见蒋介石。蒋拒不接见。于凤至无奈只好请宋美龄母亲出面(早年,于凤至曾拜过宋母为干娘,宋母也把她认作四女儿),并求宋美龄帮助一道做蒋工作。蒋介石仍不开情面,先是通过高级军事法庭将张学良判为有期徒刑10年,尔后又长期软禁。为此事,宋子文曾一气辞去财政部长职务,宋美龄也同蒋大动肝火。于凤至为搭救张学良,几经周折,后因有病急需治疗及考虑到子女的前途,她才又再次携子女赴美。

张学良在溪口幽禁期间,曾住武岭学校,二日后,移居距武岭学校五、六华里的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之后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于凤至由上海乘船来宁波,赵四**则由宁波去上海,有时她们也一同留在张学良的身边,小住几日。

适时,赵四**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后在美国任太空总署工程师),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乳房烂疮日渐加重,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自此,天人两隔。

股市搏杀

出院后的于凤至暂时住在女儿张闾瑛家里,在女儿、女婿的精心照料下,于凤至的身体康复得很快。张闾瑛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为她补习英文。在治病期间,她的日常口语对话早已不成问题,经过家庭教师专业辅导,她很快掌握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身体渐渐地康复,于凤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挣钱。虽然依靠伊雅格的资助,她暂时渡过了难关,但长此下去必将是坐吃山空。丈夫获释遥遥无期、在美国生活需要钱、孩子上学需要钱、治病需要钱,于凤至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钱对自己如此重要。于凤至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讲述了她第一次走进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的感觉。刚来美国时,热心的莉娜曾经带她去过华尔街股票交易大厅。莉娜告诉她,这是一个疯狂的地方,有的人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可以一眨眼间成为穷光蛋。四处寻求生机时,于凤至第一个就想到了这个股票大厅,别人能凭着炒股成为百万富翁,我为什么不能?至于能不能成为穷光蛋,她没有想,她记起的只是父亲当年说过的一句话:“我闺女要是做买卖,肯定是把好手”。就这样,于凤至带着一种被逼无奈、同时也带着一种自信闯进了股海。凭着当年东北大学文法科的教育基础,凭着从富商父亲于文斗那里遗传下来的经商基因,以及当年东北第一夫人的胸怀和胆识,她很快在股市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大起大落的股市里纵横捭阖、游刃有余,顺利地掘到她事业的第一桶金。有人说,华尔街股市里都是赌徒。但于凤至具有赌徒的胆量,却没有赌徒的疯狂。股市上每有盈余,她便购买房产用于出租,慢慢地有了一些稳定的收入,她再也不用为钱而发愁了。

赴美求医

西安事变发生时,于凤至刚由西安来到英国不久,她的女儿张闾瑛和儿子张闾珣、张闾玕自从张学良1933年下野出洋、携家人游历欧洲后便留在英国。正在英国安排子女读书的于凤至得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立即打电报给宋子文,要他一定保护好张学良的安全,并草草安排一下便赶往国内。当于凤至满心焦虑地来到南京时,张学良已在羁押之中。就从那时起,她陪伴着张学良由南京到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沅陵,1940年又被转移到贵州修文阳明洞。在4年辗转流迁的幽禁生活中,于凤至与张学良共同经历着由副司令变为阶下囚的惊天突变,相濡以沫地度过了艰难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生活的颠沛流离、特务的刁难虐待、心情的苦闷抑郁慢慢地蚕食着体弱多病的于凤至的身体。1940年春天,积郁成疾的于凤至被确诊得了乳腺癌。

对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人们来说,患上乳腺癌就等于是被宣判了死刑。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夫妇求助于宋美龄,在宋美龄的协调帮助下,于凤至带着贴身侍女及张学良的一名副官从上海搭乘国际航班来到美国治病。临行前,张学良告诉她,他们在北京时的老朋友、前美国驻北京公使詹森·肯尼迪和夫人莉娜会帮助安排就医。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于凤至一下飞机就受到詹森·肯尼迪及夫人莉娜的热情接待,在他们夫妇面前,于凤至感受不到丝毫的轻慢。他们帮助于凤至安排好住处并联系好了就诊的医院——位于纽约城郊的哥伦比亚长老会医学研究中心的哈克尼斯教会医院。

在这所闻名遐迩的教会医院,负责为于凤至治疗的是著名的肿瘤专家温斯顿·比尔。经过x光检查确诊了左乳病变的准确位置后,比尔决定采用保守疗法,这样可以使术后的于凤至仍然保持原有的身材。在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比尔医生先后为于凤至做了三次难度较大的肿瘤摘除手术,顺利地摘除了左乳内三枚卵石大小的肿瘤。虽然三次手术过于麻烦,却可以减少乳房外面的创口。

然而,由于癌细胞的病变转移,一年后,比尔不得不提出摘除整个左乳的治疗方案。于凤至起初为保留左乳固执地僵持了几个月,后来在詹森·肯尼迪夫妇的极力劝说下,于凤至终于妥协,同意了比尔医生的建议摘除左乳。

术后的化疗缓慢而痛苦,在化疗期间,于凤至的头发几乎掉光了,人也变得愈加憔悴、虚弱,一向瘦弱的身体几乎成了皮包骨,体重不足45公斤,所幸的是性命终于保住了。

离婚之后

于凤至在与张学良一起生活的20年里,风风雨雨,沟构坎坎。她给予他她所能给予的一切:时间、关怀、体谅、爱护、帮助……张学良去台湾后信仰基督教并接受洗礼。根据基督教教规,已婚男人只准有一位夫人。宋美龄就抓住了这一点作为借口,用政治手腕胁迫张学良同于凤至离婚,好断绝张学良申请去美国探亲定居等的理由。于凤至对于这些怎能不知?无奈之下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然而在他们正式离婚之后于凤至仍然视自己为张夫人;离婚后张学良给她来信的称谓没有变化;宋美龄每年给她寄的圣诞贺卡上,称谓也仍然是张夫人。起因是:1964年7月1日,台湾《希望》杂志在创刊号上刊载蒋家父子利用张学良的长信通过特务炮制的《西安事变忏悔录》, 当时正在美国洛杉矶养病的张学良结发妻子于凤至,在听到这一消息时显得格外震惊和气愤,因为她从辗转得到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屈辱。这篇奇怪的东西让她蓦然想起1940年在贵州与张学良分手前的一些秘密谈话。

当时,于凤至在贵州幽禁地因被检查出左乳发生癌变,才经宋美龄暗助前往美国就医。临行前张学良叮嘱她:此行赴美就医,无论将来病情是否好转,都不要再返回贵州。他希望于凤至到美国后,设法把当时尚在英国读书的几个孩子转到美国继续学业。当然张氏此举的更深层含意是蒋介石有一天要斩草除根,而于凤至去美可为张家保存“骨血”和“人脉”。在谈到自己今后能不能去美国与于凤至相会时,张学良告诉她:只要蒋介石在世,他就绝对不会有出头之日。而他只要有一口气,也绝对不可能“认罪”。基于上述原因,当1964年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发表的时候,她的第一感觉就是: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是假的,甚至是蒋介石及特务以张的名义伪造的。可是,这一次于凤至是真正地想错了。因为她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篇刊载在《希望》上不久又被台湾下令收回的所谓《西安事变忏悔录》,不但确是张学良亲笔所写,而且还是应蒋介石的要求不得不写的。只是这篇上陈蒋介石有关“西安事变”经过的长文,并不是以“忏悔录”为主旨,而是以“回忆录”和“长信”的方式形成的,发出此信后又被台湾当局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并被冠以“忏悔录”三字对张学良进行丑化与诋毁罢了。

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借此在美国掀起一波“为夫叫屈”的传媒大战。《洛杉矶太阳报》首先刊发于凤至谈话,进而向台发难。接着《纽约时报》也载长文抨击台湾长期羁押张学良。由于张学良在西方的政治影响及于凤至女士借台湾“伪造”《西安事变忏悔录》一事在国会参众议员和司法界上层人士中的奔走呼号,很快就造成了对蒋介石极为不利的声势。这样,就引起了台湾当局对于凤至的强烈不满,其中不仅包括蒋介石父子,甚至也包括与于凤至始终姐妹相称并素有往来的宋美龄的不满。于是,蒋介石有意改变对张学良的处置意见:与其长期幽禁而惹是生非,不如快刀斩乱麻以绝后患。这就是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解除夫妻关系的政治背景。

据新发现的有关史料,真正意识到张学良和于凤至必须离婚,而且一定要敦促于凤至马上离婚的人,并非之前相关纪实文学中所说的宋美龄,而竟然是张学良的多年至交张群先生。张群早在1929年张学良易帜前夕就受蒋介石指派前往东北沈阳。张学良子承父业后之所以如此迅速地断然决定“东北易帜”,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听从了南京政府特使张群的建议。张学良因“西安事变”蒙难并失去自由的20多年里,张群由于政治方面的多种原因,暂时与幽禁中的张学良疏远但仍然保持着神交。1959年张学良从高雄迁回台北后,张群又成为张宅的座上客。而这次张学良和于凤至离异,为什么始作俑者竟会是张群这位台湾政坛的重要人物呢?张群过问张学良家事,并情愿亲自赴美游说于凤至在协议离婚手续上签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发生作用,这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于凤至在美国听说张学良发表《西安事变忏悔录》后对传媒发表的多次谈话。于凤至在美国对参众两院议员发起救张呼吁攻势,非但没有起到营救张学良和让张学良有一天来美与她团聚的初衷,甚至在客观上还起到她做梦也想不到的副作用,那就是于凤至虽然知道蒋介石惧怕美国,却不知蒋介石正因惧怕美国势力的从中干预,才忽然对幽禁刚刚解除,仍在蒋眼里是冥顽不化“东北虎”张学良的高度关注。蒋介石始终认为只要于凤至还在美国,张、于两人亲生的几个子女还在美国,那么张学良的心始终会向往美国,这无疑就是张学良将来的一条后路。而身体状况始终不如意的蒋介石,当然不能不顾忌到他百年以后不想看到的事实:“东北虎”有朝一日飞出台湾,飞到美国后再前往中国大陆!

蒋介石之所以在上世纪60年代于台湾大溪行馆召见幽禁中的张学良以及后来同意宋美龄关于让张氏从高雄搬回台北的建议,完全是基于宋美龄在其中发挥和解玉成的作用,当然后期也有其子蒋经国的游说因素在内。不然,若依蒋介石从前的主意,恐怕要一直将张学良幽禁至死方解心头之恨。所以,1964年当蒋获悉于凤至在美国施压的消息后,在憎恨于凤至到处为张氏游说奔走的同时,也想起了仍在台北幽居的张学良。蒋介石甚至还萌发让张学良作杨虎城第二的罪恶念头。张群作为国民党政权的高层要人,他当然是最先洞悉蒋介石心中恶念的知情者。出于对至交张学良生命安全的考虑,张群认为有必要让张学良认清这样的现实:如果继续和于凤至保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夫妻关系,很可能给张学良自由的彻底恢复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张群也重提了张学良好友张大千对张的希望:尽快给赵四**一个应得的名分!张群的这种考虑得到了宋美龄的积极赞同。张学良也对此善意表示理解和同意。于是张群才以私人名义从台湾飞到了美国,秘密来到洛杉矶比佛利山上于凤至住所,当面向她说明与张学良办离婚手续的近因与将来的益处。于凤至在其回忆录中又表示:“我思考再三,他们绝不肯给汉卿以自由。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这个办法不成,会换另一个办法。为了保护汉卿的安全,我给这个独裁者签了字。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

后事

1964年7月4日,经远在美国的于凤至同意离婚,64岁的张学良才与53岁的赵一荻正式结婚。他们结束20多年与世隔绝、相依为命的生活后,在台北杭州南路美国人吉米·爱尔窦的家中举行婚礼。爱尔窦是张学良的老朋友,证婚人是年已百岁的陈维屏牧师。女方证婚人是黄仁霖。13人的来宾中有宋美龄、张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礼、冯庸等。于凤至女士至死也没能再见张学良一面,这成了她一生之中最大的遗憾。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在睡梦中安然逝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06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