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哪里有苗族?要具体

云南哪里有苗族?要具体,第1张

1,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辖的民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 

2,屏边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距省城昆明300公里,距州府蒙自50公里,至越南首都河内300余公里。屏边苗族自治县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1540万人。

3,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辖县之一,辖9个镇、5个乡,地处滇中北部,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屏山镇,位于县境西南端、掌鸠河西岸的秀屏山下,海拔1679米。

4,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自治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西接绿春县,北连元阳县并隔红河与个旧市、蒙自市为邻。

扩展资料

苗族语言: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

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苗族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法律主观:昭通民政局结婚登记时间是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09:00-12:00,下午13:00-17:00(法定节假日按国家假期安排调整办理时间),结婚后夫妻对共同财产具有平等的处分权。关于“昭通民政局结婚办理时间”的问题,一、昭通民政局结婚办理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09:00-12:00,下午13:00-17:00(法定节假日按国家假期安排调整办理时间)。二、昭通民政局结婚条件1、婚姻登记处具有管辖权。2、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处提出申请。3、当事人男年满22周岁,女年满20周岁。4、当事人双方均无配偶(未婚、离婚、丧偶)。5、当事人双方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6、双方自愿结婚。7、当事人提交3张2寸双方近期半身免冠合影照片。8、当事人持有规定的有效证件和材料。三、昭通民政局结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千零四十六条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第一千零四十八条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以上就是对“昭通民政局结婚办理时间”的回答,昭通市大关县结婚登记地点是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翠华镇龙洞社区新区路80号附2号大关县政务服务中心民政局1-4号服务窗口(大关县财富中心二楼)。法律客观:《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大关县(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详细资料大全

大关县,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的腹心地带。地处东经103度43’一104度07’、北纬27度36’一28度15’之间。大关县地处昭通腹心地带,历来为滇川交通要道。是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运动揭竿起义地。境内山峦重叠,“五河”纵贯,水力、矿藏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鲜笋、翠华茶是当地特产,盛产优质烤菸,杜仲畅销全国,是云南省的生漆基地县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大关县 外文名称 :Dagu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云南省昭通市 下辖地区 :翠华镇、吉利镇、悦乐镇等 驻地 :翠华镇 电话区号 :0870 邮政区码 :657400 地理位置 :云南省东北部 面积 :1692平方公里 人口 :23万人(2000年) 方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气候 著名景点 :黄连河景区 机场 :昭通机场 车牌代码 :云C GDP :75亿元(2007年) 特产 :珙桐,红豆杉 行政代码 :530624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疆域,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矿藏资源,水文,经济,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旅游,著名人物, 历史沿革 夏、商属粱州之域,周为窦地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关为秦蜀郡辖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县境属犍为都朱提县地;元封二年(公元109),属犍为南部朱提县地;东汉永初元年(107),属犍为蜀国朱提地;蜀汉建安九年(214),在原犍为属国的基础上,设定朱提郡;建兴三年(225),“蜀汉朱提郡领朱提、汉阳、堂琅、南昌、南广五县,治朱提”,朱提县辖今昭通、鲁甸、彝良、大关、永善等地。西晋泰始六年(270),县境属益州朱提郡朱提县地,太安二年(303),属宁州朱提郡朱提县地;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属宁州朱提郡辖地直至南梁;梁太清二年(548),南梁王朝终止派遣宁州刺史,宁州地区为爨氏“窃据”,县境荒废。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益州刺史兼理宁州军事后,将宁州改为“南宁州”,此时,大关属南宁州朱提郡地。隋开皇四年(584),大关属南宁州总管府恭州辖地。唐武德元年(618)置协州,领东安、西安、湖津3县,西安县治所在今大关县青龙乡双河场老街;湖津县治所在今大关县天星乡火烧寨。这是今县境置县的开始。后从协州分置靖州统靖川、分协两县,城址分别在今县境悦乐坝和翠华老城。唐南诏时,今县境为东爨阿旁部,属拓东节度管辖。宋大理时,县境属乌蒙部地。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乌蒙路隶云南行省,乌蒙路(今昭通)辖归化州(今大关县)、土僚长官司(今盐津县),此时,县境属云南行省乌蒙路归化州。不久乌蒙路改为乌蒙军民总管府,后又改为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领有乌蒙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布路等地,今大关县地归属未变。顺帝至元元年(1335)九月,诏以乌撒乌蒙之地隶四川行省,县境随属四川行省乌蒙路辖地。明洪武九年(1376)六月,大关属四川布政司,今大关县地属云南布政司乌蒙府辖地。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乌蒙三府隶四川布政使司,县境又属四川乌蒙府辖地。 清雍正五年(1727)诏乌蒙、镇雄二府归滇辖,县境归属云南省乌蒙府辖地。雍正六年置大关厅,设通判驻其地。 中华民国2年(1913)改称大关。初属滇中道,后废道,直属于省。民国6年将县境黎山以北划出14乡新设盐津县。民国32年大关县改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关于1950年4月解放,属云南省昭通专区管辖。1958年10月4日盐津、大关并县,称大关县,隶属不变。1961年4月28日,大关、盐津分县,各复原名,大关隶属不变。 行政区划 2006年,大关县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总人口2502万人。辖6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2个居委会、76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疆域 大关县 大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地处东经103度43’一104度07’、北纬27度36’一28度15’之间。总面积172477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区占131%,矮二半山区373%,高二半山区339%,高寒山区157%。东西横距437公里,南北纵距732公里。东北与盐津县接壤,东南与彝良县毗邻,南面和昭阳区接界,西北与永善县相连。县人民 驻地翠华镇,距省会昆明市534公里,距昭通市 所在地昭阳区69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21公里。 地形地貌 境内山脉属喜马拉雅山脉乌蒙山系和五莲峰山系。东南乌蒙山余脉在境内分4支蜿蜒北伸,其中东部1支由彝良入县境进盐津,南部经昭通(今昭阳区)入县境3支。西北五莲峰中段由永善分5支进境,其中2支北伸入盐津。主要山峰73座,其中乌蒙山系37座,海拔1764~2785米,五莲峰山系36座,海拔1716~2656米。 气候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96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大关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有优势用材林木和经济林木22种,天麻、杜仲等珍贵中药材133种。大关县有筇竹10万亩,占全世界筇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国西南地区的43%,是名符其实的“筇竹之乡”。 矿藏资源 有18个矿种70多个矿化点,煤炭、石英砂储量上亿吨,还有一定数量的铜、铁、铝、铅锌矿等;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3万千瓦,已建成装机205万千瓦。 水文 境内河流统属金沙江流域水系,有5条主河流、30多条溪流,径流面积16918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21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268亿立方米。其中,大关河源于昭通(昭阳区)钻沟,入县域与洒渔河、洛泽河、高桥河相汇后,进盐津归入横江,县内全长70千米,径流面积452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年均流量315亿立方米,常流水溪沟8条;洒渔河源于鲁甸猫鼻子、吴水井,入县境后于黄葛大桥汇入大关河,境内干流(含大关、永善两县边界段)全长45千米,径流面积1981平方千米,平均流量28立方米/秒,年均流量127亿立方米,常流水溪沟4条;洛泽河源于贵州威宁草海,进县境后至寿山岔河注入大关河,境内干流(大关、彝良两县边界段)全长375千米,径流面积3929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13立方米/秒,年均流量26亿立方米,常年流水溪沟8条。 经济 综述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3亿元,比2007年增加106亿元,年均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3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8713万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309亿元,是2007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77元,分别是2007年的19倍和23倍。 第一产业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56亿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 第二产业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亿元,比2007年增加123亿元,年均增长358%。 人口民族 人口 大关县截止2006年底,大关县内共有23种民族,总人口267383人。 民族 大关县以汉、回、彝、苗族为主体,人数分别为245403人、5110人、4490人、10321人,分别占大关县总人口的9253%、191%、168%、386%,除以上民族外,还居住着藏、壮、傣、佤等19种少数民族59人,占大关县总人口的002%。 社会 教育 2011年,大关县在园幼儿3190人,学前一年人园率8637%,学前三年人园率4901%;国小在校生33369人,适龄儿童30247人,人学率9928%,辍学率048%;国中阶段在校生11426人,毛人学率9853%,辍学202人,辍学率164%;普通高中在校生3453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486人,高中阶段毛人学率4274%;大关县教职工2481人。 卫生 2011年,大关县参保人数达6436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631%,基金总量达570158万元,门诊住院报销逐年提高,一般疾病和特殊疾病最高报销金额分别达7万元、9万元。 社会保障 2011年,大关县“五险”参保297万人,发放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大病医疗救助金4307万元,发放优抚金、孤儿基本生活费、高龄老人补助金996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222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74528万元、224万人受益。2261人接受技能、创业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434%。天星镇中心敬老院顺利竣工,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有效提升。投入150余万元,实施白内障复明等眼科手术264例、唇腭裂修复45例,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139件,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 大关县是云南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交汇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通南必经之地,是连线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有名的“南丝绸之路”之要冲。“213”国道、内昆铁路、麻昭高速公路、昆水公路穿境而过,距昭通市机场60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480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1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交通网路已初具规模,交通十分便利。 旅游 大关县有旅游资源点137处,涵盖黄连河瀑布群、青龙洞峡谷溶洞、罗汉坝原始森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云台山古道驿站“四片一线”旅游资源,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其中,国家AA级黄连河风景区游览面积107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大小瀑布47处,享有“瀑布之乡”的美誉。 著名人物 大关县著名人物有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曾为云南省 秘书长的吴良桐,著名文人龚自知,饱学之士张维翰, 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罗占云。之后,还出了著名的政治家陈方、抗日将领曾万钟、爆破英雄孔宪章,还有在中越战争中为保家卫国涌现出的英雄烈士邓文显、吴忠全、白兴才;当代,还涌现出了救火英雄李孝华、抗洪英雄秦孝顺和勇斗歹徒的刘远芬,他们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贵州罗甸旅游景点大全

贵州罗甸旅游景点如下:

1、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园区。贵州罗甸高原千岛湖印入世人的眼眸后,就犹如“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经过精心打造,如今高原千岛湖碧波荡漾,犹如处子,整个库区水域呈现千岛星罗棋布、水光潋滟的水上奇景。泛舟游览,可赏亚热带美景,观少数民族风情,尝山珍水产、农家佳肴。

2、罗甸县天眼驿站景区。罗甸县天眼驿站景区是罗甸背靠大射电打造国家天文科普游服务配套基地的引航项目。边阳镇商贸文化底蕴深厚,是贵州四大“旱码头”之一,享有“小上海、小贵阳”美誉,被定位为省级商贸示范镇和省级示范小城镇规划发展。

3、打黛河天坑。罗甸打黛河天坑东与平塘县接壤,属喀斯特深山区,整个天坑峰丛簇拥,层峦叠幛,奇峰兀立,怪石磷峋,有完善无缺的喀斯特森林植被。在天坑的西南有瑶人坨天坑,东南面有天落天坑,三座天坑连成一体,宛如金鱼的脑袋一般。

4、大关地质生态农业观光园。大关地质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罗甸县北部的云干乡,距县城20公里。早年大关村处于“不具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劣环境中,在村支书何元亮的带领下,大关人没有向困难低头,从“劈开千年石、抠出万年土”造田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大关的这种当代愚公精神震撼了全国。

5、红水河景区。罗甸县红水河景区位于罗甸县南部的红水河镇镜内。2006年,由龙滩水库蓄水而形成,红水河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随着红水河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发展,红水河镇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自然景观优势逐步显现出来,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贵州有那些名胜古迹?

贵州名胜、古迹跨地区 梵净山 在江口、印江、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大小金顶 在梵净山巅。九龙池 在梵净山上金顶与凤凰山之间。定心池 在梵净山上。浯阳河三峡# 发源于瓮安县境,经黄平、施秉、镇远至湖南黔阳注入沅江。盘江铁索桥 在关岭、晴隆二县交界的北盘江渡口。侗寨鼓楼 在黎平、榕江、从江、天柱等县侗族聚居的村寨中。百里杜鹃林 在大方、黔西两县交界处。郎德寨 在凯里市与雷山县交界处,距县城30余公里。赤水河# 在贵州、四川两省边境。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遗址八番六朝壁画墓西秀山石塔王若飞故居文庙 在安顺市区东黉学街。安顺龙宫# 在安顺市马头乡龙潭村。普定县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白岩脚洞古文化遗址平讼摩崖马官镇:玉真山寺、翔凤寺平坝县高峰山天台山 在平坝县城西南13公里滇黔公路右侧2公里。城关镇:清建钟鼓楼、西门坡信泉、五里喜客泉 白云镇:飞虎山新石器遗址 夏云镇金银山村:金银山汉墓群、观音洞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犀牛洞 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1公里东坡山。扁担山 在县城西15公里。黄果树瀑布# 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15公里白水河上。天星桥石林景观 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黄果树下游6公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高寨、格必河、五峰山洞穴群松山镇:印山“仁者寿”石刻、紫云洞、塔山石塔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灞陵桥瀑布 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5公里。红岩碑 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10公里龙爪树后面晒甲山。关索岭 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22公里,与“鸡公背”对峙。毕节地区毕节市七星关摩崖石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抗日救国军司领部旧址田坝桥镇:黑穿洞,长10余公里、有较高开发价值。青场镇:猪拱箐清代苗族起义遗址、青场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大屯彝族乡:余氏土司庄园黔西县城关镇:水西园、观农台、文笔塔、王三善碑、李世杰墓碑素朴镇:古胜城遗址大关镇:大关盐号雨朵镇扯泥坝:清乾隆年间兵部尚书李世杰及夫人墓院甘艳乡:甘棠汉墓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观音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百里杜鹃林大方县大渡河桥 在大方县城东南35公里的大渡河上。千岁衢 在大方县城西南20公里白布河右岸。织金县东山 在织金县城东05公里。织金洞 在织金县东北官寨乡东街口,距县城23公里。乾宏洞 在织金县城东北。奢香坟 在大方县城边雾笼坡上。金沙县 后山古墓石场敖家坟摩崖清池镇:钟灵塔、万寿宫、禹王宫、节孝坊 后山乡:宋代古墓群 赫章县可乐古人类文化遗址辅处汉墓六曲河镇:拉乐汉墓可乐彝族苗族乡:可乐古墓群,近年先后发掘出土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石器及秦汉时期文物2,000余件。镇内经考古发掘,疑为秦汉阳县治,是当时西南大城市之一,至隋而衰。古达苗族彝族乡大石板村:石板古彝文“弧耳岩碑”有汉、彝文碑2方,记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汉、彝族人民勘山开道事迹。纳雍县六冲河九洞天风景区乐治镇:明建宣慰府第,为贵州宣慰使行辕。 维新镇:清建万寿桥 董地苗族彝族乡乌路开村:沙落宣慰洞,深达4公里。 董地苗族彝族乡沙落村:沙落硅化木-森林化石,生长年代距今约15亿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草海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附郭。铜仁地区铜仁市东山 在铜仁市区东南隅。九龙洞 在铜仁市区东17公里麻龙溪。德江县木叶乡马兰底“都军万户侯”张义源墓煎茶溪宋墓群潮砥“黔中砥柱”石刻梅林寺清咸、同起义遗址江口县白水洞地下河梵净山思南县瓮溪镇荆竹园杨家坳岑头盖清咸同农民起义军遗址石阡县石阡温泉 在石阡县城南隅松明山下。松桃苗族自治县梵净山原始森林城东云落屯西晋悬棺葬长兴虎渡口古文化遗址永安红三军军部旧址甘龙镇:麻兔(乌罗长官司副司)土司故城万山特区城郊仙人洞古代汞矿坑道遗址中华山米公山佛教庙宇遗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乌江洪峰标记石刻毛渡唐务州故城遗址麻竹溪唐城乐县故城遗址洪渡镇唐洪杜县城遗址蛮王洞、观音崖、龙头山摩崖土地湾“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石坡苏联红军金角洛夫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左侧将军山腰,前临横河。玉屏侗族自治县玉屏风光 在玉屏侗族自治县湘黔铁路玉屏站附近。贵阳市文昌阁 在贵阳市东门月城上。东山 在贵阳市东门外。扶峰山 在贵阳市东门外。甲秀楼 在贵阳市南明塘。地下公园 在贵阳市南小车河畔。森林公园 在贵阳市区南约25公里。黔灵山 在贵阳市西北角,距市区约15公里。宏福寺 在黔灵山顶。麒麟洞 在黔灵山麓。花溪 在贵阳市城南17公里。清镇市红枫湖# 在清镇市区附近,距贵阳市33公里。百花湖乡:百花湖、云归山开阳县画马崖摩崖双流镇:民国钟昌祚墓马场镇谷坪村:唐代杨威将军墓宅吉乡:曙云洞米坪乡:响水洞、观音洞、麻娘洞修文县阳明洞 在修文县城北15公里龙岗山。三潮水 在修文县城北2公里观音山下。息烽县息烽集中营旧址(包括玄天洞、猫猫洞)息烽温泉 在息峰县东北天台寺山下,距县城40公里。 永靖镇阳郎坝村:息烽集中营旧址(包括玄天洞、猫猫洞)九庄镇:多缤洞西山乡底寨村:文昌阁、水口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鲁布革风景区猫猫洞张口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刘氏庄园查氏宗祠碑“西南屏障”石刻鲁屯石牌坊马岭河峡谷 在兴义市境南盘江支流马岭河。望谟县平绕老屯桑郎双鼻洞董万洞兴仁县交乐汉墓群雨樟镇交乐:交乐汉墓群,1987年在此发掘出土铜车马、摇钱树、玛瑙、陶器、巴郡守丞鎏金铜印和巨王侯印等大批珍贵文物。普安县铜鼓山古文化遗址白沙烽火台青山清真寺江西坡碧云寺册亨县燕子洞郭家洞晴隆县莲城镇明代“天堑惊虹”碑大厂镇石膏晶洞贞丰县清代“马二元帅府”文昌宫明代定头城三岔河安龙县十八先生墓 在安龙县城北关马场。招堤 在安龙县城北门。六盘水市钟山区:龙凤地宫、硝灰洞古人类文化遗址、剑齿象化石遗址水城县高家渡铁索桥盘县特区碧云洞 在盘县城关。六枝特区郎岱木城碑记平寨镇:桃花公园、桃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纳骂村:纳骂洞牛场苗族彝族乡:安健墓牛场苗族彝族乡上官寨:清以前为安氏土司官邸,土司碉楼尚存。遵义市桃溪寺 在遵义市西郊,距城5公里。湘山寺 在遵义市城边。遵义会议会址 在遵义市老城子尹路。中共中央负责人遵义寓所 在遵义新城古式巷。赤水市十丈洞瀑布 在赤水市东南38公里黎明乡境内。葫市摩崖造像 在赤水市赤水河戎市滩右岸石壁上。仁怀市鹿鸣塔怀阳洞摩崖石刻红军“四渡赤水河”茅台渡口纪念碑中枢镇:鹿鸣塔坛厂镇:怀阳洞为仁怀名胜之一。茅台镇:红军“四渡赤水河”茅台渡口纪念碑,在仁怀市赤水河畔。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第三次由茅台渡口通过。茅台古井遵义县扬粲墓 在遵义县龙坪永安乡皇坟嘴,北距遵义市约10公里。禹门山 在遵义县东禹门乡。海龙囤 在遵义县太平乡龙岩山东。娄山关 在遵义县大娄山中。绥阳县宽阔水风景区洋川镇神仙洞桐梓县夜郎坝宋墓周市石棺墓蟠龙洞摩崖石刻张学良囚禁地娄山关镇:天门洞、小西湖、蟠龙洞、周西城祠九坝镇九坝街村:岩灰洞古人类遗址娄山关镇蒙渡村:清黎纯斋书“蒙渡”摩崖石刻夜郎镇:太白故宅、望月台、怀白台、白碑台等遗迹习水县望乡台摩崖造像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河”土城渡口纪念碑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在土城镇浑溪渡口抢渡赤水河(即著名的四渡赤水第一渡)。三岔河乡三岔场:袁绵道墓 凤冈县太极洞文峰塔龙泉石刻正安县新州“尹道真务本堂”宋武略将军墓鱼塘摩崖余庆县他山 在余庆县南松烟铺的蒲村。湄潭县金桥宋墓群水源洞瀑布清虚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旧城镇明真安州城垣复兴崖墓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瓮溪桥濯水万寿宫大坪汉墓金银洞宋墓燕龙山明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香炉山 在凯里市西15公里。施秉县云台山# 在施秉县城30公里沅阳河北岸。从江县增冲侗寨鼓楼 在鼓楼顶部悬有皮鼓,鼓声一响,全寨皆闻,村民立即赶来,共商族中大事。增冲鼓楼有“鼓楼之王”的美誉。西山镇陡寨村:陡寨风雨桥,保存著侗族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往洞乡信地村:信地鼓楼锦屏县飞山庙龙大道烈士故居镇远县青龙洞 在镇远县城东中和山。新桥聋子河大溶洞 在镇远县,距青龙洞约4公里。麻江县碧波乡平田写字岩摩崖石刻杏山镇千河山养鹅土司界碑台江县施洞口 在台江县城北30公里清水江畔。天柱县“石柱擎天”三棒岩金凤山洞穴九龙山钟鼓洞黄平县岩门司古城飞云崖 在黄平县城东10公里东坡山。榕江县红七军“五一”集会旧址红七军军部旧址剑河县南明镇“天河洗甲碑”翁座乡南加“例定千秋碑”三穗县永宁山文笔塔武笔塔雷山县雷公山雷公坪清咸同起义遗址西江“千户”苗寨报德乡郎德村:古城堡、碉卡 黎平县地坪风雨桥 在黎平县城南110公里地坪上、下寨与甘龙之间。岑巩县回龙寺文笔塔中木召古庄园遗址明代思州宣慰司副使墓丹寨县打鼓井金瓜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张_摩崖 在都匀市东北角红叶山左之石壁上。福泉市竹王城 在福泉市杨老驿,距市区23公里。贵定县仰望抗贡碑甘塘乡规碑牟珠洞摩崖石刻惠水县羡塘燕子洞罗甸县拉来寨崖墓董当乡大、小井洞穴群瓮安县偏岩摩崖江界河红军抢渡乌江遗址玉华山咸同起义遗址高庄冷少农故居雍阳镇天生桥荔波县樟江风景区# 在荔波县境。小七孔 在荔波县西南30公里樟江风景名胜区。龙里县城南莲花洞城内冠山紫虚宫平塘县者密镇:喀斯特地貌洞穴长顺县白云山 在长顺县广顺东20公里。独山县上道神仙洞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布仰摩崖引朗石板墓群九阡水族起义遗址

罗甸县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1、大小井景区

大小井景区位于罗甸县董当乡,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约38平方公里。这里聚集着村落、田园、古树、河流、群山、溶洞、天坑等景物。其中溶洞群体由近百个典型的虹吸管状洞穴构成,融山、水、洞为一体,山中有洞、洞里有水、水流成瀑。1996年10月,到此考察的中外岩溶洞专家对洞中的奇观异景印象深刻,在他们考察的专题报告和著作中将其誉为“天下奇洞”、“东方洞穴博物馆”

大小井风景区主要由静谧的芭蕉洞天坑、惊险的中厂天坑、奇特的天德洞天坑、雄壮的响水洞天坑、神秘的打黛河天坑、峻峭的白龙天坑,以及狮子洞、月亮洞、穿山洞等99个溶洞天坑,三江合一的大小井河流,妖娆的碧影潭、精致锦绣的田园、错落有致的河竹群、缠绵悱恻的鸳鸯古榕树、战争工事的三江屯堡、造型奇特的坡贡石林、葱翠突兀的独秀峰以及古朴的民族文化组成。

2、高原千岛湖景区

浩浩荡荡的红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罗甸境内65公里,它是黔桂两省区布依、壮族儿女赖以生存致富的黄金大通道。沿岸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丰富,现已开发出中国五大名石之一的“红河石”,享誉海内外;猫眼石的发现与开发,填补了中国地质的空白,成为国内唯一猫眼宝石之产地。

高原千岛湖的形成得益于红水河下游龙滩水电工程的下闸蓄水,龙滩电站坝址虽不在罗甸境内,但电站蓄水后所形成的库区水域,罗甸却拥有绝大部分优势资源。“高峡出平湖”的壮景,让距离湖面仅半公里之遥的罗甸县城成了名副其实的亚热带湖滨旅游城市,成为“高原千岛湖”旅游的龙头和始发站。届时罗甸县将成为中国西部“高原泽国”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水上明珠”。

3、“三叠纪”大贵州滩景区

“大贵州滩”位于距罗甸县城西北部23公里处的板庚乡境内,东起烂田湾,北至兴隆村,方圆数十平方公里范围的高山峻岭、田园、小溪、地上及地下溶洞都属“大贵州滩”,由地下湖泊和地上的喀斯特地貌组成的,而以板庚乡为中心,沿惠罗公路,呈三角形约8平方公里的范围最具代表性。

其中“大贵州滩”的核心构成要素主要有板庚滩、葫芦寨、观音洞、金钟山、美女山、马脑山、斧头山、鳄鱼山、卧龙石、马灵桥-古驿道-马槽洞等。这里恬然宁静,景色宜人,每一座山丘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4、打黛河天坑群资源概

昭通市大关县苗族的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

大关县,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的腹心地带。地处东经103度43’一104度07’、北纬27度36’一28度15’之间。大关县地处昭通腹心地带,历来为滇川交通要道。是李(永和)、蓝(朝鼎)农民运动揭竿起义地。境内山峦重叠,“五河”纵贯,水力、矿藏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鲜笋、翠华茶是当地特产,盛产优质烤菸,杜仲畅销全国,是云南省的生漆基地县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大关县 外文名称 :Dagu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云南省昭通市 下辖地区 :翠华镇、吉利镇、悦乐镇等 驻地 :翠华镇 电话区号 :0870 邮政区码 :657400 地理位置 :云南省东北部 面积 :1692平方公里 人口 :23万人(2000年) 方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温带气候 著名景点 :黄连河景区 机场 :昭通机场 车牌代码 :云C GDP :75亿元(2007年) 特产 :珙桐,红豆杉 行政代码 :530624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疆域,地形地貌,气候,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矿藏资源,水文,经济,综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旅游,著名人物, 历史沿革 夏、商属粱州之域,周为窦地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关为秦蜀郡辖地;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县境属犍为都朱提县地;元封二年(公元109),属犍为南部朱提县地;东汉永初元年(107),属犍为蜀国朱提地;蜀汉建安九年(214),在原犍为属国的基础上,设定朱提郡;建兴三年(225),“蜀汉朱提郡领朱提、汉阳、堂琅、南昌、南广五县,治朱提”,朱提县辖今昭通、鲁甸、彝良、大关、永善等地。西晋泰始六年(270),县境属益州朱提郡朱提县地,太安二年(303),属宁州朱提郡朱提县地;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属宁州朱提郡辖地直至南梁;梁太清二年(548),南梁王朝终止派遣宁州刺史,宁州地区为爨氏“窃据”,县境荒废。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益州刺史兼理宁州军事后,将宁州改为“南宁州”,此时,大关属南宁州朱提郡地。隋开皇四年(584),大关属南宁州总管府恭州辖地。唐武德元年(618)置协州,领东安、西安、湖津3县,西安县治所在今大关县青龙乡双河场老街;湖津县治所在今大关县天星乡火烧寨。这是今县境置县的开始。后从协州分置靖州统靖川、分协两县,城址分别在今县境悦乐坝和翠华老城。唐南诏时,今县境为东爨阿旁部,属拓东节度管辖。宋大理时,县境属乌蒙部地。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乌蒙路隶云南行省,乌蒙路(今昭通)辖归化州(今大关县)、土僚长官司(今盐津县),此时,县境属云南行省乌蒙路归化州。不久乌蒙路改为乌蒙军民总管府,后又改为乌蒙军民宣抚司,至元二十四年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领有乌蒙撒路、乌蒙路、东川路、芒布路等地,今大关县地归属未变。顺帝至元元年(1335)九月,诏以乌撒乌蒙之地隶四川行省,县境随属四川行省乌蒙路辖地。明洪武九年(1376)六月,大关属四川布政司,今大关县地属云南布政司乌蒙府辖地。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乌蒙三府隶四川布政使司,县境又属四川乌蒙府辖地。 清雍正五年(1727)诏乌蒙、镇雄二府归滇辖,县境归属云南省乌蒙府辖地。雍正六年置大关厅,设通判驻其地。 中华民国2年(1913)改称大关。初属滇中道,后废道,直属于省。民国6年将县境黎山以北划出14乡新设盐津县。民国32年大关县改属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关于1950年4月解放,属云南省昭通专区管辖。1958年10月4日盐津、大关并县,称大关县,隶属不变。1961年4月28日,大关、盐津分县,各复原名,大关隶属不变。 行政区划 2006年,大关县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总人口2502万人。辖6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2个居委会、76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疆域 大关县 大关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的腹心地带。地处东经103度43’一104度07’、北纬27度36’一28度15’之间。总面积172477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区占131%,矮二半山区373%,高二半山区339%,高寒山区157%。东西横距437公里,南北纵距732公里。东北与盐津县接壤,东南与彝良县毗邻,南面和昭阳区接界,西北与永善县相连。县人民 驻地翠华镇,距省会昆明市534公里,距昭通市 所在地昭阳区69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21公里。 地形地貌 境内山脉属喜马拉雅山脉乌蒙山系和五莲峰山系。东南乌蒙山余脉在境内分4支蜿蜒北伸,其中东部1支由彝良入县境进盐津,南部经昭通(今昭阳区)入县境3支。西北五莲峰中段由永善分5支进境,其中2支北伸入盐津。主要山峰73座,其中乌蒙山系37座,海拔1764~2785米,五莲峰山系36座,海拔1716~2656米。 气候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966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大关县森林覆盖率达458%,有优势用材林木和经济林木22种,天麻、杜仲等珍贵中药材133种。大关县有筇竹10万亩,占全世界筇竹资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国西南地区的43%,是名符其实的“筇竹之乡”。 矿藏资源 有18个矿种70多个矿化点,煤炭、石英砂储量上亿吨,还有一定数量的铜、铁、铝、铅锌矿等;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3万千瓦,已建成装机205万千瓦。 水文 境内河流统属金沙江流域水系,有5条主河流、30多条溪流,径流面积16918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215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1268亿立方米。其中,大关河源于昭通(昭阳区)钻沟,入县域与洒渔河、洛泽河、高桥河相汇后,进盐津归入横江,县内全长70千米,径流面积4523平方千米,平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年均流量315亿立方米,常流水溪沟8条;洒渔河源于鲁甸猫鼻子、吴水井,入县境后于黄葛大桥汇入大关河,境内干流(含大关、永善两县边界段)全长45千米,径流面积1981平方千米,平均流量28立方米/秒,年均流量127亿立方米,常流水溪沟4条;洛泽河源于贵州威宁草海,进县境后至寿山岔河注入大关河,境内干流(大关、彝良两县边界段)全长375千米,径流面积3929平方千米,平均流量613立方米/秒,年均流量26亿立方米,常年流水溪沟8条。 经济 综述 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3亿元,比2007年增加106亿元,年均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3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年均增长2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8713万元,是2007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309亿元,是2007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0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577元,分别是2007年的19倍和23倍。 第一产业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56亿元,是2007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6%。 第二产业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亿元,比2007年增加123亿元,年均增长358%。 人口民族 人口 大关县截止2006年底,大关县内共有23种民族,总人口267383人。 民族 大关县以汉、回、彝、苗族为主体,人数分别为245403人、5110人、4490人、10321人,分别占大关县总人口的9253%、191%、168%、386%,除以上民族外,还居住着藏、壮、傣、佤等19种少数民族59人,占大关县总人口的002%。 社会 教育 2011年,大关县在园幼儿3190人,学前一年人园率8637%,学前三年人园率4901%;国小在校生33369人,适龄儿童30247人,人学率9928%,辍学率048%;国中阶段在校生11426人,毛人学率9853%,辍学202人,辍学率164%;普通高中在校生3453人,职业高中在校生2486人,高中阶段毛人学率4274%;大关县教职工2481人。 卫生 2011年,大关县参保人数达6436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631%,基金总量达570158万元,门诊住院报销逐年提高,一般疾病和特殊疾病最高报销金额分别达7万元、9万元。 社会保障 2011年,大关县“五险”参保297万人,发放低保金、五保供养金、大病医疗救助金4307万元,发放优抚金、孤儿基本生活费、高龄老人补助金996万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222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74528万元、224万人受益。2261人接受技能、创业培训,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434%。天星镇中心敬老院顺利竣工,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有效提升。投入150余万元,实施白内障复明等眼科手术264例、唇腭裂修复45例,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139件,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 大关县是云南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交汇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通南必经之地,是连线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有名的“南丝绸之路”之要冲。“213”国道、内昆铁路、麻昭高速公路、昆水公路穿境而过,距昭通市机场60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480公里,距四川省宜宾市210公里,公路、铁路、航空组成的交通网路已初具规模,交通十分便利。 旅游 大关县有旅游资源点137处,涵盖黄连河瀑布群、青龙洞峡谷溶洞、罗汉坝原始森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云台山古道驿站“四片一线”旅游资源,面积约220平方公里。其中,国家AA级黄连河风景区游览面积107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大小瀑布47处,享有“瀑布之乡”的美誉。 著名人物 大关县著名人物有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曾为云南省 秘书长的吴良桐,著名文人龚自知,饱学之士张维翰, 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罗占云。之后,还出了著名的政治家陈方、抗日将领曾万钟、爆破英雄孔宪章,还有在中越战争中为保家卫国涌现出的英雄烈士邓文显、吴忠全、白兴才;当代,还涌现出了救火英雄李孝华、抗洪英雄秦孝顺和勇斗歹徒的刘远芬,他们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苗族鼓藏节、跳花节、苗族姊妹节、苗族服饰、苗族蜡染等。

1、苗族鼓藏节

苗族鼓藏节,贵州省雷山县传统祭祀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属一鼓(即一个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俗称“吃鼓藏”。

鼓藏节在先秦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己存在。在汉文典籍中对苗族“吃牯脏”的文字记录,始见于清代。苗族鼓藏节主要流布于雷山县全县的9个乡镇的苗族村寨和榕江县的部分苗族村寨。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雷山县申报苗族鼓藏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Ⅸ—19。

2、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2008年6月7日,跳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苗族姊妹节

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

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

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22)

4、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

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2006年云南省保山市申报的苗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65)。

5、苗族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 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

2006年5月20日,该蜡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

--------------------------------------------------------------------------------

苗族先民于秦汉时聚居在“五溪”地区,即今湘西、黔东等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人口:7398035

分布: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节庆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杀鱼节 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

“祭鼓节”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

“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

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

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

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

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

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

文化。

http://wwwgxcninfonet/luo/miaozu1htm

苗族

作者:站长

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云南苗族有8957万人。1998年有9426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11%。苗族居住较为分散,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县有123个,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个县。其中滇东南文山、红河两个州的苗族居住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在云南北部的苗族分为滇东北和滇中两块,滇东北是云南高原面上地势最高的区域,这里有两条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一为乌蒙山,它北起镇雄、彝良,向南绵延伸展,消失于曲靖地区;一为五莲峰,它北起绥江与永善之间与乌蒙并行南下,经大关、过昭通而巧家。分布于滇东北的苗家山寨就点缀在这两条山脉的半坡和山颠之中。在滇中,由于四川西部的几座大山逶迤南延,其余脉跨过金沙江,构成昆明和楚雄以北几列南北走向的山,如拱王山、梁王山和山台山;还有普渡河、龙川江等河流与山岭相间,由南向北汇入金沙江。在这河川两旁的群山之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苗家村落,进而把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苗族联为一体。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居住分散,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又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支系。这些支系之间不仅自称不同,习俗各异,而且语言也分属不同的方言,有的支系相互之间甚至不能直接对话。分布在滇南地区的有花苗、白苗、青苗、红苗、绿苗、汉苗等。所操语言都属于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居住在滇东北和滇中地区的大花苗,自称“阿蒙”。

关于苗族的历史源流,据苗族“古歌”和史书记载,苗族的族源和远古时代的“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古人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尤为其首领,他们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拓创新,生产力日益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一跃成为雄踞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和“九黎”发生冲突。最后在逐鹿(今河北省逐鹿县)将九黎打败。战败后的九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自然优势仍然为之所占。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三苗”经过后来的发展壮大,可谓人多势众,又据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优势,实力非常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到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民族一起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这不难看出,“九黎”、“三苗”、“南蛮”(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有苗族的先民。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由于居住分散,花山节的时间各地有别。滇南苗区的花山节主要是在春节的正月初二至初八九;滇东北和滇中地区主要是五月初五。每到这个时候,周围百里开外的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五彩摈纷的花山场。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的人们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活动开始。此时,花山场内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在欢快的气氛中各种活动随之开始。除花山节外,苗族还有尝新节、端午节等。

苗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凭口耳相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云南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苗族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方面顽强地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又展开幻想的翅膀,对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作出科学解释的宏观世界,进行种种大胆的推测,创造丁许多歌颂人的力量,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使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时代的后来者读起来,也不禁胸襟为之开阔,意气为之振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的口传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被书面文学所取代,结束了苗族文学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苗族有自己的舞蹈,且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舞蹈仍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苗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结束了长期迁徒的流动生涯,过上了定居生活,耕种方式逐步从粗放的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发展,这是云南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上的飞跃。

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居住在云南省境内的苗族同胞,在自己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多类型差异影响下,形成了多层次的经济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苗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逐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苗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苗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甩掉了贫困,正放开步子向小康迈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28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